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授手卷首

X0621_32 法華經授手卷首(1卷)

〖清 智祥 集〗

法華經授手[卷首]

  法華經授手目次

  卷首

  序 緣起 大意 弘傳序科文

  卷第一

  序品第一

  卷第二

  方便品第二

  卷第三

  譬喻品第三

  卷第四

  信解品第四 藥草喻品第五

  卷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六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法師品第十 見寶塔品第十一

  卷第七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安樂行品第十四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卷第八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卷第九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囑累品第二十二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卷第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法華經授手目次(終)

No.621-A 序

  無上士。無始已來。以至於今歷恆河沙劫數矣。莫為之前何以開。莫為之後何以繼。開乎前者。有前乎前者矣。繼於後者。有後乎後者矣。前乎前者。說妙法蓮華之如來也後乎後者。釋妙法蓮華之授手也。吾烏知乎說妙法蓮華者之非即妙法蓮華耶。吾烏知乎釋妙法蓮華者之非即說妙法蓮華耶。吾烏知乎妙法蓮華之非藉說妙法蓮華者以開耶。吾烏知乎說妙法蓮華之非藉釋妙法蓮華者以傳耶。獨慮氣往風微之後。世異其說。人殊其旨。遂令曠千百年之精蘊。漂沉汩沒於荒煙蔓草間者有之矣。其何以使先賢之未全者克全。後學之未發者咸發此

雲峰頻禪師。所以承獅峰浮木師之囑。而鰓鰓然慮也何慮乎爾。慮夫法華之失傳不得其人。恐千之百之無以托之也。慮夫法華之搖落。雖得其人。恐千之百之有以借之也。必也不借法華之美以自文。而法華之傳實托之以愈顯者。則授手之輯焉烝矣。爰是毅然以著作自任。裒集諸家。參考同異。凡匯五疏解而後成歷四閱載而始就。繁者刪之。缺者補之。而仍參己意。以備其所不備也。務使先賢之奧義。由我而傳。後學之津梁。由我而悟。從此法華之旨。如雷出地。如日中天。此誠統諸佛降靈之本致。而發千餘年未發之秘蘊也。然所以不憚鰓鰓為此者。寧惟是臆說是逞。亦以人自無始以來。以至於今。法華之流傳。不墜久矣。不有開者。何以作於前。不有繼者。何以述於後且使睹是解者。溯流窮源。因端竟委。相與探索義蘊。以闡揚法華之弘訓。俾無失燈傳之意。則是授手也。以全先賢之未全者在是。以之發後學之未發者亦在是。是師之志也夫。

  旹

康熙乙丑三月上巳日嶺南侖山佘雲祚頓首敬撰

No.621-B 雲峰禪師法華授手序

  浩浩兩間。所最貴者。豈非人也哉。豈非生人素具此甚深智慧也哉。是以天為之作蓋於上。復燦之以日月星辰之文。地為之作載於下。復養之以海岳山川之勝。不寧惟是千聖生欣。特出惠之以經綸大經之學。諸佛嘆奇。亦來與之以出世無上之規。故凡戴天履地。在吾儒便當自期無愧於孔孟。在釋氏便當奮志有益於後賢。以成兩大間一出格男子。方不負天地生我聖賢成我佛祖出我。一片珍重。我等婆心也。然而知之而遂能行之者幾人哉。

  吾師雲峰和尚。學道人也。禪定之餘。往往持妙法華經顯示及門。曰佛祖慧命。即此便是。蓋於甚深智慧。已默證之久矣。因痛從前之註疏未醇未備。恐後學之愚柔難解難持遂作法華授手十卷。或削舊疏。或參己意。或商確友朋。總求不背佛意旨為歸。直使閱之者。如親睹如來放眉間光震天動地。

  師誠出格奇男子哉。吾因是大有感焉。孰無朗徹之心。足以悟聖悟賢悟佛悟祖。孰無柔腕之手。足以注聖注賢注佛注祖。孰無二三良友此唱彼和。足以發明聖賢佛祖出世苦心。願乃悠悠忽忽。不以奇男子自任。致使此生內之無得於身。心外之無裨於來學。逐浪隨風。日復一日。已去之光陰。痛不可再。將來之筋力。日且就衰。迨到盡頭。自問無據。茫茫百感。浩嘆獨勞。此時縱有日月縱有星辰。縱有山川海岳。亦不能挽將朽之心。將脆之手矣。嗚呼其負天地聖賢佛祖。不既多乎矣。此妙法固人人素具之物。然亦視其人之究證何如耳。苟此生不悟。從此便迷此生不持。從此便墮。當茲能悟能持倘聽其或迷或墮及至已迷已墮必不能復悟復持。所以從上諸佛不惜口舌為之顯談於前。歷代名賢不吝筆墨為之發明於後。無非欲人珍重此素具之物。必向此生求其真悟真持不可或迷或墮耳。經曰。諸佛難值。又曰大法難逢。惟於幸值幸逢之會。常抱難值難逢之想。靜究力行。以成兩大間一出格男子。斯不負

吾師體佛祖出世。一片為人婆心也已。

  時

康[烈-列+((冰-水)*臣*巳)]乙丑六月之二十日衡陽末學金簡夢錫氏盥沐焚香序於雲峰步雪樓

No.621-C 序

  諸佛出現。無非為生人本來是佛作一導師。吾人出世一番亦祗畢此第一大事。為不虛出。佛即不出不言。此心此理。自在天壤。孔子曰。朝聞道。曾子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正指此也。釋尊捐實報莊嚴大寂滅之樂。來此濁惡。特為我等。標此最勝一格其隻字片語。悉一切慧命所託詎可忽哉。然亦有不必誦其章而自不背者。如孔曾盧能諸賢聖是也。又有讀其書不假詮疏而即能實體諸躬者。如曇翼首山等諸俊傑是也。下此則持其辭必求其義。始能如說修習不虞其謬戾是以天台北秀諸師。為大法憂。起而作釋。自晉至今。不減數十餘家。然此詳而彼略者。有之。或自標勝失佛初懷者。亦間有之。

