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兒教育的特點與啟示

一、簡樸生態化的環境給孩子社會化營造良好的氛圍      眾所周知,日本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於是,我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幼稚園的硬體也會是最好的。但是,參觀了他們幼稚園之後,我們感到反差極大。幼兒園的環境和硬體設施極為簡樸,看不到一點「豪華」和「現代化」的影子,幼兒的玩具是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和自然物,如繩子、席子、紙盒、瓶子、舊輪胎等應有盡有,只見孩子們樂在其中。戶外是一個小院子,院子的地是泥地,種有多種植物,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塑膠地散發的氣味,也沒有水泥地反射的刺眼的光線。站在樹陰下使人感到很平靜、很舒適。   在幼稚園看不到現代化的設備和琳琅滿目的高檔玩具,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正體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實,「適宜的社會性行為必須經過兒童自身的體驗才能被認同和內化。」正是這些廢舊物品讓孩子們有廣闊的想像空間。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形成更大的生存壓力,營造「適者生存」的氛圍,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通過生態式的環境進行教育,從而培養孩子關心自然、關心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孩子受益終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資源、不關心環境呢?  二、真實的活動設計能有效促進孩子社會化      在幼稚園組織的歡迎會上,不像國內幼兒園那樣精心挑選部分「演員」,經過反覆訓練,機械化地動作表演,而是面向幼稚園的全體幼兒。三歲組、四歲組分別表演兒歌「井、剪子、布」「宇宙船的歌」,五歲組的孩子與參觀者一起跳邀請舞,雖然語言不通,但歡快的音樂早已使大家忘記了國籍。從他們稚嫩的臉上表現出來的是大方、友好的表情,氣氛異常熱烈。對於這樣的機會,日本幼稚園不是把它看成是表演節目給客人看,而是充分利用這種「人力資源」,因為難得有這麼多的客人,這正是一個培養幼兒與人交往的大好時機。寬鬆、融洽的互動過程,鍛煉了幼兒的膽量、增強了其自信。   美國教育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的變化不是由個人的內在因素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它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來決定的。幼兒園既應當是孩子的樂園,又應當為孩子提供與現實生活的真實聯結,讓他們在日後的社會化進程中少走一些彎路。這是我們對幼兒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未來社會應做的貢獻。 三、教師們自覺率先垂範的自我意識及行為有利於孩子社會化      幼兒園教師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對兒童社會性發展起著直接、重大的影響。教師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指導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決定著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性質與水平。在幼稚園社會性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他人。在許多規則面前,我們許多教師充當的是一個說教者角色,而不是一個實踐者角色。在這一點上,立中之町幼稚園老師們為我們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和園長及其他老師一樣,穿著襪子走在木地板上。參觀一圈回到進口處時,筆者發現,進去時隨腳脫下的還算擺放整齊的鞋子,正像我們平時要求幼兒做的那樣,一律鞋頭朝外整齊地排列在門口,一位老師靜靜地站在一旁微笑著恭候我們。 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加強社會化     社會規則和日常生活規則是幼兒階段社會性教育的重頭戲,也是一直以來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個難題。日本教育家松本喜一郎認為,當一個人步入社會時,不僅要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並且不給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增添麻煩,還能做出有益於整個社會的勞動。在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就要求幼兒要有良好的規則意識。社會性形成是有賴於教育和指導的,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在與周圍人共同生活、共同交往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幼稚園集體生活中,他們有了集體意識,在與其他小夥伴交往中,他們逐步開始了解人際關係,慢慢地學會將來社會所必需的素質。日本強調的是幼兒在集體中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交往,並通過集體來加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提出「積極和朋友交往,和朋友共同感受快樂和悲傷」「看到夥伴的優點,感受到一起活動的快樂。」教師向幼兒傳授人際關係經驗時,首先要求他們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在幼兒期就培養他們彼此之間的信賴關係,在與其他幼兒的共同生活和聯繫中,學會如何相互合作,如何解決糾紛,讓他們逐步體驗到與人共鳴的愉快感覺。


推薦閱讀:

幼兒園春天主題教案10篇
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7大原因
幼兒入園生活提前適應
什麼幼兒園才算好?
淺談幼兒園早操的編排

TAG:日本 | 教育 | 幼兒教育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