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史筆記(六十)清朝(上)
清朝(公元1636——1911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女真人努爾哈赤締造。先名後金,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傳十二帝。鼎盛時轄地1300萬平方公里,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西藏達旺地區,東到外興安嶺、庫頁島、台灣島。乾隆年間,人口超過三億,清末人口四億多。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號召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各省相繼宣告脫離清廷。1912年(宣統三年)2月12日,六歲的宣統皇帝頒發退位詔書,大清帝國歷經268年而亡。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天命汗,父塔克世,母喜特剌是。努爾哈赤是後金政權締造者,大清王朝奠基人。先祖是金朝(金國)遺民。始祖庫布里雍順,其母佛庫倫。
庫布里雍順誕生的傳說,有些神乎其神,相傳有仙女三人,長恩古倫,次正古倫,季佛庫倫,沐浴於池,浴畢,有神鵲銜朱果,置佛庫倫衣上,佛庫倫含口中,遂入腹中有孕。她問二位姐姐:我身重不能飛,怎麼辦?姐姐說:不要緊,吾等名列仙籍,不會有什麼麻煩,這是上天讓你懷孕的,等分娩後再來也不晚。說罷,告別而去。佛庫倫生下一男孩,就是庫布里雍順。庫布里雍順成年,其母告訴他,天生你就是讓你去平定亂國,並加以治理,你沿河順流而下,就是那鬧亂子的地方。他母親說完這番話,就騰空而去了。於是,庫布里雍順乘船順流而下,到了河步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部落里名三姓,每個姓氏族長都想爭當管理其他二姓的部落首領,互相仇殺多年,也沒有結果。庫布里雍順自稱是天生定亂者,三姓之間互相仇殺沒個結果,接受了庫布里雍順調停,停止爭戰。三姓共同推舉庫布里雍順為貝勒(國主),並把名叫百里的女孩嫁給他為妻。他們和睦相處,世代居住在長白山東俄漠惠的俄朵里城,其部落名曰滿州。明初,滿洲屬建州衛管轄,故女真族又名滿族、滿州、建州。不知傳承多少代至孟特穆,當上了明朝都督,他是個有勇有謀有抱負的人,移居蘇克蘇虎河(現在的蘇子河)赫圖阿拉(今遼寧省興賓縣)。
努爾哈赤是家中長子,出生於嘉靖三十八年。明萬曆年間,遼寧鐵嶺人李成梁鎮守遼東,採取以夷制夷的辦法,經常挑動各部族互相爭戰,自己以仲裁者出現,加以制衡。王杲是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他屢與明朝為敵,殺害明朝官員數十人。在進犯遼陽、瀋陽時,被李成梁擊敗。哈達部落王台所部擒獲了王杲,並把他遞解給明朝。萬曆三年,王杲在北京被處以磔刑(凌遲處死)。他的兒子阿太(阿台)接替為古勒城(寨)城主。阿太既是努爾哈赤的舅舅,又是堂姐夫。李成梁認為,「阿台未擒,終為禍本」。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李成梁在明朝任命的女真族首領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帶領下,騙開城門,攻入古勒城。阿太被部下所殺。努爾哈赤和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弟弟舒爾哈齊也在城內。努爾哈赤被俘,其祖、父被明軍捕殺,跡象表明,是李成梁有意而為之。李成梁的夫人見努爾哈赤一表人材,忽起憐憫之心,偷偷把他放了。途中遇到額亦都、安費揚古等九人,他們願意追隨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和他的追隨者們回到建州,用父、祖留下的十三副甲杖,組織起一支小型武裝。努爾哈赤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要殺害他的父、祖,要求明朝把尼堪外蘭交給他來處置。明朝自覺理虧,不同意把尼堪外蘭交出去,同意把他的父、祖屍體發還埋葬,並賜給他「敕書三十道(授權努爾哈赤可任命三十人為官),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努爾哈赤決心為父、祖報仇,他憑藉明朝賜給的官銜、權力,用手中的馬匹、甲杖,很快拉起一支隊伍。薩爾滸城主諾米納、佳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斯虎、沾河城主常書相繼來投,壯大了努爾哈赤的勢力。他不敢挑戰大明,卻把仇恨傾瀉到尼堪外蘭身上。
萬曆十一年五月,努爾哈赤攻打圖倫城,城破,尼堪外蘭逃往鵝爾渾。尼堪外蘭之所以能夠逃脫,是因為諾米納背約不至,並泄露了行動計劃。努爾哈赤清理門戶,殺了諾米納和他的弟弟奈喀達,攻陷五城族人康嘉、李岱所在的兆佳城,生擒李岱。接著又攻陷了李岱同黨納申所在的馬兒墩寨和董鄂部所據城寨,殺了訥申。萬曆十四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入明朝邊城。努爾哈赤派人向明將索要尼堪外蘭,遭明軍拒絕,理由是堂堂大明把依附自己的人交出去,顏面上說不過去,但明將默許努爾哈赤派人入城暗殺尼堪外蘭。尼堪外蘭就這樣成為明朝邊將和努爾哈赤交易的犧牲品。從這年起,努爾哈赤每年都向明朝進貢,表明自己是忠於大明的外藩之主,明朝給他很多金銀布帛之類的賞賜,以顯示上邦大國的富足和風範。
努爾哈赤雖然臣服明朝,卻不甘心永為大明附庸。在他的戰略設想中,第一步是統一女真各部,第二步佔據整個遼東,第三部與明朝爭天下。女真族的最早先人,是夏、商、周時期的肅慎人。肅慎的後裔,漢唐時稱挹婁、勿吉、靺鞨,宋、遼、金、明時期稱女真。自金朝滅亡後,女真經過戰爭洗禮,遷徙融合,逐漸形成建州女真、西海女真、野人(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女真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主要居住於明朝撫順關(今遼寧撫順東)以東,鴨綠江以北及長白山南麓地區;東海女真主要散居於長白山北麓、烏蘇里江濱海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海西女真則主要居於松花江及其上游的輝發河、烏拉河以及東遼河流域。」三大部女真又分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哲陳、渾河、扈倫、訥殷等大大小小數百個部落。各部女真以強凌弱,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中央王朝大明也樂見女真分裂,以便「以夷制夷」分而治之。
