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二本記之夏本紀第二

夏本紀第二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說明】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布於中國境內。到唐堯、 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並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相傳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於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於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並吸取父親鯀(gǔn,滾)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精幹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敘說了夏禹的業績:他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敘說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司馬遷還插進了皋陶(yáo,姚)論「九德」以及舜和皋陶關於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詞,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範。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譯文】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岳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 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岳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然後命令禹說:「你去賓士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儘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裡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賓士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裡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寬廣含鹼,田地多是鹽鹼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產的絲、大麻、錫、松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裡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裡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雞,嶧山南面生產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凈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lǐ,里)匯成了湖泊,成了鴻雁南歸時的棲息之地。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樹木高大。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下,即第九等,賦稅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進貢的物品是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以及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以及用竹筐盛著的有貝形花紡的錦緞,有進根據朝廷的命令進貢包好的橘子、柚子。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滎播也匯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這裡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織皮族居住在昆崙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稅,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處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皋陶擔任執法的士這一官職,治理民眾。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塊兒在舜帝面前談話。皋陶申述他的意見說:「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做到謀略高明,臣下團結。」禹說:「很對,但應該怎樣做呢?」皋陶說:「哦,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樣,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到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禹拜謝皋陶的善言,說:「對。」皋陶說:「哦,還有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夠安撫民眾。」禹說:「呵!都象這樣,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huān,歡)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人呢?」皋陶說:「對,是這樣。檢查一個人的行為要根據九種品德,檢查一個人的言論,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著說道:「開始先從辦事來檢驗,寬厚而又威嚴,溫和而又堅定,誠實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而又講求實效,強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嚴肅地恭敬實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國。