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承:儒家的起源與思想主旨(8)

  什麼叫敬鬼神而遠之?敬什麼意思?就是要敬畏,對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要敬畏,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沒有敬畏,什麼都敢做,這叫沒節操、沒底線,這個社會會出大問題的。我們對大自然要敬畏,對未知的東西要敬畏。人有了敬畏之心,才有底線,才有操守。孔子說的敬鬼神意義在這裡,我們有一顆實敬畏之心,對大自然的敬畏,對我們人類所不知道的東西的敬畏,這個時候我們人類才有了操守和底線,才知道什麼是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

  那麼,什麼叫遠之?就是不要走盲目崇拜的道路,不要盲目崇拜而迷失自己的道路。人類的救贖到底靠誰?靠人類自己。所以,一個人違法犯罪,不管你到哪裡祈禱,該抓的還得抓,該承擔的責任必須得承擔。那麼,怎麼避免這個惡果?用孔子的話,叫自強不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奉公守法的人,君子務本的人,這樣才能不被那個惡果所纏縛,自己做好才是根本的解決之路。所以,為什麼要遠之?就是中國文化的八個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所以,中國文化實際上寫的是大寫的人,是自己要為自己生命負責的人,誰來救你?自己來救自己。所以提高境界、拓展智慧、完成人格,然後凈化心靈,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在給國家在給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來對社會好,也對自己好,這就是皆大歡喜。

  所以,孔子提出那麼多境界,怎麼做,孔子自己都說了。

  (三)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最後,孔子對自己的一生,實際上有一個小結,這個小結我就當做對孔子思想介紹的結語了。孔子說,他這一生,怎麼成長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的這一生,他從十五歲志於學,一直到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做了這個概括。我的看法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從孔子成長的一生中間,來吸取智慧,把孔子當做一個標杆,當做一把尺子,對照自己,和他老人家比,我們缺什麼。

  比如,十有五而志於學,什麼叫志於學?就是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這一生要做什麼,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我們多少人活了三四十歲,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在碌碌無為,還不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啊!有人問了,有沒有人做到的?周總理十二歲"為中國而崛起而讀書",也是這個狀態。所以,十五有志於學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定要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人的一生,說起來八十年、九十年彷彿很長,可是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要知道自己這一生的追求是什麼。

  三十而立,什麼是立?孔子到三十的時候,看問題、處理事情,基本的格局就立起來了。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輩子都立不起來,聽到張三說張三有理,聽了李四說李四有理,某一個海外歸來的人一說西方多好,就覺得多好。到底人應該怎麼看問題?要立起來,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要有自己判斷的能力。很多人陷入到傳銷裡面,進去以後,一兩天就已經完全被洗腦、征服了。我們聽到各種觀點,聽完之後,用中庸的話,要明辨之啊。你難道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沒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嗎?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三十而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自己關於人生和宇宙等重大事情,有了一個基本判斷之後,再聽各種學說,就知道該怎麼取捨,該怎麼判斷。

  四十而不惑,就是對道理上都很通達,看什麼都很通達。可我們多少人有惑啊!工作里有很多惑,人力關係有很多惑,包括自己升職的過程中,發展遇到很多障礙,有很多惑。可是,孔子四十歲的時候,他看這些事情都已經不惑了,不惑這背後有秘密的。世間的規則都有因和果,任何事情的出現,必有其原因,任何事情原因苗頭出現了,必有其結果。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再看事,你的嫉妒也好,你的不解也好,都會消解很多,像孔子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知天命?這個境界很深,一個人知天命,就是一個人,不僅是對外部的道理很通達,而且是對自己在宇宙中間應該怎麼活有了領悟。如果"四十而不惑"是對外部的一種通達,"知天命"則是指我本人(孔子本人)在宇宙中間,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很清楚了,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境界,就是我們這一生,該做什麼,不做什麼,這要很清楚。

  六十而耳順,什麼是耳順?我們現實中做不到,我說你好,你高興;說你不好,你生氣。表揚你優秀,你美滋滋的;說你這個人不咋地,你就生氣。你為什麼不耳順?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小我的執著,你的話符合我的想法,我就高興,當你的話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生氣。這就是被小我緊緊地包裹了,只有把小我打開了,沒有小我了,擁有了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時候你聽到什麼都耳順。這就是孔子的修為。

  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從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做什麼也不違反規矩。這個境界非常大,我們現實中的人,如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做多少違法亂紀的事兒?可是孔子說不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心所欲還不逾矩,他的秘密是什麼?秘密就是孔子把心中那個污點給去掉了,把很多人性的弱點給克服之後,心中留下的是什麼?用孟子的話叫良知。用我剛才打的比喻,就是光亮的珍珠,光芒四射,孔子都找到了,找到以後,按照那個良知去做事,超越了人慾境界,從心所欲,就完全是道德的境界。道德的成名之後的境界,而不逾矩,這個時候我們說四個字:人與道同。人和宇宙的大道是一體的,孔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都不違背道。這就是孔子的一生。

  這裡,我再就"六十而耳順"跟大家說,正是因為我心中有我執,才造成我們生命中那麼多障礙和不愉快。當我們看到一件事很生氣,起源就是它不符合我心中的我執。人生的很多衝突都在那裡,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了,你就把我執給放下了。把自己的我執放下多少,你的生命就會開拓多少。你把我執放下得差不多的時候,宇宙是我心,我心是宇宙,那個境界打開以後,再看世界,春花秋月。用那個境界看世界的時候,用佛經的話,叫"直心是道場"。心中沒有障礙了,再看這個世界,就是另外一番局面,因為把小我打掉了。這個時候,宇宙、人生是一體的,那個境界就生成一個大我。