萬曆十五年,隨著力量逐漸壯大,努爾哈赤一改過去爭戰搶掠、屠城的流寇習氣。他築虎闌哈達城,建宮室,立法制,布教令,禁暴亂,緝盜竊,建立了一個女真人割據小型政權。這個政權很快得到一些女真部落的擁護。努爾哈赤首先征服渾河、哲陳、完顏部,聲威大震,一些部落首領看好這位少年英雄。哈達貝勒扈爾幹將其女嫁予努爾哈赤。蘇完部索爾果率其子費英東等、雅爾古寨扈拉虎率其子扈爾漢、董鄂部何和禮俱率所部來歸,得到優厚待遇。葉赫貝勒納林布祿前來結好,把他的妹妹那拉氏嫁予努爾哈赤為妻。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廷任命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正三品),職責是協助建州衛都督管理建州女真事務。這一任命,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創造了機遇。努爾哈赤以建州部女真為核心,採取「恩威並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方針,抗拒者殺,俘獲者為奴,降者編戶,加速了統一女真的步伐。萬曆二十一年,葉赫會同扈倫三部(哈達、輝發、烏拉)、蒙古科爾沁三部(科爾沁、錫伯、卦爾察)和長白二部(訥殷、朱舍里)三萬多人來犯,被努爾哈赤打敗。蒙古三部、葉赫四部從此不敢小覷努爾哈赤,紛紛與其通好。女真長白二部、扈倫三部被努爾哈赤征服。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努爾哈赤首次到北京向明廷進貢,所見所聞,使這個遼東漢子長了見識。萬曆二十七年,額爾德尼遵照努爾哈赤指示,用蒙古字母為滿語注音,創製了無圓點滿文,後經達海圈點修正,文字趨於完善。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節節勝利,人口增多,地盤擴大。為便於統治,於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黑(後改黑為蘭)四旗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原來四旗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把所有人口都編入這八個旗,平時生產,戰時打仗。後金這一社會組織,稱之為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立的。「女真人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十人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牛錄成為基層政權組織,屯田納稅征丁服役,都以牛錄為單位。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把固山譯為旗。隨著後金髮展壯大,一些蒙古部落和漢人歸附後金,又增設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努爾哈赤遷往祖居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改稱赫圖阿拉為興京。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基本完成女真各部統一的情況下,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即汗位,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用四大和碩貝勒(次子代善、侄子阿敏(舒爾哈齊之子)、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五大臣(早期努爾哈赤的追隨者,額亦都、費英東、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共同管理國政。
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各部統一後,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所謂「七大恨」大意是,一恨明朝無端挑釁殺害他的祖、父,二恨明軍逞兵越界庇護葉赫,三恨明邊軍背盟擅殺後金廣寧使臣,四恨明兵助葉赫將後金已娉之女改嫁蒙古,五恨明侵奪柴河三岔撫安三路後金領土,六恨明偏信葉赫遣使遺書凌辱後金,七恨明廷阻止後金吞併哈達部落。後金軍攻陷東州、馬根單、撫順、撫安五堡。天命四年,明將楊鎬督師二十萬,分四路來伐,薩爾滸大戰,慘敗於後金軍。從此,後金對明軍採取攻勢,明軍戰略轉攻為守。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明光宗相繼駕崩,明熹宗即位。明熹宗自毀長城,聽信楊淵、顧慥等讒言,將抗金宿將遼東經略熊廷弼逮捕下獄。袁應泰取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發動遼瀋戰役,攻陷瀋陽、遼陽,巡按御史張銓被活捉,袁應泰自焚殉職。後金遷都遼陽。明朝重新啟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東林黨人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老成主守,王化貞激進主戰,經撫不和。王化貞對後金估計不足,提出三個月平定後金。天啟二年正月,後金攻擊廣寧,佔領西平堡。王化貞駐守擁有重兵的廣寧,與總兵官劉渠領三萬明軍主動出擊,出城抗禦後金軍。明軍戰敗,劉渠犧牲,王化貞逃入關內。明軍游擊孫得功賺開城門,獻城投降。後金佔領廣寧,攻取四十多座城堡。明軍在關外防禦幾乎全線崩潰,努爾哈赤基本實現了他的第二步戰略。本來依附明朝的蒙古厄魯特、喀爾喀、扎魯特、科爾沁等部,看到後金勢盛轉而投入後金懷抱。第二步戰略計劃接近完成。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三月,後金遷都瀋陽(改稱盛京)。此時後金政權初具規模,已經具備挑戰明朝的軍事實力。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後金髮動寧錦戰役,在寧遠遭遇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的頑強抵抗,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傷。後金軍放棄進攻寧遠,轉攻儲備大量軍需物資的覺華島。守島明軍七千人殉國,八萬石糧料二千艘船隻被焚燒。八月,努爾哈赤病死在愛雞堡,在位十一年,時年67歲。四貝勒皇太極嗣汗位,是為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1643年),謚號文皇帝,廟號太宗,天聰汗,母葉赫那拉氏(名為孟古哲哲),努爾哈赤第八子。取名皇太極,兼有漢人皇太子和蒙古人洪太吉(嗣位者)之音。孟古哲哲十四歲嫁給努爾哈赤,在皇太極十二歲時死去。皇太極隨父兄生活,學文習武,主持家政,嶄露頭角。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即後金汗位,皇太極被封為和碩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輪流值月,處理國政要務。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排名第四,故稱四貝勒。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大貝勒代善和兒子岳托、薩哈廉與其他貝勒協商,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九月,即位於瀋陽,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
