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思辨性思維?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什麼叫思辨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當我們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可能是:
1)「啊,應該就是凡事都有好壞兩面,得學會從這兩個方面去看待事情。」
2)「就是要學會辨別事情的是非好壞,不要人云亦云。」
3)「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批評別人,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做得不正確的地方。」
「好壞不同面」、「辨別」、「挑戰」,這些關鍵詞的確跟思辨性思維有關,但並不全面,也不完全對,比如觀點本身並無好壞,好壞只是相對而言。
其實關於思辨性思維,我們一直都缺乏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到底什麼是思辨性思維?為何這種能力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那麼受推崇?要培養思辨性思維到底需要怎麼做?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一直都很感興趣,但是我們國家的教育對這種能力的培養缺乏普及性的討論和培養,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
到底何為思辨性思維?(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思考,並因此形成各種想法。但是受到時間、空間、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想法其實存在很多片面性,甚至是帶有歧視性、傾斜性、地區性或者政治性的偏見,而這樣的想法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有些想法阻礙了人們的交流,甚至妨礙了我們心智的發展。
拉斐爾《雅典學院》
但人類都有一種追求真理的好奇心和自我完善的動力。在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時期和古希臘蘇格拉底所處的時代,人們都喜歡用辯論的方式去認識問題,並藉以提高自己思維的縝密性,傳播觀點和提升自我價值。在那樣的環境下,思想交流有一個基本的立足點:沒有誰是所謂的權威,沒有什麼觀點是不可以拿來討論的。
這種用辯論來提升思維質量的傳統,西方國家延續得比我們中國要好。自1950年代以來,思辨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作為一種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的思維模式和能力,逐漸在西方國家以學術的形式被廣泛地討論和研究,並成為西方國家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種思維能力和思維訓練。
在1987年,思辨性思維方面的專家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在關於思辨性思維培養和改革的國家大會上,對思辨性思維提出了一個比較全面但相對籠統的說法:思辨性思維是一種系統性的思考過程,思辨者在這當中積極而有技巧性地認識、運用、分析、歸納並評估外部信息或內部想法,所用方法包括觀察,體驗,反思,質疑,對比和溝通等。在符合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思辨中得出的新觀點如果具有如此特性:更清晰,更準確,更精細,更一致,更有說服力,更嚴謹,更有深度及廣度,並且更公平,這就是一個更好的觀點。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思辨性思維包含了科學思維,邏輯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經濟思維,數學思維,道德思維和哲學思維,並用這些思維從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檢驗(examine)某個觀點的結構和元素:即其目的、問題、論斷、概念、原因、影響和後果,實際運用中的證據和支撐這個觀點的理論體系。
簡單地說,思辨性思維包括兩部分:一是檢驗舊觀點/舊信仰,生成新觀點/新信仰的知識和技能,二是思維習慣,即主動運用思辨性思維看待世界,並採取行動。
思辨性思維:1)思維技能;2)思維習慣
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的觀點全面而學術,但在具體怎麼操作性仍不夠清晰。但是他們的定義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科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思辨性思維進行研究,並對思辨性思維應該怎麼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Stephen Brookfield(2012)在他的書《怎麼教思辨性思維?》(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提出,想要培養思辨性思維,首先,我們得「捕抓」已有的觀念(Hunting assumptions)。
當我們細細思考,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就是在各式觀念的引導下進行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這些觀點對自己的影響,並理所當然且心甘情願地任由那些觀念對我們進行「擺布」。
比如早上起床後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刷牙洗臉,因為在我們的觀念里,刷牙洗臉讓我們乾淨,讓我們健康。再比如,我們都會認為,考上了好大學,拿到了好文憑,才可能在當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得到好公司的青睞。我們很少去質疑我們腦子裡或者社會中存在的觀念,而這正是思辨性思維的出發點。
觀念不一定是對的!
