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台宗與凈土宗的歷史淵源(1)
凈土宗與天台宗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從古洎今,台宗大德,無不皆以凈土為歸。」而在凈土宗的理論寶庫里,天台宗人的智慧碩果更是閃耀著永遠的光芒。還有許多台宗大德,本身就是凈宗祖師。鑒於台凈之間的密切關係,世人有「教在天台,行歸凈土」之說。凈土宗也借鑒天台的判教學說和理論體系來完善自己的理論思想,並以自己獨特的終極關懷深深影響著天台宗人的實際修學和理論創造。
由於天台宗和凈土宗的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宋代以後兩宗大德台凈雙修的情勢。台凈的相互影響餘緒,至今未絕。釐清二者的關係,對於深刻理解二者的理論構建和歷史發展,不無裨益。這無論對於研究者或是修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天台宗人的凈土理論
天台宗與凈土宗有著理論上的合作基礎,「凈土宗主張息止緣慮,凝結心念,與天台宗所主張的四種三昧相似,即強調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四種三昧的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和常行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更與凈土宗的念佛有著直接的關係。「常坐三昧的念佛是唯心念佛和實相念佛的結合,而常行三昧的念佛則是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的結合;同時,常行三昧又突出以念阿彌陀佛為主要內容。這一念佛法門……為天台宗的後繼者們提倡台凈合一開了先河。」
同時,「天台的性具實相理論消解了心與色、涅槃與生死的對立,因此真正的解脫是要達到無情有性,也就是說,依報世界的轉變與心的轉變顯得同等重要。這樣,『凈土』已蘊含於天台的基礎理論之中,而成為與『涅槃』等同的概念。」天台宗人以天台觀點解釋凈土思想,並使之契合凈土念佛理論,從而大大豐富了凈土宗的理論寶庫。
在凈土宗的形成過程中,末法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慧遠、曇鸞、道綽的凈土思想無不與末法時期有關。佛教信徒無論是自己修持還是弘傳佛法,都講究契根契機、當時當機,所謂機、時,就是審時度勢的意思。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中去,這是立身處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對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東晉以來,我國佛教界中末法思想非常普遍,當時的佛教理論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慧思也是如此。佛教認為,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發展將經歷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關於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法思想的解釋,歷來有多種說法。但在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之後,多數中國佛教徒認為那時已是五惡、五痛、五燒的末法時期。當時智顗的老師慧思大師就具有強烈的末法觀念。他說:「彼佛世尊,滅度之後,正法想法,皆已過去,遺法住也,末法之中。是時世惡,五濁竟興,人命短促,不滿百歲,行十惡業,共相殺害。」而他自己就生在「末法八十二年」這樣的濁惡之世。慧思大師對這樣的末法之世充滿了憂慮,儘管他本人發願往生的是彌勒凈土而非彌陀凈土,但他的思想對後代的天台弟子,尤其是他的弟子智顗,闡發凈土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為天台宗和凈土宗互相影響之肇始。
