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氐羌是華人的主源(原創首發)

2015年「中國·寧強羌文化挖掘保護髮展高峰論壇」

田 波

【摘要】羌文化,事關中華起源。學界認為,氐羌是中華民族的主源,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幹。但是,有許多基礎研究,亟待深入。本文,以羌文化為個案,追溯華人的宗教信仰,通過對「祖先崇拜-拜祖教」的剖析,提出了中華民族的三源說,認為中華民族起源於由龍虎鳳三大圖騰部族構成的崑崙三族,而「崑崙三族-中華民族」便是華人。

【關鍵詞】氐羌;祖先;社皇教;民族;春節

引 言

1.華夷之辨,內耗中華

氐羌,自稱「爾瑪」,意即「本地人」。可見,氐羌是中華土著。因此,以氐羌為個案,可以追溯華人的起源。氐羌,古代又稱「羌戎」、「西戎」、「戎」,等等。比如:「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山海經》)「氐羌以鸞鳥。」(《遺周書》)

如今的羌族,是古代的氐羌的一支。陝西的寧強,氐羌故地,舊稱「寧羌」、「羌州」。明代,設立寧羌州,寓意「平定羌人」。(明朝是漢人所建;因此,漢人以「華」自居,而把羌人貶為「夷」。)1935年,紅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曾立寧羌、陽平關二縣。1942年,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路過此地,提出「安寧強固」,遂改名「寧強」。從「寧強」之名的由來,可以窺見華夷之辨的弊端。

縱覽中華,最大的內耗是華夷之辨。東周,周禮衰落,「禮崩樂壞」。這時候,孔子站出來,以禮製作為區分華、夷的標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華夷之辨,在中華盛行兩千多年;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對這個儒家觀念的衝擊最大。

2.殖民主義,餘毒猶存

明末清初(16-17 世紀)以來的西學東漸,掏空了華人的信仰根基。中國近代史,是西方列強以基督教傳教士為先遣隊而展開的。

「『禮儀之爭』緣起於明萬曆十年(1582)耶穌會士利瑪竇入華後之『闢佛補儒』的傳教方略,彼時反對利瑪竇思路的教會各方以『迷信』(Superstition)來評判中國祭祖、祀孔之性質。」[1]「從明末清初,天主教進入中國,傳教士對中國祭祖發生了認識上的分歧,在『禮儀之爭』中一些傳教士認為中國人的祭祖行為是迷信。」[2]

這場「中國禮儀之爭」,是中西信仰的首次交鋒,中方由於清朝康熙帝的堅守而暫告勝利,為華人形成現代的民族意識奠定了基礎。表面上是中華民族宗教與基督教之爭,實質上是祖創教(世界由祖先所創)與神創教(世界由神明所創)之爭;因此,不能用基督教式的宗教概念,來評判中華民族宗教。

「中國現行宗教政策的最大悖論,就是把別人『教』給我們的宗教視為『宗教』,而將我們本土草根的宗教視為不入流的『民間信仰』甚或『迷信』。」[3]

3.民族理論,亟需修正

「西歐的民族主義運動,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念,並建立了一系列『民族國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以『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單元來建立『民族國家』。我國在20世紀先後『識別』出56個『民族』,這樣就在『民族』概念上出現了一個雙層結構——『中華民族』-56個『民族』,結果在客觀上把『中華民族』虛化和架空了。[4]

德國哲學家謝林,說:「一個民族,只有當他們認同了共同的神話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德國思想家論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他還說:「一個民族,只有當它能從自己的神話上判斷自身為民族,才成其為民族。」[5]「民族的形成的標誌之一,在於它的神話走向成熟。」[6]「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乃是民族融合的關鍵。」[7]

文緣,是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其核心,是神祖(圖騰祖先)崇拜。比如,「龍的傳人」指文緣。以文緣為基礎而形成的族群或部族,叫民族;以文緣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叫民族國家。只有這樣的族群、國家,才會產生真正的民族主義、民族英雄、民族宗教、民族精神。

一、根的記憶,始於圖騰

1.圖騰的概念

清末,嚴復的譯著《社會通詮》,將「圖騰」一詞引進中國,說:「聚數十數百之眾,叫一圖騰,建蟲魚鳥獸百物之形,揭櫫之為徽幟。」按語:「圖騰者,蠻夷之徽幟,用以自別其眾於餘眾者也。由此推之,古書稱閩為蛇種,槃瓠為犬種,諸此類說,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圖騰,而蠻夷之俗,實亦有篤信圖騰為其先者,十口相傳,不自知其誕也。」1905年《國粹學報》創刊時,黃節撰文,說:「社會,莫不始於圖騰,繼以宗法,而成於國家者也。」[8]

納西族源自氐羌,俗信人「死」則變回圖騰物,人「生」則圖騰物又變回人;對於已去世的祖先來說,都是該氏族的圖騰物了。該氏族的人去世後,只有變成圖騰物,才能回到故地,與祖先相聚。納西語,稱岳父為「余普」,稱岳母為「余美」。余普,為公猴。余美,為母猴。這種稱謂,語出東巴經《關死門經》。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三壩納西族,在棺木頭上要畫一個白猴頭。這一習俗說明,去世的人變成了猴子,即變成了祖先。死者入土後,納西族說:「素母日彪色,日科洛冷布,余科洛冷土。」即言,死者變成了蛇,從蛇洞送出去,又到了猴洞。納西語「余」,一指猴,一指過世俗生活。所以,「余科洛冷土」是說又將轉世了。在送魂路線中,有一站叫「余足比呂柯」,意為猴子住的比呂柯。源於猴氏族的人去世後,都要把亡靈送到這一站,讓亡靈最終與祖先生活在一起。[9]

以神話思維為準,可將圖騰分作兩類:根圖騰、類圖騰。根圖騰的原型,叫類圖騰。類圖騰,多屬實物圖騰,將它們的一些特徵組合起來,便構成了根圖騰。比如:與龍、虎、鳳相對,有類龍(比如蛇、螃蟹、蝦、青蛙、蝌蚪、錦鯉、中華鱘)、類虎(比如貓、熊、貔、豹)、類鳳(比如雞、孔雀、燕子)。

2.龍的傳人

河南淮陽的太昊陵,又叫人祖廟。泥泥狗,是給人祖守陵的,是供祭太昊、伏羲、女媧等人祖的神物,是進香謁祖者辟災、求福的聖物,是孩子的玩具。產地河南,以淮陽、浚縣的為佳。每逢正、二月,兩地均有為期一月的廟會,重在祭祖、求子。淮陽人認為,泥泥狗源於伏羲女媧在淮陽摶土造人的傳說。

漢族自稱龍種,中原是漢族的起源地,河南是中原的腹地。河南淮陽,為何把象徵女媧的泥泥狗塑成「猴」狀、以「狗」相稱?原來,猴、狗,都是生殖力很強的物種,喜群居,通人性,因此被奉為圖騰,都是類龍,比如畲族把「龍狗」槃瓠奉為祖神;因此,猴族或狗族的後代都是龍裔、龍種,猴或狗都可象徵女媧。

氐羌,又稱羌戎、西戎、戎。羌(藏)語中的「戎」,意為低濕溫暖的河谷,至今藏語仍稱農耕之部為「絨巴」。在藏、漢語中,戎(狨)意為猿猴;因此,「絨巴」意即猴族或猴族之人。「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北史》)羌、藏、漢都傳說,糧食種子是猴子採摘來的。所以,當今岷山間的博峪藏、文縣白馬人等部,每年五月要過「採花節」來紀念猴子為人取得糧種;年節祭祖時,要表演儺戲《猴子生人》。這一習俗,還被與他們雜居的「文番」即鐵樓部白馬人所接受。汶川、茂縣的現代羌民以及巫師們在大祭時戴金絲猴皮帽,以紀念取得糧種的猴祖師。[10]

猴子,是類龍:①無支祁是《西遊記》孫悟空的主要原型,元代吳昌齡的雜劇說他是孫悟空的「姊妹」。傳說,李湯在唐代宗永泰年間任楚州刺史,聞漁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乃以人牛曳出之。一怪獸,形如猿猴。②四川省理縣桃坪鄉的神話說,開天闢地時,只有一種癩疙包(蟾蜍),學會吃熟食後變作猴子,猴子慢慢變成人。③雲南傣族的小乘佛教經書說,水中的生物變成青蛙,青蛙變成猴子,猴子再變成人。