能全部具備這九種品德並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的官吏都嚴肅認真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適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懲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罪行的罪人。我講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事,一定會做出成績的。」皋陶說:「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天下之道。」舜帝對禹說:「你也說說你的好意見吧。」禹謙恭地行了拜禮,說:「哦,我說什麼呢?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皋陶追問道:「怎樣才叫勤懇努力?」禹說:「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著洪水的威脅。我在陸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翻山越嶺,樹立木樁,在山上作了標誌。我和益一塊,給黎民百姓稻糧和新鮮的肉食。疏導九條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間溝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賑濟吃糧困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從糧食較多的地區調濟給糧食欠缺的地區,或者叫百姓遷到有糧食的地區居住。民眾安定下來了,各諸侯國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說:「是啊,這些是你的巨大業績。」禹說:「啊,帝!謹慎對待您的在位之臣,穩穩噹噹處理您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響應擁護您。您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舜帝說:「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幫助天下民眾,你們要輔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圖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作錦繡服裝,你們要明確各種服裝的等級。我想通過各地音樂的雅正與淫邪等來考察那裡考察那裡政教的情況,以便取捨各方的意見,你們要仔細地辨聽。我的言行如有不正當的地方,你們要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奉承,回去之後卻又指責我。我敬重前後左右輔佐大臣。至於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們就會被清除了。」禹說:「對。您如果不這樣,好人壞人混而不分,那就不會成就大事。」舜帝說:「你們不要學丹朱那樣桀傲驕橫,只喜歡怠惰放蕩,在無水的陸地上行船,聚眾在家裡干淫亂之事,以致不能繼承帝位。對這種人我 決不聽之任之。」禹說:「我娶塗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引才能使賓士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置了五服,範圍達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闢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凶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您記著這件事。」舜帝說:「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麼憑你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歸順的!」皋陶此時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學習禹的榜樣。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發揚。這時,夔擔任樂師,譜定樂曲,祖先亡靈降臨欣賞,各諸侯國君相互禮讓,鳥獸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簫韶》奏完九通,鳳凰被召來了。群獸都舞起來,百官忠誠合諧。舜帝於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盡忠啊,天子治國要有功啊,百官事業也興盛啊!」皋陶跪拜,先低頭至手,又叩頭至地,然後高聲說道:「您可記住啊,要帶頭努力盡職,謹慎對待您的法度,認真辦好各種事務!」於是也接著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賢良啊,天下萬事都興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萬事都敗壞啊!」舜帝拜答說:「對!以後我們都要努力辦好各自的事務!」這時候天下都推崇禹精於尺度和音樂,尊奉他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號令的帝王。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十七年之後,舜帝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國號為夏後,姓姒氏。禹帝立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後 代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過了十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逝世。把天下傳給益。服喪三年完畢,益又把帝位讓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等到禹逝世,雖然把天子位傳給益,但由於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就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後帝啟。夏後帝啟,是禹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塗山氏的女兒。啟登臨帝位後,有扈氏不來歸從,啟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戰一場。戰鬥開始之前,啟作了一篇誓辭叫做《甘誓》,召集來六軍將領進行訓誡。啟說:」喂!六軍將領們,我向你們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規範,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射手不從左邊射擊敵人,車右的劍手不從右邊擊殺敵人,就是不服從命令。