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娛樂之王?
「我從來沒想去變成一個奔馬,我覺得駱駝挺好。所以今天我還是一個駱駝,只不過可能從一個駱駝變成一群駱駝而已。」這是光線傳媒創始人王長田在2012年創業家年會的開場白。
王中軍VS王長田
「它們置身於『被VC綁架的商業世界』之外,奉行強大而自成一統的生存邏輯。它們是反周期生存的樣板,猶如沙漠中行走的駱駝,持久、緩慢、穩健。昔日狂飆的悍馬被遠遠甩在身後。」這是《創業家》雜誌2009年給予駱駝公司的定義。而被外界描述為勤勉隱忍的王長田似乎也在栩栩如生地詮釋著這一定義:1999年創業,苦熬13年於2011年登陸創業板,王也以41億元的身家成為民營電視製作領域的第一富豪;他自詡的是自己創業十餘年間沒有進行過一次融資。
而讓王長田揚眉吐氣的實則是一年多後的《泰囧》,一部被冠為各種「史上之最」稱號的華語影片:上映5天票房突破3億,上映一個月票房達到12億,觀影人次超過3900萬人,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電影云云。讓王更加春風得意的則是4月26日上映的《致青春》:上映首日票房達到4650萬,上映6日票房飆升至3.2億。伴隨票房而來的是漲勢喜人的股價,《致青春》上映首日,光線股價隨就漲了7.61%,較半個月前累計上漲了48.74%, 5月2日光線股價更是飆至28.65元,市值衝破140億元,達到145.07億元。雖只是賬面上的數字,但相對於華誼兄弟的23.35元股價和141.22億元市值,王長田也許會為能超越競爭對手長舒一口氣。
假如時間回溯至4年前的2009年,王長田可能「胸中塊壘酒難澆」,因為自己從2006年開始涉足電影,一路平穩,卻沒有一部被人所稱道的佳作,「從前光線最弱的就是這一點,我拿不出一個代表作來。」而因公司估值分歧,王長田的融資計劃也泡湯。那時的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則是洋洋自得,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旗下更是籠絡了諸如馮小剛、張紀中、鄧超、馮紹峰、李冰冰、吳彥祖、姚晨等一大票著名藝人。他們出品的影片票房也是一路飄紅:《風聲》突破2億,《全城熱戀》突破億元,《唐山大地震》高達6.6億,《非誠勿擾2》也達到了5億元。當時有報道將王中軍和王長田放在一起比較,問誰是娛樂之王,當時的答案顯而易見。
然而僅僅三年,王長田就扳回了一局。2012年11月29日華誼兄弟投資2億的馮小剛力作《一九四二》登陸大銀幕,不過在《少年派》和《泰囧》夾擊下,《一九四二》表現慘淡,也成為馮小剛近年來票房表現最差的一次。華誼兄弟股價11月30日、12月3日連續暴跌9.9%、6.02%,兩日市值蒸發13億。而自此之後,昔日狂飆的「悍馬」華誼兄弟也被「駱駝」光線傳媒在業績增長和股市表現上遠遠甩在身後。2012 年華誼兄弟總收入13.8 億,凈利潤2.4 億。而光線傳媒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8.13%,凈利潤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6.47%。目前,「誰是娛樂之王」一問題看來也將會有另一種答案。
王中軍,1960年生人,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老闆。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北京頑主。當過「洋插隊」,干過美術師,賣過寶馬車。現在,他越來越像一個好萊塢大亨。
王長田,1965年生人,光線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出生於大連附近的一個村莊。曾經是中國最好的報紙和電視記者之一,精明勤勉,事必躬親。現在,他越來越像一個苦行僧。
