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轉載)
06-14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既反對僅僅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作本能的犧牲品,又反對把人看作物理的、化學的客體。人本主義心理學以意識經驗為出發點,主要研究人格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強調人的目的性、創造性和人的價值,主張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潛能的實現。人本主義心理學現在是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2分會。人本主義一詞是與科學主義相對照而提出的。近代西方心理學中有模仿物理學和生物學方法研究心理現象的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傳統的科學方法不足以解決人類更複雜的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因此他們主張改善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擴大科學研究的領域,使人的精神生活也能得到科學的理解,以彌合當代科學與信仰的分裂。人本主義心理學既是一個學派,又是心理學中的一種社會運動。它是由許多持有相近觀點的心理學家和學派聯合發起的。其中最有影響的發起者和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馬斯洛強調人在進化過程中已獲得一些高於一般動物的潛能,包括友愛、自尊、創造以及對真善美和公正等價值的追求。這些潛能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人的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他們在人的低級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必要滿足的條件下有可能成為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的優勢力量。自我實現就是指人的這些潛能的充分實現。羅傑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羅傑斯依據他的心理治療經驗也得出人有自我實現趨向的結論。他認為精神病態是社會環境不良影響使人脫離自我實現方向的一種異化表現。但人有自我指導的能力,心理治療師應該對此有基本的信賴。通過共情式的理解、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耐心的引導,治療師能夠建立與患者的真誠關係,逐步改變患者的異化概念,使患者恢復自我指導能力,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在當代條件下論證人性本善的學說。雖然美國心理學界認為它對自身理論體系的論證尚嫌不足,但是作為一種探討倫理價值問題的科學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理已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教育改革和組織管理等領域中。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轉載]「三看」
※[轉載]說象
※[轉載]《中觀莊嚴論釋》第4課筆錄
※[轉載]生肖姓名學
※[轉載]轉載:米鴻濱金口訣測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