馭手不能使車馬陣列整齊,也是不服從命令。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他們的家屬收為奴婢。」於是消滅了有扈氏,天下都來朝拜。夏後帝啟逝世後,他的兒子帝太康繼位。帝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結果被羿放逐,丟了國家,他的五個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沒有等到,作了《五子之歌》。太康逝世後,他的弟弟中康繼位,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在位的時候,掌管天地四時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於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亂了。胤奉命去征討他,作了《胤征》。中康逝世以後,他的兒子帝相繼位。帝相逝世,兒子帝少康繼位。帝少康逝世,兒子帝予繼位。帝予逝世,兒子帝槐繼位。帝槐逝世,兒子帝芒繼位。帝芒逝世,兒子帝泄繼位。帝泄逝世,兒子帝不降繼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平聲炯)繼位。帝扃逝世,兒子帝廑(jǐn,謹)繼位。帝謹逝世,立帝不降的兒子孔甲為帝,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繼位後,迷信鬼神,干淫亂的事。夏後氏的威德日漸衰微,諸侯相繼背叛了他。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雌一雄,孔甲餵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陶唐氏已經衰敗,有個後代叫劉累,從會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賜給他姓御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後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怕了,就遷到魯縣去。孔甲逝世後,兒子帝皋繼位。帝皋逝世後,兒子帝發繼位。帝發逝世,兒子帝履癸繼位,這就是桀。帝桀在位時,因為自從孔甲在位以來,諸侯就有很多相繼叛離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傷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來湯,把他囚禁在夏台,後來又放了他。湯修行德業,諸侯都來歸附,湯就率兵去征討夏桀,夏桀逃到鳴條,最後被後放逐而死。桀對人說:「我後悔當初沒有索性把湯殺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這個下場。」這樣,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太史公說:禹是姒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姓,所以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據說孔子曾校正夏朝的曆法,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的。從虞舜、夏禹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有人說禹在長江南會聚諸侯,因為是在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計(會合考核)的意思。【原文】【註解】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②,為人臣。①玄孫:孫之孫為玄孫。同姓宗族中,以自己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孫、曾孫、玄孫。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①,浩浩懷山襄陵②,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④,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攝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視鯀之治水無狀⑧,乃殛鯀於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⑩。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①鴻水:即洪水,大水。 ②懷:懷抱,這裡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陵:大土山。 ③負命:違背天命。 毀族:毀敗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樣。這裡是比較的意思。 賢:好,強。 ⑤登:升,提升。 ⑥攝行:代理執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諸侯 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績,叫巡狩。 ⑧無狀:沒有樣子,不象樣子,即沒有取得成績的意思。 ⑨殛:通「極」,流放遠方。以:而。 ⑩誅:懲罰。是:對,正確。堯崩①,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維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⑦。」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發揚光大的意思。居官:居於官職,即做官。 ③嗟:嘆詞。 ④女(rǔ,汝):你。 ⑤維:句首語氣詞。 是:此,這,指平水土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禮。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稱為拜。 稽首: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拜禮中最恭敬的。 ⑦視爾事:辦理你的公事。視,看,照看,這裡有辦的意思。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於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於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 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裡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裡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上,後齒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裡「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 (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裡是築堤岸的意思。 