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讀本節要
◎ 大學分類
(甲)
經──總論
(一)
三綱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二)
八條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4.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乙)
傳──分釋
(一)
釋三綱領
1.君止於仁。臣止於敬。子止於孝。父止於慈。交止於信。
2.道學。自脩。威儀。道盛。德至善。
3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二)
釋八條目
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3.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5.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6.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7.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8.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9.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惟善為寶。仁親為寶。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1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附)
1.致知在格物。
◎ 中庸分類
(甲)
總論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乙)
道之明行
(二)論君子能知道行道
1.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丙)
道之體用
1.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一)
道之體
1.子曰。道不遠人。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子事父。臣事君。弟事兄。朋友先施。
2.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3.言顧行。行顧言。
4.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5.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二)
道之用
1.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2.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
4.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5.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6.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7.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8.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9.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功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11.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丁)
道與誠
1.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2.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6.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7.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8.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
7.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9.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戊)
聖人之道之神化
1.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3.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君子未有不如此。
4.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5.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6.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己)
結論
1.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篤恭而天下平。
3.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無聲無臭。至矣。
◎ 論語分類
卷一 孔子的言論
(甲)
關於道德的
1.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2.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當仁。不讓於師。
8.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復禮。
1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2.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4.克。伐。怨。欲。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8.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朝聞道。夕死可矣。
20.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1.予一以貫之。
2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3.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5.德不孤。必有鄰。
26.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27.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乙)
關於修養的
1.君子無所爭。
2.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泰而不驕。
6.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脩己以安百姓。
7.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0.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1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2.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1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5.貧而樂。富而好禮。
1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9.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0.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23.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2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6.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2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8.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9.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30.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丙)
關於處世的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3.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4.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6.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7.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0.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1.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12.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3.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丁)
關於教學的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有教無類。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8.辭。達而已矣。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彌陀村︶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14.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1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9.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戊)
關於詩及禮樂的
1.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2.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5.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6.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己)
關於政治的
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4.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7.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8.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0.近者說。遠者來。
11.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2.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13.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4.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5.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庚)
關於批評人事的
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4.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卷二 孔子的人格
(甲)
孔子的事蹟
1.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3.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4.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5.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6.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7.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乙)
孔子的生活態度
1.子之所慎。齊。戰。疾。
2.子不語。怪。力。亂。神。
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4.唯酒無量。不及亂。
5.食不語。寢不言。
(丙)
弟子時人對於孔子的評論
1.溫。良。恭。儉。讓。
2.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卷三 孔子的弟子
(甲)
孔子對於弟子的批評
1.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2.過猶不及。
3.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4.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8.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觀其行。
(乙)
孔子弟子的言行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禮之用。和為貴。
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7.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8.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0.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1.君子思不出其位。
12.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1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4.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17.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6.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17.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附錄)論語所記雜事
1.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推薦閱讀:
※《女四書》之首:《女誡》
※四書
※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梁濤丨「新四書」與「新道統」
TAG: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