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遊記》部分故事情節的解析(一)——孫悟空殺六賊的寓意

對《西遊記》部分故事情節的解析(一)——孫悟空殺六賊的寓意 2012-08-09 19:41閱讀: 小說第14回描寫孫悟空被唐僧從五行山(兩界山)下解救出來後,第二天,師徒走到路上,忽見路旁唿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長槍短劍,利刃強弓,說:「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第一次見到這個架勢的唐僧,唬得那三藏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行者膽量大,哪容分說,走上前來,叉手當胸,對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有什麼緣故,阻我貧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量你不知。早早地放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叫你粉身碎骨。」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你知是哪六人?原來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和身本憂六個毛賊。讀者肯定發現了六賊的名稱不一般,太奇怪了!從古至今,誰家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起這樣奇怪的名字。顯然,這裡寓意著小說作者的思想,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人究竟有多少種慾望?戰國時期雜家的代表作《呂氏春秋》在《貴生》篇中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東漢哲人高誘作了解釋,即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意(意識)、身(觸覺)之欲。這六欲就是小說寫的六賊,就是人的六種慾望、六種需求。也就是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嘴要吃,舌要嘗,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悟空對六個毛賊說:「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孫悟空的話,算是說到家了。為什麼?這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人的六根。六根中前五根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器官。嚴格地說,六根是指分別散布在五官上面的具有某種特性的因素。如眼根不是指眼球,而是散布在眼球各處具有視覺功能的因素。意根指肉心,確切地說應該是大腦(古人認識與當今認識不同,認為心是人的思維器官。但不能單純從生理解剖來認識大腦和心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心對人的情緒、行為具有重要影響。比如一個人更換了心臟之後,性情會發生很大變化)。我們在前文中已經介紹了,孫悟空是人心的象徵,六賊的主人公就是人的心。所以,孫悟空就是六賊的主人公。佛教認為,意根的主要功能是記憶和推理。總之,六根是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在《西遊記》中多次出現的所謂的強盜、山大王這類形象。他們佔山為王,橫行一方,劫掠錢財與人口。多是以佛道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概念化的心賊和心魔出現的,我們從這六賊的名稱,可以明顯看出。人若不能從其中解脫出來,就會出現煩惱。六根不凈,總貪戀物質生活,追求物質生活的快樂,就會受外界物慾的引誘,不能夠一心奉佛,一心學佛,一心修行了,更不可能徹底擺脫六道輪迴這一歸宿。當我們參觀清東陵裕陵(乾隆陵)地宮時,就會發現,地宮的甬道邊的浮雕刻畫著衣服、水果、琵琶等象徵著眼耳鼻舌身的五欲供,這和六賊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少了其中的「意」而已。也是在闡述人若想進入佛教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消除對這些物質追求,否則就不能進入聖界。而孫悟空經過五行山(兩界山)下500年定心猿,又從五行山(兩界山)下解脫出來,完成了一次蛻變,是一次升華,完成了由妖到人的關鍵性轉變。從此,孫悟空再也沒有了追求高官的慾望——要玉皇大帝將位置讓給他;不再追求長生不老——到幽冥界銷毀了生死簿。此時他的心已經是清凈的,沒有了任何個人慾望。所以,當喜、怒、愛、思、欲、憂生起時,六賊入侵時,自然就會被本心的空性掃除得一乾二淨。因此,悟空對這六個毛賊,毫不留情,一個個盡皆「打死」。孫悟空打死六賊,寓意去除雜念,六根徹底清凈。表明「心性修持」從「有心追求」達到「一心悟空」的狀態。對於「六賊」,我們不要望文生義,認為既然是賊就要偷東西,從而斷定「賊」肯定是來偷東西的。按照佛教的戒律,出家人除了衣缽等生活必需品,是不得積蓄財產的。出家人有什麼可偷的東西呢?所以如果賊要劫道,他們肯定要選擇富貴人家,不可能選中出家人這樣沒油水的對象。六賊究竟要偷僧人什麼東西?這裡無法解釋。所以我們不能把六賊理解為要劫財偷東西。我們都知道:「賊」在漢語中除了有偷盜這個含義之外,還有一個傷害的含義。