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沉思 | 當我們終將面對親人的離去 如何保存最後的尊嚴和平靜?
10月8日是世界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日。或許每個人都會經歷親人重病,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一段日子,當生命自然地走向終點,面對註定即將到來的死亡,應該如何面對?
病人繼續痛苦地活著?家屬在救與不救間如何抉擇?現在,越來越多的即將離世的病人及其家屬將從這些人那裡獲得幫助,平靜地與生命告別。
今年五月,尹珊的父親由於腸梗阻住進北京協和醫院的老年科病房,一個月後在這裡離世。父親去世三周後,她特意製作了一面錦旗,感謝這裡的醫生在自己最無助的那段日子裡對父親和自己的陪伴。
尹珊:半年前我在思考父親可能會出事的時候,我總覺得我可能在急診門口的走廊里,一個人蹲在牆角哇哇大哭。我爸在搶救室里會經歷種種特別痛苦的過程,然後人就這麼走了。這是我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想法。還好有這個團隊、這些醫生,他們幫我把這一路走完。
尹珊說的這個團隊就是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這裡的醫生陪著病人經歷疾病、衰老、臨終、離世,一直走到生命的終點。他們的使命是運用「緩和醫療」,讓面對疾病終末期折磨的病人能夠有尊嚴地離去。
緩和醫療不是「安樂死」
「緩和醫療」由臨終關懷發展而來,它的服務對象大多是那些疾病進入終末期的人。醫生用醫學專業和人文精神,幫助患者和家屬平安度過那段艱難時光。
緩和醫療不是「安樂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緩和醫療特別考慮人在「軀體、精神心理、社會和靈魂」方面的需求,「把瀕死認作正常過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只是在人的生命末期,「提供疼痛的緩解服務」,「提供支持系統以幫助家屬處理喪事並進行撫慰」。
面臨病人終將離去,救與不救的兩難抉擇,目前美國、台灣、香港等地方的普遍做法是,推廣生前預囑和緩和醫療,讓病人自己選擇生存和死亡的方式,盡量少些痛苦,平靜而自然地離去。
10月8日的「世界臨終關懷與緩和醫療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世界臨終關懷與緩和醫療聯盟(WHPCA)於2004年在全球推行,至今已獲得77個國家相關組織的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
讓去的人走得有尊嚴 讓活著的人不會太痛苦
寧曉紅曾工作的崗位是在協和醫院的腫瘤內科,兩年前從腫瘤內科調到了當時並不太熱門的老年醫學科,在這個科室推廣緩和醫療。
記者:緩和醫療真的能讓他們的這種痛苦減輕嗎?
寧曉紅:我認為,緩和醫療是當病人非常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專門學科可以幫助他們。
記者:幫助他們什麼呢?
寧曉紅:陪著他們去經歷這些痛苦,一直陪他們走到生命終點。那是一個誰都不願意討論的問題,卻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26歲的趙偉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一位在讀博士生。在老年醫學科輪轉實習時擔任尹珊父親的主管大夫。在他並不長的從醫經歷里,每當自己主管的病人離世,他都會陷入一次難以自拔的挫敗感,但這次趙偉有些特別的感受。
趙偉:當醫生會有情感浩劫,就是陷入一種孤獨和無力感。但我唯一慶幸的一點是,我能讓去的人走得比較舒服,有尊嚴。讓活著的人能夠比較安心,不會太痛苦。這是唯一讓我感覺欣慰的事情。
做病人和家屬的依靠 度過人生最壞時期
疾病到了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地近在咫尺。此時痛苦癥狀會逐漸加劇,而減輕痛苦和維持生命的體征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嗎啡類藥物,可以減輕痛苦,但同時也有可能會引起呼吸抑制,進而加速死亡。這個時候到底如何選擇,醫生也會陷入困惑。
記者:這是會讓你糾結的事情嗎?
趙偉:會。給他鎮痛藥物,老爺子因此呼吸消失了的話,該怎麼辦呢?
記者:這個發生的概率有多大?
趙偉:10%。它沒有具體的概率,只是說有不良風險。
記者:你會怎麼辦?