人們不禁要問,代善是努爾哈赤大福晉佟佳氏所生,在他的哥哥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以後,按年序他最長,按戰功他最多,按勢力他最強,他為什麼不爭奪汗位,而要把汗位讓給四貝勒皇太極呢?個中自有原因。代善心中清楚,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傲不馴,皇太極胸懷大志,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不甘居人下,自己沒有能力制服他們。努爾哈赤確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也不容許擅專獨斷。再加上,寧遠新敗,士氣不振,國內民生凋敝,物價騰貴,周邊強敵林立,南有大明準備收復失地,西有蒙古察哈爾部為敵,東有大明外藩朝鮮制肘,歸順的蒙古各部離心傾向明顯,形勢十分嚴峻。代善思忖再三,自己擔當不起大汗重任。聯手皇太極,不但能保住自己的地位,還能抑制阿敏、莽古爾泰的野心,也不必為應付敵人、抑制物價、發展生產之類的庶政雜務而煩惱,這就是代善推薦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動因。
執政伊始,皇太極以蒙古喀爾喀扎魯特部背盟,越境殺掠,私通明朝為由,命大貝勒代善領精兵萬人,前往討伐。首戰告捷,代善軍斬扎魯特部貝勒鄂爾斎圖,俘虜貝勒巴克及其兒子和拉什希布等十四貝勒,對那些處於動搖觀望狀態已經歸附的蒙古部落起到了震懾作用。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派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將領率兵進攻朝鮮和明將毛文龍部。三月,後金軍渡過大同江佔領平壤,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毛文龍從鐵山轉移撤退到雲從島。與此同時,致書袁崇煥,約其議和,以惑明軍。阿敏軍降服了朝鮮國王李倧,趕走了毛文龍。三戰三捷,皇太極用戰功證明自己具備統帥能力,鞏固了汗位。明廷令袁崇煥發兵救援,乘虛搗毀敵巢。袁崇煥以朝鮮戰事已經結束,無虛可搗為由加以拒絕。袁崇煥在錦州、大凌河、小凌河屯田築城,對後金採取積極防禦策略。五月,皇太極親自率師攻擊袁承煥寧錦防線,包圍錦州,攻擊寧遠,損失慘重無功而返。
皇太極堅持乃父的八旗制度,以八個固山額真分領八旗。八旗的固山額真分別是,正黃旗那穆泰、鑲黃旗額駙達爾漢、正紅旗額駙和碩圖、鑲紅旗博爾晉、鑲藍旗額駙顧三泰、正藍旗托博輝、鑲白旗徹爾格、正白旗喀克篤禮。設十六大臣贊理庶政,處理八旗訟獄,另設十六大臣,參理訟獄。對漢人採取比較寬鬆政策,以安定民心。崇禎四年七月,後金仿照明制,設立六部,分理政務。以貝勒多爾袞、德格類、薩哈廉、岳托、濟爾哈朗、阿巴泰分管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每部滿、漢、蒙古分設承政官,下設參政官各八員,啟心郎各一員,改巴克什為筆帖式。重視文官在管理國家中的作用。強調「以文治世,以武克敵」,開科取士,取通滿、漢、蒙古書意者為舉人。令宗室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都要讀書識字。禁止私立寺廟,僧道違律,責令還俗,禁止巫婆神漢迷信活動。設言官,定服制,排班次,更禮儀。禁止子弟告父兄,妻妾告丈夫。皇太極在清算政敵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的同時,晉陞宗室子弟濟爾哈朗(阿敏之弟)、多爾袞、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岳托(代善之子)、豪格(皇太極長子)、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同母弟)、杜度(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等八人為和碩貝勒。
明天啟七年,皇太極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後幾經升降勒)、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尋以包庇莽古爾泰罪被降為多羅貝)、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另有蒙古貝勒巴達禮、吳克善、額哲為和碩親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別被封為恭順王、懷順王、智順王。每旗增置三名議政大臣,參議國政,防止皇上失德和決策錯誤。設立理藩院,專門處理蒙古各部事務。設都察院,主管監察、建議、彈劾。分漢軍為左右兩旗,分別以石廷柱、馬光遠為都統。把重騎射作為祖制,告誡後代子孫務必遵守。崇禎八年,建立蒙古八旗,以蒙古人為都統。崇禎十五年,在取得寧錦戰役勝利後,設立漢軍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石廷柱等漢人為都統。十月,用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而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裁決庶政,決定不了的再上奏。皇太極逐漸完善國家管理制度,如制定諸王、貝勒、貝子、公住宅制度和王公貝勒相見禮儀,以及圍獵誤傷人馬、朝會失誤處分條例等等。
