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姓氏來源
06-14
百家姓,看看自己的姓氏起源地吧百家姓氏最新如下: —————————————————————————————————————————————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鬱 胥能蒼雙 聞莘party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翟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後桓公 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1、、、、房姓——感恩戴德 投桃報李 傳說上古堯帝見兒子丹朱沒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就把帝位傳給了舜。舜繼位之後,感激堯的恩德,就把丹朱封在舟淵,國號「庚」。又封丹朱的兒子陵在房邑,稱房邑侯,房邑侯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奉房陵為始祖。 2、、、、蔣姓——一脈相承 源於姬姓 蔣姓是一個大姓,佔百家姓第十三位。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確立宗法,建立典章,開始了諸侯大分封。《唐書宰相世系表》曰:「周公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子孫以國為氏。」蔣國的位置在河南固始縣西北一帶。周朝的歷代君王都姓姬,所以蔣姓源於姬姓。 五代時期,西漢蔣詡的後人蔣顯出任明時的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後來成為寧波望族,逐漸發展到浙東福建以及其它地方。蔣姓遷台,始於南明永曆年間,當時有位叫蔣毅安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反清復明,後來參加光復台灣的壯舉。 3、、、、關姓——滿族大姓 有一種說法,關姓起源於夏朝末年,當時的皇帝夏桀荒誕無道,殘害百姓,暴行罄竹難書,其中一位正直賢明的大臣叫關龍逢,以社稷大業為重,不顧個人安危,一次又一次引黃圖規勸夏桀。夏桀不聽,反認為關龍逢謠言惑眾,下令把黃圖焚毀,將關龍逢殺了。後人便以先人名字中的關用作自己的姓氏。 有學者認為,關龍逢就是豢龍逢,是舜帝時豢龍氏的後代,以養龍為生,舜帝曾賜以複姓董父。 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河南靈寶)時,被關令尹堯攔截,非要老子留下一篇文章才可過關。於是老子寫了不朽的《道德經》,關令尹堯的子孫就以函谷關的關為姓。 關姓也是滿族人的一個主要姓氏。 4、、、、徐姓——以姓氏命名的徐州 幾千年前,伯益的兒子若木封在徐國(安徽泗縣),到了周穆王時有個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漸強。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逐漸不理朝政,徐君偃起兵造反,不料,讓周穆王知道了,他乘坐造父駕驛的千里馬從昆崙山趕到徐城。徐偃王不想士兵流血犧牲,於是掛起免戰牌躲進深山,這山就是徐山,這城就叫徐州。後來周武王獲悉徐偃王如此得人心,便讓他的兒子繼續治理徐國,於是,他們以徐為姓,奉徐君偃為始祖。 5、、、、張姓——人數最多的姓氏 相傳在黃帝部落里有個叫揮的人,他聰明,愛動腦筋。有一次,他從天空星座的排列組合上得到啟發,發明了弓。那時的人們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他一個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賜姓張。張姓就這麼誕生了,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 從始祖開始將近十世,以後遷到河北省清河縣,張姓始祖迅速繁衍。中國張姓人口有一億多,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是人數最多的姓。 6、、、、王姓——天下王氏出太原 東周時候的第十一個王的兒子子喬,又叫太子晉,因頂撞父王被貶為庶民,當了老百姓,發配到現太原地區。兒子宗敬在這裡時間長了之後,老百姓都因他是帝王人家門戶的人,便叫他王家,漸漸演變成了王姓。