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對方死12人,大清朝死上萬人的戰爭 深度好文
---------------------------------------------------------
重點回顧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甲午戰爭及袁世凱練兵以來的清軍在戰場上的表現,提供一個動態的60年。
著重講解清軍在武器,軍制,訓練,戰術上的變法。
先講講180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是什麼樣的
這是1792年英國使團去給乾隆祝壽時 畫的。很可愛的藤甲兵。這是一隻特殊的兵種,最早是隨鄭成功在台灣打荷蘭人時用的。這支部分後來跟隨康熙排在尼布楚和俄國人作戰。他們的快速推進,打滾戰法,在對付早期火繩槍時期很有效。於是一直被清朝保留下來。訓練和補給都是八旗待遇。在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還是看到了他們。
這就反映了當時清朝的軍事思想:用土辦法去對付先進軍隊。這辦法過去一直有效,比如明朝也用火攻逼退了,早期來華的荷蘭人和葡萄牙人。
當時的狀況是20萬八旗,分布駐紮全國各大城市,訓練裝備士氣略高。60萬綠營(實際人數可能在50%},承擔警察任務,以「派出所」形式分駐各地(1812)
和平時期除督撫,總兵直屬的標營兵,或者陝甘川滇綠營外,紀律鬆弛,無訓練。綠營始終處於被監視,被壓制的境地,例如,使用火器的鳥槍手不許升職,只有弓箭手可以升職。這樣帶來的效果就是 清朝基本沒有常備軍 ,典型的中世紀軍隊特點。至於火器的裝備,主要是 三種, 紅衣大炮,抬槍, 火繩槍。裝備率全國平均來說大約是50%,其他50%使用冷兵器。火器水平基本停留在康熙時代,甚至不如,因為康熙時代朝中還有歐洲人參與軍事工業。作戰的時候, 清軍用大炮,抬槍,火繩槍依次射擊,然後上冷兵器 。這戰法可以說是相對落後的,其實還比不上同期的緬甸,東南亞等國。甚至連 入侵的蒙古人,使用的火器都比清軍好,但因為清軍一直能憑藉數量和後勤優勢取勝,所以清軍可以說一直沒有整體的軍事進步。我們有個印象,說 鴉片戰爭的英軍世界最強,其實未必。19世紀英軍的改革落後於法德,一直只維持了少數規模,當時的統計是14萬人,分駐各地。真正能在一場戰爭投入也就3,4萬人規模,更大規模他是做不到的,只有拉法國做幫手。當時英軍在管理上也很落後,軍官階層由貴族交錢來買賣官職,軍官比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很不專業,不比大清強。英軍的強,在於士兵和軍官的堅決作戰,死不後退,約翰牛的印象就是這麼來的。從武器也可以看出來,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武器是褐貝司,可這武器最早發明在1733年。到1840年已經過了快100年了。當然這時代的軍事進步都慢,但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英軍思想保守,對新武器其實也不怎麼能接受,。當然不管怎麼保守落後,英軍用100年前的武器作戰,而清軍用150年前的武器作戰。清軍的主要武器 鳥槍,和抬槍,其實屬於 16世紀的火繩滑膛槍,這種槍跟 英軍相比,由於身上掛滿了火藥繩子,於是不能站得太攏,也談不上瞄準。所以清軍無法像英軍那樣搞排隊槍斃戰術,本身武器就不支持。
清軍的鳥槍,抬槍,基本只能起威嚇作用 ,這就是整個鴉片戰爭中 ,英軍戰死不到百人的主要原因 。如果清軍改用弓箭或者純肉搏,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戰績,參照19世紀的祖魯戰爭。當然,清軍實際在19世紀是沒有肉搏和弓箭能力的,這一點,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是如此。射箭和肉搏能力,甚至比火器能力退化得更快。鴉片戰爭中12次主要戰役,清軍佔據人數優勢的有9次。只有廣州保衛戰投入2萬人以上。因此可以部分解釋,為何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仍然沒有進行軍事改革:覺得戰役規模不大,輸了不代表英軍就真有全面優勢,而且沒有出動最有實力的滿蒙騎兵。當然這個錯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中很快被打醒了。
================================================
關於如何戰敗之問
。抬槍
董志武問:當時抬槍的射程有多少?