王中軍靠資本、企業家支持快速做大
王長田不混圈子融資、悶聲踩坑吃虧緩慢成長
王中軍最值得欣賞的是兩點:第一他不一定很善於分享,但是他善於合作,他有比較開放的心態;第二他說到做到、說一不二。比如說,當時他跟華友談出讓華誼音樂控股權這個事,一直到今天都是蠻後悔的一件事,包括他周圍的股東,當時也都反對這個事,但是王中軍在飯桌上同意了,於是他就硬著頭皮做了。這在王長田那兒是不可想像的,在簽字前一分鐘他還會節外生枝。性格不一樣導致做事的方法就不一樣。
——易凱資本CEO王冉
對待資本,王中軍主動,王長田被動。
在影視娛樂業里,許多公司背後的「金主」是地產商。華誼兄弟、派格、麥田的大股東都是太合地產,中博傳媒的靠山是馮侖。「玩票」性質的投資決定地產商們不會在這個高風險的市場上投入過多。
王中軍急於突破業務瓶頸。如何通過華誼兄弟在電影業已經建立的品牌優勢來收購擴張,特別是進入電視劇、音樂等未曾涉足的領域?「白白建立了半天品牌,你不用就有點可惜。」但是他手裡沒有足夠的資本,太合也不是他理想的股東。
跟其它娛樂公司的老總不同,王中軍一向喜歡與娛樂圈外的企業家打交道。他頻繁參加各種企業家聚會,其中每一位都是潛在的資金來源。
2004年底,他在君悅酒店大堂里碰見了時任TOM集團CEO的王。兩人之前只是點頭之交,一番寒暄後,正在四處尋找內地傳媒業投資項目的王主動發問:「華誼兄弟需要錢嗎?」
「需要啊!」
王中軍先以7500萬元、溢價3倍回購太合集團手中45%的股份。接著,有著李嘉誠背景的TOM集團以500萬美元現金和500萬美元可轉債的投入成為華誼兄弟的戰略投資者,持股27%。同時,擔任華誼兄弟財務顧問的汪潮湧也以旗下信中利的名義投資75萬美元,獲得3%的股份。王中軍及其家族在公司中的股份上升到了70%。
2004年底,王長田剛剛擱置了與軟銀賽富的投資談判。
其實,光線是風險投資眼中的「金礦」。在民營電視製作業,光線一家的收入就超過排名其後5家公司的總和。它擁有9檔節目和1份周報,每日製作量超過6小時,節目在全國近300個電視頻道播放。
像國內很多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創業家一樣,當「資本家」前來叩門的時候,王長田的心理有些複雜。
「一方面我們沒那麼缺錢,還有當時在想,我拿了錢到底幹嗎?沒有什麼公司值得收購,或者你收購完之後它面臨的狀況跟你是一樣的。你去做其他的業務,比如電影、電視劇,時機是不是成熟?」
早年的光線僅憑著10萬元人民幣滾動發展,最難的時候也沒有人「雪中送炭」。現在,它的電視業務已經積累了豐厚的利潤,還需要「錦上添花」嗎?
王長田的想法是:第一,要把自己的業務賣個高價。第二,盡量少裝一些核心業務,把風險比較大的新業務放進來,讓VC來「埋單」。
權衡再三,他把融資目標鎖定在兩家。聯合IDGVC的軟銀賽富,聯合富達投資的聯想投資,他們的出價為1000萬美元,佔光線16%左右的股份。王長田選擇了以投資盛大名聲大振的軟銀賽富,投資意向書很快簽訂。此後,王長田向軟銀賽富提出加價要求,後者接受。
還沒來得及享受融資成功的興奮,在分別諮詢了好朋友噹噹網創始人俞渝以及e龍網創始人唐越後,王長田沮喪地認為,自己可能還是賣便宜了。
雖然為難,王長田還是再次向軟銀賽富的負責人閻焱提出了加價要求。「價格已經重新談過一次了!」作為風險投資界的領軍人物,一向作風強勢的閻焱拂袖而去。2005年10月,軟銀轉而投資了另一家民營電視公司歡樂傳媒。
與TOM的合作讓王中軍的事業上了新台階。為了完成這輪私募,公司第一次梳理了管理結構,建立了規範的財務部門和外部審計制度。王中軍開始投資像《夜宴》這樣上億的大製作,同時,華誼兄弟還獲得了向香港寰亞新片《墨攻》投資1300萬美元的機會。
但經營業績滑坡的TOM集團很快就難以滿足王中軍的胃口,他需要引進新的股東。2005年,因為將阿里巴巴的股份以10億美元高價出售給雅虎,並且獲得雅虎中國,馬雲聲名大噪。他是王中軍的朋友。馬雲尚未揚眉吐氣的時候,王中軍就經常邀請他一起聚餐。
