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練好功夫
練功和讀書、學習相結合是一門功夫。過去做學問的人,並不是單純的看點書寫個文章,首先要能把自己的心收回來。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出的心收過來,就是做學問。但這還只是做學問的開始,只能說是為做學問創造了條件。如果把心收回來而什麼都不幹,學問還是做不成。怎麼樣把心收回來呢?先坐著練會兒功,安安靜靜,把心定住了,腦子比較靜了,再開始看書。看一會兒之後,腦子裡沒有練功這根弦了,就閉上眼睛再練一會兒功,腦子裡邊打起這個念頭來了再看書。這是一種方法。另外,你可以事先給自己規定一下,如每看兩頁書,就閉上眼休息一兩分鐘,把心定一定。這樣可以使腦子不疲乏,看書的效果自然也就會好一些。以上屬於第一步。 第二步是入靜看書。入了靜之後打開書看,保持這種狀態總不動心。就是說不要把注意力全「注」到書本上去,而是要把書「吸」到腦子裡,好像是在腦子裡邊看書。這需要慢慢去體會。能達到這一步,以後看書就不是用眼睛在看,而是像在腦子裡想東西一樣,慢慢就會出現練功和讀書、學習結合在一起的那種靜境——一邊看書,一邊保持內在精神境界的安定。只有定得住,精神和學識才能結合在一起。所以按過去的講法,看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定得如何。外邊不管有多少事情,心不外馳,這就是有功夫、有學問。過去有這樣一個傳說:考狀元的才子們,經常要互相訪一訪,了解一下對方的學問,看誰更高,從而判斷自己能不能考中。有這麼一個人,很有才華,自己也很自信,就到處去訪。寫了一個「今科狀元是我」的旗子,訪哪一家就把這個旗子插在哪家的門上,以示狀元非他莫屬。訪了很多學子,的確都不如他。最後訪了一位和他名聲差不多的人,他覺得這個人和自己不相上下,那個旗子開始沒敢拿出來,先放到袖口裡邊了。進了屋兩個人就談學問,一談談了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第二天對方的神有點守不住了(過去儒家也練功夫,有定力)。他看到對方的狀態,就把旗子拿出來了;對方也覺得自己神跑了,沒定住,也就服輸了。因為神一跑,神氣就不足了,談話還是這麼談,還是這個事,可神沒在這兒,對對方就沒感染力了。所以,搞學問也好,練功也好,都要有定力。在看書的過程中,就要練這個。有的人說,看文科的內容還好說,能靜下來,可看理科的就不行了,又是邏輯推理,又是演算,得動腦子,靜不了。這就涉及到一個「功夫」問題,功夫就得慢慢去練。舉個例子,你在做數學作業時,有沒有思想開小差的時候?如果有,就說明你一心二用了;如果你把小差開到氣功上,不就可以了嗎?[2]我們在單習氣功時要遵循哪些規律?第一,對練功中的一些好的景象不要過分追求。什麼特異功能啦,高本事啦……不要預先給自己劃個框框。如果有了框框,整天去追求,就犯了氣功的禁忌。這樣出問題,不是執著練功練壞的,而是由於沒有遵循氣功的規律。第二,照書本練功,最好按一個體系的書去練,不要這個書看一點,那個書看一點,摻合著來。一摻合就容易出毛病。因為沒有老師指導,自己也沒練過功,到底這一門功法的練功原則是什麼?它的根本的道理是什麼?你不清楚;它的核心在什麼地方?你也不明白。很可能你拿的那一家的一部分,與這一家的一部分正好是相矛盾的,這麼一來就出毛病了。所以過去講:「切忌真言偶聽」,師兄弟一起練功,都不允許問老師怎麼教你的,你是怎麼練的,就是怕弄錯了。如果你看書,同一個問題,把一個體系的書中的道理弄清楚了,再練功去,就不會出毛病了。[3]自己能照著書練功嗎?應注意哪些問題?氣功這門學問,我們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太高不可攀了。有的說弄不好就出偏,得神經病,走火入魔……我們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應該對氣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氣功的內容。比如說很多人都有過「靜」的體會,「以意引氣」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著。我們拿東西,手一伸,意念就會引動丹田之氣,只是一般我們感覺不著。所以懂得了這番道理,按照其中的規律因勢利導,而不是勉強去做,就會更加有利於我們的生活,就不會出毛病。不要說練氣功,搞體育鍛煉也是這樣。剛開始練長跑,一下子就跑一萬米,很可能就會鬧病。[4]每天練功時間多長為好? 總的要求,練功時間越多越好;但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癌症患者凡尚能自理者,每天至少要堅持練三個小時或更長一些時間。最好是把肩部"腰部"腿部"這三個部位練好 最
好要有較好的身體平衡.柔韌.靈活.力量.抗擊打等等一系列必須的身體條件,眼.耳也是,自古習武先練穩,就是下盤須實,簡單的一些訓練方法:擊打物體是最為主要的,經常做一些彈跳.拉伸的動作,平時就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跑步游泳諸如此類的眾所周知,健身氣功?八段錦預備勢簡單易學,便於掌握。這個預備勢在太極拳練習中被稱為「混圓樁」,在健身氣功中被稱為「三圓勢」、「抱球勢」。練好健身氣功?八段錦預備勢,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端正身形、放鬆入靜、靜養元氣。
端正身形