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雲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①,治梁及岐②。既修太原③,至於岳陽。覃懷致功④,致於衡漳。其土白壤⑤。賦上上錯⑥,田中中⑦。常、衛既從⑧,大陸既為⑨。鳥夷皮服⑩。夾右碣石,入于海(11)。①既:完畢,已經。載:施行,指施工。 ②岐:通「歧」,分岔,指梁山的支脈。(參用《尚書易解》說。) ③修:治理。 ④致功:收到成效,意思是治理好了。 ⑤壤:土質鬆軟肥沃。《集解》引孔安國曰:「土無塊曰壤。」 ⑥賦上上錯:田賦應交納第一等的,也雜有第二等的。上上,指田賦的等級為上上等,即最高一等。錯,雜,夾雜。指夾雜有次一等的,即上中等(第二等)。 ⑦田中中:指田地的質量屬中中等,即第五等。按:《尚書·禹貢》把九州的土地質量和田賦數量各分為九等,最高一等為「上上」,最低一等為「下下」。但田的等級和賦的等級並不一致。所以如此,唐孔穎達疏云:「此時亦什一稅(收總產量十分之一的稅)。俱什一而得為九等差者,人功有強弱,收穫有多少。傳以荊州田第八賦第三,為人功修也;雍州田第一賦第六,為人功少也。是據人功多少總計以定差。」 ⑧從:順,這裡指順河道流了。 ⑨為:治。 ⑩鳥夷。古族名。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及海域中的島嶼上。《尚書·禹貢》作「島夷」。《集解》引鄭玄曰:「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皮服:獸皮作的衣服,這裡指用皮服作貢品。 (11)「夾右碣石」二句:指鳥夷的貢賦,要自渤海繞過西邊的碣石山進入黃河,再運往京城。夾,接近,挨近。右,西。海,當作「河」,黃河。《集解》引徐廣曰:「海,一作『河』。」《尚書·禹貢》作「河」。按:黃河當時在碣石附近入海。《水經注》云:「河之入海,舊在碣石。」濟、河維沇州①:九河既道②,雷夏既澤③,雍、沮會同,桑土既蠶④,於是民得下丘居土⑤。其土黑墳⑥,草繇木條⑦。田中下⑧,賦貞⑨,作十有三年乃同⑩。其貢漆、絲,其篚織文(11)。浮於濟、漯(12),通於河。①維:系,是。 ②道:同「導」,疏通。 ③澤:湖泊。這裡是成為湖泊的意思。 ④蠶:指種桑養蠶。 ⑤下丘居土:從高地下來,居住在平地上。 ⑥墳:指土質肥沃。 ⑦繇:茂盛。 條:上,高大。 ⑧中下:第六等。 ⑨貞:《尚書》孔穎達疏云:「諸州賦無下下,貞即下下,為第九也。」 ⑩「作十有三年」句:是說治理兗州工程艱難,要用十三年時間,貢賦才能與其他八州相同。 (11)篚:圓形竹器,用來盛物。 織文:有花紋的絲織品。 (12)浮:船在水中走,指水運,乘船。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①,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②,厥田斥鹵③。田上下④,賦中上⑤。厥貢鹽絺⑥,海物維錯⑦,岱畎絲、枲、鉛、松、怪石⑧,萊夷為牧,其篚酓絲⑨。浮於汶,通於濟。①略:治。 ②廣潟(xī,希):寬廣而且含鹼。潟,鹽鹼地。 ③厥:其,那裡的。斥鹵(lǔ,魯):鹽鹼地。《索引》引《說文》云:「鹵,鹼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④上下:第三等。 ⑤中上:第四等。 ⑥絺(chī,吃):細葛布。 ⑦海物:海產。錯:雜。《尚書》偽孔傳:「錯,雜,非一種。」 ⑧畎:山谷。 枲(xī,西):大麻。鉛:錫類。怪石:奇異之石。 ⑨酓(yǎn,眼)絲:即柞蠶絲,可用來制琴弦。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①。大野既都②,東原厎平③。其土赤埴墳④,草木漸包⑤。其田上中⑥,賦中中⑦。貢維土五色⑧,羽畎夏狄⑨,嶧陽孤桐⑩,泗濱浮磬(11),淮夷珠臮魚(12),其篚玄纖縞(13)。浮於淮、泗,通於河。①藝:種植。 ②都:通「瀦」,水停聚的地方。 ③厎(dì,底。舊讀zhǐ,紙)平:得到平復。厎,致。 ④埴:粘土。 ⑤包:茂密叢生的樣子。 ⑥上中:第二等。 ⑦中中:第五等。 ⑧土五色:五種顏色的泥土。古代帝王用五色土立社(祭祀土地之神的場所 ),五種不同顏色代表五方: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將封諸侯的時候,各取一方之土,放在白茅上,作為封地的證物。 ⑨夏:大。狄:通「翟」,長尾野雞。 ⑩孤桐:獨生桐,用來制琴瑟。《集解》引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按:「孤」、「獨」、「特」同義。 (11)浮磬(qìng,慶):用水中石製成的磬(敲擊樂器)。 (12)珠:即珍珠。,珠母,產珍珠的蚌類。 臮(jì,既):古「暨」字,及,與。(13)玄纖縞:非常細潔的黑、白絲綢。玄,黑色。纖,細。縞,白絹。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①。三江既入②,震澤致定③。竹箭既布④。其草惟夭⑤,其木惟喬⑥,其土塗泥⑦。田下下⑧,賦下上上雜⑨。貢金三品⑩,瑤、琨、竹箭(11),齒、革、羽、旄(12),島夷卉服(13),其篚織貝(14),其包橘、柚錫貢(15)。均江海(16),通淮、泗。①陽鳥:即大雁。《集解》引孔安國曰:「隨陽之鳥,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 ②入:指入海。 ③致定:意思是修治完成,指修築堤防,成為蓄水湖泊。 ④竹箭:即箭竹。竹質堅硬,可以制箭。布:遍布。 ⑤夭:茂盛的樣子。 ⑥喬:高大。 ⑦塗泥:土質濕潤。 ⑧下下:第九等。 ⑨下上:第七等。 上雜:意思是夾雜有上一等的,即第六等的。 ⑩金三品:指三色銅。(依《集解》引鄭玄說。) (11)瑤:美玉。琨:似玉的寶石。 (12)齒:象牙。革:獸皮。旄:旄牛尾,可作旌旗上的裝飾。 (13)島夷:即上文所說的「鳥夷」。卉服:草編的衣服。 (14)織貝:貝形花紋的錦緞。 (15)包橘、柚:包著的橘子和柚子。 錫(cì,賜)貢:根據天子的指令進貢。《集解》引孔安國曰:「錫命乃貢,言不常也。」 (16)均:沿。《尚書·禹貢》作「沿」。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于海①。九江甚中②,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③,賦上下④。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礪、砥、砮、丹⑥,維箘簬、楛⑦,三國致貢其名⑧,包匭菁茅⑨,其篚玄纁璣組⑩,九江入賜大龜(11)。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12),至於南河。①朝宗于海:意思是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大海。朝宗,朝見。《周禮·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②甚中:意思是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會注考證》引江聲云:「中,猶言水由地中行也。」