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九卷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一頁,「用功時機」。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持名妙行」。前面講到有關念佛的方法,基本上我們分成二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謂的「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在凈土當中,這個所緣境的相貌有三種:第一個是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也是我們一個所緣的相貌;其次是佛的功德,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第三個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聲音,這個名號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我們一念清凈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去憶念這三種相貌,念念之間都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都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特彆強調──「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本經當中,佛陀特別告訴我們:以佛的名號為所緣的相貌。這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二個主要理由:因為我們憶念佛的名號,它特別的簡易,而且它特別的穩當,這二個理由。因為佛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雖然每一相的功德都互含互攝,我們去緣的白毫相光,也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因為這種身相特別的微細而複雜,對我們末法這個心粗的眾生而言,就很難相應了,所以它沒有簡易的特性。所謂「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我們這一念浮動的心,要去憶念佛的三十二相,在實際的操作當中,的確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說這個身相的法門,雖有總持的穩當性,但是沒有簡易性。佛的功德,在憶念的時候,隨文入觀不難,只要把文字的義理弄明白;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有所執著,我們憶念這個功德,就會忘失另外一個功德:所以這個功德不能有總持、穩當的特性,雖然簡易而不穩當。唯獨是佛的名號這種聲音,它一方面特別的簡易,我們這「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這個聲音經過三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這一念心就把佛號的相貌執取到了。而且「名以召德」,這個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它也就特別的穩當。基於簡易跟穩當的理由,所以善導大師(我們凈土宗的傳承),從二祖善導大師以去,都是以執持名號為凈土的一個主要修行方法,以念佛為正行,以觀想、觀像為助行。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整個內涵當中,第一個要建立對名號不共的信心,這個所緣境是最簡易、最穩當的,建立對名號的信心。

  第二點,就是我們取到所緣境以後,要做什麼事呢?就是「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就是我們必須要一次一次的對於我們所歸依的名號,有一種專註力、相續力。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所謂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這句佛號從我們這一念信願的心生起,念從心起;嘴巴的震動,聲從口出,創造一個聲相;最後音從耳入:念、誦、聽。經過這三個次第以後呢,這句佛號我們就能夠達到專註的力量,就把六根給都攝住了,「都攝六根」。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靠著三三四的運轉,產生了韻調,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心,相續的在佛號當中運轉,有這個相續力。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談到念佛的一個方法:第一個建立信心,第二個建立念力,主要是這二個內涵。這以下,我們來看「用功時機」。