  雲峰禪師。慨於心思。得古今名疏而訂正之間有心得不恤不讓務期合佛意旨。以便後學由疏得經。由經成行。速得光昭。反此一真而已。槁成遍質諸耆舊。將授之梓因亦遣不肖震一閱。其遣震閱者。意不過欲震清其文氣與勢。非問理也。震自念於此一大事。從未究心。且梵語及佛家律儀。亦從未經耳。辭之至再至三竟未能獲只得取大乘妙法本文。書之誦之。間有會心。亦不嫌不讓。筆之於紙歲有六月日。幸亦成帙。命曰初因。經雲若長若幼。於法華會。得聞隨喜。出於會外。展轉相傳至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亦無量無邊。又雲。以大地置足甲而升之梵天不足為難。能於末世。暫讀此經。是則為難然則震之初因。亦曰。庶幾附於第五十人後之隨喜。末世暫讀之小幸云爾。藉非師無端之強震。不幾虛過此生也耶。故吾常謂。師授手。非為師疏立此名也。為授震手立此名也。亦為授舉世閱此解者手立此名也。非誣也。又震嘗過師剎。語及易。震曰。語語皆誨人作聖。無有第二義為人少寬地也。如乾九三正我輩爻也。上睹聖人之躍與飛及亢。下睹聖人之見及潛在九三。雖無潛見飛躍之德。然業已居聖人之位。故其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見居此位。誰得自諉非聖。必也朝為之干。夕為之惕。刻刻若將隕於深淵。斯無咎矣。不然空當此爻。咎不少也。師嘆曰。吾洞山祖。居山三十年其地神欲一見其身而不可得。其亦是之謂與。又曰。東坡為五祖戒後身。□公為溈山祐再來。清濁雖有不同要俱為減分。臘月三十日。在人眉睫。那得不嚴加綿密師蓋深有聞者。吾願出世丈夫。閱師授手。甚不當作文字觀也。

  康[烈-列+((冰-水)*臣*巳)]乙丑五月四日

發侄衡陽熊震頓首謹序

No.621-D 法華授手序

  能使億萬眾生屏一切聲聞。而見一切法。擎拳豎拂。舞毬張弓。當下承應。便犁然有得於心。即如來且饒舌耶。又況後之賢豪輩出。議論風生耶。乃者下士聞道等於夢魘。屈伸欠呵。不知所以。於是乎。佛不得已而有言諸名宿復不得已而有詮解注述。後之有心者因而網羅群言。伐毛取髓。彌縫其闕。蓋[惏-木]心蒿目而出之以勷斯事。覺斯人也。嗚呼可不謂盛與。妙法蓮華經者。囊括三世。統攝十方。諸佛之所以出世入世度世於是具在流傳既久。故屢劫以來。諸蒲團上人能以六時心力闡西方奧蘊者。且逮數家譬如測天周髀宣夜渾儀諸術。星官台史家按法以求。終不能無累忝之爽者。以其各不相謀。未嘗舉而通之也。頻師舍宅。自幼事獅峰浮公已更一笠一缽。萬水萬山探珠驪頷。解鈴虎項所謂精心妙慧。非與。浮翁於法華全疏。既以悲憫苦哀。發為願力。頻師又了未了之公案。著有成書。佛言則海會也。諸家之詮解注述則百川也。頻師萃集眾響。裁以特識則導百川而東之于海。枝柱廓清。委委源源使無沾濡汩沒之患也。為佛也子者報佛恩。為師也弟者承師訓。鼓吹先烈。津梁後進事半古人。功則倍之。真本色道人之為也。解既成。予從有竊觀焉。因嘆學者展卷瞭然。即從此有省。貫諸說而歸於一。從一說而循其本。庶幾見如來色身。亦見如來法身也。則浮翁逮頻師之一瓣香。終勿煨燼也。

  旹

康熙乙丑孟秋月

賜進士第內閣中書廖聯翼沐手敬撰

No.621-E 妙法蓮華經授手緣起

  授手何為而作也。起於獅峰浮木先老人之一囑也。老人以生知妙慧。出荊紫學和尚門。達百丈瑞師翁別傳之旨。遍參煙水。所謂一人半人。乃至無人靡不經涉。緣遵荊紫遺意。以一舌撩空。掀翻教海。每得古人龍驤虎驟之機。不禁稱之寶之。色為之愉手為之舞有如指珠。當下活弄生拈。是以即席語下豁然者。指不勝屈。至久依錘鍊。如太華西院大悲高原文殊東山輩。皆奮大手眼。各震宏音。間有淵嘿靈機光韜彩攝者。難為枚舉即不肖祥恨生也。晚乙未秋。始覲慈顏受切磋於陶冶間有年矣。一夕老人與祥。及巨澤中庵奇之坤載奯舟天放諸兄弟。坐火爐頭。談及法華。乃愴然曰。予於是經。痛無全疏以惠後學。意欲匯諸名解。合為一解。苦勷事者。乏人也。爾輩肯放下身心。以千日為期。全先賢之未全。發後學之未發。俱在此舉祥等時亦唯唯此甲辰冬月。講期中商訂語也。不意時勢滄桑。諸同門咸散居異地。祥亦以雲峰院事日拖踏泥水中。迨丁巳春老人化緣告畢。齎志往矣。且比年來不肖更荷雲岩擔子。枷杻重添。時亦累預斯席每不禁淚墮。思老人上為法憂。下為生慮。我輩遂忘火爐頭諄諄口喻耶。繼述之心。愈????然若不可遏。但以慧輕責重。幾退幾興。幾興幾退自受命迄今。奄奄忽忽。殆十有七稔。庚申春。忽憶古著述佛經者。多誓求冥應。乃浣心滌念。禱三世佛誦普門經。九十日中。投誠之念。不為不切。而所謂冥應杳然也。於是加虔懇禮。大悲懺二七日。忽雨中假寐間。見大辯和尚同耆宿五人。形儀皆奇偉尊嚴。使二力士舁大箱。造祥室。辯指箱謂曰。此先王府所寄物。今特授子。當珍藏之。可足子願也。拜受之下。隨即細檢。惟蠹書蟲字。斷畫殘文而已。複檢得一破冊字皆錦織。鳥篆蟲文。無可多識。唯中有兩大金字。曰瑞白。光朗朗射人眉宇。愚竊念此。吾先弁山師翁字也。胡為識是。且頗怪雕殘。似無足傳者。偶一居士從傍語曰但存之。勿慮修補人也愚顧視笑諾。再檢之。得象牙手。長尺余比若欣欣然喜所得。即袖之亟入寢室。乃寤時起坐沉吟因思如來於此經。放白毫光。現種種瑞今冊授瑞白。尚非冥驗耶。即盥漱焚香而造端。於是日乃四月八也。然窮山僻嶺。苦無疏解。家藏惟科注直指二種。乃不五日。有僧持要解知音。至翌日。僧又持大[窾-士+上]。至於是。五解不謀而聚。始晃焉悟夢中五耆宿也。辯師雖無註疏。於此經流通之願。亦苦矣。由此通身污下。心手愈篤。不知有寒。不知有暑。不知有月夜霜鍾呼人就夢。積日成月。積月成歲。不四年而稿就。得力翁夢鍚二居士。為之較訂。名曰授手。然非敢強出只手。夫固有授之者也。是解也。雖無所長。句櫛字比。初學便也。分門列科。展卷明也。微言精義。體用備也。用是登諸棗梨。以布四方。使有指是經。而謂之曰。獅峰浮木和尚火爐頭。十餘年積逋。今始得雲峰兒完。卻是愚報老人之日矣。是愚報老人之日矣。