Brookfield說,我們都生活在三種類型的觀念下:
1)普世默認的觀念(Paradimatic assumptions),即那種在我們腦子裡根深蒂固且牢不可摧的觀念,這些觀念甚至成為一種潛意識,讓我們本性地認為,這樣的觀點是對的。比如,男人和女人,誰是更好的領導者?在男權社會裡(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很多人本能地認為,男人肯定是比女人更好的領導者。
2)約定俗成的觀念(Prescriptive assumptions),即那種在特定的場合,我們需要怎麼做,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是我們在教育,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識習得的觀念。比如,當你認為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差,他就應該再加把勁學習;只要他勤奮,有決心,就能夠提高成績。
3)日常形成的觀念(Casual assumptions),即那種關於生活要怎麼進行和為人處世得怎麼做等的觀念。這樣的觀念很多是無意識中形成,也是最普通,最普遍的。如,我們要尊重長輩,與人和平相處;大學畢業就得出來就要找工作等等。
Stephen Brookfield認為,思辨性思維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捕抓觀念(hunting assumptions),就是你有意識地、敏感地用思辨性思維去看待某個觀點。捕抓觀念有時發生在你意識到這個觀念跟你遇到的實際情況並不一致,有時因為別人對你這個觀念提出了挑戰。此時的你並不著急著對原有觀念進行辯護,而是先把觀點的對與錯放一邊。
第二步,檢查觀念(checking assumptions),先檢查這個觀點本身的有效性,它什麼時候說得過去,什麼時候又說不過去。它是因為你原有的經驗讓你深信不疑,還是因為某一個權威的聲音告訴你是對的。此時的你帶著一顆開放的心,來檢查原有觀念是否真的那麼有效。
第三步,從不同角度看待這個觀念( seeing thing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從現實環境和條件出發,可以從科學,文化,歷史等角度去看待這個觀點,也可以從主客觀角度去看待這個觀點。比如,你是一個很嚴格很負責的老師,你覺得自己的做法對學生很有用。但是當你讓學生匿名評價你的工作,你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評價。
第四步:採取改進後的行動 (taking informed action),在我們進行了合理的解讀,分析和評估後,我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也許當你採取行動時,別人可能狐疑不信,你得告訴他/她你的思考過程和證據。
思辨性思維並不一定讓你得到一個更正確的觀念,但是這是一個自我辯證的過程,你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尋找解讀方式和證據,並嘗試說服自己,說服別人。經過一番有價值的思維掙扎後,你得到的新觀念可能更符合你的實際情況,更符合你內心的需求,也有可能讓你之前耿耿於懷的困擾得以釋然。
比如,你有一個學生時不時會遲到,你對他/她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兩次。但是過了幾天,他/她第三次遲到了,你壓制了很久的憤怒如火山爆發,一見到這個學生就大發雷霆,「你是不是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你眼裡還有規矩嗎?」「你為何不考慮一下班集體的榮譽?」,學生只是低頭地聽你的責罵。你怒不可遏,把家長都叫了過來。
場景A)沒想到,來的並非他/她的父母,而是他/她的外婆。外婆告訴你,學生從小跟著外公外婆住。現在兩個人腿腳不麻利,學生很孝順,每天都起來給他們做早餐,有時候不小心就遲到了。
場景B)媽媽來了之後,告訴你學生在路上被人家的自行車撞到並跌倒在路上了,所幸無大礙,但卻遲到了。學生本來想跟老師你解釋的,但是你批頭一頓大罵,並沒給他/她解釋的機會。
如果你是這個老師,當你聽到這兩個場景里外婆或者媽媽的解釋之後,你還會大發雷霆嗎?你又會不會覺得自己的觀念里是不是有一些沒那麼合理的地方?
可以說,思辨性思維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它讓我們撥開一些雲霧,把事實的真相看得稍微更清楚一些。在網路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天都被各種聲音所掩蓋,因此想要辯證地聽取各種聲音,看待各種觀點,且不被那些虛假無益的信息和觀點牽著鼻子走,思辨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Reference:
Education in a Competitive and Globalizing World : Critical Thinking. Hauppauge, US: Nova, 2011. ProQuest ebrary. Web. 14 November 2016.
Brookfield, S. (2012). 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JOSSEY-BASS.
Brookfield, Stephen D., and Stephen Preskill. Discussion as a way of teaching. Vol. 8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9.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
推薦閱讀:
※What Is E
※What?在紐西蘭竟然這樣生孩子!
※Thats What I call Music(一邊倏來忽往,一邊蝦米)
※PHEBE Music:What Now—Rihanna
※What does a high quality online course look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