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3000年的中國》:羅振宇推薦的2018年必讀書到底講什麼?
在2017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羅振宇推出了他心目中的年度好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聯合邏輯思維共同推出的《樞紐:3000年的中國》。羅振宇說,在他的精神世界裡,這本書引發了他重要的認知升級,他說,這將是2018年的必讀書之一,它必將引起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它能帶你看懂,中國歷史演進的邏輯思考、為什麼中國是世界的樞紐、如何成為未來世界的「自變數」,它能讓你比其他人更早地看到有價值的東西。
《樞紐》一書包含50萬字,這本書源於他歷時八年的一系列研究。同時施展也認為本書所處理的問題複雜性超過一般,「無法在任何單一學科的話語中完成」,必須融合地理、歷史、哲學、經濟、思想等各個學科領域的綜合下,才能對中國這數千年的複雜歷史進行梳理和給出連貫的解釋。
對於這本書,徐小平則評價到:「中國到底從哪裡來,中國未來可能會向何處去?這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相信許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有衝擊力的答案。」 今天推送的內容,是《樞紐:3000年的中國》作者本人對這部年度之書的一手解讀。50萬字一時半會看不完,這篇3000字小秘籍可以告訴你,讀懂中國,施展一共分了幾個步驟。
核 心 內 容
《樞紐:3000年的中國》致力於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這一背景下,對如下幾個問題給出內在連貫統一的解釋。即,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在古代的形成,中國革命對於中國現代轉型的偉大意義,以及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其和平崛起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所具有的世界意義。貫通所有這些問題的解釋邏輯,是中國的兩大根本特徵,一是它作為一個古老且未中斷文明,所帶來的歷史記憶,一是中國的超大規模性,所帶來的政治和經濟效應。
最終,本書得出結論,所謂「中國」,從對內的角度而言,是一個多元複合結構的體系,從對外的角度而言,中國是世界海陸秩序之間的樞紐。在歷史的不斷運動過程中,東亞世界的中原、草原、綠洲、高原、海洋等多種亞區域,不斷地互相塑造、共同演化,最終發展成為為一個超級大一統的多元複合帝國,為現代中國奠定根基;現代中國又正因為這種多元複合性,才能夠擔綱起其外在的海陸樞紐的身份;中國的超大規模則為它賦予了足夠的動能,能夠承擔起這一歷史責任。這一切都表明,中國是一個世界歷史民族,它在進入現代轉型之後,進入了更大的空間結構,與整個世界之間進入到一種深刻的相互塑造、共同演化,將人類歷史真正發展為世界歷史。
問 題 意 識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後冷戰時代最重要的世界大事。但是,崛起的速度過快,也帶來一些問題,主要就是既有的內部和外部秩序,調整的速度難以跟上崛起的速度,導致了內、外部的一系列失衡。這些失衡狀況的政治經濟學機理是什麼,更富建設性的前景該如何展開,目前理論界對此的回應,還是不夠的。
就內部秩序而言,包含兩個方面的失衡,一是不同社會階層在發展當中的獲得感有差異,一是內地與邊疆的經濟、社會發展節奏有差異,這些差異都會帶來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構成不穩定因素。相應地,我們需要對中國經濟奇蹟的深層機理、對社會發展的價值排序、對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給出更有力的解釋,才能從理論上回應這些問題。
就外部秩序而言,中國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創造性外交,力圖推動失衡的國際秩序走向再均衡。「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會議,等等,都是例證。這些外交努力對既有國際秩序是重要補充,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外交選擇空間。但是,理論界對於相關實踐的解讀,多半還流於表面,這就導致對於國際失衡的解釋、對於中國外交努力的深層建設性意義的挖掘,仍有很大提高空間。
本書的核心問題意識就是,一方面要對這些問題給出回應,一方面要努力找出諸種問題的內外聯動關係,使得給出的回應可以形成一個統一連貫的體系。
論 證 結 構
本書認為,對中國的超大規模性的理解,是理解中國問題的一個根本前提。它首先體現在中國人口的超大規模和中原的連片農耕地區的超大規模上,在古代,這就構成中華文明區與其他文明區的重要區別。這種超大規模,使得王朝時代的帝國朝廷能夠低成本獲取龐大的財政資源,在超過某個門檻之後,便能夠壓制住任何地方性的反抗力量,所以中國較早地建立了大一統,在宋代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長時期的分裂狀態,這與歐洲、中東等地的政治分裂狀態構成鮮明對比。大一統的政治,又可以通過中國的傳統文化獲得有力的論證,文化與政治互相促進,於是中國成為唯一未中斷、持續發展至今的古文明。
通過進一步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本書提出,中原地區在形成大一統帝國之後,由於一系列的財政、軍事、政治、文化邏輯的變化,導致草原上諸多小的游牧部落也會形成結成聯盟,形成龐大帝國;草原帝國對中原帝國構成壓力,又會促動中原帝國內部發生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層面的變遷。雙方有著極為深刻的相互塑造關係。對於西域、高原等各個亞區域與中原、草原的互動關係,本書也都從其財政邏輯、軍事邏輯、政治邏輯、文化邏輯的聯動效應上,找到了其最底層的相互塑造關係。包括中原在內的所有這些亞區域,彼此之間互為條件,脫離開其中一方,另幾方的歷史都無法獲得完整解釋;相互聯繫在一起,卻能夠讓其中每一方都釋放出更大的歷史意義。它們加在一起,構成一個龐大的共生體系。所謂的中國歷史,就是這個共生體系的演化史;它在古代最終落實為一個整合了漢滿蒙回藏各種要素的多元帝國,中國「多元一體」的結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鍛造出來的。
中國的超大規模性,在古代晚期陷入一個困境。由於一系列原因,清朝出現人口大爆炸,這帶來了大量剩餘勞動力,極大地壓低了勞動力價格。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以節省勞動力為目的的技術變遷,都不具備經濟性,從而難以出現;中國的技術和經濟就此被壓在一個低水平均衡上,難以突破。此時,中國有了從外部吸收新技術、新經濟資源的需求,以便幫助自己突破低水平均衡的陷阱,這就是中國要加入世界秩序的內部動因;它與外部動因,即西方的侵略,結合在一起,推動著中國開始了現代轉型。