  旹

康[烈-列+((冰-水)*臣*巳)]癸亥夏六月十日楚衡雲峰沙門頻吉智祥識

  凡例是經以妙法蓮華名。非創自本師釋迦也。本經所載。威音王佛。大通智勝日月燈明。以至過去諸佛。皆說妙法華經。夫妙法而喻以蓮華。豈人世之所謂蓮華者。可同日語哉。諸家所釋。各有主見。惟一雨潤師。似得其旨。雖得其旨。然猶著於蓮華。致境量弗忘。不敢盡取。各品題下。皆宗憨山大師品節。然亦不盡同者。增減隨錄。達意而止。間有諸家所常。亦折衷參訂焉。稍或未透。出愚見補之。是經從來解亦甚伙。陳隋間有天台智者大師。悟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居江陵時。演玄義十卷釋題。文句十卷解經。至唐荊溪尊者。有釋簽十卷。妙樂十卷。迨元之慧愚谷師。依天台文句作註解。後天竺一庵如師。亦依天台。擴註解。為科注七卷。其他諸疏。不勝枚舉今解以科注為宗。而實祖天台。是疏所引要解。乃宋溫陵環師所著。知音明??朴愚師所著。大[窾-士+上]明一雨潤師所著。直指清且拙訥師所著。祥愧僻處窮陬。見聞無幾。古今珍寶。未免掛一漏十之嘆。所立科名。雖意本科注。然繁者剔之。欠者補之。總欲與經相吻合。如流通大科余不繁引。記科次第。皆依交光師。用干支字。以便尋討。但今疏各有品例。不便載本品下。故此另立科文。引援諸注下。間有不盡。同原本者。或雜異珍。或出愚見。以參差不便標名。非敢掩人長也。諸師所釋。每於經文顯處。概略之愚則詳釋焉。使知經語原無淺邇。凡愚所言。以[△@△]方圈記之。或他有所引以○圓圈別之。庶簡閱者。臨文易見。經中難字。或本音。或別音。一一從字彙考正。使初學家。不致檢討。全經大旨如來本為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使古今聞者見者。從此悟入。第經文繁廣。首尾難通。雖有二十八品之區分。若不預為概示學者。難以潛符。故於經前。另立大意。注述源。既有所囑。勢不容己也。非炫耀見聞。自呈狂瞽。然諸師既詳釋矣。豈節外枝生。鑿空多事。良以世降時衰情多怠慢。將前賢血心血髓厭以浩繁。各守一隅。不無偏見。此吾先老人捬心痛淚。而必欲集者。故小子不得不勉強行之雲。

