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複習資料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複習資料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學。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於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2、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3、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自我意識、個性心理特徵。
第二節對心理的基本認識
1、人腦的結構:延腦、橋腦、中腦、間腦、小腦、大腦。
2、神經系統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機體的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出規律性的應答活動。
3、反射可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變的反射;條件反射:是後天形成、易變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
4、客觀現實是心理產生的源泉。
5、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和抑制。
簡答題:如何正確的認識人的心理?(科學的心理觀或辯證唯物主義的心理觀)
1、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
2、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1)客觀現實是心理產生的源泉。
(2)心理是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
(3)心理是在實踐中發生髮展的。
第三節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產品分析法)、實驗法等。
第四節心理過程
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整合。
2、生物鐘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都是有節律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的機制。
3、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
4、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規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徵。
5、思維的種類:
(1)根據憑藉物與思維形態劃分: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2)根據是否遵循邏輯規則分:非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
(3)根據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6、思維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7、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8、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
(1)提出問題(發現矛盾的過程)。
(2)明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
(3)提出假設(以假設形式找到解決問題方案)。
(4)檢驗假設(通過理論和實踐形式檢驗假設)。
9、啟發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10、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心理傾向),又稱心向。
11、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影響。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正遷移,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之為負遷移。
12、理解是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
13、想像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感性材料是想像的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想像的原因和動力。
14、想像的種類:
(1)根據想像時有無目的意圖分:有意想像、無意想像:
(2)在空間想像中,根據內容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分: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3)根據想像活動與現實的關係分:幻想、理想、空想。
15、良好思維品質的特性:
(1)廣闊性與深刻性。
(2)獨立性與批判性。
(3)邏輯性。
(4)靈活性和敏捷性。
(5)創造性。
16、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從信息加工來看,即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
17、記憶的分類:
(1)根據內容與對象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
(2)根據信息加工與記憶階段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18、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
19、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與回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遺忘進程不均衡,有「先快後慢」的特點。
20、聯想的種類與規律:接近性聯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係)。
21、良好的記憶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準備性(指能否及時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識,是提取的應用特性)。
22、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23、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行。
24、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25、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徵。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26、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
27、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28、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繫的;情感是與社會性的需要相聯繫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憤怒、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29、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徵。
30、意志行動的目的衝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衝突、雙避式衝突、趨避式衝突、多重趨避式衝突。
31、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對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鬱質。
32、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後。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第四節 心理狀態
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性。
1、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據注意產生和維持有無預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將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預定的目的,在必要時還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無意注意: 是指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後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獨立心理過程,是一種心理狀態。
