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家譜(附漢川燕子庄陳家灣世系)
天下有陳氏 陳氏滿天下
陳氏家譜
前言
中國是一個多姓氏的國家,各姓氏都有自己源和根的典故,這些典故則是人們世世代代之祖先。「炎黃子孫,不逆其祖。」是中央政府的領導人陳雲先生為炎帝陵墓的題詞,也就說明了人們對待自己始祖的重要性。
中華人們,不管遷徙、漂泊到什麼地方,都有尋根問祖理正宗支,使自己生生不息所繁衍之子孫編入自己氏族的《族譜》、《宗譜》、《支譜》或《家譜》內,以託庇列祖列宗的福蔭,親其親,長其長的最大心愿。每個姓氏所編撰族譜的原則是:自下而上溯其始祖謂之「水有源,木有根。」;自上而下,理順血緣謂之「分清直系、旁系,確定親屬關係。」。國有政史,家有族單,這種追本溯源,尋根覓祖,具備展現人類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幾千年來,所遺留史書、古籍是人們的精神寶庫,但尚完整、確切的族譜書冊卻很少,這是人類文史的一大遺憾。
中華陳氏乃淵源流長,歷史悠久的大姓之一,據中國人口普查資料報道:中國陳姓就有七千多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居中華十大姓第五位,僅次於李、王、張、劉姓。我陳姓是構成了中華民族總體之一。
據《路史.國名紀已》、《中國姓氏尋根》資料記載:陳姓是中華古老的大姓。古黃帝時期,有陳豐氏部落,傳說帝之孫媳和曾孫媳均姓陳,在原始母系社會時,通過婚姻血緣關係,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基礎。約五千年前,陳豐氏部落隨黃帝族從陝西寶雞東遷,居住河南宛丘;即《山海經.大荒南經》謂之「陳州六山」。給後來陳姓留下一個「徽記」。
據《史記.五帝本記》及《陳杞世家》記載;黃帝九世孫虞舜,以孝聞名,四岳推舉,繼堯帝位,在當天子之前,堯帝將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他們居於媯水,其後代子孫遂以媯為姓。
舜做了堯帝的女婿後,逐步成為炎黃和東夷部落大聯盟的首領,那時龍的圖騰代表炎黃,鳳的圖騰代表東夷。而自然的兩個部落並舉,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相傳至今的龍鳳圖騰的吉祥詞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
舜帝曾代理天子政務十一年,登上帝位39年,禪位於禹。禹封舜帝之子商均於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虞舜誕生之年(約公元前2240年),到媯滿封陳受姓的前一年(約公元前1047年)共傳34世,歷時1153年,謂之「虞舜世系」。
舜之三十四裔子孫媯滿,於周武王弔民伐罪在公元前十一世紀誅紂王滅商朝,分封列國時感虞舜之厚德,封其媯滿為陳國之國君賜侯爵。陳國乃(今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奉守舜帝祭祀,以務廠恪,媯滿陳胡公之子孫遂以國為姓(即姓陳焉)陳國共傳二十六世26國君,歷時六百年。《左傳》作:陳閔公越,於公元前479年為楚所亡。自周武王封舜裔為陳胡公於太昊之圩,子孫以國為姓的史跡到媯滿去世,傳至湣,而陳國亡,謂之「陳國世系」。
陳湣公之長子陳劍遷到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縣)改名為陳衍娶妻淡氏,業農而繁衍子孫。
史書上載:陳平者,系陳湣公長子陳衍的十世裔孫也。平輔佐漢高祖劉邦六齣奇謀建立漢朝,論功封為戶牖侯,世襲。後有漢惠帝登基封左丞相,呂后遷右丞相,漢文帝登位又封丞相。因而陳平三朝丞相光躍天下,後其六世孫陳湯,因伐匈奴之功又被漢元帝封為關內侯。
陳平的十五世系孫太丘令長陳實,被譽為文范先生,他傳十五世到陳霸先建立之陳朝,史稱陳武帝,後於公元589年,陳朝在陳後主稱帝時被隋滅後,穎川世系這支陳姓人各奔東西。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仕唐的陳兼中進士為翰林學士,官至右補闕,贈秘書少監,系陳宣帝第五子封為宜都王陳叔明之子志高公子陳才,才生蘊圭,圭之長子名兼。兼與胞弟陳旺初官江州,後兼公遷官別任,陳旺公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卜籍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建庄開基創業。陳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藍,藍生青,青生六子,繼而六子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傳,孝義傳家,創了奇蹟。同居共發330餘年,聚族3900餘人,受到唐、宋歷代皇帝旌獎。
江州陳旺創建的舉世罕見奇蹟被朝廷命為「義門」。江州義門至宋朝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頒詔,降聖旨,敕令大分家。並派權臣為監督分析家的特使,將義門所繁衍的3900多人劃成609份,以拈鬮方式,每份憑鬮分往中國十六省的各州、府、縣等。這謂之「江州義門陳氏遍天下」。
江州義門陳旺公的四世孫陳青之長子陳伉,伉生忻,忻生勛,勛生昱,昱生梓、勉、二子,勉生繼元、繼升、繼遷、繼育四子。繼升公宋時赴京考中進士,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大分家時,憑鬮分得石橋庄今南昌市小蘭區,配妻呂氏,生恭、寬、信、敏、惠五子,繁衍子孫極昌盛,後裔乃繼升公十世系,因元韃亂中華,漢人及元社會動蕩則子齊公遷徙到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岡)蘄州蘄春大同下鄉定居。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於元朝末葉(1330年)出生於先世子齊公徙居的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鄉。自幼機智,有膽有識,嗜讀書,過目不忘,好扶困濟貧,見義勇為。年少時參與徐壽輝組織義軍在蘄水起義反擊元朝暴政,後編為紅巾軍投朱元章共同消滅元朝建立明朝,推朱元章為帝,建都金陵(今南京)論功封陳寶為提督武德將軍。
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章敕封陳寶為兵馬總鎮統帥(從二品之武官)奉旨率毛、許、鄭、洪四大指揮;方、賀、馬、田、張、祝、李、熊、袁、陶、孫、夏、羅、劉、吳、汪等二十四騎平服黔蠻。陳寶公結合地理實況,巧用孫子兵法,以矯旨為先導,寬嚴結合的戰略戰術,不折一矢一卒,則將上三六洞,下一十八洞,及泗州一帶平定,使湘黔邊境呈現太平。明太祖聞訊龍顏甚悅下聖旨則派欽差大臣至平溪中軍營,論功加升陳寶為提督兵部侍郎贈武德將軍,寶之長子陳清官拜都司閭府職千戶屯;次子陳淳官拜都司閭府職千戶屯;幼子陳湛官拜都司千戶屯。
明太祖朱元章崩駕駛,突發宮廷政變。朱隸奪侄兒允文皇位自詡明成祖,將朝廷改制,遷都北平改年號為永樂。朱隸執政後對前朝文丞武將大肆誅殺、貶官。於永樂二年,朱隸派欽差到平溪(今貴州玉屏)降旨:令陳寶將上方寶劍,帥印,兵符,三軍人馬統交鎮遠衛朝廷的錦衣衛都司總指揮。免除陳寶元帥之職降為領守邊關總兵,劉乜漢也免去副元帥,亦降為平溪(玉屏)鎮守邊關副總兵,二人永駐職守不得離崗; 陳清、陳淳返至湘西麻陽屯田戎邊兼奉母盡孝。
自此,陳寶公鎮守關口,盡職終身。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病逝,享受天卒八十七歲。明成祖詔謚為福主侯,墓葬平溪(玉屏)西龍鄉岩坡龍形地。
常聞君子創業垂統為可傳也,為可紀也,我族寶公於明代三朝為將,其名聲播於朝野,本應有史有跡可考。只因只因清朝時遭三次兵災,故我族寶公所創之跡盡毀。最為嚴重的是康熙十八年。
明將吳三桂降清後,清廷封其為雲南平西王,轄於雲貴毗鄰。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髮,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云南。吳世璠退兵率軍途經平溪強迫獲功為明元帥時的寶公三子陳湛公後裔入為伍,陳氏後裔不願與其同流合污,吳怒,對陳氏後裔進行殊殺,把明帝欽封給寶公鎮守貴州邊關在封地上置的田莊、房屋與剌封之府的祈宮殿,還有陳姓女子貞節牌坊焚毀。以致陳氏後裔老、幼、男、婦播散流離,逃命避居今玉屏鯰魚塘。
後來在清雍正年間又遭麻邑文丁驅兵圍困,誣指陳氏窩藏蘇、羅、馬起兵反清的欽犯,又一次遇刀兵相鬥、兵荒馬亂之災,又使湛公後裔東遷西徙,死於劫難,人口銳減,至今不足五百男丁,古迹全無。寶公事迹只有老族譜的簡記和本族老者傳敘。
陳家灣雖編了一族譜,因其編譜的宗旨不明,責任不高,譜內誤處頗多,重之有三:一、血緣沒有理順;二、尊輩顛倒;三、女人沒有名字,只有姓氏,與現行法律相悖。為編一部較真實的族譜,其責任肇自。故以「追根溯源,尋宗覓祖。」為宗旨,以清嘉慶十一所修老譜為依據,參閱網上許多有關義門陳氏源流和各有關陳姓之書籍史料以及湘西陳氏族譜,進行分析、研究、綜合,力爭做到證據可靠,事實真實,使它真正成為是一部宗族的人文史,使它成為各歷代的里程碑,成為國家文史研究之藍本依據,對人文的史冊考究有所裨益。
陳家灣的正統血緣自太古起源、遷徙、繁衍將永遠不會有休止符號。
我們是龍鳳合諧的傳人,我們是虞舜始祖的後裔。我們是陳胡公封疆陳國而得姓開山之祖的子子孫孫,我們是開派鼻祖陳寶公的後代。當你們閱讀這部《陳氏族譜》看到裡面記載著你的曾祖父,祖父,生父和你的子孫之名所處的頁碼,你會感到古虞舜的血液在你自己身軀內汩汩流淌的聲音。
寶公第十七世孫陳佑福 撰
丙子年(1996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
轉自 三多里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03788700
清朝嘉慶十一年陳氏纂修族譜原序(一)
宋朝文彥博贈江州義門楹聯「五百年同居天下第一,三千日聚族世間無雙」直傳我寶公,官拜提督兵部仕郎,贈武德將軍,於大明洪武四年降旨敕封為總鎮元帥,領劉乜漢,馬俊兩副帥軍師李伯麟;張克強、祝志偉、汪貴、瘳榮四大指揮使;方、賀、李、熊四副將;韓達、羅岑兩路先鋒,率領十萬八千三軍征黔平蠻。
寶公早熟兵書,早知破陣兵法,入湘黔邊,施用是矯旨突出,採用窮追猛打,擒獲蠻首,寬嚴結合,深入蠻穴。使滇蠻巢穴這上三十六洞,下一十八洞,不折一矢,而泗州一帶地方已安寧而開闢焉。
洪武五年又接詔,肅清天柱一帶,追擊頑叛流竄之殘餘,使人民安居。由此洪武六年因戰功而被封疆分平溪衛,同時屯守平溪,如此於平溪城內南街卜地相宅而居之。後由平溪兵剿西龍鄉,遂移居油草坪而開闢田地山場百數十里。迨永樂初黔之紅苗聚眾地,劫掠官府黎民,公復領軍剿之,起自馬腦坡以十到平溪百數十里,永樂二年寶公又獲軍功被賞賜塔子坪、石惹坡、白泥田數處地方。
寶公思:吾因功人居平溪,地隔千里,路途遙遠,耕管不便。遂議曾入湘黔進軍,掃清湘西,開闢陳家灣,夫人石氏已留守在彼,現令長子陳清,次子陳淳帶兵下湘,屯田戌邊和侍奉老母,正式定居於杉木坪,趕家衝口。鼻祖陳寶公鎮守平溪邊關,因幼子陳湛陣亡,由公撫理湛之妻氏,兒子。仍居平溪城南老宅。然已闡明,朝廷按軍功所賞田畝地處麻陽,然其田賦,戶籍,均受平溪管理繳納,學堂書院入學者文武考取亦受平溪。後永樂改組而降詔:陳寶授以平溪邊關總兵鎮守使。劉乜漢為副總兵鎮定邊關,寶公三個兒子均授都司千戶閭,陳家灣始祖鎮守關謚職盡終身,享年87歲,謚施主侯,墓葬西龍鄉岩坡龍形地。
夫,我先祖開創,子孫世守,古今同然,旋至清朝順治戊子兵變,我寶公幼子陳淇之後代子孫男女老幼均避刀兵戰禍於油羅寨頂。後遭明之大將降於清朝為叛將吳三桂回軍掠殺,野焚。以致湛公之才幼孺婦被驅散流離失所。我司祖陳寶公敕書、證狀、財產契約、領冊、田地契稅、人文族譜等劫後所剩無幾。
余賴明皇釣衡,祖宗之培養,不任其流失,復訪年高德邵,故敘祖宗之源,整之順理成章以昭來茲焉。
謹 識。
嘉慶十一年丙寅年,十四世系孫貢生:陳甲 記文代序
清嘉慶十三年陳氏修族譜原序(二)
從來事不變者可以安然而無語,而事之變忽者則焉能置之而不傳。切念我祖寶公。開闢泗州,分功屯鎮黔省平溪。然論軍功賞糧田以獎之,直至老蠶吐絲,尚任戌邊總兵,直終在職而卒於邊防,真忠於朝廷之勛臣,永樂年間謚為「福主侯」寶公因功所封賞於麻邑之杉樹坪,石惹畈,白泥田之糧田。但人居平溪衛,其田糧國賦,所派稅差,等項統系親當納,遠祖者設屯總催以收乞輸運。若詩書誦考,習弓跨馬武選皆繫於貴州平溪衛入賞,方至貴陽鄉試。此乃祖公功德垂其子孫相繼行,歷時三百年不變易也。
不廝,經元到明以至於清朝雍正年間,災因已與我鼻祖陳寶軍隊中有馬翼和羅總兵兩將軍後裔居於麻邑江口區域而聚眾造反以不滿清朝之統治,然曾撲之,囚之。後越牢而逃之。麻陽主丁縣宰誣云:平溪陳氏匿藏欽犯,就私動官兵,散播陳十萬,羅八千,反抗天朝亂江山。這樣將平溪衛圍之,平溪陳氏被冤負誣,申明再三,不服冤誣,而不通知達。眾團結一心,以牙還牙,盡將麻邑官兵驅散。麻邑主丁心忿而移文於平溪上司鎮遠衛。意則平溪陳氏人居屬貴州,田地籍於麻邑,欺藐官長,窩藏欽犯,應籍戶拔赴麻邑,方聽官轄。上司准其所詳,遂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將按田糧配套戶籍撥入麻邑當差。又延計劃七年繫於(1734年)全部以定完善。
此系,事定而忽變,安可不計以傳後人乎,此次田糧人籍雖劃撥麻邑,然歷來先祖基址 ,廬舍仍在玉屏南城內外,有居鯰魚塘,有居西龍鄉等處,是守祖宗基業。有祭祀祖宗之殿堂,有祭祀祖宗之墓塋。雖壓抑縱撥,而始祖亘功開闢之淵源亦亘千載而常傳也。故記之為序
嘉慶十三年上元 公旦 九世孫庠生 陳韜 敘錄
清嘉慶十三年陳氏纂修族譜原序(三)
清嘉慶十三年鐫修宗譜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顧史與譜體同而用異,史之用大書特書有褒貶予奪之權,譜則敘宗派敦族誼宏獎孝義,寓勸懲睛不言之中,而含激揚於太和之宇也.
陳氏之有家譜也由來舊矣.而我祖寶公始自江州即今九江府,徙於黃州府蘄州大同鄉.因官征討,復徙貴州平溪(今玉屏)又徙湖南沅州府麻邑,幾歷遷居,迄今世代久遠,族繁人眾,倘不鐫修宗譜,恐分支別派,尊卑混淆甚非.所以敦宗而睦族也,,族中有志之士,監生、通書、通馨,生員廷贅、可尚、達瑩、士壽等,深念木本水源,昭穆秩序關係非輕,思起而修之。由是會眾族公議,族首有繼樂、達天、金和、通徑、達瓊、達安、達貴、士寶、宏宗等。謂我族雖居麻伊、玉屏具有遠親誼實,無親疏祖列字派,本源尚未刊修,猶有遺漏。族中通常、宏亮、承應不避艱辛,躬赴玉屏、鯰魚塘,要約老少前輩,無不樂從。錄各房字派,存亡名目,選澄譜,命梓刊印,存傳流世,系有證眾口一辭,眾稱甚善。切思,是譜之作序,昭穆詳服。諧大宗小宗有經人物,著作之有,紀期顧耄耋為五福之光。風水陰陽實鋸靈之自。所以備載無容遺漏。感霜露而興思創立祠堂,祭風雲而嘉會疊言縉紳。我族前輩曾取二十字派:金、玉、尚、大道,國(世)、善、繼、廷(可)、達(通);士、宏、祖、恩、佑;昌、啟、萬、代、興.
今複議纂二十字輩:忠、良、長、發、福;仁、厚、永、為、禎;文、學、超、選、拔;恭、慎、佐、盛、明。自此,共四十字派,族眾當循序而取,不可任意別用他字,以紊班次.此道億萬斯年,昭茲來許也。雖是雖一木分為萬株,而尊卑長幼一毫不易.萬株實由一本,孝友睦嫻合族,自講至譜修後,人文卓越,書香之疊紹,財物之殷實,諒子子孫孫相承而有也.是為序.
清嘉慶十三年桂月 歲桂月榖日
十二世孫 生員達朝,字允升,號敬軒 撰
清光緒十一年陳家灣續修族譜原序(四)
陳氏續修宗譜序
曾聞君子創業垂統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我族始祖創之前有可傳也,鼻祖垂於後有可繼也.維其可傳可繼,固歷代之祖,前賢具已備錄,均有考證.
稽我族自分派以來,雖已代遠年湮,而吾族中有志之士,若貢後陳甲,庠生陳滔,詳敘錄先世之宗派,已淵源有自矣!
適嘉慶十三年戊辰歲,鐫修之譜則又有庠生達朝,監生通書,郡庠生達中等,先統論綱領,後佃論條目,共議盛舉,將派宗,字輩俱已排定,功已成竣,已系費心勞神可謂極矣!試計嘉慶戊辰歲至今光緒乙酉已七十八年矣,尚不再議續修,恐歲久年湮,人繁丁眾,難以備錄。於是約合族老少,有志之士共議纂修,人人樂從,戶戶稱善,纂修之舉,有響即應,斯為美矣!
予生也晚,才疏學淺,豈敢忘動筆墨,亦不過記先人之功,啟後世之業,以致亘古不朽也,是為序。
清光緒十一年(1886年)乙酉歲孟冬 吉旦
十四世孫,先業孺,因功賞戴藍翎候用戎府總理纂修宗譜事:陳宏書敬撰
清光緒十一年陳家灣續修族譜原序(五)
光緒十一年七月之秋,續修宗族,其功亦甚鉅矣!然要非好事者為之,遐稽我族譜書,迄今歷有年代矣!歿存丁口約有千餘,使任其囊*飽編絕。而若不接踵撰修,恐私淑諸人者,難以就理,爰約合族老少鳩首,聚集祠堂會議續修一事。樂從者十有八九,議後者百無一二。於是添丁入派,共(襄力)*盛舉猗歟休哉!