  用功時機

  ┌一、專註

  ┌十念記數┐│

  ┌靜 中 修─┤    ├┼二、成片

  │      └晨朝十念┘│

  用功時機┤            └三、一心

  │

  │     ┌遇境逢緣┐轉念┌妄想消滅

  └歷緣對境修┤    ├  ┤

  └妄念生起┘念佛└佛號獨存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我們在二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修」,一個是「歷緣對境修」。這個「靜中修」,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中,把這一天世間的塵勞、人事暫時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經行、或者打坐,這當中用「十念記數」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這當中很清楚分明的把佛號一次一次的顯現出來。這當中我們前面也講過,這個「十念記數」的一個原則,就是你要念得清楚分明,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不要趕時間、不要求多,要緊的是能夠真正的使令你當下的佛號,能夠清楚分明的顯現,這個就是一個關鍵,十念記數。其次就是「晨朝十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十念」,跟前面的「十念」記數是不同的內涵。前面的這個念,是一句佛號是一念,總共有十句佛號構成十念,分成三三四,三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念」,是盡一口氣為念,就是你吸一口氣,趁你吐氣的時候開始念佛,念到氣沒有為止,這叫做一念,一口氣為一念,那你念十口氣。這個是這樣,這晨朝十念是一種借氣攝心,靠著我們這一念氣在散發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這個時候沒有吸氣,只是在吐氣,沒有吸氣跟吐氣的障礙,沒有干擾,所以說這個時候心是最專註的,因為我們專心的吐氣,借著這個吐氣來攝心,那這個力量也特彆強。但是它這種方法,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說:這個方法不能多念,就是只能夠早上念一次,最多晚上念一次,不能當作一天常用的法門,否則久則傷氣。這值得我們注意。其次這個「晨朝十念」,我個人的體驗,最好是念六字的,就是你這個念的不多,你念六字的時候,它有歸依的力量在裡面,這感覺不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平常定課的二個主要方法。關於這個修行的次第,民國的夏蓮居老居士,他對我們念佛的人,安排了三個次第:「未能一心,先求成片;未求成片,先求專註。」所以他就提出了三個次第,「專註、成片、一心」。我們剛開始操作佛號的時候,我們先求「專註」,這個「專註」是指專註在你當下的這句佛號。不管我們前面一句佛號念得多麼的差,你不要再去回憶它,回憶它的話就是打妄想;也不要期待你下一句佛號能夠念得如何好。那我幹什麼呢?你注意你當下的這句佛號就好。就是你每一句佛號的當下,都使令它能夠「念從心起」,心裏面能夠念得清清楚楚,嘴巴能夠把這聲音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就是你操作每一句佛號的時候,你都去注意你當下的這句佛號,這個叫做「專註」。「專註」以後,慢慢慢慢把這個專註的點狀的點,再把它延伸成一個「片」。我們也說過這個五點記數,以五十聲為一片。或者我們早上一坐下來念十片,下午再念十片,一天一千聲清楚分明,有一個片,有一種相續的力。慢慢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我們在某一支香當中,一念的相應,「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無量無邊的妄想都停下來,佛號的力量真實成就,這個佛號的光明念念的現前,這個時候「一心」不亂,任運的現前。這個就是夏老居士他提出的一個念佛的道次第,「專註而成片,成片而一心」,這個方法是非常明確的。這個是我們修行的情況,叫做「靜中修」。

  其次,「歷緣對境修」。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是一個業力的凡夫,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力。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當中,要面對很多很多的因緣,有的是不好的因緣,有的是好的因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麵對,我們都要去面對。當然這個時候也是一個修行的時機,否則「歷緣對境」的時候不修,那你一天當中念佛的時間會很少,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很少。那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妄想的力量特彆強,那當然就不可能達到臨終正念。所以「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夠操作佛號。怎麼操作法呢?「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會「生起妄念」。我們凡夫的心情,遇到的境緣就是二種狀態:不是愛,就是恨,就是二種狀態。遇到隨順的境界,愛煩惱就活動;遇到違背我們心情的境界,我們就是恨,瞋煩惱就活動:大部分來說就是這二種情況。這怎麼辦呢?「轉念念佛」。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把我們在佛堂當中,所栽培的那個法寶現出來,光明的那的法寶,無量光、無量壽的法寶現出來,這個時候轉念念佛,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起佛號,提起你不斷的憶念本尊,你的本尊相應、你的根本法寶提起來。提起來幹什麼呢?這時候要使令「妄想消滅,佛號獨存」。就是要調伏你的妄想。這個折伏現行煩惱,這對修行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修行根本不調伏煩惱,他念佛的時候念佛,打妄想的時候他專心的打妄想,佛號跟妄想這個二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因為你都沒有調伏妄想的這種經驗,妄想是一次一次的堅固,你平常都沒有跟它交過手,你很難保證臨終能夠調伏它。所以徹悟祖師那個大智慧,他講這個「凈土八要」時說:「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就是說平常你要試著:在打妄想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看你是不是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它消滅到完全停止為止。你必須平常有這樣一種調伏煩惱的功夫跟經驗。