7、注意時的外部表現:適應性運動;無關運動的停止;呼吸運動的變化。
8、無意注意產生的條件:
(1)客觀條件。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刺激物的運動變化;刺激物的新異性。
(2)主觀條件。人對事物的需要、興趣;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人的知識經驗。
9、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
(1)對目的任務的理解。
(2)用堅強的意志排除干擾。
(3)把智力活動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
(4)培養間接興趣。
10、注意品質包括廣度、穩定性、轉移和分配等四種。
11、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時進行兩種或幾種活動的時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12、實現注意分配的必要條件是:在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中,只能有一種是不熟悉的,其餘應達到動作熟練,自動或半自動化程度。
13、注意的轉移:指根據新任務,主動及時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對象上。
14、注意穩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對象(事物或操作活動)上時間的長短。分為廣義(集中於一活動)的注意穩定性和狹義(集中於一事物)的注意穩定性。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有一特殊現象:注意的動搖或注意的起伏。
論述題:課堂上怎樣組織學生的注意
(一)無意注意的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無意注意是由客觀事物的特點和人的內部狀態引起的,它既可以成為順利進行教學的積極因素,又可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分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學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學的積極因素。
1、優化教學環境。為了盡量避免分散學生注意因素的出現,(1)學校應該在遠離公路、鐵路和鬧市的地方。(2)教室要與音樂教室、操場有一定距離,使學生的學習環境儘可能安靜。(3)教室內的布置要適當。(4)教師的穿著打扮要大眾化。(5)教室要保持空氣新鮮,光線充足。(6)教育學生遵守紀律,上課不遲到,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
2、教學內容要豐富、新穎、系統、嚴密。(1)新穎、系統、嚴密的教學,容易引起和穩定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相反,內容貧乏、零亂,脫離實際的教學,學生不感興趣,注意容易渙散。(2)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適當,太難太深,太易太淺的內容都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3)教師的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信息和新內容,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學生不懂,不厭其煩地重複,又不能超出學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趕進度,這些做法都無法使學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學的內容上。
3、教學方法要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1)教師要儘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點來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2)講授重點的地方要加強語氣,適當重複,一邊講一邊寫黑板,以引起學生的注意。(3)把講述、提問、演示與學生看書、回答、做練習、做實驗等各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4)啟發式教學是引起和保持學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興趣盎然。(5)正確而合理地運用直觀教具也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興趣。(6)教師講話要生動、形象、有趣,每句話都應該讓學生聽清、聽懂,聲音的高低快慢要適度,要有抑揚頓挫的變化。(7)板書要整齊,字跡要工整。這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是一種緊張艱苦和持久性的活動,會遇到困難和干擾,只依靠無意注意就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要搞好學習,必須學習那些沒有興趣,但又必須學習的知識,這就得靠有意注意來引起和維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規律去組織教學。
1、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間接興趣。(1)教學活動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學有目標」。(2)對於那些學生沒有直接興趣的學科和教材,或者學習中遇到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要求,更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結果的嚮往和追求,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強組織紀律教育,建立教學常規。(1)建立正常的教學常規,使學生養成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習活動,這有利於增強學生有意注意的力量,從而減少注意的分散。(2)培養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嚴格遵守紀律和作息制度,養成自覺組織和安排學習、休息和娛樂活動的習慣,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3、嚴密組織課堂教學。這是維持學生有意注意的一個重要條件。(1)教師講授的內容和時間的安排必須嚴密緊驟,使教學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2)教師要善於面向全體學生,安排與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積極投入緊張的學習活動,減少注意分散的機會,從而保證有意注意長時間地處於穩定的狀態。
(三)兩種注意交替的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單純依靠無意注意,會使教學活動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首創性,學習的知識、雜亂無章,淺嘗輒止,遇到困難和干擾,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廢。過分強調依靠有意注意,學生容易疲勞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須交替使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課中,(1)上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原來感興趣的活動對象上,必須通過組織教學明確目的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2)接著通過教師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新內容發生興趣,形成無意注意;(3)講到重點、難點和關鍵時,又提醒學生加強有意注意;(4)在一段緊張努力學習之後,再適當的變換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轉入無意注意;(5)下課前,學生注意容易渙散,在布置作業時又要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這樣一堂課就能做到注意的鬆緊交替,有張有弛,不易疲勞,始終保持穩定持久的注意,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課堂上學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在必要的時間內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離開當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轉移到無關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狀態。
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預先估計可能產生的分心情況和分心的學生,採取預防措施,「打預防針」,減少或消除分心的產生。(2)信號控制。教師發現學生分心情況,可採取舉目凝視,變化表情動作,變化語調、語氣,做出特定的手勢或暫時停止講課等暗示信號,向分心的學生示意,及時制止。這樣做可以不中斷正常教學過程。(3)鄰近控制。教師一邊講課一邊走近分心的學生並站在他的身旁,或輕拍其背或加重語氣以提醒。