但予生也晚庸才,管見敢操筆削之,權重任身,肩難負長者之命,不得已探本溯源,盡承先啟後耳。
我族雖分乎八房,而實不外乎一體。思勝跡於朝門,門楣可邱,建鴻閣於後世,義字堪鐫。續修而後,務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永敦義門之家風斯可矣!
倘得肖子賢孫世守族規於替焉則幸甚。爰於是乎序。
光緒十一年歲乙酉季秋 榖日
吉旦十五世孫邑庠生 陳祖
概 述
中華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據史記載,距今約170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而約八十萬年到二十萬年前我國亦有了北京人,元某人,藍田人,大文口人等。史稱之為「原始社會人」。
嗣後人類在戰勝大自然的過程中,經過生產和生活實踐,人腦逐漸發達,能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此時人們聚群為生,隨母而居,稱之為「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時,她們以母系血緣為一體,因母生之女,女隨母居為一體,隨母之姓而姓之。大約母系社會延之五、六千年由於生產權和生產力變化以男子為主導,轉代為父系社會。社會制度隨著生產和生活的進一步發展,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此時母親所生兒女隨父之姓而姓之。所以按人類的血緣組成一個姓氏群體,謂之家、族、或部落,各姓氏族聯合成大體組成一個國。
一個姓有一個姓的典故,一個部落有一個部落的典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典跡和根源。族是以血緣組成。自古以來創姓的祖先最嚴肅的講究沌正血緣,絕對不能混淆滲雜。所以《左傳》里說,「史佚之志有元日」「非我族類必有異,楚雖大非吾族也」。
隨著從古到今的歷史車輪不斷前進,各氏族血緣體系之親屬不斷繁衍延伸、擴大,這就使人類不得不編纂本姓氏的族譜,宗譜,家譜,以記錄自己的血緣傳遞、血緣發展的史跡。
《族譜》是指「宗族」(家族)聚眾集居的城、鎮、鄉、村,理清直系、旁系所繁殖一代一代的百年、千年、萬年所延伸的後裔進行不遺漏的真實史冊,是防止某些刁鑽、奸滑之異類的雜種混蒙入內,製造族中顛三倒四、混淆是非,挑起糾紛、仇殺尊卑之事發生的依據。歷次修譜,雖防範甚嚴,然仍有別有用心之徒鑽入一個神聖的偉大的純潔的家庭,使正宗之族蒙受的毒害匪淺,貽害至深,非易刷清。存此意者可天理難容,使之短命入獄。
《族譜》的特點具備有神聖性和神秘性。一個家族,只要沒停止修譜,就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就是譜中的一代代子孫,作為這個家族的人文體裁。《族譜》無不反映出他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徵,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生命群體的強大力量。《族譜》必須是緬懷先祖列宗的深刻內涵,對家族生命史作一種全面的肯定和階段性的總結。凡子孫的繁盛,顯赫人物的表彰,家族人員出生與逝世的記錄,遷徙他鄉,回歸故土,都無不進入這部史冊。這當然是一件值得一個宗族重視的最大大事。
凡我中華陳姓都很注重編撰《族譜》,更注重的是對《族譜》保存和保密。這為何如此要慎重其事呢?
前者是為了對本族源流演繹的珍惜,一旦丟失了《族譜》(當然不止一本)即失去了自己的的根,那麼有人問及你:「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來去是為何?你的根?你的源?如果問到你前五世?再前五世?」你將無以對答,這時你就形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
編族譜是純潔血緣,為了防止他人冒祖歸宗的重要目的之一。若沒族譜的記載,假冒者就易施用投機取巧,古怪刁鑽之手法在下一次修譜時混淆了是非,顛倒了黑白,將自己的名字位列其中,而使後世的子孫竊居要職,使族上蒙受巨大的精神和財物之損失,使該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修的族譜則成為毫無價值的一堆廢紙。為了其本族的香火,血緣純正傳遞,必須對族譜的保存和保密引起高度的重視。為了使族譜有偉大的現意義和價值,不得不再三警戒後輩子孫:「古以傳信猶史也。族史猶重焉!」
盛世編譜凡例
一、宗旨:根據歷代老譜,以事實求是為準則對本族歷史進行研究和探討,追本溯源,尋根問祖,理順本族的血緣世系,付梓成譜,以備後世續之依據.
二、斷限:上限自有熊氏軒轅皇帝之祖與東夷有虞氏之祖通婚,暨陳豐氏創造圖騰為"陳"起源;五千年歷史的記敘以始祖之血緣線梳理世代.下限一般止於2008年,對有連續性強需闡明的大事、要事,則越限到擱筆為止.
三、結構:前言總攬全譜,按歷史秩序設大事記,勾勒脈絡,之後按時代之地理、政治、社會順序設卷。卷以下設章、節,末輟附錄.
四、內容:既全面記敘,貫通古今,立足當代,記敘陳氏帝、王、官宦、英雄業績和氏族風情以體現我開派始祖開避陳家灣的特色.
五、人物:堅持生不立傳,但對各歷史朝代皇帝、公侯、將相、名人、烈士審實載譜,達到經事系人.
六、體裁:本譜採用記、志、圖、傳、表等五種形式以綜合歸納,指出要點,彰顯因果,深化主題.
七、章法和文體:各類專卷,均以類系事.橫排豎寫敘而不論.文體,除引用古籍原文外一律使用近代主語體.
八、資料來源:編纂族譜、族史、秉著以陳家灣宗祠,原曾於明朝天順年間、清嘉慶年間、光緒年間的三部族譜為綱,並以電腦網路查以江西義門歷史為輔,併兼以各省、市、縣的族譜、宗譜、家譜以甄別、參考。再從口碑、墓碑、志碑之類獲取於我譜有用價值為原則。匯總認真佐證、鑒別而綜合梳理。力圖展現歷史的真實性,其滄海桑田上遷下徙,流動遠近,繁衍湮沒,直系旁系,長幼順序,均皆實事求是,均有自負其責地記之。尤其是防止非血緣魚目混珠,張冠李戴,最終欺宗污祖,而演成非正統奪權,背叛祖先而成為千古罪人。
九、地方地名:文章千古事,涉及數百年,幾千年,關於山河不易,地名地貌、山壟墳墓於現今所居所的村落,莊院等地域,在不同的時代名稱有所不同,或者音同字異,或者音異字別,全照樣記載並來注之。
第一章、追本溯源
大化之精,孕之曰人。大純之靈,行之曰心。人類人性,天之嬌子。然,人是哪裡來的?宇宙怎樣產生、變化、一形成、發展?
兩千三百多年前,我國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在《天問》里寫道:「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以考之?……」
遠古時代人們知識貧乏,認識和分析自然事物有限,產生了種種關於神創造人類的傳說。如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裡說「鴻荒未開,宇宙混沌如雞子,有盤古居其中,過一萬八千年歲。後盤古執斧開天闢地,混沌初開,形成陽清為天,陰清為地,盤古居直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又一則之說:鴻荒之初,盤古之後,出三皇,號稱太古三皇,即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天皇氏,取天開於子之義;地皇氏,取地辟於醜之義;人皇氏,取人生於人寅之義。天皇兄弟共十二人,各有壽一萬八千歲,地皇兄弟共十一人,各有壽一萬八千歲,人皇兄弟共九人一萬五千六百歲。
又一則之說:古代流傳著女媧用泥土造人的神話。歸納太古盤古,天皇、地皇、人皇,共三十二人以及女媧,殿三十三人出現於宇宙繁衍人類,均系神話是沒有根據的。然它卻是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當代的社會感性嚮往,也是古老氏族文化之遺留。
從《易》書上載之曰:蓋,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已形成而理則賦焉。既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有萬物然後有人也。人已出現,必分男女,有男女則成夫妻。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男以女為室,女以陽為家。所以人生偶以夫妻。
陰陽含雨澤降。夫妻合而家道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為天,屬陽,坤為地,屬陰。父為天之氣,稟乾道,本屬陽;母為地之氣,稟坤道,本屬陰。天覆乎上,地承乎下,合為卦體,乃乾建坤順之義也。
天以陽氣下降,地以陰氣上升,陰陽交合而會之,雲雨施行,然後萬物化生,此以天道言之也。
以人道言之者,男以陽氣下降,女以陰氣騰升,陰與陽之交合,相關雲雨行,而父精母血成其坯胎待胎孕之十月之後逮當看後出母體,辨其是男是女稱之人也。謂曰,人之初始,人之源也。
地天合,陰陽配,所生是人,天地所賦謂之性,稟懿之良,謂之善,人之初現母胎,哇,地一聲,此時節,性命全焉,人有了生命,故曰「天命之謂性。」
編族譜首先必「追本索源,」我中華千族萬姓,究其姓之根源,人之形成應知其然,現代有我,有他,有你,有國,有家,有宗族。從何肇始?不得不上下求索。
(一}科學論據人類進貨
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在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人類是由古人猿進貨成現代人。初步揭開了人類的起始,但還不知如何進化而成。後有恩格斯進一步研究,指出:「從猿成人的過程系從勞動起了進化決定性作用。」
大約於遠古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他們是從出土的頭骨,牙齒,粗糙的石器工具,以及遠人生活所遺留的動物骨骼化石,有火的知識進行科技性地研究的探索。中國約170萬年前,雲南元謀一帶生活著元謀人。
距今70萬--20萬年,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著北京人。
距今約6000多年,河姆渡人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
距今約5000多年,半坡人過原始的農耕生活。
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炎帝,黃帝,蚩尤,堯舜時期。
(二)原始人類氏族公社
原始社會北京人頭部保留著猿人的特徵,前額向後傾斜,眉骨突出,鼻子扁平,嘴巴前伸。但是他們能直立行走,大大的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經專家考古知其能使用自然的火,這樣更有利於人類的進化。
距今約18000年的北京人在原始的社會時期,他們和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動物的猿不會製造簡單的工具,北京人能把石頭打造成使用的工具,會把樹枝削成木棒使用。這是人類最早的主要勞動工具,能狩獵,會摘果。由此,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那時,人類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樣他們過著群居生活,平均分享食物,這就是原始人群最早的人類社會組織。
(三)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階段,婦女是生產和生活訴組織者,有社會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大約8000年一5000年前,在長江流域的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母系氏族公社已普遍使用磨製的石器。使用了弓箭撲鳥捉獸,使用魚叉捕魚,同時產生了原始的種植、飼養和放牧。
原始社會由於婚姻狀態落後,群婚意感而懷孕,十月懷孕出母胎、好聲音、有生命。沿發端之始,成人之初,吮母之乳,視母之形,然只知有母、兄、弟、姐、妹。可不知其父是誰。
由於古猿人長期用腦,用手,不斷勞動終進化成人類,不僅聚而成伙,按母親血緣組成親屬關係的母系氏族社會。子女長大跟著母親的姓而為姓。所以古代造文字就以字之意,則「由母所生即是姓」,母乃女人也,女生之男(女)均隨母姓。
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進化快,由於腦子發達促進思維,不但有了發音的語言,而是由原始社會進貨到氏族公社社會繁榮時期。
由於母系處於不斷前進出一人號召人們架木於大樹之上的枝叉中間,壘小枝捆架成巢,人可住於巢中食宿。此舉防洪澇、防猛獸,保障了人類生命安全各族仿效推廣,眾皆喜歡,非常佩服該人,被除數眾尊稱為「有巢氏」
在古代母系氏族社會裡人類智慧不斷前進地發展,出一人創造了鑽木取火,他始是得用自然發生的雷、電相擊而產生的火花,焚燒之未盡的樹榦、樹枝為火。後受之啟示,他用硬質木削成長條,在另一大木上用手旋鑽而產生火花。由此,人類獲得了火。火可以禦寒,可以烤食,還可以利用火來獵殺野獸為食,原始社會的為類再也不怕兇狠的野獸來傷害人類了。該人發現了火,受到眾人的讚揚,尊稱為「燧人氏」,並推選為部落首領。
(四)父系氏族公社社會
氏族社會時,土地、房屋、牲畜等等都是氏族公有,成員們共同勞動,共同消費,沒有貧富差別.氏族首領由大家推選.大事由氏族全體成員決定.
距今大約5000多年以前,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這一轉化階段,主要是農耕勞動,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男人在生產、生活轉變為支配地位,婚姻也改去「意婚」「群婚」為正式婚姻制。從此人們不僅知道自己的母親也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了.父系氏族公社社會的成員是按父親的血緣組成家庭,家族和部落,確定親疏關係則有條不紊了.
在鴻荒之始,混沌之初的時期進化到父系氏族公社為太古萬民文明之祖者,伏羲氏、神農氏、黃帝氏號稱傑出的「三皇」乃千古世代帝王之冠。
伏羲以前雖有君長,然不可詳而難以知所得之。故司馬遷《史記》說:「以伏羲氏這始。」
大昊伏羲,風姓,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創文字創八卦,分定晨昏,陰陽。造琴瑟,興嫁娶,有室有家。辨五方,東南西北中。定五行,金木水火土。做書契,結繩以代信用。造網罡,教民捕魚。喂家獸以豬狗;養家禽乃雞鴨;研五味以充庖廚。他結人類的貢獻極大,氏族部落擁之為帝,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伏羲皇帝的功績流芳百世。
炎帝,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建都曲阜,首創貸利。他教民耒耕種五穀,廣興農業;為了人類治病,嚐百草,九死一生,首創醫藥,為人類醫治疾病,保證健康。炎帝此行為人類盡其所能,眾民衷心愛戴,感激涕零,尊為炎帝。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四十年,美譽世代相傳。
黃帝,有熊氏,(軒轅氏)姬姓,(姓公孫)少庚之子,居軒轅之丘故號之,黃帝變居姬水旁,故借水為姓。曾率單于逐鹿爭戰另一部落反人類之蚩尤,後與炎帝聯盟,組成炎黃部落族,中華各部族臣服,尊黃帝為天子.
神州中原,中原土屬,黃帝以土德王,建都逐鹿,經過長期限發展,形成了後業的何華夏族,炎黃二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中華認為黃帝是中國文明的創始者,也尊奉他是「人文始祖」。
相傳黃帝作甲子,造律呂,始耕田,通貨幣,製造弓箭,衣裳。派紀官劃分州城,那裡的文化應用,文明行動都行完善。
軒轅黃帝自通過戰爭,將俘虜,敗國成員作為奴隸,形成了兩個階級的社會,,並且日益鞏固。
在治理國家的策略,有嫘祖負責養蠶,綠絲,織布。擬講禮儀。命皇為相,力牧為將,治國以壯雄威。今文堯編甲子,容成制曆書,便儀占日,常儀占月,為家桑測陰晴,冷愛達豐收穀梁富民強國。要倉頡完善文字,隸酋精作算術,伶倫編律呂。都為加強國家文化,禮節之根基,達到目的文明治世。特別同時造舟船,輪車,樹建宮殿,居室以及法定婚姻制度,保障正規醫藥,醫術等等,都被黃帝將自己國家調治得日益強盛,繁榮昌盛。
軒轅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對其中十二個兒子封賜了姓。黃帝在過一百年,傳位給長子少吳。
少吳,金天氏,軒轅黃帝之子,在位八十四年後傳位。
顓頊,高陽氏,軒轅黃帝孫子,在位七十五年後傳位。
帝嚳,高辛氏,高陽氏顓頊子,在位八十九年後傳位。
帝堯,陶唐氏,高辛氏之少子,在位七十三年後禪位。
帝舜,有虞氏,東夷瞽叟之子,在位六十一年。傳說,舜被堯賞識,因知其有孝悌,有禮儀,系許多氏族部落聯盟推選為都君,(大酋長)則以二女城皇、女英嫁之為妃。舜成了黃帝族的女婿,古稱女婿即是女家的子孫。由此,自有熊氏軒轅黃帝傳六位,屆時四百八十一年。史稱少吳、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第二章、尋根問祖
黃帝部族,有虞部族,是五千年前中華上古時代的構成主幹。古時黃帝族是以龍為圖騰,有虞族是以鳳為圖騰。有虞酋頊虞招贅在黃帝有熊氏為孫婿而通婚,聯盟。自古就龍鳳合而圖騰並舉。以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的佳話流傳千古。
東夷有虞族,源於北京燕山,當地有媯河,虞部落傍媯河而居住。故有虞部落指為姓,為媯姓。
呂梁碑載:舜祖慕,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莽牛,莽牛生瞽叟,瞽叟生舜。
中華民族之陳姓都知道:「帝舜是陳姓血緣姓祖。」舜系東夷有虞氏族部落的酋領。舜於四千多年之前就以自己的孝,悌,仁,愛和智慧在各部落聯盟選為都君。帝堯以城皇、婦英二女許舜婚之顯,請舜代為治國,至此威望很高。舜後為天子,排於五帝之一。《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諸夏,卒於鳴條,祖乃東夷人也。」
諸馮者,離山東荷澤五十里的桃圩,(桃城)舜領部落遷桃城居之,以桃為圖騰,並改桃之木為女旁,故已在改成姚字為姓。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是顓項帝之後裔,且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又名重華,(重明)因眼珠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生得方頭方腦,龍鬚大口,身高六尺一寸。舜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與女渥登成婚後生舜,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生妹名嫘。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三人串通一氣,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他就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10年後,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所到之處,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紅,他們設計除掉舜,霸佔這些財物。一次,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舜遭到父、繼母的多次謀害為何能死裡逃生,化險為夷?是舜的孝心、仁心、愛心、感動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嫘,是嫘將父母要諂害舜的計劃通風給舜。舜的孝、悌、仁、義深得部落人們的讚揚,眾人推選舜為部落首領。舜不負眾望,為部落民眾糴於平陽,物於黃陽,開發土地,耕種糧食。他帶領人們抗旱救災,驅除猛獸,使人們安居樂業。於是人們對舜稱讚不已,忠心擁戴。
