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與基督教的比較
道教不是自然而然生長起來的,它是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產生的基因突變。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在這個外來宗教的刺激和啟發下,仿造出來的。它是中國文化與異族文化相抗衡的一個結果。公元初年佛教傳進中國。一百多四十年後,東漢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這個人造的道教,沒有自己的教義。它開頭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據,找立足點。但被儒家抵制,《論語》說:「子不語怪力神亂」。不得已,又轉過來向老子莊子的道家找理論支撐(以上說法可以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道家是在野的學說,自然形不成抵抗,於是,道教就封了老子為「太上真人」,封了莊子為「南華真人」,又把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來作神仙。道教本身十分混雜,道教的八仙,整個是一個大雜燴,把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物湊在一起,差不多相當於關公戰秦瓊。而且,與世界其他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對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無信仰的實用文化中對現實人生的渴望,它追求的是鶴髮童顏、長生不老這樣一些很實際的願望。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對自己內心的謹守,而是煉丹服藥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中國文化中本來沒有信仰,則文化中沒有的東西,仿造一個,也肯定造不好。
《道德經》被道教尊為的開山之作,其逍遙、離世、求長生的主張與老子心意相差甚遠,道教後來尊老子為太上老君,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
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說是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涅槃,也不同於亞伯拉罕諸教的天國。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宗教的。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為一個公平、和平的世界,沒有災禍、沒有戰爭。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則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從文字的角度,仙人還是在人的層次,山中之人,只是不同地點時空的人而已。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才能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形體通過一些形式的鍛煉可以長生不死,成仙以後也可以一樣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於達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後來才出現了「屍解」等方式。部分風景秀麗的地方由於適合修鍊而被譽為人間仙境,例如所謂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久視」、長生不死。也因此有許多養生的方法,例如氣功等在道教得到了發揚。
道教對人生大體上總是保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道教則是通過修鍊達到不死,長生不老脫離對死亡的恐懼。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道教傳遞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現實人生之路上;通過修鍊達到不死,長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追求實現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著重在「覺悟」,並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的輪迴,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強調的是人的修為,世間的長生不老,衍生出許多的煉丹師,據說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中火藥就是他們發明的。在養生學方面,道教有一些的實用方式和理念,是中國人實用主義思想的代表。對於宗教之中我從哪裡來的問題,道教只有是道生一,是一個含糊的概念,而對於人死後到哪裡去,也不知其所終。早期道教的經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詞的是張魯撰《老子想爾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道教本質昭然若揭。
阿們!
推薦閱讀:
※中國彝族名人大全(修正稿)
※蔡偉傑 | 從草原民族的歷史重新認識中國
※發掘自中國最底層的爆爽風流笑話(原創)
※中國的月亮
※紅幫裁縫,左右中國高定西服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