皇太極在女真各部和察哈爾外圍部落歸順的情況下,征服尚未歸順的蒙古察哈爾等部已成當務之急。他對蒙古人,延續其父威脅、利誘、離間、拉攏並用的政策。對歸附的蒙古科爾沁部和內喀爾喀部(巴林、札魯特、巴岳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特)、喀喇沁部,封其首領為汗、巴圖魯,對服從蒙古林丹汗指揮的多羅特部實行討伐。察哈爾蒙古部落大部分投靠皇太極,只有林丹汗腳踩兩隻船,游移於大明與後金之間。林丹汗是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擁眾號稱四十萬,對蒙古其他部落具有一定影響和號召力,皇太極視其為眼中釘。他拉攏、策反察哈爾外圍各部落,使察哈爾林丹汗孤立無援失去屏障。皇太極曾三次親率大軍攻擊察哈爾部,削弱察哈爾林丹汗的勢力。崇禎元年二月,皇太極親征察哈爾多洛特部,殺死台吉古魯,俘獲人口一萬多人;九月,皇太極再度親征察哈爾席爾哈、席伯圖、英、湯圖諸處,搶掠了一些人畜而還;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四月,皇太極糾合科爾沁、札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總兵力約10萬人,向察哈爾部林丹汗發動第三次攻擊,林丹汗事先得知消息,率部十萬逃往鄂爾多斯。這位最後一任蒙古大汗,西渡黃河,在永固城一帶大草灘落帳,休養生息,準備東山再起。崇禎七年,林丹汗病逝,其子額哲繼承汗位。察哈爾部土巴濟農、林丹汗的側福晉竇土門、祁他特車爾貝、塞冷布都馬爾等相繼率部向皇太極投降。崇禎八年二月,皇太極派多爾袞、岳托、薩哈廉、多鐸率精騎一萬,遠征察哈爾余部。額哲和母親蘇泰太后獻傳國玉璽投降。皇太極封額哲為察哈爾王,其部落被安置在義州(今朝鮮新義州)。林丹汗幾個福晉也改換門庭,分別做了皇太極和他兄弟、子侄的夫人。皇太極娶了竇土門、囊囊,濟爾哈朗娶了蘇泰,阿巴泰娶了俄爾哲圖,豪格娶了苔絲娜伯奇。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個貝勒齊集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聰明的天汗)。
隨著漠南蒙古各部落歸順,並得到傳國玉璽,崇禎九年四月乙酉日,皇太極在瀋陽即皇帝位,定天下為大清,改元崇德。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岳託分別被封為禮、鄭、睿、豫、肅、成和碩親王。按明、後金、朝鮮原來盟約,明朝為父,後金為兄,朝鮮為弟,朝鮮使臣拜明帝,不拜後金汗。皇太極稱帝,朝鮮使者不跪拜,拒絕把皇太極給朝鮮國王的書信帶回國。皇太極惱怒,十二月,親征朝鮮。朝鮮國王李倧兵敗投降,交出明朝頒發給他的璽印,向清朝稱臣,並送二個兒子和大臣之子入清為人質。皇太極冊封李倧為朝鮮國王。清軍在征朝結束後,派孔有德、尚可喜、阿濟格率舟師攻取明軍駐防的皮島,明總兵沈世魁、金日觀戰死。明千總王國亮、都司胡應登、百總李忠國、石城島都司高繼功、東江總兵沈志祥率石城島將佐軍民相繼投降。努爾哈赤的第二步戰略任務,在皇太極治下徹底完成。大清建立,意味女真人已堂而皇之的開始與大明王朝爭奪天下了。
實際上,與明爭奪天下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後金所處形勢不利,東有朝鮮,西有蒙古,北有卦爾察,還不敢公開挑戰大明,只有把自己打扮成明朝遼東邊軍的受害者,才能師出有名。在在與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爭鬥的同時,皇太極就開始掠奪大明土地、人口和財物,壓縮明朝勢力範圍。崇禎二年(公元1628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女真、蒙古軍,繞過寧錦防線從大安口、龍井關入關,奪取遵化。避開袁崇煥、祖大壽援軍,取道通州、三河圍攻北京,明朝受到重創。崇禎三年三月,在明朝援軍相繼到來之際,皇太極決定留下二貝勒阿敏(四大和碩貝勒之一)、貝勒碩託率兵五千駐守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灤州、遵化四城。崇禎三年五月,祖大壽等攻擊守城清軍,阿敏、那穆泰等大肆屠戮劫掠後,放棄四城,撤回關外。阿敏因屠戮、棄城罪被囚禁致死,碩託、那穆泰等將領受到奪爵、革職等處分。阿敏名下的鑲藍旗和家產人口,轉歸其弟濟爾哈朗。袁崇煥因私自與大清議和,枉殺平遼將軍毛文龍,防守失誤,不守敕令等罪,被凌遲處死。八月,皇太極以祖大壽築城大凌河為由,出兵進攻明寧錦防線,採取圍點打援戰術,屢敗明軍。祖大壽被圍大凌河,彈盡糧絕,獻大凌城,殺何可綱偽降後金。祖大壽詐稱前往錦州潛伏做後金內線,復入錦州。崇禎六年五月,原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其子耿精忠為清初三藩王之一)率部投降後金。皇太極任命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崇禎七年三月,明廣鹿島副將尚可喜(清初三藩王之一)率三島軍民投降後金,被任命為總兵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被編入白鑲皂旗,以別於滿洲八旗。崇禎七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大軍直趨宣府、大同,攻佔上方堡、宣府右衛、保安、得勝堡、崞縣、靈丘,圍攻應州、馬邑、歸化、赤城,同時招撫察哈爾殘部歸降。
崇禎九年七月至十月,阿濟格率蒙古各部軍,多爾袞率多鐸、岳托、豪格等分兩路向明軍發起攻擊,清軍深入保定、安州(今河北真定縣)一帶,掠奪人畜十八萬。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豪格、阿巴泰統左翼兵,岳托、杜度統右翼兵,入侵明境。皇太極親自率軍攻擊山海關,挑戰駐守明軍。濟爾哈朗、多鐸、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等率所部攻擊寧錦防線,分散明軍西線防禦,掩護多爾袞等掠略明境。崇禎十一年九月,多爾袞率領清軍,突破長城牆子嶺(今密雲縣城東80里),薊遼總督兵部侍郎吳阿衡戰死。清軍兵分兩路向南流竄。攻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和高陽城,兵入濟南。清軍歷經五個月,深入關內二千里,攻陷畿內和山東一府三州五十七縣,城池七十餘座,俘獲人口五十多萬,搶掠財物無數。宣大總督盧象升在巨鹿戰死。退休在高陽家中的明原兵部尚書孫承宗,帶領高陽軍民抗擊清軍,壯烈犧牲。濟南被攻破時,山東布政使張秉文戰死,德王朱由樞等被俘。盧象升戰死後,明軍並未組織有效抵抗,二十四戰皆敗,清軍搶掠五個月從山東撤退。明軍眼看清軍車載馬馱,堂而皇之的強迫五十萬俘虜從青山口撤出關外,不敢追擊。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明朝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關外明軍防線主要有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塔山、山海關、大小凌河等據點。吳三桂為寧遠團練總兵駐守寧遠,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為左總督駐守錦州,馬科為山海關總兵駐守山海關。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發起寧錦戰役。首先,令多爾袞、豪格、杜度、阿巴泰、濟爾哈朗、多鐸等在義州築城,駐軍屯田,進逼山海關,對明朝各據點駐軍進行騷擾性襲擊;然後,派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將領,輪番包圍錦州、松山,採取圍點打援,深溝高壘困死錦州的戰術。洪承疇以兵六萬援助錦州,駐紮在松山北崗。