沒用20分鐘,馬雲就給了一個爽快的答覆。他還給了王中軍一個重要建議:「像TOM這樣的策略性股東的股份不宜太高,中軍你這輪不但不能拿錢,還應該和我一道掏錢。」
2005年底,TOM以1600萬美元的價格減持20%華誼股權,王氏兄弟回購5%,馬雲以旗下公司中國雅虎的名義接手15%。TOM集團所持股份降至7%。大約同時,王氏兄弟還從信中利手上回購了2%的股權。王氏兄弟持股升至77%。
在華誼兄弟的第三輪融資中,江南春,虞鋒、魯偉鼎共同投入2000萬美元。TOM出讓剩餘的7%股權,所獲回報接近上輪20%股權的轉讓。江南春等人的入股還吸引了分眾傳媒CEO譚智。幾個月後,譚智與德龍控股主席丁立國再次溢價認購了華誼兄弟增發的1000萬元新股,搭上了末班車。
4輪融資之後,王中軍家族及其核心團隊仍然以60%的股權保持著對華誼的絕對控制。
當王中軍高歌猛進的時候,王長田終於意識到錢永遠都是不夠用的。
2005年1月1日,光線的王牌欄目《娛樂現場》被調整出已經播了5年的北京四套節目平台。這一幕很快在上海、長沙等地再次發生。
不久,王長田為《娛樂現場》找到了在北京落地的新平台,光線與中國教育電視台合資成立中視傳媒。在光線的內容支持下,中國教育台三套與北京電視台開始了聲勢不小的競爭。沒過多久,北京地區有線電視的用戶突然發現自己的電視機不再能收到教育三套的節目信號。
現在回想,王長田仍認為自己不接受軟銀賽富的投資是正確的,「2005年下半年整個行業陷入了低迷,我也一樣。融資是有條件的,達不到(業績)就會很慘,肯定股份稀釋比較厲害。即使沒有稀釋,投資者也可能已經對你失望了,想辦法要解決你了。」
對光線感興趣的風險投資商依然絡繹不絕,但急於拓展新業務的王長田卻開出了更高的價錢。2006年,他告訴記者,「如果從融資的角度看,用於互聯網和無線的建設就要1000萬美元以上,如果加上視頻內容的提供要達到2000萬美元。」當然,「即使沒有融資,我們也會投入至少1000萬美元。」
「他永遠認為光線的價值要比市場給的價值更高一塊。」一位給王長田做過財務顧問的投行人士感嘆。
2006年,光線傳媒因種種原因業績未達預期。據說在400多人參加的年會上,王長田流淚自責,「公司會有今天的狀況,是我這個做家長的對不起大家,是我沒有讓在座的兄弟姐妹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2007年,在華興資本CEO包凡的撮合之下,光線與在納斯達克上市的SP公司華友世紀(Nasdaq:HRAY)達成了合併協議。2008年3月,協議中止。儘管雙方就此互相指責,關鍵原因可能還是價格。華友世紀市值1億美元左右,按照協議,合併後光線佔有42%的股份,至多只能達到65%。而早在4年前,軟銀賽富等風險投資商對光線的估值就已經超過7000萬美元。
王長田1998年10月份成立公司,有一段時間到處找水喝,找草吃。直到1999年7月1號《娛樂現場》節目播出,公司才確定一個發展方向。大概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到處在那兒轉悠,當然也沒餓死,干點小活。找到了一塊草場,然後到2005年高速增長,每年都賺很多錢。2002-2005年,光線已經一年能夠賺到4000萬到6000萬了,凈利潤,德勤審計的。後來有人質疑說光線的財務有問題,2008年利潤是1300萬,到2010年1億。但是他們不知道光線2008年的時候是歷史低谷,2009年才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
