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港人眼中的1997到2017

瞭望 | 港人眼中的1997到2017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青年王小姐筆下的老香港街景

◆屹立不倒的獅子山見證了回歸20年香港的發展與變遷。站在下一個20年的路口,香港同胞期待秉承老一輩「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程姝

  「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歸前,鄧小平曾這樣描述「一國兩制」下香港人的生活。這也是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治經濟制度50年不變的承諾。

  

  香港回歸20年,這句承諾沒有變。

  

  20年來,香港保持了原有的經濟、社會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實現了「港人治港」。20年來,香港經濟社會持續繁榮穩定,與內地交流合作更加頻繁。回歸後的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魅力更勝往昔,各族群和諧相處,中西方文化交流匯聚。

  

  回歸的20年,無論是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或是對初來乍到的新香港人而言,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

  

  《瞭望》新聞周刊採訪了數位在香港生活的普通人,記錄下他們眼中的20年。

  

李月民與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9年,香港導演許鞍華憑藉《天水圍的日與夜》榮獲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作為電影拍攝地,「天水圍」一舉聞名。這個與深圳隔后海灣相望的地方,原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條小圍村。上世紀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市鎮。

  

  1992年11月,香港市民李月民搬到天水圍,成為了第一批居民。此後的20多年,他親身經歷了天水圍不斷變遷的日與夜。

  

  據李月民介紹,天水圍新市鎮分南、北兩部分。1992年至1996年,天水圍南發展起來,不少私人屋苑建成,而天水圍北主要在1997年回歸後得到發展。「特區政府因房屋規劃在這裡興建了大量的公屋(類似內地的廉租房)。」他回憶道,回歸之後,特區政府規劃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計劃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從6年半縮短到3年。

  

  這樣一來,天水圍的公屋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大量低收入的基層居民和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搬了進來。然而,中產階級和低收入階層人口嚴重失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香港社會學專家周永新多次到天水圍做社會調查,提出了包括立刻停止將公屋居民再配置到天水圍、將外來經濟活動及客流引入天水圍等中肯的建議。政策性的改變,令天水圍的面貌逐漸改變。

  

  2000年1月,李月民當選為區議員,從此連任至今。大到修路建圖書館,小到幫居民解決漏水問題,他都親自過問。「以前天水圍沒有巴士、沒有公園、沒有體育館和圖書館。2008年之後,政府大力支持天水圍興建各種公共設施,如今這些都有了。」李月民說,天水圍現如今堪稱宜居之地,「交通設施全面,房價便宜,環境相宜,反倒吸引了更多人進來,人口超過30萬,成為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新市鎮。」

  

  以前天水圍沒有名校,經過爭取,政府幾年前安排了一些優質學校入駐,令不少中產迴流。「留住中產,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很重要。」李月民說,如今的天水圍人丁興旺,居民們日日感知著這裡的溫情。

  

呂大衛與20年前的「逆流」之選

  

  「今年,是我回到香港20周年。」呂大衛語氣中透著滿滿的自豪。

  

  上世紀80年代,受香港留學風潮的影響,70年代出生的呂大衛,11歲時隨母親前往了澳洲。大學畢業後,又在澳洲創業一年,呂大衛做出了回香港發展的選擇。那一年,香港回歸。

  

  而在同一時期,由於對回歸後香港未來的擔心與不確定,世界上唱衰香港的聲音不斷,香港出現了移民潮,加拿大、澳洲和美國是當時不少港人移民的熱門之選。回憶起自己的「逆流」之選,呂大衛說:「1997年香港正當經濟高峰期,回歸後更會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可供長遠發展,我選擇了迴流香港。如今依然覺得這是正確的選擇。」

  

  回港後,呂大衛在生活中時時感受到內地對香港的支持。「香港市場上的農業產品很多都來自內地,包括我們飲用的淡水也來自廣東。」呂大衛說,內地在生活資源方面對香港的支持,普通市民已經習以為常。

  

  回港20年,呂大衛一直經營著自己的兒童書籍出版公司,幫助外國書商進軍內地市場。由於業務關係,呂大衛與內地有頻繁的接觸,讓他能更理性地看待內地與香港的關係,也讓他近距離地觀察到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機制的完善、交流程度的深化。

  

  接觸的香港企業中,內地來港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多;一些商場里,也開始設置支付寶HK,香港居民開始享受內地的無現金服務;自由行帶動了香港旅遊業、零售業的發展;日常交流中,普通話也在慢慢走俏……呂大衛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一一列舉著他目睹到的香港變化。

  

  「以前,香港人會以香港看香港。如今,我們香港人更應該學會以中國看香港,看到內地的發展變化,明確香港未來的定位。看到香港的自由穩定與繁榮離不開祖國的支持。」呂大衛的言語間總是透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考察市場、開會、見客戶、內地出差……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噹噹。「一般早八點就會到公司開始工作。香港人很拼的,爭分奪秒,點滴時間也不願浪費。」呂大衛說,也許這就是香港一直保持活力的根源。

  

  「現在機會不同了,大家都要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香港應更積極地融入到國家發展之中,這樣香港才會有希望。」呂大衛感慨道。

  

庄先生與內地的甜蜜相遇

  