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大軍,進抵錦州城南,從乳峰山至松山,布列步軍七個營,騎兵布置在松山城東、西、北三面,壁壘森嚴,對進攻錦州的清軍進行反包圍。皇太極親率大軍支援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切斷明軍後勤供給,奪取塔山明軍十二屯軍糧。松山糧餉供應不濟,洪承疇計劃移師寧遠。皇太極在松山至寧遠、塔山途中布下伏兵。洪承疇率領六總兵乘夜撤退,突遭清軍伏兵,明軍大敗。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率殘兵退回松山,在夜襲皇太極大本營時,再遭重創。總兵吳三桂、王朴率部逃往杏山,在從杏山逃往寧遠途中,被清軍伏擊而大敗,吳三桂、王朴隻身逃往寧遠。在此次戰役中,五萬明軍戰死七千多匹戰馬被掠。洪承疇等殘餘明軍一萬多人被困松山。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副將夏成德私下投降清軍,約為清軍內應,豪格軍夜半越牆入城,擒獲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祖大樂等明軍將領。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不降被殺,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絕望,獻錦州城,率七千部眾而降。松山、杏山、塔山諸城皆被清軍毀壞,錦州由清將阿巴泰駐守。崇禎帝內外交困,再也無力收復失地,關外明軍據點僅剩寧遠一城。議和不成,皇太極故伎重演,派遣阿巴泰出牆子嶺,入明境搶掠,深入到河北、山東等地,攻克河間、順德、兗州等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殺魯王朱衣珮和明宗室五郡王,掠奪人口、牲畜、財物數以十萬計。
皇太極能文能武,把握形勢,外勤討伐,戰而有功,統一女真,降服蒙古,征服朝鮮,挑戰明朝,開疆拓土,建立大清,內修政事,建立制度,完善機構,強化統治,制約平衡利益集團,關心文教,注重民生。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庚午日,皇太極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二歲,在位十七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嗣位,是為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1661年),謚號章皇帝,廟號世祖,俗稱順治帝,皇太極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崇禎十六年八月,皇太極病逝,儲君未定。豪格、多爾袞二人皆覬覦帝位。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戰功卓著,子承父業理所當然。多爾袞有勇有謀才能卓著、眾望所歸,兄弟三人,若不算兩黃旗,實力最大,兄終弟及也在情理之中。王大臣會議開了好幾天,爭論不休,沒有結果。當時滿洲八旗情況是,正黃旗、鑲黃旗,旗主皇太極,正白旗旗主多爾袞,鑲白旗旗主多鐸、阿濟格(二人是多爾袞同母弟),正紅旗、鑲紅旗旗主代善,正藍旗旗主豪格,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正黃旗、鑲黃旗和豪格的正藍旗實力最強,共有117個牛錄;其次是多爾袞和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據有98個牛錄;代善的兩個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實力最弱,只有96個牛錄。在豪格和多爾袞爭奪帝位時,兩黃旗的鰲拜、索尼、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等堅持擁立皇子,兩白旗的多鐸、阿濟格擁戴多爾袞,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態度成為關鍵,他們傾向誰,誰就能嗣位,然而代善、濟爾哈朗為自身利益著想,既不想立豪格,也不想立多爾袞。兩黃旗無論落到豪格手中,還是多爾袞手中,實力都足以吞併其他旗,吃掉他們只是早晚的事。禮親王代善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商量後,出了個主意,奉福臨嗣大位,由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這樣一來,豪格、多爾袞都得不到兩黃旗,大家也就相安無事了。這個建議,諸王、貝勒、貝子、文武大臣皆無異議,王大臣會議上得到通過。豪格想,我當不了,你多爾袞也當不上,汗位還是我們弟兄的;多爾袞想,我當不上,還撈個輔政噹噹,你豪格什麼都未撈著,二人也就心安理得了。福臨嗣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羅郡王阿達禮、固山貝子碩託(代善之子)謀立多爾袞,代善、多爾袞以謀逆罪將其誅滅。
福臨即位之初,為穩定局面,多爾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外,以攻為守,九月,濟爾哈朗、阿濟格率軍攻擊寧遠衛,拿下了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十二月,鄂羅塞臣、巴都禮討伐黑龍江;順治元年正月,沙爾虎達率師征庫爾喀。對內,樹立多爾袞權威,罷除諸王、貝勒、貝子主管部院之事;部院各官奏事,先請示多爾袞;以悖妄罪,廢和碩肅親王豪格為庶人,誅殺其黨俄莫克圖等;晉封貝勒阿巴泰為郡王。順治元年四月,多爾袞乘李自成入京,崇禎帝自殺,決定入定中原。其間,吳三桂遣使乞師,進討李自成。多爾袞順勢入關,聯合吳三桂,大敗李自成軍。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以馬步軍一萬交由吳三桂指揮,直趨北京城下。李自成棄城西逃,派阿濟格軍追擊李自成。多爾袞入據武英殿,出榜安民,令兵部傳檄直省郡縣,鼓勵文武官員歸順大清。北京以北各城,以及天津、真定等郡縣皆降。為崇禎帝、周后、袁妃等重新發喪。令洪承疇協助處理軍機大事。