「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氣散亂」。可見,練好預備勢首先要端正身形。對於初學者來說,端正身形的動作要領是: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意想肩井穴與湧泉穴垂直相對;雙膝微微前屈,膝蓋不能超過腳尖。具體來說,一是要松腰沉髖,使臀部自然下沉,把重量全部沉到腳上,同時斂臀,把命門穴打開。換句話說就是把腰部的生理彎曲盡量拉直,使脊椎關節節節對準下沉。二是要含胸、沉肩、墜肘。練功時肩關節向下松沉並向前微合,肘關節下垂並向外微撐,氣沉丹田,腋下虛掩,要留空,不能緊貼肋部。雙臂的動作就像抱著一個氣球一樣,肩、肘、腕這三個關節要力求做成圓弧狀,不能出現死角,與含胸配合起來組成一個圓。三是要百會虛領,意念中百會穴上彷彿有一繩輕輕牽吊,並且百會與會陰穴要保持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後頸挺拔,髖部下沉。四是要兩眼垂簾,即雙目微閉,僅留一縫之光,目光自然平視。
以上就是健身氣功?八段錦預備勢在外形上的規範要求,由於初學者習練次數少,動作尚未定型,稍不注意動作就會走形,所以,練習的時候只知道抱球式的動作要領還不夠,還要在實踐中時時刻刻注意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有變形的地方,起初最好有老師在身邊監督,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對著鏡子練,以便於檢查和糾正自己的動作。當練習動作符合規範,隨便一站都不會出錯,才算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練習任務。
放鬆入靜
放鬆入靜是練功的根本法則,也是練好預備勢的基本要求。
所謂「放鬆」,是指在練習預備勢時要保持全身肌肉、關節、韌帶和內臟處於自然、舒展的狀態。練習放鬆,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動作要符合規範,練功時的身體姿勢與練習方法要正確,要合乎功法要求,做到「身形中正」,這是「放鬆」的最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其次,要適當用意,用意念引導身體放鬆。先是意想放鬆面部肌肉,特別是眉心和嘴角周圍的肌肉,然後放鬆頸部,此時意念可分為兩支,一支是從肩膀向下,意想從肩松沉到胯部、肘部、腕部、一直松到指節,節節鬆開。另外一支是由頸椎向下,一節一節地對準下沉,沉到胯部,再由胯松沉到膝蓋,一直到腳上,如此反覆幾遍,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要堅持練習,循序漸進,卸掉拙力。這一過程被稱為「換勁」,因為初學者動作尚未定型,建議採用延長時間的方法。剛開始練時以站五分鐘為宜,待動作熟練、不輕易走形時,再逐漸延長時間,一般在一周內延長到半個小時左右為宜。除以上方法外,做放鬆練習時還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經歷一個酸、麻、脹的過程。起初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只要堅持一下,氣血通暢後就會享受到身心舒松的愉悅。二是要搞清楚舒松與鬆懈的區別。舒松的時候關節是舒張的,肌肉軟組織舒展,精神安逸,動作含有內勁;而鬆懈的時候,關節是閉合的,肌肉軟組織緊縮,精神萎靡不振,動作軟弱無力。三是身體虛弱或有疾病的練習者要注意鍛煉強度,一般以個人舒適度為限,一有不正常的地方,比如頭暈、胸悶等,應馬上停止練功,進行調整休息。
所謂「入靜」,指的是排除外界一切干擾,心不思,意不想,精神集中,專門練功。要入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練功前的各項準備,包括排便,換上寬鬆的練功服,摘掉項鏈等飾物,關掉手機,以及選擇空氣清新、安靜舒適的練功環境等。同時練功前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分勞累,盡量使自己保持一個平靜自然的心態。其次,要排除雜念。練功前要把可能牽涉注意力的事情妥善安排好,避免練功時牽掛。練功過程中一旦出現走神等情況,要立即排除。第三,平時生活中要進行集中注意力的訓練,適當做一些凝神注視運動物體變化的練習,這樣有助於提高注意力。第四,練功時應播放優美舒緩的健身氣功伴奏音樂,以幫助練功者入靜。
需要指出的是,放鬆與入靜是相輔相成的,放鬆是入靜的前提,只有身體安舒,心才能完全靜下來;而入靜又可以促進放鬆,當思想和情緒平穩安寧時,身心自然就放鬆了。靜養元氣
身體松靜下來後,呼吸逐漸變得自然緩慢,此時內氣開始逐漸充盈,並在體內順著經絡按照一定的方向運行,接下來就進入靜養元氣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具體要求是:嚴格遵循中正安舒、心靜體松的練功要求;鍛煉強度以個人的舒適度為界限,適當延長預備勢的時間;練功時採用自然式呼吸;練完預備勢後,就可以按照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動作順序繼續練習了。對處在這一階段練習者的建議是:第一,練習中如果出現心慌、氣短、頭暈、抖動等不舒服現象,應馬上中止練習,避免出現偏差。第二,不要刻意追求呼吸方式。預備勢練習採用自然呼吸,就是為了由胸式呼吸逐漸轉變為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從而達到不調而自調的目的。第三,要正確對待可能產生的酸麻疼痛、津液增多、打嗝、刺癢、蟻走、發熱、出汗等感覺或現象,甚至多年前的外傷部位在練功時也會產生疼痛、刺癢的感覺,這是練功過程中的正常反應,只要盡量保持放鬆入靜狀態,堅持練功就可以了,過一段時間上述感覺會自然消失。 總之,練好八段錦預備勢的三個階段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有不少人練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完全達到動作要求。