  這個調伏煩惱,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來觀察煩惱生起的因緣,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有因緣的。煩惱生起的因緣,主要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無明」,一種自性的我執跟我所。無明一動以後,就有各式各樣的業力,這個業力的種子,這是第一個,這是比較微細的。慢慢慢慢的發展,就有這個「愛、取」,這個愛取的滋潤,就使令煩惱開始活動。所以我們看十二因緣,這個雜染的這種惑、業、苦的生起,它是由這個「無明」而轉成「愛、取」,然後再轉成「惑、業、苦」。我們在調伏的時候,要相反過來,因為煩惱的生起,是由細而粗;調伏的時候,是由粗而細,先調伏愛取。調伏愛取是這樣的,我們凡夫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就是說:唉呀,這個愛跟恨,是人本來的一種情緒發泄,就認為這件事情是很自然的,而且情緒的發泄是會使令我們安樂。有了這個思想以後,就使令我們調伏煩惱變成非常困難,因為煩惱是很自然的、是很正常的,而且會讓我們安樂的,所以使令我們根本就不想調伏它。但事實上,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裡面,他要我們訶五欲,訶責煩惱。他說我們應該思惟:煩惱猶如大火,破壞我們心中的寂靜。你說這個煩惱,我們本來今天的心情是非常的平和、非常的快樂,但是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它會破壞我的安樂、破壞我的寂靜,使令我的身心擾動,猶如大火,大火一燒的時候,使令我們熱惱。另外煩惱猶如怨賊,說我每天辛辛苦苦的作了一些定課,栽培一些功德法寶,存了一點錢,能夠使令我來生得到安樂的功德錢。但是這個盜賊來了以後,把我所有的功德全部都偷光了,所有的功德都破壞掉了。煩惱亦復如是。我們好不容易在佛堂當中,栽培了一些戒定慧的功德,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就像盜賊一樣,全部都奪取了,盜取了我們的功德。第三個煩惱如毒蛇,這毒蛇一來,傷害我們的生命;煩惱亦復如是。煩惱的活動,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使令我們退轉道心。所以智者大師的意思,從譬喻當中引導我們,去訶責五欲、訶責煩惱,你不應該認為愛恨的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從佛法的意思來看,這些情緒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這個使令我們苦惱的。所以有這第一點的認知,就是你應該要數數思惟煩惱的過患,這第一點。第二點就是對治無明。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我們總認為心中的煩惱──貪啊、瞋啊、痴啊、慢啊,這個就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剛開始總是認為心中煩惱的活動,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堅固。那怎麼辦呢?好,這煩惱是真實的,我的佛號也是真實的,我就跟你拼了!那這樣子的修行叫做不善巧。我聽老和尚說:過去禪宗的道場,禪宗他一天到晚打坐,他坐在那個地方,他內心當中真妄交攻。有些人他對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認識不清,他修行的時候吐血。為什麼呢?用功太猛利了。因為他認為煩惱是無量劫來串習的,如此的真實。這個時候,這個自性執就對治的非常辛苦。所以六祖大師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是非常有力量的,修行的時候。就是說你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有一個立足點,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來調伏煩惱?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站在你的清凈心,來觀察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是真實性不可得的。它只是一種生滅變異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真實性是不可得的、真實性不可得。這個時候,你調伏煩惱就有善巧、就有善巧。我們如果能夠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內心的道理,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經常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然我們嘴巴這是這樣念;但是我們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你內心會有很強烈的感覺,就會認為說:原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要消滅,是可能的,無上的佛道要成就,也是可能的,這二件事情都是可能的。為什麼呢?為什麼說是可能的呢?你現在是生死凡夫,無量無邊的煩惱業力系縛著你,你怎麼敢說你可以斷除煩惱、成就佛道呢?你憑什麼講這句話呢?憑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凈」,就是這句話。這句話能夠提升我們的菩提心,就這句話。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當中第一個思惟煩惱的過患,第二你能夠思惟煩惱的一種虛妄性,當然這個時候你還是要依止佛號的法寶來操作。這個就是「歷緣對境修」,日常生活當中佛號的操作情況。

  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平常不可能經常提起佛號,講實在的話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煩惱活動的時候,我們馬上能感覺出來,就是這個賊活動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那這個時候提起佛號。平常心平氣和的時候,有時候會忘了提起佛號,這難免。但是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佛號。這是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遇境逢緣妄念生起」的時候,你一定要能夠「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為止。當然你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還得是你平常在念佛堂當中,這點點滴滴的栽培。好,這個是講到二個「用功時機」,看最後一段「結示勸修」:

  結示勸修

  ○念佛十種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我們以下引用「永明」延壽「大師」的「《萬善同歸集》」,他老人家把經論當中講到「念佛」的「十種功德」。十種功德,前面的九個是約「現世」的「功德」,第十個是約來世的功德,可以說是究竟的功德。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這個名號它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有這種威德力,所以我們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這個時候諸天大力鬼神,他在旁邊擁護我們,一方面主要是護這個法。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有二十五個大菩薩。我們過去的看法,總是覺得說:平常的時候是念佛,破除災難得時候是持大悲咒。但是看這個意思,「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這個佛號的威德也是不可思議,有二十五位菩薩來守護這個念佛的人。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你念阿彌陀佛,諸佛念念之間的護念,這個護念簡單的說,就是得到諸佛的加持,乃至「阿彌陀佛放光」能夠照我們。這《觀經》上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這個光明幹什麼呢?「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去攝持這些憶念他名號的眾生,就有這樣的一種力量。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悉不能害。