第五節 個性心理
1、個性心理包括:
(1)個性心理動力(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
(2)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2、需要的種類:
(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
(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稱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4、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刺激誘因。
5、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事物、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
6、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7、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懲。
(4)合理設置課堂結構,妥善組織學習競賽。
(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9、成就結構理論認為:有三種現實的課堂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個別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10、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常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四個方面: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
11、創設問題情境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12、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自我意識正確;
人際關係協調;
性別角色分化;
社會適應良好;
情緒積極穩定;
人格結構完整。
其它標準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準、「未來新人類」標準。
13、心理諮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
行為矯正法——華生;
人本主義療法——羅傑斯;
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14、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自然、適度。
模擬試題一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1分,共20分)
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B )
A.華生 B.馬斯洛 C.霍爾 D.杜威
2.心理學屬於(C )
A.自然科學 B.社會科學 C.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科學 D.哲學
3.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隨意注意 B.不隨意注意 C.隨意後注意 D.無意注意
4.覺察刺激之間微弱差別的能力稱為(D )
A.絕對感覺閾限 B.絕對感受性 C.差別感覺閾限 D.差別感受性
5.「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描述的是(A )
A.適應現象 B.聽覺適應 C.嗅覺刺激 D.味覺刺激
6.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只保持( B)秒鐘。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學習新信息對已有舊信息回憶的抑制作用叫( B)
A.前攝干擾 B.倒攝干擾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時記憶容量有限,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採用的方式是(C )
A.感覺登記 B.注意 C.組塊 D.複述
9.概念的內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外延指的是概念的範圍。概念的內涵增加的同時,也就是使本質的條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C)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個目標(目的),它與當前的狀態之間存在著差異,人們認識到這個差異,就要想出某種辦法採取活動(手段)來減小這個差異。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是(C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嘗試錯誤法
11.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說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B)提出來的。
A.斯皮爾曼 B.卡特爾 C.瑟斯頓 D.吉爾福特
12.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說的「施用累能」是指( B)
A.學校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B.社會實踐對智力的影響 C.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D.家庭環境對智力的影響
13.個體的成就動機中含有兩種成分:追求成功的傾向和( B)
A.追求利益的傾向 B.迴避失敗的傾向 C.迴避困難的傾向 D.追求刺激的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較平穩而相對持久的情緒狀態是(B )
A.熱情 B.心境 C.激情 D.應激
15.某學生活潑、好動、樂觀、靈活,喜歡交朋友,愛好廣泛,穩定性差,缺少毅力,見異思遷。他的氣質類型屬於( A)
A.多血質 B.膽汁質 C.粘液質 D.抑鬱制
16信息的發送者與信息的接受者之間的信息相互作用過程是(B)
A信息傳播B人際溝通C人際吸引D人際關係
17.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得不到的東西是不好的,這種心理防禦方式稱為(B )
A否認B文飾C投射D幻想
18.某生學習成績較差,卻經常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的父親是××級幹部,以求得心理滿足。這是採用了( B)這種心理防禦方式的表現。
A.升華 B.補償 C.退行 D.轉移
19.人的發展是指人類身心的生長和( B)
A.增強 B.變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過幾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畫出具體的路線圖來。認知發展到哪一階段的兒童能做到這種程度 ( C)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乾的括弧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 有(ABD )
A.調節功能 B.維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選擇功能 E.啟動功能
2.知覺的特性包括(ABCE )
A.整體性 B.選擇性 C.恆常性 D.間接性 E.理解性
3.陳述性記憶處理陳述性知識,如(ABCD )
A.字詞 B.人名 C.時間 D.觀念 E.怎樣騎車
4.心理測驗的技術指標包括量表的( BCD)
A.難度 B.效度 C.信度 D.標準化 E.知名度
5.性向測驗用以測量( AB)
A.潛在才能 B.能力傾向 C.性別傾向 D.性別態度 E.成就
6.一般認為,動機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BCD)
A.選擇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調節與維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緒與情感的反映特點不同,情緒具有(ABCDE )
A.情境性 B.激動性 C.暫時性 D.表淺性E.外顯性
8.人格的本質特徵有(ABCDE )
A.獨特性 B.穩定性 C.綜合性 D.複雜性 E.功能性
9.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等級(ACD )
A.一般常態心理 B.人格障礙心理 C.輕度失調心理 D.嚴重病態心理 E.精神病
10.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ACE )
A.橫斷研究法 B.封閉式研究法 C.縱向研究法 D.開放式研究法 E.群體序列研究法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
2.意識
意識是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的身心狀態和環境中外在的人、事、物變化的覺知.
