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 天鵝之死 【大提琴】纏綿往事

《天鵝之死》由俄國舞蹈編導米哈伊.福金在1905年為安娜巴甫洛娃創作。作曲:聖桑 編導:福金 首演:1905年由安娜巴甫洛娃首演二十世紀初,俄國著名芭蕾舞演員安娜巴甫洛娃應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邀請,在貴族會館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表演獨舞。音樂選用了法國作曲家聖桑(1835-1921年)《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天鵝》。由於當時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鵝"作為標題,故改為《天鵝之死》以示區別。巴甫洛娃是20世紀初芭蕾舞壇的一顆巨星,她為在全球傳播、普及芭蕾藝術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她不僅推動了芭蕾在許多國家的誕生和發展,使一些國家瀕於死亡的芭蕾煥發出生機,同時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影響了許多人的命運。巴甫洛娃表演過眾多劇目:《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子》、《雷蒙達》、《舞姬》、《吉賽爾》、《仙女》、《埃及之夜》等。芭蕾獨舞《天鵝之死》表現了人類與命運,死亡進行搏鬥的堅韌頑強精神,表現了人類對生的渴望。《天鵝之死》有著震撼人們靈魂的力量。自1905年在俄國彼得堡初演以來,每次演出都給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在寧靜皎潔的月色下,一隻白天鵝憂傷地抖動著翅膀,立起足尖緩緩移步出場,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鬱的旋律。舞蹈忠實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傳統,以詩一般的靈感使表演與技巧有機地結合。通過描繪瀕死的天鵝渴求重新振翅,孤身隻影在平靜的湖面上艱難掙扎,最終默默死去時的神情,以象徵人類在現實生活中與死亡,命運進行不懈反抗的搏鬥精神。《天鵝之死》在它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也不可能永遠保持一成不變。後世的舞蹈家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長,不斷地給作品賦予了新的含義和表演方法。她們的每次表演,似乎每次都能給人以新鮮的感受和啟示,證明了舞蹈不單純是悅目的藝術,而應該是通過眼睛進入到靈魂深處的藝術。

芭蕾舞 - 【天鵝之死】

大提琴-【纏綿往事】【殤】

傑奎琳·杜普蕾(1945-1987),女,20世紀天才的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蕾於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當她四歲時,聽到收音機里大提琴的聲音,就要求要那樣的樂器,從此展開了杜普蕾與大提琴之間的不解之緣。五歲就被送去倫敦的大提琴學校跟隨老師學琴。七歲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奏會。十歲的時候,得到蘇吉亞獎,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十五歲那一年,獲得了市政廳音樂戲劇學校的皇后大獎,這是專門為叄十歲以內的年輕音樂家所設置的。十六歲那一年(1961),她於威格莫爾大廳舉行首次獨奏會,並獲得大眾一致的讚賞,才華與年齡的落差傾倒眾生。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傑奎琳·杜普蕾,她把全部的生命奉獻給了大提琴。這種極富男人陽剛之氣的樂器,一直是男人們的專屬,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個性、有創見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鳳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卻是例外。這一切都體現在她演繹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中。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飽滿激情,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傑奎琳.杜普蕾(1945—1987),僅僅在世上度過了42個春秋,卻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頂尖的大提琴演奏!提琴的聲音那麼悠揚,溫婉深情,繾綣綿延。一曲《纏綿往事》讓你落入難以自拔的往事....在音樂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多餘,讓我們靜靜傾聽......

傑奎琳·杜普蕾 - 大提琴【纏綿往事】

傑奎琳·杜普蕾 - 大提琴【殤】


推薦閱讀:

有我這個年齡來學芭蕾舞的嗎?
怎樣讓女朋友放棄跳芭蕾舞?
幼兒芭蕾舞的基本常識
芭蕾舞者的純情
說起芭蕾,大家常給出的答案就是疼,累,苦,枯燥~那我想問如何讓芭蕾大眾普及化?我們舞蹈人該做些什麼?

TAG:芭蕾舞 | 往事 | 大提琴 | 提琴 | 天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