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鑒識-工藝鑒識技術
識別玉器的加工工藝是鑒識白玉器的重要一環。所謂工藝,藏家又稱「做玉」成「刀玉回,也就是加工方式,表示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將作品製造出來的。玉材為礦物質原料,具有很高的硬度。一般的閃石類礦物,硬度在6—6.5度。石英岩類材料的石湖、馬地,硬度達到7度。加工這樣硬的材料,用剔刻方法很難進行。找到能夠刻玉的硬石已屬不易,記玉料剔刻成形就更困難了。同樣,用打擊、鑿擊的方法也很難進行。首先是不易使打擊對象造型準確,其次是不易使器物表面平整,更難進行光澤處理。因而玉器的加工具有特有的加工記式。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高度發達,同錯握了先進的治玉方法有直接關係。新石器時代玉器多數為小件作品,也同加工方式的局限性有很大關係。
中國治玉工藝的發展可劃分為磨、琢階段,人工琢玉階段和電動琢玉階段三個發展階段。三個階段的核心工藝都是琢玉技術。所謂琢玉就是用航機帶動航輪轉動,在航輪上加水和硬沙,把玉材磨成需要的形狀。大量材料證明,這一技米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同手玉磨玉並行很長時期,七具與動力系統不斷改進,逐步發展為現代治玉工業。製造玉器的加工過程可以分解為開料,制胚、成型、鑽孔、鐵刻、起花、上光等主要工藝。不同的時代,使用的工具不同,各項工藝的精度不同,這就構成了玉器加工的時代特點。在鑒定玉器時代時,加工特點的識別,往往決定鑒定的成功、準確與否。對玉器進行製造工藝鑒定財要注意幾點;①用何種工具開的料,切割痕的特點。②鑽孔的形狀,孔望的加工痕。③切削所用工具的特點、手法。④磨痕的走向。近人研究玉器,採用了加工痕迹學之說,可見對加工痕迹的重視。
1、新石器時聯的玉器加工
新石器時期的玉器製造持續了數千年。從對新石器時稱五、石器的加工痕迹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認識。新石器時期的治玉,主要採用了線切割、磨玉、琢玉等項技術。線切割使用的為有機物纖物,磨玉使用的為石質工具,琢玉工具主要為石質陀具,有少量的金屬鍵具,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石質工具。《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句,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講的都是玉器加工。「錯」是指而石,磨石。前句講的是用石質工具來加工玉器,後句詩講的是加工的方法。石質制玉工具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一直延續到商周時期,部分為金屬工具所取代,到了西周晚期才完全不被使用。可見石質制玉工具使用的時間非常長,有數千年的歷史。
石質制玉工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手動工具,用來拿在手中磨玉;一種為轉動工具,是固定在旋轉的軸桿上,軸桿轉動帶動工具轉動磨玉,古人稱之為琢玉。
手工磨玉是一種操作簡便的加工方法,只需單人便可操作。主要有磨平面、磨槽、磨較大的凹凸溝樣等,以用刃狀器磨長槽最為明顯。手玉磨製的陰線槽,寬度不甚均勻,槽底部較平坦,或有很小的弧形變化,線槽兩側的上棱不甚方正。琢玉則可依據需要選擇不同形狀的鉈頭。操作時需要有軸桿帶動陀頭轉動,軸桿要用支架支於操作台上,軸桿的轉頭還需有動力因素。在新石器時代,琢玉時可能採用過雙人操作,即一人轉動軸杯,另一人防磨玉件。
新石器時代玉器加工大致採取以下幾方面的技術。
開料:開料是在較大的材料上取下一部分,適合加工所需玉件的工序。新石器時代玉器加工中還有少量敲擊方法。主要方法是線切割及片切割,也就是鋸料。線切割進行切割時,需用麻繩或其他較軟的線性材料,兩端固定在弓形架具上;在玉料上反覆拉磨。但繩類材料是不能把玉磨斷的,需要在拉磨部位加上適量的水和沙,增大摩擦力,才能把玉料鋸開。新石器時代開玉鋸弓不能固定於機具上,只能手玉操作,因而鋸痕不很平直,在加工過的器物上往往會留下較深的弧形切斷痕。又因為所用繩線較粗,所以切割痕是較粗糙的弧形。這種切割痕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安徽凌家灘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的玉器上面都有發現。另外,西北地區石器時代玉器加工中,對片狀玉切斷往往採用在切口兩面磨出對應的線槽,然後敲擊折斷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用片狀石片進行的,又稱為片切割。
