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止觀與願力開啟生命的寶藏(上)

自在,從訂閱開始

止觀是開啟我們生命境界的方法

修行不出止、觀兩種方法。大家要了解,無論是哪種禪修方法,能夠證明你生命內在境界的,一定要通過止和觀才能夠開啟。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向內開啟慈悲、智慧、力量,一定要運用內在的一種方法,就叫做止觀。止——專心度化散亂

止是什麼呢?專心度化散亂。貪、嗔、痴、慈悲、智慧、力量這六種生命的元素,你要保護其正的一面,另外你要在其負面東西增長的時候,把它隔離開,就好像設一道牆一樣。這種隔離就是對心念散亂的整理。我們的問題主要就出在心的散亂上,心不能夠做主,所以你需要先讓它定下來。定下來的時候內心就會很清楚地看到問題的本質,一切就變得很簡單。因此你也就能夠護衛正念,心念變得很正了,就能夠非常清晰地、如實地觀察。這是對內在的一種培養,也是生命的一種技巧,我們叫做止。

觀——用般若的正念去觀照內心

觀也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你已經能夠止,靜下心了,這時候你就聽你的心弦,心弦像波浪一樣的來,這是來源於過去世,或者說這一生培養來的記憶、概念、個性……它們像潮水一樣源源不斷地來,那麼就要看清楚它,看清楚它就叫做觀。看清楚它哪些帶有自我的成分,哪些帶有貪嗔痴的成分,哪些帶有慈悲、智慧的成分。善念涌動,我們叫做慈悲、智慧、力量湧現;莫名的煩惱——想起過去、現在、未來別人對你的好壞,前塵後世種種,實際上它一定是貪嗔痴,或者都帶有自我的影像。所以你能夠如實地觀察到這些,生命就在自動地凈化。你用的是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就是般若,用般若的正念去觀照內心的心潮澎湃、心血來潮,你會發現一大籮筐、一大籮筐的,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這就是告訴我們,生命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源源不斷,比長江、黃河的源頭還要厲害。

但是,這些問題我們不必怕它,要仔細地弄清楚,想要仔細地弄清楚就一定要很放鬆。一定要知道什麼是般若——無所執著的心。為什麼說無所執著?當你的境界現前了,心念澎湃了,不要執著於它,對於這些不好的不要躲它,不要對抗它,不要逃避,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它、化解它,就好像海嘯一樣,當推動它的力量消散了,海嘯自己就退了。如果我們想要體驗、提升內在的精神,凈化我們在娘胎裡面帶來的無明,無論是佛法中哪個法門,都要用到這種智慧,而且可以說是盡行壽不斷地用,你一天不用就會生鏽。一個正念來不及就會累積問題,我們叫累積種子或者累積惡因。這一期的生命要如此維護和保養,這就叫做修行,要去修理它,不要讓很多樹枝瘋長。

這是觀的第一個部分,叫做被動的觀察。你只是對你的心念用知見去對治,這裡有一個重點——以「般若的知見」去對治它。人不適應般若,只是適應自我。般若,就是用知見不斷地捋順它、不斷地凈化它,用空性不斷地讓這些顯現都消失,或者順藤摸瓜地處理這些概念,發現它的根源就會知道是什麼原因、什麼原理。無論你是迎上去用參話頭破它,或用空性覺照、觀察它的五蘊皆空都可以,都是一樣的目標和目的,都是在做功夫。當有一天你般若的力量大於生命無始劫來的自我、成見、惡因,這些都被凈化了以後,你就開悟了。我們現在在道上正在做這個事情,一天沒開悟就該好好修行,但是要很清楚般若應該如何應用,這是觀的一個方面。

第一種觀法,是觀的知見方面。包括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因為世界觀的改變,我們能夠分辨外境——社會、家庭生活、事業當中的是非善惡,這是第一步,然後明白它為什麼錯,這是第二步。這些屬於解門,不屬於行門,是解門的功夫。

坐下修、坐上修都非常重要

比如你們學「種子理論」,知道什麼是惡因,你們碰到事情就會去分析是種了什麼種子才有這個因果,同時你們應該培養什麼種子,這是用解門去修,也叫做散修,也叫做對修,出現問題對治它,讓正念現前,也叫坐下修。而我前面所說的叫坐上修——你們回到家打坐應該如何去看內在的心念;你們出門應該用如何的知見去對待你們所碰到的境界,讓它回歸於正見、正念、正知,這是外在的修,它叫格物。向外是格物,向內是洞察心源,也叫做坐下修、坐上修。坐上修和坐下修都非常重要,兩個都離不開。你不能說你坐上修,坐下你就放羊了,就不修了。很多人念了很多咒語,還是入不了佛法,就是因為沒有深刻地洞察,還在世間按照過去的思維,沒有覺察,沒有發起真心。這是過日子的心態,沒有發起痛切的心去修行,所以力量不足,修行的知見也不足,一定會被內在各種各樣的知見和社會的影響把心拉走,這點一定要明白,非常重要。

點擊下方標題

閱讀更多智慧文集

1 不要企圖和佛陀做交易

2 換個角度看人生,是自我欺騙嗎?

3 我們是佛門的主人,而不是客人

4人生充滿無常,這才是苦的根源

5 精進:用佛法的功德來圓滿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

我們該怎樣活著——《活出生命的意義》
難產孕婦跳樓身亡:哪個女人不是在用生命生孩子!
第三次自殺被搶救後,我發誓再也不會去死。如今我身患絕症
熱薦|生命太短,千萬不要用來辜負~
談生命

TAG:生命 | 寶藏 | 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