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脫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作者:釋則量
編者按:回望人類足跡,不同國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劍影、腥風血雨彼此面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激烈碰撞,使人類飽受悲苦。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為可能。佛與基督,人類最偉大的兩大精神導師也開始彼此面對,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屆佛耶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西南大學召開,會議主辦方試圖通過學術交流,嘗試基督教與佛教之間更深度更積極的對話。重慶佛學院釋則量在此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淺談佛教解脫思想》的主題演講。釋則量認為: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脫,又作木叉、木底,就是解放、超脫,就是解脫惑業,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解脫輪迴。由此,而能了無掛礙,得大自在,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擺脫世俗任何束縛,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從宗教的角度說,達到精神的凈化與超升,而脫離迷與苦的境地。
釋則量論文摘要如下:
解脫自在是各大宗教教義的核心最終的目的,無論流行於世間的任何一個宗教,不論是先創立還是後創立、高級或低級的,都以解脫自在要求為其最終的目的;東方宗教具有自己的解脫思想,西方宗教同樣也具有自己的解脫思想。最明顯的如基督教,就是站在解脫主義上的一個宗教,對此現在已經無人懷疑。至於他所追求的解脫是否究竟」自是另外一個問題。
因而各宗教在解脫自在的追求上,確實足有他們的共同性的,至於各宗教的解脫不同的地方,那隻不過是形式而巳。但在此還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各宗教雖同有解脫的要求,但以解脫為終極目標的,不得不說高級宗教最為顯著,一般低級宗教,雖有解脫傾向,但還沒有完全明顯的表露出來,亦未積極的熱烈的從事解脫的追求,所以嚴格說來,不得稱為追求解脫的宗教。但站在筆者角度看佛教是終極的解脫的宗教。
偉大的佛陀所創立的佛教,不論流行於印度或在中國的廣大開展,儘管有了很多不同派別的產生,但作為各宗派的一貫思想,不得不說是在於涅槃解脫,如有那個教派不追求解脫,其他各佛教學者,不會承認他是佛教徒的。因為涅槃解脫是每個佛弟子究竟歸宿,唯有得到了涅槃解脫,才可說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如果沒有到達這一崇高的目標,那就仍然在佛法門外,亦即還在生死中飄流,所以凡為佛教的宗派學者,沒有不論說如何以求得涅槃解脫的,亦即唯有在這樣一貫的思想下,才能使佛教統一起來,不致與佛教以外的其他教派思想合流!
佛法的核心是什麼?就是解脫,又作木叉、木底,就是解放、超脫,就是解脫惑業,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解脫輪迴。由此,而能了無掛礙,得大自在,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擺脫世俗任何束縛,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從宗教的角度說,達到精神的凈化與超升,而脫離迷與苦的境地。
一、涅槃解脫的詮說
涅槃是印度話,中國譯為寂滅。以梵文的涅槃語源說,是含有吹熄或消滅的意思。原來吾人所以受種種的苦惱,實在由於意志的慾望而來,如更深刻的說,吾人生命固然是由慾望而有,就是世界亦復是由慾望而成,所以可說慾望是人生現象最原始的活動力,沒有慾望在生命內在活躍,人簡直無法可以生存下去。俗語說的「人生萬事不離於欲」也就是這個意思。可見慾望關係於生命生存極為重大,離開慾望,生命就失去原動。
由無明煩惱領導慾望,而使人生受到種種痛苦,誰都承認,痛苦足任何人所不頭嘗受的,如何解脫痛苦特別是生死大苦,自然成為人類的共同要求,宗教學者適應人類的這一要求,於是解脫思想就應運而起。雖說各教派皆有他的解脫思想,但解脫後的境地,實現解脫的方法,無可否認的,在各教派間,是有不同的。佛教,特別是小乘佛教,認為吾人現實生命的根源在於迷妄,怎樣的否定這迷妄,為獲得自由解脫的唯一方法。假定在迷妄中尋求自由解脫,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會從迷入迷的,更在生死中浪生浪死,受到更多更大痛苦的逼迫!
