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

《如來藏之研究》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12/12/2004 Rev.0, 3/14/2005 Rev.1)2-1.〈第一節 如來與法身〉研讀參考: 1.三類法身:  a)教法身:又稱法義法身,指如來教誡的法與律。  b)功德法身:即五分法身,為無學的無漏功德法。  c)理法身:即佛所內證的緣起與四聖諦。 2.佛入滅後:  a)上座部持現實的佛陀觀,以「依法受持、修行、體悟」而說「肉體雖逝法身在、法身常在而不滅、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以法身為歸依,但這不容易成為一般人的信仰。  b)大眾部持理想(超越常情)的佛陀觀,以「一切如來無有漏法、生身無漏、色身無邊際、壽量亦無邊際」,患病、飲食、睡眠、便利、成佛、入滅皆為示現。  c)初期大乘「般若」與「文殊」法門,著重超越色相、有無,從「真空觀」而說「法身無色」,是上座部以「功德、法性」為法身的大乘化。  d)初期大乘「般舟三昧」與「華嚴」法門,著重以色相莊嚴無盡無礙表現如來的究竟圓滿,從「假相(勝解)觀」而說「法身有相」,接近大眾部「色身無邊際」的佛陀觀。 3.如來藏說以法身為如來藏的同義詞,其色相莊嚴與「華嚴」法門的如來相近。2-1.問題思考: 2-1-1.如來藏思想與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各有什麼關聯? 2-1-2.試舉列說明「法身」的內容。 2-1-3.什麼是「法身有相」說?為何會有此說? 2-1-4.依據什麼而可以說「見法即見佛」? 2-1-5.什麼是「理想的佛陀觀」?為何會有此說?2-2.〈第二節 如來與界〉研讀參考: 1.「界」的重要意義有:  a)性義:即質素、特性,構成事物的元素,如眾生為六界和合所成。  b)類義:即種類,如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善界、不善界。  c)因義:即依止因,如依根、境、識界生種種觸。 2.法界的意義:  a)阿含經:指一切法(意識的對象,17界以外的)均屬之。  b)般若經:一法中無差別的如性,重於從一切法向上體悟法界。  c)文殊經:一切法的絕對真理,一大總相(大一),重於從法界了達一切法。 3.我界:文殊經將眾生、我都稱為「界」,與「法界」、「虛空界」無二無別,「界」已被作為形而上真理的別名,「眾生界」與「我界」已經不只是世俗的假名我了。 4.如來界:  a)如來的舍利是如來遺體的一分,也稱為如來界,是「性」的意義。  b)如來舍利的神秘信仰,與信仰中的如來,在宗教的意境中可能合一。  c)法華經從舍利(塔)見如來,表示如來不般涅槃的常住,這與從如來藏(界,舍利)而顯出如來,思想是一脈相同的。2-2.問題思考: 2-2-1.試舉例說明「界」的含意。 2-2-2.「初期大乘」的修證,與《阿含經》所說有何不同? 2-2-3.般若法門與文殊法門的「法界」含意,有何異、同? 2-2-4.如來藏思想與佛陀舍利仰信,有什麼關聯?2-3.〈第三節 如來與我〉研讀參考: 1.神教的真我論:  a)從眾生的自我直覺,發展出宗教的神秘真我。  b)婆羅門教(《梵書》、《奧義書》)說「梵(萬有的實體)我(個人生命的主體)一如」,我與梵性質同一,是常住不變的、喜樂的、知的、自由(主宰)的。 2.佛教的無我論:  a)無論是眾生的自我直覺,或是宗教的神秘真我,都是出於思辨與想像,是錯誤的認知與執著,是煩惱的根源,生死的根本。  b)五蘊無常、苦故非我:不是我(否定「命即是身(sarIra/遺體)」的斷見)、不異我(否定「命異身異」的常見)、不相在。  c)不但五蘊無我,即使證入正法,也還是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無我所)。