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大家談

計劃經濟大家談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淵源與發展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 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係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干預特色,納粹上台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 之後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

而日本於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後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後日本開始針對其計劃經濟的特點進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並未因改革經濟獲益。 隨著蘇聯的解體,經互會解散,徹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的生產關係和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跌入歷史最低。

[編輯] 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的(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財團與政府結合的形式,又被稱為「國家資本主義」)。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份資源由政府或是財團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的形式來分配資源,不受市場影響。舉例政府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滿足或超過了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但國家經營的產業是由政府控制,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決定生產什麼,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著私人市場的供應,由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政府或是壟斷組織(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等)決定。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最屬性之一的,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但是馬克思著作中並沒有關於計劃經濟的內容,提倡和實踐計劃經濟是在列寧時期。 最典型的計劃經濟例子數以蘇聯。而現存的例子則是朝鮮、古巴和緬甸、日本等。

[編輯] 優勢

[編輯] 經濟穩定

計劃經濟可確保所有資源都能持續運用,不會受到經濟周期的波動所影響。由是者停產以至失業問題都不會發生,而通貨膨脹問題不會存在,而長期性的基建投資,更不會受市場因素而停止。

[編輯] 事先設計

一件事情或一個景象,在自由放任下,可能會不受人為控制地產生不可預知的問題。但計劃經濟里因事情都總是由政府計劃,預先設計好,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有機會避免。舉例一個城市,交通網路如由政府指示建造,連個人私家車擁有數目都是由政府規定,可減少如塞車等交通問題。對於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最優。經濟學說中的發展經濟學正是脫胎於計劃經濟的實踐。

[編輯] 傾斜優先,發展快速

實行計劃經濟或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後發的落後國家: 例如蘇聯,建立之初,百業凋零,在歐洲文明程度和工業化程度都是倒數,而是實行計劃經濟以後,40年代成為超級大國。 德國在第二帝國時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一躍成為一流的工業化國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戰後,實行長期的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多次被美國訓斥為「搞社會主義」亦成為了經濟和工業大國。 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後,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時間,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業和教育體系,實現大規模群體脫盲,實現初步國家工業化。

計劃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不計收益的傾斜於某方面的發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業、醫療等等,使其短時期內實現飛躍。 如日本戰後,實行對鋼鐵行業和重化工業的傾斜生產,同時壓縮消費品生產,通過犧牲消費,使日本鋼鐵和加工等行業領域短時期內飛速提高,最終成為經濟大國; 中國50-70年代實行計劃經濟,僅水利建設的工程量是有記載3000年歷史總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於其他市場需求的經濟資源。成昆鐵路的修建造價是全國總人口的半年口糧,並且沒有直接的利潤收益,但是卻帶動了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這些都是計劃經濟傾斜發展的優勢。

[編輯] 高福利

計劃經濟往往伴隨著高福利,例如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的免費制度。凡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較高的,但具體福利需要依賴政府實現計劃經濟成功程度。

[編輯] 弊端

[編輯] 資源無法微觀有效分配

微觀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是計劃經濟里最受批評的要點。因為國家所有資源都由政府或是財團決定,私人不掌握生產資料,於是乎國家可以罔顧私人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經濟計劃。如當國家要求全國廣種蘋果時,事實可以是民眾對蘋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種出來的蘋果在微觀層面就會形成浪費。因為私人不得反對政府或是財團的決策,如果民眾對芒果的需求高漲,但政府可以不按民眾的喜好,而拒絕種植芒果。因而芒果在這個計劃經濟國家,就變成短缺。

[編輯] 不能改善微觀效率

計劃經濟下的微觀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國家或是財團往往不強調私人參與,而是由政府或財團一個全權話事。即是說,計劃經濟下會缺少私人競爭。缺少私人競爭,就不能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以至價格也不能通過競爭而有所調整。比如日本,大型財團形成卡特爾,壟斷國內市場價格,大型企業內部依舊採用大鍋飯,年功序進模式,缺乏微觀競爭效率。 但是從宏觀角度,國家發展效率卻是大大提高,蘇聯短時期內成為超級大國,中國政治上被譽為「第三極」,日本戰後致力經濟發展成為經濟超級大國,所以計劃經濟的出現給批評者的產生了嚴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觀的低效率無法延伸到成為宏觀的低效率,宏觀效率極高。

[編輯] 扼殺個人自由

計劃經濟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不考慮少數階層的訴求,個人的消極自由就自然被犧牲(見伯林《自由論》中關於消極自由的描述,自由主義評價自由程度是消極自由的程度)。又因計劃經濟下政府掌管國家一切經濟活動,政府權力自然過大,容易實現明顯的階級專政。共產國家都是實行計劃經濟,但都幾乎無一倖免地,在政治上訴求不通的群體都是歸結其為極權主義,實際上是對其他違背發展目標的群體實行壓制,如蘇聯、古巴、朝鮮就是日本也是一樣。

[編輯] 爭議

[編輯] 貪污

計劃經濟下政府權力極大,缺乏民主監督的濫權相當普遍,官員上下其手大獲其利自是理所當然,逐漸形成特權階層。又因管制多且嚴,難免會驅使私人以賄賂方式獲得所需物品。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以後,民眾連買一雞蛋都要靠「走後門」而獲得的。*總體而言計劃經濟時期貪污程度很低?,凡是經歷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種模式生活的人回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貪污腐敗的程度遠低於市場經濟時期,比如前東歐國家、蘇聯以及中國等,在中國只有個別學者撰文認為實行計劃經濟時腐敗比實行市場經濟更嚴重,但是民眾並不認同這種說法?,相當多的老人懷戀計劃經濟的清廉。[來源請求]

理想情況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級監督,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普通官僚很難實現漁利,因為其很多行為都被依照計划進行,往往容易被檢察到


推薦閱讀:

自由的阿甘 2017 年 02 月 22 日的文章
改革開放40周年,周其仁再談改革:「大象感冒,不能只拿小勺喂葯」
歐盟開啟貿易戰,一個嶄新時代來臨
【交能年鑒】2017電力交易結果大揭秘,備戰18年不可不看!
高速增長的最後二十年——簡析2018年中國經濟的一些趨勢 | 寧南山

TAG:經濟 | 計劃經濟 | 計劃 | 大家 | 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