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憶舊錄之五:風雷人物談織雲
梨園憶舊錄之五:風雷人物談織雲
--潘忠玉先生台前幕後七十年
1999年汕頭戲曲學校四十周年校慶上,遇到了新加坡潮劇界老前輩潘忠玉先生。他鄉遇故知,特別開心。他捐獻義款一萬元人民幣,對潮劇事業的熱心,十分感人。畢竟他與潮劇有近七十年的情緣呀!1927年出生於新加坡的潘先生,家中排行老幺。父親早期開煙館,後期受戰爭的影響,煙館生意一日比一日差,最終以結束生意收場。
在他六歲的時候,母親不幸早逝,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父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帶大他們。在他11歲的時候,因生活環境困苦,被逼輟學,父親在無奈的情況下,一紙7年的合約書,把他們兄弟倆送入「老玉春香潮劇團」,就此潘忠玉開始了他的梨園生涯……
談起以往的演藝生涯,潘先生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只用一個字來形容:「苦」!當時老玉春香的團長是陳義章,他賞識充滿靈氣的潘忠玉,根據他的外形條件,讓他專攻小生、武生戲。但是,台上的戲好看,後台也管得緊,每個人各就各位,沒有人敢馬虎。
班主有財力 出門坐馬車
「老玉春香潮劇團」的戲館在皇家山腳的「馬寮巷」,即在「鐵籠巷」的隔壁。童伶們就住在戲館裡練功、學戲。他的老闆擁有一輛英國舊式馬車,每天接送老闆上下班,這在當年是一件非常風光的交通工具,也足見當年戲班 的鼎盛時期。
三十年代的戲班規模宏大,一個戲班平均有六十多人,經營者有財力。當時新加坡屬英國殖民地,也是戲曲最活躍的時期。知名的潮劇團有「中賽桃源潮劇團」、「老賽永豐潮劇團」、「老玉樓春潮劇團」、「老三正順潮劇團」;「老賽桃源潮劇團」、「新榮和興潮劇團」和「老玉春香潮劇團」。
一說起當年戲班演出的盛況,潘先生眼神綻放出光彩,滔滔不絕地向我描述戰前時期的戲班情況……
當年的戲班主要在新馬兩地的戲院演出。如:新加坡的大坡「怡園」、新世界、大世界也都有「戲園」。馬來西亞的麻坡、檳城、「岜株巴轄」等地。每次逗留演出至少一個月,有時甚至一年。
當時戲班規模最大的數「老賽桃源潮劇團」。戲班擁有很多活景,如:水景、火景、樓景、風災景等等,這些景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時該戲班到馬來西亞演出時,僅布景道具就需三、四十輛貨車來運載。後因社會的變遷、資金與人源的減少,為了節省開支,這些巨型的道具逐漸被取消,後人也無法一睹風采了。
當時在戲院上演的戲票每張賣三至五角,從晚上七點演至午夜十二點,一齣戲往往有十幾集,最少也有七八集。觀眾為了追看故事情節,每晚都必定購票觀看演出,情形有點類似現今追看電視連續劇一樣。
為什麼當年的戲班有如此的魅力呢?第一是當時沒有其它娛樂競爭,如:電影、電視、卡拉OK、錄像帶等等。第二是資金、人力充足,有足夠的發揮空間。第三是演員根基紮實,嚴格要求演出質量。
各出奇招 觀眾如潮
舉些例子來說。戲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各班都紛紛招兵買馬、各出奇招,以吸引更多的觀眾。「老三正順潮劇團」聘請林喜主演《江小鶴》與《黃天霸》,在本地引起了轟動。林喜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演員,他與著名的「烏衫」演員李梨利是師兄弟,李來利當時是在中國「老玉梨春潮劇團」擔綱主演。
「老賽桃源潮劇團」邀請中國著名導演洪允霖、洪啟聲助陣。後期林如烈在快樂世界體育台演出《國魂》,布景規模宏大,連演三晚,場場爆滿。「新榮和興潮劇團」也不甘示弱,從泰國請來了花臉添德、武生永樂等名角蒞新演出《董卓與貂嬋》、《關丹大俠》等戲。