在動物里,猴子跟人最接近,所以最易引起人猴同源的聯想。藏、珞巴、鄂倫春、蒙古、土、羌、彝、納西、拉祜、哈尼、傈僳、瑤、布依、漢等族,都有猴祖神話;甚至,不少猴祖神話在講「女媧造人」,比如:

四川漢族《伏羲兄妹與石頭》講:早先年辰,地上漲了大水,人都淹死完了,地上死氣沉沉。伏羲和妹妹住在天上,看到地上這樣悲慘,就偷偷兒下凡。經過滾磨、燒煙等考驗,他們成親了。可是,他們成親後沒有後人。妹妹爬上一座很高的山,求天老爺幫忙。每回上山,都要撿一塊石子放在山頂頂上,後來石子堆多了,妹也老了。她傷傷心心地哭。有一天,天上一亮,地上幾晃,天跟地一碰,石子堆爆了,滿天飛的是五顏六色的石兒子。花石兒子滾下水,變成魚、蝦;鑽進草荒荒的,變成蟲蟲螞蟻;彈到樹子上去的,變成猴子;飛上天的,變成了雀雀兒。特別是猴子,一天,猴子從樹上蹬下一塊果果,妹揀起來就啃。猴子跟到學,慢慢個兒把樹子上的果果吃完了。它們朝樹尖尖上爬,樹尖尖斷了,猴子掉下來,尾巴兒杵斷了。冷天來了,猴子冷得要死。看到妹妹撿些樹葉葉纏在身上,猴子就學會了。還跟著學會拿石頭打雀雀,石頭碰石頭起火了,吃熟食。最後變成人了。[11]

與「泥泥狗」同理,炎黃二帝身為漢族祖先,並非純粹的龍模龍樣:「炎帝,人身牛首。」(《帝王世紀》)炎帝「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路史》)。「黃帝,日角龍顏,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史記》)牛、蛇,皆類龍;所以,在俗信里,鐵牛鎮水,蛇稱小龍。泛言之,類龍之族,都是龍裔、龍種。

龍神廟是中華分布最廣的廟宇,龍是認同最廣的中華圖騰,華人心目中的龍都是一個樣,各族所尊奉的龍是同源的。漢族及許多兄弟部族,自稱「龍的傳人」,把龍奉為血脈祖宗,把龍當作吉祥物,把龍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龍的傳人,是中華神話的集體意識,是基於圖騰崇拜的民族意識;所以,中華神話是一個放大了的宗族神話。

3.龍虎鳳,中華三大圖騰

聞一多《伏羲考》,探討了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鳳,論證了龍是華夏族的母圖騰、鳳是殷民族的母圖騰,認為:「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華人的母圖騰最初是龍,因為人間最初的生靈是「龍神」女媧所生。龍、鳳甚至虎,是由許多實物圖騰整合而成的抽象圖騰、複合圖騰,它們產生於原始社會的結盟聯姻;因此,龍虎鳳是部族融合的產物和象徵。始於西王母的虎族,到了伏羲時代、黃帝時代以及周朝,勢頭相繼蓋過了龍族、鳳族,人口最多,虎因此成為華人的母圖騰。女媧是身兼龍虎鳳特徵的圖騰祖先,而水族神話說,牙線(女媧)是人(兄)、鳳凰(妹)之母,兄妹相婚,始有人煙。據此,鳳凰也是華人的母圖騰。所以,華人是「龍虎鳳的傳人」。

龍、虎、鳳,是身份認同的象徵,是傑出人物、民族精神、真善美的象徵,是陰陽的象徵。龍虎鳳,以及類龍、類虎、類鳳,對應海陸空,海陸空構成了人世間;如果以它們為標準「對人類進行象徵性的分類」,可泛指所有人。龍、虎、鳳,作為母圖騰,都有創世的神力。彝族史詩《梅葛》講,虎為彝族之祖、萬物之始。納西族《虎的傳說》,與此類似。

二、華人的祖先崇拜

1.祖先的分類

祖先,有私祖、共祖之分。私祖,即家祖,指家庭或家族的血緣祖先;共祖,即公祖,指部族的共同祖先。私祖有明確的血緣關係,而共祖卻未必。所以,華人心目中的祖先,又可分為三種:

①神祖,象徵信仰中心,即圖騰祖先,是最早的祖先觀念,是民族認同的最古老標誌。神祖,在一個部族的族源記憶里,往往有半神(半獸)半人的特徵,即一半是鳥獸的模樣、一半是人的模樣。

傳說,女媧是神龍降世,而蛇又俗稱「小龍」;所以,女媧的古典形象,多半是「蛇身人首」、「鱗身人面」或「龍身人頭」。浙江省海鹽縣《伏羲女媧做夫妻》講,伏羲兄妹成親後,女媧生下一條幾丈長的蛇。廣東漢族《女媧與海龜》講:遠古時,天熔地爛。天蓋不過地,而且很低很低,整天雷火燃燒,雨水傾瀉。地上洪水泛濫,山火不熄,猛獸橫行。玉帝見此情形,要挑選一種生靈來主宰天下。當時,海上有一蛇族兄妹倆,在刻苦修鍊。玉帝認為妹妹確實有本事,就決定由她來主宰天下,由她來造人。她就是人類的始祖女媧氏。

女媧神話,干係華人自何而來的大問題。「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說文解字》)「平利縣位於秦嶺南坡、巴山北麓,縣境中北部的女媧山方圓60平方公里,山上的女媧廟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古代歷史地理著作《華陽國志》、《十道要錄》、《新唐書》、《路史》、《九域志》等對女媧山均有記錄,認為這裡是女媧『摶土為人』之處。在女媧山西北有伏犧山,兩山之間有女媧廟、高皇廟、三皇廟等古代遺址。在女媧山當地民間,流傳有大量『女媧造人』、『補天』、『斗洪水』、『女媧伏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等神話故事和民歌流傳,還保留有農曆正月初七(女媧生日)、十月初四(伏羲生日)和臘八(女媧兄妹成婚日)的民間祭祀。」[12]

川北,即四川北部,是筆者的故鄉。巴蜀土著,根在蜀山-岷山,乃氐羌後裔。巴蜀古諺《女媧當媽》(題目為筆者所加,本名待考),講女媧化育了人間最初的生靈(即「初靈」,以區別「生肖」),即在正月間,從初一開始,每天誕生一個,而以「十二初靈」(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十一的貓兒、十二的耗子)最著名;輪到誰,誰「過年」。比如,正月初七,俗稱「人過年」。

女媧崇拜是中華影響最大、認同最廣的祖先崇拜,培養了華人最深沉的民族意識,派生了最大的中國節——春節。春節的崇高價值在於,讓參與者可以上溯到共同的祖先;因此,年復一年的春節就是對族源記憶的傳承和強化,宣告了春節是人類(包括華人)的誕生禮;年復一年的過年,培養了「同源共祖」的民族意識,讓春節成為華人的祭祖節。每逢春節,最莊重、最神聖、最虔誠的大事,就是把祖神請回家過年。所以,春節的冬至節、臘八節、除夕、正月初七、天穿節、元宵節、二月二等伴節,多跟女媧有關,例如:

「陝西平利號稱女媧故里,就是因為有中皇山女媧廟和相關的傳說吧。平利還保留有農曆正月初七(女媧生日)、十月初四(伏羲生日)和臘八(女媧兄妹成婚日)的祭俗,保存有與這些故事發生相一致的地名。」[13]

②人祖,象徵血緣中心,指父系母系兼備的祖先。原祖,是最早的人祖,指族源神話里最早的一對父母。伏羲女媧,是中華神話里影響最大的原祖。亞當、夏娃,是西方神話里影響最大的原祖。

③德祖,象徵價值中心,是人祖崇拜的延伸。「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禮記》)「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毀之名也。王者,祖有功,宗有德。」(《舊唐書》)

2.羌發百族,壯我中華

氐羌在遠古時,已散佈於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和長江上游的雲南、貴州、四川以及西藏地區。渭河上游的甘肅南境,相傳是伏羲的出生地。陝西西境,相傳是炎帝、黃帝的出生地。歷來史家,皆將炎帝部劃為羌族,而將其「兄弟」(《國語》)黃帝部劃為氐族。

翻檢典籍,考察口傳,可知:女媧、西王母、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大禹,以及夏、商、周、秦的王室,皆出自氐羌。低地之羌、農耕之羌,即氐,即氐族。神農、黃帝、鯀、禹,是氐族大宗神。黃帝之妻嫘祖所在的巴蜀,是氐系方國,史稱巴氐、蜀氐。