所以習練者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這樣才能練好健身氣功·八段錦預備勢,為學習後面的動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心意拳有哪十個把和練什麼氣功好。初學心意拳,門派和練習方法之多,令我目不暇接。 十個形幾乎大家都知道,可是十個把是哪十個呢?我知道的是這些十個把,不知道對不對,請教高人指教。 1、單把;2、懷中抱石把;3、搖閃把;4、追風趕月把;5、一頭碎碑把;6、橫拳把;7、挑領把;8、鷹捉把;9、十字把;10、龍形裹橫把氣功我練習的是三圓式氣功。 先自然呼吸,然後7次口出氣,鼻吸氣。然後36次手掌向下,伸向前方,再收回時兩掌心相對,到丹田。路線是吸氣走湧泉到腰部,到丹田,再到湧泉。不知對不對,心意拳的氣功一般練什麼比較好。形意門不傳之秘--------《通天撼靈大法》 共分三步練法,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易筋大法。 易筋之法 的訓練是在站樁求整的相對靜止中獲取的,在間架配備得當後,可以加上雙肘向前下方螺旋滾壓,使大臂內側之筋膜綳拉而起(用手觸摸即可感知),同時沉肩撐 肘,頭頂項豎,即可把頸筋綳起。臀部下坐,軀幹正直,會使脊柱兩側之豎脊肌的筋膜上下對拉,漲腕撐指的要領則使小臂內側之筋膜騰起,十指抓地,雙膝撐拔可 使小腿及腳麵筋膜騰起,這樣渾身之筋膜在肌肉放長運動的牽引下,全處於綳拉狀態,由於骨架整體均衡的支撐,關節之間的間隙會加大,從而促進肌肉,筋膜的伸 長度,使肌肉纖維,筋膜在運動中獲得精壯的成長,薌齋先生早在1926得的遺著《意拳正軌》中提出「筋長力大」的教義。習者可自身檢驗,如果全身肌肉筋膜 均成拉伸狀態,可讓夥伴用力拍自己的樁形,其結果是自身如一彈簧整體均會產生壓縮和反彈,而且用力越大,反彈力越強。從而證明出間架配備和質量是否過關。 這種感覺的初期由於筋膜受力而極其勞累酸痛難支,但是這一階段又是最長功夫的階段,故必須忍耐苦耗,待運動量能夠適應後,可任意抱一樁形,讓夥伴撞擊,體 會樁架似鐵的感覺。從而深入了解肌肉運動的效果,事實上肌肉的拉伸運動並不能完全使筋獲得最大拉伸量,只有骨骼角度支撐達到了最合理的定位,才能使筋膜的 拉伸達到極限,而筋膜挑起之狀態,謂之「遍體筋撐彈簧似」,筋膜的極限拉伸又可促使肌肉纖維獲得更大的拉伸長度。 筋膜與肌肉共同放長後,由於人體 內的後天殘餘拙力的作用,肌肉的某些部位如三角肌,肱二頭肌,胸大肌,斜方肌都會產生一定的僵緊狀態,這些部位的肌肉緊張會束縛人體肌肉的長度拉伸,並且 極易引起其他肌肉的緊張和橫隔肌的發緊,所以必須認識到,肌肉的放長和筋膜的騰起應該是同步的。因而當筋膜騰起後,我們要注意檢查肌肉纖維是否放鬆拉長,如果肌肉緊張,應放棄筋膜繼續騰起的運動,用意識去引導肌肉的放鬆,使肌肉不再發緊。保持此狀態後,再去調動筋膜拉量與肌肉的拉伸。因為肌肉的放鬆拉長能 使筋膜的彈性加大,否則,雖然筋膜會被騰起,但是缺乏彈性,尤其是關節由於肌肉的緊張會失去樞紐的運轉靈活。雖然如此,一些習者仍以此法站樁,較技。但是 往往因為抱樁死上,把肌肉,筋膜拉得過死而被靈活的對手擊敗。這樣就失去了薌齋先生所云「如伸縮不正之彈簧」的本意。當渾身筋膜全部處於綳拉狀態後,為了 身體在技擊中的功能效果,就必須在各種試力中去求得肌肉,筋膜的鬆緊運動.從松中拉緊,緊中放鬆的拉長,收縮中獲得動能及勢能的轉化,這樣通過關節的張縮 及的撐抱進行「揉筋訓練」(「揉筋訓練」見《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目的是體會感知力和神經系統的判斷能力.我們在實戰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 對手,而且每個對手都有自己獨到的風格,所以僅憑「一樁在手,天下無敵」的主觀臆想,勢必會在實踐中栽跟頭。試力是發力和格鬥技術的一種手段,也是體會動 態平衡的根本所在。我們在任何一種形式下是否能夠保證筋膜,肌肉的彈性放長,收縮也是試力的重要目的。 上肢的筋膜獲得彈性收縮後並不能證明我們已 經達到了易筋的狀態,因為下肢的筋膜全部被調動起來,僅用丁八步是解決不了的,下肢肌肉,筋膜均比上肢粗壯,故必須進行大步的試力才能夠調動起來。大步試力與小步試力不同之處在於大步是開胯,揉筋訓練,小步是掖胯勒胯訓練。我們以伏虎樁為例,前膝在一條直線上,然後身體後靠下落,使胯低於雙膝並極力向地面下坐,一直到無法下落為止。然後以胯催身向前移動,此時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後待胯部移至不能繼續運動之際再把重心提至與雙膝成一條直線。這種運動的形成 是通過胯關節的最大移動來調動下肢筋膜的拉伸極限,從而使下肢筋膜也如上肢一樣具備極高的彈性。下肢的筋膜訓練意義是為了在格鬥中步法的迅猛和靈活,並可 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體能。大家都知道,整體力的釋放來源於下肢與地面磨擦的反作用力,如果下肢筋膜的拉伸量大,那麼在實作中以步過人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薌齋先生之弟子張思彤先生的拉伸量極大,其大步試力,發力可以讓臀部擦及地面而行,且靈活異常。這就是對下肢筋膜拉伸訓練獲得的生理極限,從而配合上肢做出巨大的彈簧力。 揉筋之法是易筋的動態形式,發力,實作是易筋的具體體認的應用。遍觀我國有成就的形意名手,通過見及參閱留傳的遺照,均是通過易筋之法而獲得無堅不摧的爆發透力和敦實雄厚的整體勁力。如圖:易筋狀態下的樁形和發力(見筆者專著《盧氏結構科學訓練教程》或《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二書)。 第二步易骨大法。 易 骨之法是繼易筋之後由肌肉表層深入骨骼的訓練方法。當肌肉的拉伸長度和筋膜的生理放長均已達到生理極限後,由於人體的構造與脊椎動物並無二致。