二、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脫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於人們的分別心。對於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於「自我」的失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慾的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於佛教所揭出的貪、嗔、痴三毒心。貪,為人的貪慾心;嗔,為人的嗔怒心;痴,為人的愚痴心。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嗔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則是對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慾追求中,身為物慾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嗔、痴三毒,教導人們以布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心去轉化嗔怒心,以智慧心去轉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凈為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凈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清凈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三、佛教的解脫方法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因為理論是一回事,實證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歷史,雖然記載著古代的事物狀況,但這歷史記載的本身,絕不等於古代的事物狀況;又比如美國這個名詞,是指美國那個國家,但是美國這個名詞,絕不就是美國那個國家。所以,講說解脫是不太難的,要實證解脫就很困難了。因此,儘管多數的人把大道理講得滔滔如流,若他們的身心行為只是另外的一副面目,這就只是販賣知識的理論,而沒有得到實際的證驗,和由實踐而來的心得或功效。
解脫道的修持,有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的三大門徑,從這三大門徑,就可以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是解脫大船的漏水之洞。現在,就讓我們介紹三無漏學的修持。
(一)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世中,離現在最近的七尊佛陀,對於弟子們所通用的戒律。我們如果確實做到了這樣的要求,便是一位標準的清凈佛子。事實上,這在三歲的兒童都說得上口,但在八十歲的老翁也不容易行得貼切,簡單之中蘊有嚴格的要求,那一個凡夫能夠完全做到?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作禪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總之,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便是禪定。
修禪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為了求生天國而修禪定,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厭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能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再希望解脫生死,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著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跡,認作是證果。本來,定中就可能出現幻境和定境兩種現象。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凈的妄念中產生的是幻境,這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他們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妄念的反映。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妄念便會趁機顯現,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之下,就會以為那是一種神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成為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葯;定的作用,像是調補的葯;慧的作用,像是指導生活的知識。治了疾病,強了身體,還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所以慧的功用,要比戒定更大。
至於慧的產生,也與戒定有關,通常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又轉過頭來,指導持戒,指導修定,就這樣連環地形成了螺旋狀態而向解脫之道邁進。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脫要領的盲修瞎煉!
不過,慧的成長,不一定全部要賴戒定的滋養,所以,通常把慧的來源分為四類:聞慧、思慧、修慧、證慧。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到的智慧,稱為聞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後,所得的心得,稱為思慧;再將自己的心得,從事於實際的踐履,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若能親自體驗到了這種心得的本來面目,便是證慧。但我在此必須指出,在這四慧之中,除了聞慧以外的其他三慧,都與戒定有關,特別是與禪定的關係。因此,解脫道的證得,沒有這三學的相互為用,根本辦不到。雖然有些慧力特別高的人,不必經過呆板的禪定修持過程,一經點破,就得解脫,但是在其解脫之際,仍得有一種定的力用促成,不過那是非常快速的,所以稱為電光喻定。
涅槃解脫,為佛法行者的宗尚,亦為最後的歸宿,只要真切的依佛法所指示的去行,誰都可以到達涅槃解脫的這一境地。印順論師說:「然如幻眾生,修如幻行,不取著一切而得身心解脫的涅槃,這涅槃即如幻如化的」。像這樣如幻如化的涅槃解脫,就是畢竟空性的悟入,既不能想像它怎樣,又不能宣說它怎樣,唯有行者以正觀的直覺,廓然的洞見他,悟入諸法空寂性。到了這個時候,雖說法法清凈,法法本然,而實境智一如,能所雙泯,有無俱寂,甚至一切戲論皆息,超越一切名相差別。
推薦閱讀:
※何為苦?何為厄?
※懇請大師指點如何修得佛家「出離心」?
※雪相法師:打坐歇心時可以用念佛代替數息觀嗎?
※靜下心來,讓這些風慢慢停止,才能看得清內心
※佛說正法之衰變因緣(5)魔力加持正法衰變【原創】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