氐羌東遷,從遠古至漢唐,未曾停息。西北的氐羌不斷東進,征服中原的東夷(由少昊龍系、蚩尤鳳系組成),最後被先進的東夷文明所征服,孕育成華夏族(龍虎二族的後裔)。秦並諸戎,秦吞巴蜀,大增華夏族的氐羌成分。在華夏族的擴張壓力下,西土的羌戎無力東進,紛紛沿著橫斷山脈南下,成為西南地區的先民。縱覽歷史,氐羌的情形與漢族相反,漢族是以接納為主而日益壯大的,氐羌卻以供應為主而壯大了其它族。所以,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說:羌族是一個「輸血民族」。

如今,氐羌的後裔,除了漢族,還有羌、阿昌、白、白馬、獨龍、哈尼、基諾、景頗、苦聰、拉祜、珞巴、傈僳、門巴、苗、蒙古、摩梭、納西、怒、普米、土、土家、彝、藏等族。

三、崑崙三族,中華民族的前身

1.崑崙崇拜

「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獨異志》)這是漢文典籍對女媧成親的最早記載,記載雖晚,但內容很古老,只說「女媧兄妹」,而不說「伏羲兄妹」,猶存母系遺迹。這說明,昆崙山是華人的發祥地。

俗信,祭山=祭祖。羌族地區,把遺存的石棺葬稱作「古山」。「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縱目,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華陽國志》)蜀人,源出氐族,蜀國的開國之君蠶叢是從「蜀山-岷山-昆崙山」下來的。「崑崙神話-女媧神話」是華人的族源神話;所以,華人自稱「昆裔」,寓意「昆崙山的孩子」,引申為「後嗣、子孫」,泛指中華兒女,與「華裔」同義。比如:「統攝昆裔,輯寧殊方。」(《晉書》)「澤憺昆裔,芟夷群暴。」(《宋書》)「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何當踏破雙芒屐,卻向崑崙望故鄉。」(王國維:《讀史》)「崑崙是中國人的故鄉。」(呂思勉:《中國史》)

昆崙山,是萬山之祖、宇宙山、江河之源、地之中心、帝之下都、萬神殿、龍脈之根、人間天堂、不死之鄉,是華人的祖林聖岳、祖林聖山、圖騰聖地、圖騰中心、母親山、祖先山、發祥地、鬼山、魂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脊樑、民族大義的象徵,是華人的信仰坐標,是中華聖山。崑崙神話,是中華創世神話的脊干,是中華起源史的象徵。昆崙山雖神聖,但不可定指,於是那些准崑崙就成了朝拜的聖地。許多學者,認為「蜀山-岷山」即昆崙山。

屬漢藏語系的西南許多部族,來自昆崙山所在的青藏高原;因此,有人認為青藏高原就是古崑崙,比如:納西族源於氐羌,其創世史詩《創世紀》的「送魂」部分,是送祖靈回故鄉,即「梅、和、樹、葉」四支遠祖居住的村莊。這條路線有七十多個地名,從雲南麗江白沙的太平村起,經過金沙江、永寧開基河等流域,再過川西,入青海境內,往北而去。[14]

2.中華三源說

文緣,指對神話的認同與歸宗。民族,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形成的族群或部族。民族國家,指以文緣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民族是文化的產物;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文化認同就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就是國家認同。

山祖崑崙,人祖女媧;對女媧神話的認同和歸宗,是最大的中華文緣。中華有個認同度很高的神話,即「三皇五帝神話」,女媧便位列其中。對三皇五帝神話的認同與歸宗,就是對「崑崙三族-中華民族」的認同與歸宗,就是對「華人」的認同。三皇五帝,是華人的共祖,是中華族源的象徵。

華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經歷了從崑崙三族到中華民族的演變。崑崙三族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以崑崙三族為基礎。這是建立在圖騰崇拜之上的中華三源說,認為在中華起源史上曾有三大結盟的姻族:①龍族。女媧、太昊、神農、蠶叢、炎帝、堯帝、鯀、大禹,等等,為其神祖;②虎族。西王母、伏羲、黃帝、顓頊、廩君,等等,為其神祖;③鳳族。帝俊、少昊、蚩尤、帝嚳、舜帝,等等,為其神祖。

「崑崙三族」之說,側重於文化-文緣;「中華民族」之說,側重於政治-政緣。漢族形成於漢朝,漢族的形成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相比,「崑崙三族」所培養的民族意識,更古老、更深沉、更神聖、更牢靠、更堅韌。這一點,在中華眾多的族源神話里,升華為「同源共祖」的宏大主題。

針對西方民族理論的諸多缺陷,建議對「華人」這個獨立民族,採用「一母多子」式的命名法,即在「崑崙三族-中華民族」這個總名之下,分出多個「胞族」,因而在名分上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相互之間是同胞關係。在具體稱呼時,稱作「某胞族」或「某族」,而不是「某民族」。胞族的劃分,以「文化-文緣」為主要標準。這是強調,中國只有一個「民族」,即「崑崙三族-中華民族」。它所建立的國家,便是中國、中華。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便是華人。

祖先在,則江山穩;人心和,則民族生。彝族民歌《我們就是一家人》唱道:「遠古時候,我們就是一家,今天我們也要像一家人那樣和睦。」親族之內,能夠維護族人意志的最高精神力量就是對祖宗的情感,只有它才能讓族人抱團作戰。通過祭祖儀式,告訴大家:當著祖宗的面,團結起來。

3.伏羲東遷

伏羲東遷,定鼎中原,標誌著崑崙三族的形成,第一次把華人融合為一個民族,名叫崑崙三族。龍虎鳳三族的結盟聯姻,標誌著崑崙三族的形成;龍虎鳳與崑崙之玉的結合,標誌著崑崙三族的興盛。

伏羲部族形成於昆崙山東麓的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後,由西向東,沿渭河谷地,入關中,出潼關,沿黃河幹流,傍崤山、王屋山、太行東徙,折向東南,建都於陳(今河南濮陽,又稱陳州、宛丘)。傳說,伏羲在位114年,死後葬於陳。伏羲族在中原與太昊族、少昊族融合後,向東北發展,直至渤海灣地區。因此,有關伏羲女媧的傳統文化,大多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伏羲生於成紀,徙治陳倉。」(《遁甲開山圖》、《路史》)「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榮氏開山圖>注》)陝西寶雞附近,有許多伏羲女媧遺迹,比如:「石宕水,水出北山,山有女媧祠。」(《水經注》「渭水」注)「驪山有女媧治所。」(《長安志》)「房州上庸縣,有伏羲女媧廟。華陝界黃河中,有洲島,古樹數株,河水泛濫,終不能沒,雲是女媧墓。」(《錄異記》)綜合口傳、古迹、典籍,可知伏羲東遷的蹤跡:成紀→陳倉(今陝西寶雞)→陝西省平利縣→陳。

太昊、伏羲、少昊,本是三個人,代表龍虎鳳三大圖騰部族。伏羲虎族東進中原,與太昊龍族、少昊鳳族結盟聯姻,締造了崑崙三族。「讎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遁甲開山圖》)讎夷山,即今甘肅仇池山,主峰因有伏羲氏出生於此的傳說,故稱伏羲崖。甘肅漢族《伏羲封姓》講:相傳,太昊時代,伏羲在卦台山上創造了人類之後,又創造了八卦。那時,人們都是一個氏族。後來,人口越來越多,羲皇就坐在這塊石上給人們封姓氏。封到九十八個姓時,羲皇有些為難,他拿著個小石子坐在石上,想不起再封什麼姓了。這時,小石子掉進了河裡,「咕咚」一聲,羲皇突然說:「還應封谷和董。」從此,姓氏上有了谷、董兩姓,由九十八個姓變為百家姓了。[15]

關於女媧的神話傳說很多,但說到她的婚配,多以「伏羲女媧」並提,從未聽說女媧與太昊的結合。因為,女媧、太昊都屬龍族,按「同圖不婚」的古規,他倆禁止婚配。看來,女媧神話在傳承者那裡還沒壞規矩,足見婚姻乃人生大事、族之大事、國之大事,亂不得。近親婚配,是中華文明的大忌。龍身、蛇身或鱗身的伏羲之相,說明虎族的伏羲族與龍族有過聯姻。

