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演慈法師答問

演慈法師答問時間:2011-07-02 19:32 來源:本站整理 點擊: 49 次

 

問:本人對被屠宰畜生所受痛苦深感不安和難受,單單看圖片更覺慘不忍睹,尤其對貓狗更深感受,不知為何可用這種非人道手法殺害,自己亦幫不了他們,做到的只有捐款給一些慈善團體,希望為動物爭取平等對待,本人每日都有念經習慣,我可否為他們念經迴向不再受這種痛苦,早日脫離?

  答:眾生因過去造業而在六度輪迴中流轉生死,每一眾生都有過去的業力,招致今生的果報。人有人的果報,牲畜也有牲畜的果報,各有各的業力因緣,有些眾生受過去業力所感投生為牲畜,但眾生都有佛性,徒本著慈悲平等的理念,應該尊重所有的生命,不該隨意殺生,「給予眾生快樂,拔除眾生苦惱」是佛教徒應有的正確人生態度。所以,我們應該同情、愛護一切眾生,但也要明白眾生福報各有因緣,正如你所說:「眾生受屠宰各有其業力」,我們唯有盡量愛護它們及誦經迴向給他們,祝願它們早日得聞佛法,得脫苦海。

  問:近年我得了一個脊柱變形的怪病,給身體帶來很大痛楚,坐立不安,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很喜歡看這本雜誌,亦很喜歡佛教的人生哲學觀,又未至成為佛教徒。看佛教的文章,也很接受要以「平常心」面對人生苦難,但就是因為有苦難,腦海里的胡思亂想比以前更多,結果是心裡更難做到「平常」面對。我想知道,對於我這類人生沒有前途可言的受苦眾生,應該如何面對以後的日子,怎樣才能有「平常心」,如何才能減少腦海里的胡思亂想?從前我可以返工的日子,只要集中精神工作就不會亂想東西,但現在我不能工作,一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怎辦?

  答:身體的病痛的確是人生一大苦事,佛教說人生是苦,人總逃不了生老病死苦,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說法,而是要我們清楚地認識人生的真實現象,眾生受業輪迴,總有機會面對種種不同程度的苦惱,只是每人因業力不同,受苦的程度也各有不同而已。從因果而言,眾生從過去惡業而招致今生的苦果,人生是一個果報體,眾生就是如此地在六度中生死流轉。但從佛教三世因果的道理來說,每個人都有前途。所以,既然我們可以從佛法中明白人生是苦的現象,接受因果自受的道理時,以不怨不尤的平常心接受眼前的際遇,鼓起勇氣積極面及改變自己的苦難。我建議你應該多去參加佛經講座,多看一些較淺易的佛教書籍,了解因果的道理,例如「了凡四訓」就是記述如何從改變自己的行為,使命運得以改寫的一本著名的書籍,非常值得參閱及學習。此外,也應多看一些佛籍的入門書籍,例如佛學入門、學佛群疑,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等,經典方面,可以誦讀地藏經,當你可以正確地明白因果道理時,自然能用平常心去面對種種順逆人生,即使不上班也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最要緊是要懂得充實人生,建設積極的生命。

  問: 請問佛教對掌相、風水、占卜持什麼態度、看法?佛教徒應否去看相、或在新居入伙前請人看風水?

  答:占卜之術,中外民族多有之,古今流傳不斷,當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從文化的角度言,佛教徒自然不應否定它的文化價值,(江湖術士之說除外)。

  然而,佛教不主張看相、看風水之事。佛教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使有好的掌相、好的風水,也要行善積福去配合。所謂「人傑地靈、相由心生」,佛教主張「萬法唯心造」,積福行善的人,即使不好的相,不好的風水,也會有所改變。既然如此,不如實事求事,修善積福為上策。佛教里有一本書,名「了凡四訓」,是作者袁了凡先生,自述其年青時遇一相士批命,非常準確,大半生的榮辱際遇,都在相士預言中,後來他遇到一位禪師開示,教他要改過向善,改造命運。於是,他遵照禪師的話去學習,改善自己的行為,廣行善事,造福百姓。自此,他的命運改變了。從袁了凡的事證中,希望大家亦領悟到命運盡在自心中。