No.621-F 妙法蓮華經大意

  妙法者。第一義諦也。義既第一。更無有義。誠不可以名名者矣。然不可以名名。而從上諸聖。又不得不以此法曉示將來。只得借喻表法。故名之曰妙法蓮華。但此蓮華亦有不可思議者。蓋如來演大華嚴。最初放眉間光。加被普賢。即入如來藏身三昧。說華藏莊嚴世界海。海中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住在此蓮華中。且此華藏莊嚴世界中。復有無邊無量種種世界。謂此華藏莊嚴世界。可思議耶。不可思議耶。華藏莊嚴不可思議。益知蓮華不可思議矣。蓮華不可思議。謂妙法尚可思議乎。妙法蓮華。互喻互顯。是此名立。而名不礙法。法顯而法可立名。知此則經旨得矣。然如來必欲說此妙法蓮華經者。何也。我釋迦本師。扮裝頭面。示相人間。本欲為一切有情。揭露此元具本覺妙明之廣大蓮華藏。且酌且審。已經四十餘年。浸浸焉。欲引入不測之淵海。豈期五性三乘莫能疾證。故先與說無量義經。又與入無量義定眾中聞無量義。亦不識即博而約。示本彰源。只得圖畫虛空。全聲全色。仰則法雨繽紛。俯則山河擊吼。大放眉間毫相光明。直燭東方萬八千土尼吒阿鼻。靡或有遺。其間圓現十法界相。染也凈也。喜也怒也。盡情吐露。吾世尊得得。將諸人蓮華藏內所有珍奇。一盤托出。急欲就此承當。無奈一堂冷淡出手無人。只有阿逸多。亦佯佯莫辯。且怪且疑。遍度會中。孰為可答。轉盻得文殊師利。意知曾見多佛。應識希有。我今當問。曼殊童子。故作思惟擬古見既與今同。想法應宜無二說決知今日如。來定然同日月燈之說妙法華經教菩薩法無疑。故曰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致引如來出定嘆德。而妙法蓮華經由此說耳。經家以是立名。序品總顯一真法界之事相。為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之原委。三分中此為序分。自方便品。至學無學人記八品為跡門正宗。然方便一品。世尊本意。不假言詮但入定放光。滿擬四十年淘汰。必有目擊道存者。默契不言之表豈知盲然猶面牆壁。是以出定嘆諸佛德。直下呼舍利弗而語之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此下正如奇峰絕壁。大水懸流。涌屼而不可止抑者。其為嘆佛慧之深淵。而令人想像其境當此之時。一切聲聞。始作念生疑雲。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嘆諸佛方便。舍利弗職當領袖。慧亦超群只見前廊後架疑論紛紛故爾。赤身當刃氣節俱嚴。威德人前。趨蹌萬狀儘力窮聲。只道得個。我自昔來。未聞是法。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如來於斯方說且止止復方言正是屠龍妙技。撥翳金針。起死回生。開彰妙論。使會眾肯綮。以明佛慧也。才許說問。有五千人。避座而去。佛因以警不逮。而更添精進我如來教子之心。可謂篤切深厚。難喻難名。向下與談出世大事所有因緣。原為與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告舍利弗。十方諸佛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其所以二三其說者。皆不得已。方便言也。若我弟子。不聞不知此經。謂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而自甘下劣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所謂我木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若我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又雲。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又雲。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此皆如來吐心吐膽。明露心光。教人諦信。佛無二說。而諸聲聞。雖未即到口不言。而心默領矣。如來知諸弟子中有所信解。連忙道汝等既已知。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故舍利弗見搖鞭影蹄驟如風。踏倒蹊橋。翻身立地。始知白毫光里。一切希有皆不疑。如來獨得受用而妙蓮華藏。始有少分契入。齊此古判為開佛知見亦是如來為上根人。作法說一周之葛藤。披露盡矣。既有說有示而如來亦因之以引入佛慧。頓令從方便門見真實相。乃為開權顯實之所由也。故為方便品。舍利弗慧既倍人。聞亦非淺。即以強心鐵骨。就此擔當。便能悔過自責。悲喜交生乃雲。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觀此語意。舍利弗如魘得醒慶快通身。實無纖毫疑不盡者所以曰泰然。曰安隱者。真到不疑之地故敢肆言得佛法分。即此可以語大矣。由是如來於人天眾前。始得放心放膽。充口為言。我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汝亦常夜隨我受學。既常教常隨。則身子與佛。何嘗須臾離也。既須臾不離。四十年間。蒙蒙董董。又非了無原故良以大教開彰。必有其時。時至自信。信則決而其說乃定。故曰。今為汝等。說最實事乃所以授記身子。自今而後。以至將來成佛之依正莊嚴及轉次授記之。有堅滿菩薩矣。然次身子已下。一切聲聞。久滯權乘。未獲疾證。見舍利弗親得授記。即已興起大心。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正以表脫難脫之先心而得。舍利弗乘機更請。謂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授上記。第今千二百人。未竟聖乘不免重添疑網。夫何以得脫卸群疑。而成妙悟。於是如來又只得移腔易調。更唱巴歌。為之以喻。而敷陳前事。說三界無安。顯然如大火宅。諸子於中嬉戲快樂不信我言。不知是父。只顧東西走戲。了無怖畏之心。長者見火從四面起。而急切愴惶之相。有不勝狀者。父雖千般設救。子仍頑怠無知淚浸長襟。幾欲成流矣。偶得計設為三車。似可適先心所好。告諭諸人。說眾患難汝等諸子。宜速出來。吾為汝等。造作三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今不取。必致憂悔意謂計投所好。即超萬死俱生。火宅既離。憂懷稍憩。豈知疲頑固結。鈍滯難消。雖得坐於四衢。猶醉戀於草舍。方將離火。復溺深淵。痛哉婆心。夫焉可釋。乃諸子恐父有示無酬。致索車之念生矣。然要知索車之故。見諸子大悟。方成向者迷居火宅。謂門外之三車定實。今日得坐通衢。識父心之方便假設。知本無而故索乃父子之機投。故曰。願賜我等三種寶車。如前所許。長者由斯祈索得遂私懷故以等子等車。殊鍚無二。其所賜車。以眾寶而庄校復安置其丹枕。駕以白牛。侍以臣妾。而愛念之衷。可謂至矣。設置之方。可謂得矣豈謂父心不普而偏致樂於誰哉。又豈謂許故均而與不平乎。喻陳既已。次得明論聲聞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愛無偏黨。不令有人獨得滅度。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是乘第一。清凈微妙。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此正如來舉掉揚波。同舟就岸之機也。復雲。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在所遊方。勿妄宣傳。就此舉功出過明持者之福不可較。而毀者之罪又不可言也。如來若雷震長空。諸人似枯槁遇雨足見父意誠。而子心得知無不盡。總皆由喻而得。故名曰譬喻品。自此諸大弟子因一喻而感慈恩。始見捉兔捉象致力咸均。既識佛恩難報。始愧自鈍無為。敢於佛前。控呈信解巧喻貧如窮子。甘除糞於朱門。其間委婉指摘。又不啻如來狀火宅之明且盡也。說長者婆心逼極無狀中狀其真說窮子痴頑固結。無見中見其切益。識靈山一會敲唱潛行其屈折凄清。悲歡交至。將如來出世真情。菩薩輔化真境。扮作一場。千殊萬態。搬盡從前四十年所說所證。了無陳跡。及至最後。乃雲。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由我等昔樂小法。如來便見縱舍。若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今於此經。唯說一乘。並皆作佛。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普於人天。應受供養。如是者皆因喻說。了得佛心。冥益之恩。豈勝道哉。擬欲報此心此德。縱以手足供給頭頂禮敬於無量劫。則不可報或以兩肩荷負。過恆沙劫。亦不可報又或以無量寶衣。種種湯藥。乃至牛頭栴檀。以起塔廟。皆不能報。假使殞命灰形。又豈能報深恩於萬一耶。觀迦葉等圖報恩處。詞意凄楚。始知解必深。而信倍切。悟識如來。二三其說。原為入此一乘。使之因權契實。故稱為信解品。世尊今日。知一切聲聞已信已解。復恐信解不深。又說藥草喻。使知一雨所潤。三草二木。各得增長。又為二乘。足其深信。乃雲。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如來出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告一切。使未度者度。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皆使到於一切智地。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以此知如來本唯一乘。無二無三。其所以差等者。機別故也會眾聞此。執見頓除。始入平等法慧。故繼此而有授記品。然授記雖列四名。其實意欲即授五百人記由遠因未發。恐卒難信。故先告雲。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鹹得成佛。所以經家單以授記。為斯品目也。齊此為喻說一周授中根人記。次為下根說因緣周者。即此授記之餘便雲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此下說化城喻品。然如來必欲與說因緣者。何也舍利弗由法說開解之後。便有慕大之心。乃曰。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此即的信無疑。如來必應與之作授記也。宜矣。四大弟子。出陳信解。謂我等今者真阿羅漢。始知從前羅漢之名。皆不足實。斯可謂心相體性。此與授記。亦宜其然也。若彼無慕大之心。而強以寶位禪之。譬乎奏九韶樂晏靈鵲於廟堂之上。匪徒食不安啄。而復眩欲至死。此所以必欲為下根。述說因緣也。正與說因緣時。舉其佛則曰大通智。語其時則曰塵點劫。然塵劫之與智佛。而相始終者。因緣也。於中敘智佛始終無不罄其細略。明王子修行。無不盡其精誠。至於彼佛受請。必先三轉法輪沙彌覆講亦度恆河沙眾。聆其語。似跬步可求。忖其事。實意度難知。譬如幽人午夜寂聽秋聲。愈聞而愈杳。愈遠而愈真。似實似虛。如縷如弱。隱然一段不可摸擬之情。於心眼間。唯幽人可想也。此下又如已斷鐘聲。重新繼起乃曰。彼十六沙彌。今皆作佛。第十六即我釋迦牟尼。於娑婆國。而得成佛。諸比丘。我為沙彌旹。所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者。即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從前所說。如千波競涌。皆敘塵劫前事。到此則一句截斷。大似青布幔里。忽然從正本外。提出一局。使人竟覓他起處不得。便繼以喻作化城也。如雲。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多諸人眾。欲過此道。至珍寶所。時有導師。引之已臻。三百由旬。而生心欲退。導師見愍。假智力以設化。城。使之將息保養。可以得寶還家。而諸行人。皆於化處。便生安隱之想。竟不念初心為何事而始志為何求也。導師知彼疲勞已歇。尚留戀乎不實之家。頓滅化城明彰寶所。而諭之曰。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是我化作為止息耳行人始知戀者非真。前途未竟又復各銳先心。祈歸寶所。後始結雲。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以入佛慧。故富樓那等一切聲聞始從座起頭。面禮足。卻住一面。但瞻仰如來目不暫舍而已當爾之時。如來與之授記。如投渴者之漿豈肺腑而不清涼則授受之源。萬無一失。富樓那由此作念知世尊奇特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如來因彼注念。得以明告大會雲。汝等見是富樓那不。我常稱為說法人中最當第一故授滿慈記後。兼得以授諸聲聞記。語云皆當授記同曰普明故有五百弟子授記品也。然阿難羅睺。又是如來親因。而返得記於諸人後者。一以統乎有學亦以識無親疏。示出世慈恩等同無二。豈復有疏其疏。而親其親哉。因是而授學無學人記之品名有矣法師一品如來授廣記於此世他生。故因藥王而告八萬大士使知其可當成佛之人。即此與彼也乃雲汝見是大眾中。無量四眾八部求佛道者。今聞此經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而得成佛。至於我滅度後。若有於此經聞一句一偈。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