  1989年,庄先生在香港出生。

  

  8年後,香港回歸。那天,下了好大一場雨,彼時幼年的庄先生並未真正理解「回歸」的含義,只是第一次很認真地在電視里看著交接儀式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後來很盼望每年的七一,因為學校可以放假,是很開心的一天。」

  

  儘管父母早年從廣東移民到香港,但幼時的庄先生對內地的了解僅限於內地老家的親戚。他也會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覺得內地很落後」。

  

  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內地行,讓庄先生徹底轉變了對內地的看法。那一年,作為學生會會長的庄先生,通過選拔,成為了由香港教育局主辦的「香港領袖生獎勵計劃——國情教育課程班」的一員。

  

  參觀航天局,聽楊利偉的太空故事;走訪外交部、北京市政協,了解中國政府部門;走進天津的軍營,觀看實彈演習。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南開中學與同齡的學生交流。「他們的英文水平、素質都很高,而且南開中學的學習環境與體育設施真的非常棒。」庄先生說。

  

  此次內地行,庄先生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也更加真實地感觸到了內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像一場奇遇記,都讓我感到震撼,覺得中國好厲害。」

  

  大學畢業後,庄先生曾當過導遊,帶著很多香港遊客去到更多的內地城市。如今,他的工作依然與內地有著緊密的聯繫,讓他目睹了中國經濟、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國家一直在進步,香港更應抓住時代機遇」。

  

  從2003年中央為了支持香港走出「非典」低潮,與香港簽訂了CEPA,到如今的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往後,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會越來越緊密。庄先生說,「所以我支持國情教育,這樣可以讓更多香港人了解祖國,才會更願意融入到國家發展進程中。」

  

  「國情班」的內地行為庄先生打開了人生的新篇章,也讓他意外地收穫了愛情。他的妻子繁小姐是當時負責接待的內地誌願學生。兩人經歷了長達8年的異地戀,近日終於「修成正果」。

  

  對於未來的生活,庄先生說:「會考慮定居到廣東。香港到廣東很方便,而且內地給予香港青年的發展機會也越來越多。」

  

「港漂」與夢想和生活

  

  許沛文與王小姐,是分別畢業於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兩名內地青年。2013年,許沛文開始了在香港的創業,王小姐畢業留港工作。如今,在港工作、生活多年的兩人仍舊笑稱自己是「港漂」。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加入「港漂」一族,成為了新香港人。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自2010至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增長,截至2014至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放寬條件,內地畢業生可無條件留港一年;如果在港持續工作七年,便可獲香港永久居民資格。

  

  就這樣,碩士畢業後的許沛文有了在香港創業的念頭。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多年的留學經歷讓他深知在港內地學生在住宿方面的需求,也讓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希望在香港給內地學生打造一個有家的感覺的公寓」。

  

  創業起步階段,為了解香港地產,許沛文走訪了100多個香港地產中介。「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很多人,他們對我都很友善。我想,就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感,讓我覺得在這座城市生活很舒服、很自由,讓我有在這裡奮鬥的想法。」不怕苦,敢拼搏,許沛文的團隊已經在赴港留學生中小有名氣。如今他的團隊中不僅有內地留港的畢業生,也有香港本地的年輕人。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扶持青年創新創業,香港的創業生態日益蓬勃。2015年底,特區政府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統籌創新及科技政策。據統計,2015~2016年的一年間,香港初創企業總數增長24%,達到1926個,初創企業僱員總數增長了41%。

  

  此外,在特區政府扶持下,香港科技園公司成立了香港科學園,為在科創領域奮鬥的年輕人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支持,並促進兩地青年在「雙創」中交流。目前,科技園已與內地四家科創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內地青年也可以自行申請到園區進行短期體驗,然後決定是否要留下。「我身邊就有來自內地的朋友申請了該項目。」許沛文說。

  

▲許沛文的創業團隊中既有留港的內地學生,也有香港年輕人(許沛文供圖)

  王小姐是許沛文的好友,也曾受邀在他的團隊里擔任過宣傳推廣。20年前,還在電視機前收看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王小姐,特別憧憬到香港讀書。「讀完書又覺得太匆忙,還沒好好了解這座城市,就決定留下來。」王小姐說,香港有很多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機會,她想了解這裡的工作節奏和內容。

  

  畢業後,王小姐在香港的外資、港資、中外合資等多家企業工作過。「就想自己闖一闖」。「這裡的社區生活很方便,每一個社區都配備有完善的便利店、商店。而且香港的建築既保留了傳統的中式風格,又有很西式的感覺,有海,有遊樂園,一座城市容納了太多元素,我喜歡這樣的環境。」

  

  香港的多元化吸引了王小姐,更讓她產生了用畫筆描繪香港老街景的想法。「香港在不斷發展,一些老街景會慢慢消失,我希望可以用畫筆留住原味的香港。」王小姐說,未來也許會考慮出一本畫冊,紀念她眼中的香港。LW


推薦閱讀:

牽掛的句子 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女人眼中最帥的男人是誰?
環球小姐中國總決賽上海舉行內衣秀奪人眼球...
外國男人眼裡的中國女人到底啥樣?

TAG:人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