四、漢族,古老的混血兒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混同,日子久了,常常忘了漢族中的胡人成分。」(《北京法源寺》)胡人,即「華夷之辨」所說的「夷」。其實,從古至今,沒有純正的漢族,只有混血兒。

(1)女媧時代

人類起源是創世神話的核心主題,女媧造人是中華最具代表性的人類起源神話;因此,女媧神話是華人的族源神話。女媧神話,融合了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使華人的祖先崇拜達到了最大化,使女媧成了中華認同最廣的圖騰祖先,使以女媧神話為基礎的春節成了最大的中國節。

(2)伏羲時代

虎族的伏羲,與龍族的女媧,個人之間成親,族際之間通婚、結盟,開創了華夏族。女媧成親的神話,實為龍虎聯姻的史影,屬「異圖相婚」,比「同圖相婚」更能興旺種族,這便是「女媧成親」神話的深意。

「哀牢山彝族,曾以虎為圖騰,伏羲為始祖。古代,有人死後以虎皮裹屍進行火葬之俗,據說這樣靈魂可以化為虎。彝族的『祖靈葫蘆』有雙重意義:『(一)葫蘆里的男女象徵本族的男女祖先;(二)葫蘆里的男女象徵伏羲和女媧,伏羲象徵彝族遠祖虎,女媧象徵苗、傣等族的遠祖龍。彝族的龍虎葫蘆、商殷的祭器「龍虎圖」和秦始皇的玉璽「龍虎鈕」,它們是以龍女媧代表「東夷」、虎伏羲代表「西戎」;此兩者是「東夷」和「西戎」的血統、文化相融合的表徵。』(劉堯漢:「彝夏太陽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這和馬學良說的『彝語龍音、虎音,與「倮」音近,「倮儸」即龍虎的譯音』(馬學良:《雲南彝族禮俗研究文集》)的解釋,完全一致。」(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229頁。)

「雲南南華哀牢山彝村摩哈苴李、羅兩姓各戶都以葫蘆作為祖先靈位,每家供奉三個葫蘆,每個祖靈葫蘆象徵一對男女祖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供奉祖靈葫蘆的龕壁上,左右各書彝文虎字、龍字。龍象徵葫蘆里的女祖先女媧,虎象徵男祖先伏羲。祭祖大典時,巫師在葫蘆瓢凸面繪一個紅底板的黑虎頭,懸掛於門楣。」[16]

「范三畏《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突破常說,認為:伏羲屬於虎氏族。女媧是鳳族之父與龍族之母所生,屬於黽(即龜或蛙)氏族。伏羲與女媧結合,故下一代當屬龍氏族或鳳氏族,而輩分不明的太昊屬於龍氏族、少昊屬於鳳氏族正說明了這一點。」(陳連山:「神話研究綜述」)龜、蛙,都是類龍。

「從中華民族角度講,在遠古時代,伏羲氏是虎族,女媧氏是龍族,雙方結成了婚姻關係,出現了虎龍結合的部族。」[17]

(3)神農時代

「苗族的《神母狗父》說:神農時代,西方恩國有谷種,神農張榜布告天下:誰能到恩國取回谷種來,願以女兒伽價公主許配為妻。因西方恩國路遠,無人應召。此時,宮中御狗翼洛揭了榜文,歷經千辛萬苦取回了谷種,神農乃實現諾言將女兒嫁給翼洛。婚後兩年,生下一個血球,用劍剖開,出來七個男的『代兄代玉』(意即苗族)和七個『代榮代來』(意即漢族)。代兄代玉長大以後,天天帶上翼洛去打獵。一天,水牛笑代兄代玉不認識自己老子,指著翼洛說:『它就是你們的老子。』這時翼洛點頭示意說:『是的。』兄弟七個認為狗要做父親是一種侮辱,一怒之下,把翼洛殺了。母親大怒,指責孩子殺了父親。孩子們認罪。從此苗族便傳下了『殺牛祭祖』的風俗。」[18]

(4)三雄時代

炎帝八世姜榆罔、黃帝姬軒轅、蚩尤,合稱三雄。在中華起源史上,最重大的戰爭是三雄之戰,以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為主。炎帝兵敗被殺,蚩尤、夸父、刑天、共工等炎帝的後裔、臣屬,相繼為炎帝復仇,其餘緒直至大禹之世。

三雄是崑崙三族的首領,聯姻是崑崙三族的基礎,龍虎鳳三族互稱姻族,而炎帝與黃帝的戰爭主要是龍虎二族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主要是虎鳳二族之戰;因此,三雄之戰及其在五帝時代的餘緒,統稱姻族之戰,是崑崙三族的內戰,是中華起源史的轉折點,中斷了崑崙三族的結盟、聯姻、禪讓制,導致了崑崙三族的分裂。於是,虎族盤踞中原,鳳族流徙他鄉,龍開始帝王化,炎黃二部自稱華夏族,而把三雄之戰的失敗者貶為「三苗」、「蠻夷」。因此,華夷之辨濫觴於三雄之戰。

黃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分水嶺,故被列入三皇,或者推為五帝之首;三雄之戰,是母權制與父權制、禪讓制與世襲制的第一次較量。代表父系文化、崇拜虎熊的黃帝神話興起後,代表母系文化、崇拜鳳鳥的帝俊神話被湮滅了。於是,虎族的黃帝被美化成「真龍天子」,開啟了把龍圖騰帝王化的先河,而自稱「黃帝子孫」的人,便以「龍的傳人」、「華人」自居。《史記》對三雄之戰的勝利者竭力美化,於是黃帝崇拜就成了大漢族主義的標誌。所以,華夷之辨,實為黃帝與帝俊之辨、龍族與鳳族之辨、龍鳳之辨;因此,龍鳳和好,則天下大安。所以,「龍鳳呈祥」是中華史上最意味深長、最深入人心的吉祥語。

炎帝,是龍族之王、龍鳳之裔。炎帝屬龍族,功德與神農類似,因此被訛傳為神農。炎帝,姜姓,被奉為火神。羊、牛、火都是類龍,「牛首」、「牛顛」指牛頭。傳說,炎帝死後幻化成龍。民間剪紙,有牛首人身的炎帝形象。

「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都於陳,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帝王世紀》)「炎帝生薑水,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懷成鈴,戴玉理。」(《路史》)「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補三皇本紀》)《史記》載,漢高祖劉邦崇拜炎帝,自謂赤帝子,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在炎陵所在地設茶陵縣。後來,更名酃縣,現稱炎陵縣。

黃帝,是虎族之王、龍虎之裔。根據《帝王世紀》,與黃帝同時的,當是炎帝八世姜榆罔。「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史記》)熊、羆、貔、貅、貙,都是類虎,代表圖騰部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帝王世紀》)「黃帝,號有熊氏。」(《史記》裴駰集解)「新鄭縣,故有熊氏墟、黃帝之都也。」(清乾隆《新鄭縣誌》)河南新鄭,古稱「有熊」。新鄭的姬水河畔,曾居住過有熊部落,以熊為圖騰,首領叫少典。姬水河源於具茨山,向東流經新鄭市區,流入穎水,匯入淮河。身為虎族之王的黃帝,為何定都新鄭選在三月三,即西王母誕辰?原來,西王母是虎族的神祖,而其後裔伏羲曾定鼎中原,所以擇其誕辰而定都,祈盼虎祖們的佑助。

華胥氏,及其兒女伏羲、女媧,既是勝利者黃帝的祖先,也是失敗者炎帝及其後裔蚩尤的祖先,而炎黃二帝本是兄弟。大戰之後,必遭瘟疫,因此黃帝向岐公、雷公等人求醫問葯,始有《黃帝內經》;所以,中醫又叫岐黃之術,奉黃帝為藥王。同時,他面對百業凋敝、人口驟減、危機四伏的中原,苦苦求索治國安民的良策。《軒轅黃帝傳》載,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路史》載,黃帝「崇炎帝之祀於陳」。《列子》載,黃帝因為夢遊華胥之國而徹悟,偃武修文,與民休息,天下遂安。黃帝之夢,反映了他對挑起內戰的追悔,希望得到祖先的寬宥。甚至,黃帝親臨女媧廟致祭禱福,山西運城后土祠廟像圖碑云:「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於脽上。」這裡的后土、地祇,即女媧。