  問: 本人有一朋友,在其丈夫去世後,信仰了一宗教,自此,深覺生前虧待了丈夫,常生歉疚不安,家人覺其信教後,情況比前更壞,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首先,我們不知其所信何教,很難論斷。若真是宗教如此引導,則可能是無良神棍,借宗教作榥子,以待日後作詐財的借口。若其所信者為正道的宗教,就其如此表現,應不是宗教的問題,而是其本身的問題。可能是其個人因憶念成疾,或自覺對丈夫有所虧欠,而取宗教作支持,卻不明宗教的教義,因而有此等行為,人們卻易因其外在行為表現,而與宗教連上關係。

  若要從中解脫,應開導她既往不究,來者可追,可為其丈夫作些功德,例如:禮佛、誦經、或作慈善公益布施或作義工服務,以此等功德迴向給其丈夫,使其早生善處,亦可使你的朋友,藉著時間的排遣及所作功德,消除內心的歉疚。      

  問:我是一名初學佛的人,最近曾參與某道場的活動,後來聞說這道場可能不太如法,但我又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請問我該如何抉擇?

  答:既然你自己對問題未能分辨,應向佛教界認同的正信道場,多作查詢,為防偏見,亦可將別人提出的疑問,向不同的正信道場法師求問,便能對疑惑有較正確的了解。

  其實,在學佛路上,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所以,初學佛人為保障自己的安全,對於聞說有問題的地方,應不去為宜,而應選擇公認的正信道場,多去聽經聞法,思惟佛陀的正法教義,待自己有分辨能力後,自然能對各種道場有正確的抉擇。「溫暖人間」所列的道場與活動,相信總有適合你聽經聞法的地方,可作參考。

  問:我常在車禍黑點看見有石碑刻上「南無阿彌陀佛」,請問石碑的作用是什麼?是否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就可以降低車禍的發生?

  答:車禍黑點乃屬危險地帶及駕車人士魯莽導致車禍發生。阿彌陀佛慈悲接引眾生的形象深入民心,有心人士在車禍黑點立下石碑,並刻上「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藉此超度亡魂,亦讓駕車人士提高警覺性,以期降低車禍發生率,石碑的作用猶如交通標誌,提醒駕車人士注意交通安全,以減少車禍的發生。刻有佛號的石碑,除了有提示作用之外,的確亦有佛力加持的感應。      

  問:有位顯密雙修的出家人對我說,打坐如果得法,感覺是男一半、女一半般的圓滿,其愉悅超越了男女間的交合。他又說,睡覺時性慾起,立刻起床打坐,則效果最佳。我對於這種說法有點抗拒,礙於他是我的皈依師父,我不知道應該接受與否,請法師指點。

  答:從佛教的觀念而論,情慾是眾生的根本煩惱,亦是生死流轉的根源,如果要超越生死輪迴,必須要斷除淫慾。不過,由於情慾是眾生歷劫以來的習染,不是每個人一下子可以斷除凈盡,所以,佛陀時制定出家人須修清凈梵行——斷欲,而一般在家的佛弟子,可以有合法的正常夫妻關係,但亦須嚴守不邪淫的戒律,禁止一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學佛人更應該潔身自愛,懂得節制,不應放縱情慾。因此,我絕對不認同你師父的言論作法。因為:

  (一) 學習靜坐是修習禪定的基礎,目的是止息妄念,斷除煩惱,透過靜坐觀想,明白真理,放下執著,去除煩惱,達到身心清凈,提升智慧,而不是從靜坐中求得欲樂,或用以代替男女情慾。

  (二) 如果像你師父的說法很容易誤導別人,以為打坐可提升情慾的境界,這實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存著這種不凈心修靜坐者很容易誤入邪途,走火入魔。佛法靜坐的止觀法門中,有教人觀身不凈以對治情慾重的煩惱,透過觀身不凈的觀照方法,令自己減輕慾念煩惱,甚至斷欲。

  (三) 再者,我也不知道你的皈依師父是否真正佛教的出家人?因為,作為一個出家人不論是顯是密,都不會對信徒作此言論。如果是正派的修行人,絕不會以此言論去開示信眾,佛教常教人戒除貪嗔痴,又怎會教人追求性慾感受的靜坐呢?在正信的立場,應視此等為邪見,是一種妖言惑眾、標奇立異的邪說。