多爾袞召開王大臣會議,決定遷都北京,留何洛會為盛京總管,尼堪、碩詹統左右翼,鎮守盛京。多爾袞發布指令:「軍事方殷,衣冠禮樂未遑制定。近簡各官,姑儀明式。」發布總甲法,以十家為單位,實行聯保連坐,解決基層治安問題。順治元年九月甲辰日,福臨從正陽門入宮,多爾袞率滿、漢官員上表勸進。十月乙卯朔,福臨於南郊祭告天地,即皇帝位。頒詔天下,內容不外乎,祖宗創業恢弘,本意永守遼東,奈何賊亂中原,民生塗炭,清軍入關,只為澄清玉宇,救民倒懸,不為佔有天下,做中原皇帝;然而,王公大臣、軍民耆老異口同聲懇請我當天下共主,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祭告天地祖宗,來當這個皇帝了;王公大臣佐命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宜加殊禮、陞官封爵,那些投降歸順的漢族官員,也會做適當安排。新朝伊始,赦免罪犯,免租減稅,照顧鰥寡孤獨,實行仁政,不可忽缺。舉薦堪為世用的懷才抱德隱逸之士,按時舉行科考,朝廷都會照常進行,讀書人不必擔心;至於那些受蒙蔽,上了賊船的山陝軍民,只要歸順大清,悔過自新,可以既往不咎;禁止官吏污罰良民,禁止富戶高利盤剝,禁止越級上告等等。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恢復豪格為和碩肅親王,進封阿濟格為和碩英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確定諸王、貝勒、貝子年俸。以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令其討伐李自成;以豪格為定國大將軍,令其征南明。
順治元年十一月,石廷柱等平定陝西;順治二年三月,多鐸等平定河南;四月二十五日,多鐸所部攻克揚州,屠城十日,數十萬平民死於非命,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殉職;五月,多鐸兵圍南京,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福王)、大學士馬士英逃往太平,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三十一人出城迎降清軍,高傑兒子高元照、劉良佐等二十三人率馬步兵二十三萬多人投降,江南平定;六月,靖國公黃得功在蕪湖戰死,總兵官田雄、馬得功擒朱由崧及其妃嬪獻給清軍;閏六月,阿濟格與李自成十三戰,李自成皆敗,失蹤於九宮山,劉宗敏被殺,宋獻策被俘;左良玉兒子左夢庚、總督袁繼賢等率馬步兵十三萬、船四萬隻投降;派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各省,命吳唯華招撫廣東孫之獬招撫江西,黃允熙招撫福建,江禹緒招撫湖廣,丁之龍招撫雲貴,謝弘儀招撫廣西。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
明制清隨,清初照搬明朝律例、制度。尤其涉及綱常名教、尊卑倫理等方面,清朝全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但在國家管理運作層面上,也加了一些滿族特點,比如,政府六部必須由滿人主導,軍隊保留八旗,廢棄衛所制度等等。清初滿漢矛盾,主要體現在五項政令推行過程中,這五項政令即薙髮、衣冠、圈地(將京畿漢人土地無償劃歸旗人)、投充(失去土地的漢族農民投靠滿人為農奴)、逃人(不甘受壓迫和剝削的農奴逃亡出走)。後三項主要發生在京畿地區,不具全面性。薙髮(剃髮)與易冠服則在全國推行,漢人對薙髮、易冠服反抗最為強烈。清軍一入關,即頒布薙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儒家理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就等於不孝順父母。薙髮令激起漢人強烈反對,京東三河民眾暴動,反對薙髮。多爾袞考慮到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割據政權存在,宣布取消薙(音ti)發令:「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剃髮令未能全面貫徹實行。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弘光政權覆滅,李自成敗歿。六月,清廷重申剃髮令:「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言爭辯,決不輕貸。」朝廷令江南前線的多鐸:「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因反對剃髮,常熟人民堅持鬥爭一個多月,在清軍殘酷屠戮後,剃髮當了順民。江陰人民反對剃髮,武裝抵抗八十一天,近十八萬人在抵抗中被殺害。嘉定因民眾不剃髮,被屠城三次。清軍殘酷鎮壓反對剃髮民眾,「一人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因反對剃髮被殺的漢人,數以十萬計。剃髮令貫徹清代始終,漢人反抗剃髮也始終沒有停止。太平天國反清蓄長發作為反清標誌,清朝名為「發逆」、「長毛」,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下令剪辮子,不剪辮子就是保皇派。易服執行稍微寬鬆點,考慮到窮苦百姓無錢買布做清式衣冠,一般從寬免糾,對士人和官員,就不同了,嚴令禁著違式明朝冠服。清朝難裝特點「圓領露脖,馬蹄袖」,官帽上有頂戴,後垂花翎,民眾帽子稱瓜皮帽,上有紅絨結;明朝男裝「長領、寬袍、廣袖」,網巾罩髮髻,外戴不同帽子,讀書人四方平頂巾,平民國帽,農夫斗笠,官員烏紗帽。一些士人鄙夷清朝官服,「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讚揚明朝冠服為「衣冠文物」。
順治初年,多爾袞掌權,關注熱點是平定南明和農民起義軍殘餘勢力。順治三年正月,以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西征四川。二月,命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同圖賴率師征福建、浙江。八月,博洛等克金華、衢州,殺明蜀王朱盛農、樂安王朱誼石,其大學士謝三賓、閣部宋之普、兵部尚書阮大鋮、刑部尚書蘇壯等投降,浙江平定。以孔友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師征湖廣、廣東、廣西。十一月,博洛自浙江進取福建,克浦城、建寧、延平,明唐王朱聿釗逃往汀州,被阿濟格等追殺,遂定汀州、漳州、泉州、興化,進克福州,福建被平定。張獻忠列寨西充,豪格軍至南部,遣鰲拜等出其不意,襲擊西充,張獻忠戰死,余部一百三十多營被殲滅;豪格遣尼堪等先後克遵義、夔州、茂州、內江、榮昌、富順等縣,四川平定。孔友德計劃自湖廣下贛南入廣東,明桂王的湖廣總督何騰蛟駐守江陰,左良玉、李自成余部袁宗第等投附何騰蛟,號稱十三鎮,駐守湖南湖北。順治四年春,孔友德進駐湘潭,何騰蛟潰走衡州。孔有德軍擊敗何騰蛟水師,水陸並進擊敗明將黃朝選駐守燕子窩的十三萬軍隊,黃朝宣被俘。耿仲明擊敗明將楊國棟,奪取衡州、祁陽、寶慶,斬明魯王朱鼎兆,明桂王逃往桂林。尚可喜進擊圍攻桂陽,在分翔鳳鋪擊敗郝搖旗所部,遂破靖州、沅州,岷王朱埏俊以黎平投降,俘獲明宗室成員二十七人,明將四十七人投降。順治四年十二月,孔友德平定湖南。順治五年四月,孔友德所部攻克辰州、永寧,抵達全州,抓獲明貴溪王朱長標、南威王朱寅衛、長沙王朱由櫛等。九月,清廷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令其討伐湖廣李錦。順治六年五月,改封孔友德為定南王,令征廣西;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令征廣東。八月,鄭親王濟爾哈朗進抵長沙,攻陷湘潭,生擒何騰蛟。辰州、寶慶、靖州、衡州地面的反清力量被肅清,進克全州、道州、黎平等六十餘城,破何騰蛟所部二十八營。順治七年春,濟爾哈朗班師回朝,孔友德進入廣西,於興寧,擒明將黃順、林國瑞,其眾五萬人投降,十二月,拔桂林,桂王逃往南寧,斬明靖江王以下四百七十三人。尚可喜佔領廣州,廣東反清勢力被征服。截止順治七年十二月,江北反叛勢力基本被廓清,所剩惟各地土匪亂民零星武裝,江南明朝殘餘勢力仍在頑強抵抗,東南鄭成功所部,西南南明小朝廷。