  提無上道記。此為世尊普心普願。以了因中。誓度無邊之志。又要在會諸人。親游入妙蓮華藏而嘆美受持讀誦書寫者。與信者毀者之功過。殊常而無比也。故說如鑿井之施功久而得水易無非要人知持說此經必成佛不遠。欲使知蓮華藏海不離當處也。已上九品古判為開佛知見。則如來出世本心稍罄而憂懷稍釋。此為跡門流通。然且又不止此也。向下尚有四品。並為跡門流通。見如來於此經勸諭之切。前既為人開暢明歷使信知各具是華。以為成佛根本。尚是言顯而相未彰。故又以高五百由旬之寶塔。從地湧出有多寶如來。全身處此使一切人見聞不惑。而大樂說為之當機。欲開此塔如來示以彼佛有深重願。必待我分身諸佛。並集其會。而後乃出。於是世尊放光召集三變娑婆。其境界又不可得而思之者矣。當此之際。不唯見古佛與今佛。同居寶塔。而亦見無量分身如來。形殊影列。彩散星馳。儼如萬頃晴空。眾星朗朗於蟾蜍之窟。光如是遠。境如是??。佛如是多。華如是廣。大似妙墨圖成一幅華藏莊嚴。於諸人眉睫間。豈非明顯葯香幢華。展轉而無盡耶。真境既露。真智當生。如來以神通力。接諸大眾。共處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廣說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吾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前由諸小乘發廣大心故。即與授記。今以此經付囑者。乃冀其行廣大行也。復雲。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此是激勵聲聞。而行大法。然以寶塔名品者。重在聞見親切。古判此為示佛知見。意極明甚。愚亦以為顯示一真妙境。為如來唱募流通之文。世尊如是苦口叮嚀。竟未有一人出眾承當。又與說本昔為提婆達多旹。勤求妙法。不惜身命。今日所以為無上士。普濟眾生。緣其因中有廣大心。行精進行。舍頭目髓腦。而無厭惜也。汝等一得授記。便謂成佛乃本有事。何必勞苦作此修持。豈不思。理雖頓悟。事假漸除。苟不就修。縱得成佛。亦只一素法身。欲蘄乎萬德莊嚴。力無畏等具足成就。不亦難乎。噫如來為教諸聲聞。極難言也。語其易則懈於進修。語其難則廢彼大志。故方舉修持之難而?勵。未終疾舉一龍女始八歲。而頃刻成佛。可謂彈指。而頓超無學。則又見其極易。而不難欲使二乘融通見地知此法在於不易不難之間。但不可有心得。而亦不可無心求也。雖然此更有所謂焉。如來如廛市中之為賈者。出百怪千奇。以顯示於人。無非欲得以自滿而益於彼。非徒耀人眼也。彼龍嗔而且毒。女陰而最柔。可謂難化之極難化者。尚一聞此經。而凡情立革。況人耶。況人中之有智者耶。爾時藥王與大樂說。見會中滿座英才。皆潛機伏括。而弗克奮發勇力。特於佛前。立誓陳衷。勸慰如來。可以勿慮。我等於未來世。當不惜身命而持說此經。此固為會眾。而作引領之緣。使各發願。以慶慰於如來。然所謂發千鈞之弩者。意有所待。而藥王等。破浪衝風。又有待而然者矣。故五百羅漢。陡發精誠。八千學人。同身避座。雖不敢誦於醪濁之娑婆。而亦堪承當於散漫之國土。比丘尼?。有姨母之波闍波提。雖志在統攝弘經。患佛未親言許記。口欲言而辭未吐。如來已瞻視其色。得斯意矣。故曰。汝心將謂。我不說汝名而授記耶。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當於六萬八千億佛所。為大法師。然後成佛。號一切眾生喜見。於是耶輸並得授記。而尼眾之於此經弘通允矣。且佛記姨母。必說億劫為大法師者。慮尼眾慧不及福。而欲使廣修教範。可以自利而利人也。若然則藥王等之引領。可謂半滴全天。功其淺乎。雖則聲聞畢進。恐於涉俗難全。要諸菩薩輔行其側此又為如來口欲言。而不能言者之深心。惟顧視於八十萬億諸菩薩而已。且諸大士亦知佛心無別。其望在於衛行。便於佛前。作獅子吼。乃雲。能令眾生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得正憶念。致於恐怖惡世中。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我。及加刀杖者。我等敬信佛。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須知此諸菩薩。其形其語。原為初記聲聞。圖張榜樣。此見是父是子。而創業守成。無二心也。故此但用一持字。而為品名。次復說安樂行者。此文殊之別識也。意謂使忍難弘經。莫若使無難為佳。故請如來敷陳四行。以為遠害之方。教先盡於己。而後盡於人。未見有己盡。而人不從者。若果能潔己盡誠。忠信篤敬。雖蠻貊之[邱-丘+(看-目)]。吾亦得而行焉。然四行之中。行處近處。專精性戒。則譏嫌可遠。而眾難不幹。深心則於人無觸。悲心則於眾不離。四行成就。軌物方嚴。而歸功於妙蓮華藏。不唐捐矣。髻珠一喻。為顯第一之功。宣妙蓮華。竟成一切種智。而保守千秋之家業。無越乎此。其事行流通。已思過半矣。開權顯實。意已雲周。次下又為開跡顯本。亦分序正流通。以從地湧出前半品。至汝等自當因事得聞。為序分。從地湧出者。唯尊自性本具之理。前談跡門諸品。皆是事相。至此本門。復完序品光中境量。故有八恆河沙菩薩。從他方來。各願於此娑婆。廣說是經。世尊掉頭不顧。意顯不是家珍。冀得自胸流出。可以蓋天蓋地。故曰。我自有六萬恆河沙菩薩。能通此經。語論未竟。即時三千國土。地皆震裂。有無量菩薩。從地湧出。此正表人人蓮華藏內。本有無量性德。莊嚴此處。又似一幅八陣圖。只見星分棋布。主伴森然。而大雄帳里。雖不見指揮三軍。而籌算英才。已定於中軍錦繡矣。會中無限人。但聽角聲金響。不知已度陳倉。阿逸多不忍坐觀成敗。橫槊當鋒。探得軍心。潛知妙?。故說偈請詢曰。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云云。此問。即是彌勒欲為如來吐氣。而發其遠本。佛於未答之初。但囑雲。當共一心披精進鎧。發堅固志。是欲勇於敵而銳。於先必致的中紅心而後已。曰吾今為汝顯示者。乃諸佛智慧。是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要人得觀標幟。題面上已有一段。吞秦食楚。曠如無天。密如無地之雄心。而其中神運。概可悉知。豈跡門之知見而可企及。故綴此而有壽量品也。如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假使有人。抹作微塵。自東方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點盡。從前所有微塵之世界。盡皆以抹微塵。盡數諸塵以例吾壽。猶復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是塵有盡。而劫無窮之壽。蒼蒼莽莽。意語難思。仰無以攀。鑽無以入者。豈非諸佛自在神通大勢威猛之力耶。既聞如來壽量若此。則前所問從誰初發心。教化而成就之地涌菩薩。不喻而釋。夫復何疑。自達多至此五品。古判為悟佛知見。亦明矣。此時大眾悟證法身常住不滅。而其所得功德。深淺難齊。故又有分別功德品耳。然所以分別者。非吾佛故欲為分也。由得之殊證之別。隨數生成佛之有階級。眾生聞經信解之有限量。而作此分也。齊此為本門正宗。後皆屬流通。至於此上一品所較者。皆為久修實證者較也。未識暫時隨喜者又復何如。世尊又以一念隨喜。展轉至第五十人所有功德。超過八十年中。廣行布施於十二?生。以至俱令得證四果者。乃至算數譬喻不可較其萬一。此皆明受法之人。所有功德。至於傳經法師。則又不然。必致得六根清凈。證諸實相。其間統論。所證功德。皆是佛之知見。又豈止六通三明而已。已上較量。始見持經功德深且固矣。次復勸其畢竟堅持。而不可少怠。又引己行常不輕行。唯以平等佛慧。化諸眾生。雖多遭毀辱。絕無一念疲厭之心。以至今日。得菩提果。亦持經驗也。如來既已較其功。而示其行。會眾又已信其實。而知其旨。此時世尊。如重累人脫其所系。慶快通身。即時現大神力。出廣長舌。罄欬彈指。聲徹娑婆。以一身毛孔光舌相光。照寶樹之分身。如一月而臨眾水。因十方地動聲。聖凡聲。證娑婆之妙事。猶霜鍾而出重圍。如是神通。豈易易量哉。此所以曰神力品。囑累品者。乃付囑從前所教所示。令潔己盡誠。而行之也。自分別功德。至此六品。又為妙悟極則。以盡悟佛知見之底蘊。向後六品。總成入佛知見。而流通其事也。藥王本事。以苦行勖弘經之師。妙音往來。以應命勵承法之子。觀音入普門示現。見逆流而倒駕。眾聖用神咒加持。運悲心而莫極。妙庄王出陳本事。顯法力深。而轉識何難。普賢尊重。新勸發明利生切。而未來無盡。於是佛與菩薩。同聲唱無生之調。我共諸人。攜手登不滅之場。於斯時也。是法是華俱是幻。無生無佛亦無心。咄。喚作葛藤得么。