肌肉就會在 放長拉伸狀態下松馳下來,而且由於長期的功法訓練和格鬥訓練,人體的肌肉運動總是隨著骨骼螺旋運動的,這種擰轉的螺旋形式造就了肌肉與骨骼的摩擦動力。從 而使骨骼運動成為間架支撐,發力擊打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肌肉是運動的動力源,當肌肉放長後松馳下來,其對骨骼的制約作用相對減小,由於肌肉的放鬆,又是 在螺旋中運動的,勢必形成肌肉與骨骼的易骨狀態。我們觀察老虎,貓等動物,其運動形式是以關節為樞紐的螺旋方式趨動骨架一體,而肌肉放長就象一件衣服掛在 身體上,當我們去撕摸它的身體並揉搓時會發現貓的皮膚肌肉十分鬆軟,可以與骨骼產生相對位移,而如果抓住貓的背部並用力打它一下,貓會疼痛欲跑,這時明顯 的感覺貓的骨骼在動,因為它的皮肉是被抓住固定的。 修習易骨之法重在樁法中認求證。在站樁中各部位要領調配以後,雙肘雙膝在保證撐拔狀態下體會小 臂如搭在一窗檯或欄杆上休息,而肌肉因為不受任何外力保持極松的狀態接收地心引力。同時胸部,腹部,大腿,小腿全部被重力吸引而使肌肉搭在骨頭上,但是骨 架又必須為了維持樁形而與肌肉下墜形成相反的上拔運動。由此整體的肌肉下墜與上拔形成相互平均的矛盾力,尤其關鍵的是利用脊柱向後向上的靠拔來維持間架的 支撐與地心重力相抗效果更佳,薌齋先生形容此狀態為「玉樹掛寶衣」並在遺作中進一步說明為「渾身肌肉掛青霄」。 為進一步體會易骨狀態的功中模式, 可操習大式「金龜出水試力」或「揉筋大法」(見《盧氏結構科學訓練教程》或《六面整體渾元力》)進行體認,因為它們的訓練方式是關節螺旋運動帶動軀幹的上 下升降,故更能明顯體會出肌肉與骨骼形成的滾動磨擦力,當手臂高舉,身體下落之際,切記不可用力,因為有了關節的極限拉伸量,下落會形成自然狀態,當關節 旋轉之際,身體的起落就會發現肌肉與骨骼的磨擦現象。被習此法可讓夥伴先用雙手分別置於練者胸背部並壓緊,然後做大式「金龜出水」或「揉筋大法」。由於肌 肉被固定不動,故做起伏之際這種磨擦感覺就會更加明顯。再讓夥伴抓住雙臂做,手臂肌肉也會因被固定而形成骨骼的搓動。繼而體會大腿,小腿等部位。操習易骨 之功法應分段體認,待其中一段有所體認之後,再找其他部位。需要說明的是沒有身體的根本放鬆是產生不了脫骨狀態的。而站樁,試力,發力的松沉體現則是易骨 的入門基礎。 第三部易髓大法。 經過長期的易骨訓練可使骨骼密質增厚,骨變粗大,而骨面肌肉鬆軟下垂,其骨小梁根據張力和壓力的變化更加整 齊和規律,這是由於骨的新陳代謝加強,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在形態結構上產生良好的結果。隨著形態結構的變化,骨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在抗折,抗 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都有明顯的提高。原傳形意拳的易骨之法就是利用整體骨架的有序組合,重新建立一種在關節螺旋運動中的整體骨架運動,從而形成 用骨頭打人的強勁重效爆發功能。隨著骨肉的脫離,骨骼就能夠不受肌肉的束縛而形成整體的運動形式。由於骨骼不受肌肉的動力牽引,將會進行各種動態模式,從 而促進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貯藏營養。人體骨髓功能的改變會使人體的生理功能獲得極大的改善,就會具備極其良好的精神狀態的身體素質,這也是易髓的道理。 蜀中黃氏《真傳易筋經》之核心「九轉呼吸法」 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後。 1、預備功法 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勢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盤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吸氣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時練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鍊氣,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閉合,眉頭舒展,面帶微笑,舌尖抵上鄂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樑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於臍後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 2、九轉正功 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於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氣則介於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則更偏重於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便採用的。 此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 第一轉 服氣 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後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後就呼,中間不可停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入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吸,吸後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輟。