(「水由地中行」即水順河道而行。) ③下中:第八等。 ④上下:第三等。 ⑤杶:即椿樹。幹(gān,干):即柘樹。木質韌細密,可作弓。栝(guā,刮):即檜樹。 ⑥礪、砥:磨刀石。礪粗砥細。 砮:一種石頭,可做箭頭。 丹:丹砂。 ⑦箘簬:一種細長節稀的竹子。可做箭桿。楛:一種可作箭桿的荊條。 ⑧致貢其名:進貢當地有名的特產。 ⑨包匭菁茅:包裹和裝在匣子里的菁茅。匭,匣子。菁茅,祭祀時用來濾酒的一種香茅。 ⑩玄纁:彩色的帛。玄,黑中帶紅。纁,淺紅色。《集解》引孔安國曰:「此州(按:指荊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子之類。組:絲帶。 (11)入賜:意思是根據朝廷命令進貢。入,納。 (12)逾:越過。離開水路走陸路,再進入水路,所以叫「逾」。荊、河惟豫州①: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荷澤,被明都②。其土壤,下土墳壚③。田中上④,賦雜上中⑤。貢漆、絲、絺、紵⑥,其篚纖絮⑦,錫貢磬錯⑧。浮於雒,達於河。①惟:通「維」。 ②被:同「陂」,指築堤防(依《尚書易解》說)。 ③下土,低洼地。壚:黑色堅實之土。 ④中上:第四等。 ⑤上中:第二等。 ⑥紵(zhù,注):紵麻纖維織的布。 ⑦纖絮:細絲綿。 ⑧磬錯:治玉磬的石頭。錯,治玉的石頭。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①,和夷厎績。其土青驪②。田下上,賦下中三錯③。貢璆、鐵、銀、鏤、砮、磬④,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⑤,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⑥,亂於河⑦。①蔡、蒙旅平:王引之《經義述聞》云:「言二山之道已賓士也。」旅,道路。 ②青驪(lì,麗):黑色。 ③下中:第八等。三錯:意思是雜出第七等、第九等。 ④璆(qiú,求)美玉。 鏤:一種堅硬的鐵,可以刻鏤其他金屬。 ⑤「織皮」句:點校本「織皮」二字屬上。《尚書易解》引鄭玄曰:「謂西戎之國。」又引王鳴盛曰:「雍州之織皮崑崙云云,知織皮謂西戎之國,即崑崙等是也。」今參用此說,以「織皮西傾因桓是來」為句。因,順。是,而。 ⑥逾於沔,入於渭:《會注考證》引金履祥曰:「潛、沔於渭,無水道可通,必逾山而後入渭,《史》文當是『入於沔,逾於渭』,如荊州『逾於洛』之例。」譯文據此說。 ⑦亂:橫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①。漆、沮既從,灃水所同②。荊、岐已旅③,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④,至於都野。三危既度⑤,三苗大序⑥。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⑦。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⑧。①屬:注入,流入。渭汭:指涇水流入渭水之處。汭,河流會合處。 ②所同:指同入渭水。 ③已旅:指道路已開通。 ④原:高地。隰:低洼地。 ⑤度:同「宅」,可居住。 ⑥三苗大序:《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舜遷三苗於三危。」這裡指經過禹的治理教化,三苗族已經大為順服了。序,順。 ⑦琳:美玉名。琅玕:形狀象珠子的美石。 ⑧「織皮」句:意思是織皮族居住在昆崙山、析支山、渠搜山。即序,就順,順服。道九山①:汧及岐至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①道九山:開通九山之路。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①。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②,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③,同為逆河④,入于海。嶓冢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⑤,東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⑥,東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⑦,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①餘波:江河的末流。流沙:指沙漠。沙因風而流動轉移,所以叫流沙。一說為流沙澤,即居延海。 ②雒汭:指洛水入黃河處。 ③播:分流,分出支流。 ④同:合。 逆河:在上游分流到下游又合流的河。 ⑤「東匯澤」句:意思是再往東流有大澤之水來匯合,這個大澤就是彭蠡澤。 ⑥迆(yǐ,倚):斜行。 ⑦泆:同「溢」。《尚書易解》引《晉地道記》云:「濟自大臭伾入河,與河水斗,南泆為滎澤,濟水分河東南流。」於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六府甚⑥,眾土交正⑦,致慎財賦⑧,咸則三壤成賦⑨。中國賜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刊,除。這裡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財貨處,倉庫。 ⑦眾土:各方土地。交:都。 正:定,這裡指定等級。 ⑧致慎財賦:意思是對於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咸:都。則:標準、準則,這裡是以為標準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書易解》說) (12)距:同「拒」,違抗,違背。 朕:我。行:行為,這裡指各種措施。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賦納總②,二百里納銍③,三百里納秸服④,四百里粟⑤,五百里米⑥。甸服外五百里侯服⑦:百里采⑧,二百里任國⑨,三百里諸侯⑩。侯服外五百里綏服(11):三百里揆文教(12),二百里奮武衛(13)。綏服外五百里要服(14):三百里夷(15),二百里蔡(16)。要服外五百里荒服(17):三百里蠻(18),二百里流(19)。①國:國都。甸服:指國都郊外的地區。「甸」,王田。「服」,服役。這一地區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所以叫甸服。 ②納:交納賦稅。 總:連穗帶稈的禾把子。穗為糧,稈可供飼馬、修屋、燒柴。 ③銍:短鐮。這裡指用短鐮割下的谷穗。 ④秸服:帶殼之谷。 ⑤粟:未去糠的粗米。 ⑥米:去糠的精米。 ⑦侯服:甸服之外五百里的地區。《集解》引孔安國曰:「侯,侯也。斥候而服事也。」 ⑧采:采邑。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 ⑨任國:《尚書·禹貢》作「男邦」,與上句的「采」和下句的「諸侯」並舉,可能是指小的封國。 ⑩三百里:《尚書易解》引《今文尚書考證》云:「三當作二。」 (11)綏服:侯服外五百里的地區。綏,安撫。綏服是天子安撫的地區,推行天子的教化。 (12)揆(kuí,葵):揆度,揣度。