圖騰部族的世婚,後來演變為「合二姓之好」的異姓通婚。比如,從黃帝部與炎帝部的姬姜世婚,直到周朝的周王室與齊國的姬姜世婚,以及黃帝族(虎族)與蜀山氏(龍族)的世婚,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所以,蜀人自言為「黃帝之後」,是以父系而言。一部分跟隨黃帝東進,接受殷商文化,在周朝成為華夏(族)。留在巴蜀故地的黃帝直系和對婚之部,則成了蠻夷。所以,典籍說「巴蜀左言」、「莫同於車軌」。華夷之辨,將骨肉至親分開了。由於黃帝是氐族的大宗神,他的嫡親在西部一直承襲著「氐」的稱謂。學者考證,蜀漢時的氐叟、成漢時的巴氐、當代的白馬人,都是黃帝部的嫡派子民。

自古以來,華人把兄弟鬩牆、骨肉相殘視為最大的家醜。論情度理,天底下哪個做母親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孫象一家人呢?有這種平常心,才有「女媧阻止炎黃之戰」的神話傳說:

「陝南平利縣的女媧山,古稱中皇山,因後有女媧宮而得名女媧山。女媧鍊石補天便在此山。它地處秦嶺南端、大巴山北麓,位於陝、鄂、渝交界處。從女媧阻止炎黃之戰的地理位置上看,黃帝居於渭北黃龍,炎帝居於鄂西神農架,女媧所在二者間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媧山。女媧廟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頭山』。據百姓講,當時女媧在鍊石之成後,奮力舉石補天,第一腳踏力過猛,將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側,故得名『偏頭山』,相傳山上曾留下女媧的腳印。女媧第二腳踏向中皇山,將該山山頭西側夷為平地,後在平地上建起現在的女媧廟,中皇山因廟而又得叫女媧山。女媧廟坐落在女媧山鄉七里村。相傳,女媧採金州(現安康)南山五色石煉之補天,救民於水火,從此百姓康泰,風調雨順。女媧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廟,教南山民眾種桑養蠶,取絲紡綢,福祉於民。當地民眾為祭祀女媧的賢能聖德,將土地廟改為女媧廟,供奉香火,頂禮膜拜。為頌揚女媧『補天』之功,夏朝在女媧山始建寶靈寺,後改為中皇廟、女媧廟,《路史》云:『女媧始治於中皇山,中皇山即女媧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媧廟。』唐宋以來,女媧廟歷經修葺擴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後,擁有正殿四重、房屋百餘間,是當時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譽為『名勝之方』。解放初期,女媧廟仍保存完好。」[19]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成而異德,是說他們做了不同圖騰部族的上門女婿。姬、姜是他們的姓氏,而「姓」字,乃從女所生,是母系時代的產物,帶有強烈的圖騰痕迹,即圖騰與姓氏是對應的,二者都是確認族屬、區分姻族的標誌。因此,姜姓的炎帝為龍、姬姓的黃帝為虎。龍虎融合(姜姬世婚),壯大了華夏族。於是,以中原為發祥地的漢人,以成語「龍騰虎躍」來盛讚祖國,以「龍驤虎步」來形容天子,以「藏龍卧虎」來形容人才。

伏羲族東遷到陝西寶雞,孕育出崇龍的炎帝族、崇虎的黃帝族。炎帝族沿黃河東遷,到達太昊(東夷龍系)故都——河南淮陽,其中一支融入東夷鳳系,以蚩尤最著名。「蚩尤姜姓,炎帝之裔。」(《河圖括地象》)「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玉函山房輯佚書》)「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路史》)「蚩尤為姜姓,實系苗族。」(《嶺表紀蠻》)漢族的古籍或傳說,或雲蚩尤號炎帝,或雲蚩尤為炎帝九世。

蚩尤是鳳族之王,父圖騰是炎帝的龍,母圖騰是帝俊的鳳;所以,蚩尤所在的九黎當是龍鳳之裔;因此,才被視為東夷的一部分,與太昊、少昊的後人是盟友。東夷,由蚩尤鳳系、太昊龍系組成,是中原土著。

「華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闞姓,故又謂之闞蚩尤城。」(《續夷堅志》)「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名族,後分為鄒氏、屠氏。」(《拾遺記》。軒轅,即姬軒轅,號稱黃帝。)炎黃結盟,姬姜復婚,壯大了華夏族。涿鹿之戰,蚩尤被殺,九黎被打散,殘部留在中原,臣服於黃帝,融入華夏族。如今,漢族的「闞」、「鄒」、「屠」、「蚩」、「黎」等姓,源於九黎。因此,蚩尤也是漢族的祖先。

(5)堯舜禹

從三雄到五帝,是崑崙三族從分裂到重圓的階段。堯舜禹之世,崑崙三族完成了最後的結盟聯姻。大禹之後,崑崙三族走向過渡,歷經夏、商、周、秦,直到漢朝,由於漢族的形成,才演變為中華民族。

「帝堯降二女為舜妃。」(《歸藏》)「堯之於舜,使其子九男事之,妻以二女焉。」(《孟子》)「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舉舜。堯於是降以女娥皇女瑩配之,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金樓子》)「舜,姚姓也,二十始以孝聞,堯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帝王世紀》)

神話里,堯是龍子,俗稱「窩王」,即太陽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孟子》。趙岐註:「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負海也,在東方夷服之地,故曰東夷之人也。」)「舜,冀州之人也。」(《史記》)古冀州,是東夷人的住地。

舜,姓姚,名舜,又名重華,屬鳳族,屬東夷鳳系。傳說,秪支國人向堯帝貢獻重明鳥,它的每隻眼都有兩個瞳子,形狀如雞,叫聲如鳳。「昔舜兩眸子,是謂重明。」(《屍子》)「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淮南子》)「虞舜者,名曰重華。」(《史記》)「舜,姚姓,目重瞳,故名重華。」(《帝王世紀》)「舜父夜卧,夢見一鳳凰,自叫雞,口銜米以哺己,言雞為子孫,視之,乃鳳凰。」(《孝子傳》)雞屬類鳳,故《孝子傳》所說是胎夢,俗信夢啥生啥。《尚書》言,舜祭祖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是說音樂奏至高潮,頭戴鳥羽冠冕的裝神者(古稱「屍」),扮演已化身為鳳凰的祖先,與舜歡娛。

陶唐氏堯帝,屬華夏族龍系。有虞氏舜帝,屬東夷鳳系。堯嫁二女,恢復了崑崙三族中斷已久的龍鳳聯姻古俗;因此,事先無需告知舜的父母。(《孟子》:「舜不告而娶。」)堯舜二帝,前呼後應,勵精圖治,實現了華人的大團結:既實現了龍鳳二族的大融合,也恢復了龍虎鳳三族的大融合。因此,這門親事具有示範意義,是對崑崙三族姻親關係的重建。再加上堯帝自身的儉樸勤政、為民除害、把天下禪讓給沒有血緣關係的舜,堯帝才會贏得普天下的擁戴而被推舉為「天子」,開創了讓孔子仰慕備至的堯舜禹時代。

相傳是大禹主創的《山海經》,被視為中華聖史、民族自傳,少有民族歧視和偏見,而是一視同仁,體現了健康的神話觀、宗教觀、祖先觀、民族觀。其社會基礎,當是崑崙三族的結盟聯姻。天下皆姻親,何須分彼此?所以,大禹備受擁戴,在他「有政無類」的治理下,給崑崙三族在中華神話時代的最後一個盛世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社神,本指女媧。當社神被泛化後,「以祖為社」就成了中華古禮。「禹興而修社祀。」(《史記》)「禹勞天下,死而為社」(《淮南子》),這是中華最後一次把功德巨大的祖先奉祀為社神的記載,從禮制上把大禹確認為中華共祖。

(6)三苗

三苗,指崑崙三族在三雄之戰中的失敗者,是五帝時代分布廣泛的龐大部族。因此,蚩尤被殺後,「三苗」一詞,始見於典籍,而蚩尤被三苗奉為祖神,而禹征三苗之後,「三苗」、「有苗」等稱謂,不再見諸漢文典籍。