答:抬槍的遠射程在2公里以外,但不是有效射程 。
paradox問:? 當時清軍的後勤狀況與英國比當時是怎麼樣的?
答:基本是沒有軍用後勤的概念,看當地政府的支持。
山水過客問: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什麼沒有動員足夠多的兵力參戰?@學名紅楓?
答:因為全國的軍隊,都是 以幾人,十幾人的規模分布的 ,要集中起來,估計得幾年。
林泓問:?虎皮藤牌兵 是不是類似今天的特種兵?
答:算是特殊兵種,不等於特種兵。
林泓問:?他們屬於集體做戰嗎?
答:數量上應該只有千人規模
孩子的眼睛問:?虎皮藤牌兵兵額有多少?對族籍有限制嗎?
答:對族籍要求不大清楚,不過最早是福建人為主
劉琰問:關於英軍的動員能力,是否應該再談談其動員殖民地僱傭軍的能力,鴉片戰爭英軍中多有印度人,當時被清朝稱為「黑鬼」。
答:是集體作戰,把這些人加進去最多14萬【這是偉大導師恩格斯考察的基本正確】
紅楓:鴉片戰爭初期的4000英軍里有600是印度人。
小編大千問: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可以隨便賣鴉片了么?
答:是的,而且大清也開了鴉片禁了
董志成 日軍往往有間諜,測繪地圖、探聽軍隊布署、指揮官誰,英軍有多少軍事間諜?起了什麼作用?
答:肯定有 ,當然比不上後來的日本。應該主要是靠收買情報,而非自己派遣。當時的國民,基本上什麼情報都賣,而清朝也沒有保密意識 ,官員的僕人 靠出賣情報 是一項常規收入。而 清朝官員也基本沒有保密意識,比如曾經想偷襲定海的 英軍據點,但在偷襲前,就已經傳開了,連賣菜大娘都知道了 ,還組織了十人比賽寫 獲勝的露布。這樣英軍不知道才怪,於是準備好了等著清軍進攻。
義問:對於清末,日本有沒有對於中國軍事改革進行過幫助?
答:日軍的幫助比較少,甲午戰爭前,淮軍看不起日軍這個後進學弟,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學自德國,把日本當假想敵 ,也沒有讓日本人幫忙。
紅楓:特種兵一般不參加常規作戰,屬於二戰以後的發明。而藤甲兵是主要參加常規作戰的。
林泓問:清軍的鳥槍,抬槍是不是主要對騎兵起威嚇
答抬槍可以。這就是抬槍,二戰時代還在用。遠距離殺傷。清軍在火器威力上,非常喜歡追求遠距離而非準確度。因為能在遠處打中敵人最好,打不住的話,也可以趕快逃跑。
===============================
關於清軍是沒有瞄準的意識。
1898年英國海軍少將貝司福訪問中國的幾隻新式部隊,他的看法是,「按照西方標準,多數部隊缺乏紀律和訓練,甚至裝備較好的部隊也因訓練不足而失去價值,除袁世凱的士兵以外,軍隊極少甚至不作射擊訓練。」甲午戰爭時 當時有不少隨軍外國記者,他們一致的評價是:「清軍除聶士成等部外皆缺乏訓練 他們的槍炮很少瞄準,只要發出聲音來,便滿意了。」我們今天知道槍要瞄準,是經過現代電視的啟蒙,但在古代,包括明朝,都沒有瞄準的意思