3.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4.思維
思維是以人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
5.流體智力
流體智力指一般的學習和行為能力。
四、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1.簡述觀察法的主要優點和不足。
優點:能收集到被觀察者客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不足:(1)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 (2)觀察結果難於重複。 (3)觀察結果的記錄與分析容易受到觀察者的預期和偏見的影響。
2.簡述智力的個體差異。
智力的個體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
(1)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不同的人所達到的最高水平極其不同。
(2)智力的結構差異,即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發展有早晚差異。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結構包含哪些成分各個成分之間具有什麼樣的關係?
人格結構包括:
(1)知——情——意系統。 (2)心理狀態系統。 (3)人格動力系統。(4)心理特徵系統。 (5)自我調控系統。
關係:以上五種人格系統之間並非完全獨立,相互之間會有重合,這種重合使各成分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4.簡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3)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4)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5)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五、論述題
(一).試述馬斯洛的動機理論。
(1)馬斯洛將人的動機分為匱乏動機和成長動機。
匱乏動機是匱乏動機是指個體試圖恢復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狀態的動機,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便趨於消失;成長動機是被高級需要所驅使的動機,是指個體試圖超過他以往成就的動機。在成長動機的驅使下,人們願意承受不確定性、緊張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潛能得以實現。
(2)馬斯洛的動機理論基礎是需要層次理論。
①需要的五種層次: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②各層次的關係及作用:a.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強大。b.當低級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些需要便成為支配個體的主導動機。一旦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一層的需要便會佔主導地位,支配個體的行為。
(二)試述遺忘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1、遺忘的原因的兩種解釋:
(1)消退說:記憶痕迹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後消退的結果。
(2)干擾說:遺忘是由於學習和回憶時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擾。
2、影響因素:
不能回憶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線索。一個線索對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賴於以下因素(條件):
(1)與編碼信息聯繫的緊密程度
(2)情境和狀態的依存性
(3)情緒的作用。
模擬試題二
一、選擇題:本題共13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有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後的括弧內。
1.下列選項中;哪項完整地表達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D)
A.心理過程及其規律B.情緒人格及其規律C.生理現象及其規律D.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2.心理現象的產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動B.反射活動C.意識活動D.技能活動
3.學生閱讀時常使用畫重點線的策略;這是利用了知覺的哪一種基本特性?(A)
A.選擇性B.理解性C.整體性D.恆常性
4.一個較長的學習內容;首尾部分記憶效果好;中間部分遺忘較多;這是受下列哪種選項因素的干擾?(D)
A.消退和干擾抑制B.倒攝和干擾抑制C.前攝和消退抑制D.前攝和倒攝抑制
5.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中;「強——平衡——不靈活」型與下列哪種氣質類型相對應?(C)
A.多血質B.膽汁質C.粘液質D.抑鬱質
6.下列哪種選項屬於一般能力的範疇?(A)
A.記憶能力B.創造能力C.運動能力D.社交能力
7.注意的兩種最基本的特性是(B)
A.指向性與選擇性B.指向性與集中性C.指向性與分散性D.集中性與緊張性
8.「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受人的下列哪種情緒影響所致?(B)
A.激情B.心境C.熱情D.應激
9.教師在直觀教學時;應用「變式」方法的目的在於(D)
A.激發興趣B.引起注意C.豐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10.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稱為(A)
A.從眾B.依從C.服從D.遵從
11.提出把人格特質分為共同特質與個人特質的心理學家是(B)
A.卡特爾B.奧爾波特C.霍蘭德D.斯坦伯格
12.加德納提出的智力理論是(C)
A.智力二因素論B.智力結構論C.智力多元論D.智力三元論
13.下列哪種方法屬於精神分析法?(C)
A.系統脫敏法B.支持療法C.宣洩療法D.認知作業法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共10個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2.人的情緒是以需要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緒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標是面部表情。
3.平時人們所說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質的分配特性。其基本條件是;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是自動化的。
4.智力技能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5.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由低到高的五種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係。