鑽孔: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多數都是有孔器物。這些孔可用來穿繩懸珪或捆綁於木柄之上,由於絕大多數玉器都需要有捆紮孔,所以鑽孔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鑒定玉器所需要了解的是鑽孔的方法和孔的形狀特點。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鑽孔方法不能擺脫當時的生產力及生產條件的限制,因而具有較為統一的鑽孔方式。但各文化區的玉器加工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術,因而鑽孔方式和孔洞形狀上是有所區別的,需要認賁地進行分析比較,一般來看,新石器時期玉器鑽孔性用了柱狀鑽具,大約有木質、竹質、石質等幾種。從一些作品上的加工痕迹看鑽孔使用了金屬工具,鑽孔時轉動鑽具、加水、加沙進行鑽孔使用具轉動時,可能使用了弓形器拉動長繩長繩纏於鑽柱,帶動鑽桿轉動。另外新石器時代玉器鑽孔還可能使用了航機,用針形或錐形鉈頭鑽孔。孔的形狀因玉器分布的區系不同而有變兒,需要進行細緻的分類研究。大致可見到的有孔的一端直徑略大於另一端的馬蹄狀孔、孔的一端呈喇叭形的喇叭孔、孔芯細而長的管芯狀孔、孔徑變化極小的標準形孔。孔的內璧亦可分出幾種:①有對鑽留下的錯碴。②孔璧呈光滑的內凸狀。③孔的口部有疊壓碴,不是一鑽到底的。④孔璧帶有螺旋紋。⑤孔璧光滑平直。
鏤空:能見到有平面接空及立體激空兩種。平面鏤空(又稱透雕)技術見之於東北紅山義化及江南渚文化遺址。鏤空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環形防具在石片兩面對琢倏止片上出現條形孔洞。有時將幾個條形孔洞重疊,撥出其他形狀空洞。另一種是在玉片上鑽出孔穿過繩線再進行拉磨。立體器物的髏空主要見於紅山文化玉器,義以馬蹄形器最為普遍,操作時;應率先鑽出通孔,穿過長繩進行拉磨。
花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很少帶有線條的裝飾紋。但少數作品的紋飾非常精緻紋飾有凸線裝飾效與陰線裝飾紋兩種。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蟬上飾有凸線身體分節紋。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質頭趕上部為片形鏤空獸而圖案。下部為長臂,長暨為柱狀。其上有多道凸起的箍形裝飾。
另外,兩湖地區的石家河文化遺址出上了玉制人面飾件。人面紋的部分結構是由凸線紋組成的。這些玉器上的凸線紋看起來比較簡單,是用礦具減地的方法制出的。另外在一批傳世的及個別略晚一些時猢出土的帶有廢鳥紋圖案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上,帶有較為複雜的凸線紋裝飾。
新石器時代玉器上的陰線組裝飾,按其製造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手玉刻畫,主要見於良渚文化玉器上的人面紋、獸面紋、人面或背面的嘴部。往往飾有細陰線刻出的裝飾回紋。刻回紋的工具,應為堅硬的石英岩製成的刻刀。另一類為航片駐出的細線紋。山東大漢口義兒遺址出土的人面紋玉飾、日照兩珪鎮發現的屬龍山文化的玉圭、安徽凌家灘發現的雙虎頭玉鎖,上而的紋飾都是用極語的環形玉批具陀出的。
2、夏、商、周的明的玉器加工工藝
夏、商、周時期的玉器加工技術,較新石器時代有了很大進步。主要原因是金屬工具的使用。玉器加工,除了石質工具之外還使用了金屬工具。
這一時期的玉器加工屬於金石工具並用期,旦金屬工具逐步取代石質工具。一些作品上留有金屬工具痕迹的同時往往還殘存著使用石質工具的痕迹。這一時期制玉中的主要工序特點如下。
開料、切割;開料、切割是採集到礦石後進行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對玉料進行線切割的技術。從切割略上看使用的線繩較粗。切割方向不甚固定屬於用手玉線弓子鉛料。但陝西龍山文化玉器的開片技術卻不同。從玉刀、下瓊上遺留的直線形切痕上看,可能使用了博形刀具,加水、加沙用片切割的方法鋸料。商代玉器中出現了很多薄片形作品這些作品體形較大厚度很小,表面又很平整,主要表現在玉黨、玉璧等禮器上。這些玉器的開片說明加工時使用了金屬線,因為生物製品的線繩不耐磨,用細線則不能進行較大直徑的切割,而沒有較細的線繩則不能開出較薄的玉片。從作品表面的平整程度看,開片是在玉料固定及切割線路固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是使用簡單的切割機械進行的。