「老玉春香潮劇團」最出名的演員是來自泰國,人們俗稱他為「老丑倪」的演員,他的拿手戲是《賣牛開廳》、《海珠平冤》、《姜通上京》等戲。他有幾招絕活,一是在《賣牛開廳》里表演吃冬粉時,冬粉在鼻孔上來回穿動;另一個是在《姜通上京》里姜通邊唱邊流鼻涕,當唱段結束時,大概有長約半尺的鼻涕倒吸回去。現代人乍聽起來似乎有點玄乎其技與不可思議,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倒很欣賞這種特技。這是我們當代人無法觀賞到的絕技了。擁有另一絕技的是黃賀城,其在《三氣周瑜》里,最後被諸葛亮氣到吐血時,口含檳榔,檳榔汁從鼻孔噴出去,非常逼真。
體罰童伶 心有餘悸
再者,就是舊戲班的規矩嚴格,對童伶們的要求十分苛刻,在訓練上有時不近人情,演出更是不容許有絲毫的差錯。當時每個戲班都有一個傳統的刑罰,就是「抄公堂」。何謂「抄公堂」?相信很多童伶對這個名稱有刻骨銘心的印象。只要當天的演出有一位演員唱錯或念錯一句台詞,哪怕是幫聲出現了差錯,那麼演出結束後,全部的演員都逃不過被打的噩運了。女生受「夾刑」(用竹子夾雙手),男生打前後腿。還有另一種刑罰叫「猴仔抱」,即是雙手被綁抱住雙腿,身體蹲下象一隻猴子似的縮成一團,由兩個人拿一根棍子,從被刑罰的人手與腿之間的縫隙穿過去,然後把人倒掛起來,頭朝地,臀部向上,藤條往臀部上狠狠的打下去。
潘先生回想起被體罰的日子,猶有餘懼。那段日子幾乎天天挨打,他形容如果有一天沒有被打,就好象中了馬票一樣。
話說回來,舊戲班體制對待童伶確實是很不公平的。不過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對藝術質量的嚴格要求。據潘先生的描述,「老玉春香潮劇團」即使在演出日戲《鬧開封》時,都會得到台下幾次喝彩聲。演出中途只要台內發出的聲音稍大一點,演老生的七師傅就會很不客氣的把驚堂木狠丟進去,由此一點可以見出當時對演出的嚴肅與認真。戲一開場,子弟們便自動在台側站著候台、幫聲。
潮劇戲班在當時可稱鼎盛一時,象一陣龍捲風一般,風靡了東南亞一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劇目,也造就了一批名演員。很多觀眾為它著迷,甚至吸引了不同籍貫的戲迷。
可惜好景不常,就在戲班處於生機勃勃的階段,第二次世界戰爭爆發了。日本侵略了新加坡後禁止演戲,因生活所逼,大家都紛紛轉業,戲班也因此解散。
恢復和平 雨後春筍
後期聯軍打敗日軍,英國殖民地政府恢復統治新加坡後,取消了日軍時期的種種約束,戲班又漸漸恢復了活動。當時興起的戲班有如雨後春筍般,有「老賽桃源潮劇團」、「新榮和興潮劇團」、「老玉春香潮劇團」、「老一枝香潮劇團」、「老玉梨春潮劇團」、「老賽永豐潮劇團」(後期易名「老賽寶潮劇團」)、「老玉樓春潮劇團」與「老三正順潮劇團」。
戰後戲班的劇目繁多,可說創另一高峰。出名的數「老賽桃源潮劇團」的《紅鬃烈馬》、《背解紅羅》;「新榮和興潮劇團」的《二度梅》與「老玉春香潮劇團」的《孫臏下山》、《墓中生太子》、《雞爪山》、《趙氏孤兒》等劇目。
有關人們口中所說的「青囊」、「紅囊」的來由,潘先生說並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舊戲班通常把戲箱油漆成紅色,因為紅色在華族傳統中代表吉利的兆頭。當時新加坡的戲班的戲箱都是紅色的,只有「老玉樓春潮劇團」的戲箱是青色的。故有「青囊老玉樓春」之說。後來劇團轉賣給一位叫「阿泉」的人,他又把戲箱油漆成紅色。
潘先生又說,二十年代戲班的旦角全部由男性扮演,直到三十年代「青囊老玉樓春」破例從中國邀請陸炎清與孫素嬌參加演出,孫素嬌是我國著名潮劇活動家楊柳江先生的太太。新加坡戲班舞台上才開始出現女性演員。「青囊老玉樓春」最出名的劇目是《風花雪月》、《撞馬頭》,當時由楊柳江主弦。
談到當年戲班的情形,潘先生說一定要提林如烈先生。這個名字我也曾經從潮劇文獻上看到過,也從其他老一輩口中得知一點。據潘先生介紹。林如烈是一位有才氣有才華的奇才,能編、能導、能演、能拉弦、能打鼓,樣樣精通。特別是由他掌鼓時,很能激發演員的激情,不會「平流死水」。
改編電影 推陳出新