(1)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繫:
①知識、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礎;並推動能力的發展;
②能力制約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影響知識、技能的學習進度。
(2)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
①知識是認知經驗的概括;技能是活動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識、技能的掌握並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只有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2.簡述助人行為的促進策略。
(1)增強責任明確性與人際相互作用;
(2)提供親社會行為榜樣;
(3)將助人行為歸因於利他動機;
(4)運用社會影響策略;
(5)進行助人行為的社會實踐。
3.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1)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創造性動機;
(2)培養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相結合的能力;
(3)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4)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培養創造性人格。
四、論述題:本題滿分40分。
結合教育教學實際並運用有關動機理論;分析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答案要點
(1)闡述學習動機理論。可以詳細闡述一種學習動機理論;也可以簡述多種學習動機理論。
(2)運用所闡述的理論提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措施。可以以一種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進行深入的論述;也可以以多種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進行概括性論述。
(3)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進行論述。可以使用一個實例貫穿始終;也可以使用多個實例進行論述和說明。
模擬試題三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乾的括弧內。每小題1分,共20分)
1.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誕生於( a)年。 A.1879 B.1897C.1789 D.1798
2.機能心理學的創始人是( a) A.馮特B.詹姆斯C.華生 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以發現其心理活動變化的方法是(b )A.調查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D.測驗法
4.我們在聽課做筆記時,寫字處於( b)意識狀態。
A.可控制的B.自動化的 C.白日夢狀態D.不自覺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變而影響睡眠,這屬於(b )失眠。A.假性B.情景性 C.失律性D.功能性
6.看電影時,人們的知覺活動主要是(c ) A.視知覺 B.聽知覺C.視、聽知覺 D.視、感知覺
7.絕對感覺閾限是指( c)A.人的一般感覺能力 B.最大可覺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覺察的刺激量D.差異覺察能力
8.人眼的可見光,其波長約為( a)毫微米。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將對象從背景中分化出來的知覺特性是(b )A.整體性 B.選擇性C.理解性 D.恆常性
10.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保持( c)秒鐘。A.5B.20—30 C.60D.120
11.研究表明,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表現為( d) A.時快時慢 B.不快不慢C.先慢後快 D.先快後慢
12.某學生智商為100表示( b)A.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較高智力D.非凡智力
13.有機體活動的動力是( c) A.動機B.誘因C.需要 D.目標
14.從眾行為的原因之一是(a ) A.行為參照B.省力C.服從 D.強迫
15.脾氣急躁、行為勇敢有力的人屬於(a )氣質。A.膽汁質B.多血質 C.粘液質D.抑鬱質
16.助人為樂、廉潔奉公,反映性格的( d)特徵。A.理智 B.情緒C.意志 D.態度
17.美感屬於(a )A.情緒B.情感C.心境D.都不是
18.人在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方面的特徵屬於( d)特徵。 A.態度B.意志 C.情緒 D.理智
19.狼孩現象主要是由( b)因素造成的。A.先天 B.後天C.遺傳 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 b)歲。A.6—12 B.12—18 C.6—18D.10—20
二、多選題(共30分)
1.注意的特點主要有(ab ) A.指向性B.集中性 C.有意性D.無意性 E.穩定性
2.人在睡眠狀態下的心理特徵是(ae ) A.靜止 B.紊亂C.感覺麻痹 D.解除抑制E.輕鬆
3.皮膚覺通常包括( bce) A.感覺B.觸覺C.痛覺 D.溫度覺 E.癢覺
4.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對社會認知產生影響,這種現象是(ab)A.首因效應B.近因效應C.暈輪效應D.社會刻板效應 E.遠近效應
5.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現象是( ab) A.感覺B.知覺C.注意 D.思維E.意識
6.想像的基本特徵有( ae) A.新穎性 B.離奇性C.生動性D.現實性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屬於一般能力( abc) A.記憶力B.注意力 C.觀察力D.色彩鑒別力 E.節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際交往需要的三維理論,內容是(bcd)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E.生存
9.影響壓力的因素有(abd )A.心情B.經驗C.準備狀態D.認知
E.家庭
10.兒童動作發展遵循的原則是( abd)
A.由大到小
B.由身體中心到外周
C.由輕到重
D.由頭到腳E.由簡單到複雜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動機:是引起、維持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動力。
2、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3、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與1977年提出的,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4、羅生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四、簡答題 (共30分)
1.如何明確的陳述教學目標?