多爾袞擅權,排除異己。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初封貝勒。皇太極在瀋陽建立大清,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議政大臣。皇太極死後,王大臣會議決定,奉福臨即位,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為輔政大臣。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商議決定,罷除諸王貝勒分管六部政事。濟爾哈朗曾告喻諸大臣,凡事先報告多爾袞,把多爾袞排在自己前面,甘願位於其下。因此,多爾袞得以專權。固山額真何洛會為討好多爾袞,知道多爾袞與豪格在爭奪帝位時有矛盾,攻訐豪格怨望。多爾袞將豪格削爵,並將其集團的大臣楊善等處死。清廷入關,順治帝稱為叔父攝政王,群臣稱為皇叔攝政王。多爾袞為擴張勢力,以同母弟豫親王多鐸功高為名,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罷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朝政遂由兩兄弟把控。肅親王豪格平四川,功勞卓著,多爾袞卻以小錯,將其削爵囚禁至死,並納其福晉(多爾袞妻妹)為妻,收其家產為己有。豪格集團成員譚泰、鞏阿岱、錫翰等見豪格失勢,遂投附多爾袞。順治五年十一月,多爾袞以「治安天下,有大勛勞「,自尊為皇父攝政王。其獨裁之甚從「禁諸王及內大臣干預部院政事及漢官升降,不論所言是非,皆治罪」可見一斑。他的福晉剛死,即令朝鮮國王,選美女送給他作妾。順治七年十一月,攝政王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墜馬受傷,十二月,死於喀剌城,時年三十九,謚號義皇帝,廟號成宗。十八歲的福臨親政。
順治八年正月,福臨親政,多爾袞屬下蘇克薩哈、詹岱、穆濟倫揭告多爾袞將二白旗移駐永寧——今北京市延慶縣,意欲謀篡大位,殯殮服裝、東珠違制等等。鄭親王濟爾哈朗、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及內大臣等紛紛上疏,揭露多爾袞獨擅威權,背棄誓言,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等等罪行。經過核實,順治帝下令抄沒多爾袞家資,誅其黨何洛會、胡錫等。並將多爾袞的罪行公布中外,削奪其母妻追封,撤廟享。囚禁多爾袞同母弟阿濟格,抄其家,削奪貝子勞親的爵位,降為庶人。諸臣阿附多爾袞,如剛林、祈充、鞏阿岱、譚泰等,皆予處斬問罪。與此同時,為受多爾袞打壓的豪格、濟爾哈朗平反覆爵,封豪格子富壽為和碩顯親王,濟爾哈朗子濟度為多羅簡郡王,勒度為多羅敏郡王。有人懷疑順治帝處置多爾袞的合法性,其實,順治帝處置多爾袞既有私恨,也有派斗。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使皇帝失去了母愛和尊嚴,在順治帝幼小心靈里種下仇恨,這很自然。另一方面,多爾袞對威脅自己地位的豪格、濟爾哈朗集團的迫害也是不爭事實。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為滿清的發展壯大和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多爾袞卻因他與自己爭奪汗位心懷忌恨,於順治五年,將豪格拘禁致死,並將其福晉(妻)佔為己有。不支持多爾袞繼承汗位的濟爾哈朗集團也受到了打壓。多爾袞在執政期間一手遮天,激起其他集團(兩黃旗、兩藍旗)不滿。福臨將多爾袞削爵位、撤廟享、罷謚號、抄家產、除宗籍,以制衡各利益集團、鞏固帝位。
順治帝重文教,崇儒術,採取一系列措施,革除朝廷弊政。調用黨崇雅、金之俊、劉余祐、謝啟光(張鳳翔)、陳之遴等漢人分別為戶、兵、刑、工、禮部尚書,洪承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命諸王、貝勒、貝子分管六部、理藩院、都察院事務。調整了對明殘餘勢力一味鎮壓的政策,實行撫剿並重給出路;鎮壓各地反亂,嚴禁殺良冒功,不準借剿匪之名騷擾百姓。要求巡撫總督,舉劾得當,糾正過去「所舉多冒濫,所劾多微員」,姑息縱容大貪大惡的怪現象。親自黜陟「因仍前弊,持祿養交」的大學士馮銓、工部尚書謝啟光,裁汰稅關冗濫人員,嚴禁稅關官員敲詐商民。停止涿、良鄉等十三州縣圈地活動。禁止巡方御史苞苴請託,允許都撫檢舉糾察他們的不良行為,都察院要考察他們的所作所為。順治帝參照明制,修定了朝儀、襲爵、科舉、祭典等制度,制定武職級別,使朝政管理更加規範。順治帝推崇明太祖。順治十年正月,順治帝閱《通鑑》,問群臣:「漢高祖、文帝、光武及唐太宗、宋高祖、明太祖孰優」。大學士陳名夏說:「唐太宗似過之。」順治帝說:「不然,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歷代之君皆不及也」。順治帝明令太監不可干政,級別不得超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外官有與交結者,發覺一併論死。於內十三衙門立鐵牌,禁止中官竊權納賄、交結官員、越分奏事,違者凌遲處死。向異姓公爵以下,三品以上文官頒發御制《資政要覽》、《范行恆言》、《勸善要言》、《儆心錄》各一部。確定部院滿族官員三年考滿,六年京察制度。要求滿族官員,不要虐待僕人奴隸。順治十二年底,兩廣、湖南、四川基本平定。
張獻忠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撫南將軍,孫可望為眾將之首,李定國能征善戰。順治三年,豪格率軍入川,大西軍潰,張獻忠中箭死於西充。張獻忠死後,大西政權垮台,殘部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所部轉移至貴州、雲南一帶,堅持抗清。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同為張獻忠養子。當時,艾能選已死,所部為孫可望兼并,李定國、劉文秀以兄事孫可望。戰略討論會上,孫、李二人在是否投明問題上發生分歧,李定國主張兵入雲南,建立根據地,聯明抗清;孫可望堅持進入廣西,與明周旋,倘若失敗再轉入南海。大多數將領支持李定國,李定國兵強能戰,孫可望知其不可制,只得採納眾議,投附永曆帝朱由榔(明桂王)。經過再三討價還價,永曆帝封孫可望為秦王,劉文秀、李定國為公爵。順治八年,孫可望遣使迎永曆帝。順治九年,孫可望置永曆帝於貴州安隆所,改安隆所為安隆府。永曆帝依靠孫可望,在貴州安龍建立政權。孫可望派馬吉祥,代表自己控制朝政。孔有德率部出擊貴州,孫可望說永曆帝封李定國為西寧王,令其攻打桂林;封劉文秀為南康王,令其奪取重慶。李定國攻取桂林,孔有德自殺,柳州、梧州、辰州等州郡落入李定國之手。孫可望拉攏劉文秀排斥李定國,李定國獨自為戰,佔領廣東、廣西部分州縣為根據地。