舜的才智得到當地賢達人士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的誠服。舜的治世能力為君德行深得全國各氏族部落首領的敬佩。由此尊選他為部落聯盟的都君。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漢,王充在他的《論衡》寫道「堯在洛河這個地方築台設壇,帶領群臣舉行儀式,將一塊玉璧沉於洛河水中,這天是上戊日。舜接受堯所受禪的江山帝位。旋登極為天子。國號為虞。自此虞舜於朝野之威望極高,深得文武百官、全國人民的愛戴的擁護。」)
《孟子。萬章上》說:「堯帝死,舜為之守孝三年,自自避位讓堯子丹朱執政。然諸候不向丹朱朝拜,告狀者不向丹朱起訴而訴於舜理案。群臣更不向丹朱喝頌而是對舜盛讚功德。」
舜的攝政當時則出現了有丹朱、獾兜、共公、鯀、三苗不服朝廷決議而反叛虞舜稱帝。舜並不對對四凶征處,卻施之仁政,對五人進行調譴。
《左傳》說:「舜流放共公於幽州,放獾允於崇山,縱三苗於楚南,殛鯀於羽山,剷除不服控制的丹朱。」
帝舜以文治武攻為建國治國之策略,善用人才,任用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尢、益、蚤、鼓祖等有能之士分別管理農業、司法、天文、軍事、文化、藝術和水利,構成了古代中華最完整的國家政權的模型。
虞舜治理天下諸業興旺發達,從政治到生產、從文化到藝術、從天文到水利、從工業到工藝都是十分輝煌的時代:在政治方面,廣開言路,大赦天下,以德服人,仁愛治政使四海歸一。在天文方面,研究了日月星辰,風霜雨雪與農耕植物的關係使五穀豐登。在文化方面,他發明了三弦琴、簫、笛等樂器。普寫有《九韶》、《六列》、《雲英》等樂章使人們生活用品豐富多彩。同時還在冶煉、紡織、建築,漁業,牧業和文化都取得相當高的成就,成為物質豐富,人心安定的王朝。舜帝建國之治,呈現四海昇平,堯天舜日意義深長。史稱為「堯舜盛世」。
舜帝是一個唯才使用,不循私情之君。虞舜妃娥皇不生子,次妃女英生子名商均,本是一個均嗜為巧倕(弓),(系古時弓箭創始人,)能制舟筏,織網捕魚,多才多藝之人。但舜遵守先帝之例,不傳位於商均,由眾臣推選,始意欲讓位給許由、蒲農子、吳澤等人。經過考察,這些皆非治政建國最佳之人,之後選上管理水利著名的禹為接班人。虞舜在年老之時,最終確立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舜讓禪於禹後,帶著娥皇、女英二妃去南巡。南巡為時三年,對三苗以德感化,三苗臣服,使南方安定,所到之處無不歌功頌德,只因舜年邁體弱,長途跋涉,過度勞累,終病到於南巡的途中,卒於蒼梧之地,時享年八十一歲,在位六十一年,葬於江南的九疑山,是為零陵。
中國三千年前,從氏族公社轉化為奴隸社會,君主制度逐步形成,且呈現出奴隸君主社會強與惡的明爭暗鬥。因夏禹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易顯巨功,商均乃是授人以造弓箭,制舟筏,織漁網,游牧漁獵,難現業績。此時,農耕之人多,牧漁之人少,耕者需水利灌溉,人們的思想上均嚮往安定的農耕。於是禹理所當然的選為聯盟君王,商均率領東夷氏族部落舜帝原來居住區黃河邊蒲坂虞鄉生活。
與商均同時離開舜都城的還有虞舜三妃登氏生的兩個女兒霄明、燭光,以及庶子等八人。舜的長子商均下到蒲坂虞鄉,舜的其他子女亦都遠遷別鄉。商均在蒲坂虞鄉繁延生息,長時期的艱難曲折地度日暫且不說。且說,禹王年老後則不再按堯舜的禪讓制,而由禹的兒子啟繼承,從此實施起封建社會的世襲制。傳到禹的後代夏桀時,夏王朝政治腐朽,統治殘暴,人民度日如年,不堪其苦,對夏王朝的統治極端反感,於是一些諸侯紛紛叛離,後來商湯起兵,天下響應,很快就滅亡了夏朝,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商朝。
商的祖先有何傳說?查閱史料說:契是商部族的始祖,他的母親是簡狄,因為她是有娥氏(今山西永濟西)之女,又稱娥簡。簡狄是帝嚳的次妃。相傳她隨本氏族的兩個姊妹外出到河裡洗澡,有玄鳥飛來,產下一隻蛋,簡狄就把它揀來吃了,因此懷孕而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封於商地(今河南商丘),賜姓子氏。契以及他的後代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情,功業卓著,百姓因而得以安居樂業。商族也由此而興盛。因為夏桀暴虐不仁,失掉了天下民心,後來商湯起兵,天下響應,很快就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存:時間較長的一個王朝。從公元前17世紀商湯建立商朝開始,至公元前14世紀中葉盤庚遷都,及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王,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王位繼承多兄終弟及。商代的歷運年代,《三統曆》記載為六百二十九年,一般認為商朝的統治時間為六百年左右。商朝的統治與夏朝是一樣的結局,到了商紂王也是政治腐朽,暴虐不仁,暴斂酷刑,這些行為激起了群臣的不滿。周武王姬發聯合天下諸侯伐紂,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
周武王統一中原實行分封諸侯列國,西周的國家實行分封制,即古書中所說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礎則是宗法。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繼承製,諸侯分封制。西周統治者希望用這種關係維護其地位和特權,鞏固其統治。西周初年,從武王到周公攝政時期是周王朝分封諸侯的高潮,共封諸侯七十一國。陳姓之祖虞舜帝的兒子商均自從舜南巡退出政壇一直在蒲坂的虞鄉(山西永濟縣)生息繁衍,歷經風雨坎坷,傳世三十九代,舜帝三十三世的裔孫遏父(閼父)擅於制陶,其陶藝精湛,被文王詔入周朝都城西岐,專為周朝制祭祀陶器,遏父與子媯滿深為周文王喜愛,文王賜封遏父為陶正之官銜,並把長女太姬許與遏父之子媯滿為室。到武王統一全國,在分封諸侯時,封舜帝三十三世裔孫遏父之子媯滿為陳國國君。
陳國之地是遠古了陳豐氏之地,也是陳豐氏,軒轅氏結盟之地,國都宛丘,為太昊伏羲氏畫八卦之聖地。媯滿公在陳國宛丘為侯時,對周朝忠心耿耿,周朝的周武王、周康王等很寵信媯滿,尊為陳胡公。由此陳胡公子孫以國為姓繁衍到今。
第三章中華姓(陳)氏淵流長
為與自然界鬥爭,自古人類猿人始就合群而居,群居就有一個自身的稱呼,後謂之姓名。姓能使血緣關係不變更的首要符號。從母體出生就要給生下的人取一個姓與名,這即或一個人的名諱。
在古代的氏族公社母系社會,所出生的子女均從母姓,所以古代造字其姓字則是;『女』『生』為姓,母親生出的兒女隨母而姓。這個姓字流傳至今的字體數千年也永不變音、變形、變體。
還有一則值得析之,在上古的人隨母所姓,那是原始進化階段,人類住址不定,遷徙頻繁。如果母懷孕徙於何處懷胎足生出的兒女們仍居其所例為河邊,姜水、媯水桃林,都是按居所而姓。然不能是母所生,母是女性,那麼此地名的偏旁都要成為女旁而永久姓之。如溈河改姓媯,姬水改姓姬,桃林改姓姚……等。這此典故都傳自母親氏族。後人類進化了,逐步形成父親氏族社會,很多世俗觀點隨之改變。這時生育的兒女,不僅知道自己母親,更知道自己父親,誰是自己父親應隨自己的父親姓而姓了。
自父氏社會以來,社會穩定鞏固了生產,出現了「三皇」「五帝」。產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類逐步走上文明,中華的姓氏也就千變萬化起來。
據《左傳》載:「隱元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賜姓,昨之土而名之字。」姓氏,姓的合稱。古代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表示跚的身份,或以官為氏,如: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有虞氏……等。賤者無氏。所以姓氏必須有所分辨,姓,以別婚姻,故有同姓思姓,庶性之別。同姓不同氏,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秦漢以後,姓氏才合而為一,(摘自《姓氏通》略序)
古有天子賜姓,《左傳》載: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本姓公孫,後居姬水又姓姬,黃帝生二十五子,其十二子皆賜姓。
生是各有各的來歷,有的是皇帝對忠臣、良將、英烈實行褒獎,除物質賞賜外,還御賜姓氏以顯皇恩:有的是以國為姓;有的是以官為姓;有的是跟母重嫁到繼父處,隨繼父姓而姓之;有的是逃避追殺,以圖生存而更姓氏;還有的是以職業為姓。
隨著人類的進化,中華之姓也不斷增加。據《辭源》對姓一詞之釋:「明朝陳士元著姓一書,先撰姓匯四卷,收二千五百餘姓,後又收單姓、複姓三千六百二十五姓。」這樣從原來的幾十姓發展到百家姓,千家姓。據新的人口普查統計現在已達兩萬多姓。
中華是一個多姓的國家,每個人把自己的姓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在我國流傳一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諺語。可見中國自古以來人們對姓名的重視。但是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對中國的婦女姓名就不是那麼的尊重。婦女一嫁到男方,她的姓就是隨男方姓,名則沒有了,在各姓的族譜里或碑記中各自的姓是男方的後面,如馬家之女嫁陳家,就是陳馬氏。自新中國成立後,婦女的地位與男人平等,國家法律明文規定:任何人的姓名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現在各姓新修的族譜里都把婦女的姓名完整地著入其中,只有我族陳家灣現修之譜仍按原來不把婦女名字寫上的老規而著,這是有悖國法,不可取之。
陳姓來歷已久,六千年前中原大地就有一個氏族「陳豐氏」陳豐氏部落原於今山西省陳倉山下姬水流域之岸畔名陳圾。居住著陳豐氏部落,他是靠游牧為主,然他們是不固定那一處地方,而是經常搬遷,所以為了搬移方便,這個氏族人們都會製作「高輪車」。在駐地夜幕降臨將高輪車周圍,人群和馬、牛、羊,以及生活品都置於中間。強壯之士手執矛、戈,刀守衛在車上防衛,以御防外界的侵犯。這即是中國古時候各個原始民族的生存活動情況。五千年前各個氏族部落自己的標誌謂之圖騰。
陳豐氏的氏族圖騰標誌的創製就是以高輪車為主體構成。達到象徵式的「陳」。我從陳字的結構來分析陳字的來歷。《說文解字》說陳字的含義是:陳字的左邊是 ,其形狀為 。右邊是車字,其形狀了 ,意為車輪,車輪下還有一個土字,其意是說車在土上滾動。這就成了完整的「 」陳字。古代的象形文字說東道西憑自己的智慧而構成,形狀各異,千奇百態。秦朝統一文字統用小篆,所以在秦漢時期以前出現的金文可能看到很多形狀不同的陳字。如: 等。
由於陳豐氏與軒轅氏通婚結盟,陳豐氏部落有了很大的發展,由原來動蕩的游牧生活轉為農耕的定居生活;由山西遷徙到河南定居,建立自己的國家,稱為陳國,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陽)。後經過三皇五帝,堯舜盛世,夏商王朝等數千年的更替,到了周朝建立前期,陳豐氏的部落也就完全融合到炎黃部族之中,這個部落隨之消失,直到周朝建立後,進行對諸侯分封列國,周王天子才把文王之婿媯滿封國陳國君主,建立陳國。
媯滿被周封為陳國君主,賜侯爵,尊為陳胡公,自此陳胡公的子孫遂以國為姓,即今天中華陳姓的得姓始祖。
今中華陳姓原本姓媯,只因陳之始祖分封到陳豐氏定居的河南宛丘為陳國君主而姓陳,故陳豐氏與我陳姓沒有血緣關係。
第四章虞舜後裔以國為姓(陳國興亡)
有虞舜帝受堯禪位,登為天子,其子孫深受其父之忠、孝、仁、愛的品行影響,仍制弓矢、造舟船為人謀利,在媯河邊繁衍生息。
商均生子箕伯,箕伯生強余,強餘生虞頡,虞頡生虞思。直到虞思的二十八世孫名遏父(閼父)又以陶藝為生,且制陶技藝精湛,受周王親賴,遷西周轄地西岐專為文王制陶,被封為陶正之官。遏父之子媯滿公聚文王長女為妻,成為周王的皇親國戚,媯滿才分封為陳國國君。
陳國,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顓頊王有陳州之冊。陳州之山即古宛丘(河南今淮陽)陳國位於中原的平坦大地川澤縱橫,遠眺無垠的肥沃地帶,它物產豐富,文化發達,此地相傳是太昊伏羲氏畫八卦、造文字於此地也。宛丘城西北有太昊伏羲墓,佔地約五頃余還建有人王廟。
西周時期,陳國位列八百諸侯之中,是中原富強大國之一,不久又受周王榮封「公爵」,此時媯滿公子孫都以陳國的陳字為姓,媯滿公尊稱陳胡公,成為陳氏得姓始祖。據考,陳胡公生於公元前1149年
「公」爵世代世襲,胡公生兩子,長子皋侯(陳申公),次子皋羊(陳相公)。申公生子突(孝公),孝公生子圉戎(慎公)。經過圉戎(慎公)、寧(幽公)、孝(厘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圉生二子,長子鮑(陳桓公),次子陀。
鮑(桓公)接其父圉(文公)君主之位,登基稱陳桓公。春秋戰國開始,陳桓公參加宋、蔡、衛四國去征伐鄭國。並於公元前707年,陳桓公在周桓王的帶領下又參加宋、蔡、衛聯盟去攻打鄭國。鮑(桓公)與周等幾國聯盟伐鄭凱旋迴國後不久病逝。
鮑(桓公)有四子,太子兔,次子躍(厲公),三子林(庄公),四子杵臼(宣公)。鮑(桓公)病逝本應由太子接位,而陳陀趁機殺了太子兔,奪取陳國君位。陳佗這一暴行,引起蔡國關注。桓公的次子陳躍是陳桓公娶蔡國籍妃子所生,蔡國為彰顯自己的勢力,以扶持國親陳躍為由,出兵攻打陳國,殺了陳佗,立陳躍為國君,號厲公(利公)。厲公在位13年後,厲公的弟(桓公四子) 杵臼(宣公)的女兒嫁給了周惠王為王后,周惠王又扶杵臼作為陳國國君,號陳宣公。(陳桓公三子林庄公之子顓孫後與陳完奔齊再奔魯。)
陳宣公也生四個兒子,太子禦寇,次子款(穆公),三子夏,四子慶。公元前673年,陳宣公特別寵愛妃子生的次子款(穆公),日後想立款為國君,又礙於太子擋道便殺了親生的兒子禦寇,傳位於款,號陳穆公。禦寇素與厲公之子陳完、庄公之子顓孫要好,於是陳完二人也遭到追殺被迫逃往齊國避難,改姓田了,後陳完成為齊國國君,顓孫又奔魯國。
穆公生子朔(共公),在位16年,傳位給朔,號陳共公。自宣公殺太子來,陳國一直哀敗,公元前667年齊恆公稱霸,陳國被迫跟隨在齊國後面去攻打楚國。楚國後來強大起來,打敗齊國,陳國又依附稱雄的晉國,過著惶恐不安之日。
陳共公生子平國(靈公)在位18年,傳位給平國,號陳靈公。平國(靈公)治國無方,為君荒淫,族侄夏征舒實為氣憤,射殺平國(靈公),太子午(成公)逃到晉國避難,夏征舒自稱為陳侯。楚莊王借口為陳平叛,起兵攻入陳國,捕夏征舒車裂於都城栗門之地。後又聽大臣申叔之言立平國(靈公)之子午為成公。將把陳國建為楚國的一個附屬國,只相當楚國的一個縣,世襲侯爵。
陳午(成公)生有四子,長子弱(哀公),次子招,三子黃,四子過。傳位於子弱(哀公)。
弱(哀公)掌政後,陳國又發生第四次內亂。
公元前568年,哀公晉中市國為首的盟會,遭到楚國攻擊,陳國大夫慶虎、慶寅暗通楚國,讓楚國抓去哀公之弟黃,並造謠說楚欲立黃為國君,嚇得哀公離開盟會回國,再次與楚言好。哀公帶黃去楚進貢,黃向楚言及此事,二是楚康王召二慶對質,二慶不敢赴楚派族人慶樂去楚,被楚康王所殺。二慶自知得罪於楚,趁陳哀公在楚之機據城作亂。楚王派屈建送哀公回國並圍攻陳都,二慶蠻橫驅趕城民築城防楚。陳都百姓不滿二慶橫暴殘殺襲殺工頭,殺死二慶。迎哀公回國。但帶給陳國的是又一次衰敗。
陳弱(哀公)身經兵變禍患不是痛定思痛,還是糊裡糊塗地把寵妾生的兒子留托其弟公子招、公子過做保護人。陳哀公生病時,其弟公子招便殺了太子師,立公子留為太子。哀公很生氣,欲殺公子招,公子招立即發動兵變,圍守哀公,逼哀公上吊。哀公四子勝,急去楚國反映陳國變故。楚國立派大獎棄疾領兵帶著太子師的兒子陳吳(惠公)攻伐陳國。公子招懼楚國立將弟公子過綁送楚營做替罪羊殺了。次年(公元前534年)棄疾倚勢消滅陳國,自立陳公,占居陳池,陳哀公三子陳君留逃到鄭國。公元前529年楚國棄疾弒君楚靈王,自為楚平王。他為了求得各國信任,便又立太子師的兒子陳吳為陳國國君,稱陳惠公。陳國已經被楚國亡了四年,今又復國,其實是楚的附屬國而已。
惠公在位28年,傳位給兒子陳柳(懷公),陳懷公在位4年又傳位給陳越(閔公)。
越在位二十三年,他在位時是戰爭最頻繁的年代,上半年是這個國家稱雄,下半看又是那個國家強盛。歷史上稱之為春秋戰國。公元前480年,楚伐吳,楚惠王在回軍之時於公元前478年再度滅亡陳國,殺掉陳閔公。閔公之子劍在楚滅陳的混戰之際逃出陳國,到陽武定居,陳劍為了避亡國之禍,改名衍。中華陳國自媯滿時封陳,到到陳閔公亡國,陳國共傳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歷時五百八十八年。
陳國數次宮廷政變都是以自相殘殺,引狼入室悲劇而謝幕,將一個繁榮富強的陳國,弄到如此衰敗的地步究竟何因?值得我們陳氏子孫的思考和借鑒。
第五章,戶牖侯陳平世家
中華陳氏得姓始祖陳胡公下傳二十世至陳國的二十代陳閔公(越)被除數楚國滅亡,閔公長子陳劍遷到陽武戶牖鄉(今河南原陽)改名陳衍。閔公次子陳全溫則奔晉國避難。陳衍娶妻淡氏,生二子,長子陳璉,次子陳玙。兄弟倆仕齊。
陳璉生子履輝,輝生周昌,周昌生桐宮(商),陳商仕齊為令尹,生二子,長子伯丕,次子伯仲丕。伯丕生二子;從善、從吉。從善生二子:德昭從善長子,獻章從善次子。德韶生子名陳述,陳述生二子:陳伯、陳平。
陳平出生於農耕家庭,父母早逝,家道貧寒。陳平生得高大魁梧,自幼酷愛讀書,對諸子百家深研細讀,尊崇黃帝、老子等學派,對孫子兵法頗感興趣,深刻領會。陳平對兄長陳伯十分尊敬,兄長對陳平痛愛有加,要陳平常在外遊學學習,增長智慧和才能。可陳平的嫂子不賢,對陳平只顧讀書之事進行諷刺、謾罵。然而該兄寧願拋棄妻子在家勤奮耕種,也要支持陳平遊學,以實現陳平的志願。
當時對讀書人並不是怎麼看重,儘管陳平讀書很多,人們看重的只是財富,富庶人家都不肯把女兒嫁給這個家境貧寒的陳平,就是農家的子女都嫌陳平不會耕種,不會手藝,不肯嫁給他。
幸好,戶牖有一戶員外,姓張,他有個孫女,雖年紀青青,但已嫁了五個丈夫,其五個丈夫都病故了,不便再嫁。張員外再為自己孫女的擇要人選時,早已看中了陳平。陳平雖然家裡窮得連屋子裡的房門也沒有,只掛著破舊的草席為門,但是與他交往的人很多,門口時常停放著馬車:有驅車來的長者,有騎馬來的書生,都是來與陳平討論重大的問題或來向陳平請教學問的。張員外把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事告訴兒子張仲 。張仲不能理解張員外的用意,表示不同意。張員外不顧兒子的反對,獨自做主將孫女嫁給了陳平,並對陳平外出遊學的事特別支持,為後來陳平的仕途奠定了基礎。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事魏王咎,任太朴。不久受讒亡歸項羽為卿,封為信陵君,隨從入關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陳平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後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游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陳平做事很謙虛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推對漢高祖十分的尊敬,言及自己的功勞。所有漢朝江山鞏固以後,劉邦在剪除象韓信這樣的異己時,而陳平卻免除那場劫難。
陳平雖為漢六齣奇計,平定叛亂,但從不居功自傲,官欲無度,素來是洞若觀火,自知之明。漢高祖死後,呂后之妹呂須欲害陳平,陳平自覺上表呈請免爵為宿衛,自己的任中書令。陳平的這一舉措正合呂后之意准奏降職為中書令,並命陳平為太子的老師。後來太子登基為漢惠帝時,封陳平為左丞相,後遷升為右丞相。陳平卒於公元前178年。
陳平生有二子,長子原仁,次子原勝。原仁又名陳買,襲父之爵,卒於公元前176年,溫共侯。陳原仁生二子,長子陳子遠,又名陳慎,次子陳子逸又名陳恢。陳子遠生子二,長子陳河,次子陳澄。
陳河不思為祖爭光,而犯奸案。朝廷剝奪世襲爵位,而刑於南市。陳河的兒子陳掌,為太子詹事,是當時內宮衛氏的親戚,想走後門討得續封陳平爵位的好處,但未得到朝廷的批准。掌有子莫。
陳河的弟弟陳澄.沒有做過什麼官.陳澄之子與京,漢宣帝時拜為員外郎,與京之子陳考遷徙陝西省西安府山陽縣瑕丘。漢元帝二年,石顯上疏複議先朝臣子功罪,考因為是陳河的族孫被收捕,家計在而為之一空。考的兒子陳湯,得到富平侯張勃的賞識,薦為郎,當了外交官,經常出使外國,後來當了西域副校尉,出使西域,並在郅支城一戰中斬單于及王以下一千五百餘,俘虜大部。漢元帝因功賜陳湯爵,關內侯。王莽在安漢公位上時,以湯前功追謚胡庄侯,封湯長子陳馮為破胡侯,次子陳勛為討狄侯。至此,陳平一脈才又有了爵位。馮生子二,長子陳成,次子陳晟,晟生二子,長子會可,會可生二子,長子珍陳珍;次子琛。陳珍又名鋻,漢和帝二年,拜司隸校尉,陳珍子陳嗣。陳嗣有三子長子陳翊,次子陳翱,三子陳翔。陳翔任定襄太守,征拜議郎,遷揚州刺使,又補御史中丞。陳翔有子三,長子陳窬,次子陳邃,三子陳實。
陳實在漢未被人尊稱為文范先生,穎川堂始祖。
第六章穎川之祖陳實.