還是超大規模性,在中國的現代轉型當中再次成為一個關鍵變數。超大規模人口導致的剩餘勞動力,在中國作為封閉經濟體的情況下,會跌入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一旦中國加入一個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則會一變成為中國的競爭優勢。但是這種競爭優勢要想真正釋放出來,前提卻是中國先要完成政治整合,而不能簡單地貿然加入世界經濟體系。因為中國的規模太大,無法像中小規模國家那樣,靠外部世界的經濟拉動,把中國整體性地拉入現代化;中國只能是沿海部分地區被局部性地拉動起來,進而會導致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生嚴重的經濟撕裂和社會撕裂,這樣一種撕裂狀況是不可持續的,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把所有的發展成果也都消耗掉。中國只有先完成政治整合,有能力作為一個整體加入世界經濟體系,超大規模的優勢才真地能夠釋放出來。
傳統政治已經無力實現中國所需的政治整合,所以,革命就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使命。中國堪稱史詩般的革命史歷程,中間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嘗試,逐漸摸索到了適合中國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三十年,就是這個國家完成政治整合的過程;第二個三十年,則是中國以一個整體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國的超大規模優勢就此獲得充分釋放,結合上全球經濟格局變遷的大勢,遂成就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奇蹟;中國的經濟崛起帶來了全球經貿結構的深刻變遷,第三個三十年,中國正是要把這一系列變遷背後的政治經濟學意涵完全展開,為人類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所謂全球經貿結構的變遷,在於,隨著中國崛起,全球製造業不斷向中國轉移;西方進入去工業化的時代,與生產原材料的非西方國家之間越來越難以形成直接的經貿循環。此時的全球經貿結構是,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主要是二三產業的循環,中國出口製成品,西方國家出口高端服務業;中國與非西方國家之間主要是一二產業的循環,中國出口製成品,非西方國家出口原材料。一種「雙循環」結構就此浮現,中國是雙循環當中的結合點,成了全球經貿循環當中繞不開的一個中介性存在。這裡面蘊含著中國巨大的國家利益,也意味著中國巨大的世界責任。
後冷戰時代還有一個重要的變遷,就是西方所代表的、由貿易所拉動的「海洋世界」,仍然大致保持了冷戰時期的秩序;但是非西方國家所代表的「大陸世界」,很多地方卻陷入失序、或秩序脆弱狀態。沒有哪個地方是孤島,人類不可能彼此割裂開來發展,大陸世界的失序,會對整體人類秩序構成挑戰。外部世界需要幫助大陸世界重建秩序,但是能夠提供幫助者,必須與大陸世界之間有著正向的經貿循環,使其對大陸世界所投放的各種財政、經濟資源,能夠通過貿易過程再回收,整個事情才是可持續的。在「雙循環」結構下,唯有中國處於這樣一種經貿循環的地位。
於是我們會看到,一方面,中國在貿易意義上屬於海洋世界;另一方面,中國在地緣意義和國際政治意義上,與大陸世界又有著深刻的關聯。中國因此就作為一個海陸兼備、或說海陸中介性的國家,而對全球秩序具有了極為重要、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的世界責任,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佳呈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是在這裡找到其最深刻的意義。第三世界將基於中國的發展而獲得自己的發展,中國也將因此突破西方的單一線性的現代化範式,為人類提供出更豐富的可能性。
《樞紐:3000年的中國》
施展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
得到APP獨家線上發售
氣象壯闊的論述格局…這是這一代青年人在大時代進行大構想的一個可貴的嘗試。
——劉吉(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作者以湯因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考察農耕文明、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互動中的中國大歷史。如此之大手筆、大氣象、大格局,為當今中國學界所罕見。在碎片化研究的時代,本書不啻為令人精神一振的難得力作。
——許紀霖(著名歷史學者)
到了中國人書寫中國歷史哲學的時候了。從醞釀到落生,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時間。而作為見證人,我們跟著他的激情和沉思,從4萬字到50萬字,一路讀來。作者力圖對我們這個人群遭遇的苦難,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施展邁出的這一步,是零到一的創造。它將結束這個巨大人群如此長時段、對自我認知和定位的焦慮和迷茫,也將引起激蕩,誘發更廣泛、深刻地對這個人群未來命運和擔其所當的思考。
——劉蘇里(萬聖書園創始人)
第一次聽施展講述他的研究,就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讓我看到了理解中國問題的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也解釋了很多令我困惑的問題。中國到底從哪裡來,中國未來可能會向何處去?這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相信許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有衝擊力的答案。
——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人)
推薦閱讀: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為你自己讀書之二十四不要過早品嘗愛情這杯酒
※大陸電視熒屏上的六檔讀書類電視節目
※學會如何讀書
※找把好椅來讀書 14把小椅承載閱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