孫可望欲取永曆帝而代之,肆意凌辱永曆帝及其大臣。永曆帝不甘孫可望欺凌,密召和孫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國統軍護駕。孫可望得知永曆帝召李定國,將參與其事的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名朝臣統統殺害。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從南寧退往雲南,路過安龍。孫可望探知李定國行蹤,遣白文選將永曆帝轉移去貴陽。白文選對孫可望存有二心,密告永曆帝不要急於啟程,等待李定國到來。孫可望派劉文秀守雲南,劉文秀對孫可望所為也很反感,遂與李定國、白文選將永曆帝從安南衛(今貴州普安縣)接到昆明。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昌王。李定國派白文選去貴陽,將事情經過告知孫可望,力圖勸孫可望回心轉意共同抗清。孫可望怒斥白文選,將其兵權削奪,軟禁在軍中。順治十四年八月,孫可望親率十萬大軍,攻擊雲南李定國、劉文秀,重新啟用白文選為將。孫可望內鬥不得人心,白文選投奔李定國,孫軍臨陣倒戈紛紛叛離,十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孫可望率五十騎倉惶逃跑。李定國派劉文秀追擊孫可望到貴陽。貴陽守將馮雙禮等隨白文選投附雲南。孫可望逃往長沙,向清朝五省經略洪承疇投降,把貴州、雲南兵力部署情況報告清軍。清廷封孫可望為義王,賜銀一萬二千兩,命其隨軍討伐南明。
順治十四年十二月,順治帝命洪承疇經略五省(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督軍務兼理糧餉,撫鎮以下皆由其節制,攻守便宜行事,同宗室羅託等取貴州。平西大將軍吳三桂從四川出發、征南將軍卓布泰(趙步泰)從廣西出發、羅託從湖南出發,三路大軍攻取貴州;以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師出征雲南。順治十五年五月,三路大軍收復沅靖、攻取貴陽、平越、鎮遠等府,南丹、那地、獨山等州。六月,吳三桂所部大敗南明招討大元帥晉王李定國(原為張獻忠養子、部將,後聯明抗清)部將劉正國,奪取遵義、開州。八月,李定國將王興和南明水西宣撫使安坤等投降清軍。李定國與卓布泰戰於雙河口,李定國兵潰,妻子失散。李定國回到昆明,奉永曆帝奔永昌(永昌於雲南與緬甸交結處之克欽邦、撣邦)。順治十六年正月,三路大軍會師,昆明,李定國派靳統武護送永曆帝,逃往緬甸騰越。雲南、貴州基本蕩平。洪承疇以雲南偏遠,建議清廷效法元、明,以王公坐鎮。三月,清廷命吳三桂坐鎮雲南,尚可喜鎮廣東、耿繼茂鎮四川(十二月移駐廣西,第二年七月移駐福建)。李定國、白文選等堅持抗清鬥爭。
順治十七年,雲南、貴州基本平定,大股反清勢力除李定國、白文選殘部堅持戰鬥在西南邊界而外,活動在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七月,以羅託為安南將軍,率師征討鄭成功。八月,以愛星阿為定西將軍,偕吳三桂,征討李定國、白文選。順治帝未見到討伐鄭、李兩路大軍捷報,就駕鶴西去了。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未見到討伐鄭、李兩路大軍捷報,就駕鶴西去了,時年二十四,在位十八年。其遺詔自列十三條罪,幾乎將生前所為全部否定,以此可見順治帝死前極度矛盾、痛苦。遺詔十三條罪大體如下,一、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法祖制,漸習漢俗,更張舊制,以至國治未臻,民生未遂;二、辜負慈母教訓撫養,子道不終,永違膝下,反給老人家帶來哀痛;三、與宗室諸王貝勒關係疏遠,恩惠不足,情誼隔閡,有愛不周;四、對滿洲之臣缺乏信任,未加依託使其人盡其才,未吸取明朝偏用文人導致滅亡的教訓,委用漢官掌管部院,致使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五、於用人之際,要求才高德馨,不能隨才器使,避之所短,用其所長;六、所用廷臣,明知不肖,不即罷斥,優容姑且,偏私躁忌,容其久任,可謂見賢不能舉,見不肖不能退;七、國用浩繁,兵餉不足,盡給宮中費用,卻減官員俸祿,厚己薄人,益上損下;八、殿宇器具務求精工細作,無益之地靡費驚人,不省不察不體民艱;九、董鄂妃喪祭典禮過於優厚,不能以禮止情,逾越典制濫情不經;十、設立內十三衙門,任用宦官,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明知其弊,不以為戒;十一、喜好清靜,貪圖安逸,宴處深宮,不御朝廷,君臣很少交流,上下情誼阻隔;十二、自恃聰明,不納諫言,臣工緘默,不肯進言;十三、自知有錯,未能省改,過端日積,愆戾愈多。遺囑立玄燁為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關於順治之死有很多版本,一種說法是染天花而死;第二種說法是遁入空門;第三種說法是被鄭成功炮擊而死。這些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福臨確實染過天花;確實為寵妃董鄂氏去世心碎情傷,有皈依佛門的想法(讓和尚溪森為其剃度);幾年前鄭成功後代公布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確有福臨在廈門被炮轟斃之記錄。至於傳說董鄂妃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已被證實為子虛烏有。董鄂妃,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內大臣鄂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入宮,八月被冊封為賢妃,十月晉封皇貴妃,順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順治十五年正月皇四子夭折。董鄂妃貌美,賢淑,德馨,真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里,八百無雙」。順治十七年,董鄂妃卧病三年逝世,順治帝哀痛至極,為之輟朝四個月,為其主持水陸道場,親自撰寫《孝獻皇后行狀》,又命大學士金之俊為其作傳,《御制哀冊》記錄董鄂妃的美顏、嘉行、賢德。董鄂妃之死,順治帝心理失衡萬念俱灰,遂有剃度出家之舉,礙於群臣力勸,只得勉強作罷。由於身心疲憊,免疫力降低,得了天花,不治而亡。這種說法比較在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曾經主政的四大太后中,為什麼慈禧的名聲最差?
※清朝中後期滿洲貴族是否保持用滿語稱呼父母「阿瑪」、「額娘」?
※清朝建立後,只說了三句話,明朝宗室紛紛自投羅網
※揭秘明清朝年末宮中的驅鬼儀式
※為什麼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