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13)奮武衛:振揚武威保衛天子。 (14)要服:綏服之外五百里的地區。「要」有約束的意思。要服是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 (15)夷:《尚書易解》:「《周書·謚法》曰:『安心好靜曰夷』,蓋謂相約和平相處。」 (16)蔡:法。指遵守天子的刑法。 (17)荒服:要服外五百里的地區。荒,遠。荒服是為天子守衛遠邊的遙遠地區。又《集解》引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18)蠻:指荒涼落後。《集解》引馬融曰:「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拒),去不禁。」 (19)流:流動,無定居。《尚書》偽孔傳:「流,移也。言政教隨其俗。」一說:「指罪人的流放地。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於四海②。於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賓士。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玄圭:黑色的玉圭。《正義》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皋陶作士以理民①。帝舜 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②。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③,謀明輔和④。」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⑤!慎其身修⑥,思長⑦,敦序九族⑧,眾明高翼⑨,近可遠在已⑩。禹拜美言(11),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12)!皆若是(13),惟帝其難之(14)。知人則智,能 官人(15);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16)。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19),寬而栗(20),柔而立(21),願而共(22),治而敬(23),擾而毅(24),直而溫(25),簡而謙(26),剛而實(27),強而義(28),章其有常吉哉(29)。日宣三德(30),蚤夜翊明有家(31)。日嚴振敬六德(32),亮采有國(33)。翕受普施(34),九德咸事,俊乂在官(35),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36)。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37)。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38)。」①理:治,管理。 ②相與:一塊兒,共同。 ③信其道德:《尚書·皋陶謨》作「允迪其德」(允,信;迪,道),《會注考證》以為此句當作「信道其德」,意思是確確實實地遵循道德辦事。 ④輔:輔佐,指輔佐之臣。 和:和諧。 ⑤於(wū,烏):嘆詞 。 ⑥慎其身修:謹慎對待自身修養。 ⑦思長:思慮長遠,做長遠打算。 ⑧敦序九族:使九族親厚而有順序。敦,厚。九族,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⑨眾明:指眾多賢明的人。 翼:輔佐,幫助。 ⑩「近可」句:意思是由近可以及遠,要從自己做起。 (11)美言:善言。 (12)吁:嘆詞。 (13)若是:如此。 (14)惟:通「雖」,即使。帝:指堯。 其:恐怕。 難之:以之為難,覺得它困難。 (15)官人:給人官職,即任用人。 (16)懷:從心裡歸向。 (17)善色:偽善的顏色。佞(nìng,去聲寧)人:指巧言諂媚之人。 (18)亦:通「跡」,檢驗。下句「亦」字同(依《尚書易解》說)。 (19)事事:做事情。前一個「事」是從事、做的意思。 (20)栗:威嚴。 (21)立:堅定,有主見。 (22)願:老實。共:同「恭」。 (23)治而敬:辦事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 (24)擾:柔順,馴服。《集解》引徐廣曰:「擾,一作『柔』。」 (25)溫:和氣,柔和。 (26)簡:簡約,平易。廉:有稜角。 (27)剛:剛勁,果斷。實:實在,指講實效。 (28)強:有力。義:合宜,指講道理。 (29)「章其」句:意思是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章,表彰,表揚,這裡有重用的意思。常吉,《尚書易解》:「常,祥也。常吉,祥善也,指九德。言當顯用此有祥善之士哉!」 (30)宣:宣揚,表現。 (31)蚤:通「早」。 翊:恭敬。明:勉,努力。 有家:指可以做卿大夫保有其采邑。家,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的封地。 (32)振敬:恭敬。振,通「祗」。《尚書·皋陶謨》作「祗」。 (33)亮采:意思是認真辦事。亮,誠實,認真。采,事。 有國:指可以做諸侯保有其封國。國,指諸侯的封地。 (34) 翕受:意思是全部具備。翕,合,綜合。普施:普遍地施行。 (35)俊乂(yì,義):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經典釋文》引馬融云:「(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在官:居官,有職位。 (36)天事:指上天所命之事,即管理天下的大事。 (37)五刑: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秦以前指墨(刺字)、劓(yì,抑。割鼻)、剕(fèi,痱。斷足)、宮(閹割男子生殖器,毀壞女子的生殖機能)、大辟(殺頭)五種。五用:指用於五種罪行。 (38)贊:助。道:指治天下之道。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①。」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②。」皋陶難禹曰③:「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④。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⑤。以決九川致四海⑥,浚畎澮致之川⑦。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⑧。」①昌言:美言,善言。 ②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樣子。 ③難:詰問,追問。 ④服:通「遍」,威脅。 ⑤鮮食:新鮮的肉食。《集解》引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 ⑥致四海:導入大海。 ⑦畎澮(kuài,塊):田間溝渠。 ⑧而:你的。美:指巨大業績。禹曰:「於,帝!慎乃在位①,安爾止②。輔德③,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④,天其重命用休⑤。」