  至於說睡覺中性慾起時,馬上起來打坐效果更佳的說法,更絕不認同,一個修持境界高的修行人,不會在睡覺中生起性慾,若一般人即使生起那念頭,醒來後應該生慚愧念,起來帶著懺悔心,以動態的念佛拜佛來收攝自己的妄心,止息慾念。對修持未到家者,起來靜坐則更易起幻像,只會對身心有害無益,切記此法不可行。

  你對其說法有懷疑、有抗拒是對的,可見你也有些智慧,至於不敢拒絕的想法卻是錯誤的。其實,學佛人應該明白皈依是指皈依三寶,不是皈依一個人,應本著「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則,每個學佛人需依止師父,是希望在學佛路上良師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導,既然發覺師父的教法有問題,令你疑惑不如法時,你應該多向正信的善知識求指引,應本著「依法不依人」的原則,切勿感情用事,學佛是要學智慧啊! 我不知你師父是誰,但看你的問題,相信你應該另求明師,依止一個正確知見的善知識,多聞佛法,方為上策,以免誤入歧途。  

  問:看歷代高僧的行為教導,例如虛雲尊者、弘一大師等他們都教我們要惜物愛物,要求寡慾簡樸的生活。現在生活做成大量物質浪費,生活在香港,我們就算想廢物回收卻找不到回收的地方,幸好還有救世軍可以回收衣服,為何佛教的團體不在回收工作上做一點事? 

  答:救世軍是一個國際組織,其回收衣物的工作,得到很多團體與社會大眾的支持,成績是值得欣賞的。回收工作,佛教的團體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易做,因為所需的人力資源大,如儲物的倉庫、分類送往世界有需要的貧困國家---等,所以要國際性的機構,方能成就其事。 

  物件循環再用,只是「環保」意念的其中一環,全面的境保是尊重一切生物的生權,不濫用資源,珍惜物命,保護自然生態的和平與均衡,這概念不易推行,即使政府想落實也不易成功。事實上,環保工作必須從根本的教育入手,方有成功的希望。

  在環保工作中,佛教可以擔任的,是著重思想上的教育,使人們有正確的因果觀念,從而培養惜福修福的理念,這是最根本的環保教育。                                           問:我在皈依前購買了一個兩呎多的大型黃色拜墊,拜墊上是有一個蓮花座的,最近我聽一個師姊說,初皈依的信徒,是沒有資格坐大拜墊的,我想問我是不是沒有資格坐這個有蓮花座的黃色拜墊,如果我沒資格坐,應該如何處置這個拜墊? 

  答:沒有看過你所說的拜墊,不知是拜佛用的還是靜坐用的,若說是拜墊,當然應該作拜佛專用,若然是坐墊,而個人又有每天靜坐的習慣,該坐墊仍然是可以繼續作靜坐修持用的。

  問:在佛堂做了附薦先人,當自己到堂前或在家中拜祭之時,應該念甚麼經? 

  答:在家中可以為先人多誦阿彌陀經、心經與往生咒。在佛堂拜祭時可以默念一遍心經三遍往生咒,若不會念誦,則可默念數百句佛號迴向給先人。               

  問:癌症的病人可以打坐嗎?打坐會不會令癌症複發? 

  答:打坐是使個人調適靜心的修持方法,對癌病患者或其他病患者的身心調適應該是有幫助的,患者癌病會否複發與打坐是沒有相關關係的。 

  至於癌症病人可否打坐,則應就個別情況而言,須視乎病者的患處、曾作何手術或治療、可否盤腿而坐等而定,就健康狀況是否適宜打坐,可請教了解自己病情的主診醫生。 

  不能盤腿者,其實亦可用普通端坐的方式靜心念佛,一樣有保持心境平和及利於身體康復的功效。 

  道證法師本身就是一位患癌的腫瘤科醫生,她就是在病中堅持靜心念佛、禮佛修持而得到身心平安的例子,患上癌病的朋友不妨看看其著述《傾聽恆河的歌唱》或《癌細胞變佛細胞》等文章,便可知靜修與癌患二者並沒有衝突。(有需要的讀者可來信索取)   

  問:在辦公室里,有時難免要犯口業,看見有人推卸責任、又或是應做的事他們沒有做好,心裡未免激忿,一個人收藏在心裡,困擾不能消除,要與同事談及,甚至有時會舉報他們做得不對的地方,請問這是不是犯了口業?是否做得不對? 

