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值得關注的頸部疾患-「氣癭」

1、什麼是氣癭?有何特點?

答:氣癭是甲狀腺腫大性疾病,其特點是頸部漫腫,腫塊柔軟無痛、可隨喜怒而消長;常發生於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後女性,及離海較遠的缺碘山區,在我國以西南、西北等高山地區的居民最為常見;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部分地方性甲狀腺腫,單純性甲狀腺腫又分為生理性甲狀腺腫、多結節性甲狀腺腫及先天性甲狀腺腫。

2、氣癭發病的原因是什麼?

答:本病的發生常與居住環境、稟賦、水土及飲食偏嗜等方面因素有關,外因由高原山區水源及食物中含碘不足,常飲山水及缺碘食物導致本病;內因為肝鬱脾虛、情志內傷,肝氣鬱結,升降失司,脾失健運,濕痰凝聚,或肝鬱腎虛、妊娠及產後情志抑鬱,腎氣虧損,沖任失養,外邪乘虛侵襲,而致氣化失調,營運阻塞,痰濕留滯於頸部發為本病。

3、氣癭的臨床表現是什麼?臨床需要哪些輔助檢查?

答:氣癭的臨床表現:女性發病數較男性略高,單純性甲狀腺腫常發生在青春發育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地方性甲狀腺腫在流行地區幼兒期即有發病,至青春期後甲狀腺腫大更明顯。

初起,一般全身癥狀不明顯,頸部呈瀰漫性腫大,腫勢逐漸增加,邊緣不清,皮色如常,質軟不痛,吞咽時腫塊隨喉和氣管上下移動。瀰漫性腫大者仍顯示正常甲狀腺形狀,兩側對稱。結節性腫大者一側較顯著;囊腫樣變結節如並發囊內出血,結節可在短期內增大。

腫塊腫脹過大,可呈下垂狀,自覺沉重感,隨喜怒而消長,進一步發展成巨大甲狀腺腫,可壓迫氣管、食管、血管、神經,而產生一些相應的癥狀。如壓迫一側氣管,可使氣管向對側移位或變彎曲;壓迫兩側氣管,氣管變扁平。由於氣管受壓,可使呼吸發生困難。如壓迫食管,會引起吞咽不適感,但不會引起食道梗阻癥狀。如壓迫頸深部大靜脈,可引起頭頸部的血液迴流受阻,患者面部呈青紫色浮腫,同時出現頸部和胸前表淺靜脈的曲張。如壓迫喉返神經,可引起聲帶麻痹,患者發音嘶啞。

非青春期單純性甲狀腺腫及非地區性缺碘所引起的氣癭患者,多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臨床需要做的輔助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查:生理性甲狀腺腫一般無甲狀腺機能改變;地方性甲狀腺腫可出現血清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總甲狀腺素(T4)、遊離T3(FT3)、遊離T4(FT4)的異常,血清T3正常或稍高,T4正常或稍低,而血清促甲狀腺素(TSH)、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b)可無異常。

頸部X線片可發現甲狀腺鈣化灶或鈣化陰影;頸部彩超、CT、MRI也可明確甲狀腺的病變情況。

4、如何治療氣癭?

答:中醫治療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氣、補腎、調攝沖任為治療法則,選方用藥常選用含碘豐富的海藻、昆布等,但伴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則應避免此類藥物;如癭塊過大,壓迫氣管、食管、血管、神經而產生一系列相應癥狀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辨證論治

肝鬱脾虛證:頸部瀰漫性腫大,伴四肢睏乏,善太息,氣短,納呆體瘦,面色晄白,苔薄,脈弱無力,治療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為主,方葯以四海舒郁丸加減:青木香、陳皮、海蛤粉、海帶、海藻、昆布、海螵蛸等。

肝鬱腎虛證:頸部腫塊皮寬質軟,伴有神情獃滯,倦怠畏寒,行動遲緩,肢冷,性慾下降,舌淡,脈沉細,治療以疏肝補腎、調攝沖任主,方葯以四海舒郁丸合右歸飲加減:青木香、陳皮、海蛤粉、海帶、海藻、昆布、海螵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等。

本病也可行針刺治療,一般取穴上天柱、風池、扶突、合谷、三陰交及足三里等,隔日1次。

如果內治無效;或癭塊大,且有呼吸困難;或頭頸部血液迴流受阻等癥狀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青春期患者不宜手術。

5、氣癭的預防與調攝措施有哪些?

答:發生於青春發育期、妊娠期、哺乳期的生理性甲狀腺腫,一般在成年或停止哺乳後能自行消退,不需藥物治療,不伴有甲狀腺機能的改變;發生於缺碘流行地區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早期經飲食補充碘鹽或碘製劑治療,一般經6個月到1年,甲狀腺腫大可以消退,後期成為結節性甲狀腺腫,結節退行性變或形成囊腫,或形成腺癌;非地區性缺碘和非青春期單純性甲狀腺腫的氣癭患者,多並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有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新生兒,亦可發生甲狀腺腫大且常伴有亞臨床型的克汀病及呆小病,若不及時糾正,患兒智力、身體發育障礙造成終身殘疾。

在流行地區內,除改善飲水來源外,都應以碘化食鹽烹調食物,作為集體性預防,可服用至青春發育期以後;經常用海帶或其他海產植物佐餐,尤其在青春發育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平時保持心情舒暢,勿郁怒動氣。


推薦閱讀:

【新醫讀片】一個引起吞咽困難的頸部腫塊【001】
頸部包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你對了嗎?
頸部扳法
頸部肌肉自我保健九法-針推專家錢德金

TAG:頸部 |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