「我是非常謹慎的人,我還是擔心哪天會出點什麼事,所以就像個財主一樣,把掙的錢先找一個罐子埋起來。就像駱駝,夏天吃了好多草,喝了好多水,駝峰就長得壯壯肥肥的。突然到2006、2007年碰到電視行業危機,沒草吃沒水喝了,進入冬天了,只能自己消耗自己。幸好那時候我們積累了一堆脂肪還能消耗,否則真的慘透了。在那兩年,歡樂傳媒、唐龍、派格,一堆公司都退出了。我一方面在消耗自己,當然也有利潤,但基本上不能賺了,人你也得全都養啊,不然一旦東山再起你的兵在哪兒啊?另外一方面趕緊去尋找新的草場,然後就找到了電影和演藝活動。到2008年行業景氣又回來了,光線的兩棲業務也逐漸發展起來了,經過兩年高速增長,2011年上市是我們最穩定的時候,發展空間非常清楚,可以預測的空間也很好,團隊也做好了準備,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行業經驗也非常豐富成熟,一旦錢過來我就知道下一步我要做什麼事。
我是有不安全感,所以我一直給自己留後路,尤其反映在我對公司的經營上。2003、2004年的時候,我賬上已經很有錢,完全可以成立房地產公司,當時有人說出3000萬就能去拿項目,我就沒做。我一直覺得,雖然不錯吧,但也許哪天有點什麼事呢?也許哪天要錢呢?幸虧我把錢留在那兒,要不然我真的早就死掉了。這就是我最大的一個不安全感。包括公司上市之前不到一個月,還有一筆貸款(北京銀行)問要不要拿,我決定拿。一旦上市延後一點,這個錢你需要。」
王中軍拼人脈,王長田拼鏈條
王中軍的整個公司運作就一個字——「人」,他就是抓住了人。這是他的一個理念。而光線的做法是模式,我們非常強調未來能不能做成工業化生產。
——王長田
王中軍找到了馮小剛。接著,他又找到了一批馮小剛。
當嚴重依賴馮小剛的王中軍屢次被問到「馮小剛病了怎麼辦」的時候,他開始考慮:「什麼能夠代替馮小剛使企業平衡?」
他看中了收入穩定的電視劇業務。電視劇是中國各地電視台最主要的廣告收入來源,全國1974個電視頻道中有1764個播齣電視劇,電視劇廣告佔全國各級電視台廣告總收入的50%以上。
王中軍要進軍電視劇的決定遭到了公司內部的普遍反對。「老闆,中國一年生產1萬多集電視劇,能賣出7千多集,真正賺錢的就4千多集。」
「我們就做那4千集,為什麼要做賠錢的人啊?知道他們的能力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的能力了。」王中軍回答。
「我們為什麼電影成功了?就是靠『大製作、大手筆加影視大腕』。」王中軍很快列出一個國內前十位的電視劇製作人名單,然後挨個談判。他第一個去見的是張紀中。「其實我也不認識,大家想這幾年電視劇誰火,張紀中火,就見他。」僅僅30分鐘談判,王中軍簽下了張紀中,條件中還包括華誼兄弟的股權。
然後是張國立、趙寶剛,「沒有談進來,這是很正常的,朋友照做。」康紅雷被王中軍成功說服。最終,華誼兄弟共簽下五位著名電視劇製作人,收購了他們的公司。他通常為這些電視劇公司支付的市盈率為10倍。
與最好的製作人合作,保障了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的盈利能力。到2007年,華誼兄弟電視劇年產量超過500集,成為華誼兄弟穩定的現金流來源。
王中軍有著與其他傳媒機構不一樣的管理演藝人才的方法。在華誼兄弟內部,導演馮小剛、電視製片人張紀中、藝人經紀人李雪等都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類似一家小型公司,獨立核算,負責人擁有業務主導權。王中軍會對這些工作室的業績進行排名,每兩年進行一次末位淘汰,再引進新血。在好萊塢,類似的工作室被證明是一種成功的、符合創意人才創業的模式。
王中軍不僅擅長將朋友變成股東,同樣樂於讓藝術家成為華誼兄弟的股東。華誼兄弟原本只有導演馮小剛擁有股份,後來吸引張紀中加盟也使用了股權激勵。如今,包括李冰冰、黃曉明、康紅雷在內的80餘人全都擁有華誼兄弟股份。這也是受到了馬雲的啟發。
幾年間,華誼兄弟傳媒集團旗下擁有了影業投資、電影發行、音樂製作、廣告、文化經紀等多個公司。建立了從編劇、導演、製作到市場推廣、院線發行等基本完整的電影生產體系。