  答:同事沒有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是主管是有責任引導或紏正其工作態度的,這種舉報或討論不是無理的責斥。 

  作為上司或同事,應以善巧的方法鼓勵或帶動他把工作做妥。若以此等事情與別人傾談,宜先考慮對人、對事、對公司是否有利?若然估計後果是正面的,可本著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以溫和冷靜的方式提出來討論。若然估計討論結果是沒有效用或負面的,對事、對人、對公司都沒有益處的,則不要為一時之快而隨意評斷別人,使自己也犯上過失。各人處事待人的態度,大家心中有數,根本不用多言,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各人的工作態度,將來自有各自的因果際遇,毋須氣憤不平。           

  問:蒜頭是五辛之一,佛教徒戒吃的食物,最近有人教我將蒜頭放在米缸中防谷牛,請問佛教徒不可以吃蒜頭,是否可以把蒜放在米缸中?

  答:五辛是植物,佛教卻主張戒吃是有其原因的,因為蒜等五辛,生吃易起嗔恨心,容易使人脾氣暴躁,熟吃生理易動淫慾。且五辛具有濃烈的氣味,佛經中有記述云:善神不愛五辛的氣味,聞者令其遠避,邪神惡鬼卻獨愛那特有的氣味,聞者令其親近接觸,基於以上各種原因,所以佛教主張戒吃五辛。未經煮熟的蒜頭氣味不會散發,將之放在米缸中防谷牛,不是將蒜頭與米同煮,只要其氣味不影響煮成的米飯便沒有問題。 

  問:在佛教徒的圈子中,我經常收到很多結緣品,譬如手珠、掛飾、印有咒的吊咀,甚至畫像、佛像卡、佛菩薩像等等也有,這些結緣品有一大堆,放在家中我覺得自己很貪心,請問我應如何做?

  答: 「結緣品」顧名思義是送出來與大眾結緣的,所以拿取結緣品基本上並沒有不對,若能以一種歡喜心來拿取,以欣賞、感謝心與施者結一個善緣,亦是一種善念,一個好的因緣;但若只為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強取貪,以一個貪婪自私的心去拿取,不顧其他人的期望與需要,這種心態便不對了。

  結緣品放在家中,可以隨緣轉送他人,亦是一份善緣流布,若只收藏著不願送贈他人,久之又因陳舊或太多而棄掉,則屬錯失了。 

  問:我家小孩很多病痛,經常頭暈頭痛,四處看了很多耳、鼻、喉、頭等專科醫生,都找不出病因,在此情況下,作為母親的我可以幫孩子做什麼,祈求孩子的病痛能得以減輕? 

  答:我們生病時,必須循「正常途徑」找醫生徹底醫治,不要有所偏執,以免延誤病情,另方面亦應該比平時更發心禮佛念佛,祈求三寶加持。現在既說已遍訪名醫均未見孩子病情好轉,建議你應該多誦地藏經迴向給孩子,祈求消除業障,如果不會誦讀經文,或沒有足夠時間的話,亦可多念佛號迴向;又觀世音菩薩最為人所熟悉,如果孩子不抗拒及能夠念佛的話,應該教他多念觀世音菩薩,及多發心幫助別人,多做善事,然而,必須切記不可捨棄正常的醫療程序,能各方面兼顧並行,病苦便較容易消除。 

  問:我有一位同事因養了兩隻雞做寵物,為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要將所有雞隻屠宰,同事的母親亦要求他把雞殺了,但他不忍心將雞殺害,為此他想過搬離母家,另租住所,但又不化算,最理想的方法應該怎辦好?

  答:你的同事將飼養的雞隻視為寵物,自然會有一分對寵物的感情,不忍將之傷害亦是可以想像的,雞隻飼養在家中,沒有與其他雞隻接觸,理論上感染禽流感的機會應該較少,但流感的傳播可以由禽畜傳染給人危及性命,所以,家人的憂慮與不安亦是可以理解的。你的同事愛生、護生之觀念是對的,然而,維持與家人彼此尊重、體諒與包容的關係,亦是子女應該重視的課題。若然為了保護寵物而成為遷離家庭的理由,不容易得到家人的接受與諒解,更容易造成爭執與反目,所以,較理智而又較能令彼此接受及安心的做法,建議可將雞隻帶往獸醫處檢查及防疫,如此既可以保障家人的安全,又可確保雞隻的健康。