穎川堂,它代表中華陳氏之姓的特證,有穎川必有陳的存在.
中華民族的各個姓氏都有"堂號"。從秦漢經來,自己的先祖,為朝廷立了功或受皇帝封賞於某地者,或居於某地出現人丁興旺,於民有德受一方所尊重的大、望族之地,標明自己一個宗族、身份的稱號:是大眾公認的堂而皇之號。
周朝封媯滿為陳胡公,陳姓得姓之祖,陳胡公之裔孫陳平為漢朝一代名相,世襲「戶牖侯」,雖有不肖之孫陳河犯科,但大部分子孫還是名垂青史。陳平六世孫陳盪抗擊匈奴中功不可沒,再獲封侯,為陳族重振家風。陳盪公六世孫陳翔於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遷居穎川(今河南許昌長萬市古橋鄉陳故村)。陳翔公有子三:長子陳窬,次子陳邃,三子陳實。
陳實生於公元103年(漢和帝永元十五年舊曆二月初二),卒於公元186年(漢靈帝中平三年八月丙午)。故里在今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當時這裡屬潁川郡許縣)。他少時志向遠大,一生仕途坎坷。「四辟軍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大謐。」(注1)後因黨錮之禍,被禁錮20年(注2)。黨錮解除後,朝廷三詔居三公之位而不就。去世時,500人披麻戴孝,3萬多民眾為他送葬,謚「文范先生」。因為他一生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中庸為本,仁義為懷,為官清正,為民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所以深受民眾擁戴。在《後漢書·高士傳》和《中州名人三十家集》中,均屬大名鼎鼎的人物。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春三月)豫州刺史為陳實褒功,作謚封墓,建廟立碑,圖像百城,被樹為朝野吏民學習的光輝典範。後來又追封為潁川侯,欽賜龍牌。1800多年來,歷史的風浪淘盡了多少風流人物,而有關陳實的故事,在民間一直是有口皆碑,代代傳頌,誰也無法把它掩抹掉,我想這也可能就是民眾的力量吧! 陳實青年時在縣吏手下聽差。他不管雜役苦差,凡事任勞任怨,因而升為都亭刺佐(城內轄區小官)。他有志好學,坐立誦讀,勤奮克儉,受到縣令鄧紹的賞識,便讓他受業太學,準備提拔他作縣吏。陳實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豐富,辭而不就,避於陽城山中(今登封市境內)刻苦學習。後陳實作郡西門亭長,又升為郡功曹。不久,朝中大臣中常侍侯覽,利用權勢,介紹一位親信,要太守高倫任用為吏。高倫便任用他為文學掾。陳實認為此人無德無才,不能勝任,便寫個報告,請求見太守高倫,說:「明知此人不可用,而侯常侍交辦的事也不能硬頂。既然你很為難,那麼就以我個人反對為名,把人給退掉,然後把我給降到處署使用。不管別人會對此有什麼看法,而我則是剛正無私,為朝中大事著想的。」於是高倫便照他的意見辦了。這事過後,很多人對此指責陳實,而他從不加以解釋。後來,高倫升任尚書,郡中眾官員為他送行時,他無限感慨地對大家說:「陳君可謂善則稱君,過則稱已者也。」 後來,司空黃瓊選忠厚正直的人為官,讓陳實做聞喜長(相當於縣令,地處今山西省絳縣西)。數月之後,他因回鄉辦喪事而辭官。不久,又擔任太丘長(地處今河南省永城縣西北。漢初置敬丘縣,東漢改為太丘縣)。陳實在作太丘長期間,修德清靜,百姓安居樂業。一天晚上,有個小偷混進了陳實家裡,躲在樑上,想等陳家人入睡後偷東西。陳實發覺後,並不聲張,卻藉此機訓誡他的兒孫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力求上進,不要學「梁上君子」的行為。小偷聽後,便從樑上跳下來,拜伏在地,叩頭請罪。陳實態度十分溫和地說:「看你的相貌,不像是惡人,大概是因生活貧困,才被逼如此的。」當即送了他兩匹絹,放他回去。這事傳揚出去後,縣裡偷盜的事情便很少發生了。成語「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 桓帝時,陳實因反對宦官專權,遭黨錮之禍被禁錮,不許再做官,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他感到時事難測,仕途渺茫,就安於為民,不再做官。此時他隱居於長社西陘山之陽,小洪河源頭處(在今長葛縣西後河鎮紙坊村西1公里處)。他在鄉里平心率物,中庸曠達,深得群眾敬仰。每遇有爭訟的事,便去找他評論是非。只要陳實出面裁決,論為曲直後,爭論雙方均無怨言,所以當時流傳著「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 陳實的高尚品德,受到朝野稱頌,聲望越來越高。連一些朝中達官顯貴都為陳實因黨錮牽連,未能在朝中做大官而深表惋惜。太尉揚賜、司空陳耽等常嘆息說:「以陳實的德操,未登高官厚祿,我們實在對不起祖宗啊!」 黨錮解除之後,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等都先後派人去請陳實入朝,上表朝廷,保舉他做不次於自己的官職。陳實因累遭黨錮之苦,早已心灰意冷,看穿了官場險惡,推說自己久絕官場人事,惟願在家安度晚年而已,便一一婉言謝絕。「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閑心靜居。」
陳實有紀、政、恰、諶、休、光六個兒子,個個賢德。陳實與長子陳紀,四子陳諶重尊稱為「三君」漢帝謂之「圖相百城」。直到中平三年,83歲時在陘山之陽家裡去世。
陳實去世後,不但相鄰府丞郡縣官吏士民紛紛參加葬禮,連朝中「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藪知名,失聲揮涕」。大將軍何進等都派人弔祭「洪範九疇,遴倫攸敘,文為師表,范曰士則,岩藪無諱,不亦宜乎。」南陽太守曹府君悼唁「赫以陳君,命世是生,含光存德,為世作程,資守既正,守經又令,奉禮終歿,休以清心,遺囑椽吏,前後赴會,刊石作銘。」以至海內赴者3萬多人,送殯的車子千輛,披麻戴孝的500多人。大家共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著名文學家蔡邕親自撰寫碑文(文載《蔡中郎集》)。 陳實生活的時代距今已近2000年。雖滄海桑田,遺迹湮沒,但歷代州府郡志,均有記載。其事迹仍在潁川故址代代流傳。當地陳姓過春節時都要貼上下面對聯:「易學源流宗華山,文范德業貫潁川。」橫頭是「太丘遺風」。以此來表示對他的紀念。 陳故村的陳公祠,已改為「陳故學校」。這裡每年在農曆二月初二陳實生辰時,家家都要吃壽麵,表示對陳實的懷念;陳故廟上要演大戲三天,群眾燒香磕頭,請陳爺(陳實)出來看戲。這個廟會聲勢很大,前來趕會燒香的不僅是本鄉本土的人,還有許多遷居他鄉的陳氏後代。廟會上還有「書會」,熱鬧非常。
陳實子孫世為昌達,傳至實六世孫陳世達,在西晉永嘉中葉時晉元帝南遷,時任丞相掾太子洗馬,外任長城縣令。陳世達乃性愛大自然之人,見長城縣(今浙江省長興縣)內山青水秀,風光明媚,卜地安家,對親屬雲「此地山川秀麗,當有帝王之興,百年後我子孫必鍾臨斯達。」陳世達的預言直到九世孫陳霸先建立陳朝得以實現。
第七章 南朝的陳霸先
陳高祖武皇帝霸先源出虞舜帝血緣,有著顯赫的帝王淵源。漢穎川侯陳實子陳紀漢拜太僕,為尚書令,又拜大鴻臚。陳實的玄孫陳准為晉太尉封廣陵公。陳準的孫子陳逵(陳世達)為丞相掾,任太子洗馬,後放外簾為長城(今浙江長興縣)縣令,陳逵九世孫陳文瓚有三子,長子陳談先,次子陳霸先,三子陳休先均仕於梁。
陳霸先,字興國,(公元503年——559年)自幼天資聰慧,少年初露霸王之才,酷愛攻讀兵書,鑽研武藝,深受梁敬帝的喜愛和信任。據傳他生有異相,身高七尺五寸,口角龍顏,雙手下垂平過於膝。霸先遊歷義興時住於許氏家,夜夢天開數丈,有四個朱衣人,捧月而叫霸先開口吞抐忽醒後感到腹內還有灼熱。
吳興太守肖英對陳霸先甚為欣賞,當他任廣州剌史,命霸先為中直兵參軍。
當時武林侯蕭直為交州剌史,因治理無方而失去民心。土人李賁聯絡數州豪傑共同造反,攻佔數城且逼攻廣州,形勢十分危急。陳霸先帶領三千精兵,火速馳援抗擊反叛之賊,屢戰屢勝,梁武帝極其讚賞霸先之能,旋授霸先為直閣將軍,封新安子,邑三百戶,並讓畫工畫了陳霸先容貌以欣賞和以顯榮耀。
此後,陳霸先歷經無數次的大小戰事,總是運籌帷幄,用兵果斷而睿智,經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官階職務亦愈來愈顯赫。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陳霸先受湘東王繹節制,與王曾辯會合,討滅候景,任征虜將軍。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蕭繹被殺陳霸先與王曾辯在建康扶植蕭方智為梁王。天成元年(公元555年)王曾辯納北齊又扶植蕭淵明為帝。陳霸先覺得梁朝已有梁敬帝蕭方智,決不準由齊朝又另扶蕭淵明稱帝,便多次派使者去說服王曾辯,但王曾辯根本不聽。陳霸先十分憤懣地說:「我與王公俱受重寄,語未絕音,聲猶在耳,豈其一日便有異圖!」於是他密備衣甲,戰袍,金銀等賞賜將士,召集親信進行磋商,然後水陸相應去征討王曾辯,勢如破竹地攻下江陵城,王曾辯倉皇逃竄。躲匿於南門城角中,霸先令縱火燒城樓將王僧辯擒而誅之以絕反叛賣國之亂。霸先重振朝綱,再度扶植梁敬帝登基當上皇帝。
誅殺了賣國奸臣王僧辯,討伐奸雄候景,扶下了搖搖欲的梁朝。功勛顯著,官拜大將軍。兵馬大將軍的陳霸先於公元五五七年又抗擊打敗了北齊的侵略,被封為相國,榮稱「陳王」。
梁朝通過多次變故,已是內憂外犯,動蕩不安。處於危亡之際,梁敬帝曾與眾大臣商討,決定將梁之江山社稷禪位與陳王。百官知梁敬帝出於審時度勢,也是為國為民避免血光的肺腑之言,都一道順從梁敬帝的決策。
陳霸先順應天命,代梁而成立了南之陳朝。
陳霸先登基當上皇帝,國號陳朝,史稱陳高祖,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改元永定,立長子陳克為太子,追謚故父陳文瓚「景皇帝」封兄為太傅,卒謚「始興昭烈王」。
據《史記》載,陳武帝「儉守自率,常膳不過數晶」。用的餐具都是很平常的。「瓦器蛑盤」親眷子女一概是平常衣服,沒有金銀,玉翠的飾品。
陳霸先為陳朝開國皇帝,他登基祭天時自矜地說:「皇帝臣霸先,敢用玄牡昭告於皇天厚地。梁氏以圮荐臻,歷運有極,欽若天應,以命於霸先……」
陳高祖稱帝不久,霸業方定,壯志未酬,英年早逝於永定三年八月甲申日。墓葬南京京城萬安陵,謚「陳武帝」。
歷史的陳朝,由陳高祖打破帝制世襲的傳統章法,他是以天下為念,因自己已六的「太子陳克」無能力治理國家,當他在病危時將皇帝位遺傳於他的胞兄陳淡先之子陳倩。史顯示做皇帝的寬闊胸襟和有道明君風範。陳倩字子華,談先公之長子,少年沉敏,有膽有識,陳武帝甚愛之,稱為陳國之「家鷹」。倩已在梁時為吳興太守,信武將軍。曾隨霸先攻廣陵。有戰功。自陳朝建立,高祖封倩為臨江王。公元559年,陳高祖崩駕。臨川王倩春奉陳武帝遺詔繼位,史稱陳文帝(公元560----556年)在位。文帝有十一子,立長子陳伯宗為太子,依次有:始安王伯茂,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固,晉安王伯恭,衡陽王伯信,盧陽王伯仁,江夏王伯義,武陵王伯禮,永陽王伯智,桂陽王伯謀。
陳文帝與北周,後梁爭巴,湘,擊敗了北周,陳國才全擁有了江南。江南全區不分僑舊,一律著藉.他從公元560年到永康元年,公元566年崩駕,在位七年。傳位給太子伯宗,是為廢帝。謚陳文帝為「陳世祖」。
廢帝字奉業,承父皇位,改元光大。他的治國無能,於公元566年至567年經陳朝氏族議廢之,將皇位禪給叔顰陳頊。陳頊字紹世,談先公次子,(567年)接廢帝位。史為陳宣帝,稱陳高宗。本質寬宏大量,軒豁沉敏,而且有謀略,善騎射,他仕梁時為中書侍郎,當陳朝建立陳高祖封為始興王,文帝接位改封為安成王,廢帝伯宗在位封頊為「太傅」領司徒銜。陳頊於光大二年繼陳國帝王皇叔。陳宣帝生有三十一子,長子陳叔寶,依次是:豫章王叔英,長沙王叔堅,建安王叔鄉,宜都王叔明,河東王叔獻,新蔡王叔齊,晉西王叔文,淮南王叔彪,始興王叔重,潯陽王叔儼,陰山王叔宣,義陽王叔達,岳陽王叔慎,巴山王叔雄,武昌王叔虞,湘東王叔平,臨賀王叔教,岳山王叔韶,西陽王叔穆,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沅陵王叔興,新興王叔沌,巴東王叔謹,臨江王叔顯,新會王叔坦,新寧王叔隆,新昌王叔榮,太原王叔匡,淮安王叔季。南陳朝五皇帝,唯陳宣帝在位執政果斷地乘北周衰亂之際,收復了江南,更速攻徐州而消滅北周,陳朝國土擴大,國威極盛,宣帝在位十四年崩駕(五帝坐朝獨宣帝在位較長})由太子陳叔寶登基繼位。
陳叔寶字元秀,(553--604年)陳宣帝長子,南陳朝末代皇帝,史稱後主。天嘉三年立安成王。於宣帝三年,元年給叔寶授「寧遠將軍」暨佐使,光大三年授為太子,中庶,升寺中。太建元年正月甲午日立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3年)正月丁已日繼承皇帝位。
陳後主,自登基為皇帝之後,太建皇帝宮室,日與妃嬪,狂妄文人游宴,專寫情感受之詩,詞歌賦,是一位風流天子。一般善於吹牛拍馬之徒,每日與後主飲酒,同宮娥,仕女夾於席中,吟風弄月,日喝白酒,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荒淫無度。陳朝不幸,國運日衰。是時有隋文帝興兵大舉進攻陳朝的江山,由於陳後主不思朝綱,敵軍節節襲擊攻佔陳朝疆土。已進逼到京都建康,當前方戰場陳軍派人送軍情機密信報告後主皇帝,他與妃子於床上尋歡圖樂。嗚呼,陳朝完也,豈不悲哉!
