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在給機器打下手,未來工廠或是黑燈工廠
一個滿臉鬍鬚的年輕乞丐坐在未來的曼哈頓街上乞討,路過的機器人向他手中的杯子投擲螺絲和螺帽,他身旁的小狗也滿懷驚訝和擔憂地觀察著路過的機器狗。
這是上幾期《紐約客》的封面故事《黑暗工廠(Dark Factory):歡迎來到未來機器人帝國》。作者弗朗索瓦絲·穆利。
她走訪了美國多個地區和中國上海,與流水線工人、機器人科學家、企業家交談。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工作正在被機器人取代。以前,機器人只是人類勞動者的幫手,但如今卻是人類給機器打下手。
這張《紐約客》雜誌的封面是由基庫·約翰遜(R. Kikuo Johnson)繪製的,這幅插圖對應的封面文章名為《黑暗工廠》(Dark Factory),描述了密歇根州大急流城 Steelcase 金屬製品廠的一些工人被人稱作「人肉機器人」的故事。在那家公司,越來越多原本由人類從事的工作都被機器人取代▲
「人肉機器人」
現年58歲的戴維·斯丁森在全球最大的辦公傢具製造商Steelcase工作。34年前,年輕的戴維為了撫養兩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開始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當年,所謂的穩定工作在當地只有兩家公司可供選擇——通用汽車和Steelcase。斯丁森看著兩個兒子發誓說:「就算我不能入職通用汽車,也要去Steelcase工作。」幾個月後,他如願以償地進入了Steelcase。
現在,斯丁森已是一名工區負責人。他說:「我曾考慮過離職,但這裡的工作環境變得越來越舒適。新科技真的很有用,它不是在奪走你的飯碗,而是當你強大的助手。」
在很多方面,Steelcase公司的歷史就是美國製造業變遷的縮影。這家公司成立於1912年。此後幾十年里,美國經濟蓬勃發展,大批企業迅速擴張,需要購置大量辦公傢具。科技泡沫破滅後,無數倒閉的初創公司不得不拍賣辦公傢具。Steelcase的生意也開始蕭條起來,並把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和中國,最後遷到印度。2011年,Steelcase宣布了一系列關廠和裁員行動。
早期的Steelcase傢具,右下角為其標誌性產品:防火金屬廢紙簍
早期的Steelcase傢具,右下角為其標誌性產品:防火金屬廢紙簍濟復甦,企業重新需要無數新的辦公空間,Steelcase也因此從低谷反彈。
現在,Steelcase又把工廠開回了美國,並有了自動化生產線。作為工區負責人,斯丁森管理一條生產線上的15名員工。直到去年,該工廠的工人還都必須參照一長串步驟做事,忍受著繁複、精細工作的痛苦。
但現在不同了,有了電腦程序指揮的工作台(所謂「可視化檯面」,它能一步步指導工人組裝一件傢具),整個過程幾乎毫無差錯,因為一旦某個步驟出了差錯,電腦系統就不會允許工人繼續操作。
有些人管這些按照嚴格自動化步驟勞動的工人叫「人肉機器人」——他們不需要崗前培訓。在生產線上,連電鑽都是電腦控制的機械臂掌握的,工人只需把機械臂拉到正確的位置,讓機械臂鑽孔。10年前,工業機器人協助工人完成生產任務;但現在,機器人淘汰了不少工人,剩下的人類工人也只能給機器人打下手了。
眾人皆知的秘密
羅布·柯克布賴德是當地日報的記者,他已專註報道Steelcase將近20年。他指出:「Steelcase不會公開宣布不再招新工人的消息,但這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
「人肉機器人」的誕生會激化貧富差距。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維·奧托爾指出:「自動化會讓技能水平較低的人工資縮水。」人才市場是基於勞動力稀缺的觀念建立的,而今,這種勞動力交換的模式正在走下坡路。
「這不代表沒有錢賺了,只是越來越多的錢都流入了擁有資本或者創意的人腰包里。」奧托爾說,「資本分配不像勞動力那麼均等。人人生來都具備一定的勞動力,但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手握資本。」
由於推行自動化,Steelcase的五金工廠已經在尋找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經理人選,而那些技能較低的工人就「錢途」渺茫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戴龍·阿西墨格魯發現,一個地區密集運用工業機器人同當地就業和薪資減少有直接關係。2015年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收入比1973年低了9個百分點,而在此這期間美國經濟整體增長了兩倍。斯丁森也承認,Steelcase工人目前的收入還停留在1987年的水平。
敏感話題——自動化