以後,世代子子孫孫長期居住太原,王姓從此繁衍開來,形成太原王。傳到第十八代孫王翦正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兼并六國之時,王翦父子以武力替秦朝滅了六國中的五國,可惜生不逢時,秦朝好景不長,王翦便逃到山東琅琊韜光養晦,於是又引申出人才輩出的琅琊王。自漢以後,太原王、琅琊王向四方遷移,人口大增。 王姓的由來最初指君王家的後裔,然而,自漢至唐,姓王的宰相出了92名,稱王的卻寥寥無幾。 王姓在兩、三千年的發展史上,並非只有與子喬一脈相傳,例如商代的劉姓始祖比干、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王子無忌以及田氏齊王等等,都有子孫稱為王氏。王姓後來繁衍成中國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 7、、、、李姓——南方李 北方虎 在相當多的李氏族譜記載:黃帝軒轅及孫子顓頊是李氏的遠祖,其後裔有個叫皋陶,帝堯時,擔任理官的職務(司法長官),皋陶每次審理案件明察秋毫,公正無私,深受百姓愛戴。於是,子孫便以祖上官職「理」為氏。 到了商末,有位大臣李真,因為看不慣紂王的暴行被處死,李真的夫人攜帶兒子避難外逃,一路上飢餓難忍,靠摘李樹的果子維持生命。處於感恩之情,夫人讓兒子以李為姓。古時,李與理本可相通,李樹也就成為李姓先人崇拜的一種圖騰了。 南方的說法跟北方有很大差別。在古代巴人居住的地區他們以虎作為圖騰,巴人族裡,虎與李發音一樣。所以,北李和南李未必同一個始祖,但大多數人將老子李耳作為自己的始祖。 天下李姓均以隴西為源頭(甘肅隴山以西),那裡是古代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之一,隴西堂是李姓人家的堂號。 8、、、、陳姓——寶島第一大姓 陳姓在三千年的發展史上也派生出幾十個其他的姓氏,譬如田、孫、王、胡、袁、薛、敬、仲等等,真可謂「左道相逢皆叔侄,問知身世是陳親」。 春秋時,陳國宮廷的內亂,有個叫陳完的公子避姓去了齊國,改姓為田。齊國最初是姜子牙受封的地方,歷史上叫做「姜齊」。到了陳完的九世孫田和改稱田齊。陳胡公的後代孫武,他的祖先也姓陳,王莽稱帝後,生怕大臣不知他出生的字貴,於是往往自我介紹自己是田齊王室後裔,原姓陳。 廣東是陳氏南遷後集中聚居的主要省份,陳氏在廣東位居十大姓氏的前茅。歷朝歷代,陳姓名人輩出,在寶島台灣,陳姓也算得上第一大姓,據統計,全球姓陳的華人超過七千萬,如果加上由陳姓派生的其他姓氏,總人口將超出一萬。 陳姓在三千年的發展史上也派生出幾十個其他的姓氏,譬如田、孫、王、胡、袁、薛、敬、仲等等,真可謂「左道相逢皆叔侄,問知身世是陳親」。 春秋時,陳國宮廷的內亂,有個叫陳完的公子避姓去了齊國,改姓為田。齊國最初是姜子牙受封的地方,歷史上叫做「姜齊」。到了陳完的九世孫田和改稱田齊。陳胡公的後代孫武,他的祖先也姓陳,王莽稱帝後,生怕大臣不知他出生的字貴,於是往往自我介紹自己是田齊王室後裔,原姓陳。 廣東是陳氏南遷後集中聚居的主要省份,陳氏在廣東位居十大姓氏的前茅。歷朝歷代,陳姓名人輩出,在寶島台灣,陳姓也算得上第一大姓,據統計,全球姓陳的華人超過七千萬,如果加上由陳姓派生的其他姓氏,總人口將超出一萬。 9、、、、趙姓——人家的圖騰——鳳凰 山西洪洞縣趙城又名鳳凰城,是趙姓主要發源地。龍與鳳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鳳是遠古時代少昊部落的圖騰,他們最初生活在山東曲阜一帶。少昊的孫子皋陶,長子伯益都是趙姓的老祖宗,所以鳳凰就是趙姓人家的圖騰。 伯益後人傳到西周有個叫造父,專為周穆王姬滿養馬馴馬,他讓造父駕八匹千里馬,又帶上衛士和大批金銀珠寶去見西王母。他從如今的西安出發,北上內蒙向西穿過新疆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國之後,又西進中亞、西亞的吉爾吉斯草原,二年多時間內行程三萬多里,靠的全是造父的馬車。後來徐偃王聯合諸侯國造反,又是造父駕千里馬讓周穆王帶兵及時趕去平定叛亂。造父有功,封在趙城,賜姓趙。 10、、、、方姓——始於河南 興在福建 遠古時代是一個充滿了神奇與傳說的時代,大約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間兼并戰爭不斷。南方有一個部落首領蚩尤掠奪成性,勇猛好戰,把炎帝部落趕到了黃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區。於是炎黃二人攜手合作對蚩尤展開了有名的涿鹿之戰。蚩尤敗走山東,黃帝乘勝追擊擒殺了兇悍的蚩尤。