林如烈先生是一位有先知之明、不斷追求創新、改進的有志之士。曾經不遠千里到中國學編劇,虛心向京劇藝術家取經,為他日後在戲曲界奠定了基礎。由他改編自越劇電影《雲中落繡鞋》、《三看御妹劉金定》、《假婿乘龍》等戲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潘忠玉先生於1950年成婚,太太方碧雲是「老玉春香潮劇團」的花旦,婚後夫婦倆轉到「老一枝香潮劇團」旗下。潘先生主演過無數的劇目,給他留下印象較深刻的劇目有《仇敵鴛鴦》、《樊嬌戲君》、《半面猿猴》、《戲嫂》、《浪子收屍》;時裝戲《孤兒救祖》等。由其飾演的舞台人物形象深獲觀眾的喜愛。
織夢織雲 風起雲湧
隨著時代的變遷,種種複雜的社會問題,為解決戲班人員的出路問題,五十年代中期由楊柳江先生創辦的「織雲潮劇團」成立了。當時由楊柳江、林如烈帶頭,潘忠玉幫忙布置。在「織雲潮劇團」一呆就是三十幾年,期間他隨戲班歷經了種種挫折與困難,看盡了社會百變,也嘗盡了各種滋味。
目前,織雲潮劇團由歐潮發先生擔任團長,台前幕後的職員約三十位。這些演員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及少數新加坡人(共五人)。
劇團每年推出三至四部新戲,劇本取自中國、泰國和舊戲班留下的舊腳本。歐團長挑選適合劇團演出的劇本後,把劇本及各個角色的台詞、唱詞錄成錄音帶分發給他們,讓他們帶回家背熟。兩、三個星期後,再利用晚上演完戲的時間,在舞台上進行排練,有時排練至半夜兩、三點。
因為資金問題,無法聘請專業導演排戲,排戲工作就由團里的主要演員共同負擔。主要演員有小生鄭阿珠、花旦李淑真、烏面阿重、老丑平仔、老生鍾喜坤等人。
文武場由七人組合而成。樂隊三人(二弦、揚琴、三弦);「武畔」有四人(司鼓、深波、蘇鑼、大鑼),他們都參與平時的排練工作。
劇團平均一年演出有三百場左右,每年在新加坡演出八十多場,其餘的日子都在馬來西亞演出。一齣戲戲金介於馬幣一千七、八百元。劇團採取月薪制,一個月所需費用需馬幣四萬五千元,以目前演出場次及收入,剛夠維持劇團的開銷,行情壞的時候,甚至掏腰包倒貼錢,維持日子並非容易。
歐團長曾經打算把劇團拉回新加坡做長期的演出,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想要增加多幾位演員,又怕資金不足。一方面怕坪點不足,造成資金運轉不靈,另一方面劇團大多數演員來自外國,受到新加坡移民局條例的管制,故只有打消這個念頭。
歐潮發團長對劇團的前途不抱樂觀態度。他說:「世界在改變,日新月異,娛樂方式千奇百怪,受洋文教育的年輕人不了解戲曲,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戲曲會逐漸沒落被淘汰的」。他呼籲政府放寬政策,讓劇團吸引外來人才,幫助提高劇團的藝術水平。也希望大家培養年輕人,讓傳統文化在新加坡開花結果,薪火代代相傳!
潘先生從藝長達半世紀之久,對潮劇自然懷有一種深厚的感情。他激動地對我說:「潮劇是一門有著四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幾百年來在社會舞台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讓觀眾領略到其獨有的迷人風采,另一方面教導人們怎樣做人,做人要有仁有義,做事要有頭有尾,官要做清官,很多故事都教人愛國愛家。如果我們的戲就此沒落,實在是太可惜了」!
他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夠重視潮劇,共同挽救、改變戲班的命運,讓數百年來久唱不衰的潮曲,繼續存在人民的生活中,讓這門古老的東方藝術,以新的姿態展現在觀眾的面前。他也很感激那些繼續留在舞台上的同仁們,也感激為潮劇作出默默無聞的貢獻者,有了他們的拼搏,才有今天活躍在舞台上的潮劇。
他衷心祝福潮劇代代相傳,千秋萬代!
推薦閱讀:
※baby早年日本走秀照曝光 殺馬特雷人
※超牛!那些動漫感十足的雷人標語
※雷人標語大全!!!!!
※女星的雷人古裝造型,霍思燕的嚇到我了
※這些精闢到吐血的段子,句句雷人啊,四大名爹都hold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