天台宗的實際創始者智者大師,對弘揚和發展凈土宗的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主要凈土著作有《觀無量壽佛經疏》、《阿彌陀經義疏》、《凈土十疑論》、《五方便念佛門》等。後兩部書極大地拓展了凈土理論,為善導的凈土分類、稱名念佛方法、念佛非別時意等理論建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凈土十疑論》,「總攝凈宗主要疑問,開顯念佛宗綱心要,斷疑生信,厥功最巨。」該論中提出的十種疑難,「基本囊括了世人對凈土法門進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大師解答了難行道與易行道、往生不退、為何往生西方凈土、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的區別、心凈與土凈的關係、往生的條件、十念往生等諸多疑問,直到今天還對凈土宗人具有指導意義。大師十念往生非別時意的論斷,為稱名念佛的發展和接引普通民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智者大師在《維摩詰經略疏》和《觀無量壽佛經疏》中,還對極樂凈土的分類、教主為報為化、臨終來迎之佛為報為化等問題提出了解答。大師將極樂凈土分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等四種,認為度化凡夫的彌陀凈土為凡聖同居土,臨終來迎之佛為應化身。這些論述對善導大師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對智者以及當時的凈影和嘉祥的觀點進行批判吸收的基礎上,善導提出了更有利於凈土宗平民化的凈土觀。現在凈土宗對彌陀凈土的分類,依然是按照智者大師當年的分法。
在《五方便念佛門》中,大師對從散入定、從事如理、從空有到息二邊的觀相念佛次第進行了天台止觀學的闡釋,使之形成了與凈土宗的觀想念佛既相似又有區別的五門禪觀。又按由淺入深的次序,開五門念佛方法:「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還解釋了念佛三昧,認為「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同上)大師還詳細介紹了一行三昧,這與大師所立的般舟三昧相結合,極大地拓展了獲得念佛三昧的門徑。
大師涉及了凈土宗的稱名、實相和觀想全部三種念佛方法,「融天台教理與念佛之法於一體,獨樹一幟,極具代表性。」大師還有一部由其弟子灌頂整理而成的《阿彌陀經義記》,文簡義豐,並用聖言量來進行詮釋,是「中國早期凈土思想的重要文獻資料」。由於大師對凈土法門的闡解和倡導,開始了歷經唐、宋、元、明、清直到現代的台凈密切關係,為台凈諸大德兼弘台凈做出了典範。
唐代飛錫大師研習天台一心三觀之法,並著作凈土著作多部,可惜多已佚失,只有《念佛三昧寶王論》一部傳世。在該論中,大師倡導三世佛通念的觀點,即不僅要念過去佛和現在佛,還按照《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的介紹,把一切眾生當作未來佛來念。大師肯定了念佛是易行道、念佛必能往生的說法,還認為高聲念佛易於功夫成片,速成三昧。他還闡述了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去、來、今三世阿彌陀佛的觀點。大師的「三世佛通念之說,是由般舟三昧與法華不輕行兩者結合而來,將法華與念佛融合一致,可謂師之特色。」
趙宋的四明知禮大師,天台宗十七祖,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兩部闡揚凈土觀法的著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為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疏》作注釋,強調修心妙觀,即心即佛,一念之心,也可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
在這兩部著作中,大師以天台義學,尤其是《摩訶止觀》,來闡釋凈土觀經的十六觀法,認為觀經觀法是圓教不思議妙觀,一觀具足空、假、中三觀,三諦圓融,三諦一境,所觀之佛為三身一體之佛,而所觀之成就能通感四土。觀凈土的依、正二報就是顯現眾生本具的本佛本土,觀佛是約心觀佛,雖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觀心要比觀佛容易。
「知禮認為彌陀應身,即三身而一身,又極樂凡聖同居,橫具方便、實報、寂光三土。」知禮的這一觀點,比智者大師對凡夫往生凈土的凡聖同居土,給予了更高的判定。大師還對十六觀一一別觀,既論九品之別,又通判九品階位。大師以天台的立場立十六觀法,約觀心而觀佛,觀佛而現眾生本具之佛,這不同於傳統的凈土觀想念佛,而是明顯的台凈融合論,是台宗與凈宗進一步融合的體現。知禮一生中還大力發展凈土懺儀,以期懺除業障,堅固信仰,增加品位。不過「知禮在懺儀中並不是一味念佛號,而是將天台宗教義,特別是『性具』思想貫穿其中。」