如以人格化來形容正法,那佛法也就有傾向有我論的可能。 3.部派佛教出現修正的有我說之背景:  a)西元前二、三世紀從說一切有部分化出來的犢子部系與說轉部系。  b)主要是以下3類問題,固有的佛法不能使一般信眾了解與信受:    i.記憶的問題:以什麼貫通前後而保持記憶?    ii.業報的問題:前死與後生間有什麼聯繫?    iii.縛脫的問題:凡夫與修成聖者有什麼聯繫?  c)說一切有部說「法體恆住,作用隨緣」,體用不一不異,作用起時,能引發「相續」,依五蘊和合、相續,假名為補特伽羅(假名我)而說生死相續。 4.部派佛教修正的真我說:  a)說轉部:在體(常住的「根本蘊、一味蘊」)、用(無常的「根邊蘊、作用蘊」)二蘊的統一中,立勝義補特伽羅(真實我),依此而說有前後五蘊的移轉。  b)犢子部:在有為(三世)與無為(涅槃)外,另立「不可說法藏」(合稱「五法藏」),即不離蘊又不即蘊的「不可說我」(《中論》稱此為「本住」),是「有體」的「假施設」(有別於說一切有部的「假無體」),說諸根依此而生長,有生命主體的意義,與神教的真我相近,又說歸依佛即歸依「於成正覺所依蘊而立的不可說我」。以不可說我為佛(如來),對後期大乘的如來大我說,應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c)一心論者:以「心識」取代真我而成為有情的主導者,來說明前後之相續,與依五蘊(處、界)立我的部派不同。如來藏說有「我」的特性,後來與「心識」相聯合,也與此思想有關。 5.大乘佛教修正的真我說:  a)《上品般若》(西元150~200,玄奘譯)有「實有菩薩」、「五種所知海岸」之說。唯識論師以實有的「真如空」(圓成實性)為菩薩實體來解說,菩薩的「真如空性」就是菩薩的「我」自性,「實有菩薩」只是「真我」的別名。「五種所知海岸」即犢子部的「五法藏」,以此而有「如」即「不可說我」的意解。  b)《清凈毗尼方廣經》(鳩摩羅什譯)有「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之說,異譯本《寂調音所問經》(宋法海譯)作「我分化成若干千色」,意為「自體」(我)變化凡聖差別而我體不二,就如虛空不二的「如」,「我」與「真如、法界」相同,即如來藏說了。  c)《文殊師利現寶藏經》說:人種(眾生界)、法界、虛空界不二。「界」與「我」,已在西元三世紀,這樣的興起而融入大乘了!2-3.問題思考: 2-3-1.神教為何主張有我?佛教為何主張無我? 2-3-2.什麼是「不可說我」?與如來大我說有何關係? 2-3-3.為何「真我」說會滲入主張「無我」的佛教。 2-3-4.佛教哪些思想發展顯然有「真我」的影子?2-4.〈第四節 佛子與佛種性〉研讀參考: 1.胎藏為如來藏之「藏」的主要意義,與「種性」(血統)有關。「佛子」與「佛種性」的譬喻也與此有關,為如來藏說有啟發作用的助緣。 2.《阿含經》以阿羅漢為佛子,《寶積經》以王位的繼承為譬喻,說菩薩將來能成佛,才是「如來真實佛子」。 3.《增壹阿含第44.7經》在四雙八輩前,立「種性人」的階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共十地」立「2.性地」(大眾部稱世第一法為性地),發心趣求佛道的菩薩,都是佛種性所攝,這是重於修學的,與如來藏的如來已具足在胎藏中不同。2-4.問題思考: 2-4-1.試從聲聞與大乘的立場,分別說明什麼是「佛子」? 2-4-2.什麼是種性說?菩薩修學的階位與種性說有何關聯? 2-4-3.試述「佛子、佛種性」與如來藏說的異、同。


推薦閱讀:

這波全球性的保守主義浪潮將會到什麼樣的程度?
負面的思想
如何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裡怎麼做到?
《道德經》的管理思想
我總是會認為別人做事情別有用心,不由自主的往壞的方面想。這是什麼心理?如何調整?

TAG:思想 | 如來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