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 : 流氓皇帝形象包裝記
吳祚來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陳道明飾演劉邦劇照)
秦始皇的威權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他的背後是他的家族幾代人的力量,秦國的力量(西周初年就有封地),也有他自己與團隊的力量,得天下後,儘管收盡天下兵器熔成金人,但卻秉行酷法治國,焚書坑儒、誅殺諫臣、推行連坐制,可以說,從秦始皇開始,統治者就成功地把中國人民關進了籠子,以刀劍治天下,用謊言粉飾太平,始皇帝巡視所至,均刻字立碑,頌皇帝大德、歌秦朝盛世。
到了秦二世,無論他怎樣殺人放火,都不可能樹立父皇那樣的絕對威權了,那些權臣們仰視始皇帝,而到了二世之時,他們則是俯視或側目而視這位兒皇帝。在宮廷里表演一曲指鹿為馬的政治行為藝術遊戲,二世的時代也就開始玩完了。末世之時,政治悲劇總是以喜劇的形式開演,而他們想追求的政治喜劇,卻永遠以悲劇形式結局。
不通過暴政,也可以實現建立威權之治,但需要重建統治者個人新的人文形象,爭霸戰過程的劉邦形象,不僅乏善可陳,更多的以流氓英雄形象示之於人,老者酈食其見他,兩名侍女在給他洗腳,鴻門宴上,被項莊劍法驅逼,借上洗手間逃脫,經常無端地罵儒生為豎儒,對部下的侮謾更是家常便飯,以至於韓信要逃離他,弄一曲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鬧劇,更有甚者,他被項羽追殺時,居然能將自己子女扔下馬車,項羽要殺了他的父親,他調笑項羽別忘了分一杯羹給自己,楚漢協定分江而治,他背信棄義,把項羽逼到烏江自剔。凡此種種,可謂劉邦糗事一籮筐。
劉邦身邊的功臣與謀士們不斷提醒他,要吸取秦滅亡的教訓,劉邦的最終成功,得益於他那些敢言的身邊人,也得益於他自己的胸懷與氣度。那麼,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威權統治的呢?儒生功臣們首先致力打造的,是劉邦的人文形象,儒家的禮制在建立帝王威權方面,功績卓著,叔孫通親手創製的一套朝儀、蕭何主持建造的未央宮,還有通過劉邦之口唱出的大風歌,劉邦的帝王形象,基本就塑造出來了。正所謂:天下江山是打出來的,但皇帝的形象卻是包裝出來的。
一套朝儀:
漢高祖五年,劉邦的天下既定,諸侯們在定陶擁立劉邦當了皇帝(劉邦自己並不「想」當皇帝,是諸侯諸臣們一定要他當皇帝,皇帝是功臣諸侯們的需要出來的,諸侯們需要皇帝也分配勝利果實,天下百姓皇帝為天下帶來太平)。由於劉邦廢除了秦朝那套煩瑣的禮法,所以在許多場合,特別是酒宴上,大臣們便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於拔劍擊柱,無奇不有,這種無序狀態讓劉邦很是煩惱,所以責成叔孫通制定宮廷禮制,而這也是「儒宗」叔孫通最想做的宏偉工程。
這套禮儀最高目的是什麼?是恢復宮廷君臣秩序,而核心目的卻是讓劉邦得到無上的尊榮,劉邦當年的夢想,就是想得到像始皇帝那樣的威風,大風起兮,雲在飛揚,他的心也在飛揚,禮制就是格式化君臣關係,諸侯大臣如何上朝,何時上朝,如何進退,如何排座次,如何飲酒,甚至如何穿戴,都有嚴格的規範,不得逾越,現場飲酒時不合禮法者,負責糾察的御史立即把其拉出,這樣的場合,你不可能大呼小叫了,更不可能拔劍四顧了。禮法使君臣之間有了鮮明的鴻溝,第一場有禮制的宮廷盛宴之後,劉邦龍顏大悅:只有此時,才使我感受到做皇帝的快感。