無論在歐洲還是美國,自動化都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丹麥南政府聘請了保羅·馬丁來負責機器人技術。馬丁將帶有活動胳膊的移動機器人引入社區醫院,以便能為醫生和護士提供搬運服務。這些機器人的工作態度非常好,從不抱怨,也不用休息。但醫務人員都將機器人當成了替代自己的潛在工具,並試圖加以破壞。
從那以後,穆勒就開始了有關「變革管理」的宣傳,並且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高度重視並處理好人類員工的抵觸情緒。
在美國,工作場所的自動化也充滿了政治色彩,企業高管們都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即便公開談論這一話題時,他們通常會說機器人不會取代人類,只是幫助人類讓工作變得更輕鬆。
這並不完全是謊言。斯丁森和他的同事都認為自動化讓工作變得更輕鬆。由於提高了生產效率,自動化還讓美國製造業重新實現增長。當然,提高生產率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減少工人數量。目前,製造業人員在美國勞動力中的佔比不足10%。由於工廠關閉,失業工人只能到快餐店或大賣場找工作。更糟糕的是,現在連越來越多的零售崗都逐漸消失,比如,麥當勞推出了「數字售貨亭」,其有望在2018年年底取代5500家餐廳的收銀員。
未來:黑暗工廠
其他國家接受工業機器人的態度比美國更積極。弗朗索瓦絲·穆利表示,她最近一次訪問中國時,親眼目睹了當地人對機器人的認可程度。她曾和上海劍橋工業集團的CEO黃剛交談過,這家企業主要為華為、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等公司生產電信設備。
中國的許多商人可以毫不動容地談論自動化。黃剛說,劍橋工業集團正在儘可能多地使用機器人,從而取代人工。大約3年前,這家公司有3500名工人,2年前是2500人,現在只有1800人了。而工廠的產量同比翻了一番,他對此頗為自豪。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每隔幾年就翻倍。」黃剛說,對於中國企業來說,精益生產必須包括工業自動化,但其目前的發展速度還不夠快。
在過去20年里,中國的經濟實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製造業,它也是世界製造業發展的引擎。但在過去幾年裡,中國的增長開始放緩。儘管中國人的工資每年都在急劇增長,但製造業的吸引力卻越來越小,政府正在投入巨大資源,使中國成為世界自動化之都。「我們正在推動所有行業走向自動化。」黃剛說。僱員們似乎能夠適應,「也許他們不太關心,不像歐洲的工業革命那樣,人們會摧毀機器。那時是舊時代。」
黃剛闡述了在中國快速實現自動化的必要性。他說,長期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加劇了勞動力短缺。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願意從事製造業工作的人越來越少。
每當問到下崗工人怎麼安置的時候,他卻顧左右而言他,覺得這個提問動機非常好笑:「只有那些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的人才不明白這一點。世界在變化,你必須不斷提高自我,才能跟上形勢。」
黃剛認為,中國正處於第四階段的前沿,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為中心。他用一套幻燈片向弗朗索瓦絲·穆利展示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最後一張幻燈片上寫著:「未來:『黑暗工廠』」。
「你不需要工人,把燈關掉就行。」黃剛笑著說。「只有美國記者來了,我們才開燈。」
戴維·斯丁森在車間工作了幾十年,他說自己見證了太多次裁員,知道這些被裁員的工人失去了什麼,那感覺不好受。斯丁森稱,美國大選前一夜,他和妻子參加了特朗普在當地舉行的一場競選集會。原本,密歇根是希拉里·柯林頓認為穩贏的州。但就是在那天晚上,戴維決定投共和黨的票:「這個決定讓我們可以期待不再失去工作,不再參與什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他說,「我希望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想法都能實現,希望他信守給選民的承諾。」
他已經習慣了政客給他帶來的失望,但是機器人還沒有讓他失望。他注視著運行順暢的車間里,一排排機器在看管人員面前上下挪移鑽鑿。即使經濟和需求都保持強勁,企業員工數量還是會逐年遞減。自動化令效率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在某個時間點,機器可以不再需要斯丁森來看管和操作。未來有一天,可能斯丁森的工廠不再需要開燈,而他可乾的工作已經越來越少。
推薦閱讀:
※未來三年運勢大好的4個生肖
※未來30天有福星照耀會中大獎的四大生肖
※聊聊你想像中的虛擬現實世界(留言互動)
※微生態製劑的開發與利用,未來大有作為
※陶醉一朵花開的時光,不想未來,不想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