No.621-G 妙法蓮華經授手弘傳序

  經題五字。已如題釋。弘傳序者。弘者。廣大也。傳者。流傳也。准本序。謂讚揚莫窮曰弘。永貽來哲曰傳。序者。次序也。如觀東西之牆序。可以別堂室之淺深。又頭緒也。如絲得頭緒。而條理有在也。經有序。知一經之大綱。別始末之殊分。使意趣不紊。而條目有準。此述序題。次下述序主。

  唐終南山沙門道宣述

  唐是述序時代。終南山名距長安城。南八十里。在扶風武功縣。東接驪山太華。西連太白隴山。其山北來。勢終於南。故曰終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也。沙門。乃釋子之通稱。梵語沙門。此雲勤息。謂勤修眾善。息滅惡事也。又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上道下宣。序主名也。由後學不敢單稱。故言上下。師姓篯氏。彭祖之後。湖州長城縣人。父為隋吏部尚書。名篯申。母夢月輪貫懷而孕。復夢梵僧語云。所孕者。乃梁之祐律師也。生於隋開皇間。及長。師日嚴頵公出家。年二十。落髮受具。精通律典。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徙居終南紵麻蘭若制行事鈔。嘗行般舟三昧前。後總二十會。感天人送饌侍衛。後在西明寺行道。中夜臨砌。足蹶且仆。有少年介胄擁衛之。師問為誰。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故來給衛耳。因以佛牙授師。夜捧行道。晝藏地穴。惟弟子文綱知之。又授以藥餌修合之方。即今天王補心丸是也。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後時事。瓊一一為言。隨問隨錄。集為感天侍應傳一卷。高宗干封二年丁卯。冬十月三日入滅。眾聞天人同聲。請師歸彌勒院。懿宗謚澄照大師。述者。著述也。述者謂之明。作者謂之聖。述而不作。師自謙之言也。

