農曆七月廿一 《菩薩戒本》、《賢劫經》譯出紀念日

一、《菩薩戒本》譯出紀念日

印度玄奘大師紀念館(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

2013年8月27日,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是《菩薩戒本》譯出紀念日。

《菩薩戒本》,一卷,唐玄奘法師譯。《菩薩戒本》是大乘律藏中記載菩薩戒之條文並說明戒相之典籍,是菩薩學習戒律之唯一依據。漢文、藏文大藏經中均有相應譯本,其中漢譯本有四種,玄奘法師所堪稱最後定本。一、《菩薩戒本》一卷,北涼曇無讖譯,從《菩薩地持經》卷四《方便處戒品》中錄出,又加歸敬頌等,後人為區別於唐譯《菩薩戒本》,稱為《地持戒本》。二、《菩薩善戒經》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求那跋摩於元嘉八年到建康,應慧義等人之請譯出《菩薩善戒經》二十八品,後由其弟子於定林寺代譯出二品,此一卷本《菩薩善戒經》即弟子代譯二品之一。三、《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之前半卷,譯者不詳。四、《菩薩戒本》一卷,唐玄奘譯,從《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中錄出,一般稱為《菩薩戒本》,為區別於涼譯戒本,又稱其為《瑜伽戒本》。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在長安弘福寺翻經院譯出《瑜伽師地論》,其中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菩薩戒本》。又於貞觀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於大慈恩寺翻出《菩薩戒羯磨文》一卷,同月二十一日別出《菩薩戒本》一卷,都是普光筆受,這也是《菩薩戒本》之最後定本。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俗家姓陳,名褘,是河南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里,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玄奘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彙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貞觀十九年回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敕命於弘福寺傳譯。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此前所譯諸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有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迹,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二、《賢劫經》譯出紀念日

《賢劫經》(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3年8月27日,農曆七月二十一日,是《賢劫經》譯出紀念日。

《賢劫經》,八卷(或分為七卷、十卷、十三卷),又稱《颰陀劫三昧經》或《賢劫定意經》,西晉竺法護譯。梵文原典已佚,現存藏譯本與漢譯本等。本經敘述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答覆喜王菩薩之問,先說諸種三昧及其功德,次言八萬四千大乘德目及佛陀之殊勝功德,又列舉賢劫示現之千佛名稱及所居之城邑、族姓、父母、弟子、壽量、三會之眾數等,最後則敘及傳持本經之各種功德。《賢劫經》漢譯本文字艱澀,閱讀困難,故研讀者較少。此經於各種佛名經中乃最早之漢譯本,故保有最古之型態,譯出後即受到相當重視。據《出三藏記集》卷七出賢劫經記說,此經有異譯本,乃是鳩摩羅什所譯,也稱為《賢劫經》,今已不傳。又《歷代三寶紀》除本經外,尚有竺法護譯《颰陀劫三昧經》七卷,然《開元釋教錄》以為重複譯經。本經與南朝梁譯《賢劫千佛名經》之間,也有若干差異。經錄記載,竺法護於惠帝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譯出此經,分為二十四章,由趙文龍筆受。

竺法護,西晉高僧。祖先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博覽六經,涉獵百家。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法護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泰始元年,攜帶大批經典返回東土,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精勤行道,廣布德化,時稱月支菩薩、敦煌菩薩。太康六年,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國人始知觀音之名。據《出三藏記集》記載,法護譯經共有《普曜》《大哀》《持心》《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度世品》《首楞嚴》《光贊般若》等大乘經典一五四部、三○九卷。《歷代三寶紀》依諸經錄而增列法護譯作為二一○部、三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則刪減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


推薦閱讀:

張愛玲十年紀念 絕調文字《沉香》結集出版
我們為什麼和怎麼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
紀念于光遠先生——啟蒙未競人已去
紀念國際婦女節:女人一家【組圖】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0617 群內線下活動 - 我們走過的香屯村

TAG:菩薩 | 農曆 | 紀念 | 紀念日 | 菩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