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答中西隨功教授提問

凈土宗

唯識宗

禪宗

禮儀戒律

佛教常識

六道輪迴

戒殺放生

戒淫斷欲

戒煙戒酒

破戒報應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

墮胎問題

自殺問題

情愛問題

舍利諸寶

靜坐講義

佛學文集

中西隨功教授問:我們能夠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使我們這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衝突的發生?請老和尚慈悲指導。凈空法師答:怎麼樣能夠落實社會的安定和平?這個問題必須要社會上這些大眾,人人都肯能做好人,人人都歡喜做好人,這個社會問題才真的解決了。可是人人怎麼樣才能夠做好人?這就是一個教育問題。一個人從生下來,甚至於從懷胎一直到老死,天天都是在接受教育薰習(習相遠),天天都是要落實教育。而中國教育的內容說起來是非常簡單,就像我在前面跟大家所說的倫理道德的教育,總不外乎五倫、五常。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人與人的關係。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讓你覺悟整個宇宙是我生活環境,我不能離開宇宙,宇宙也不能離開我,我跟宇宙萬物是一體,這個理念非常重要。有這個理念,又必須要自己落實,用自己的實德能感化社會大眾。中西隨功教授問:老子曰「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以佛教的立場,要如何理解?請老和尚慈悲指導。凈空法師答:中西教授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非常的難得。若用佛教的方式解答,就是因果問題。「和大怨」,大怨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重大的衝突、重大的矛盾、重大的誤會,「和」就是調和、和解。我們和解 這個重大的衝突、重大的糾紛,老子說「必有餘怨」。尤其像現在國際之間的調停,國家與國家的衝突和解了,和解了是不是雙方都真的心服口服?如果表面上化解 了,內心還是不服,內心還是有怨恨,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老子說「安可以為善」,這不是很妥善的辦法。要怎麼樣才是妥善?調解糾紛一定是雙方要心悅誠服而沒有怨恨,這才是善,這個問題才真正化解。這要有智慧,要了 解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可不是容易事情,為什麼?事實真相一定牽涉到前因後果。這個前因要是用佛教來講,那要牽涉到前世,要牽涉到後世,佛家講的因果通三 世。聖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也就是說知道前因後果,那怎樣防範於未然?這是用教育,用智慧的教育、用因果的教育,我 們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之後,內心那些余怨徹底化解,那真的是化解了。智慧開了為什麼能化解?智慧開了之後,曉得宇宙眾生是一體,一體那還有什麼衝突?知 道一體他就不會發生衝突,這是最高的智慧。佛家教育的目的,終極的目的是要幫助一切眾生早一點成佛,也就是早一點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這是佛家教學的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這才叫徹底解決。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是凡夫,凡夫雖然不能夠把怨恨化解,跟凡夫來說就講因果,你造的什麼樣的因,你得什麼樣 的果。譬如我這一世被人家害,人家為什麼會害我?他為什麼不害他?他跟他沒有怨,我跟他有怨,就這麼回事情。如果真的明白、清楚了,他害我,我笑一笑,我 就很歡喜的接受,不再有怨恨心,這個帳就了了;這個果報到此就沒有餘怨,沒有餘怨這個帳就結了。如果他欺負我,他毀謗我,我不能接受,我還是恨他,我還是 報復他,這事情麻煩了。麻煩在哪裡?這是佛法里常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明了因果的理論與事實真相也能夠化解。因果教育就是社會教育,老子的和 大怨就決定沒有餘怨。中西隨功教授問: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在講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一切宗教都主張仁愛和平,所以關於人類追求和平,他說我想請教法師,第一個問題是生存方式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心理的問題。凈空法師答:中西先生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我並不感覺得奇怪,為什麼?現前的 社會倫理道德不講了,倫理道德已經不存在我們生活之中了,於是社會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古書裡頭講得很清楚,倫理道德如果廢棄了、疏忽了,這個社會必然是父 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整個社會動亂了。今天社會動亂到極處,天災人禍層出不窮。所以我們要問,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怎麼活下去?用什麼方式活下 去?在過去,堯舜禹湯教我們怎麼生活?不外乎倫理道德,所謂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生存的方式。這個教訓一直到前清的末年中國人都遵守,遵守就沒有問題,我們生存方式非常美好,這個教育就是倫常道德。古人懂得大自然的法則,懂得自然的運行,隨順自然。所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自然之道;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這是隨順自然之德,這就是東方人所講的道德。你能夠明道行德,則宇宙是和諧的,地球是和諧的。所以生存的方式,也就是生活的方式,我覺得還是要依靠古聖先賢的教誨,基本的教誨我們依照《弟子規》,它非常簡單,非常扼要,是生活的標準,我們依照這個過生活,你一生幸福美滿。第二個問的是心理問題,我們今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心?儒家叫倫常道德心,大乘教裡面叫菩提心。 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我們用一味真誠心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用清凈心,清凈心不染污;平等心沒有貢高我慢,決定沒有歧視;用正覺心決定不迷,覺而不迷;用 慈悲心,大慈大悲,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你掌握到這幾個原則,你就把自己本性、把自己的真心找回來了。我們如是存心,如是生活,決定不會錯,決定是幸福的、 是美滿的,前途呈現是一片金色光明。所以,關於人類如何追求和平安定,這個離不開聖賢教誨,離不開倫理道德。由此可知,倫理道德是永恆的、是超越時空的,我們應當要遵守,應當要學習。中西隨功教授問:《無量壽經》上有一首偈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希望能把這六句偈做個簡單的說明,供養仁愛和平講堂的聽眾。凈空法師答:「其有眾生」,這是佛法里常說的佛度有緣人,這個「其」就是有緣;聞而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的皆是有緣人。「遇斯光者」。佛光是自性般若光明,佛光是遍照、普照,而照不到你自己,這什麼原因?業障障礙住了。像陽光之下 我們偏偏打一把傘,遮住它不給它照。這把傘是比喻什麼?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有這些東西的話,決定障 礙住了,佛光雖然遍照、普照也照不到你,雖照不到你,你並沒有離開,只是你自己有障礙而已。「遇斯光」就是他的障礙已經除掉了,他要不除障礙,他不會遇到 這個光。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我們沒有別的,放下業障而已。你能放下一分,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你要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三垢消滅」,三垢是貪嗔痴。佛教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教我們放下慳貪,持戒教我們放下惡業,忍辱教我們放下嗔恚,精進教我們放下懈怠,禪定教我們放下散亂,般若教我們放下愚痴。你修這六法,消除你的煩惱習氣,這樣才能夠成就。「身意柔軟」。柔軟是沒有煩惱,這講第一個果德,輕安自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歡喜踴躍」。歡喜踴躍就是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得到法喜了,佛法里叫法喜充滿,大乘經里佛常講的常生歡喜心。就是孔子說的,不亦悅乎。「善心生焉」。這個善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自自然然跟諸佛菩薩一樣,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就有應,這叫善心生焉。這六句經文我們果然能夠理解受持,終身受用無盡。(節錄自凈空法師講述於2004/9/9日本京都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已修訂)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發願修行,供養諸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集)凈空法師
勸大眾勿造口業(曇影法師)
常思妙道不放逸,永不退失菩提心——如瑞法師專訪
戒淫斷欲聖典彙編 海濤法師

TAG:教授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