  序文略分四段。一標敘一章大旨。即妙法蓮華。至降靈本致也兩句。二承序一經出處。即蘊結下。至故所非述。三釋成一大時教。從夫以。至樂土玄猷。四結成弘傳之意。即弘贊下兩句。先明標敘大旨。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妙法等。屬所詮之理。經為能詮之文。者之一字。牒定經題。通指七卷之文。統者。總攝之義。諸佛。即序品光中所現。方便品中所談。寶塔品中所集。三世十方之諸佛也。降靈。即降神跡於人間。所謂無生示生也。本致。即諸佛本心本願。所謂無邊眾生誓欲度也。如謂此經文雖七卷。實能統該三世十方一切諸佛降神利生之本願。攝無不盡也。次下第二段。承敘一經出處。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此方序一經兩土之原委。蘊。藏也。積也。結。即結集也。大夏。乃竺國之美稱。出彼千齡者。如來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滅後阿難始結集四十九年所說。大小乘經律論藏。至東漢明帝永平七年。方流此土。計一千餘年。齡。即年也。蓋蘊積於彼。所謂處。流傳於此。所謂出也。故曰藏積大夏。已千餘年矣。此明彼土之所藏。次彰此土之所出。東傳者。對西言也。震旦。東方屬震。日始出曰旦。樓炭經雲。蔥河以東名震旦。三百餘載者。自漢明帝夢金人至殿。遣蔡愔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至天竺鄰境月氏國。遇摩騰法蘭二尊者。奉佛經像來震旦。至永平十年。入闕獻經像。帝大悅。敕於雍門外立寺。以敬奉之。因白馬?來。遂名白馬寺。永平十四年。由五嶽道士忌之。敕以火焚經像驗之。道經悉燼。佛經如故。自永平七年獻帝。合一百五十五年。歸魏。魏五主。合四十五年。歸西晉。西晉四主。合五十二年。歸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什師譯此經持。合八十九年。總計三百四十一年。故曰三百餘載。載取物終更始也。此上是總明兩土之出處也。次又別明譯經時節。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西晉者。武皇帝。姓司馬。名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也。受魏禪。即帝位。改元秦始。國號晉。建都洛陽。對東晉為言也。惠帝。即武帝次子。字正度。永康。惠帝年號。長安。古稱咸陽。漢高祖建都。改為長安。以山河百二。子孫可長安也。青門。乃俗稱。即長安東。霸城門邵平種瓜處也。燉煌。禹貢雍州之域。漢為燉煌郡。竺法護者。梵語竺曇摩羅剎。此雲法護。月氏國人。究三十六國道術。秦始二年丙戌。自天竺達玉門。徙居燉煌。人美其德。故以菩薩稱之。後入長安。居青門。永康七年。初譯出此經。為十卷。名正法華。此明經來此土。過二百餘年。始成翻譯之原委也。燉(音豚)。煌(音黃)。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東晉者。由西晉遭亂。為五胡亂華。元帝始渡江。建都於江東之建康。故曰東晉。安帝諱德宗。孝武太子丙申。繼孝武即位。次年改元隆安。以晉居正位。秦為旁僭。故先述正統。後秦。姓姚。名萇。子景茂。赤亭羌人。先為前秦符堅之將。當晉孝武皇帝太元八年。符堅以萇為司馬。討慕容泓等。萇軍大敗。後於晉大元十八年。萇自陝西入長安。即帝位。國號大秦。僭位八年。子興繼位。改元弘始。龜茲。國名。在焉耆西南。沙門如前釋。鳩摩羅什。此雲童壽。本天竺僧。因行化至龜茲故。今以近處名也。前秦王符堅。聞師德名。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取什。當晉太元七年。得什俱還。至涼州。聞堅已歿。光遂據涼州。即三河王位。國號大涼。改元太安。當晉太元十一年也。光卒。子紹立。為太原公呂纂所害。纂立。又為呂超所廢。立呂隆。姚興弘始三年。遣師伐隆。隆上表降遂。奉什師至長安。秦王師禮之。當晉隆安五年辛丑歲也。什始於草堂寺。譯出此經。為七卷。當晉義熙丙午。而序曰。隆安以什入長安時言。非譯經之時也。什師譯經。前後共三百八十卷。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入滅。壽七十歲。當晉義熙九年癸丑也。此為序主出陳什師翻譯此經之原委也。龜(音丘)。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隋氏者。隋高祖皇帝。姓楊。名堅。弘隆華陰人。漢太尉震第十四代孫。初宇文泰。仕魏封周公。至子覺受魏禪。國號周。堅父忠。仕周有功。官至太傅隋國公。忠卒。堅襲爵。陳太建十三年辛丑。堅受周禪。都長安。國號大隋。自文帝至恭帝。通三主。合三十七年。以國號為姓。故曰隋氏。仁壽。文帝年號。北天竺者。天竺有五。總名印土。此雲月[邱-丘+(看-目)]。以簡非其四。故曰北天。闍那。笈多。二法名師。闍那。具雲闍那崛多。此雲志德。笈多。具雲達摩笈多。此雲法密。按添品經序雲。大隋仁壽元年辛酉。普曜寺沙門上行。請闍那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譯此經。為八卷。名添品法華。謂於晉秦兩譯經內。添合移改有五。一於前兩譯。添普門品後偈頌。二於釋師藥王品後。補日光喻之全文。三合天授品於寶塔品內。四移囑累品於普賢品後。五回陀羅品於神力品後。故曰添品。以上總明此經出處翻譯之原委如此。向下結明弘通秦本。笈(音及)。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本一經。由三譯故謂三經。兩次為重。三翻名沓。然經雖歷三譯而重沓。其文言妙旨。則彼此互陳。如十如是。晉譯則無。秦譯則有。又藥草喻後半品。兩經俱有。秦本則無。又如囑累品。秦本在二十二。隋本置之卷末。於中若文若旨。豈不為互相陳列耶。第古今時人所尊崇為高尚者。又秪唯秦本而已。沓(音蹋)。

  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由上雲。秦本為時所尚。恐人疑難。謂三經本是一經。何秦本獨為時所宗尚。而二譯獨不為流通耶。故序主復雲。自余支品。如齊武永平中。有達摩摩提。譯出提婆達多品經一卷。又如東晉秪密帝。譯出普門品經一卷。已流通於世矣。又別偈者。如闍那崛多。於西川龍淵寺。譯出普門品重頌偈一卷。並皆傳誦。是知支品與別偈。皆有流傳。故曰不無其流。具如序歷者。歷。即紀記也。謂若論本文二譯。與此全同者。同於本經流通。致於各有支品別偈。具載如彼二經所記。故所非今經所述也。已上承敘一經翻譯出處原委已竟。次下第三釋成一大時教。

  夫以靈岳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此方釋成諸佛降靈本致。以明弘贊也。夫以者。發語之詞。前曰降靈。總約一切諸佛。此曰靈岳者。單明釋迦一佛。為本經之教主也。靈岳。即靈山。降靈者。用詩經中惟岳降神之意。然我世尊。現相人中。示居靈鷲。豈無故哉。直為一切眾生。醉生夢死。佛眼不開。自非大覺聖人。無由開廣大之教化令其成然??者豁然醒也。故曰非大聖無由開化。此言應稱於機也。下又言機稱於應。適者當也。謂如來教化雖廣大平等。而所當化之機。如千二百羅漢。及諸聞者。為如來化之所及。皆有宿緣。己見於大通佛時。曾下大種。若使往昔無緣。又豈能驟然而開導其心哉。故謂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