  問:本人有一問題老想不通,煩惱不已,我們常見人放生一些小動物,如雀鳥、大海龜、大龍蠆、大魚等等。但那些動物全都是肉食動物,放生它們後,它們便會捕殺其他弱小動物,如小魚蝦、昆蟲、小動物等。那豈不是等同「間接殺生」?我們到底應該放生它們還是不放?又或是若果我們捉到獅子、老虎,又是否應該放生它們?因為它們是吃肉的,會捕殺其他小動物。

  答:世界上有些動物草食而生,有些動物肉食而活,自然生態中處處是生死相搏,弱肉強食,汰弱留強的現象,這是每種動物各自的業力因緣,實非人類所能批判、支配或控制的。

  放生者保持的只是一個護生愛生的意念,正如醫生救治一個殺人惡賊,本的只是一顆醫者父母心,他們不會在手術刀下考慮誰該生誰該死,在危在旦夕的一刻,對醫者而言,每個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他們的天職只是儘力給每一個生命重生的機會。同樣,放生的目的是善待眾生,尊重生命、放生的意義是在彼此有緣相遇的時刻中,給它們多一次生存的空間與出路,當然,放生的環境與時地必須小心謹慎,海洋魚類游歸大海,猛獸回返深山,至於其將來的生存機會與際遇,則只能各隨其業力因緣了。作為佛教徒,放生前都會先為它們皈依三寶,希望為其種下菩提種子,來生得聞佛法,那才是真正而永恆的救度因緣。

  問:過堂、藥石,睡覺稱為大靜等等,為什麼他們要用這些一般人不認識的稱呼,簡單的說明是去洗澡、吃飯、睡覺不是更容易使人明白,不至一頭霧水嗎? 

  答:佛教的確有很多專用的日常用詞,不易為一般初學佛者所理解。然而,不同團體每每各有其不同文化及不同的專用名詞,亦為其他人所不理解,但使用者則習以為常,例如「隨便」一詞,廣東人說「是但」(音譯),星馬人說「千猜」(音譯),不同地方人士初聽時亦不明其意,多聽後便能理解及習慣。所以,佛教團體的特別用詞,對初接觸者而言,的確會有些少不方便,但參與者很快便能適應及接受,根本不會造成不方便的情況,否則早就被社會所淘汰了吧。

  此外,佛門專用詞不單只是一種文化特色,實際上亦反映了其教義的精神與內涵,例如:吃飯稱為過堂,是指佛門中某種吃飯的特定形式與規矩,其中更包含了用齋者對受用一頓飯的感恩心、慚愧心、修持心等;晚上吃飯稱為「藥石」,是說明進食只為維持生命的必須,當視之如同延續生命所需要的藥物,「藥石」名稱,目的在提醒學佛人進食只為療飢,不應對食物貪戀或挑剔。

  佛門生活的特別用詞,不只代表了佛教的文化與特色,更顯示出佛教徒生活上處處有佛法的啟示與受用,說明了「道在平常日用中」,又豈只是一般人所謂:只是尋常生活的代名詞而已。

  問:我是個初學佛的人,常常聽一些法師和師兄弟叫我多些親近善知識,請問法師,善知識到底是指甚麼人?我們又可以如何親近他? 

  答:善知識是泛指一切的良師益友,任何人能引導我們身心、學問知識等向好的方向發展,啟發我們改惡向善,學習正法的人,都是善知識。

  佛教中有所謂「教授善知識」,是指傳授佛教知識的師長;「同行善知識」是指在修行路上彼此照如應提點,互相鼓勵扶持的師兄弟們;「外護善知識」是指發心護持僧眾,使他們在道業歲能安心修行的護持者。

  多交善友、多接近善知識,能獲教導及受其良好行為的影響,只要我們以一份誠懇謙虛的心,向良師益友學習,自能改善自己的品德與人格,得到生命質素的提升。佛弟子不但應該多親近善知識,更應發心互為善知識,彼此護持,結伴同行,互相提點,共結法侶因緣。 

  問: 先父過身大約已有十六年,每年清明節我們一家大細都會到墳場掃墓,但我知道人會有輪迴,如果先父已經輪迴再生,我們再到墳場掃墓有意義嗎?