這樣一往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著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著不斷四向外張內縮,並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到有氣出入,後來功夫深了,就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 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餘修習,早午晚各一次,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餘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準。 第二轉 換氣 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後,又經若干時日,可能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全身放鬆,心神放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 換氣,是鍊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鍊氣的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鬆,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著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歧途。 第三轉 調氣 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於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界。什麼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要求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應當能調到幾許細即幾許細,幾許勻即幾許勻,幾許深即幾許深,幾許長即幾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也沒有勉強為準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達到「調氣」的境界。 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 第四轉 凝氣 於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於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虛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並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進,總以呼氣仍然從容自在為度。 以凝氣功夫,只限於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在,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於每座功完,最後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並未隨呼而出;並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後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氣晴朗之時,每早宜於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著。 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佔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後則可以盡量延長。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幣文字之所能為力矣第五轉 閉氣 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儘力多住,此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之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四轉為基礎,若無基礎,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 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為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彆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並且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 第六轉 導氣 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後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煉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徹,心中有白色號(倚天按:應該不是「號」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 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後,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1字。*2字導氣至命門,*1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2字。*3字導氣在夾脊,*2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3字。*4字導氣至頂門,由*3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4字。*5字導氣至喉間,泥丸之*4下行至喉,變成白色*5字。*6字導氣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為白*1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轉。 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之後,存想氣透手指腳趾之末梢,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導氣至於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於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壞、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壞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應該是藏文,可惜無法打出來,故只好這樣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懷疑這六個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於印刷有誤也不能確認,不過我想不必觀想出具體文字的形象,只要存著這個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第七轉 火氣 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於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後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熾燃,任何物體遇著,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於是,從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後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於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步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想不要放鬆,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後,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成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髮,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感覺,儘力而往。 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葯適當配丸長服之。 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頂輪,此點值得注意。 第八輪 水氣 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鬆,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月流出清涼甘露像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後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於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罐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後不需久主,吸、停、呼各佔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後專住此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想,與佛法密宗相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 第九轉 伏氣 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彷彿鼻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無所著」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念,不斷熏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裡,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著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 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 善後尾功 此中分二。 (1) 還虛功 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 (2) 解座法 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雙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 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 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 若年老體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 易筋洗髓寶芨 內 壯 篇 現在社會上一些武術家和氣功家妄談什麼:功夫不分內外家。這種觀點大謬不然,內家功夫和外家功夫是涇渭分明的,但也有一 - 些有識之士將之揉在一起內外兼修,這倒是事實,不過豪不妨礙內 - 外二家的劃分和區別,而且,真正達到內壯的人太少了,故而堪稱內外兼修的大家更稀如鳳毛,屈指可數。那麼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壯 ( 家 ) 功夫呢 ? 也就是 - 說只有注重臟腑功能,改善人體機能,發掘固有良能,導氣入骨,通過練功能達到骨堅髓滿、五臟充實、氣血通暢、骨節通靈,從而產生抗打、抗熱、抗寒、抗病功能,用於武術能產生神力,並且這種效果一旦出現就不容易退化 ( 非絕對不退 ) ,只有這樣的功夫才稱得上內家功夫,而且必定是內壯功夫。 練習內壯功夫就不能不講究精、氣、神,首先必須能固精,然後要能生精,最後要能化精,這一方面的問題詳見下部篇。神的鍛練是必須慎重的,這中間有一個由動入靜的過程,本易筋洗髓寶篆主張先動後靜,練好後天,先天自現,因此,暫不述此,下面專講:培元固體、開關展竅、導氣入骨三個問題,現在世面上有多種版本的易筋經均著重於枝葉的論述,反而掩蓋了其核心技術,誠可嘆也 ? 培元固體 其目的是為了生髮元氣、增加真氣、鍛煉肺氣、強化腎氣 , 使之充盈五臟六腑,外潤皮毛,其於行、走、坐、卧之間均可練習,但初入手時以立、坐、卧三式為佳。 玉環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穴位,它的具體位置在臍後命門前,心下,會陰上,其中空懸一穴,即玉環穴。玉環穴是產生元氣的場 所,誠結丹之田,故名丹田 ( 下丹田) ,古丹道家入手即練這個部位,·稱之」金鼎」,可見其重視程度。 立勢:雙足與肩同寬,自然站立,雙膝微曲,尾閭中正,頭項上領,目微閉,雙臂環抱,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手心向內,對準玉環穴,意念能集中於玉環最好,若有走念不妨,覺後意念重注於玉環穴,不求高度入靜。一個星期內必丹田漸暖,此即元氣生髮現象,一個月後加入如下意念:站立時,宇宙四面八方之白色元氣從四肢百骸匯入玉環穴中,練功日久,則能達」內氣不出,外氣反入」之境,如此漸至天人合一,」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內外元氣均匯入玉環,此誠內壯之源也。三個月可成效大見。 坐勢:以自然盤最妙,或以端莊姿式坐一中度凳子也可,練法與上同。 卧勢:隨意卧躺 ( 唯忌俯卧 ) ,練法同上。 ·揉中:揉功廣泛應用於內外二家功夫,揉功用於『內壯,能起到意念專註,聚精會神之效,而意為氣之君,意到氣到,揉之既久,則真氣自聚。用於外壯能將筋膜練得富有彈性而騰起,同時又能暢通氣血,起到按摩的作用。揉時要注意幾點:第一,要從身右邊推向左邊。因人體左肝右肺,肝主血,肺主氣,如此使氣入血,至氣血融合。第二,揉時應該動作輕、緩、淺。第三,揉時不能與皮膚相擦,因為揉功主要是為揉筋膜所設,因此亦不能太輕。 ·第一月行功:仰卧,手掌放在心下臍上正中處,自右向左慢慢推揉,揉時要閉目內視,意注掌到之處,每天分早晚兩次,每次半個小時, ( 時間長更好) 。 第二月行功:一月之後,周身元氣逐漸凝聚,漸覺丹田充實,氣海寬大,腹部兩旁的筋都騰起各有一寸寬,努氣鼓起,硬如木片,這說明一月之功已初見成效,可在第一月下掌處的兩旁,向左右各移旁一掌,仍按前法推揉。 『第三月行功:下掌處可上下移開一掌,仍從前法徐徐推揉,這時可感覺到兩肋之間,由心至腹等處軟而下陷,這是因為膜在皮肉之下較深之處,故練筋易練膜難,不要性急,緩緩習之,同時不可忽略玉環穴的鍛煉,每日至少半小時,當然越多越好。要知丹田又名氣海,氣之海洋,永難充滿,因此要倍加努力,培元氣,保中氣,使氣暢達五內,行筋串膜,氣至膜起,氣行膜張。同時可加入一點助行:即練功滿三月之後,可在身體原軟陷後浮起之處,用一木槌輕輕槌打。其餘部位續用揉功。注意:如軟陷部位沒有浮起,暫不可槌打,仍須加力培元固體揉中練功直至浮起,方可槌打。推薦閱讀:
※家中如何供奉神像才能靈驗
※離開一個錯的人,才能遇上一個對的人
※楊清華:究竟如何才能旺財
※元氣充沛,才能呈現活潑生命
※錢怎麼才能越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