鑽孔:夏、商、周時期玉器的鑽孔方式,呈現出較為複雜的現象。一些孔徑較大的作品如珠、箍等,孔洞製造得非常玉整,河南慪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箍鍵部非常薄。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出土的商代玉珠也呈薄璧狀。很多現象表明,夏、商、周治玉的鑽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玉器上的孔是用金屬鑽或金屬實心鑽鑽成的。管鑽琢出的孔孔徑變化不大,管璧平直。金屬安心鑽琢出的孔一端孔徑略大,另一端孔徑變小,這類小孔,非金屬鑽頭不能琢出。夏、商、周時期很多玉器的孔們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玉器孔洞的特點,尤其是用來穿繩系相或懸珪的孔,孔徑變化大一端呈喇叭形,可能是用木質或石質律形器鑽出的。
鏤空:夏、商、周玉器中很少見有鏤空作品。尤其是夏、商兩代的玉器,僅有少量的片狀器或簡狀器上帶有空洞。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商代玉器琢紋技米的發達倏帶有紋飾的玉器成為時尚,飾紋玉較透空玉件更受人喜愛。
飾紋:夏、商、周時期玉器紋飾的加工採用了金屬防具,紋飾一般為陰線、較淺,很少出現用平面減地的方法製成的凸線線條。
邊飾:邊怖主要出現在夏、商玉器中,主要表現為對器物邊緣進行加工,使其形成複雜的凹凸形狀。商代玉器邊飾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凹凸形的裝飾邊帶,呈三祀連續圖案狀,既用於某些平面形狀的玉禮器,玉動物的邊緣,也用於某些立體玉雕動物的脊背。另一種是動物形玉件的邊緣或表面隨所琢玉件的動物造型進行邊緣變化。據分析,一些商代玉器的邊飾是用非金佩陀具琢出,防輪略大。
3、戰國時期的玉器加工工藝
戰國屬東周后期,由於鐵器的大量使用,經濟發展迅速,玉器加工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成本低、韌性及耐磨性強的鐵制防具幾乎完全取代了石質防具。目前見到的戰國環形片狀玉器幾乎都琢有紋飾,作為工具使用已成為不可能。開片規矩、形狀準確、鑽孔標準、飾紋華麗是戰國玉器製造中極容易做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也絕不是因為工具方面的障礙,而是技術及熟練程度的原因,玉器加工工藝出現了全新的局面。在其後幾千年間,基本加工方法一直處於鐵制路具狀態,但每一個時期的具體加工技法又不盡相同。總體上一看,是玉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改進,各時期特點不同。
開料:採用細鐵絲加沙、加水鋸料的方式,操作時將玉料固定,然後用鐵絲在玉料上反覆拉磨將玉料鋸裂,並使鋸縫延預先畫出的墨線前進。這種鋸法一般用於開片、斷料及最初的玉件成型。一些戰國到漢代的玉器上能夠看見鋸料時留下的痕迹。這些痕迹有些呈弧線狀有些呈直線狀,開薄片料的銀痕以直線痕為常見。少量作品用防片開料,留有直線開料痕。
鑽孔;戰國以後,鑽孔技術在玉器製造中使用得更加廣泛。管形鑽頭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玉器的加工能力,使鑽孔不僅用於孔洞的處理,還運用到鏤空、掏膛、飾效等制玉工序。在各歷史時期,這些工序使用的鑽孔技法又各有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對識別玉器的真偽是很有必要的。戰國之前玉器鑽孔的情況前面已有所介紹。戰國至漢代玉器上的鑽孔常見的有幾種。(1)細長的通孔。常見於小的玉佩件。有些長度達米幾厘米,兩端間對鑽的通孔孔徑可小到
掏膛:掏膛技術主要運用於器皿。戰國時期這一技術已臻成熟。其後的幾千年間技術不斷改進,形成了各時代的技術特點。掏膛的基本方式有下列幾種。(1)管鑽法。多見於直筒式玉杯,先用直徑較大的管地鑽鑽入杯體,然後將鑽心擊斷取出,再祀鑽心斷口處球平。漢代玉指的製造就採用了這種方法。(2)片形陀。怕頭為帶有一定弧度的金屬片抵住玉件,然後使玉件轉動,航片逐步深入玉里不斷調整邱片的弧度,最後琢出碗心或器物的臉。(3)實心防。磁頭為實心桿,端部呈球面狀或尖狀。先用管鑽掏膛後,再用實心而琢出下凹的膛底。(4)「L」形花。用以琢小口、大膛的瓶、壺內膛其形似腳,可深入瓶口再行轉動。(5)多種航具組合,琢出較為複雜的器物內膛,如四方斗杯或八祀杯的內膛。製造時先掏出圓形膛,然後再不斷修正,琢成四方形或八方形杯膛。以上幾種掏膛方法,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特點。掌握這些特點,是鑒別玉器時代所必須的。