陳朝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朝大將韓擒虎攻破京城,那班文臣全降了隋,以圖保命,後主只得得寵妃們躲於一口井裡,結果還是被浮,他還是全無人格地向隋文帝要一個官號。韓擒虎在後主龍床下拾得那封陳朝將陳朝將帥送去那封十萬火急的軍情機密信,軍封口都未開拆,嘆息道:「叔保全無心肝,陳朝焉能不亡!」陳朝自陳武帝創建南陳朝,共傳三世五帝,僅只歷三十三年。其中應驗了其祖陳世達的預言「我居之所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然陳武帝開國所註定年號為「永定」而未達到陳朝永定的江山。
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陳宣帝的第五子,後主之五弟與太建五年(573年)立為宜都王,(589年)南陳朝被隋朝亡國,穎川系這支陳姓株連之,均各奔西東,亡國之君陳叔寶的皇族隨叔寶去到長安。然隋文帝尚叔明為隋朝廷的鴻廬少卿的官銜。他配室張氏,續配孫氏,趙氏。生子有志高,志能,志宏,志龍,志熙,志范。陳志高後仕於唐朝,他之子孫創建世上最著名的「江州義門」被尊為祖先。陳志能之後裔繁衍在湘西,有華一,華二,華三,華四。為湘西逢爺陳氏之祖先。
第八章 天下陳氏出江州
陳姓是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歷史極其悠久。它歷經虞舜世系,陳國世系,陳平世系,穎川世系,陳朝世系。全是久經歷練,大起大落,從歷史的車輪滾回到公元557年,南北朝時陳武帝霸先建立了南朝陳朝到公元589年共傳三世五帝,僅僅只33年就被隋朝所滅。陳朝宣帝的第五子陳叔明,字子昭。同母所生的胞弟陳叔堅,還有親生母何淑今兒等夥同亡國之君陳後主一起入長安。嗣後陳叔明偕妻張氏,據傳還娶有孫氏,萬氏,趙氏,共有七子:志高志能,志宏,志龍,志熙,志范。
陳志高,號清雲先生,隋中期為會稽郡司馬,娶妻劉氏(續配魏氏)共有五子:陳才,陳華,陳德,陳攻,陳敏。
陳志能,系陳叔明次子,徙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定居莫梁坪,後其裔孫隨著世事緣故陳成棣字公升號伯總於明洪武三年為辰州衛令,洪武六年遷於浦市生四子長子名漢遠(華一),次子名漢章(華二)三子漢臣(華三),四子漢彬(華四)。祿公之次子陳漢章遷至麻陽,定居麻陽縣城郊區逢爺坪及散居各鄉村也有人在。
家國破碎,為避戰亂,陳叔明之血緣一行入隋則為隋鴻臚少卿。明之長子志高為會稽郡司馬,高之子陳才仕唐為會稽郡司馬。不久才辭官,隱居廬山仙游閉門讀書,恭親盡孝。娶妻龍氏,生四子:蘊圭,蘊玉,蘊璋,蘊番。其中蘊圭娶呂氏有二子,長子陳兼,次子陳旺。圭仕唐為軍都司功參軍。後效生父樣,辭職返里睦鄰省親,嗷嘯山林,隱居自樂。
唐朝玄宗皇帝開元十二年(724年)穎川世系的後裔子孫們在當時以「合族同居多元一體的驚世奇蹟。
江州重聚
陳旺,字大用,號野王。系陳宣帝的四世孫,在唐朝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其兄陳兼初官江州,由金華隨遷而至。後陳兼遷官別任,陳旺於開元十九年占藉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購置莊院,田產,建造宅地房屋。(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陳旺建庄經忠義睦鄰孝義篤信管理家務發達興旺。
陳旺一脈自中原遷江州定居,配妻荀氏。生有二子,長子陳機,次子陳棋。機生感,感生蘭,蘭生青,四代單傳,世為農耕。至陳青起生六子,六生十九孫,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陳旺胞兄陳兼的六世孫陳伯宣,由福建初遷到廬山龍潭窩,二居廬山太平宮,三遷於廬山山腳德化縣甘泉水壠。唐乾符二年黃巢起兵,黃都將柳彥璋於乾符四年六月襲陷江州,兵荒馬亂時代陳伯宣因與江州的陳青的六個兒子伉,侍,仲,俛,偉,伸昀相識,特別當時主持家政者陳伉極其相好,在談及同源關係伯宣缺嗣,由陳伉為主於公元832年將伉之侄仲之長子陳崇為伯宣祧子。避掉兵禍遷移到江州陳姓則「合族共居,多元一體」。這時在陳伉的自然家長領導下,兩宗支合居不分,總人口已達兩百餘,和睦相處興旺日盛,很受人們的讚揚。
盛唐時期,唐朝廷一項明條規定,凡百姓人戶同居五代不分家者,則獲皇帝旌表。這時陳伉即召開了家庭會議已決定向朝廷求「旌表」。
江州合族的陳氏已有當世名人陳伯宣,他隱居廬山,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朝野盡曉,尤辭皇封著作即不受之概莫,在當時很有聲望。陳崇乃伯宣子,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舉人。族眾根據江州陳氏有八代不分家,而伯宣子父子文才能力是能達到族願。此時江州陳氏從陳旺建庄到今天大家庭最小輩人員已有八代米末之家。
加上伯宣一家的併入,人口百餘。在伯宣父子的活動下,到官府中申報。於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聞官府申報親題「義門陳氏「」御賜給江州陳姓。這樣就次旌表,欽定為義門。大順初(890年)義門人口近二百,伯宣告訴陳崇今後義門發達興旺,必制定家法方有約束,使上下一條心方長治久安。該時清公長子陳伉為自然家長。伉字世安,欽贈恭惠公配蔡氏,生五子:掀,經,四,坦,貴。然伉也知道自己年老,應將自己的主持家政益打破長輩世襲他通過全族討論,要陳崇主持家政。
義門治家之道
江州義門選舉了陳崇為第四屆主持家政之家長,遵照其父陳伯宣生前囑咐,立陳氏家法33條。這部家法滲透了儒學倫理,在這樣一個氏族大家庭里應以治家之道,為人倫之本,欲隆風教之源,必經孝悌始,這家法33條必須真正做到老幼皆知,心領神會,成每個義門家族成員的行動準則,因此,儘管子孫眾多,卻上下尊卑有序,和善相處。齊心協力,共建家庭繁榮。
義門的家法33條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就是說內部管理用人標準是「唯賢唯能」對於極少數守規矩的人,運用家法的條文去生吞活剝,教育,能其改正。這部家法的民主成分含量很高,它不是一般空洞的說教,而是以「財產共有,共同生活」為前提,以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的品德為基礎以期達到「人無同言以守家法」。
南唐開元年(公元937年)義門族聚人口300餘,義風更顯著,南唐主李昇再次詔義門,其儀式十分隆重。被派到江州的官差在陳姓門前立兩條烏頭石柱(註:此烏頭即是刻有太陽的圖案。)高二丈余,左鐫「門」「義」,皇賜「義門」即立,以示國之表率。
到南唐保大後十年間(947----957年)義門老幼7000餘口,十世同居,室無私財,廚無饌,擊鼓傳餐,分批就膳生活和睦,其樂融融。此時義門養犬百餘,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不食。異類尚能調教如此,何況人呼?故鄉化德,獄訴稀少,呈現鄉人和諧相處。當時的官府把義門家之陳氏作為「忠孝睦鄰」的一快活樣板。
由於陳姓人口增到千以上,為了解決子弟讀書先後創辦「書屋」和「書堂|」。《家法三十三條》的七條、八條規定「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東佳者為應舉出仕居芥人才也。隨著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開始向外姓招生,資助他姓人成才,謂之『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
南唐後期,義門家長是陳崇的孫子陳昉,曾出仕官至南唐侍奉禮部,任義門第六任家長,主家政35年,家業旺盛,義門子弟在朝野任職的最多。譜載:「郎署之在朝者琛,遜而下一十八人(指十八朝官),當安路而居剌史、司馬、參軍、縣令者珪、儔而下二十九人。所以義門人非常忠於南唐。和睦鄰里路人皆知。後發生宋兵伐唐,周圍江州的大將攻破江州城垣,南唐的官、兵被殺死殆盡,而陳姓義門成員無一損傷。此皆是江州義門素有忠、孝、仁、義之道典範之感動也。當時有宋軍不殺義門人,回義反感成為佳話,待宋朝乾坤一定,為推行仁孝治天下,繼續樹立「義門」這快活樣板。
江州義門陳姓自建庄名聲極好,改朝易代義門素質愈好,這樣一個大家族,人口多田莊多,然在日常生活,儼如縮小式的國家,大庭中有管家管財者,有督辦賦租者,有主持外交者,有管理內務者……。其他谷糧,油米、醬、醋、鹽料,衣衾,篳箱之具,三時飲食之節,四序會宴之期,長幼出入之儀,晨昏省親之禮,婚嫁、弔喪、送往、迎來等等莫不周詳。
正因執行主持家政貫徹《家法》有方,其受益於義門家族裡沒有遊手好閒,玩物喪志和不利朝庭之奇談怪論,,串人門戶搬是弄非,禁絕賭錢打牌,行兇鬥毆,更沒有營私舞弊邪門歪道,貽害社會。
江州義門已做到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數,內外如一。即使用餐也是高度統一而統一謙和。
江州義門不斷發展到各地買田地,置莊園。家族家法規定派大房,小房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負報清收穫帳目中數量,一切統一核算支用和儲存,特別規定父子不能同庄耕種,管理。謂之「遠嫌疑也」。江州義門創建了人間奇蹟,為朝庭樹立了盡忠孝,睦鄉黨的氏族人文播世流金光輝典範。
義門陳氏擁有學校,藏書樓,接待館,醫院,祠堂,各田莊院具,設園林和自備自製生產之具,生活需用的各種設施。
義門奇蹟
義門陳氏雖然已經離我們千年,但它所創之燦爛功績留給我們,今我們逢此盛世續編族譜,我們是江州義門的人,必須將先祖豐功偉績載入新譜以再傳留千年萬世的後代子孫。
江州義門之奇蹟可歸納六個方面:一、創建了3900餘口,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蹟—天下第一家;二、樹立了忠孝敦實文化的典範;三、制定了我國民間第一部完整的家法;四、創建了氏族公社生活早於西歐烏托邦600年:五、創辦兩級學校,對外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對外推行資助金,創下我國民辦教育之最;六、「百犬同槽」列為世界文化奇觀。
概括這六大奇蹟,的確是後輩的典範。《家法》的尊嚴做到了孝敬父母長輩,和諧鄰里鄉黨,獄訟稀少,凈化地方平安。呈現出「堂屋數十間,聚書千萬卷」。
江州義門於唐、宋朝代,全是耕讀世家,被贊曰:「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然所出人才也不少,先後有「八文龍」、「九才子」。陳氏有:執中,執淳、執古系同榜三進士。有應舉者403人,登科者達四十又五人。人們稱「兒童盡得讀書為,門卷偏多車馬坐。」義門隱陳在朝為官宦者達430多人,人們贊曰:「接官廳內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客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日益繁榮的江州義門陳氏已是九江德安的豪族,他之如此興旺發達,主要是一個家族的和諧,團結,所訂製的《家法》所以就成為「家嚴三尺法,官省五條形」。促使義門陳忠於朝廷,服從官管。這部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皇帝為了穩定得鞏固自己的江山社稷得到長期安定的需要。由此在各各代的皇帝,官宦保護和實施嘉獎。進而也得到群體人們的稱之為「蓋世奇蹟」。
帝王御賜旌表義門
江州義門陳姓,本是「合族父聚,多元一休」。始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宜都王陳叔明的五世孫陳旺,隨兄陳兼到江州,就地置田莊於九江市德安縣進行以農為生,勤勞治庄,後約於會昌年間旺之長房陳兼由閩到德化縣,為避乾符四年「黃巢起義」戰亂之禍。伯宣舉家遷往德安,同陳旺的後人「合族共處」。那時已是八代不分家,兩宗支合併人口百餘。唐朝德宗聞官奏知,則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賜予江州陳氏。江州陳氏沾皇恩首獲旌表。五代時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主李昇再次詔立「義門」其儀式十分隆重。官差在江州陳氏前豎立烏頭石柱(註:烏頭即刻有太陽的圖案。)高二丈余,左鐫刻「門」右鐫刻「義」,「義門」即立,以示彰顯,為國之表率。皇帝所敕建之義門受到了殊崇於人間。同時下詔:「蠲其治征役」,到北宋時下詔:免徵徭役,欲准貸米糧的優待。到北宋至道三年(997年)賜御書33卷,並題「真良家」三個大字;又命造御書楷,賜「至音」匾等等。因為這樣的大家族,畢竟促成了一方安穩,也成了為芸芸眾生仿刻的榜樣,對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是大有裨益的。嗣後宋太宗還賜聯給「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間孝義家。」以及宋代文學家朱熹題七律詩:「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城。問道江南誰第一,咸稱唯有義門陳。」
宋真宗皇帝之聯語則題:「 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賜其匾額是「忠孝世家」。
宋權臣文彥博吟詩讚義門,非常敏感地寫道:「御軍親題燦錦霞,滿封官職遍天下。」宋朱熹到義門視察,他見到陳所飼百犬餐食,一犬不至有百犬不食,即口吟律待,「獸類尤知義,群居共一心。唐朝無舊國,唯有九江陳。」
江州義門原本合族義居的多元一體的大豪族。其創始人是陳旺的這一支系,所以於宋朝仁宗皇帝在天聖元年追贈義門先祖五世公爵:陳旺,晉國公;陳機,燕國公;陳感,魯國公;陳蘭,吳國公;陳青,齊國公。「綉之祠以祀,咸化同堂之義。」
江州義門所以能創建一個集家國於一體的典型氏族公社性質是其有多功能的忠於朝廷,順從官府,所以得到朝廷最高統治者——皇帝和權臣,文人,群眾的御封、嘉獎讚譽,以及得到保護。真是流傳千古的絕贊。
因為這樣的大家族,已促成了一方的安穩,也成為芸芸眾生仿效的榜樣,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 是大有裨益的。
江州義門陳氏歷經五百年已15代,繁衍3900口人丁同餐共飲不分家,為唐、宋歷代皇帝樹立了忠孝敦眭之文化的光輝典範。其主持家政的陳崇遵照他祧父陳伯的遺訓立《家法》三十三條。以圖家族長治久安,這部《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懲惡勸善」他族確定當權管理家族的家長,除嫡子世襲家長之慣例外,大多數必須採用經民主推進位推選的。這樣的家長才贏得家族成員的信任才取得義門陳氏在人間的典範,世界的奇蹟。義門創始是自然的首任家長,尊奉為開鼻祖,陳青為第二任家長,尊為顯祖。三世家長陳伉自然家長後以陳崇為第四任家長,即民主推選,其任35年,有功,陳姓受義門旌表,人口興,家益盛,世代相傳,崇為族功績不朽。
江州義門陳氏當時任家長與輩份世系的概況
陳旺:隨況陳兼到江州上任,數年間陳兼陞官別任,故於江州購置田莊,卜宅成家為江州義門陳氏啟算祖,系首任家長,尊「開基祖」。敕封晉國公。
陳青:旺公玄孫,生六子,伉、侍、仲、俛、偉、伸。為第二任家長,尊「彰顯祖」。
陳伉:朝廷封虞部丞,系青公長子,任第二任家長。尊為「和睦祖」。
陳崇:字克尊,伯宣祧子,受詔旌表閭義門(890年)寫《家法》三十三條,在朝為江州刺史,官至銀卿光祿大夫,推選項為第四任家長。
陳讓:俛公孫,玫公之子,選為第五任家長。
陳兗:伸公孫,崇公之子,表字元欽,江州司戶,第六任家長,南唐(937年)受誥令旌表閭,立「義」「門」二柱,始立義門,創建東佳書院。生四子:昉、曜、良、稅。族以尊為「建碑祖」。
陳昉:崇公孫,兗公長子,選為第七任家長,尊「聞達祖」封為奉禮郎。
陳鴻:兗公孫,曜公長子,選為第八任家長。
陳逵:兗公孫,良公次子,選為第九任家長。
陳競:兗公孫,良公長子,選為第十任家長,尊「立傳祖」,封任江州剌史。
陳肱:偉公玄孫,白公之子,官為文林郎,選為第十一任家長。
陳襲:兗公孫,稅公之子,任宋朝九江太守,封殿中丞,選為第十二任家長,尊「賢孝祖」。
陳旭:俛公玄孫,稀公之子,在朝廷為江州助都,選為第十三任家長
陳蘊「伸公玄孫,克政曾孫,意公之子,仕宋,任節度總管,敕授江州助教,選為第十四任家長。
陳泰:伸公玄孫,克思公曾孫,圮公之子,中進士,御擢法曹參軍,選為第十五任家長。尊為「承義祖」。
奉旨分家
江州義門的奇蹟在唐宋時代的確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旌表、嘉獎和呵護,受到朝野人們的稱讚。然而也有人的疑思。陳氏於江州創建義門確認是光輝的典範。可是,我們的先祖們先後建立過陳國,齊國和陳朝,主宰過國家命運,有過良好的政治素質和管理才能。義門家族中就有許多人在朝廷官居要職,掌管著一些要害部門。一個如此龐大的家族,高度地統一於家長的領導之下,如果有誰振臂一呼,一族同起,四方呼應,是足以對當時的封建王朝有極大的威脅。這就使朝廷之權臣產生重大的疑慮,他們在適宜的條件下暗示給最高統治者……皇帝。
江州義門陳氏純自創的「公有制」,它的生產工具、生產關係,隨著社會的進化、發展,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江州義門陳氏田土如何眾多,人口如何繁榮,家風如何純正,上下如何同心同德。但畢竟是當時社會小農經濟的格局,因而解體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進入到宋淳化年間,義門家族吃飯發生了問題。他們遇上風調雨順的年份,尚能維持溫飽,一旦到了自然災害莊稼歉收「舉家啜粥,雜經藻菜」以度歲月。
