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奠定揚州「陪都」地位 曾言習吳語廣納江南賢士
【隋煬帝與揚州】揚州,是隋煬帝事業的起點、生命的終點。他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可以說,揚州是隋煬帝的第二故鄉。鎮守揚州言習吳語緩和南北敵對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到了589年,隋朝滅南陳,統一了全國。但對隋來說,南方卻是個大麻煩。「關隴集團並不熟悉南方,而從東晉到南陳,南方已經分裂了300餘年。」王永平介紹,此時的南方與北方在民風民俗和文化習慣、社會風尚等方面都不同。隋文帝以武力征服南方後,發現此地非常富庶,已經不復漢代時的情況。589年,隋以北方建制派官員到南方,卻遭到激烈抵抗。590年,南方大亂,隋派出的官吏悉數被殺害。同年,隋派兵鎮壓,但仍然不知如何統治南方。楊廣從開皇十年(590年)出任楊州總管,鎮守江都,到十九年(599年)離開江都入朝,整整9年。22歲的楊廣,廣泛收納江南人士,大大緩和了南人的敵對情緒。他對自視正統的江南文人優禮有加,尊崇寬大。為更好地拉攏,他效法東晉著名宰相王導,「言習吳語」,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吳方言。他令潘徽領銜,集江南諸儒編撰《江都集禮》一部。大興佛教揚州大小寺廟一百多座「除了大興宮外,隋煬帝還在揚州建行宮數處。」揚州學者韋明鏵說,大業五年就大興土木興建了江都宮,內有各種名號的宮室十多處。此外又在運河之畔的城東灣頭、城南揚子津建有行宮。灣頭行宮建好後,因嫌風水不好,後改為寺廟。揚子津行宮名叫臨江宮,登臨可眺望浩瀚長江。另外還有迷樓,非常豪華,宮殿深幽曲折,機關重重。「隋煬帝時,揚州宗教十分興旺,大小寺廟一百多座,最著名的有禪智寺、大雲寺、山光寺等。」朱福烓說,楊廣在任揚州總管期間,充分利用佛教,把江南宗教界德高望重的人物集中到揚州。他還把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有名的佛教學者智顗請到揚州,舉辦千僧會,為楊廣授菩薩戒。開鑿運河奠定揚州「陪都」地位隋煬帝在位時的兩大工程,一是營造東都洛陽,二是開鑿京杭大運河。「前者是要走出關隴,讓國家東西一體化,後者則是要貫通南北。」王永平說。「隋煬帝的歷史功績,對揚州,乃至整個江南都有影響和貢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戟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強調,隋煬帝對揚州的貢獻很大。古代交通沒有當今便利,主要靠水路和陸路,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設計合理科學,至今仍在使用。此外,隋煬帝重用江南的知識分子,重視宗教界的影響,「可以說,隋煬帝對揚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鋒也認為,大運河貫通後,給具有獨特地理優勢的揚州江都郡地位的迅速提高帶來了極大的空間,可惜隋朝短暫,揚州在帝國財政、經濟上的無可比擬的地位要到唐朝才能真正體現出來。不過,由於隋煬帝本人的多次巡幸,揚州在隋煬帝時期陪都的地位已經確立。激發民怨眾叛親離客死揚州在揚州九年的親眼所見,讓隋煬帝的文化觀念、社會視野都變了,他開始成為有南方意識、南方情結的人。王永平說,這也讓隋煬帝開始認識到要實現真正統一,必須離開關隴集團。「他認識到,僅僅局限於關隴,是不可能完成歷史上東南西北的大統一的。」隋煬帝為此開建東都洛陽,並且很少再回長安;另外開鑿運河,因為他認識到只有交通才能讓南北聯繫在一起。注意到時代格局正在轉變的隋煬帝,卻和關隴集團越走越遠。而煬帝的一系列大動作,也激起了民怨。隋煬帝最終被關隴集團拋棄,失去靠山。洛陽呆不下去,他跑到揚州。而此時北方農民起義軍和軍閥割據愈演愈烈,最近的起義軍已經到了高郵。隋煬帝知道不能回北方,轉而打算復建丹陽郡。而深知煬帝不再打算北歸的禁衛軍著急了,他們都來自關隴,想回故土。在宇文化及等人的策划下,禁衛軍最終殺害隋煬帝,北歸成為流竄軍,最終被打敗。一代帝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記者慕相中張慶萍陶敏邵偉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江南地方的人和先秦時期的吳越人差別很大?
※《江南春》——詞:憶蟬/曲:莎光(演唱:張暴默/黑妮)
※煙雨江南【風景素材】
※【轉載】(原創)三月,夢回江南
※江南名茶----安吉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