炎帝後裔榆罔之子雷因輔佐黃帝伐蚩尤有功,封與方山,雷的子孫以地為氏,以方為姓。方雷氏的後裔到了山東與東夷人融合,成了強大的方國,又叫方夷,又降服於周朝。古本《竹書紀年》對此有所記載「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來源姓氏學家更傾向於較現實的說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一個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謀。其後代以氏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漢以來,方氏家族南遷,在福建、漳州的龍溪成為望族。 11、、、、錢姓——舉足輕重的錢府上士 說到錢姓,誰都會把它與金錢聯想在一起。貨幣的出現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貨幣就要有管理貨幣的官員。大約在西周,設了「錢府上士」一職(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銀行行長)。錢府上士的作用如此重要,其後人不禁就把錢用作自己的姓。 歷史上通常把彭祖列為錢姓的始祖。一是彭祖裔孫孚曾任錢府上士,二是因為彭祖本人姓篯,因為錢是常見姓,篯是彭祖的專用姓。 12、、、、武姓——是非功過 後人評說 在商朝的歷史舞台上,活躍過一批武氏先前人物:滅了夏朝之後改名武湯、成湯的商王朝的建立者湯;在位59年、商朝頗有作為的國王殷高宗武丁;西周時,還有殷國國君武庚。武湯、武丁、武庚按姓氏來說,他們是契的後裔,子姓的始祖。當年子姓的後代在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國,宋國有個宋戴公,他的子孫有的便以他的謚號「戴」為姓。戴的兒子在位18年,死後被謚稱為宋武公,武公的後代也已謚號「武」作為姓氏,所以武湯、武丁雖然不姓武,但他們卻是武姓的老祖宗。 武氏在隋唐兩朝的歷史上,出了好幾代傑出的人物,武則天就是其中的代表。武則天從一位普通的宮女,歷經沉浮,最後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執政長達數十年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對姓氏較為看重,她為了削弱李唐政權的地位,把《貞觀氏族志》改為《姓氏錄》,並將武家列入第一等。她還重用武氏家人,形成強大的宗族勢力。由此可見,姓氏在封建社會的權利鬥爭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在武則天身後的一千多年裡,對這位女皇的褒貶仍不絕於世。 13、、、、柏姓——貴族姓氏 按史料記載,柏姓曾是華夏民族在遠古時期的貴族姓氏,因為柏姓人天資聰穎,所以曾有多人當過上古皇帝的老師。這些上古先哲的後代曾在河南西平縣西部建立過一個柏國,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弱小的柏國被楚國滅掉了。如今,在柏國故地,仍矗立著一座建於北宋時期的寶岩寺塔,這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塔於塔下民間盛傳的柏皇氏的傳說相映成趣。 相傳上古時期東方部族的一個首領叫做柏皇氏,因為他們以柏樹作為圖騰對象,所以又稱柏皇氏為柏芝。柏芝曾擔任過伏羲的助手,傳說,聞名中外的中華太極八卦圖,便是遠古時期三皇之首的伏羲發明的。當時有一隻龍首蛇身的怪物,見到伏羲後便精神抖擻,背上龍磷閃閃發光,構成一組圖案,伏羲見狀只顧頂禮膜拜,而柏皇氏卻用燒過的木炭將圖案畫在大石上,獻給了伏羲,籍此發明了太極八卦圖。顯然,這其中凝聚了柏姓人的聰穎與智慧。柏皇氏勤勞於天下而不居功,造福於百姓而無所欲求,所以深得百姓的擁護,並尊為柏皇。他居住在柏皇山,其後人便以「柏」作為自己的姓氏。 柏姓的另一支起源形成於春秋時期,當時的柏國百姓以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14、、、、戴姓——名門望族畫壇創奇蹟 宋姓和戴姓是一個家族,戴氏的得姓是從宋戴公的兒子宋子文開始的。到了宋武公之後,他的子孫也已先祖的謚號「武」作為姓氏。在當時的宋國,宋姓、戴姓、武姓還有庄姓、宣姓、穆姓和孔姓情同手足,因為都是商王朝的後裔,原本都姓「子」。 戴姓除源於子姓這一主流之外,戴還有幾個來源,一支是當時有個同姓諸侯小國——戴國,被鄭國兼并後,戴國子孫為不忘先祖,以「戴」為姓;另一支是由殷改姓為戴的,殷的字義為「盛」,戴子也有增益的意思,二字義相近,於是有一部分殷氏後來改戴為姓;源自姬姓則是戴的又一種說法。 