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與蘇格拉底二者的思想有哪些異同?

論蘇格拉底與孔子"人」的價值觀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東方和西方分別矗立著孔子與蘇格拉底這兩座耀眼奪目、光芒四射、輝煌燦爛、千秋照人的思想燈塔,照耀著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為了繁衍生息、追求真理與自由、嚮往美好生活、建立理想社會而努力奮鬥著。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這位為整個歐洲哲學奠定基礎,並做出傑出貢獻的大哲學家,一反早期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南義大利學派的一些哲學家及赫拉克里特這些所謂"自然哲學家",勇敢地突破"神靈」束縛的桎梏,提出了從具體自然物中尋找尤其是從人的「自我"中尋找"始基」的思想主張。

蘇格拉底認為,人的"靈魂"能「歸整萬物」,人是自然、社會的主宰,而不是自然、社會的奴僕,所以人在宇宙中就區別於自然物。在柏拉圖《克拉底魯》篇中,蘇格拉底從語言文字出發來解釋"人(類)"的概念,他說:"在一切動物中,只有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因為只有人對它所見到的事物進行觀照」。這就說明蘇格拉底是從人自身主體功能出發來界定人的,儘管蘇格拉底並沒有明確系統地闡釋人的本質屬性到底是什麼?但他卻抓住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人不但有意識而且有自主意識,人不但能認識一切,懷疑一切,而且"反躬自問」,因此,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的至理名言。這表明:其一,人能認識自己,而動物則不能,人是一種理性動物,自主動物;其二,人既然能認識自己,就會深知自身的智與愚,因此,蘇格拉底明確區分了"智慧"和「愛智」這兩個範疇。其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一切知識,只能是「愛智」,對知識充滿熱愛,只有不停頓地熱愛知識,追求知識,才能在自然中顯其價值。因此,蘇格拉底指出:「如果沒有知識,就不能成為萬物的尺度」(柏拉圖《泰阿奉德》篇171頁)。從此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主張,即人的價值就在於人自身,不僅有意識,而且有自主意識,不但以自然、社會為認識客體,同時也把自身置於認識客體之中,人之所以能認識自然、社會、自身,就在於人」愛智慧」,才能不遺餘力地獲得知識,人能獲取知識是人的主體功能,因此人的價值就在於此。這種從人的自身出發,揭示人的主體功能,無疑是一種接近科學的判斷與分析。這種從人的個體價值出發來評判人的原則,無疑為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奠定了基礎。

蘇格拉底在對人的價值判斷中,並非只考慮人作為知識主體,而通過「理念"系統,把握自然的規律,認識真理,這是人的最基本的主體功能,即認識世界的功能。人作為能動認識世界的主體,還有來自各方面的諸多欲求,要利用自然滿足這些欲求。從低級階段說,這種欲求也和感覺的反應一樣,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滿足,是自然與自我交往的一種形式。人既然能把感覺的印象轉化為概念,那也就能把自然欲求概念化為「目的」。這樣,目的就不僅僅是人的自然欲求,而是對這種欲求的判斷及追求,形成反映各類事物的知識。這就不難理解作為研究各種「目的"關係的倫理學,當然是一種知識,蘇格拉底的"善德即知識"就是這個意思。在柏拉圖的《費德羅》篇中,蘇格拉底明確地說." 『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只適合於神,而『愛智"卻適合於人"。「愛智"是人的一種主體功能,也是人的一種品德。儘管人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可能會利用知識做有益於社會的事,也可能利用知識做有害於社會的事。但在蘇格拉底看來,既然知識對人類有功用,那就是一種「善」。有很多人認為蘇格拉底是」功利主義"或「享樂主義」,但他以為知識能獲得一種"善"的原則,當然也就是一種美德。柏拉圖《理想國》也記述了蘇格拉底把"善的理念"與個人"愉快」作了嚴格的區分,他說那些認「愉快"為「善"的人缺乏善的知識,最終承認"善的理念」,才是"真的知識"。這就是說,」善」也有自己的「理念」,並非一切使個人滿意的都是「善」,「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這說明,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判定主要是,一個人沒有知識就不可能為善,而一個人有了知識,就不會為惡。沒有人知道善而不去行善,也沒有人知道惡去故意作惡。因此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一切罪惡都來源於人類的愚昧無知,無知也是一種不道德。雖然他認為"真的知識」是「善"這個永恆的、普遍的、絕對不變概念的知識,但他也沒有否認除道德之外的其它知識,如象邏輯、政治、戰爭、詩歌、藝術等具體知識。這就充分說明了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知識即美德"的真正原由。

