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十三轍的形成及其實用價值

藝 術 月 刊 大 舞 台 (2009年第1期) 總第249期 2009年1月19日

寬 帶 閱 讀 KUANDAIYUEDU

戲曲十三轍的形成及其實用價值馬 志 凱

所謂『轍』,本來是說古代雙木輪大車過後,車輪在路上軋出的痕迹,留下的車輪凹印。用在戲曲上就是大家經常所說的「轍口」。它是指在創作演唱活動中遵循的音軌韻律,是戲曲、曲藝押韻時對「韻」的通俗叫法。押韻等同於「合轍」,合轍也等同於『押韻』。前車已留轍,後車必有路,比喻後車要按著前車之轍前進。也就是說戲曲唱詞、曲藝唱段、歌詞、詩詞等,第一句合什麼轍(押什麼韻),後面也跟著合什麼轍(押什麼韻),就是人們常說的「合轍押韻」。

十三轍,一般說來就是在戲曲創作和演唱中經常運用的漢語十三個音韻。實際上是多年來廣泛流傳於民間的一部有目無書的活的韻書。相當於韻書的十三個韻部。進一步講它是將漢語402個音節分編成了十三個音韻,就是十三轍。京劇(戲曲)稱「十三道大轍」。即:衣七轍、姑蘇轍、花發轍、梭坡轍、乜斜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油求轍、言前轍、人晨轍、江陽轍、中東轍。

各轍所含韻字還要分平聲、仄聲;上韻、下韻。每個音節再分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如果平仄聲不明,上下韻不清,四聲不準,唱念起來肯定不會合轍押韻,聽起來彆扭,不會動聽感人。

十三轍的產生和演變過程沒有文字記載,多說是從明清開始,北方戲曲、曲藝押韻用的是十三轍,是由老藝人口傳言教,民間流傳。

元代,公元1324年間,周德清編纂的《中原音韻》(中州韻),是為當時元雜劇(元曲)唱詞押韻寫的一部韻書。他以元代北方通用漢語為標準,取消了長期沿用的『入』聲,設十九個韻部,分四聲。是韻書史上一次大變革,思想上一次大解放。因為《中原音韻》是為戲曲寫唱詞用的韻書,民間戲曲、曲藝藝人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刪繁就簡,去粗存精,取長補短,經過元、明、清漫長的歲月,把戲曲、曲藝當時寫曲用的《中原音韻》十九個韻部慢慢的沿變成了十三個韻部,成了十三轍(詩詞叫『韻』,戲曲叫『轍』)。從近代分析,民國三十年當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根據《中原音韻》和《洪武正韻》編印的《中華新韻》,分為十八個韻部;現代,中華詩詞編輯部編印的《中華新韻》,分十四個韻部。這兩部韻書,同多年來民間一直沿用的十三轍最相接近,基本一致。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十三轍是從元代有了《中原音韻》之後,開始萌生。經過明代、清代和近代的不斷改進,簡繁合併,不斷精鍊提高,在民間自然發展形成的。

漢語音韻,是人們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創造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魏晉時代就有了韻書,魏有李登的《聲類》,晉有呂靜的《韻集》等,但都是私家韻書。隋代公元601年,陸法言編印的《切韻》,設二百個左右韻部,分平、上、去、入四聲。到唐代根據科考的需要把《切韻》改成《唐韻》設195個韻部,作為科考應試的標準。宋代根據《唐韻》編成了《廣韻》,增至206個韻部。宋金時代,公元1252年,平水人劉淵將《廣韻》的206個韻部合併為106個韻部。因劉淵是平水人,後統稱為《平水韻》。成為我國一直沿用的「舊詩韻」。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把106個韻部合併為十九個韻部。為以後的民間戲曲、曲藝用韻奠定了堅實基礎。明代,公元1375年編印的《洪武正韻》是一部官韻,設76個韻部。清代官方編印的《佩文詩韻》要求嚴格按著該書科舉考試。民國三十年編的《中華新韻》設18個韻部。現代,中華詩詞編輯部編印的《中華新韻》設14個韻部。不同韻書的產生,都同那個時代需要緊密相連。古代韻部多,適應了那個年代。隨著時代發展,韻部逐步減少、而且精鍊。歷代多是官方韻書,在民間流傳不多。而十三轍,從明清形成,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在民間流傳至今,原因很簡單—人民需求,時代需要。

現在國家有了統一的漢語拼音方案,規定了漢語普通話標準音韻,平仄聲已經清楚。新「韻書」應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再用舊體詩韻去創作和演唱現代生活的音韻作品,已不適應現代人民生活的需求。對於喜歡和習慣用古詩韻的人們,當然還可以繼續用舊體詩韻。因為它是韻書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的觀點是:吟古用古韻,唱今用今韻。

韻書和十三轍,都是中華民族在文化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寶貴文化遺產。歷代詩人、劇作家利用韻書和十三轍的音軌韻律,創作了許多好作品。好詩詞、好唱段,流傳至今,朗朗上口,百讀百唱不厭。一千多年以來,隨著時代發展,經過多次提煉,多次改編,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它適應了各個時代需要。《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元曲》、《崑曲》、《京劇》等,都是按著那個時代口語需要自然形成押韻的。京劇的傳統劇目分尖團字音韻,是因京劇形成過程中溶入了一些湖廣方音,保留了某些古音韻。京劇的現代劇目就不分尖團字音韻,這就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寫詩詞曲一般都要押韻,音韻和語言有直接關係,因此詩韻、詞韻和曲韻之間就有一定的聯繫。過去,寫詩、詞多用《唐韻》和《平水韻》,寫曲多用《中原音韻》和《十三轍》,但在現代實際創作中,戲曲、曲藝、詩詞有的已經形成互用或者通用十三轍(或十四韻)了。中華詩詞社的十四韻和十三轍只差一韻,是把一七轍里所含的「知私韻」分列出來,單成一個韻部,其它韻、轍完全相同。二者實質是一致的。

十三轍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是戲曲、曲藝界常用的押韻工具,和現代語言一致。特別是多年活動在民間的戲曲和曲藝藝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戲曲用韻的實際方法,發展了韻書,創造出了「十三轍」。它流傳廣,影響大,切合近代,接近現代。一個重要特點是韻部寬。多年來,經過老藝人的揣摩錘鍊,歸納得比較得當,不但對戲曲適用,不少寫新詩詞的人,已經開始用起了十三轍。因為,舊詩韻部里的許多字和現代漢語的語言已經脫節。而且古韻書里的字韻和現代語言音韻,發生了根本不同的變化。現代韻書,應該是詩、詞、曲三者,有一個適應現代的統一的韻書。十三轍的音韻和現代漢語音韻是相同的,它是以漢語拼音為標準音韻的新韻。應該成為今代韻書的基礎。

正是基於以上思考,歷經多年積累和多次修改,筆者編纂而成了《中華漢語十三轍韻典》一書。 (編者註:馬志凱先生編著的《中華漢語十三轍韻典》一書,已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孟彥軍

《大舞台》單月號2009第1期

推薦閱讀:

實用客套話大全
最實用的中國人必備的生肖五行
在家中放置這件東西,便可擋煞招財保平安!(非常實用)
董氏奇穴:三種特效的實用針法
峨嵋功力拳實用手法(五)

TAG:價值 | 戲曲 | 實用 | 實用價值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