答:傳統的教學目標的弊端是目標陳述上的含糊性和以「教學要求」代替教學目標。這樣陳述的目標是含糊不清的,無法觀察,無法測量,更無法在教學中加以具體操作。
如何明確陳述教學目標呢?
第一,教學目標要用可觀察的行為來陳述,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生行為的變化,要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
明確化的教學目標的陳述方法:
①行為目標陳述法。行為目標,也稱操作目標,是指用可以觀察和可以測量的學生行為來陳述的目標,是用預期學生學習之後將產生的行為變化來陳述的目標。
②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格倫蘭提出用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結合表述教學目標的觀點。先陳述內部心理過程的目標,然後列出表明這種內部心理變化的可觀察的行為樣例,使目標具體化。格倫蘭將內部過程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法,既克服了嚴格的行為目標只顧具體行為變化而忽視內在心理過程變化的缺點,也同時克服了用傳統方法陳述的教學目標的含糊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該方法受到普遍認可和採納。
2.簡述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學習論。
答:奧蘇伯爾雖與布魯納一樣都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強調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即原有的認知結構的作用),但奧蘇伯爾對布魯納認為發現是主要的學習方式的觀點持強烈的批評態度,他認為接受學習才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學生主要把教師講授的內容整合進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以便將來能夠提取或應用。他認為把接受學習等同於機械的,把發現學習等同於意義的是錯誤的。學習是否有意義不取決於學習的方式是發現的還是接受的,而是取決於意義學習的兩個先決條件,只是符合這兩個條件就是意義學習。第一,學習內容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即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繫起來。第二,學習者必須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這裡的心向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把新學習的內容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加以聯繫的傾向性,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結果,學生的舊知識得以改造,新知識獲得了新的意義。
3.簡述提高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的技術。
答: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稱為教師教學監控能力。
這種能力主要可分為三個方面:
⑴教師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
⑵教師對自己實際教學活動進行有意識的監察、評價和反饋;
⑶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調節、校正和有意識的自我控制。
我國學者申繼亮經研究發現,有三種技術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①角色改變技術。其目的是讓教師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其參加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自覺地實現角色的改變。②教學反饋技術。其目的在使教師對自己教學各環節有一個準確而客觀的認識。③現場指導技術。幫助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背景,選用最佳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使其最終能達到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調節和校正。
4.簡述弗落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一出生就有性慾,只不過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達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齡力比多通過身體的不同部位獲得滿足,他稱這些部位為性感區,並以性感區的變化來劃分人格發展的階段。人生全程可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兩性期。其中前三階段(從出生到6歲)的發展狀況對以後一生的發展都起著關鍵作用,弗洛伊德的這種觀點稱為早期經驗決定論。在前三階段,如果力比多的滿足過分放縱或過分限制,就會導致人格發展的停滯,這種現象叫做固著,即人的生理年齡雖然在增長,人格卻沒有相應地成長,即使到了成年,心理還處在兒童的水平上。
模擬試題四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遺傳 :是指親代將自己的生物學特徵傳遞給子代的生物學過程。
2、學習動機:是推動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因。
3、發展:通常是指人類從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身體和心理變化的過程。
4、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個性的核心。
5、記憶: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領域裡的各種心理現象和發展變化的科學。
2、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3、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和胚胎環境影響、社會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因素。
4、現代學習理論的主要派別有: 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5、任何一種品德都包含三個基本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三、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先行學習對後繼學習產生的影響是( B)。
A. 一般遷移 B.順向遷移 C.特殊遷移 D.逆向遷移
2、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7-11歲兒童的認知發展大體上處於( C)階段。
A. 感知 B.前運算 C.具體運算 D.形式運算
3.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心理學家是(B)。
A. 苛勒 B.布魯納和奧蘇伯爾 C.賈德 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時間短暫;記憶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徵編碼的記憶為(A )。
A.感覺記憶 B.短時記憶 C.長時記憶 D.瞬間記憶
5、下列選項屬於學習的是(D )。
A. 每天跑步 B.視力下降 C.裝修房屋 D.不怕見生人了
四、簡答:(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學習的類型。(按不同標準分類)
(1)根據學習內容可把學習分為:運動技能的學習、認知的學習和情感的學習。(2分)
(2)根據學習過程的特徵可把學習分為:試誤學習、頓悟學習和模仿學習。 (2分)
(3)根據學習的理解程度可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1分)
2、什麼叫學習策略?簡述一般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用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任何活動,其實質是根據學習目標和材料,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調控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從而有效地對信息進行加工。(2分)
一般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策略有:(3分)
(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個重要方法即在學習材料中附加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注意並觀察其對學習的影響。
(2)編碼策略。它是指按學生自己熟悉或習慣的方式來組織信息,以便於取用。
(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貯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學兒童的認知活動有哪些發展?