我說的是在戰場上使用槍械的瞄準 。一個原因,是 早期火器,瞄準並沒有用。甚至連拿破崙的軍隊,也是在1800年開始才有瞄準的訓練的,之前歐洲人用了幾百年火器,也是不瞄準的。不瞄準怎麼打?齊射,幾十個人站一起,聽口令齊射,形成彈幕,由於對方也是站一起,於是總有打中的。歐洲軍隊是 遠處不射擊,儘可能走到離敵人最近的地方再開槍 ,這需要極強的戰場紀律性。於是先開始用工業革命訓練國民的英國這一點做得最好,他們可以抵近到20來米的距離,才開槍,往往一次射擊,就可以讓對方倒下一半人,然後對方就崩潰了。即使在21世紀 在非洲的大部分地方,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關於火器的迷信和神秘學的解釋要比科學常識更加流行。在這裡大多數人,甚至其中一些受過教育的人,仍然相信火器之所以能夠殺人是因為某些「白人的黑魔法」,某種高度發達的巫術,或者槍是以某種形式噴出毒氣來殺死受害者,或者認為槍口的火焰和熱量才是殺死目標的真實原因。
================================
第一次鴉片戰爭沒有打醒清朝,大概他們覺得輸的是南方綠營,北方的滿蒙騎兵 還沒輸過呢。於是第2次鴉片戰爭,八里橋之戰,3萬清軍1萬騎兵輸了乾淨,造成了英法聯軍12人的死亡。在南方,湘軍的出現 有知識分子第一次近距離見識到火器的威力。太平天國早期在火器應用上比 清軍更好,一方面他們奪取了沿海地區 得到走私的軍火。另一方面也有外國軍事教官。所以曾國藩和左宗堂那批人,才認識到火器的作用,開始進口西方武器。但他們的認識是有限的,都認為使用火槍,必須和刀矛一起配合。這樣基本上還是沒超過歐洲17世紀的認識 ,但在內戰中是夠了。湘軍,楚軍,淮軍,只是手拿了些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他們比綠營強的地方,無非是 在兵員選拔上注意了鄉土優勢, 更常經歷戰爭而已。談到他們有什麼真的大進步,也未必。。雖然鴉片戰爭之後經歷了幾十年,清朝的這麼一點點進步,說實話比起歐洲同時期的進步還慢,更談不上什麼追趕差距。
甲午戰爭篇 50年後全國80萬陸軍 實際作戰部隊約30萬,但不能集中,在平壤約2萬人武器裝備:約40種步槍,少量抬槍鳥槍,新式歐洲線膛炮營制軍制仍然沒變 仍然見官磕頭,插箭游營進步:開始自造近代武器 退步:由於戰爭減少,士兵訓練水平降低。軍官老化。對新式武器線膛槍的使用仍然是和過去滑膛槍時代一樣,只採用遠距離射擊手段,由於缺乏訓練很少有戰果,沒有瞄準,蹲射,卧射訓練。沒有刺刀訓練。清軍裝備了40種步槍,是因為 武器不是統一採購,而是分散在各個督撫大員手中,這現象在17世紀的歐洲也出現過。一個考慮是政府恐懼軍隊都掌握在少數將領手裡的後果,另一方面,也是各個督撫總兵,可以吃武器的回扣。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清軍手上都有新武器,但子彈缺,打仗起來經常 彈不對槍, 最後只有丟棄,日軍經常撿到 清軍的丟棄武器彈藥,但很少能配得上。軍官方面也是, 李鴻章雖然有培養近代軍官,但這些軍官不能實際帶兵,帶兵的還是些 冷兵器時代的軍官,比如吳長慶。葉志超,左寶貴。其實很多 人,年輕時也是大膽拼過來的,但老了就沒膽子了,也沒有近代軍事知識。
====================================
林泓問:八里橋之戰的兵是不是清朝主要戰鬥力?
答:是的。京營,滿蒙騎兵。可以說是清朝的老底子。當然騎兵也沒優勢,在面對法國和印度騎兵面前,也沒用。騎兵對騎兵也輸的慘。早年據說八旗射箭都厲害,但這一代八旗,射箭開弓都差前輩很遠。
林泓問:1萬騎兵代表是清朝全部騎兵嗎?
