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五大宗教

我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流傳廣泛並被廣大信眾所接受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餘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院校74所。宗教無小事,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將長期存在,宗教問題仍然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對我國的宗教狀況和相關的知識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是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也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並自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一、五大宗教的起源(一)佛教。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系古印度迦毗羅國(今尼泊爾王國境內)王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因其屬釋迦族,故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四聖諦也稱四諦,「諦」是真實不虛之意,指佛教的真理,有苦、集、滅、道四諦。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十二因緣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聯繫。佛教的主要經典是《大藏經》。原始佛教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的100年至200年期間,在印度本土得到空前迅速發展,後經過多次分裂最終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是相對於大乘而言,是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貶稱。大乘佛教興起於公元1世紀的印度南部,在公元2世紀獲得較大發展並形成了大乘佛教經典。公元前3世紀,佛教開始向印度周圍的國家傳播,先到斯里蘭卡繼而到東南亞的泰、緬等國,形成南傳上座部佛教,也稱巴利語系佛教。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並行傳播,傳到中國、日本、蒙古等地的佛教形成北傳佛教。目前在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流行的佛教屬上座部佛教,不使用帶有貶義的小乘佛教的稱呼。(二)道教。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根植於老莊文化,產生於漢代。元代以後正式形成全真、正一兩大派,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道教尊老子為教主,教義十分龐雜,主要有尊道貴德,生道合一,天應天威、心神合一,天人一體、修丹成仙,五道轉輪等內容。道教的主要經典是《道藏》。道士經常誦讀的經典有《玉泉經》、《道德經》、《黃庭經》、《悟真篇》、《參同契》等。道教形成宗教實體始於東漢,隨後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制度的變更和文化潮流的演進不斷發展。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確立的時期,隋唐至北宋是道教發展至極盛階段。南宋至金元時期,道教在華北和南方出現了不同的數十個新道派,宣揚三教合一併注重內丹修鍊。明清兩代五百餘年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道教也呈現出停滯不前的局面,但對中國文化的精神生活和風俗民情仍有很大的影響。(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七世紀在阿拉伯半島傳播開的一種宗教,創始人是麥加人穆罕默德。隨著阿拉伯半島被伊斯蘭教統一和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伊斯蘭教由民族宗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穆斯林。伊斯蘭教的教義由基本信仰、宗教義務、善行三部分組成。基本信仰主要指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五項義務簡稱五功,指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要堅持行善止惡,遵守道德規範。伊斯蘭教的主要經典是《古蘭經》。當代伊斯蘭教主要覆蓋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伊斯蘭教於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元至明代中期,伊斯蘭教在內地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對回回民族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唐代伊斯蘭教傳播活動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元代伊斯蘭教覆蓋全國,明朝回回民族正式形成,清代伊斯蘭教分化為四大門宦。(四)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中文直譯為「羅馬公教」或「羅馬天主教」。天主教自公元1世紀在巴勒斯坦興起後,歷經兩個多世紀的鎮壓和迫害,經過幾代神學家的加工,使其教義、教規和神學思想更加精緻並開始向統治階層傳播,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得到合法化和空前發展。公元四世紀,基督教被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基督教遍布歐洲、西亞和北非。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為羅馬公教和東正教兩個教會。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傳教時為了便於傳播,與他的同伴們把基督教信奉的神譯為中國傳統宗教觀念中已有的上帝、天、天主,最後由羅馬教廷定名為天主,這就是羅馬公教在中國被稱為天主教的由來。天主教以《聖經》(包括舊約、新約)為經典,其基本教義是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天主教注重禮儀,有完整的宗教儀式,主要的宗教活動為洗禮、堅振、告解、聖體、婚配、神品、終傅七件禮儀。(五)基督教(國際上稱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是伴隨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產生的革新派別,是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16世紀初,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說,主張《聖經》是人們信仰的最高準繩,每個人都可在閱讀理解聖經的基礎上解釋《聖經》,產生信仰,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和安慰,滿足宗教上的需要。這一理論否定了教皇的權威及固有的教階制度和教士特權,提出在經濟、組織、信仰等方面與羅馬教皇斷絕關係,建立民族的、廉潔的教會。基督教由此而產生並在歐洲廣泛傳播。基督教在1840年後開始傳入我國。基督教的經典是與天主教譯本不同的《聖經》,各教派奉行的教義主要有三位一體說、原始原罪說、救贖說、信仰靈魂不滅和世界末日說。因基督教靈活開放的宗教活動方式和堅持信徒與教牧人員在宗教地位上的平等觀念,使基督教以歐洲為中心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現在全世界基督教約有600多個大小教派、19500多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二、我國五大宗教的發展情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我國的宗教徒有愛國愛教的傳統。