  前面有十方諸佛菩薩,及大力鬼神的攝持,那一般的惡鬼、夜叉、羅剎,都不能夠傷害的,乃至毒蛇、毒龍都不敢傷害的。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讀這個經典,像《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講到「流通分」時候,有很多的佛菩薩,《法華經》裡面很多很多的鬼神、羅剎來護這個法。當然這個鬼神的心情也是各式各樣,有些鬼神:你讀這部經,我就護持你。你誦《金剛經》我就護持你,不管你是凡夫、是聖人,護法。有些人他歡喜護持持咒:你讀什麼經我沒有意見,但是你持這個咒,我就護持你。(哈)但是有些人專門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有的。這世間的護法,他的思想是各式各樣的,有些人他歡喜護這個法,有些歡喜護那個法。基本上從永明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我們一念清凈的信心,去憶念彌陀的名號,有二十五大菩薩,還有諸天、大力鬼神,冥冥當中隱形守護,他護著這種無量光、無量壽的法寶。這是, 指一種外在的功德,再看我們內在的功德,看第五至第九。

  五、一切火難、水難、怨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前面在念佛的時候,基本上,還不一定有栽培什麼樣的念力,可能是在緊急的情況,我們提佛號,這個時候護法神現前,本來要傷害我們的這些鬼神、夜叉都不敢傷害了。前面的念佛主要是一種信心。但是要達到第五至第九,那完全信心還不夠,要能夠滅除罪障,那你一定要有一點念力。我們講「念佛方能消宿業」,這個時候你要能夠斷除你惡念的相續,改造命運,就不完全只是信心而已,要有一點念力,要能夠念到你本來應該有「火難」,或者你應該被火燒死的;或者「水難」,被水漂;或者「怨賊、刀箭」等各式各樣的災難,這個算命先生說你今年會有災難,結果你專心的念佛以後,「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那個惡念的力量被佛號給破壞掉了,這個時候,這些災難「悉皆不受」,有這種情況。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怨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我們過去所造的罪業都消失了,我們過去所殺的這些眾生,因為我們念佛的因緣都解脫了,「更無執對」。我看台中蓮社寫的《念佛感應見聞錄》,它說:有一個老婦人,她念佛念的很虔誠,有一晚上做夢,夢到二十五個小孩子非常的凶,有些人抓她的頭、有些人抓她的手、有些人抓她的身體,就把她給捉住了,又是打、又是罵的。那這個婦人說:你們這是怎麼回事,對我這種境界呢?他說:你前生很喜歡殺貓,一看到貓就恨,你殺了二十五隻貓,然後把貓丟到基隆河裡面去了。這個基隆河是過去的名稱,她講的情況講得非常真實。那現在怎麼辦呢?他說:因為你念佛的因緣,我們現在把你打一頓就算了。(哈──)從此以後,這個冤孽就消失掉了。這個也蠻特別的。所以說,我們過去所遭遇到的災難,當然我們這個佛號一念的時候,我們是有資糧、有功德的。這一個人若有功德,什麼事情都好講。你說你這個人欠我十萬塊元,我身上只有三萬塊,這樣你很難跟他講話。你說你欠他一百萬,我是王永慶,一百萬算什麼,我給你二百萬,他就很高興了。所以我們修行有資糧力的時候,要消業障就比較容易,你對你過去的冤親債主在溝通的時候,就會很好溝通。你如果完全沒有資糧力,這就會有困難。所以我們今天能夠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對方,使令他能夠得到安樂解脫,他自然能夠對過去的事情不再追究了,這也是合理的。