  怎樣才可以知道父親已經輪迴呢?而且帶著小朋友到荒山野嶺會不會招惹惡靈?墳場上應該會有佛菩薩看護吧?

  答:據佛經說:眾生死後會在49天內輪迴轉生,所以後人掃墓時,先人必定已經投生了,但我們仍然應該保留掃墓的風俗,因為掃墓的意義並不是先人要待我們春秋二祭的祭品供奉,而是中國人崇尚孝道與慎宗追遠的美德的具體表現,除了表示對先人的敬意與追思外,對後輩兒孫更是一種敬祖尊先的孝德教育,表示後人對先人教養恩德永恆的追思與感恩,是行事待人應該飲水思源,永不忘本的道德教育,所以掃墓的習俗一直流傳,沒有被時代淘汰,是有其教育意義與作用的。

  佛菩薩無處不在,所以,帶小孩子到荒山掃墓是不會有問題的,但若然內心仍有憂慮不安,可以教導孩子默念佛號,心中有佛,便能與佛同在,亦自有善神守護,拜祭先人時如果能為他們念佛迴向,可幫助增長祖先們的福德因緣,希望他們在投生之處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亦是後人對先人恩德的至誠回報。            

  問: 我本來想開間素食店,但合伙人和家人都不贊同,他們認為香港經營素食店很難成功,還勸我一同開葷食店,如果我和他們合夥開葷食店,日後是否會有因果報應?

  答:你與合伙人對開店有不同的意見,相信乃因大家有不同的理念之故,素食與葷食店的經營各有不同的問題與難易之處,至於賺錢或虧本的問題,根本沒有準則,開葷食店亦不一定賺錢。至於因果關係複雜不能一概而言,但素食護生的心念,當然能種下善的果報。站在佛教徒的立場,如果與合伙人無法協調,則不一定要開食店的吧?或可考慮另謀其他生意經營,可免除煩惱,亦使大家保持愉快的合作夥伴關係。 

  問:人死後為什麼只有業力可隨身?前生所作的事,今世已遺忘,但卻要今生承擔後果,是否公平?

  答:人的一生如夢如戲,瞬即消逝,但人生中所作的一切善惡行為,卻如種子般留存在阿賴耶識中,不會忘失。人死後,就根據其過往生的行為,隨業輪迥受報。有形相的事物有極限,業力無形相,無形相的事物,存在於心,心力最大,力量無窮。宇宙萬有不離心,若沒有業力,亦不會有世間,亦不會有山河大地。

  人的記憶多是短暫及易忘失的,人即使在現生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發生,亦有很多事已忘失。若遺忘了的事,就不用承擔其後果,又是否公平呢?        

  問:六道眾生的數量是否一樣?若是一樣,為甚麼人口愈來愈多?又為甚麼那麼多人信佛,但是世界卻愈來愈壞?

  答:眾生無量無邊,並無定數,六道眾生的輪轉,並無配額,而是隨其業力輪迥受報。

  世界的問題,會自然循環調適,人口有大增的階段,也有大減的階段。例如:太平盛世時,人口會大增,戰亂兵荒時,人口會大減。現今人口膨脹,但地球自然環境卻不斷轉壞,將來,可能人口會突然大量死亡,而回復生態平衡,亦未可預料。十方世界也有成、住、壞、空,一方世界壞滅時,該世界的眾生,則隨其業力轉生他方世界。事實上,世界每個年代,都各有其所存在的「問題」,只是,「問題」的類別不斷轉變,「問題」並不是現在特別嚴重,或惡劣。故我們只須照顧好當下,努力行善止惡依教奉行,無須為將來而過份焦慮擔心。   

  問:我素食幾個月,有人問我為何素食?我說:「因為動物有生命,我不想吃。」但有說植物也有生命,我說:「植物沒有感覺,傷害不大。」不知對不對? 