線條;玉器上的線條大致可分為三種陰線(四線)、舊線(凸線)、線條組合。古代玉器上的陰線紋有下述幾種。(1)手玉刻線,可能使用較硬的石英岩礦物,加工成尖狀物,在玉器表面進行刻畫,主要見之於良渚文化玉器圖案。(2)一端或兩端呈尖狀、中部較寬的陰線,見於凌家灘玉器及山東日照發現的玉圭。(3)較深的等保陰線,線槽的槽底有深淺變化,見於大漢口文兒、安徽凌家灘新石器時代文化玉器。(4)淺而寬的弧形底陰線槽,見於紅山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時代玉器。新石器時代玉器上還出現了凸線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紅山文化玉蟬,蟬身上有明顯的幾道凸線紋龍山文化玉發著,咨柱有幾周凸起的裝飾紋;石家河文化玉器,個別玉人首、玉鳳上出現了凸線紋飾。另外,有一批傳世玉器或帶鷹鳥紋圖案,或帶人面紋圖案。其中許多作品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玉器上的圖案較多地出現了凸線紋,紋條纖細而均勻,表現出非常高的加工技巧。
4、漢代玉器的加工工藝
漢代玉器善於運用陰刻線,線條豪放,沒有戰國時代精細,器物稜角琢磨圓滑,大件器物刻玉較粗,小件器物刻玉較精細,細線條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線條不甚連貫,穿孔器物的孔洞內璧往往不夠光滑,常留有拉絲痕迹。漢代的「漢八刀」是指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刀法粗擴有力刀刀見鋒,剛勁挺拔,線條無絲毫崩裂狀和刀痕之跡。「漢八刀」做玉,不是代表整個漢代玉器的做玉,而是僅指漢代」葬玉」的做玉。
5、唐代玉器的加工工藝
唐代玉器刻玉精細,細線條多特別是唐代玉帶板上的人物形象,通身飾以短而密集的陰線。在動物的腳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細線條,帶板上採用減地法,即平面隱起做玉,刻線帶有繪畫線。唐代刻玉對後世影響很大。
6、宋遼金元的用天器的加工工藝
宋代玉器的突出特點是琢玉無粗製濫造之處,此時的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
遼、金、元時期由於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玉器製作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玉細膩玉整,北方刻玉剛勁有力,但整體來說,雕刻的線條點感細弱。到元代玉器刻玉一般粗擴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鑽浪和鑽痕拋光不甚講究。
7、明清時期玉器的加工工藝
明代刀法具有時代風格,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了浮雕、鏤空做工,還有雙層;甚至三層的接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澤強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鑽痕和鑽痕。清初,特別是乾隆時期,玉器工藝迅猛發展,是我國治玉史上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期的玉器精雕細琢,形象逼真、大量俏色玉器作品問世,刻劃線條精細;磨光平滑,立體感強,花果的枝葉脈絡雕刻明顯,栩栩如生,鏤空、半浮雕、浮雕三種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為主。
推薦閱讀:
※拿美國綠卡的中國老人注意了!特朗普要對你們出手了!
※中國被稱為「斜塔」的古塔有多少?
※中國狼爸「七宗罪」之二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中國跟俄羅斯合夥的危險
※俄掙扎兩月終與中國再聯手:9月梅氏訪華鎖定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