我國政府支持和鼓勵宗教界團結信教群眾積极參加國家的建設。各宗教都倡導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如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榮神益人」,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等。在我國,各種宗教地位平等,和諧共處,未發生過宗教紛爭;信教的與不信教的公民之間也彼此尊重,團結和睦。這與我們黨堅持實施正確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緊密聯繫的。(一)佛教。佛教在我國有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三大派。歷史上佛教一直是統治階級維護其封建制度的文化工具,它的許多教義雖然客觀上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現實苦難的抗議和嘆息,但是佛教在近代革命中幾經改革,卻沒有擺脫被統治者利用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後佛教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953年成立了佛教協會,實現了各民族、各宗派、各地區佛教的大團結,藏傳佛教也獲得了新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佛教事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現在中國有佛教寺院1.3萬餘座,出家僧尼約20萬人,其中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約12萬人,活佛1700餘人,寺院3000餘座。巴利語系佛教的比丘、長老近萬人,寺院1600餘座。(二)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明清以後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而逐步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道教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首先廢除了道教中存在的封建地租制度,使道眾能夠自食其力,道教宮觀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中國道教協會也於1954年成立。現在我國有道教宮觀1500餘座,乾道、坤道2.5萬餘人。(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主要有遜尼派和什葉派,我國伊斯蘭教基本上屬於遜尼派。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主要有回、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烏孜別克、撒拉、東鄉、保安10個民族。這10個民族的人口約1800萬,其中除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及甘肅、青海等地區外,分散在全國各地。建國後,為了促進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發展,由宗教知名人士於1953年發起成立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並針對我國伊斯蘭教門宦教派眾多的特點進行了宗教制度改革,廢除了伊斯蘭教中的宗教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對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及伊斯蘭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我國有清真寺3萬餘座,伊瑪目、阿訇4萬餘人。(四)天主教。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被驅逐出中國,為中國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創造了條件。1950年後針對羅馬教廷的粗暴干涉,我國天主教界進步愛國人士發起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倡議並迅速得到全國天主教信徒的擁護。1957年7月,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相繼在全國各地成立了地區性愛國組織,中國天主教走上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80年代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天主教的教務活動圍繞「愛國愛教、敬主愛人、投身四化、服務人群」的主要任務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排除羅馬教廷的干擾和破壞方面取得了重大勝利。截止到1997年,我國共有天主教徒約400萬人,愛國宗教組織1500多個,教職人員約4000人,教堂、會所4600餘座,天主教神哲學院11所。(五)基督教。基督教新教 於公元十九世紀初傳入中國,並在鴉片戰爭後大規模傳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督教界愛國進步人士開展以自治、自養、自傳為主要內容的「三自」革新運動。1954年7月基督教界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提出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基督教徒,熱愛祖國,遵守國家法令,堅持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1980年又成立了全國性的教務機構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現有基督徒約1000萬人,教牧傳道人員1.8萬餘人,教堂1.2萬餘座,簡易活動場所聚會點 2.5萬餘處。三、北京的宗教狀況北京市是個多宗教的城市,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有依法登記的市級宗教社會團體8個,即北京市佛教協會、北京市居士林、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北京教區、北京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北京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本市約有信教群眾50多萬人,其中佛教估計有20萬人,道教5萬多人,伊斯蘭教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統計有24萬人,天主教4萬人,基督教2.5萬人。全市現有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00處,其中佛教7處,伊斯蘭教68處,天主教17處,基督教8處,宗教教職人員500多人。全市有3所宗教院校,即北京市伊斯蘭教經學院、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基督教燕京神學院。多年來,我市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注意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注重加強黨同宗教界的聯繫。宗教界長期堅持愛國愛教的宗旨,使首都宗教界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的實踐表明,我們黨的宗教政策是正確的,黨同宗教界人士以及廣大信教群眾在內的愛國統一戰線是牢固的。我們要認真貫徹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開創首都宗教工作的新局面。□責任編輯:杜梅萍
推薦閱讀:

【轉載】曾劭愷:宗教對人生與社會的意義
2. SKAM(S04E05)-Sana的世界搖搖欲墜
分裂國家的四種致命武器
齋戒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齋戒清修後人的內心有什麼變化?
凈空法師:歷代帝王中對宗教下功夫的只有中國的雍正皇帝

TAG:中國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