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⑥。予欲左右有民⑦,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⑧,日月星辰,作文綉服色⑨,女明之⑩。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11),來始滑(12),以出入五言(13),女聽。予即辟(14),女匡拂予(15)。女無面諛,退而謗予(16)。敬四輔臣(17)。諸眾讒嬖臣(18),君德誠施皆清矣(19)。」禹曰:「然。帝即不時(20),布同善惡則毋功(21)。」①乃:你,你的。在位:指在位之臣。(參用《尚書易解》說) ②安:穩。 止:舉止,行為。這裡指處理政務。 ③輔德:意思是輔佐的大臣有德行。 ④「清意」句:大意是以清靜之心來對待上帝之命。 ⑤其:將。重:重複。用:以。休:美,善。 ⑥股肱(gōng,工)耳目:比喻得力之臣。股,大腿。肱,胳臂由肘至肩的部分。 ⑦左右:幫助。有民:民眾。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實際意義。 ⑧象:指衣服上的圖象。 ⑨「日月」二句,意思是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做錦繡服裝。《會注考證》:「南化本『象』下有『以』字。」 ⑩明之:指明確服裝等等。 (11)六律五聲八音:泛指音樂。六律,我國古代的定音方法,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律管定出十二個標準音,叫十二律。十二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xiǎn,顯)、仲呂、蕤(ruí,瑞陽平)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è,夜)、應鐘。狹義上的律,僅指上列十二律中單數的六個律,即「六律」,為陽律。與之相對的雙數的六個律叫「呂」,即「六呂」,亦稱「六同」為陰律。六律,在這裡泛指古代音樂中的定音方法。五聲,也叫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zhǐ,止)羽。八音,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指金、石、土、缶(fǒu,否)、革、絲、木、匏、竹等八類。 (12)來始滑:此句歷來不可解。《尚書·皋陶謨》作「在(察)治忽(怠慢)。」意思是通過音樂來考察各方政教之治亂。譯文姑據此。(13)「以出入」句:意思是根據音樂來採納或否定各方的意見。出入等於說:「進退」。五言,指五方之言,即五方的意見。(參用《尚書易解》說) (14)辟:邪僻,有過失。 (15)匡拂(bì,必):糾正。拂,通「弼」,與「匡」同義。 (16)謗:指責別人的過失。 (17)四輔臣:又叫「四鄰」,天子周圍的輔佐大臣。《集解》引《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18)嬖(bì,避)臣:寵臣。 (19)誠:確實,真的。 (20)時:是,如此。 (21)布同善惡:意思把好人壞人全都混同起來。布,《尚書·皋陶謨》作「敷」,是「遍」的意思。毋:同「無」。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①,毋水行舟,朋淫於家②,用絕其世③。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④,[辛壬]癸甲⑤,生啟予不子⑥,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⑦,外薄四海⑧,咸建五長⑨,各道有功⑩,苗頑不即功(11),帝其念哉(12)。」帝曰:「道吾德(13),乃女功序之也(14)。」①維漫遊是好:等於說「維好慢游」,只喜歡怠惰放蕩。維,通「唯,只。是,助詞,無義。 ②朋淫:聚眾干淫亂之事。 ③用:以致,因而。絕其世:意思是丹朱不能繼承堯的帝位。世,父子相繼。 ④塗山:古部族名。塗山,其地說法不一。一說在漸江紹興西北。《越絕書·記地傳》:「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一說在四川重慶市,俗名真武山。《華陽國志·巴志》:『禹娶於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 ⑤辛壬癸甲:古代用天干記日,自辛日至甲日,共四天。這是說只經四天婚期就又去治水了。 ⑥子:撫養,哺育。 ⑦州十二師:每州用三萬勞力。師,二千五百人。(依《尚書易解》說) ⑧薄:迫近。 ⑨五長:統率五個諸侯國的首領。《集解》引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⑩道:領導。 (11)苗:即三苗。 不即功:意思是沒有功績。即,就,成就。 (12)其:表示祈使。念:記著。(13)道吾德:意思是用我的德教來開導。(14)乃:則,那麼,就。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①。不如言②,刑從之③。舜德大明。①則:效法,學習。 ②如:順從,依照。 ③刑從之:意思是施以刑罰。從,跟隨。於是夔行樂①,祖考至②,群後相讓③,鳥獸翔舞,《簫韶》九成④,鳳凰來儀⑤,百獸率舞⑥,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⑦:「陟天之命⑧,維時維幾⑨。」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⑩,百工熙哉(11)!」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12):「念哉,率為興事(13),慎乃憲(14),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15),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16)!」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17),為山川神主(18)。①行樂:製作樂章。 ②祖考:祖先,指祖先之靈。 ③群後:各地諸侯。後,君主,帝王。④《簫韶》:相傳為舜之樂名。《集解》引孔安國曰:「備樂九奏而致鳳凰也。」九成:奏九遍。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 ⑤來儀:被招來。「來」、「儀」同義。 ⑥率:全都。 ⑦用此:因此,於是。 ⑧陟:登,這裡有遵循的意思。 ⑨維時維幾(jī,機):《集解》引孔安國曰:「惟在順時,惟在慎微。」幾,細微的跡象。又《尚書易解》釋此句為「惟 如是則近之矣」,時,是,指下文股肱三句;幾,近,猶今言差不多。 ⑩元首:指天子。 (11)百工:百官,指百官之事。熙:興盛,光大。 (12)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既跪,兩手拱合,俯頭至手與心平,而不至地,故稱拜手,也叫「空首」。揚言:高聲說。 (13)率:率領,帶頭兒。 (14)憲:法度。 (15)叢脞(cuò,錯):細碎。 (16)往:往後,以後。欽:恭敬,這裡指敬其職事。 (17)宗:尊奉,尊崇。 (18)神主:指帝王,意思說他能替天地神靈施行號令。