慈雲懺主遵式大師,是與知禮同時代的天台宗大師,他著有《往生凈土懺願儀》和《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等凈土著作。在《往生凈土決疑行願二門》中,他分兩部分,分別解釋修行凈土法門中疑師、疑法、疑自的問題和禮懺、十念、系緣、眾福等修行方法。
他認為,「信解行願原始要終不數千言,而能備舉者實茲二門矣。」文中十念門中的發願文,經略加修改,一千多年來被寫入了寺院早晚課本中,作為信徒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用。這一段發願文,等於是凈土法門的心要。其主旨,是通過修習念佛法門,而得到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然後發願倒駕慈航,行菩薩道,早成佛果。內容雖然簡短,但卻豐富完整、懇切感人。《往生凈土懺願儀》則是更為完整的拜懺和發願儀軌。大師還作有《往生正信偈》,收集凈土五經和其它佛經中所講到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持方法,闡發往生的道理。
兩宋時期台凈合流的集大成者為石芝宗曉。宗曉對台凈合流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其一,編撰了《樂邦文類》和《樂邦遺稿》兩部文集,保留了大量的凈土文獻;其二,用天台教理統攝凈土,最終完成台凈的合流。《樂邦文類》收錄了凈土文獻二百餘篇,由於其中的佚文很多,愈發顯得彌足珍貴。《樂邦遺稿》則是對前者的拾遺補缺。
宗曉在有的文獻後面加上了按語,用天台宗人的論述來闡發自己的凈土思想。他認為凈土宗也是一種開權顯實之教,和《法華經》一樣是實教。他還從天台性具思想和一念三千的觀點出發,圓融唯心凈土和指方立向凈土的關係,進一步將唯心凈土思想納入到「教」的範疇下,以此提升凈土之教的地位。
幽溪傳燈是明代中興天台宗的僧人。他立天台祖庭,兼研習禪及凈土,其所撰凈土典籍有《凈土生無生論》、《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凈土法語》、《觀經圖頌》等。「《凈土生無生論》是佛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以天台宗的性具原理解釋凈土實相。」在該論中,他廣集諸經論,融會天台宗三觀之旨,來闡揚凈土法門,發明凈土生與無生的圓融關係。歷代對大師的這部著作評價甚高,其與《凈土十疑論》、《念佛三昧寶王論》合稱「凈土三論」。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則以天台圓教中道第一義諦來闡釋凈土教理,以極樂依正為妙有,一心持名為真空。非真空而不能證於極樂之妙有;無微妙有而不能顯於此心之真空。二者三諦圓融,才契入凈土妙旨。其《凈土法語》闡發凈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兩者並忘的三妙境界,備受明代凈土學者的稱讚。
蕅益智旭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24歲出家,32歲宗天台,但又不以天台教觀為限。他繼承真可、祩宏、德清等學說和思想,在佛教理論上提倡性相融合,實踐上主張禪、教、律三學統一。宣稱禪是佛心,教是佛語,律是佛行,同歸一念。他雖然不是台宗嫡裔,然而卻大有功於台教,著《法華會義》、《教觀綱宗》,述法華秘髓,宣台宗旨要。
大師的凈土宗著述主要有《彌陀要解》、《靈峰宗論》以及大師親選的《凈土十要》等,這些都是凈宗修學的經典之作。《阿彌陀經要解》一書,是他晚年以天台宗解釋《阿彌陀經》,體現凈土思想體系的著作,著重提倡持名念佛,並以此經總攝佛教,又以信願行收攝此經宗旨。成時大師在序中稱讚道:「小本得是疏,便覺一行三昧,橫吞萬派而卓立孤標,事出非常而道在伊邇,深固幽遠之藏,一旦盡開。」印光大師也稱讚備至,認為縱古佛復出,重解此經,也不能高出其上了。
同時,在他的其它著作中還有禪、教、律歸入凈土的思想。後來台家講教大多依據他所釋的經論,他的思想經他弟子等的發揚,與天台宗融合,形成了合教、觀、律歸入凈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至今。清代的彭際清、魏源、行策大師、省庵大師等,民國的諦閑大師、印光大師等都受到這一派凈土思想的影響。清代以來,凈土宗奉他為第九祖。
二、凈土宗祖師的天台宗淵源
天台宗學人不僅吸收凈土理論,或者以天台義學闡釋凈土法門,有的天台弟子更以凈土為其畢生事業之極致,終生弘揚,功績卓然,從而成為了凈土宗的祖師。凈土宗十三祖裡面,天台宗弟子佔了六位,即承遠、法照、省常、智旭、行策和省庵。