  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我們經常念佛的人,慢慢慢慢佛號的力量強大,妄想的勢力薄弱,就不會做那些顛顛倒倒的殺、盜、淫、妄的夢了,甚至於有可能夢到「阿彌陀佛勝妙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色身。要夢到阿彌陀佛的色身是不容易的,這個要念到凈業成就的。一個人要燒出舍利子,還不是很困難,要能夠念到聞到香就更困難,乃至要能念到見阿彌陀佛那就更困難了。所以我們說這個人燒出舍利子,其實這不是很困難;但是聞到香氣、見到佛相的光明,這就不容易了。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我們經常跟佛號接觸,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是則明曰香光莊嚴。我們經常用這個萬德洪名來熏習我們這一念散亂、雜亂的心,誒,我們這個心也會有變化。內心一變的時候,色法也會變化,「顏色光澤」相貌改變,「氣力」也會「充盛」,那「所作吉利」,這就是你命運改變了。一個人相貌會改變,就是你的命運改變了。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就是你慢慢慢慢有一些威德,人家看到你的時候,很自然的想要去恭敬你、供養你、禮拜你,就像供養佛陀一樣。當然這是因為我們仰仗佛力的關係,不是說我們是聖人,只是我們這個佛號念到一定的功夫以後,這個佛號功德的加持,是有這種情況。前面九個都是屬於現世的功德;這第十個就是來世的,這第十是最重要的: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聖眾,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凈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前面的念佛,主要是一種信心跟念力;但是要達到第十個,還要有一種往生的願力才可以。你真正願意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再加上一點願力,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因為心中有佛號,心中經常跟佛在一起,心中有佛,這個時候沒有「怖畏」,「正念現前」。臨命終的時候,「彌陀」乘著他的本願力,現在其前;還有諸大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手持金台,接引」我們的神識「往生凈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這個是講到究竟的功德。永明大師他提出了十點,就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這十種的功德。

  好,我們回到《講義》第十一頁,這一段是說明「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是講到念佛的第一個殊勝,最後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

  │   ┌清  珠┐

  │  ┌┤    ├濁水不得不清。

  │  │└投於濁水┘

  └故云┤

  │┌佛  號┐

  └┤    ├亂心不得不佛也。

  └投於亂心┘

  第一段是譬喻,第二段是合法,先看譬喻。古時候有一個寶物叫「清」水「珠」,這個「珠」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有污濁的水,你把這個「珠」投到污濁水,入水一尺,水清一尺;你這個珠再往下沉,入水一丈,水清一丈,這一丈的水全部都乾淨了,它這個寶珠有這麼大的力量。這是譬喻什麼呢?我們看合法。「清珠」比喻我們心中的佛號,這萬德洪名。這個佛號在我們心中操作的時候,「佛號投於亂心」,我們這一念雜亂的心,把佛號現出的時候,「亂心不得不佛」,能夠把我們這個雜亂的心給清凈了,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應道交。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在消業障、增福慧,這個修行的二大方向,一個是懺悔業障,第二個是積集資糧。這當中有二個方法:第一個是自力的法門。就是說這個污濁的水,要讓它清凈有二個方法:第一個你什麼東西都不要加,就放著不要動它,誒,慢慢慢慢這個污濁的水,它會慢慢沉澱,它也能夠澄清,這是自力的法門,完全不靠誰的幫助,完全靠內心的戒定慧,這是一個方法。其次,你就是仰仗清水珠,說讓它慢慢澄清太慢了。這怎麼辦呢?你丟一個清水珠下去,你一丟下去,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以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一下子就把這水清凈了,這就是他力法門。換句話說,我們修行,這個凈罪集資,你完全靠自力的法門,用這個戒定慧,當然主要是靠我空、法空的智慧,來消滅我們心中的污垢,這是一個自力法門。其次,你仰仗佛力,對名號信心歸依,然後栽培這種念力,這個「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也是一個方法。這是講到持名的妙行,最後我們作一個總結:

  結歸因果

  這個「結歸因果」是本經宗旨的一個總結,這個「因果」當然不是普通的人天果報,也不是二乘的因果,這是一佛乘的因果,這殊勝的因果。我們看《講義》:

  ┌信─┐為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舉因則果必│  │經

  ┌┤           ├     ┼願─┼

  │└四種凈土─以為一乘妙果┘隨之,故以│  │正

  │                  └持名┘宗

  │

  │其四種淨土┌《妙宗鈔》──┐玆不具述,俟後釋依

  └     ┤       ├

  之相,詳在└及《梵網玄義》┘正文中,當略示耳。

  這凈土的三資糧「信、願、持名」,這是「一」佛「乘」的「因」,「四種凈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是「一」佛「乘」的「果」。一般要成就一佛乘的果,法身的功德跟凈土的功德,那要修六波羅蜜的,六波羅蜜多要圓滿的。但是這個他力法門它是特別的,就是信、願、專持名號,念念之間成就四種凈土,這是一個特別法門。為什麼在本經的因果當中只講到因,沒有講到果呢?蕅益大師提出一個理由說:「舉因則果必隨之」,因為你有因自然就有這個果,所以「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這「四種凈土之相」呢,「在《妙宗鈔》」。這個《妙宗鈔》是這樣子的,智者大師寫《觀經妙宗疏》來解釋《觀經》,四明尊者又寫《妙宗鈔》來解釋《妙宗疏》,因為太深了。那「《梵網玄義》」是蕅益大師的著作,解釋《梵網經》的玄義、五重玄義。這當中都有把四種凈土的相貌詳細的說明,那這個地方就不再說明了,等到後面解釋依正二報功德的時候,再簡「略」的提「示耳」。這一大科,就講到本經的宗旨,「明宗」,「五重玄義」的第三科。

  我們臨命終往生凈土,基本上有二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隨業往生。這個隨業往生,這個業當然不是有漏的業力,就是成就凈業,你在臨命終之前已經成就了凈業。就像這棵樹,你平常都已經往西方去開展,往這個方向去生長,你什麼時候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方倒下去。說這個人已經凈業成就了,不管他在什麼情況下死掉,有沒有人助念,他一定會依止他凈業的力量,他那個信、願、持名的功德,一定會引導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凈業成就了。就像《凈土聖賢錄》裡面講一件事說:清朝有一個老婦人,這老婦人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她孤家寡人一個,把這整個家庭負責起來,做了一個很大的事業,一個大家庭。年紀大了以後,她慢慢也就學佛了,經常到寺廟去聽聞佛法。聽聞以後,她對這個修行很有信心,她問法師說:我想要今生了生脫死,有什麼方法呢?這個法師說:妳好好的念佛。怎麼念佛呢?他說:你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要緊的是萬緣放下。這個老婦人聽到以後就回去了,她把兒子、媳婦都叫出來說:老和尚叫我從現在開始要萬緣放下,現在我們這些事業我不再操心了,交給你們去做,我偶爾會給你們督導督導就好。這件事情過了一年,念了一年,念了一年都沒有相應,沒有相應她很苦惱:這萬緣放下我也放下了!就去問老和尚:為什麼念了一年還是沒有成效呢?老和尚說:你是怎麼呢?那個老婦人說:我是如此如此。他說:你啊,這個萬緣放下不是指著你的色身萬緣放下,是內心萬緣放下,你有事沒事去東看看西看看,這個也是一種罣礙。那老婦人這次覺悟了,原來這個萬緣放下是內心的萬緣放下。所以她第二年的時候,真實的、完全的把這個三界的名聞利養、這個世間的境界完全放下,對名號通身靠倒,一心歸命。果然念了第二年,就在家裡面安然的往生了。所以這個凈業成就的相貌,我們看看《凈土聖賢錄》,他那個心情都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這個娑婆世界那個無常觀、無我觀有深刻的體驗,暫時的一種因緣,這個叫做隨業往生。

  其次是隨念往生,這個隨念往生就是說:我們很難把這個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我們也念佛,但是心中還是有很多的罣礙,這怎麼辦呢?心中有凈業,但是也有三界的有漏業力,這個時候你臨終的助念就變成很重要了。就是你要想盡辦法,雖然你的凈業沒有成就,若按照真正的業力,你還不能往生;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依善知識的開導,把你平常所栽培的佛號現起來,這個時候保持臨終正念,由這個強大的念力因緣,引導你往生,隨念往生,強大的念力。這也是個辦法,當然這個就不決定,隨念往生就不決定你一定能夠往生,因為你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生起正念,得到別人的助念、開導,這都是一個變數。我們臨命終的往生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最有把握的凈業成就,隨業往生,隨順凈業往生;第二個是隨順凈念往生,有這二種情況。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推薦閱讀:

臨終助念答問 凈空法師講述 下
凈空法師:布施——生財大道;正念——消災免難
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重要!不念佛,就是念生死輪迴!
空海法師開示(八)
凈空法師講解十二因緣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