憑藉著多年來費心經營的人脈關係和個人信用,找錢對王中軍來說不是難事。用友股份董事長王文京經常會接到王中軍的電話,幾年間,他累計借給王中軍近億元人民幣。當華誼兄弟籌備拍攝《集結號》時,預計所需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王中軍自籌5000萬元,缺口部分則來自於招商銀行的短期貸款。招行行長馬蔚華也是王中軍的老朋友。
如今,除了與銀行家、投資人以及產業巨頭打交道,王中軍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時和集團內工作室的負責人吃頓晚餐,或者偶爾去劇組探班。更多的時候他會睡到自然醒,然後去三里屯約上三五好友打打撲克。周末他會去郊外馬場遛遛他的名貴馬匹,關注一下藝術品收藏市場。公司具體的製片業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
王長田對於未來的構想比王中軍更早更清晰。默多克是王長田最為敬佩的傳媒業巨頭。「他確實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而且是非常好的商人。你看他整個公司的業務布局,做得真是非常棒。再有收購上的手筆,他的價錢往往高出別人很多,讓你連拒絕的可能性都沒有。」
做「全媒體」一直是王長田的夢想,卻嚴重不符合中國的現實。2003年,光線傳媒與國家廣電總局合辦了一份娛樂周報——《明星Big Star》。該報的發行量一度號稱數十萬份,但由於「八卦的內容不讓登」,兩年都沒跨過盈虧平衡點,王長田只能將其停掉。
(i黑馬註:王長田曾跟i黑馬詳細討論過光線做傳媒和娛樂結合模式的思考——「娛樂業方面,其實很早就想過。1999年,娛樂業環境還不是很好,我隱約覺得按照國外的軌跡來看肯定是有機會的,當時先介入娛樂業的報道,了解娛樂業,增長判斷力,影響娛樂界,最終還是要進入娛樂業的競爭。但這個過程我猶豫了很長時間。我是從媒體出來的,我滿腦子都是媒體的思維,但媒體和影視公司有非常大的不同。為什麼娛樂業要跟傳媒業結合?除了表面上傳媒業可以給娛樂業提供宣傳平台,比如默多克在全球範圍內發動宣傳機器為《阿凡達》宣傳,傳媒業也需要娛樂業的內容,但雙方內在的規律更加重要——娛樂業的波動需要傳媒業的現金流來平衡。米高梅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沒有媒體資源的娛樂公司,最後被收購了。回過頭來看,光線在國內的商業模式,應該說比其他的娛樂業公司要強很多,當然也比純傳媒的公司也強很多。」)
2004年之後,王長田先後和南京、西安等地電視台,以及教育台成立合資公司,試圖介入對電視台頻道的整體運營。這條路很快被主管部門堵死,甚至連付費的數字電視頻道也不得其門而入。
2005年3月之後的1年時間,王長田閉關研究當時美國最為流行的互聯網公司Myspace.com。這位傳統媒體人開始言必稱WEB2.0,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互聯網的經營,光線公司網路部門一度招入近百人的團隊。不過傳統傳媒人與互聯網人的思維存在巨大差異,e網(www.ewang.com)註定是一場幻想,互聯網沒能完成王長田轉型新媒體的夢想。
(i黑馬註:王長田在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曾總結他錯過的機會:「一個是互聯網。我們是國內最早做互聯網的公司之一,2000年就建了個網站,國內最大的明星社區,有很多明星資料,一幫粉絲互動,2004年Alexa排名大概全球前三四百位。但後來公司用錯一個人,一個技術人員把硬碟毀掉了,用戶資料全部沒有了,這個網站就不行了。後來我們做了個新網站,當時MySpace剛剛出來幾個月,模仿它們。但是我們貪大求全,拷貝了MySpace的所有功能。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用戶上來之後發現你什麼功能都有,但什麼都空空蕩蕩。這個網站是失敗的。之後我基本上對這一塊就光看了,不要貿然去做了。)