陳氏「每歲春首於歲閭剩餘人家借貸四十斛,方得接食秋收,倍貸二千斛 息利。」以此長往,何以生活。無怪乎出現有些不肖子孫擅自不告家長典賣田莊產業。
此時負責之家長陳旭已心亂如焚,其一堂弟延賞建議縮水管理範圍,分家為宜。然陳旭公仍以《家法》為綱,堅持不變而上奏朝廷,祈求皇帝「貸糧賑濟」。
朝廷御批:「給借官粟兩千石倏冬收之日,一斗只納一斗,不計利息。」遇到荒年負債欠還。嘉祐七年(1062年),義門人口已有3900餘,同年七月在權臣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海等上疏,力諫義門過於集中,朝野大盛,建議分析,於國於家有利。皇帝終於下詔勸義門陳氏分家。
江州義門陳氏大家族一舉上下均忠於朝廷,順從官府,今是遭際繁衍人口多,求賑難,借貸更難的窘境。現既朝廷皇上降旨到家,更知當權家長延賞、彥成已有願望,所族眾都說「聖旨已到勸我們分家,分就分吧!外面的世界很大,讓我們出去,既解除了我們生活上的束縛,也體現了我們義門陳姓大家族能夠善解君意。
江州義門陳氏大遷徙
宋仁宗於嘉估七年頒旨勸江州義門分家,而在第二年的三月則命令他駕下的轉運使謝錦初,太守呂海,曹使劉獻,縣令穆珣,湖口鎮巡檢范彬等一干大臣親臨義門監護分家。
遵照原宋太祖御賜 的「知守宗,希分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字(這十二字意思是希望你們守住祖業,繼承義門風範。)以十五代人取名為莊主,接派行分析,大小庄五百九十一,依派拈鬮,遷往各地,所分莊田:江南一百一十庄,楚地接壤九十一庄;兩直、川、浙、廣、閩等地,因官置產九十庄,其中將德化、瑞昌、星子三縣莊田分為二十七分,德安、建昌的財產分為二十分。分開後的義門陳姓星羅棋布全國七十餘州縣,主要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等省份。分到各地的義門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許是以義門為榮,其遷到所居地時,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所以自有江州義門大分家後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的典故。
陳姓家族當時奉聖旨開始轟轟烈烈地向全國各地大遷徙、大搬家,除留在江西江州祖居一支外,各房支族共一百五十五支,以拈鬮形式分得屬於自己在那裡的田莊便打點行裝。行駛到田莊所在處,安家落戶繁衍後代。家族成員在分別時難捨難分各熱烈的道別進修後,大路上車馬揚塵,相互道別陳氏宗祠,拜別祖神,並沒有悲切衰慟。而只是露有對祖居地的眷戀和內心洋溢一種輕鬆,一種即將去新天地創業的豪壯氣概。
第九章、陳家灣始祖陳寶公
江州義門先世祖陳叔保,於陳朝天建五年(573年)封為宜都王。其後裔陳旺遷至江州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卜地建庄,繁衍子孫。於唐朝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創建「義門」義門以忠、孝、仁、愛為治家之道,到宋嘉估七年已發展人口為三千九百多,歷經十五世同居。嗣後由宋仁宗皇帝頒旨派權臣監督分家,由此大家族憑鬮分發到整個中華各地。佳傳「天下陳氏出江州」。
根據《義門大分家清單》和陳家灣老譜記載,陳家灣陳姓出自江州義門陳旺公之後裔。旺公曾孫陳青生六子,其長子陳伉的玄孫陳勉生子陳繼升。繼升公拈鬮分得江西南昌石橋庄,按鬮到此定居。傳到陳可政時,乃元朝統治中國。政可生邦孝,邦孝生仲雖。陳仲雖於元朝成宗三年,中丁酉科武舉人。後因功授南昌府參將。仲雖配馬氏生一子,名陳子齊。子齊年幼好學,青年時,於元成宗年間,參入癸卯科考中為舉人,任舒成縣教喻。
元朝統治了中華大地,對漢人實施毫無人性的欺凌與壓迫。如:在漢人辛苦耕種的莊稼地里圈放牲口;對漢人婦女的姦淫、佔有;對漢人任意的毆打、屠殺。這些殘酷的慘狀,激起了漢人的憤怒和反抗,全國各地的漢人紛紛揭竿起義,聲討元朝的殘暴統治者罪行。「殺死元韃子,為被害的人民報仇雪恨!」等口號聲驚天動地。仲雖公與其子陳子齊正仕途於元朝為官,但看到元朝統治者對漢人如此剝削與壓迫,決心不再做元朝廷的官吏,逐辭官國家務農。仲雖父子辭官,元朝廷不允。仲雖父子密議:決定棄官遠走他鄉,遷到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縣下鄉過著隱居生活以圖苟安。
陳公子齊,配吳氏,盧氏生子陳賢山。賢山生二子,貴章,貴魁。
陳公貴章,配 氏,生一子寶,字熙直。
陳寶公,於元朝末葉,元至順庚午年六月六日,(1330年)出生在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下鄉祖居地。(今湖北蘄春東南處)。寶公自幼聰明、活潑、機智、膽大,愛讀詩書,貫通古今。
當時元朝對漢人的殘暴統治,激起漢人的強烈反抗,全國各地反元韃的農民起義軍的烽火如春筍般的暴發,.燃燒在全國的大地上。北有韓山童、劉福通在河北利用白蓮教組織起來的反元紅巾軍;東有張士誠、方國珍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西有明玉珍在四川重慶領導的起義軍。郭子興在中部安徽定遠響應白蓮教建立起來的反元紅巾軍;(郭子興的這支軍隊交與朱元璋統治。)南有湖廣羅田徐壽輝組織起來反元義軍,還有湘漢的孟海馬、徐州豐沛的芝麻李等組織反元的義軍。我祖公陳寶從小對元朝的官兵壓迫和殘害人民的行為深惡痛絕,立志勤奮學習、苦練本領長大要推翻這樣不合理的殘暴社會制度,當看到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的烽焰四起,認為反元時機成熟,憑自己青少年時學得的本領,在湖北蘄洲邀請劉乜漢、馬異璦等人響應徐壽輝的號召,在當地組織農民起義軍於湖廣蘄洲一帶進行反抗元朝統治,驅逐韃虜的鬥爭。
陳寶領導的這支隊伍紀行嚴明,軍容肅整,深受百姓擁護,隊伍不斷的壯大。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九月,我祖公陳寶公為了達到推翻元韃統治階級的目的,與劉乜漢、馬異璦商量決定將自己的隊伍迅速地加入到聲勢浩大的南方湖廣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里去協同作戰,以更有力地打擊元朝的統治階級。
徐壽輝率領的紅巾軍,起義後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圻州(今圻春)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定年號為「治平」,設置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刻、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圻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我祖公陳寶乃徐部下的一員大將,對徐壽輝忠心耿耿,服從調配,為徐馳騁江南,打敗元兵,立了不少戰功。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徐的部將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後,自漢陽逃往黃州,被陳友諒所捕殺。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並了倪的舊部,替代倪文俊之職。
至正十九年(1359)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號為天定。此時陳友諒已掌管著軍政大權,便權欲熏心,自稱漢王,設置王府官屬,並暗心將徐的心腹部將逐一殺害。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暗置伏兵,以察言觀色看作戰地形為由,將徐誘騙至太平(今安徽當塗)附近的採石鎮,將其殺害,奪取徐壽輝軍政。我公陳寶聞陳友諒兵變,素知陳友諒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勢必不會放過自己,為所率部下不被陳友諒所害,與劉乜漢、馬異璦帶領本部人馬飛速投奔到朱元璋部下。陳友諒吞併了徐的軍隊,認為自己勢力相當的強大,立即下令攻打朱元璋。朱元璋聞訊即派我公陳寶回兵阻擊陳友諒,自己率領大軍迂迴,形成對陳友諒包圍態勢,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一舉消滅了陳友諒的軍隊。
我祖公陳寶在朱元璋的軍中英勇善戰,隨朱元璋馳騁疆場,征戰南北,為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江山立下不朽戰績,深受朱之器重。朱元璋登基為帝後,封陳寶為武德將軍,劉乜漢、馬異璦為都尉。
朱元璋雖建立了明朝,但湘、黔、滇少數民族還沒有歸服明朝,為明之腹患,朱元璋決意派軍前去征服。(據我族清嘉慶十一年所修族譜寶公十一世孫陳甲寫序記載)洪武四年,明太祖御封我祖公陳寶為總鎮提督統帥,劉乜漢、馬異璦為副帥率毛、許、鄭、洪四大指揮使及方、賀、馬、田、張、祝、李、熊、袁、陶、孫、夏、羅、劉、胡、吳、汪等二十四將軍速到湘西平服苗蠻。我公陳寶奉旨率領大軍挺進湖廣湘西,軍隊開赴到湘黔邊界即遇苗蠻的阻擊。陳寶軍在瀘溪合水、鳳凰盧敵坳,麻陽石羊哨、齊天坪和等地與苗蠻遭遇,發生了幾場激烈的戰鬥,但很快地平服了當地苗蠻。戰鬥一結束,陳寶隨既安撫苗民生活,整頓社會秩序,苗疆很快呈現太平之勢。由於朝廷令糧草不能及時補給,令陳寶之軍在杉樹坪(江口圩的陳家灣)石惹畈(大橋江鄉的劉家灣)、齊天約(江口圩的齊天坪)等地暫紮營休整軍兵。
杉樹坪設為總部,帥旗掛在高高軍營上面,迎風飄揚,人們取名為「旌旗畈」,四大指揮使等分扎帥營的周邊地帶。隨平蠻的將士們而來的家眷也都在將軍紮營地各自安居。陳氏夫人石氏隨陳寶帥居指揮中心的旌旗畈邊壟彎口名為陳家灣,陳寶公而的熙直後裔居壠里的趙家灣;劉氏家眷隨副帥劉定居石惹畈山邊,後取名叫劉家灣;馬姓家眷定居在齊天坪的庫邊;羅姓家眷隨軍定居在老屋沖等地休整軍隊。
軍隊為補充軍需,趁休整之機進行屯田墾荒,興修水利。現大橋江的「千丘田」 、「陳塘堰」還留下了陳軍墾荒的徽記。後續軍需補給不上,軍隊一休就是兩年。兩年的時間,人口有所發展,經濟呈現繁榮,人們將要進行物質交易,自然要產生貿易往來,將軍們商議,規定江口每月的「一、六」為趕集日,於是為江口開避了集貿市場。
軍隊休整了一大段時間,朝廷的糧草軍餉也備齊運至,遂令陳寶在重陽之前率軍繼續西進征蠻。軍令如山,刻不容緩。「古來征戰幾人還」此去遠征,路途遙遠,生死茫茫。在出征的前一天正是農曆八月二十四日,陳寶命殺豬宰羊,包年粑,打年糕,把過重陽,過年的所有好吃的都置上,讓將士們吃過餓,喝過足,以鼓士氣,振軍威。寶公有三子:清、淳、湛也受朝廷晉封為將,須隨軍征蠻。征蠻將士的所有家眷且居原地,只留小部士兵與家丁對祖婆石氏及媳婦侍奉。
農曆八月二十四次日,陳寶揮士西進,(老譜記載)至平溪衛(玉屏)邊境泗州一地與苗蠻首戰大勝,於是開闢泗州,且追苗蠻至羊場,活捉黔蠻首領叔王爺,其它苗蠻皆願歸服,並簽下「戒其永不叛敵,違之,天兵以滅族懲之」的降書。陳對歸降苗蠻都以寬大為懷,於是,滇蠻之上三十六洞,下十六洞一帶,不折一矢,蠻皆歸服,且泗州地帶區域則呈現清平盛世。朝廷聞訊,論功行賞,賜予陳寶平溪衛城內南一帶地方,為陳家卜地相宅,還獎西壠鄉區糧田、旱地、山坡、森林等。
洪武十年,滇黔邊馬腦坡蠻夷暴動,朝廷再命陳寶率兵平剿,陳領兵馳騁拚殺,終平息之叛亂,三子陳湛在此戰中為國捐軀,朝廷再次嘉獎,再賜平溪的油草坪、麻邑的塔子坪、杉木坪、石惹畈、白泥田等幾處田地。所賜土地在麻邑的佔三分之二,雖祖婆婆石氏在麻陽的杉木坪,但對這麼多的田地在管理上是力不從心。
時遇明朝廷內亂,朱棣篡權登位,對原來忠誠於明太祖的大臣削弱權重。永樂二年,明成祖降旨至貴州平溪衛,令陳寶速將兵權交給鎮遠衛都總指揮掌管,仍封陳寶為提都總兵,鎮守平溪關隘,盡忠職守。封陳寶長子陳清、次子陳淳為都司閭府職千戶屯。陳湛為國捐軀,其忠可嘉,賜陳湛之子陳銑承都司職,加封為英武將軍。
寶公只鎮守平溪,重權被卸,落得清閑。於是,陳寶公令長子陳清、次子陳淳攜妻帶子回麻陽奉母盡孝,躬耕麻陽之田地,繁衍子孫至今二十多世;寶公與三子之子陳銑一直鎮守平溪,至到永樂十四年陳寶公因病仙逝,享年八十七歲。訃告朝廷,朝廷謚:陳寶為福主候。墓葬貴州省平溪之西壠鄉涼水井龍形地。哀告:嗣後每年的六月六日為陳姓祭禮日、八月二十四日黔的將軍的紀念日,陳、劉、馬、羅等姓的部分族人過「八月二十四節日」沿用至今。寶公三子陳湛長居平溪(玉屏)歷經滄桑,繁衍子孫到今亦二十多世。
寶公夫人石氏仙逝後墓葬於麻陽江口柑子壠監水鳳形地。
第十章 、 湖南麻陽陳姓分布
麻陽位處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之間,東接辰溪,南毗鶴城、芷江,西連貴州、鳳凰,北壤瀘溪。錦江河從中流經,為滇黔要道咽喉之地。
麻陽乃苗、瑤族集居之地。在封建統治階級社會累遭官匪欺壓,所有瑤族及大部分苗民遷徙到貴州。我們從我區現在遍是瑤人墳的痕迹可以印證麻陽瑤族人古時的慘狀。
麻陽現有眾多的姓氏全都是外省、外縣在各種歷史時代的背景下外遷而來的,或者做生意、買賣、手工藝或為官來安家落戶的。
據麻陽有關資料的佐證。麻陽的各鄉鎮、村等統計陳姓的人口已有一萬四千二百三十六人。陳姓到麻陽主要在農村,他們到達麻陽是從不同居所,不同宗支,然基本上是同五千年時的有虞舜帝、得姓始祖媯滿陳胡公。
麻陽各鄉鎮、村的陳氏都要有各自的淵源。自宋朝江州義門大分家,分遷到中華各地。如若不去追本溯源,精心梳理其血緣世系,誰又認識誰呢?
總之,我們麻陽有這樣一句鄉話,幾是同一個姓氏,途中相遇或者互串家門時都要很親熱地打招呼,喊一聲「家們」這樣的稱呼的含意是:「五百年前共一家,共一條大門進出。」
麻陽的陳姓各自都有祖輩遷來的年代和原因,都有自己的原始記載。那就是自己的《族譜》、《宗譜》、《家譜》等。這些書的編者根據記載的原始資料特按來到麻陽之日期依次編錄。
一、麻陽江口墟陳家灣陳姓
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原籍系明朝時湖廣黃州府蘄水蘄春人,時為明太祖朱元璋屬下,官居兵部仕郎,提都武德將軍。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寶公奉旨掛印征平滇黔蠻亂,遂率大軍入湘西,駐紮麻伊江口。不久,公又接旨再進軍黔地。留下部分軍兵護寶公夫人居於江口旌旗畈邊上的灣里,後名為陳家灣。後明朝改組,陳寶退出軍界為永遠鎮守貴州玉屏邊關。封陳寶長子陳清,次子陳淳為都司千戶,定居於陳家灣侍母盡孝,繁衍後裔。自永樂二年乞今歷時六百三十二年。
陳家灣宗族(含貴州玉屏)的字輩是:
金玉尚大道,國善繼可通,士宏祖恩佑,昌啟萬代興。
在清朝嘉慶十一年續編譜又議字輩是:
忠良長發富,仁厚永為禎。文學超先拔,恭慎佐聖明。
附陳家灣之趙家沖,剪夾堰有另一支派,其開派先祖陳頤剛,也擬有他們自己的字輩,(載入麻陽苗族自治縣所編《麻陽姓氏》——譚宗林編。)其字輩是:
尚、大、楚、國、世、繼、可、通、士、宏、祖、恩、佑、昌
二,麻陽縣隆家堡陳姓
隆家堡自外地遷來麻陽之始祖是陳壽,陳壽,字松齡,曾任貴州省鎮遠衛都司,旋授錦衣衛都指揮。陳壽配羅氏,生三子:長子發榮,次子發華,幼子發寶。據《麻陽姓氏》載:隆家堡支系出自虞,受姓於胡公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隆家堡始祖壽公,系延觀公次子,原籍湖南桂陽蘭山香木林。以功授錦衣衛都司,旋升貴州鎮遠衛都司。
明成祖朱棣為帝,朝廷改組,永樂二年,壽公子發榮、發華、發寶兄弟才入麻陽屯田,歷經五百九十二年。
隆家堡陳氏宗族的字輩是:
發、彥、思、文、仲、祖、家、啟、天、上、於、自、希。
後又議定三十字輩:
宏、恩、開、泰、運,世、代、際、隆、昌。秉、德、繼、光、志,懷、人、錫、慶、長,家、興、昭、作、述,國、治、保、安、康。
三、麻陽蘭里陳姓
麻陽縣蘭里鎮麻伊的陳姓的始祖陳福,陳福也系延官公長子,原籍也系湖南省桂陽蘭山香木林,配妻李氏生三子,發高、發貴、發金。
明朝永樂二年,偕弟陳壽領麻陽屯田事,遂居於麻陽蘭里麻伊,乞今歷
時有五百九十二年。
福公、壽公系同胞兄弟,然兩公繁衍子孫之字輩各異。現麻伊陳姓字輩是:
發、朝、忠、子、訓,延、天、如、初、促,起、永、良、士、顯,忠、大、隆、昌。
四、麻陽高村逢爺陳姓
麻陽高村逢爺陳姓,其始祖陳華二,名漢章,號錦川。祖籍系江西省吉水縣。華二公之父陳成祿,又名陳明祿,其官職是侍講。明朝永樂元年,明祿公先任沅陵教諭,後任瀘溪教官,至明朝廷改組時其職亦免除,遂居於沅陵、浦市江東棗子園(陳家村)。不久華二以售書籍榮生,來到麻陽。此時華二公之子陳以禮,自江西省吉水老家尋找父親來到麻陽,於漫水麻陽河對岸相逢了,自此時陳華二和陳以禮定居麻陽,且將父子相逢地定名曰「逢爺」迄今已有五百三十三年。
逢爺陳氏家族的字輩是:
漢、以、恩、祖、仲、沅、水、景、大、楚、其、士、守、自。
嗣後逢爺陳再續議之字輩是:
宏、開、文、運、肇、啟、武、功、裕、昌、世、家、光、榮、耀、祖。
五、麻陽譚家寨長沖陳姓
麻陽譚家寨長沖有一支陳姓宗族,據《麻陽姓氏》記載,其來麻始祖名陳祥,字彥祥,號子龍,繫於明朝成化二年居住在隆家堡。配妻熊氏,生有三個兒子,曾遠遷四川省榮縣。不久仍遷回麻陽。子龍二子陳泰,名思敬則遷譚家寨事淘灣。僅只幾年,信卜木竟遷長沖,迄今已居住五百三十年。(註:明成化二年,系公元1466年。)
長沖陳氏宗族之字輩是:
太、大、祖、聞、勝、正、上、一、世、朝、天、子。
第十一章、陳姓源流世系
編者按:本章是為了理順我麻陽縣江口墟鎮陳家灣村陳姓源流世系,及陳家灣陳氏自明朝永樂二年始遷祖陳寶以於明太祖四年奉旨征黔蠻獲勝而受皇封為提都總帥、贈武德將軍後遂居麻陽的後裔源流概況而精心進行整理和編輯,是本譜的重中之重。我族公陳寶有子三:長曰陳清,次曰陳淳,三曰陳淇。三人隨父征黔均獲皇封為都司千戶之職銜。淇公為國捐軀其家屬受賞玉屏,清公、淳公均因功受上犒賞石惹畈、杉樹坪、白泥田等級地而反居麻陽江口陳家灣侍母盡孝,且在陳家灣建宅第,修宗祠,繁衍後世。