  答:佛教說:「動物有生命,植物有生機。」動物和植物,當然有些不同。植物只有生機,生機是生長機能,因為植物也會被傷害,如果被斬斷了,亦是破壞了它的生機,但除非連根拔起,否則植物被損害後,很多時仍然會重新再生長,所以,生命和生機不相同。但若說植物沒有感覺,只是說對一半,因為有科學實驗研究發現,用音樂或與植物對話會栽植出特別茂盛的植物。然而,人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如果能進步到連植物也不用吃,可以禪悅為食,當然最理想。但這個境界,我們不能達到,則只好選擇以傷害性最少的植物來吃了。動物和人類一樣好生惡死,住在屠場附近的人都會聽過,屠場內動物的哀鳴,所以古人有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教主張持素的原因:一方面便是要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另方面是提醒我們要過簡單樸素的生活,八大人覺經中曾教導我們「少欲無求身心自在」,簡樸的生活,是幫助我們從無厭足的物慾系縛中解脫出來的方法,所以二者結合才是持素的真精神。                   

  問:八關齋戒是甚麼?參加八關齋戒有甚麼好處? 

  答:八關齋戒是指有某特定日期內嚴格受持八種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 不妄語。五。 不飲酒。六。 不坐?高廣大床。七。不塗香花蔓及不歌舞觀聽。八。不非時食。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發心體驗出家生活的在家居士所制定的出家戒,受持時限最少為一日一夜,亦可按自己所能安排受戒的日數而設定持戒期限,為戒次數不限。在受戒期間嚴格守持上述的八條戒律之餘,更放下身邊世俗的事務專心修持,使身、口意三業清凈,如是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所得利益等同出家一日的功德。就現世眼前的利益而言,都市人生活繁忙,若能利用一天或數日的時間萬緣放下,專心修持洗滌身心,讓身心得到另類的休息,體驗另類身心清凈之旅,使內心平和,舒緩生活上累積的緊張,自可恢復身心的平衡。 

  問:今年是蛇年,母親說我犯太歲,要去廟作福,我是否應該跟她去?又佛教是否相信有犯太歲?

  答:如果你是佛教徒,可以告訴母親,你會去佛寺拜佛誦經,更可要求母親陪你一起到佛寺拜佛祈福,祈求佛力加被消災免難,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母親安心,更可藉此機會使母親接觸佛法,種下善根。

  「犯太歲」之說,只是中國民間習俗流傳的說法,與佛教教義毫無關係。信佛的人,只要心存好念,積極行善積福,種善因得善果,自然毋須介懷「犯太歲」之說。然而,也許有些佛教徒自小受傳統習俗影響,有時難免亦會有世間的想法及煩惱執著,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對於「犯太歲」之說,仍然有所擔心,不妨於該年內發願每天誦讀普門品一遍或誦心經或大悲咒三遍(或多遍),期求佛力加持三寶護祐,精誠所至,自然能消災免難,諸事順利,如意吉祥。

  問:我們常見的佛像,頭上都有完整的髮髻,那麼為甚麼佛陀有頭髮,而出家人又要剃頭呢?

  答:佛像只是一種象徵,塑像乃由人所設計;各地所造之佛像形相各有不同,不同時代所造的佛像亦鉻具特色。佛經中曾述說佛的頭上有肉髻頂相,比平常人高少許,所以,造像人為營造效果,特別將此肉髻突出。肉髻頂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亦是一種聖者的象徵,故此,佛像頭頂的是象徵聖者的肉髻而非凡夫的髮髻。此外,佛傳中有:「太子離開皇宮,剃除鬚髮」之記載,說明佛現的是出家相,所以,出家人剃髮乃依循佛制之義。

  問:我有一位朋友被別人流言蜚語中傷,心情佷不開心。不知佛教可有甚麼辦法能令他想開一點?

  答:佛教非以「辦法」令人開解,而是說明道理真相,使人聽後能開解自己,如醫生開藥,由病人自己服用,方能藥到病除,佛經義理乃是方法,引導人們真正明白事理,消化事情,自我開解,若你朋友不抗拒佛教,可教他念誦心經,以學習放下。心經雖含藏高深義理,但字面卻顯淺易讀,較易吸收。進一步更可鼓勵他多聽佛經講座,從道理中舒緩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壓力。壓力多源於不斷的向外追求,而忽略了精神食糧的需要,只有追求心靈之和諧,才能令人生活得坦然自在,故在此年代,每個人最好都具有宗教信仰,定時參與宗教活動,以調劑自己的生活,遇到壓力時,自然懂得如何在物質與精神間取得平衡,如何面對及化解難關。

  有人以為佛教只是追求出世的生活,這是錯誤的看法。佛教能流傳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為此乃人類心靈的需要,佛是覺悟的聖人,佛法就是覺悟的道理,能引發我們以覺醒的方法,從內心去追求人格的真善美,去發掘人生的意義。

    問:我有一位朋友被別人流言蜚語中傷,心情佷不開心。不知佛教可有甚麼辦法能令他想開一點?