「如果看前兩年,你拿著錢幹什麼呢?公司沒有什麼好收購的,你也不能上電視台買,沒什麼好做的,現在拿錢不一樣了,現在我知道我要收購什麼公司。」2008年王長田這樣說。
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2012年光線出資7500萬元投資一家做網上演藝的公司——呱呱視頻,獲得32%的股權,呱呱2012年營收高達5.8億元。這在業界首先實現電視、綜藝、電影+用戶和粉絲的模式,比其他所有的娛樂公司都走在前面。
另外,在業內,光線傳媒在電影發行上建立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體系——在各大城市設置發行人。「以往通過電影公司發行,別管多大的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都只有十來個人,他們跟院線打交道。你根本不知道影院怎麼排片,什麼時候播?十幾年來一直是這樣的。我們就在全國70個票房最高的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安排發行人,每個影院都有。這個系統建立以後,他們發現我們這個系統可以提升30%的票房,但是仍然沒有這麼做,說我們勞民傷財,沒有什麼意義,多宣傳就完了。他們不明白我們在當地幹什麼,我們可以和當地媒體合作。」王長田對i黑馬說。電影上映後,依賴各個城市當地發行人協調當地影院和媒體的資源,效率頗高:「別人去一個城市都人生地不熟的,我們的人都駐在那裡。這個營銷的系統,別人真的沒辦法相比。」
王長田坦言,電影製作公司的角色和發行公司的角色相比,他更願意自己承擔好一個發行公司的角色。「發行公司的判斷是連著好幾頭的,需要判斷其他發行公司的片子,院線的態度,觀眾的態度,演員的號召力,導演的號召力,成本問題。」
光線的這套院線發行和營銷體系保證了光線影業之前拍了一堆爛片卻從來不會大虧,也為《泰囧》、《致青春》等靚片的票房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也間接為光線股價超越華誼打下基礎。
「我自己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公司做成市值比較高的,讓這些人覺得這麼多年在公司沒白乾。」王長田說。
王中軍把生意做成娛樂,王長田把娛樂做成生意
「王中軍是把生意做成了娛樂,他是一個娛樂人物。我是把娛樂做成了生意,一旦做成生意,這事就沒什麼樂趣了。我有一點一直逃不掉,人家說一日為記者,終生為記者。他是娛樂人,我是傳媒人加商人。
真要拿王中軍跟我比,他有他的樂趣,騎馬、打球、開車、請客。我有我的樂趣,我就喜歡跟同事一起上館子吃飯,再有就是盲人按摩。跟我的同事一起,我很快樂。
像王中軍他朋友多,可能老能給他出主意。說實話,我不認為外面有什麼人能夠給我帶來非常大的幫助。這個行業我看得比較清楚了,真正大的問題是沒有什麼人可以解決的,有什麼能夠幫你解決中國市場機制的問題呢?像馬雲、江南春,雖然比我年紀小,但是我跟他們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這些人可能對我有幫助,或者最起碼可能你看到什麼東西了,他會促使你,幫你下決心,推你一把,不一定提出什麼,但是支撐著你。不過這些只有股東會做。我跟他們的接觸只是生意上的接觸,不是玩的接觸。我基本不浪費時間,都是就事論事。我不需要生活的圈子。」
(本文由王根旺根據《創業家》雜誌和i黑馬網之前采寫王長田和王中軍的稿子綜合而成。)
推薦閱讀:
※無所成就的人還有什麼面子?中國人為什麼活得太累?
※中國王爵制度知幾許
※西方入伙亞投行 會扯中國後腿嗎?
※中國大陸遊客去年境外消費2611億美元 超美國兩倍
※中國羅盤詳解-第三十八層 縫針二百四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