三苗,曾廣布祖國各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名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山海經》。神話學家袁珂說,延維即伏羲。)「隴西郡首陽有三危,三苗所處。」(《地道記》)「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後漢書》)「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北史》)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韓非子》)象箸,即象牙做的筷子。這是見諸中華典籍的有關筷子的最早記載。如今,在中華的竹餐具中,使用最廣泛、傳承性最好的是筷子。千萬年來,漢族的老祖先從昆崙山所在的大西北向東南的中原不斷遷徙,不斷融合其它部族,原先以畜牧業為主業,後來轉為農耕,不知從何時起,吃飯用上了筷子。古漢語稱「筷子」為「箸」,如今苗、瑤、壯、侗、傣等南方部族稱「筷子」的辭彙就是「箸」的源頭,而他們多是三苗後裔。[20]即言,漢族的祖先和今天的南方各族的祖先,共同從另外一個部族那裡吸收了用「箸」吃飯的習俗,這個部族後來消失了,融合在今天的各族之中。這個消失的部族,當是崑崙三族。

年,即年神,與「夕」相對,在中華的許多年節(包括春節)里,具有祖神、圖騰、瑞獸等含義,日本的年俗仍有「年神是回家過年的祖靈」的古義。苗族《年節歌》的年神,漢族春節的年神,都保留了崑崙三族時代的古老信息。「年很有可能是上古時期某個種族的圖騰,這一支信奉年的族團被打敗、被融合了,結果年的形象就遭到『惡搞』,而過年習俗征服了征服者。」[21]

這個「被打敗、被融合」的「信奉年的族團」,便是崑崙三族。雖然歷史上沒有「崑崙三族」一詞,但是龍虎鳳三族及其結盟聯姻卻是真的。

(7)夏、商、周

夏族是龍族,出自氐羌的夏族,本居於西北,以游牧為生。馬是游牧部族的主要畜類,被奉為圖騰,屬類龍。「馬八尺以上為龍。」(《周禮》)鯀為白馬,禹為虯龍,都是夏族的圖騰祖先,都出自蜀山-岷山。蜀山氏支系蠶叢部西陵氏屬龍族,虎族的黃帝上門西陵氏,以嫘祖為正妃。巴蜀是氐系方國,史稱巴氐、蜀氐。蠶是類龍。「蠶曰龍精。」(《搜神記》)「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管子》)「曰蠶駒者,蠶與馬同神,本龍精而首類馬,故曰蠶駒。」(《廣東新語》)因此,夏、蜀屬龍族,黃帝、鯀、禹是氐族大宗神。

根據《詩經》,商族是鳳族。商族王室,是龍鳳之裔。玄鳥即燕子,是類鳳;因此,出自東夷鳳系的商人,屬鳳族,奉帝俊為神祖,卜辭中常見的「夋」或「高祖夋」就是他。甲骨文「夋」字,繪如鳥形。「日中有踆烏。」(《淮南子》。高誘註:「踆猶蹲也,即三足烏。」)「日中有三足烏。」(《論衡》)傳說,帝俊為鳥頭、猴身、一足。《山海經》載,帝俊子孫創造的國族至少有十四個,他們很多都是「使四鳥」。

周族出自氐羌,是虎族,奉有熊氏的黃帝為祖,故有周文王夢熊的傳說,而熊是類虎。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將氐羌故土的文化固定下來,成為中華三千年帝王制度的基本模式。周朝創造了集中華文明之大成的華夏文明,從而徹底地卡斷了故土岷山的臍帶。周禮的基礎是宗法制,周天子的重臣和主要諸侯國,不是姬姓的兄弟之邦,就是世婚之部。由炎黃龍虎二族世婚形成的周族,定鼎中原後,分封同姓,固守姜姬世婚的古俗。以龍虎二族的聯姻結盟為基礎的華夏族,在周朝最終形成。

(8)秦漢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皁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史記》)

顓頊,是黃帝之裔,是氐羌大宗神。由玄鳥神話,可知秦族的母圖騰是鳳;所以,還有「陳寶-寶雞」、吹簫引鳳等傳說。少典,即少典氏,乃以女媧、神農、炎帝為祖的龍族。「秦,嬴姓也,自少皞。」(《日知錄》)因此,龍是秦族的父圖騰,秦族是龍鳳之族。關於中華民族起源於圖騰部族之說,先賢早有探討,比如:「龍虎二族融合而成漢族。」[22]

前206年,劉邦滅秦建漢。漢族,古稱「漢人」、「漢家」,得名於漢朝的「漢」。華夏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族是漢族的主源;因此,漢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漢族的形成,標誌著以文緣為基礎的崑崙三族演變為以政緣為基礎的中華民族。

五、拜祖教=社皇教

1.社皇教的命名

宗教,指崇拜超自然、超人間的事物,認為祂們既能創造世界,或者改變世界,又能解除苦難,或者賜福於人,並用神話與儀式來表達這種崇拜的文化現象。

宗教的三分法:①以創世者為準,可把宗教分為靈創教、祖創教、神創教。②以崇拜對象為準,可分為泛靈教、多神教、一神教。③以宗教主神為準,可分為拜物教、拜祖教、拜主教。

社皇教,又叫中華教,泛指以女媧或女媧式的神祇為主神的宗教。它是華人的民族宗教。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體現在起源上的同源共祖,體現在宗教上的同源異流。對女媧神話的認同與歸宗是最大的中華文緣,它是把華人融合為一個民族的關鍵。放眼傳統中華,惟有女媧信仰能代表朝野信仰,惟有社皇教能涵蓋中華文明。

古老宗教,多以「主神」命名。社皇教,主神是女媧(諱稱「社皇」,意即「社神之王」);基督教,主神是耶穌(諱稱「基督」,意即「救世主」)。女媧是華人的母親神、始祖神、大女神、民族神、保護神、創世神、救世主、文化英雄、送子娘娘。民族神是民族宗教的主神,常與民族起源神話相聯。族源神話的主神,身兼始祖,各族的創世大神往往就是其原始宗教的主神。這些,就是取名「社皇教」的根據。

「國中之神,莫貴於社。」(《禮記》鄭玄注)「中國之神,莫貴於社。」(《南齊書》)從伏羲時代直到清朝,無不立社以祭,說明中華民族宗教是以社神為核心、以社祭為基礎來構建信仰的。「社皇」女媧本是社皇教的唯一主神,後來她與伏羲「成親」,於是社皇教的主神就變成了伏羲女媧;但在社祭-高禖祭里,伏羲始終是女媧的屬神、配祀、配角。所以,百神歸一,非社莫屬。

2.三皇五帝,社皇教的神譜

華人的民族意識奠定於先秦,祖先崇拜是華人的民族宗教,共祖信仰是祖先崇拜的最高境界。

三皇→三雄→五帝,簡稱「三皇五帝」,是中華共祖的象徵,是中華文緣的象徵,是社皇教的神譜。誰是三皇,誰是五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所代表的時代。「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遁甲開山圖》),這是漢文古籍把一個中華共祖的根譜追溯到女媧的最後記載。

諸多典籍表明,華人≠炎黃子孫,炎黃子孫≠漢族,所謂「夷」也可能是炎黃後裔。華人,由龍虎鳳三族融合而成;因此,炎帝、黃帝、蚩尤作為中華共祖,是很古老的信仰,他們分別是龍族、虎族、鳳族的首領。

與黃帝崇拜(側重於人祖崇拜)相比,女媧崇拜(側重於神祖崇拜)更古老、更深沉、更廣泛。女媧,俗稱「社皇」。春節作為華人的宗教節,建立在女媧崇拜之上;而這個宗教,便是社皇教。

六、伏羲,百王之先

女媧、伏羲,都是開創中華的文化英雄,他倆的文化創製,古稱「制禮」:

①女媧是中華最早、最大的媒神,史稱「禖之先」、「高禖」。「皋禖,古祀女媧。」(《路史》)高禖被泛化後,也指伏羲等祖先。「按《世本》及譙周《古史考》,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禮記》孔穎達正義)漢代,常有伏羲女媧畫像,男的拿矩(曲尺),女的拿規(圓規),表示人間的規矩由他們制定。高禖祭-社祭,由伏羲所創,由帝嚳發揚光大(《宋史》),為復興禪讓打下了基礎。

②壯族《麽經布洛陀》載:最早時候的人們一起吃稻種,半數不會說,半數不會走。下方百姓變三類,中界之民變三等。不懂書齋事,沒有規矩和道理。建干欄殺父敬客,還殺孫子敬外婆,家公與兒媳共枕,女婿和岳母同床。所以上天讓伏羲到人間治理。於是「伏羲造十二個月亮,造十二個太陽」。「伏羲造水淹天,造雨淹雲」。洪水後,只剩伏羲兄妹倆,於是結為夫婦,造人類,立下了祭祖宗的規矩,等等。[23]