題主的問題,讓國曆君想到了一個和兩位思想家息息相關的、前幾年很熱的一個歷史理論,即「軸心時代」。首次提出「軸心時代」的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他認為:在公元前八世紀到三世紀這段時間,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區曾同時出現了思想活躍、精神覺醒的歷史現象。軸心時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中國的孔子、希臘的泰勒斯、蘇格拉底、印度的釋迦牟尼等等。

相同的歷史時期,一定具有相似的社會發展狀況,也就會出現孕育相似思想的土壤。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和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生活的春秋時期和希臘城邦時期,都是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僅如此,希臘當時產生了民主政治,城邦確立了原始的直接民主,地域政治慢慢開始取代血緣貴族政治;中國同樣,鐵器牛耕使得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瓦解,宗法制受到挑戰,也就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早期政治制度接近尾聲。人們對於自然、神靈的敬畏會隨著對自然的認識慢慢減弱,對自我的發現和認識越來越多,所以對自然的崇拜也就會慢慢轉向對自我的剖析,西方把這叫做人文主義的產生,我們又何嘗不是,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美德即知識」,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究其深層,其實都是自我意識的覺醒與人文主義的表現。

要說他們的不同,必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角度,不同內容答案肯定也不唯一。但我更願意從階級屬性和他們思想各自服務的對象上來說:孔子,說到底是貴族階級的代表,他的平等也好,仁愛也罷都帶有階級差別,都是為了統治階級而服務的,究其根本是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就是最有力的論據;而蘇格拉底完全不同,他是平民的代表,他的觀點代表原始民主制度下的雅典平民,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值伯里克利領導的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當時的雅典一度出現人心膨脹、道德淪喪的狀況,於是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出發點和目的都是要挽救和維護民主政治。從這一點上來講,孔子和蘇格拉底有著本質區別。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

一、對待神與宗教

1、相同點

都是有神論者。

孔子通過直接斷言,把鬼神與人事區別出來。

蘇格拉底則是通過論證的方法,啟發人們理性對待神與人。

2、不同點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不談鬼神,只談世事。

蘇格拉底,虔誠待神,既談世事,也談神事。他還專門論證靈魂不滅。

二、思維方式

1、相同點

都以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不盲目。

2、不同點

孔子以個人直接體驗作為思維的前提。一切思考的出發點,都是人的直接感受與直接判斷。因此,他所分析的問題,看上去是零碎的,有時候是前後矛盾的,但背後有一條主線卻是貫穿的,那就是每一個人的不同的體驗背後,有著基於共同人性和集體無意識的相通性。

蘇格拉底以唯靈論作為思維前提,一切思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靈魂,即現象背後的本質,事物背後的原理,事情背後的理念。為此,邏輯推理成為其思考的下意識。邏輯推理的最終指向,一定是形而上,一定是最高的神性。

三、思想體系

1、相同點

都有明確的思想體系,孔子是儒家思想,蘇格拉底是

2、不同點

孔子的思想體系,是散亂的珍珠,他本人並沒有刻意用一條主線去貫穿,使之成為珍珠項練。但是,由於孔子的每一個思想點,都是珍珠,它們散亂的放在泥地上。由於對比而出效果,遠遠看去,自然構成一個整體。

蘇格拉底的思維體系,有明確的線貫穿。蘇格拉底所談論一切現象,背後都有一個共性,並有邏輯連接。也就說,他所談的一切話題,都指向一個統一的「一」,一個統一的「神」。或者說,他所談的所有經驗,都有普遍的共性作為背景和旨歸。