帝舜薦禹於天,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號曰夏後,姓姒氏④。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這裡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①。而後舉益,任之政。①或:有的。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①。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②,天下未洽③。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①屬(zhǔ,囑)意焉:傾注心意於他,就是心歸向於他的意思。 ②日淺:時間不長。 ③洽:融洽,和諧。這裡有順服的意思。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①,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②,乃召六卿申之③。啟曰:「嗟!六事之人④,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⑤,怠棄三正⑥,天用剿絕其命⑦。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⑧,右不攻於右⑨,女不共命⑩。御非其馬之政(11),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12);不用命,僇於社(13),予則帑僇女(14)。」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①有扈氏:古部族名,在今陝西省戶縣。 ②《甘誓》:《尚書》篇名。記載的是啟與有扈氏在甘地作戰前的誓辭。 ③六卿:天子有六軍,其首領都是卿,所以叫六卿。 申:告誡。 ④六事之人:指六卿。 ⑤威侮:輕蔑。威,王引之以為「烕」之誤,「烕」通「蔑」。 (據《尚書易解》引)五行:大約是指「五常」,即仁、義、禮、智、集。 ⑥怠棄;不重視。棄,忽忘。三正:《集解》引鄭玄曰:「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⑦剿絕:消滅,滅絕。命:天命,命運。 ⑧左:指車左,為戰車上的射手。 ⑨右:指車右,掌管刺殺。 ⑩共命:即接受命令,遵從命令。 (11)御:馭者,馭手。非其馬之政:等於說「非正其馬」,意思是不能使車馬整齊。政,同「正」。《尚書·甘誓》作「正」。 (12)祖:這裡指宗廟裡的神主。《集解》引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之前,示不專也。」(13)僇(lù,戮):通「戮」,殺。社:這裡指社主。《集解》引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別僇之社主前。」 (14)帑(nú,奴):通:「奴」,收為奴婢。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①,昆弟五人②,須於洛汭③,作《五子之歌》④。①失國:《集解》引孔安國曰:「盤於游回,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反國。」 ②昆弟:兄弟。 ③須:等待。 ④《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今存偽古文《尚書》中有《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①,廢時亂日②。胤往征之,作《胤征》③。①羲、和: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參見《五帝本紀》。湎:沉湎於酒。淫:過分。 ②廢時亂日:弄錯了歲之四時、日之甲乙。 ③《胤征》:《尚書》篇名。偽古文《尚書》有此篇。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帝少康崩,子帝予立②。帝予崩,子帝槐立③。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④。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⑤,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⑥。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⑧,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⑨。夏後使求,懼而遷去⑩。①少康立:據《索隱》、《正義》考證,帝相至少康中間經后羿代夏政,寒浞(zhuó,濁)殺后羿代夏,此紀未記,是司馬遷的疏略。 ②帝予:《索隱》:「音佇,《系(世)本》有「季佇」,《左傳》、《國語》有《「杼」。 ③帝槐:《索隱》:「音回《系(世)本》作『帝芬』」。 ④帝不降:《索隱》云:「《系(世)本》作帝降。」 ⑤好方鬼神:迷信鬼神。《會注考證》曰:「方」字疑衍。 ⑥畔:通「叛」。 ⑦食(sì,寺):餵養。 ⑧擾龍:馴龍。擾,柔順,這裡是使柔順的意思。 ⑨食(sì,寺):給吃。 ⑩遷去:指遷往魯縣。按:劉累馴龍事采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譯文參照《左傳》所記譯出。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①。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②,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③。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④,代夏朝天下⑤。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①「帝發崩」三句:《索隱》:「桀,名也。按《系(世)本》帝皋生髮及桀。」又《集解》:「《謚法》:『賊人多殺曰桀。』」 ②夏台:夏時監獄名,據說當時稱為「均台」。 ③放:放逐,流放。 ④踐:踏,登臨。 ⑤代夏朝天下:取代夏朝接受天下諸侯朝拜。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 、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①。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 江南,計功而崩②,固葬焉,命曰會稽③。會稽者,會計也。①《夏小正》:《大戴禮記》篇名。 ②計功:考核功績。計,考察,考核。 ③會稽的「稽」字也有考察、考核的意思。
推薦閱讀:

二本,三本畢業的學生在未來有什麼好的出路?
二本院校中計算機專業好的大學排名?
二本學校計算機專業女生,二戰考985研究生失敗,調劑到普通大學(有一本二本專業學校)還有必要讀嗎?
軍校是不是溫水煮青蛙。?
就讀於二本大學修雙學位有必要嗎?承認度高嗎?

TAG: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