《西遊記》里這個故事顯然是說六賊(六欲)對人純潔心的傷害。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每個人的心,本來是純潔的,本心本空。人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苦惱、煩惱,是因為我們六根不凈,追逐利樂所致。因為人們都有妄心和七情六慾,這樣就使我們自己的真心、本心被慾望所蒙蔽,被雜念所覆蓋,使我們無法見到它。行者打死了六個毛賊,為唐僧的西行掃除了障礙。可唐僧還沒有修行到怪怨悟空打死了六賊,手段太殘忍,做不得和尚:「我這出家人,寧死決不敢行兇。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卻殺了他六人,如何理說?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過去。」孫悟空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只管緒緒叨叨,按不住心頭火發,使一個性子,將身一縱,呼的一聲,回東而去。來到東洋大海的龍宮,向龍王討杯茶喝。孫悟空走了,今後將如何降魔?唐僧此時無限傷心,前途茫茫,如何是好?他想起了觀音菩薩,慈悲心顯發。觀音菩薩是慈悲心,人在苦難之中,如果誠心憶念觀音菩薩,就會顯發慈悲心——這是一種大慈悲三昧定境,是心住於慈悲的境地時發出的。唐僧得悟大乘法門,是觀音菩薩的啟示,也就是慈悲心的啟示。這時,唐僧遇到一個年高老母,給了唐僧兩件法寶,一件棉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並對三藏說:「東方不遠,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我那裡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念熟,牢記心頭,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趕上他,叫他還來跟你,你卻將此衣帽與他穿戴。他若不聽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唐僧先假意讓悟空從包袱里取些乾糧來吃。悟空打開包袱一看,發現裡面多出一套衣帽來,就起了好奇之心,問師父:「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唐僧說:「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行者對小帽非常感興趣,於是求師父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唐僧欲擒故縱,還假意說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唐僧哄行者穿上綿布直綴,戴上嵌金花帽,看到悟空戴上帽子,唐僧心中暗喜,他要檢驗一下緊箍咒的效果,便默默地開始念緊箍咒。好好的孫悟空,突然覺得腦袋疼得不行,一看,原來是師父念咒念的。悟空很生氣,想一棒把唐僧打死,結果被唐僧把緊箍咒又念了兩三遍,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這下真的沒有脾氣了。唐僧說:「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悟空說:「聽教了!」「再可無禮了?」悟空說:「不敢了!」不過孫悟空心裡並不服,他想一棒把唐僧打死,結果被唐僧把緊箍咒又念了兩三遍,「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他跪下求師父說,我願保您去西天,再也不退悔了。為了制伏「心猿」,制伏心魔,出現了一個規範和約束孫悟空(心)的緊箍咒,所以,緊箍咒又稱作「定心真言」。緊箍咒代表的是來自外部的約束。經過十四年的磨礪,悟空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隨著悟空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以及社會道德觀的形成,他逐漸學會了自我約束,並且自我約束的能力逐漸增強。當他心不起念、清凈無垢的時候,便成佛了,緊箍也隨之消失了。如果人們不了解佛法,可能一定會嗔怪孫悟空濫殺無辜,這六個劫道的賊雖然十分可惡,但畢竟還沒有達到非處死他們不可的程度。但是,小說中表明上看是殺了六個強盜,實際上是用佛教思想告訴我們孫悟空已經斷了六根,由不清凈變得清凈了,自然就一心求法。孫悟空所殺的一切妖魔鬼怪,全是人類自我心中的私心雜念。心念一動,妖魔就會出現;必須灰心滅智,才能證真見佛。這實際上是唐僧不明白無欲是真心,有欲是凡心。請注意:小說從孫悟空去退六賊開始,出現了暗線——修行者坐禪修鍊感受的描寫。這六賊確實是修行者的障礙。如果修行者不能去退六賊對自己的干擾,他就無法靜下心來,不可能進入禪定的境界,就更談不上開悟。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9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遊記——哈爾濱
    旅行體驗·雨崩丨如何走出舒適圈,這條頂級徒步路線給了我答案!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郵票(四)
    夏河拉卜楞寺——天下無賊
    魅力沙坡頭、可以撒野的騰格里沙漠

    TAG:故事 | 西遊記 | 孫悟空 | 情節 | 西遊 | 事情 | 寓意 | 遊記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