承遠、法照是天台宗玉泉寺派弟子,玉泉寺派「自承遠始,逐漸向凈土宗過渡,後世將玉泉寺天台宗一系列入凈土宗門,反不知是屬於天台宗的一個重要支派……如此天台宗系改為凈土宗門,玉泉一系的傳承便漸漸從天台宗中消失了。」省常也是天台宗人,先學天台教觀,後來結社念佛,專修凈土。智旭是「私淑天台」,行歸凈土。自智旭始,融天台入凈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至今。行策大師修法華三昧,深達天台義理。省庵大師則是靈峰四世天台正宗。
玉泉寺的首任住持是章安灌頂,灌頂傳道素,道素傳弘景,弘景傳惠真,惠真傳承遠。承遠大師,四川綿竹縣人。開始學道於成都處寂,二十四歲時,出蜀到荊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出家。後來惠真命他去南嶽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在其座下學經律。聽說慧日法師離京到了廣州,於是來廣州求法。慧日法師教示不可超然獨善,應依《無量壽經》而修念佛三昧,以救濟群生。從此頓息諸緣,專修凈土。回衡山後,在山之西南建立精舍,號彌陀台,精苦修道。
當時大師在衡山刻苦修行,守戒甚嚴。茅屋僅蔽經像,室無斗儲,有人供養食物則吃,無人供養則食野草,敝衣襟能禦寒蔽體。他設立般舟道場,專修般舟念佛。不久,遠近風聞,全國各地慕名來求道的人非常多。大家常見一人身形羸弱,滿面塵垢,負薪擔水,有的以為是大師的侍者而輕慢之,而不知那正是大師。
據說當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南嶽的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即往衡山面謁承遠大師,專修凈土。大師殷切開示念佛法門,並隨機設教,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鐫刻在山岩溪谷,勸勉眾生念佛求生凈土。從而受教化者數以萬計,前後受法弟子千有餘人,其中以法照、惠詮、知明、道偵、超明等最為著名。後來,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師為國師,應請賜大師所住持的寺廟為「般舟道場」。因教人專念彌陀,世稱彌陀和尚。後人尊其為凈土宗三祖。
法照大師,身世事迹多不詳。初在廬山修念佛三昧,後師從承遠。大曆五年,大師與同伴數人到了五台山,據傳曾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為眾說法,並蒙菩薩開示末世念佛法要,摩頂授記。出五台山後,於并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眾念佛,名聲遠播。據傳唐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見,被迎入宮內,也以五會念佛法教宮人念佛。代宗尊其為國師,世稱「五會法師」。後來大師在五台山見文殊菩薩說法處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為竹林寺。此後大師在這裡弘傳念佛法門,直至圓寂。大師撰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問世流通,規定、介紹了五會念佛的全面和簡要兩種儀軌。
「玉泉寺系統的天台佛教,自承遠起逐漸向凈土念佛轉移,不斷脫離天台止觀的教學和實踐。由此而造成的局面是:一方面,玉泉系統的天台宗因一批重要人物的出現(如法照等),使其在佛教界的影響不斷擴大;與此同時,由於該系統強調凈土念佛實修,拋棄天台佛教的原有風格,也就使它主動脫離天台正統。時至南宋,玉泉寺佛教的主流已經不再是天台佛教。」
省常大師,錢塘人氏,七歲即厭俗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戒行謹嚴。通《大乘起信論》,學習天台止觀法門。淳化年間,住持杭州昭慶寺,以旃檀刻阿彌陀佛像,專修凈業。「大師的德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大師因慕廬山慧遠結社念佛之風,遂結凈行社,專修念佛。以宰相王旦為社首,前後與會者有一百二十人,皆稱凈行弟子,另外還有八十比丘、千餘信眾參加。從此,江南結社念佛之風日盛。
大師道隆德盛,嚴持戒律,刺指血寫《華嚴經·凈行品》,每寫一字,三拜三圍繞三稱佛名。大師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數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於寺中端坐念佛,不一會兒,厲聲唱言:「佛來了!」隨之而化,享年六十二歲。弟子奉全身建塔於鳥窠禪師之側,號圓凈法師。後人尊其為凈土宗七祖。