儒家在孔子那裡,對西周的禮樂之治,追求的是內心與外在統一,也就是「文質彬彬」,而最高統治者要像周公那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禮的最高境界不是區別人與人的不同,而是達到和諧有序,但事實上,宮廷禮制只是使皇帝擁有了開式上的最高威嚴。
叔孫通讓劉邦得到了威權與榮耀,叔孫通自己得到了什麼呢?他因此被任命為太子師傅,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的導師,還得到了五百金的賞賜,他從山東征來的三十多名儒生,加上自己在都城的弟子百十人,叔孫通在劉邦面前替那些和他一塊制定朝儀的弟子和儒生討官,結果「高帝悉以為郎」,高祖將這批儒生全部錄用為中央政府的公務員,儘管儒家思想還不是國家指導思想(漢初尊黃老之術,主張無為而治),但他的團隊組建起來了,最讓儒生們讚歎的是,叔孫通將自己的五百金分給了眾儒生們,他要讓追隨他的人看到,自己要的不是這些身外之物,而是儒家長遠的事業。
一座宮殿:
太祖高皇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陽春二月,劉邦到長安視察蕭何主持的未央宮工程,看到宮殿造得豪華壯麗,相當生氣:「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劉邦生氣的原因是自己的天下還沒有坐穩,距項羽燒秦宮才不過七年時間,你蕭何就開始大興土木,這不是毀我么?蕭何自有道理:正是天下未定,我們才需要把宮殿建設得輝煌一些,如果不莊嚴華麗,就不能樹立帝王之威嚴,一次建設得完美,免得以後擴建了。劉邦覺得說得有理,就欣然接受。
「非壯麗無以重威」,這種表象的威權美學,浸淫中國官家思想二千多年,只要中央政府弱化之時,各諸侯與下層官府也會大興土木,競相鋪張豪奢,不豪華氣派不能顯示官家的尊嚴,而這一切均源於蕭何們的荒誕威權邏輯,漢初之時,皇帝出巡連四匹一樣的白馬都難以配齊,而豪華的宮殿就開始崛起,威權政治的美學觀也因此奠定。後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真正的王者應該「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沒聽說通過豪華宮殿就可以讓天下百姓臣服於你的。這座宮殿建成之後,叔孫通創製的宮廷禮儀就是此慶賀大典中演練中大舉成功。
一首歌謠:
皇家宮殿無論怎樣巍峨,不可能全國的百姓都能見到,而通過歌謠的形式傳唱,最能影響普眾,一首《大風歌》可以說使劉邦形象頓生輝采。這首歌漢人稱其為《三侯之章》,又名為「大風起」: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不喜歡文化、總是嘲諷儒生的劉邦,擊敗叛反的淮南王英布後(公元前196年),回到故鄉沛縣,召集鄉親故友,擊築把酒,突然吟唱出如此豪邁而富激情的歌謠,有人認為這是儒生們準備好的詩作,讓他在豪飲時唱出來,以提升他的文化形象。
無論怎樣,這首歌謠很快在兒童中得到傳唱,故鄉的人們分享到了他"成功"的喜悅,但又有多少人去領悟與傷感「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悲愴?為他守四方的猛士們,或者叛反,或者被懷疑叛反,而釀成真正叛亂。中央集權與封建制總是在脆弱的人性面前,顯露出巨大的漏洞,使新的帝國,仍然不時烽火燃起。
一座壯麗重威的宮殿、一套嚴密規整的朝儀、一首氣勢雄渾的歌謠,劉邦的文化形象被包裝完成,漢朝的威權美學也建立了起來。那麼,與威權相倚的國家意識形態如何確立?劉邦如何實現真正的人格轉型?分封制與郡縣制如何平衡權力?這一切都有待劉邦與他的團隊去一步步踐行與確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