  二、孟子的智慧和精神

  各位朋友,我們說完孔子的思想之後,再來了解一下儒家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的思想主要是集中在《孟子》這本書中,它是記載孟子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本。反映孟子思想的語句非常多,我跟大家分享兩句話,從中來學習孟子的智慧和精神。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句話很簡單,可是它的內容很深刻,對於我們的人生非常有教育意義。在孟子看來,成就大事的人物,不失赤子之心。什麼叫不失赤子之心?很多人在小時候,或者青春年少的時候,說幾句狂話,發一些感慨,談一些人生的理想。比如說,有的人沒有考上公務員之前說,我要做一個好官,我要捧著一顆良心給社會做事;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說,我要做一個有教養、有公益精神的企業家,成就一番事業以後,不僅自利還要利他,還要給社會做事。很多人實際上是有這個初心的,可是等到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在社會的大染缸中,經過歷練之後,壞掉了,把內心那份曾經對人生的承諾,對社會的情懷、擔當和使命丟掉了。這種情況非常多。所以,一個人說幾句大話,承諾承擔一些使命和責任並不稀奇,難在哪裡?難在說了以後,用一生的時間去證明它、踐行它,這一點了不起。周恩來總理為大家所尊重有很多原因,他12歲的時候就發下宏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一個積貧積弱、災難深重的時代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大家看他的一生,從12歲說這個話,一直到去世,無論經歷多少艱難困苦,始終圍繞著為中華之崛起在努力奮鬥和工作,這就是一個人的偉大之處。

  《華嚴經》中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最初做事是有發心的,發心非常重要,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價值觀是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如果第一個扣子錯了,剩下的扣子就會全扣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價值觀如果是扭曲的,他的行為就會扭曲,他的人生就會走錯道。那麼,初心是什麼?初心其實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是一個人的願,我要怎麼活,我要給社會做什麼樣的貢獻,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就是初心。那麼可貴在哪裡?可貴的不僅是有這個初心,關鍵是不忘初心,用孟子的話,就是不失赤子之心。比如說考公務員之前,一個人說了,我一定要用公權力給社會、給老百姓實實在在做事,這個發心很好。考上以後,成為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乃至成長為高級幹部,隨著權力的增大,誘惑也越多,考驗也越多,可是不管地位怎麼變,永遠不丟掉心中對國家、對人民那份沉甸甸的承諾,永遠做一個一身正氣的人,了不起。比如創業的人,我自己現在很困難,我創業幹什麼,我要幫助很多像我這樣困難的人。最後,當成為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時候,資產多少億,甚至上百億的時候,仍然不忘當初自己對人生的那份承諾和擔當。不僅自己好了,還成就別人,幫助很多人改變命運,這就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我們這一生,有一份美好的願景,有一份美好的初心,這是可貴的,比渾渾噩噩,不知道人生該怎麼活要好。可是,更重要的在哪裡?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所以大家常聽到一句話:這一生聽了很多道理,可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大家可能很熟悉,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不是,聽了很多的道理,不是一定過不好這一生,聽了很多人生好的道理,但是關鍵在做了沒有。如果用一生的時間去踐行它,去做它,一定會改變命運。所以,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永遠不丟掉自己對人生的那份承諾,不管賺多少錢,有多高的地位,永遠都對社會、對人民有一顆兢兢業業的心,有一顆成全別人、服務社會的心,這樣的人尤為可貴。

  孟子還有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大家從小就知道,可是這句話包含的深意,大家可曾想過?孟子的這句話給我們什麼啟發?就是人這一生,如果想做成一番事業,必經過一番洗禮。上天交給你多大的使命和責任,先要給你一個多大的考驗。當你經歷並且通過了這個考驗的時候,才有一份感天動地的使命和責任交給你,否則你擔不起來。大家看一看歷代的帝王,包括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等,哪一個不是經歷千難萬苦,九死一生?正是在血雨腥風、九死一生的艱難困苦中,才走出了偉大的英雄或者偉大的領袖。所以孟子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經歷什麼樣的考驗?有幾個大的考驗,我給大家分享一下。人這一生是一場修行,所有遇到的事都是對你的考驗,如果我們不能通過這些考驗的話,人生必出現大坎坷,甚至人生就終止了。反過來講,如果人生所面對的考驗,你都能走過去,你必然成就一番事業。有哪些考驗?

  第一個考驗:苦難。我告訴諸位,吃多大的苦,就有多大的福報;能吃多大的苦,就能擔多大的責任。一個人吃了苦之後,能挺過來、站起來,這種人必成就一番事業。拿我們黨來說,中國共產黨最初僅13人在上海開會,經過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圍剿,後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開始長征,長征之苦不是常人能想像的,一雙草鞋走雪山草地,幾萬里的征程,可是她就能走出來。抗日戰爭時期,有日本軍國主義給中華民族的那份巨大壓力,再加上國民黨政府時而反共,我們黨經歷的考驗是面對多個敵人、多種障礙。可是,中國共產黨走過來了。所以,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不是偶然的,是經過多少苦難走出來、歷練出來的。


推薦閱讀: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相統一的思想
蕅益大師的懺悔思想
【思想界】紀念鮑曼:今天的窮人比過往任何時代的窮人都更加無望
「底線越低朋友越多」「有思想的人都是不合群的」這命題正確嗎?
賽斯的思想

TAG:思想 | 儒家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