明朝天順年間,我族編纂了陳家灣陳氏第一部《族譜》,至清朝嘉慶十三年又續修,於清光緒十年再續修《族譜》都因歷經四百多年的水火天災、刀兵人禍以及住地的遷移,歷史的變革,原始史料損失甚多,遺留在族民家中族史資料極少,造成族譜大小塊片殘缺不一的局面,造成我族寶公本來是一生輝煌譽滿湘黔邊陲,垂名千古的英雄事迹遺失人間。雖本族於公元2000年續修成了新譜,而族中之人因私利、名譽熏心而不顧史實,不負責任隨意編纂,譜中史料不實,誤處甚廣。吾為使族史更為真實,具體,而仔細研磨本族遺留下的老譜,查閱網上義門陳族史料,訪問本族老者,從時間上經過邏輯推理,多方核查才定稿編著。在編纂的過程中可能還因史料不齊之故,會有遺漏,錯誤之處,敬請指正補充。
陳佑福
2011-5-31
陳姓世系
第一部、 遠古世系
第1世:黃帝之祖,有熊氏氏族首領。
第2世:虞幕之岳父,黃帝之叔。即黃帝之父(炎帝朝做官為少典)有熊氏部落首領的弟弟。
第3世:虞幕,黃帝之弟,東夷有虞氏部落首領,招贅於有熊氏為婿,傳說創造帳篷,稱之為幕。
第4世:窮蟬,系幕之子,為顓頊帝大臣。
第5世:敬康,
第6世:句望,系敬康之子,有作句芒,勾芒。傳說其培植五穀,五穀使人民有了生活的盼望,人民尊之為「望」。他培植了五穀之一「麥」,顆粒尖端生有芒,為當時人民耕種首要農作物,所以人民又稱之為「芒」神。
第7世:喬牛,句望之子。
第8世:瞽叟,喬牛之子,持火夜觀天象的老者,生子舜、象(又稱有象氏)
第二部、 舜帝世系
第1世:帝舜,名重華,本媯姓,母握登氏,才華橫溢,入贅於帝堯,堯之長姬娥皇,次姬女英配之為妻,帝舜忠孝仁愛,堯帝禪位於他為聯盟大首領,別姓姚氏。生子
第2世:商均、又名義均,能造弓箭、船舶。生子箕伯。虞思、虞遂。
第3世:箕伯,生子強余。
第4世:強余,生子夢熊。
第5世:夢熊,生子虞頡、虞思。
第6世:虞思,生子友龍。
第7世:友龍,生子壽肸。
第8世:壽肸,生子叔儀,
第9世:叔儀,生子康伯,康仲。
第10世:康仲,生子祖媯,
第11世:祖媯,生子發。
第12世:發,生子方。
第13世:方,生子振。
第14世:振,生子維。
第15世:維,生子壽國。
第16世:壽國,生子敖。
第17世:敖,生子勝,
第18世:勝,生子元捷。
第19世:元捷,生子偃。
第20世:偃,生子姑猛。
第21世:姑猛,生子公允。
第22世:公允,生子藺。
第23世:藺,生子慎叔。
第24世:慎叔,生子野。
第25世:野,生子無羈。
第26世:無羈,生子菑。
第27世:菑,菑生子叔正。
第28世:叔正,生子獻子。
第29世:獻子,生亞壽、原壽
第30世:原壽,生子夢延。
第31世:夢延,夢延生子閼父。
第32世:閼父,閼父生子胡公滿。
第三部、 陳國世系
(陳氏血緣得姓始祖媯滿公始)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約公元前256世紀)
第1世
陳胡公,名滿,字少湯,本姓媯,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娶周文王之女太姬,於公元前1046年被周朝武王封於陳,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遂後裔陳國國君之地,封侯爵,為周朝陳國首封國君,也是中華第一大姓之一的陳姓的得姓之祖。胡公滿生有二子,犀羊(申)、皋羊(相)。(相公曾也接國君位。)
第2世
陳申公:胡公滿次子,接陳國君位,生子突(孝)。
第3世
陳孝公:申公之子,接國君位,生子圉茂(慎)
第4世
陳慎公:名圉茂,孝公之子,接國君位,生子寧(幽)。
第5世
陳幽公:名寧,慎公之子,接國君位,生子孝(厘)
第6世
陳厘公:名孝,接國君位,在位36年,生二子,長子靈(武),次子鉞子。
第7世
陳武公:厘公之子,接國君位,在位15年,生二子,長子夷(說)曾接武公國君位,在位3年,次子燮[xie](平)。
第8世
陳平公:名燮,武公次子,接兄長國君位,在位23年,生子圉(文)。
第9世
陳文公:名圉,陳平公之子,接國君位,在位(公元前754年——745年)10年,生二子長子鮑(桓),次子陀。
第10世
陳桓公:名鮑,文公之子,於公元前於754年接文公位,執政至公元前745年,在位38年,生四子:太子免(在桓公剛去世太子免被其叔陳陀殺害)、躍(蔡國扶其為陳國國君,稱厲公,在位不到半年,周朝逼其禪位於杵臼,生子陳完)、林、(庄),杵臼(宣)。
第11世
陳宣公:名杵臼,桓公之四子,與公元前692年接國君位,執政到公元前648年,在位45年,生四子:太子禦寇,次子款(穆),三子子夏,四子慶氏。
第12世
陳穆公:名款,宣公次子,於公元前467年——632年接國君位,在位16年,生子塑(共)。
第13世
陳共公:名塑,穆公之子,於公元前631年——614年接國君位,在位18年,生子平國(靈)。
第14世
陳靈公:名國平,共公之子,於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9年接國君位,在位15年,生子午(成)。
第15世
陳成公,名午,靈公之子,於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69年為陳國國君主,在位30年,生子有四:太子弱(哀)、次子招、三子黃、四子過。
第16世
陳哀公,名弱,成公長子,於公元前568年——公元前534年接國君位,在位35年,生子四:太子師,次子偃,三子君留,四子勝。
第17世
太子師,哀公之子,後遭人殺害,由哀公次子偃繼任太子,後留君、勝都任過太子、國君。
第18世
陳惠公,名吳,哀公之孫,太子師之子,於公元前533年——公元前506年為國君,在位28年,生子柳。
第19世
陳懷公,名柳,惠公之子,於公元前505年——公元前502年接國君,在位4年。生子越。
第20世
陳閔公,名越,懷公之子,於公元前501年——公元前479年為陳國國君,在位23年,後被楚國滅閔公之子劍逃出陳國改名陳衍。
第四部、 陳平世家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21世
陳衍,陳國末代國君閔公之子,在楚國滅陳國時逃到陽武戶牖,衍娶談氏,生子陳璉、陳二子,均仁於齊。
第22世
陳璉,衍公之子,田盤得政與齊時,與弟玙在齊為官,公元前341年父喪歸家,事後與弟復去仕齊。璉生子履輝。
第23世
陳履輝,璉公之子,輝生子周昌。
第24世
陳周昌,履輝之子,仕齊為令尹,三年民和事治,公元前341年卒。周昌生子一,名陳裔人,又名陳商。
第25世
陳裔人,又名陳商,周昌之子,仕齊為令尹,生二子:長子伯丕,次子仲丕。
第26世
陳伯丕,陳裔人長子,生子二:長子從善,次子從吉。公元前259年伯丕卒。
第27世
陳從善,伯丕公之長子,仕秦為上大夫,生子二,長子德韶,次子德章。
第28世
陳德韶,從善公之長子,,生一子,名陳述。
第29世
陳述,德韶公之子,有膽識,秦亂之際結識豪傑,人不敢犯,英年早逝,公元前219年卒,生二子:長子陳伯,次子陳平。
第30世
陳平,字叔孚,號孺子,(?——公元前178年)陳述公之子,少年家為農耕,貧寒,酷愛讀書,尊崇黃帝,老子學派,精於兵法,善於謀略,青年時(公元前209年)正處於農民反秦、群雄割據時代。他初事魏王咎,再見投項羽,後歸劉邦,為劉邦創立漢朝出謀劃策有功,位居漢丞相,為曲逆侯,卒後為謚獻侯。平生二子:長子長子陳買,字原仁,次子原勝。
第31世
陳買,字原仁,平公長子,襲平公爵,生子二:長子陳恢,字子遠,次子慎,字子逸。原仁於公元前153年卒,謚共(恭)侯。
第32世
陳恢,字子遠,買之子,襲爵,戶牖侯,生子二,長子陳河,(坐略人妻,棄市,爵位被削。何之子掌,娶衛皇后之姊方保太子詹事之職。掌之子莫。)次子陳澄,不襲爵位
第33世
陳澄,恢之次子,生子二,長子與京,次子萬年。
第34世
陳與京,澄之子,漢獻帝時官拜員外郎,生子一,名考。
第35世
陳考,與京之子,遷陝西西安府山陰瑕丘。生子一,名湯。
第36世
陳湯,字子公,考之子,受故舊長輩薦,為平叛西域游西域各小國伙攻匈奴,為漢朝一舉攻克西域立下大功,任西域副校尉,敕關內侯,公元前48年卒,追謚破胡庄侯。湯生二子:長子名馮,次子名勛。
第37世
陳馮,湯之長子,公元前48年封破胡侯,生子二:長子陳成,次子陳晟。
第38世
陳晟,馮公次子,漢元帝時為官司隸校尉,任尚書令,生子一,名會可。
第39世
陳會可,晟公之子,司隸校尉,生子二:長子珍,次子琛。
第40世
陳珍,會可公長子,又名陳璽,任司隸校尉,一作司農校尉。生子一,名嗣。
第41世
陳嗣,珍公之子,,漢和帝二年,為定康太守,贈拜漢卿。生子三:長子陳翊,次子陳翱,三子陳翔。
第42世
陳翔,名源,字子嶙,定居穎川,官拜御史丞,黃門紀事。生子三:長子窬,次子邃,三子實。
第四部 穎川世系
第43世
陳實,(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字仲弓,原之三子,漢桓帝為太丘長,娶荀氏。卒時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謚文范先生。實生有六子:紀,字元芳,漢拜太僕為沿書令;政(夔,)字時芳魏司使;洽,字仲芳;諶,字季芳與父實,兄紀,齊德同行,並居高名,時號「三君「圖像百里;休(信),字大芳,子遷閩中;光,字實芳。
其後,陳天嘉五年追封為陳實為康樂侯,太建元年封為穎川侯。
第44世
陳湛,實公第四子,字季芳,任東漢鴻爐寺卿,與父實、兄紀,齊德同行,並居高名,時號「三君」圖像百城,生有子,名忠。
第45世
陳忠,字孝先,陳湛公之子,東漢青州刺史,有子四:長子閆,字文清,任魏高原太尋;次子佐;三子坦,任廷尉;四子和。
第46世
陳佐,忠公次子,魏青州刺史。佐公有三子:長子准;次子戴,一作載之繁體字,太保掾,國子助教:三子徽,一作征字繁體字太子左率揚州刺史;
第五部、 陳朝世系
(晉 公元220年——265年)
第47世
陳准,字道基,佐公之長子,穎川人,仕晉為太尉,錄尚書事,公元3000年卒,封廣陵侯。陳准生子三:長子珍,官為左衛將軍,涼州參軍,遷曲阿新豐潮;次子匡,奕之嗣子,晉東宮(太子)侍讀;三子規。
第48世
陳匡,准之次子,奕之嗣子仕晉為太常寺卿,生三子:長子亦松。次子陳世達。三子陳世逵。
第49世
陳世達,字大義,匡之次子,晉永嘉元年南遷時以丞相椽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今浙江長城縣)陳世達性愛山水自然景觀,達公與長城縣卜宅地定居,對家中人說:「我住此地山川連綿,秀水潺潺,出帝王將相之地,兩百年間我子孫必斯運臨」世達生子陳康。
第50世
陳康,名登,達公之子,仕晉為丞相椽,生二子:長子陳英,次子陳雄。
第51世
陳英,康公之子,在東晉朝為盱紿太守。公生一子:陳公弼,
第52世
陳公弼,英公之子,在朝拜為宋國尚書郎,生二子:陳鼎、陳顯。
第53世
陳鼎,弼公之子,在朝為步兵校尉,生子三:陳安、陳定、陳寧。
南北朝
(公元427年——公元589年)年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第54世
陳安,鼎之長子,宋時散騎常侍,(定、寧徙到瑞安。)生子三:長子高,次子太,三子洪。
第55世
陳高,安之長子,任宋散騎侍郎,生子一:陳永。
(齊:公元479年——公元502)
第56世
陳永,高公之子,為齊國懷安令,生子一:陳猛。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第57世
陳猛,永公之子,仕梁為長安太守,生子一:陳道臣。
第58世
陳道臣,猛公之子,仕梁,為太常卿,生子二:長子陳文瓚,次子陳文英。
第59世
陳文瓚,道臣公長子,仕梁,贈侍中郎。(陳武帝登基為皇帝,謚景皇帝。)瓚公生三子,長子陳談先,次子陳霸先(梁王禪位於陳霸先,陳霸先建為陳朝,尊為陳武帝年號永定,)三子陳休先。
(陳朝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第60世
陳談先,文瓚公之長子,仕梁,任東宮直閣將軍。生子二:倩、頊。談先去世後謚昭烈王。
第61世
陳宣帝,名頊,字少世,談先公次子,性情大量、軒豁、沉敏。陳武帝見有帝王之才能,傳位於他。頊生有二十九子:寶、英、堅、卿、明、獻、齊、文、彪、重、儼、慎、達、雄、虞、平、宣、穆、儉、澄、興、韶、純、謨、顯、坦、隆、榮、匡。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第62世
陳叔明,陳宣公的第五子,字子昭,封為宣都王,國破家亡後隋後主叔寶也俘去長安,後在隋朝為鴻臚少卿,配妻孫氏、萬氏、趙氏、。生有七子:志高、志能(該公生遷江西吉安吉水縣之莫梁坪繁衍子孫。麻陽縣高村縫爺陳是其後裔)、志龍、志熙、志靜、志范、志宏。
第63世
陳志高,叔明公長子,號清雲先生,仕隋為會稽君司馬。配妻劉氏、魏氏,生五子:才、華、德、政、敏。
(唐:公元618年——960年)
第64世
陳才,志高公之長子,仕唐為會稽司馬,後辭官隱於廬山仙浮縣南閉門讀書,恭親侍孝。配妻龍氏,生四子:蘊圭、蘊玉、蘊璋、蘊番。
第65世
陳蘊圭,字達禮,承父家訓,盡忠孝,講道德,為唐代功曹參軍,配妻品氏生二子:陳兼,陳旺。
第66世
陳旺,字天相,蘊圭公次子,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隨兄陳兼到江州上任為江州牧。後陳兼遷官別任,陳旺在江洲就地置產,卜地建庄於江洲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常樂里。(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頭鎮義門陳村)旺配妻孫氏、荀氏,生子二:陳機|陳棋。旺建義門,睦鄉鄰,教子有方,三百人口不分家創天下奇蹟,旺公享年81歲,葬義門村東龍池嶺,宋天聖四年追封為「晉國公」。
第67世
陳機,字思孟,旺公長子,唐僖宗四年中進士,配妻王氏,生一子,陳感。公卒追贈燕國公。
第68世
陳感,字伯通,機公長子,於唐朝為迪公郎,配妻鄭氏,生子一:陳蘭,公卒追封為魯國公。
第69世
陳蘭,字馨永,號元發,感公之子,因唐朝世亂不願出仕,配妻李氏,生一子:陳青。蘭公卒葬於義門後坡,被追封為「吳國公」。
第70世
陳青,字德秀、仁卿,蘭公之子,配妻劉氏、鄒氏,生六子:伉、侍、伸、俛、偉、仲。青公卒葬於義門東恭山筆架峰,第二任家長,尊為「顯祖」,封「齊國公」。
第71世
陳伉,青公長子,生子五:陳忻、陳清、陳泗、陳坦、陳貢。
第72世
陳忻,伉公之長子,生二子:陳紹、陳勛。
第73世
陳勛,忻公次子,生二子:長子陳昱、次子陳直。
第74世
陳昱,勛公長子,生子二:長子陳梓、次子陳勉。
第75世
(宋:公元960年——1279年)
陳勉,昱公次子,生四子:長子陳繼元、次子陳繼升、三子繼遷、四子繼育。
第76世
陳繼升,勉公次子,宋時赴京考中進士,宋嘉祐七年(1062)遷石橋庄,今南昌市小蘭區。配呂氏生五子:恭、寬、信、敏、惠,
第77世
陳惠,繼升公第五子,(庠生)配張氏,生有二子:陳仁、陳勇。
第78世
陳勇,陳惠公次子,(稟生)配妻曹氏,勇公有四子:福老、壽老、康老、寧老。
第79世
陳寧老,勇公第四子,(稟生)配妻姜氏,寧老公有四子:龍欲、龍訥、龍言、龍而。
第80世
陳龍訥,陳寧老次子,庠生,配妻謝氏,寧公有一子:陳秉儉。
第81世
陳秉儉,陳龍訥之子,配妻白氏,公有一子:陳叔明。
第82世
陳叔明,陳秉儉之子,配妻杜氏,公有一子:陳則良。
第83世
陳則良,陳叔明之子,配妻蘇氏,公有一子:陳政可。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第84世
陳政可,陳則良之子,京考己卯科進士,任廣東惠來縣知縣,後升韶州府尹,公有一子:陳邦孝。
第85世
陳邦孝,陳政可之子,(庠生)配范氏,公有一子:陳仲雖。
第86世
陳仲雖,陳邦孝之子,元朝時任舒城縣教喻。配妻吳氏、盧氏、公有一子:陳賢山。
第87世
陳賢山,陳仲雖之子,公有二子:陳貴章、陳貴魁(魁公生一子熙剛系沖里陳鼻祖)。
第88世,
陳貴章,賢山公長子,公有一子:陳寶。
(明:公元1368年——1644年)
第89世
陳寶,字熙直。陳貴章之子,公有三子:清、淳、湛。
第1世
陳寶,字熙直。陳貴章之子。寶公奉旨率軍征黔,獲勝,永駐平溪(玉屏)。寶公配妻石氏,有三子:長子陳清,明朝隨父帥征黔,征黔獲勝封為都司千戶屯永樂二年奉父命赴麻陽屯田侍母,配妻王氏,生子一:陳金;次子陳淳(下表);三子陳湛,明朝隨父征黔在貴州羊場大戰時為國捐軀,詔賜謚為忠烈將軍,配妻吳氏,生三子,長子南評,次子南坊,三子宗器。
第2世
陳淳,寶公次子,明朝隨父軍征黔,英勇善戰征戰勝封為都司千戶屯,永樂二年與兄長陳清奉父命赴麻伊屯田戎邊,侍母盡孝。配妻張氏,生四子:陳鑒、陳銘、陳鎔、陳鎧。
第3世
陳鎧,淳公之四子,配妻馬氏,生一子:陳珊。
第4世
陳珊,鎧公之子,配妻張氏、黃氏、田氏、孫氏、劉氏,有三子:陳尚達、陳尚遠、陳尚進。
第5世
陳尚遠,珊公次子,配妻周氏,生四子:陳大量、陳大禮、陳大夔、陳大俊。
第6世
陳大量,尚遠公之長子,配妻張氏,有二子:陳昂道、陳相道。
第7世
陳昂道,大量公之長子,配妻滕氏,有三子:陳國仁(後裔居貴州),陳國彥、陳國定。
第8世
陳國彥,昂道公次子,配妻滕氏、奚氏,有三子:長子陳世英、次子陳世典、三子陳世澤。世澤公嗣給國定公為長子,世英、世典公傳三世到可字輩無裔。
第9世
陳世澤,國彥公三子,嗣國定公為長子,配妻張氏,有二子:長子陳繼尊、次子陳繼卓、三子陳繼善。
(清:1616年——1911年)
第10世
陳繼尊,世澤公長子,配妻張氏,有子二:長子陳可茂、次子陳可明。
第11世
陳可茂,繼尊公長子,配妻田氏,有子一:陳通舜。
第12世
陳通舜,可茂公之子,配妻丁氏,有子二:長子陳士豪、次子陳士鼎。(鼎公居鴻鶴龍,配妻尹氏,有子二:長子陳宏興:次子陳宏林。宏興公系士鼎公長子,配妻田氏,生子二:長子祖恩,次子祖紳。祖恩公無後,祖紳公配妻周氏,有子一:陳恩德,恩德公配氏彭氏,有子二:長子陳佑禮)
第13世