  此中明如來始終有由。為開化之地。仙苑。即鹿園。乃古仙所居。故曰仙苑。告成者。佛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便出聲告曰。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也。佛既成道。必應說法。然機有利鈍。故雙垂二相。現千丈身。以應大機。示丈六身。為說小教。由是於機則分別其小大矣。此是如來始有由於仙苑也。金河。即產閻浮金處。在拘屍城外。河畔有娑羅樹林。佛於此入滅。顧命者。尚書篇名。成王將崩。回首顧群臣。而發命也。佛將入滅。而垂言教。說涅槃經。如成王將終。作顧命篇。此序主取以潤色其文耳。如來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至於有頂。普告大眾。如來今日。將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問。此是如來終有由於金河也。道殊半滿之科者。道言也。殊別也。科差等也。涅槃經雲。半字者。謂九部經。毗伽羅論。謂方等大乘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佛說半字九部之經。而不為說毗伽羅論。毗伽羅即滿字經也。豈非教被一句。結上始終二處。然機分小大教殊半滿。豈非如來以教被機。乘時施設者也。無足等句。方結歸本經。然涅槃雖系最後之談。能被之教。既有半滿之殊分。而所被之機。豈無權實之差等。核者。考也。謂不似今經。無分大小權實。皆當授記作佛。由是知始終之教。並不足以考核其實。如法華之高會。唯崇一實相也。核(音劾)。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此又申明適化所及不及。為無緣有緣之義。即承上高會二字而來。既以法華為高會矣。云何而有退席之流。是知高會之中。雖有五千退席之眾。無非為增上慢者。作進趨之緣也。既退者。尚可為進者之緣。則五百得授記人。愈見其為進者之勝緣矣。故曰。俱崇密化之跡。崇者。尊也。如經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既曰俱崇。不唯五百人。尊佛慈旨。密行輔化之跡。而退席者。猶為密化之密跡也。此下正序本經大旨。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由會中有此輔化之儔故。如來放眉間光。現種種瑞。使彌勒騰疑。有文殊對答。致令身子等諸羅漢。開發啟請說教之本源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中。佛因舍利弗等。不領光中所現之相。只得自己出定。讚揚諸佛權實二智之德。無非演暢諸佛之弘遠方略。又宏略即大略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法說一周。身子得記。其餘聲聞。尚未信解。故身子代請。如來重說譬喻。以三界喻火宅。佛喻長者。二乘等喻火宅中諸子。先以三車引導。喻四十年前所說三乘。後等賜大車。喻今說法華。雖區區數千言。莫過為二乘暢通入大之文。同一軌轍也。此用記雲。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為潤色也。約法則同圓教一實之文。約喻則同大車一乘之軌。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如來既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復說因緣。一周引佛。曾於大通佛時為王子。說法華經。爾時所化恆河沙等眾生。即汝等比丘。及我滅後聲聞弟子是也。則知今日得授記者。乃宿昔之因緣有在。而不墜失也。故說化城喻。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五百弟子。領佛說因緣。得受果記。感佛恩德。說系珠喻。以佛喻親友。自喻醉人。一乘佛知見理性喻珠。今由說三周之後。各得開悟。如酒醒後覺昔珠今用。智佛與今佛。雖出塵劫。而此理性之珠。不曾遺失。故曰常在。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此亦承上文而言。謂佛知見理性之珠雖在。苟非如來於此經開示多方。則亦不得現前受用。故佛於法師品。又再四勸其精勤讀誦。受持此經。說鑿井喻。謂在家出家。求佛道者。若依他經修習。如於高原求水。但見干土。雖費穿鑿。去水尚遠。若依此經修習。如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知水必近。以此經詮顯如來一乘妙義。皆如來指示。令悟有多種方便也。故曰顯示悟之多方。鑿(音昨)。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謂自序品。至法師品。三周之詞義。雖曰宛然明白。而數喻敷陳。思惟其旨。意極遠大。以詞義觀之。似為世諦之常談。以喻旨言之。其實明最上之大義也。已上弘贊其經。以明所說之法妙。向下弘贊其佛。而明能說之心妙。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言此經雖文詞義理摹寫宛然。而譬喻鋪陳。旨趨遠大。自非我釋迦之弘慈廣濟。其孰能引拔滯空溺跡之聲聞。與沉於權見之流耶。若非我如來至極之悲心。其孰能拯接昏頑迷倒之眾生。與無明失性之人乎。正見婆心大切。有落草之談。以結歸非大聖無由開化之意。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自漢明帝永平十年。至唐高宗干封二年。律師入滅。但未審唐代何年作序。總六百餘載。是時之久也。總歷群籍。計經律論。有四千餘軸。是法之多也。而人於久遠之時。最多之典。而獨受持此經之盛且篤者。以驗佛之大慈悲心所加被也。而亦驗機教之相扣也。亦見時所宗尚不誣矣。已上弘贊其佛與法竟。次又弘贊其僧。為機教相投。及聞而深敬之妙。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具威王之餘績。

  亦承上受持盛者為言。扣。投也。合也。謂昔佛在世。親說此經。猶多怨嫉。尚有五千退席之人。今佛滅既久。受持者。返如是之盛。豈不是機與教投。而生與佛合耶。須知此機教相投者。並是智勝佛時。曾下大種所遺余之塵也。魏都賦雲。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為潤文也。聞而深敬者。謂即未機教相投。一聞此經。便深生敬仰者。亦是常不輕。於威音佛時。嘗蒙授記之餘功有在耳。績功也。跡此可見。今日於經有緣。聞而敬信者。當自慶也。此正結歸非昔緣無以導心。績(音跡)。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凈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輒。專也。綜。即機縷之持絲製經者。凈六根者。如法師功德品說。謂我於經首。錯綜其說。而成此序。使人知一經之大旨。令受持者。專心進業。庶得早凈六根也。仰慈尊者。謂釋迦已滅。而欲得入佛嘉會。須待彌勒慈尊龍華說法。若使六根早凈。可以仰望於當來之嘉會矣。速成四德。有雲。常樂我凈。然此四種。是佛果德。據普賢勸發雲。若善男子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佛雲。當成就四法。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故。序雲速成者。對早凈而言。皆因中所當成之急務。謂四德若成。可以為趣向樂[邱-丘+(看-目)]之通玄大道也。猷。即道也。樂土准本經。即三變凈土也。若對凈六根。可仰彌勒慈尊。則成四德。可趣極樂蓮[邱-丘+(看-目)]。況功圓果滿。應入唯心凈土。本經亦云。如說修行。命終之後。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所。又此經以彌勒居首。普賢居終。舉此可以該盡一經之始終。什成一大時教已竟。第四結成弘傳之意。輒(音懾)。綜(宗去聲)。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此結歸序題。贊。助也。貽。流傳也。遺也。序主謂我作此序。人微言輕。如撮土之助泰山。勺水之益滄海。莫能窮盡。此經功德萬分之一。但願由此序。而俾此經。永遺後世。流通莫盡。以表區區一念護法之誠耳。云爾者。結語之辭。謂一序所云如斯而已。然此經具本跡二門。今何但序三周跡門耶。且跡由本顯。本自跡彰。若知從本垂跡。即知因跡顯本。所謂本跡雖殊。其不思議一也。申什序文已竟。貽(音夷)。

  妙法蓮華經授手弘傳序(終)

  太虛圖書館


推薦閱讀:

《法華經》的「如來使」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十七
法華經--通讀筆記
法華經概說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