小學兒童認知活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知覺從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1分)
(2)注意從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向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發展;(1分)
(3)有意識記逐漸超過無意識記並佔主導地位。機械識記還佔有優勢,抽象記憶在逐漸發展;(2分)
(4)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1分)
4、小學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發展有哪些特點?
小學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發展的有以下特點:
(1)從「他律」到「自律」。 (2分)
(2)從效果到動機。(1分)
(3)從別人到自己。(1分)
(4)從片面到全面。(1分)
5、練習曲線的典型勢態有什麼特點?
練習曲線的典型勢態是練習曲線呈負加速變化。
其特點是:
初期進步快;(1分)
練習高原現象;(1分)
後期進步慢;(1分)
總的趨勢是進步,(1分)
但有時會有暫時的退步。(1分)
五、論述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根據長時記憶的遺忘理論與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並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幫助小學生增強記憶能力。(要求至少解釋清楚兩種長時記憶的遺忘理論)。
有關長時記憶的遺忘理論(學生回答出兩種即可,4分)
(1)干擾說。該理論認為,導致遺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進入了記憶系統,干擾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就是先後學習項目之間的相互干擾。
(2)衰退說。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以某種方式在大腦建立痕迹的過程,記憶中信息的遺忘是因為記憶痕迹得不到強化而隨時間的增加逐漸減弱,以至消退。因此,適量的過度學習和複習有利於加深記憶痕迹,能阻止遺忘的進程。
(3)線索依存說。該理論認為,進入長時記憶的信息一般不會「漏失」,遺忘並不意味著長時記憶中不存在有關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網路,教會學生利用線索提取有關知識,是教師培養和發展學生記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動機說。該理論認為,遺忘是人出於某種動機而主動壓抑的結果。
(5)同化說。該理論認為,遺忘實際上是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
小學兒童記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4分)
(1)記憶有意性、主動性的發展;
(2)記憶策略的發展。年齡較大的兒童更善於發現記憶材料中的規則,把握了規則,就會提高記憶的效果;年齡較大的兒童更可能自發地複述記憶材料;年齡較大的兒童更善於聯想。
(考生將所述的遺忘理論結合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並能合理根據自己教學經驗回答得7分)
2、何謂遷移?結合自己談談教會小學兒童學習遷移有那些基本策略?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分)
教會小學兒童學習遷移的基本策略有:(10分)
(1)建立遷移的認知結構;
小學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現順序,對促進小學兒童建立認知結構是很重要的。教師對教材呈現的順序應努力做到:①從一般到個別,使教材漸進分化;②建立橫向練習,使教材綜合貫通;③從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組織序列化。
(2)訓練遷移的認知策略能力;
認知策略是個體面對新的問題時,個人調節與監控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技能。為了在教學中訓練小學兒童的認知策略能力以促進小學兒童的遷移,應努力做到:
①注意小學兒童的心理狀態;②提高小學兒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應用概括出來的原則。
推薦閱讀:
※網戀心理的浪漫
※心理契約
※善良是一種能力嗎?
※遇到固執的人怎麼引導他改變這種態度,有沒有相關的心理學書籍推薦的?
※強迫症家屬必知的三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