趙偉:我在接觸每個患者時,都會把自己打開,全身心地面對他。根據他的反饋來調整我的治療策略。如果他對是我百分之百的信任,我會冒更多風險去幫助他。
尹珊說,她父親走之前,趙醫生上的嗎啡之類的葯,有些醫生可能是不敢用的,但為了減輕她父親的痛苦,都會幫忙上藥。
令趙偉同事感慨的是,趙偉作為一個很年輕的醫生,卻獲得了病人及家屬特別的信任。
趙偉:兩個方式,一個是通過我的專業知識讓他信任我;另一個就是通過醫療之外的。因老人需要人照顧,病人家屬沒人能依靠,我就跟家屬說,醫療內的事或醫療外的事情,都可以讓我來做。
記者:你希望能夠當病人家屬的一個依靠?
趙偉:對,我知道病人的病是治不好的。我需要做一些別的事情去讓病人走得安心,讓他的家屬也能度過這段人生最壞的時期。
尹珊說,趙偉當時跟她說這兩天他都會在,「我感覺真的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有一個醫生在我旁邊,不會一個無依無靠。」這個醫生和這個團隊會成為她最堅實的靠背。
走?還是留?幫臨終患者作醫療決策
幫助臨終患者作醫療決策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一些大夫迫於壓力不參與決策,而幫助家屬決策恰恰是緩和醫學不能迴避的問題。
患者和家屬沒有做決策的能力,他們沒有醫學上的能力,更多的只是情感上的。用情感來決定這樣的醫學技術是不合適的。
記者:這個時候如果一點都不照顧他們的情緒,好像又是有點不盡人情的。
寧曉紅:照顧,其實在這個環節中挺難,遇到這個事很難,我們要照顧很多人。
尹珊在父親臨終前作出的最重要的一個醫療決策就是在寧曉紅的幫助下完成的。
尹珊:寧醫生告訴我說,你要想清楚,這個事情是自然發展的規律,這一把把他拽回來了,他一樣也會走。我父親到最後,整個臟器都已有了一定損失,就算把他拽回來,可能也就是幾個小時,或是幾天,其實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殘忍。
記者:可是醫生幫助患者做決定,這本身也是有風險的嗎?
寧曉紅:醫生跟患者共同決策。醫生決策什麼?告訴患者,這個病是什麼,這個葯是什麼,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聽懂了嗎。如果聽懂了,你的決定是什麼?
尹珊表示,家屬其實是需要醫生給個很專業的建議。他們用這種專業的知識體系幫助患者和患者家屬一起去做這個決定。
由於有了寧曉紅大夫的專業幫助,尹珊沒有給父親做臨終搶救。也正因如此,她才有可能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看著父親安然地離世。
報告顯示:中國將有更龐大的緩和醫療需求
2015年底,《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一項《全球死亡質量排名報告》,結果顯示,在80個國家及地區中,英國排名第一,中國大陸地區則排名第71位。
報告指出,中國是少數幾個處於低收入國家分組,但對緩和醫療需求較高的國家。2012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佔中國人死亡原因的80%以上,2020年中國將有13%的人口達到65歲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將有更龐大的緩和醫療需求。然而現狀是,目前的醫療條件只能滿足0.3%患者此方面的需求。
平靜地離去 直視死亡
離世意味著告別,如何才能安心告別,是緩和醫學關注的重點。
寧曉紅覺得,病人在死亡過程中,家屬受到的痛苦更多。對於緩和醫療來說,病人是照顧對象,家屬也是特別重要的照顧對象。很多時候病人能夠接受,但家屬不能接受。因為家屬想的事情更多,更複雜。所以要給家屬一個肯定和支持。
緩和醫療就是讓病人平靜地離去,讓家屬能夠心安。有人說死亡像太陽一樣,太晃眼睛了,無法直視,緩和醫療就是要直視死亡。尊重生命的逝去,尊重病人的感受……
推薦閱讀:
※優秀的父母和平庸的父母的八大區別
※撬動敘利亞和平的「鐵翅雄鴿」
※鄒東兵丨當人們開始活在愛、喜悅、和平、富足當中時,人類間的障礙、隔閡會自然化解!
※為什麼印象中別的國家老喜歡針對中國,中國從不搞事?
※六壬神課金口訣4 2007-05-30 14:45 方將克干幼犯長,干神克將主妻凶。 將克方兮傷小口,重重克上獨勾榮。 重重克下多災病,內爭外戰亂紛紛。 人元生神多富貴,方生神將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