《布洛陀經詩·禱造人篇》節錄意譯(壯族民間宗教麽教唱本,原詞為五言句式押腰腳韻詩體):「祖神布洛陀造了天地山川之後,又造了人類。但世上未立有規矩,那時建房殺父吃肉,那時殺孫去敬外婆,那時家公與媳婦共枕,女婿和岳母同床。布洛陀看見這一切,便在上方作主,派來一個四臉王(另說是四腳王),造出十二個月亮,造出十二個太陽。那時三年天大旱,四年不下雨,田裡禾苗不長,三年無收穫,無米喂孩兒,黎民死一半。於是王造漫天雲雨,造洪水淹天下。那時只剩下伏羲(盤古)兩兄妹,兩人商量結夫妻。同居三年整,同床滿四年,妹懷孕九個月,生下孩子像塊磨刀石。夫妻好驚奇,只好把它放在籬笆腳,求祖神保佑。布洛陀就說,乜淥甲就講,兄妹做夫妻,本是同腸(胎)生,要殺牛敬父母,要殺牛祭祖宗。夫妻全照辦,轉身回頭看,怪兒長出了頭,怪兒長出手腳,父高興抱起來,母欣喜摟起來,剎時變千百人,給各人安上姓,給每人安上名。殺牛祭祖就從那時開始,祭祖宗人們長壽繁衍,孝敬父母子孫發達,家業就興隆旺盛。」[24]

伏羲,有許多別稱,位列三皇,有「上上聖人」、「人文初祖」、「人根之祖」、「萬代宗師」等美譽,甚至被中華古代的國家祀典奉為「上帝」,與女媧合稱「皇天后土」。皇天,即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簡稱「上帝」。神話是人話的理想化,神界的統一是人界的統一的折射;伏羲曾領袖群雄、開創中華,《帝王世紀》說他「繼天而王,為百王先」。

伏羲制禮,寓教於禮,開創王道;於是,禮製成了王道的象徵。《尚書》載,大禹以社祭為基礎所建立的九州五服制度,經過夏、商,沿用到西周(周朝為虎族所建)。《逸周書》「成周之會」的祭神班序,唐、虞(由龍族堯帝、鳳族舜帝開創)、夏、商(夏朝為龍族所建,商朝為鳳族所建)四公立於「堂下」,表明伏羲開創的禮制(其政治意義,旨在強調:天下華人是一家),作為先秦文明的支撐體系的地位,始終未變,周成王謂之「至於今不亂」(《逸周書》)。

《山海經》、《史記》等書,說犬戎、周朝王室皆黃帝之裔。周穆王征討犬戎,喪失人心,「自是荒服不至」(《國語》),標誌著中華的王道開始衰敗,造成了東周(犬戎滅周,平王東遷,重建周朝,史稱東周)的「禮崩樂壞」(《論語》),周朝的宗法制神權政治開始瓦解。

③「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白虎通義》)「自伏犧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通典》)四川資陽,曾掘地得漢碑,刻有「伏羲蒼精,初造工(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學齋佔畢》)山東武梁祠漢代石刻:「伏羲蒼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四海。」

④伏羲創製八卦歷、年神、春節。「閬中春節民俗文化活動獨具特色,很多還具有唯一性,與其他地區、各個民族相比,在文化量級、底蘊的蓄積和原生性上,更本真,更質實,更古老和更具備根柢性。1、祭拜年神——團年飯和三十夜,閬中習俗是在敬祖宗之前要敬天敬地敬年神,春節期間要結伴到二交寺、長青寺、武廟三聖殿拜祭年神伏羲。」[25]

⑤在國家祀典里,伏羲是天皇大帝,女媧是神州地祇,合稱「皇天后土」。天皇大帝,又叫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簡稱「上帝」。

⑥禪讓,即以「傳社」(傳承社稷)來象徵帝位的傳承。社祭是伏羲所創,禪讓以社祭來交權。古書說,伏羲禪位伯牛。

⑦在漢、晉、唐、宋的典籍里,多以伏羲居三皇之首,常以羲炎、羲皇(黃帝,偶爾又寫作皇帝)並稱:「文起羲炎,事迄西晉。」(《拾遺記·序》)「稽古羲皇,祖述堯舜。」(《史記》索隱,引劉伯庄)漢人,雖言必稱炎黃,但在古籍中,炎黃之前卻冠以伏羲。從父系社會講,中華文明萌芽於伏羲時代;所以,伏羲被譽為「百王之先」、「人文初祖」。

七、春節,源於氐羌

1.曆法,節日之本

A、中華古歷,多出氐羌

中華古歷的創造者,大多是氐羌,比如:伏羲、顓頊、大禹是出自「蜀山-岷山」的首領、大巫,傳說蜀王杜宇發明了萬年曆,創製《太初曆》的落下閎是出自「蜀山-岷山」的巴人。所以,古人云:「天數在蜀。」

農曆,是春節的紀年法。鳳歷、歲星曆、八卦歷、《顓頊歷》、夏曆、商曆、周曆、《太初曆》等,是農曆的不同階段。「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周易》)「古者,包犧立周天曆度。伏羲作歷度。」(《周髀算經》)「伏羲推策作甲子,伏羲有甲子元歷。」(《世本》)「三皇三正,伏羲建寅;至禹建寅,宗伏羲。」(《禮緯稽命征》)

傳說,伏羲「初置元日」(至今,四川閬中過年祭祀「年神」伏羲時,仍有這樣的祭詞),開創二月二的龍頭節,而它們所對應的正月初一、二月二皆在春節之內。傳說,伏羲「重農桑、勤耕田」,每年二月二,往往親耕,都是「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世帝王,效法伏羲,在此日下地耕種。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二要舉行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26]

B、從「羌年」,到「漢年」

先秦「古歷」之一的《顓頊歷》,以夏曆(農曆)十月初一為歲首(一年之始),其制歷者即五帝之一的顓頊帝,是黃帝與蜀山氏的後裔,是岷山間半神(半獸)半人的大帝。顯然,這屬於神祖(圖騰祖先)崇拜。夏曆十月初一,又稱「羌(歷)年」、「十月年」、「苗年」、「秦歲首」、「寒衣節」等。

俄洛·扎嘎,藏族學者、四川九寨溝氐羌民族博物館館長,說:當另有伏羲首創的以十月為歲首的《伏羲歷》。伏羲是漁獵時代的領袖;禹為游牧的羌人宗神,又是入贅塗山氏部的掌牧官。以十月為歲首,應是高原游牧部落的曆法。因青藏高原五月草場才返青,十月秋高草茂羊肥牛壯,正是宰牲報天之時。由高原南下,早已進入農耕文明的彝家巫師,至今仍用以十月為歲首的曆法;岷山間的羌歷年,同樣在十月。農耕部族為了精耕細作,需要比游牧部族更精確的曆法,以便於春種、夏播、秋收、冬藏。《顓頊歷》以正月為歲首,應是農耕部族的曆法,為商、周、秦所沿用,到漢代時不適用了,被《太初曆》所替代。[27]

「《益部耆舊傳》曰:巴郡落下閎,漢武帝時,改《顓頊歷》,更作《太初曆》,曰:後八百歲,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藝文類聚》)《太初曆》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兩千多年來,除了偶有中斷外[28],沿用至今;於是,春節的節期在曆法上被確定下來了。由於漢族是中華人口最多的部族,而漢族的年節,以過春節為主;所以,苗族等族又稱春節為「漢年」。

2.春節,華人的盛典

A、春節,來自昆崙山

普米族,源出氐羌,崇拜母虎,其《「散羊毛疙瘩」的由來》[29]傳說,遠古時候,普米族的老祖先在青藏大草原游牧。所以,普米族死後即請師畢祭祀,引導亡靈回到祖地。要殺羊讓其為死者「引魂」、「帶路」,念「開路經」,向死者交代祖宗姓名及歸宗路線,大致由蘭坪到麗江魯甸,到金沙江東面,至永寧盆地,過四川木里,再去昆崙山。所以,普米族以一塊鍋莊石象徵昆崙山,年節及每日三餐都必先敬之。[30]

普米族的春節,叫「過大年」、「吾昔節」,是該族最隆重的節日,日期各地不同。雲南寧蒗的普米族以臘月初六為歲首,蘭坪、維西的普米族與漢族、白族一樣,除夕夜過年,其它的普米族的除夕俗稱「團年」,在臘月的倒數第二天,大年是二十九,小年是二十八。