蕅益智旭大師,江蘇吳縣人。大師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幡然而悟,將以前所著的《闢佛論》付之一炬。二十歲時,因為父親亡故而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遂發出世之心。二十四歲時,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剃度出家。二十八歲時,掩關修道,念佛或持往生咒,求生西方凈土。大師的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了當時輕視凈土的形勢,蓮風為之大振。
三十二歲時,大師曾就宗賢首、天台、慈恩,還是自立宗旨的問題,作四鬮問佛,多次拈得天台鬮。於是專心台宗,深達性具之學,止觀之用。這就是大師自稱的「私淑天台」。但大師不以天台教觀為樊籬,兼學諸宗,依據天台教義注釋經論疏鈔。他外以佛釋儒道,內以凈攝諸宗,死心執持名號,大力弘傳凈土。大師在回答弟子恭請心要之問時,認為心要莫若念佛,以念佛法門為總持一切的妙法。「念佛法門,至圓至頓,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大師的凈土宗著述主要有《彌陀要解》、《靈峰宗論》以及大師親選的《凈土十要》等,這些都是凈宗修學的經典之作。
晚年駐錫浙江靈峰,五十七歲時,大師示疾,跏趺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立塔於靈峰大殿右側,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後人尊其為凈土宗九祖。
截流行策大師,江蘇宜興人氏。二十三歲依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出家後,精進修持,肋不沾席。問公圓寂後,遇到錢塘樵石法師,引導大師修習天台教觀。大師與樵石法師同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顯,教理通達。康熙三年,大師結庵於杭州法華山西溪河,專修凈業。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議興辦蓮社,信從者甚眾。大師幾次打精進念佛七,有的念佛期長達三年。大師作《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詳加說明。
大師對末法眾生應病予葯,婆心切切,不揀道俗,饒益眾生,成就凈業。大師闡發曇鸞、善導等前人的安心起行學說,作《勸發真信》文,文中有言:「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凈土故也……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2003年弘化社廣集大師凈土著作,編輯成《凈宗十祖行策大師凈土集》流通。大師居普仁院十三年,於康熙二十一年示寂,時年五十五歲。後人尊其為凈土宗十祖。
省庵實賢大師,江蘇常熟人。七歲時,禮清涼庵僧容選為師修道。十五歲剃度受戒。大師嚴持戒律,日中一食,肋不沾席,衣不離體,終生精進不懈。二十四歲時依渠成法師和紹曇法師學習天台教觀,深達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紹曇法師遂傳大師靈峰四世天台正宗。二十八歲,在崇福寺依止靈鷲和尚,參「念佛是誰」話頭,而有契悟。後於真寂寺閉關,日閱三藏經典,夜持彌陀名號。
由於修持精嚴,法緣日盛,江浙一帶的四眾弟子,傾心歸仰。大師謹「遵蓮池大師持戒念佛之遺風,一生以『行在梵網,志在西方』自勵」,人們稱其為永明大師再來。有《凈土詩》、《西方發願文注》、《勸發菩提心文》、《續往生傳》等著作傳世,後人輯為《省庵法師語錄》。
大師於圓寂一年前即預知時至,於往生前遍辭城中
作者: 牛延鋒,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講師,
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
推薦閱讀:
※《佛教三字經》新注 凈土宗
※《凈土宗的戒律觀》
※佛教會過時嗎?
※蓮華,象徵著高潔離垢,出污泥而不染,垢凈雙非;不與繁華麗蕊爭妍艷,隱微潛德;華葉開敷,果在其中,因果同時,妙德難思。在凈土宗中,蓮華尤是標誌性表法。蓮華乃凈業行人往生凈土時安立法身慧命之神宅。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