陳士豪,通舜公長子,(公元1810年——公元1917年)小時攻讀詩書,清道光年間赴京應試,考中丁亥歲三甲進士,授教喻,後棄仕歸里,遂遷隱西晃山陀子畈閉門隱居,過著田園生活。享年86歲,墓葬西晃山兩翅岩龜形。配妻龍氏,有子三,長子陳宏榜、次子陳宏傑、三子陳宏連。(宏傑、宏連公無後。)
第14世
陳宏榜,士豪公長子。應試中舉為旗門監生,因無錢捐官,任曹氏約團總。丙午年病故,享年86歲,墓葬西晃山人形地。。配妻田氏,有三子:長子陳祖光,次子陳祖禮,三子陳祖芳。
第15世
陳祖光,宏榜公長子,配妻舒氏,有子三:長子陳恩德,次子陳恩壽,三子陳恩喜。
第16世
陳恩德,祖光公之長子,配妻戚氏無出,續配張氏春娥,有子二:長子陳佑賢,次子陳佑福。恩德公出生於家道中落門第,居於西晃山陀子畈,以農耕、手工業為生,一家勤勞節儉,過著平靜的小農生活。豈料山后土匪肆虐陳家遭到土匪丁貴山九次搶劫牽運送耕牛十一頭,難以再居才於民國七年(1919)冬遷至舒家村小街以木工手藝定居至今。德公生於丙戌年(1886)九月二十九日戌時,於農歷1969年五月十四日病故,享年83歲,恩德公妣張春娥生於光緒甲午年(1894)三月初三日,卒於1971年八月二十九日,享年77歲,與德公同墓葬於江口壺形,文革時遷墓於船形地。
第十二章,陳家灣民俗
(一)農曆八月二十四過大年
(二)陳氏宗祠祭祀節候
六月六日一祭
麻陽陳家灣陳氏始遷鼻祖陳寶為明朝皇帝盡忠戎邊,在職而逝,明成祖聞噩訃,謚寶公為福主侯王。寶公出生於六月六日,其後裔為紀念之,縫每年此日,各房鳩首會集宗祠,大開祠堂門,備香火蠟燭、三牲供品,鼓樂齊鳴,大祭之。
年終封歲一祭
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於洪武四年奉旨征西,領十萬大軍駐紮江口陳家灣時,招募四方客商到江口經商,開闢了江口一、六趕集之日,方便周邊市民農副產品交易。使此地市場繁榮,經濟發達。到了年終,市民為酬陳氏開集之功,樂而送禮品給陳家灣族人。陳氏將所送物品收入祠堂中,在年歲的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先行陳氏祭祖之禮,再邀請客人共餐同樂。時之長久,後輩商家不再去送,而由陳陳氏族人自到收取,商人不再來入席,也只遺陳氏祭祖之祭日。
(三)陳家灣陳氏紅白喜慶用時須知
每天所旺之時:寅、午、戍。
每天所忌之時:卯、未,亥。
註:一天為二十小時,每個時辰為兩小時。晚上十一小時到凌晨一時,為子時。以此類推。
凡事須用時辰,重旺避忌,其它時辰均可用之。
摘自陳家灣於天順年間原修老族譜。
第十三章
陳家灣陳氏宗祠
第一節 修祠依據
據我國《辭源》釋其「宗祠」之文說:「士庶不得位立家廟(宗祠),到明朝,奸立始遷祖廟,稱之為『宗祠』。」
我始遷祖陳寶,原居湖廣蘄州蘄春,曾與湖廣布商農民劉乜漢等人在當地發動了農民起義,後又追隨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洪武四年,明太祖分布旨加封陳寶公為兵部仕郎與劉、馬二副帥率領十幾萬將士征黔平蠻。路經麻伊杉木坪將祖母石夫人留下,並留下兵士保護、侍奉。寶公又親自帶頷將士前往黔地征蠻,平服了湘黔苗蠻,深受朝廷嘉獎。永樂二年,朱棣登基為帝,為鞏固自己才奪得的政權而盡削前臣兵權,令陳寶將兵符、帥印轉交給鎮遠錦衣衛都指揮使,且降我寶公的元帥之職,為玉屏總兵,永守玉屏邊關。寶公恪守御旨,直至永樂十年守職而逝,享年八十七歲。寶公逝世,稟報朝廷,皇上封為「福主侯王」,按職銜儀式安葬,並封其長子陳清、次子陳淳為都司千戶門,駐麻伊陳家灣侍母盡孝。三子陳湛因為國捐軀朝廷謚「忠義將軍」封其長子陳南坊襲父之都司千戶,且准奏在平溪衛(玉屏)城南建造「福主侯王」宮廟,以便舉辦對寶公一年兩次的祭祀活動。
平溪建了「福主侯王」廟,陳家灣清、淳公子孫,準時上平溪祭奠寶公,玉屏湛公子孫也按期來麻祭祀祖婆石夫人。清、淳二公為在陳家灣地亦弘揚寶公畢生輝煌的功績,以示後世懷念,則在陳家灣的三砣岩上召開了兩房八公的宗族會,專議在陳家灣修建陳氏宗祠一事。此議達成後,須上奏請朝廷批准,方能修建。奏摺一呈,朝廷即批,陳氏族長嚴格遵照上批之意,按「福主侯王」規模進行修造宗祠。
第二節 卜地建造
陳家灣清、淳公後裔接朝廷的批旨後,著手研究宗祠修建的地方、建造的圖樣、建造時間等事項。於永樂二十年八月黃道日開建,至大明英皇帝天順年間(1458)建成,歷時三十七年,與此同時,還著手纂撰陳家灣首部《族譜》。
陳氏宗祠的地址選擇在陳姓居住的旌旗畈水口山扼要之處,此地左右兩山坡皆由貴州六龍山走向西晃山之脈絡延伸而至,山勢高、低起伏,儼如一條巨龍盤據陳家灣旌旗畈,支脈分伸兩支,似雙象把守陳家灣住宅,祠堂恰似蒼龍之寶,位居其中。陳氏祠堂佔地面積約八百平方米,主體建設全部按聖批圖樣拖工修造。
陳氏祠堂正殿是三大間,均為四柱抬中,花檐拱斗,兩旁殿有千枝門欄,月宮門扇。正中殿建有約六尺龕台座,台座樹有祠中龕殿,殿堂有三大級階,正堂系寶公之靈位牌,高約一米,寬約半米,兩翼展開,上懸有雕工精細的虎頭,兩翼浮雕百花,中書「皇封提督兵部仕郎贈武德將軍謚福主侯陳寶之位」這牌位全用真膝貼神金裝飾加工而成。在祠堂門口即能看到那牌位金光閃閃,十分耀眼。台座二級所供奉的是「三公」「八房」再下之級則按寶公後裔對國家、人民、社會、家族的貢獻、及字輩的大小排列以受供奉。台級前面的當中處設置銅質兩豎耳香爐,左右兩隻大燭台,旁邊有大燈台,有一具響磬。龕台前擺一長條桌,這桌特別的精緻,四隻象腿腳雕著雲勾,桌的兩端微翹,疑是捲雲。供擺三牲祭品。
大殿廳的兩邊左置大鼓,右置懸鐘,每年的兩次大祭祀時,擊磬、擂鼓、撞鐘,禮樂齊奏,各房鳩首及有聲望之人按輩份大小跪立中央,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跪拜叩首,其場面甚是嚴肅莊重。
三間大殿的後面又是一大廳堂,中間是天井,天井左邊的房屋是倉庫,儲存族上眾田及族眾所收的食物;右邊是廚房,開祠堂會時辦廚時用之。天井的正中是餐廳,擺有六張八仙桌,專供族上議事時就餐之用。
在這寬大的殿堂前用長石條砌六級台階,下去就是寬闊的看戲廣場,廣場的四周各有四棵茂密的蒼松翠柏,每棵樹腳下都用長方形的石條砌成正方體的樹台,護住這蒼松翠柏,使松柏樹長得高大茂密。這看戲的廣場全是用大小一致刻有紋路平整的岩板鑲成,正殿的對面是戲樓,戲樓造作精細,樓頂蓋的是琉璃瓦,四面流水,四角上翹,檐口雕有各種精鍊的圖畫,檯子的兩邊是車成葫蘆的護欄。專供每次重大祭祀活動,請來戲班演唱忠、孝、節、義內容戲劇之用,以教育陳氏後人,繼承寶公忠義之氣。整個陳氏宗祠四周皆用青磚砌成圍牆,牆高約四米,從戲樓下出去就是祠堂的大門,祠堂的大門煞是氣派非凡:
陳氏大門是牌坊式的三門,然中大門是能關和開的,兩旁的側薄封著,各雕塑一頭獅子滾繡球,三門的上方是一根橫樑,樑上浮雕著「八仙過海」大門的正中豎一塊沉香木木坊。木坊中間書寫「陳氏宗祠」下方虎頭,上方是雙龍搶寶,兩邊雲勾,緊繞著那幾個大字,木坊高約1.5米,寬0.5米,懸立在刻「八仙過海」的橫方上,木牌的各一隻雄鷹,護守著這陳氏宗祠的牌子。雄鷹的兩邊就是兩幅「天官賜福」的浮雕畫。上面就是琉璃瓦的屋頂,屋頂的棟端上翹椽角,翹角都堆塑著麒麟、老虎、獅子、大象、馬、鹿等珍禽異獸。橫樑中有直式匾,珍禽異獸的左右是長方形的框,每個框子里泥塑著古代忠、孝、節、義的故事,如《水漫金山》、《觀音收金童》《二十四孝》等以教育陳氏後裔。無論是雕、刻、塑或是事,工藝十分精湛,人物行態逼真,栩栩如生。
陳氏祠堂的大門前是一塊用平石板鑲成的小廣場,進大門的側邊砌一座五尺方方形的台礅,礅上豎兩塊長方形的石條,旗杆就夾在那石條的當中。大祭祀之時這裡就升上「福主侯」的旗幟。另一邊立有兩塊碣石大碑,碑高九尺,寬有四尺五寸,八寸之厚,下有底座台
宗祠的石坪邊有一棵大樹約有三四丈高,微斜卧,茂密的樹枝和樹葉伸過祠堂的圍牆遮蓋了整個大門前的石坪和祠堂的一角,樹下又是大橋江到江口的必經之路,路過之人,走累了就在那樹下稍息片刻。石坪前還有一條小溪從哪些流經,春天之時,溪水潺潺,彩蝶雙飛顯得陳氏宗祠生氣勃勃,宏偉壯觀。路過此祠文武百官停轎下馬,所以在陳氏宗祠的上下之處都修有上、下馬之石。
第三節,歷史的遺憾
目前,陳家灣壽上八十的老人們曾都目睹過陳家灣宗祠的宏偉,莊嚴,耳染陳氏祖公動人的故事。但是,這樣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代建築已經是蕩然無存,作為原來親自毀過陳氏禮堂的陳姓子孫,你們的心裡是否感到慚愧、難過?但這畢竟是歷史的創傷,作為我們所有的陳氏子孫心裡在感到慚愧與沉痛的同時,我們還要深深的反思,怎樣再為他們做點什麼,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清未時候,各姓氏都已有了自己的宗祠了,只是規模,年代不盡相同。我陳家灣祠堂的建造遠遠的超過這個時期規模,在麻陽來說也算是歷史相當悠久,建築相當宏偉。時間開啟於明初,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公為明朝的建立轉戰千里,鞠躬盡瘁,才得謚賜爵封侯。其後裔為紀念他佳績,才請旨修建祠堂,所以,它的存在對明初的歷史研究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陳氏祠堂曾兩次遇劫,陳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1458年),到民國五年(1916年)歷時四百五十八年。第一次遭劫的是:我寶公第十四孫陳宏榮,官及六品花翎,曾任福建省漳州鎮守,告老還鄉,把多年來的積蓄購置田產,修造五進大院,在江口當地很有名望。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湘西之地土匪猖獗,懷化匪首丁龍頭,沖著他家的財物而來搶劫。把財物搶後一把火燒了陳家灣,至使陳家灣的祠堂也被燒毀。
這次劫難後,陳家灣宗族三公八房之長召開了很多次族房大會,商量重新再恢復陳氏宗祠之事。經過無數次的商討,研究,終於統一了思想,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原址上再次修建,新的「陳氏宗祠」,這次的修建完全按原來的規格建成,並作為今後的陳氏子孫學習之地,至到江口解放之後,還作為「陳家灣小學」。誰知,到了文革時,這樣雄偉的大建築,陳家灣大隊幹部把它當作是「四舊」,遭到「破四舊」的厄運,精緻的建築全部打爛,砸毀,好好一個祠堂,陳氏的子孫不但不去保護,而是為了自己手臂上的「紅衛兵」的袖章卻帶頭摧毀自己的宗祠。連宗祠的地基都開墾成田地。致使所有文物古迹蕩然無存。
第十四章
陳家灣奇聞
1、千年古樹
麻陽江口陳家灣的陳氏在陳家灣居住乞今已有六百多年之久。這裡最具有傳奇色彩就數宗祠邊的那棵千年古樹。這古樹高大茂密,四季常青:樹身有四、五層樓房那麼高,要六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圍它一周那麼大。茂盛的樹冠,陰遮的地面約有二十來米長的直徑。陳氏宗祠修建在這株古樹的左邊,涓涓的小溪從古樹、祠堂前面淌過。小溪上架一座石拱小橋,通往錦和,銅仁的要道,須從拱橋上,古樹旁經過。樹下,擺有光滑平整的石條凳,供過路之人和勞作之人納涼休息。古樹、拱橋、流水、宗祠構成天然、人文的奇特美景。
這棵古樹是天下少有之奇,奇就奇在樹身看是一棵槐樹,而樹頂卻是槐、榆、楠、楸等幾樣樹種,到了春天長出幾種不同的樹葉,會開著幾種不同的花兒。幾種不同的樹葉是年年要長出來的,但幾種不同的花兒可就不是年年能開,盛開之時也就是陳氏旺盛之日。那是在六百年前,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奉旨任元帥帶兵征黔,征服湘西之地,來到陳家灣,軍隊駐紮在旌旗畈,舉行慶功會時,此古樹開滿了鮮花,寶公聞訊親自到查看,才發現這是一棵一樹多株奇特之樹,並要這喜慶之日盛開,都尊之為「神樹」。
這棵老古樹究竟生於何時,自寶公始遷陳家灣已六百多年,而古樹和陳家灣宗族一樣經歷著榮辱與共。在現代的歷史上,一場殃及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使這棵千年古樹險遭一場生命的劫難。
七十年代未,「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了瘋狂時期,「破舊立新」的造反派先是砸毀了陳氏祠堂,緊接著拿著斧頭鋸子要砍下生長千年之久而被人們奉尊為「神」的古樹。窩居在古樹旁邊的寶公 世子孫——陳科則老人聞聽有人要砍這棵千年古樹,急去阻攔。這幫打砸紅了眼的造反派根本不聽一位垂暮之人的阻攔,推開老人,掄斧子向它砍去。造反派只砍下幾斧頭,出現了令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股殷紅的血水連同砍碎樹片斧渣從古樹的傷口中,直向砍樹人的額頭人射去。砍樹的造反派被射暈倒過去,造反派的頭頭頓時傻了眼,急忙派人將傷者送到醫院派去治療,再也不敢回來砍這古樹了,這樹也就顯得更加神奇了,從此沒有誰敢再來傷這棵神奇的古樹。
陳家灣這棵千年之神樹生長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時,引起麻陽縣林業局的和重視,掛牌列為懷化市級保護古樹,用法律來保護了它的生存,現在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2、陳家灣之打鈸岩
打鈸岩乃陳家灣一處傳奇的景點之一,在陳家灣村前原大道旁的溪邊古大道的兩塊青石岩上呈現出來一翻一覆的一副鈸形,這一副鈸形景點也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雨和可以傳頌。
它的源流和典故早已載在明朝天順年間首修的《族譜》上,光緒十一年所修族譜都按照清朝嘉慶十三年、明朝天順年間陳氏宗族首著撰的第一部《陳氏族譜》中所撰的陳家灣奇聞篇章,代代錄刊。
據傳,我祖先陳寶公奉旨征黔時,過洞庭,上沅水,一路征戰,平定湘西,直到麻陽杉木坪時,才休整軍隊。休整軍隊時則帶領將士「屯田戎邊」。
將士們開墾旌旗畈等糧田萬頃,修筧架堰水利,春插秋春播,辛勤勞作,到了年終五穀豐登,寶公在陳家灣開慶祝大會,敲鑼打鼓,禮炮齊鳴,軍民一致,喜慶豐收。就在這軍民歡慶之時,驚天的禮炮聲驚動了在廬沖山修道的一條蟒蛇精,它已煉就一副銅鈸的法器,它只要兩鈸相撞生出寒光,狂風暴雨,殘害人類。陳家灣的慶祝會剛結束,被炮聲驚醒的那精駕著狂風,舞動雙鈸,發出「唚唚」響聲,直奔陳家灣旌旗畈而來。頓時整個陳家灣旌旗畈上空天昏地暗,狂風暴雨。寶公早已識破那是妖怪來襲,作好應戰準備,運用白蓮聖母神箭法術,口中念念有詞,搭箭對準兩股寒光「嗖」 「嗖」射去。那畜牲的兩頁鈸迭落在旌旗畈的溪水邊上,燃起了熊熊大火,那蟒蛇精駕著妖風逃跑。寶公那容它逃脫,再一箭射去將蟒蛇精射殺在旌旗畈邊的金屏山上,從此也不再有妖怪殘害江口地方的百姓。
落鈸的地方那火直燃到午夜過後,第二天,士兵去看,溪邊的大青石板上呈現兩頁石鈸的形狀,覆的在上方,翻的在下方,寶公命此為「打鈸岩」。
只可惜這麼傳奇的景點,在「農業學大寨」時運動中,被修農田水利的排洪壩時的岩炮炸得蹤影難覓。
陳家灣旌旗畈田中開坼
傳說陳家灣旌旗畈田開坼,則是國家有難陳家灣有劫的預兆。據歷史記載,陳家灣旌旗畈開裂曾經有過三次。
第一次開坼是明建文三年(1442年),明太祖駕崩,朱棣宮廷內變,奪取政權,削弱前朝老臣兵權,誅殺前朝的文武官員。此次政變,我陳家灣始遷鼻祖陳寶亦不能倖免。此時我公陳寶身為總兵大元帥鎮守邊關被朝廷降為平溪總兵。石夫人聽到此說,想到馳騁在千里之外的丈夫安危,立派人去平溪探聽情況並把此事告訴寶公。寶公聽後實覺奇怪,亦猜是不祥之兆。不久,寶公接聖旨,明朝宮廷內亂,陳寶公被降官銜。所幸沒有遭殊殺。
陳家灣旌旗畈田第一次開坼,此坼開在畈中一丘稻田裡,長約幾十米,寬有一米多,深不見底,黑咕隆咚,向坼內投石,毫無聲響。隱約聽到坑內有汩汩的流水聲,人們建議用十幾根籮筐繩吊一塊大一石頭測量一下深度,但投下去還是不能到底;又有人建議:坼內疑有流水之聲,試用稻穀殼灑入坑內,看穀殼從何而出。拿來一擔穀殼灑入坼內,穀殼卻在離此地有兩公里的錦江鍋子洞潭裡的深水中冒出。人們認為開裂之景是不祥之兆,
第二次開坼是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禍害全國人民。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清朝封建統治,剛剛建立起五年的中華民國政府,被袁世凱掠奪政權,發動兵變,宣布廢除民國政府憲章,實行帝制,稱為洪憲皇帝。此舉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慨,1916年掀起反袁護法的高潮,各路義士進行北伐,全國一片混亂,由此,一場刀兵禍害全國,致使麻陽土匪猖獗,後山的土匪丁龍廷來搶劫陳家灣我寶公十四世孫陳宏榮的家財,還一把火燒了整個陳家灣院落及陳氏宗祠。
這一年麻陽陳家灣的旌旗畈開坼的地點、形狀與三百多年前的記載一模一樣。人們再一次好奇地把穀殼灑入坼內,這些穀殼真的是從江口錦江河裡的鍋子洞潭底湧出。
第三次開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65年,這次的開坼印證卻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幫」製造了無數的冤、假、錯案,「破四舊」運動使我陳氏宗祠拆毀。 第三次開坼是現代時候,很多現代人都親自耳聞目睹,江口全鎮的人民都感到好奇,紛紛前來觀看。旌旗畈的開坼與族譜之描述的完全吻合,人們也做了同樣的試驗,所灑的穀殼真的從鍋子洞鼓出。
附:漢川燕子庄陳氏世系表:
始祖:大用公;
二世:友諒、友勝、友誼;
三世:文富;
四世:世英、世賢;
五世:山旁取名;
六世:水旁取名;
七世:文旁取名;
八世:金旁取名;
九世起排輩:天家一維其,
虞第相傳遠,
宗德貽燕長,
蔚起遵祖義,
萬代永織昌。
推薦閱讀:
※【雪球自然觀察】跟燕子學習穿燕尾服
※小燕子收針法
※燕子都是黑白的,為什麼那首歌唱小燕子穿花衣呢?
※宿舍外築巢的小鳥想餵養?
※馬鳴風蕭蕭 微風燕子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