  答:佛教非以「辦法」令人開解,而是說明道理真相,使人聽後能開解自己,如醫生開藥,由病人自己服用,方能藥到病除,佛經義理乃是方法,引導人們真正明白事理,消化事情,自我開解,若你朋友不抗拒佛教,可教他念誦心經,以學習放下。心經雖含藏高深義理,但字面卻顯淺易讀,較易吸收。進一步更可鼓勵他多聽佛經講座,從道理中舒緩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壓力。壓力多源於不斷的向外追求,而忽略了精神食糧的需要,只有追求心靈之和諧,才能令人生活得坦然自在,故在此年代,每個人最好都具有宗教信仰,定時參與宗教活動,以調劑自己的生活,遇到壓力時,自然懂得如何在物質與精神間取得平衡,如何面對及化解難關。

  有人以為佛教只是追求出世的生活,這是錯誤的看法。佛教能流傳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為此乃人類心靈的需要,佛是覺悟的聖人,佛法就是覺悟的道理,能引發我們以覺醒的方法,從內心去追求人格的真善美,去發掘人生的意義。

  問:香港社會今天好像很不安寧,經濟回落,失業人多,教育、各種政府政策、各行業都面臨改革,抗議聲音四起,作為佛教徒,我們應如何在這個紛亂的年代自處?怎樣做才能迴向這個社會?

  答:世間的人都有著貪慾與嗔怒的習性,於順境時無厭足,這都是一種苦惱。試回想一下,經濟好景時,又有多少人能滿意現況?

  在人類的社會裡,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問題與衝擊,自古皆然。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應多聆聽佛法,以滋潤心靈,學習觀察人與事的因果,隨順因緣。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內心的平安、人際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不要過於執著計較對錯得失,否則,往往損害了彼此間的和諧與善念。嘗試學習放下對抗埋怨的心。

  用佛法的智慧,積極面對現實,以慈悲心與人相處,以體諒心化解世情間的怨氣。以隨緣自在的包容心處之。倘若你每日能持念佛號,可以念佛功德迴向社會安寧。

  問:在家中供奉觀音菩薩像,是否需要開光?若不開光是否不靈?但是時常念大悲咒與心經是否有效?

  答:在家供奉觀音菩薩像,照道理是不用開光的。只要用乾淨的布洗抹潔凈便可。因為供奉菩薩像,是我們凡夫對菩薩信仰的表示,也藉菩薩像的因緣,啟發恭敬虔誠的心。所以「心誠則靈」,不在乎開光與否。不過,有些人受世俗觀念影響,總是執著要開光,否則,始終覺得不太安心。如果你真的如此,那麼,開開光也無妨,那是你心理的需要,非菩薩需要。時常念大悲咒、心經,當然會有效。

    問:請問平時面對不如意事,該如何而對? 

  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皆因貪、嗔、痴等無明而起 ,不明道理 ,不信因果法則之故,學佛乃學習去除此等習氣、希望能增長智慧面對人生,若能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煩惱,撫心自間,自己為何嬲怒,探索自己煩惱的本源,思維因果,自然較易面對不如意事。

  其實,人們的煩惱,多來自計較分別,別人犯錯,自己愛批評,愛做法官,愛分別計較。須知道:心胸狹窄,易發脾氣……等等習氣乃人之常情。所以對別人的缺失,應多包容、體諒。對不如己意之人、事、物等,嘗試不以自己的利害角度為出發點,平心靜氣觀察、分析事件的真正原因,以正確的態度與方法處理之,事件自然容易解決,事件過去後,心中別再牽掛、心境自然平靜。若不滿意前面的果,則應努力修因, 將來自然可以改果,當然要改果修因,決非一朝半日之功可成,學佛須有長遠心,學佛必須有慈悲,慈悲必須有智慧,有慈悲、有智慧、有定力的人,無論面對如意、不如意事時,皆能安然自得,煩惱不生。

推薦閱讀:

寂靜法師南山寺法會答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九二一卷——第九三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七三一卷——第一七四0卷
印順法師的悲哀
凈空法師開示—六和敬建念佛堂救劫運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