雲南省寧蒗縣神話:「普米族的祖先,原是住在昆崙山下西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一股外族侵略者突然襲擊草原,普米族幾乎被全部滅掉。侵略者的暴行惹怒了山神,昆崙山便飛騰起來,把侵略者全部壓死。被洗劫後倖存的人們因昆崙山已把草原蓋住,無法居住,只得南遷到寧蒗這塊樂土。人們不願在祖先遭難的臘月三十日過節,便提前一天過年,為區別其他民族的除夕,故稱為『團年』。(章虹宇採風手記「大石崇拜及其他」)普米族的遷徙神話,講到其祖先是由於民族戰爭從昆崙山下遷徙到雲南的。」[31]

B、門神之禮,黃帝所作

「《山海經》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論衡》)該書所引,乃古本《山海經》,今本無載。

「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性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於是縣官以『臘除夕』(臘日的前夜)飾桃人,垂一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風俗通》)

廣西的毛難族,視神荼、鬱壘為門神,每逢年節分貼二神畫像於大門,臉相對,把守門庭,惡鬼難入,人畜平安。

C、春節,並非漢族獨有

春節是氐羌宗神伏羲主創的,標誌著崑崙三族的形成;因此,崑崙三族的眾多後裔,即氐羌後裔,要過春節。布朗、布依、朝鮮、達斡爾、侗、德昂、東鄉、鄂倫春、高山、仡佬、赫哲、回、京、黎、滿、毛南、仫佬、怒、畲、水、佤、錫伯、瑤、裕固、壯等族,也與氐羌有關,也過春節。

結 語

21世紀,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事,在中國很火;但是,有一件事讓人生憂:許多人只注重非遺的物質因素,而忽略其背後的宗教信仰。留下殼,丟了魂,豈不名存實亡?羌文化,與「非遺」相關;因此,也跟中華民族宗教有關。

比如:如果不了解世代相傳的神話傳說,就難以理解古人為何在過羌年時要祭天祭祖、圍著篝火跳薩朗舞?如果不懂得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關係,就難以理解氐羌為何把自己的祖神描繪成半神(半獸)半人的模樣?如果不知道華人的祖先觀念,就難以理解,為何三皇五帝被奉為中華共祖,為何華夷之辨會遺患數千年,為何說華人的主源是氐羌?

時下,怎會有「留下殼,丟了魂」的怪事?尋根究底,源於近500年來部分基督教傳教士強加給中華文明的「迷信論」。這種論調,把華人的祭祖視為「迷信」。顯然,這是殖民化的產物,而「殖民化」與「中國夢」是相悖的。所以,對於「羌文化挖掘保護髮展」而言,如何破除殖民化的餘毒,值得重視。

(羌族漢子唱酒歌:《清亮亮的咂酒喲》)

注釋:

[1][陳進國]傳統復興與信仰自覺 ·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316&Page=8。

[2]韓星:國家級公祭黃帝是宗教活動嗎 - 講義教程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140805463257.html。

[3][周星]祖先崇拜與民俗宗教 ·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8313。

[4]馬戎:族群關係「去政治化」_專欄_專欄博客_四月網 http://www.m4.cn/space/2008-12/1175226.shtml。

[5]謝林:《神話哲學引論》。轉引自[英]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陳觀勝、李培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2頁。

[6][田兆元]論主流神話與神話史的要素 ·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主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4146&Page=3。

[7]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神話認同_田兆元博客--蜥蜴殘夢_新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95ab70100085r.html。

[8]【1905年】《國粹學報》敘_重慶國學院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223a4b0101fwiy.html。

[9]和士華:《三皇五帝與納西祖先》,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6-268頁。

[10]參閱,俄洛·扎嘠:《蜀西岷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王憲昭的空間 - 民俗學博客-Folklore Blogs -中國民俗學網-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index.php?uid-2072-noframe-1。王憲昭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文本縮寫 2010.12.12。

[12]毛海峰、楊一苗:陝西平利發現女媧石碑證實其為「女媧故里」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4-09/10/content_1965394.htm。

[13]日月同行:「女媧山」,2009-12-29。女媧山_藍篩悔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a13b520100ofj2.html 轉載於www.qqhos.com。

[14]納西族《創世紀》的文化解讀 - 豆丁網http://www.docin.com/p-186833172.html。

[15]漢族神話500篇(74):《伏羲封姓》(甘肅)- 王憲昭的空間 - 民俗學博客-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330-action-viewspace-itemid-19774。王憲昭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甘肅卷)文本縮寫 2010.12.5。

[16]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轉引自,江凌、李輝:「易學視野下的呈現之二十彝族虎頭瓢與葫蘆祖靈」,《中國民族》2014年第08期。

[17]和士華:《三皇五帝與納西祖先》,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3頁。

[18]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190頁。

[19]女媧村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W-xyJFjTpLwNQQ8wFc26y3W_P7OOcDIFmHXSCqn1-DzrBJocEfK5UiHkd0LzPNYLJaYWDi-BrEKbAUZuhI5G-Ngm5nNRVm7KwsPH0iv4Zy。

[20]李炳澤:《多味的餐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4頁。

[21]紅葦:《年的三副面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90頁。

[22]參閱,劉堯漢:《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王憲昭的空間 - 民俗學博客-Folklore Blogs -中國民俗學網-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index.php?uid-2072-noframe-1。

[24]華南——珠江流域盤古神話的北傳(2)_中國之最早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15ebd0100c00u.html。

[25]閬中市申報「中國春節源頭文化之鄉」工作 匯 報 - 『 大話閬中 』 - 閬中論壇_古城家園 - Powered by Discuz! http://bbs.lz520.net/thread-107070-1-1.html。

[26]二月二春龍節:古時皇帝親耕 民間「引龍回」防蟲害-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3-10/7790937.shtml。

[27]「中國人在正月初一這天過了兩千餘年的春節,如今,人們開始重新為春節尋覓信仰。民間至今將春節叫作『大年』,言下之意,法律意義上的新年——西曆1月1日只是『小年』,真正的年非農曆正月初一莫屬。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開始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中國人都是在農曆正月初一過新年的,只有四次例外,即王莽初始元年至地皇四年(8-24)、魏明帝青龍五年至景初三年(237-239)改以十二月為歲首,武則天載初元年至聖歷二年(690-699)、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曾以十一月為歲首。而在太初元年之前,夏曆、殷歷和周曆的歲首都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當年起又以十月為歲首。從西元前104年開始,中國人有二千餘年時間都是在農曆正月初一過年的。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才改用西曆,以每年1月1日為新年之始。由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宣統皇帝尚未退位,北京和北方仍奉清朝正朔,那天稱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全國範圍廢舊曆新年到1913年才實行。」(葛劍雄:「大年」的意義:敬天崇祖 _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38860.html。)

[28]章虹宇、李淑良、胡三:「『散羊毛疙瘩』的由來」,《山茶》1989年03期。

[29]少數民族歷史,普米族的歷史,散羊毛疙瘩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mzls/pumizu.htm

古時候,普米族的老祖先用一種叫「羊毛疙瘩」的東西,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這種信號傳遞老實快,哪怕隔著千山萬水,只要信號一出主人的手,十多個小夥子輪流飛跑傳送,不出一天時間,信號就按時傳遞到收件人的手中。這種「羊毛疙瘩」,用一尺來長的細羊毛繩拴系。一頭繫上一小截黑火炭,兩小塊木片,三根雞毛,四個辣椒。另一頭結上疙瘩,表示日期。普米人要求土司處事公平,如果辦事不公,普米人有「散羊毛疙瘩」的權利。每當新土司接任時,普米人總要推選一代表人物,向新任土司官講幾句告誡的話。意思是,先有百姓,後有土司官,土司不大,百姓不小。你的官是我們花錢買回來給你當的,我們服你管,供養你,你辦事要主持公道。你若辦事不公,我們就散羊毛疙瘩反對你。普米人沒有自己的酋長和固定的領頭人,長期處於分散狀態,而團結自衛又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散羊毛疙瘩就成了集合民族力量與強暴勢力作鬥爭的一種措施。

[30]任繼愈:《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742頁。

[31]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233頁。

(陝西省寧強縣青木川鎮)
推薦閱讀:

《路過》|(3)左鄰和右舍中間隔了一整條走廊
肆無忌憚的模(chao)仿(xi)是種病嗎?
【原創】古今幽默詩詞故事賞析·第31期
【原創】東瀛掠影-富士山
愛本身沒有錯 就看你怎麼對待我

TAG:原創 | 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