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蘇軾參禪三偈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贈總老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五月三十日星雲大師來湖南大學講演,提到蘇軾廬山詩中呈現學佛的三境界,對應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三階段。

關於入道修行的法門,印度佛教有原始佛教的四果四向,至大乘佛教的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等菩薩階位的說法。但到了禪宗這裡,就被簡化為三個階段,小學中學大學,哦不。本科碩士博士,哦也不。《五燈會元》卷十七記載青原禪師所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蘇軾四十九歲那年四月(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從黃州奉詔奴州,途經江西九江,遊歷了廬山,他的《自游廬山詩》記載:「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見,應接不暇,不欲作詩。已而山中僧俗皆曰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與總老同游西林,有《贈總老》及《題西林壁》,皆絕句也。」總老就是指廬山東林寺主持常總大師。大師陪著看西林,自然別有意味。

第一首《題西林壁》。

星雲大師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喻我們天天都為吃飯、睡覺、工作而盡心費神,忙忙碌碌,對於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諦,就像騎牛覓牛,實在可嘆。……如果我們能跳出身心的桎梏,從宇宙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人生的真相。」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凡夫的身心尚在煩惱業緣纏繞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來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 森羅萬象種種境界,全屬「生住異滅,遷流變化、千差萬別」的幻妄現象(橫側、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識到「一如」的理體( 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如:平等不二,如常不變)。

前二句是識變--一切萬法唯識所變(識是心的別名), 因此對自然界的事物起了種種的分別;後二句則是透露人生固執為我所(對於身外之物都認為是我所有),因此以主觀觀物,失去客觀的平等性。

第二首《觀潮》。

星雲大師說:「佛法,要以平常心對治(針對病情治療)好奇心。世間的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實在是多餘的…… 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鏡花水月(虛幻不實)……常懷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里,不因好奇而顛倒掛礙。」世事無常,如鏡中之花,如水中之月,是虛無假相,對於成敗得失,要相得透、看得開,才能與大自然互動而和諧,相生並存而不對立。蘇軾的生命有過風霜,有過繁華,他是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祥雲大師說:「這首詩的大意是說,修道的人,在尚未『見道』之際,日夜急急遑遑,恨不的有個『徹悟 』,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喪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證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時,才幡然曉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來現成,有何稀特?』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依 然本地舊家風。』『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來無別事)」。

第三首《贈總老》:「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廣長舌: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廣長,而且柔軟紅薄,能履面至髮際。常總大師見到偶像來到,殷勤接客留宿寺中。寺外有條虎溪,是夜,蘇軾聽得虎溪淙淙水聲,山鳴谷應,徹夜不絕。次日,將昨夜感懷,寫成七言絕句,贈與常總。他說,虎溪中山鳴谷應的水流聲,便是佛陀以廣長舌說法的法音;聽溪聲就等於是聽佛法。

清凈身:指佛陀清凈的法身。作者覺得廬山這片山光景色,豈不就是《法華經》上說的,佛陀所示現的清凈法身嗎?看到山色,就好像看到佛陀的莊嚴妙相一樣。

八萬四千:數目很多的意思。這是印度人所常說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常用此來表示數目之多,並非有一個確定的數目。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八萬四千法門」,是說進入佛地的門戶很多,有多少呢?有八萬四千那麼多。佛經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數目字——那由他,相當於今天的「億」,這個「億數」已經是大到無法數,數也數不清,怎麼辦呢 ?只好「那由他」了。作者說,佛陀在一夜間,以廣長舌說了八萬四千個佛法偈語,或者也可以說,是詩人一個晚上參悟了好多好多的佛法妙義。

舉似人:列舉出來傳授給別人知道。詩人說,一個晚上聽聞、悟得那麼多的佛法偈語,日後我將如何傳授給別人知道呢?

星雲大師解釋說 :「這首詩前二句是說,佛法是普遍在虛空之中。佛陀的精神、慧命、法身,那是流於大化之間,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後二句是說,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法,那麼多宇宙的道理,為什麼不知道運用?傳播給別人呢?」

又:我認為星雲大師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更是一位傳媒達人,深諳如何將他之所悟最大程度地傳播出去並為人所接受。不是某些人所說的那樣一鍋亂燉的投機取巧之徒。本文中關於星雲大師的解詩內容部分參照《星雲說偈》第一冊(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推薦閱讀:

[蘇軾故事]八風吹不動
吃不好,哪有詩和遠方?
【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蘇東坡】明明可以靠才華,卻偏偏靠吃出名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這是蘇軾自己最喜歡的詞,寫出美妙春景,其中含有兩句千古名句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