四、對生活,對政治

對神的不同態度,決定了他們對生活和政治的不同方式。

蘇格拉底既不懂生活,也不參與政治。而孔子「食不厭精」,且一生追求政治。

千百年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蘇格拉底和孔子這兩位是古代西方與東方思想界名望 最大、聲譽最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的精神和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從歷史到今天他們的名字和思想精神一直為我們學習和銘記,他們的偉大品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他們的思想更是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輝。雖然他們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域,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也可以說這就是兩個偉大的教育家的文化精髓之處被人們一直學習和追捧。蘇格拉底和孔子他們在歷史上都是個人在孜孜不倦的講學,是我們熟知的教育家、思想家,兩個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我們知道孔子還被稱為「聖人」,他們一位是代表著古希臘文化中的思想家,開創哲學研究新方向的跨時代。而另外一位則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也非常的清楚儒家思想影響了我們華夏兒女幾千年。他們的思想和精髓在人類文化的歷史的天空閃耀著智慧和仁愛之光。

我們都知道蘇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一生為維護真理為教育青年而奮鬥,而且和邪惡對抗,他的那種寧死不屈的決心被我們稱頌。蘇格拉底不怕危險的忍受著各種的嘲笑和譏諷在和當時的青年人討論思考著人生的種種問題。我們的孔子也是在和自己門下的學生做學問,搞教育,傳播自己的思想和所思所悟。

其實不難發現他們兩位所研究和傳播的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從不同的角度,啟發我們的學生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去學習,從而獲取智慧。而他們相同的地方則都是幫助人類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的為人做人的完美。我們看看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就是,兩位在研究和教育都是從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索。一位是從人的「自我意識」,喚醒人的「反思」,一位則是從人的「群體意識」,呼喚人們相互之間的「仁愛」。蘇格拉底是從人的內心的思想核心理性思維,去求得對普遍概念的認識,孔子是從人的外在的行為方式,躬行「仁」與「禮」上去下功夫和進行的。蘇格拉底追攀心靈的真善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孔子是從實行「仁」與「禮」的融合的盡善盡美,在對人之為人的的追求中,開始了對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的塑造。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曾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並對學生進行教育,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基本沒有留下自己所撰寫的著作,最後而是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所以,我們在學習和拜讀《論語》和《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對話》等這些經典著作的時候,只能是聽其言,觀其行,思其人,也許是對我們以後的人生會有幫助的,我個人覺得讀一讀還是非常不錯的!一點膚淺的認識!謝謝!

蘇格拉底與孔子最大的共同處,差不多是同時代人,都是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研究人的研究人性的,人文思想。

不同處在於,環境與思維角度不同:

蘇格拉底:終極的追求是為什麼而活著?他的幾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方能認識人生;我知我無知;無知即罪惡。他的核心思想是美德,道德即是知識。致力於窮究細探,所以蘇格拉底也談到靈魂,更傾向於認識自己的哲學思考。

孔子:則致力於如何活,幾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吾道一以貫之;不談亂力怪神,敬鬼神而遠之。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樂。更傾向於政治主張、社會人際關係處理上。

在同是致力於人本這個相同問題的方式上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孔子述而不作,蘇格拉底否定而否定。這就決定了他們兩人在各個方面的似乎相同中實際根本又不同。當然,各個方面很多差別,但是,細說太啰嗦,然而,概括又不好概括,只能這麼自認為的言不盡意的大致盡量往核心上說幾句吧,最顯然的,譬如二者最偉大之處都是熱愛教育,有教無類。蘇格拉底就不輕易給出答案,而是不斷反問,他把自己比作知識思想的產婆。所以,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能開創不同門派的思想體系,而孔子雖然也問也答,更多則傾向於給出答案,因為他說,「吾之道一以貫之」,背離此道則非仁非義也。所以,孔子之後不論孟子荀子等各個儒生們無有另開創一門儒學之外的新學體系的,只是在孔子定基的儒學的框架有所發展而已。

簡言之,孔子的學說算不得哲學頂多是道德學說系統,黑格爾當年很嚮往看一看東方聖人孔子的學說,及他看過後便很失望,說孔子的話都是大白話。蘇格拉底則是更地地道道的傾向於形而上的哲學。如果說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封閉系統的圈。那麼蘇格拉底的思想就是一個不確定邊框的探尋思考而已。二者各有利弊。呵呵,一家之言。下面是幾句二者的經典言語,可以一品:

蘇格拉底無法和孔子相提並論,孔子作易傳把易經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加以準確反映自然本質的注釋。揭示了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內涵,構成了社會生活常理。用到萬古不過時,今天還在用孔子易傳社會生活常理。文化一詞是孔子所造,玩索而有得,防患於未然,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雲從龍,風從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樂天知命,鼓缶而歌,聰明睿智,謙謙君子,一謙四益,見機而作,見微知著,與時諧行,夫妻反目,從一而終,言之有物,金蘭之好,殊途同歸,任重道遠,思不出位,安土敦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憂患意識,防微杜漸,寒來暑往,一陽來複,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碩果僅存,剝復之機,窮則思變,三陽開泰,突如其來,匪夷所思,無妄之災,大快朵頤,九五至尊,天尊地卑,窮神知化,原始反終,見仁見智,言不盡意,革故鼎新,改過遷善,止惡揚善,洗心革面,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尺蠖之居,龍蛇之蟄,順天應人,雲行雨施,虎視眈眈,生生不息,群龍無首,錯綜複雜,經倫濟世,結繩而治。文化,無常,變動,變通,末世,事業,革命,改革,損失,利益,豐收,旅遊,大過,小過,需求,節制,頤養,齋戒,恐懼,心病,蠱惑,謙卑,光明,小事,大事,家人,桎梏,同人,大人,太極,陰陽,八卦,剛柔,吉凶,利害,消息,範圍,往來,乾坤,卜筮,上帝,幽明,神明,先天,後天,擬議,文明,人道,人文,和平,解放,意象,修辭,天文,地理,觀光,典禮,交易,正法,大亨……這些文詞都是孔子造的,孔子的文化可做世界的軸心,蘇格拉底只能在當時興盛一時,一星半點的所謂人文精神也被西方動物法則磨沒了。

孔子和蘇格拉底幾乎是同時代人,兩人都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兩人都不關心自然哲學,都注重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兩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倫理思想體系。

蘇格拉底認為自然由神創造,受神支配,人的理性不可能認識,即「自知其無知」,而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的,是「敬鬼神而遠之」的。

「仁」和「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以修身,禮以治國。孔子重傳承,敬祖宗,篤信周禮。孔子提倡「仁」的目的即在於克己復禮,要求人們剋制不符合自己身份和道德規範的言行。

而蘇格拉底認為,「真」與「善」的道德意識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完美的人格是自內而外形成的,只有在「認識你自己」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完善。可以說,蘇格拉底重視自我內心的覺醒,而孔子認為外在的約束更重要。

應該承認,孔子思想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於維護君主的統治,而蘇格拉底更純粹一點,人要自知其無知,通過認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德行。

本人對孔子比較熟知一些,而對蘇格拉底比較陌生。但應該講,他倆同為哲學思辨的古人和大家。而哲學本身具有高度的抽家性,形象性的大家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名。老子講,名可名,無常名。真實流傳著的是他們的思想體系或者稱哲學體系,說宗教體系,似乎已跟科學對立,不合時宜。全人類的意識形態粗分是唯物和唯心,細分是唯物辯證和辯證唯物。是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世界是運動的,還是固定的。本人認為孔子思想與蘇格拉底思想是同一個思想體系,也就定仁愛與博愛並沒有任何不同,是唯物地辯證著而非辯證地唯物著。是空間第一而非時間第一。辯證唯物主義者始終都是堅持著時間第二,空間第二的鐵定準則而毫不動搖!動搖著的永遠都會是唯物辯證者。因為地球空間是宇宙賜予的,而非人類所能創的,但人類既需要時間,而且可以爭取到自身一定的生命時間的,爭時間具有生命科學上的意義和價值,努力並不會白費。

相同點有1、把人類和社會關係作為探討的主題。2,體現人文主義,注重人性。3、注重人的品德和教育。4、都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同的地方在於:蘇格拉底比較側重於啟示人們怎麼思考,而孔子主要側重教導人們怎麼去做。

孔子:不知生,焉知死?

蘇格拉底:我知道的,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意思是這樣)

不同處:孔子是探索人生的道路,可惜沒探到。

蘇格拉底是尋找世間終極真理,可以沒找到。

耶穌來啦,回答了他們所要尋找,探索的人生答案。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 14:6 和合本)

????????
推薦閱讀:

思想聖哲
什麼是真名士?
為什麼我看到災難或者意外沒有一點同情?
張國品:只認錢是一種思想殘疾
兩種思想的兩個家庭以後會和睦嗎?

TAG:思想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