答:算是最有戰鬥力的那群,察哈爾騎兵。
paradox問:八里橋止戰十二人的傷亡是對方是怎麼做到的?感覺那個時候英法的火力遮斷沒有達到騎兵近不了身的地步啊?
答「」:清軍的傷亡據說是3000人,因為騎兵沒有迂迴。在很窄的正面進攻。不輸才怪。僧格林沁應該是不稱職的軍官。在現在的記錄里,有朝廷提醒他不要正面進攻的記載。但不知道為何,他還是選擇了最不利的戰法。而清軍的戰馬也未經訓練,在炮火前驚了。
林泓:假如正面進攻有贏的可能嗎?
劉琰:僧格林沁死於捻軍之手
答:找死。這幅圖是歐洲人花的。可以看出正面死的有多少。實際12人的損失,還是比較多的說法。這來自英國議員,其他的資料說英法個死3個人。嗯,所以說僧格林沁的表現很奇怪,當然有說法說當時指揮的是 勝保。
========================
再談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中 大清動員兵力約96萬,實際參戰兵力約20萬,日方的估算是清軍死傷36000左右。這個數據不知道準確度多高,因為大清沒有靠譜的統計。而日軍動員兵力24萬,出征175000人,另外有民夫154000人,戰場上死亡共1.3萬人,可是居然只有1132人是戰死!剩下居然有超過90%的 1.2萬人是死於疾病作者:頭條號 / 明清史研究。實際鴉片戰爭也是如此, 2年打下來,戰死的英軍只有100不到,但病死和船難死了2000人,在2萬英軍來說,也是很大的損失。所以其實 清朝是被自然條件和距離保護著 ,通常水土不合,導致的侵略軍死亡大大多於戰爭。戰死者只佔到日軍死亡人數的8%,1132人。也就是說大清從海上打到陸上,從朝鮮一路敗到東北,丟了威海衛,光陸軍就參戰20萬以上,連東亞第一大軍事要塞旅順都丟了, 這麼「英勇奮戰」,最後才造成了700名日軍的損失這就是 中世紀軍隊 對 近代軍隊的 戰力差距。甲午戰爭後, 清朝終於意識到,僅僅用西方訓練和 西方武器,不能改變什麼,於是終於啟用袁世凱來 推進軍事改革。因為袁世凱在朝鮮時代,曾被朝鮮國王想任命為朝鮮陸軍統帥。他曾訓練了一隻西式的朝鮮近衛軍,這隻軍隊曾經對 清朝掌握朝鮮起了作用。這軍隊是同期清朝自己都沒有的 ,所以當甲午戰爭後, 起用袁世凱,是因為他的近代軍事經驗。袁世凱沒有功名,但也屬於讀書人,屬於當時的異類,因為他可以和普通士兵一起走正步上綁腿,這讓他比 學問更好的李,曾等人 ,更講實際。當他得到權力,去組合一隻新軍時,他就放開手腳了,小站練兵 練出來的那隻軍隊,數量起初只有7000人,但已經是和 日軍同等水準的軍隊了。而他還很聰明的 沒有聽從 命令,在拳亂中去北京 抵擋 八國聯軍 ,所以保存了實力。李鴻章死前指明袁世凱做北洋接班人 ,但李死後,袁一度失勢,榮祿曾經想殺他。但看重他的軍事才能,把他留下來 , 後期清朝立憲法,想按他的 六師 標準,組織36個鎮 國防軍。1900年代,養活他的六個師,已經每年用1千萬兩白銀,當時的清朝全年稅收大約1億。我們可以看出 ,養一隻現代軍隊有多花錢, 養北洋水師大約每年400萬兩銀子。
============================
後記:這是一篇去年的文章但是他的意義並不過時。。歡迎打賞,多多益善。
=============================
還沒有關注大千文史彙編的朋友們掃一掃啦
推薦閱讀:
※中越戰爭
※台灣當局為何頻頻抓扣大陸漁民,並向漁船開槍?
※一次調動40萬軍隊參演,全球最大的軍事演習其實在中國?
※雜談:戰爭 人性
※談「戰爭」:人心難測,故戰爭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