河南是戴姓的發源地,戴姓由河南遷往江蘇、安徽和浙江,並在這三個地區發展成為望族。戴姓進入漢代已是一個常見的大姓,江蘇揚州古時稱廣陵,是戴姓的一個主要郡望。 浙江在明代初年,西子湖畔有一個製造金銀器的工匠戴進,後轉向繪畫,對山水、人物、花鳥、神像都有獨到的藝術造詣。戴進三十九歲時受召入皇宮,成為南京院體畫的代表人物,是浙派山水的首席畫師。 清代杭州還出了一個以戴熙為首的繪畫世家,他的弟弟戴煦,兒子戴有恆,以及孫子戴兆登,均以山水畫享譽於世。 15、、、、江姓——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江姓 唐時大詩人李白曾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途中忽獲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做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早發白帝城》。詩中的江陵成了暮色蒼茫中溫暖的燈火,成了令人心馳神往的親切家園。我們許多人正是從李白這首詩里才了解到湖北境內,長江邊上有這麼一座引人矚目的江陵縣城。其實,早在唐朝以前,江陵就非常出名,曾是周朝時代江國所在,而且是江姓人的始居地。 據《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江姓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的後代。當年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伯益的一個叫恩成的兒子受封於江陵,稱作江國。江國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恩成的後裔便「以國為姓」而姓江。由此可見,江姓從恩成到伯益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顓頊帝那裡去,所以,江姓的確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 16、、、、羅姓——圖騰演變成羅姓 「祝融」不是人名,是一種職位——火神。相傳,黃帝的曾孫顓頊生有二子,黎和吳回,先後擔任祝融,後來吳回生了陸終,陸終的幼子季連在荊楚一帶立國,以米為姓。季連的孫子穴熊當了荊楚的國君後才以熊為姓,羅姓就是從熊姓中演變來的。眾所周知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國被秦滅亡後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是穴熊的後裔,所以,熊姓的後裔和從熊姓演變過來的羅姓還真有點緣分。 有句成語叫「天羅地網」,羅在甲骨文中字形象一張捕鳥用的網,於是有學者提出最早織網捕鳥的部落叫羅部落,他們以「羅」為圖騰,漸漸變成部落的姓氏。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楚靈王想把賴國消滅,姓賴的族人逃到羅國該姓羅,後來羅國又被楚靈王消滅,羅姓人又來到傅國該姓傅。所以賴、羅的老祖宗該是傅說,三個姓氏血統混合成為一家人。 17、、、、花姓——女中豪傑,忠孝英名千古傳頌 花字是我們最為常見和最為常用的字,可是你知道嗎?在漢代以前,還沒有花字,那時候使用的是另一個字——華。華與花曾一度通用不分,花姓是從華姓中分出的一個支脈。除《述異記》記載的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人名是在唐朝。 18、、、、養姓——百步穿楊 絕技驚鬼神 在周朝時有個養國,後來被楚國滅掉,春秋時期,養國是楚大夫養由基的封邑。養由基是古代有名的神箭手。據說,一次他跟人家比箭,叫人在楊樹葉上做記號,然後在百步之外箭箭命中樹葉,「百步穿楊」由此而來。 又傳說楚國有隻善於接箭的通臂猿。有一次,楚共王去荊山打獵,正碰上這隻通臂猿,楚共王命人將其團團圍住,用箭射它,但都被它接住。楚共王叫來養由基,這隻通臂猿一聽養由基的名字,嚇得大聲嚎叫,對著養由基全身顫抖,結果被養由基一箭射中心窩。養由基被認為是箭法驚鬼神,後人形容某人箭法高明,就常將他比之為養由基。 養由基那百步穿楊的射箭絕技,今天只能在運動場里才能見到,而安居樂業的養姓後人,正以新的方式生活著。 19、、、、沙姓——眾說紛紜說沙姓 沙姓最早源於上古時神農氏的後裔。炎帝時有個臣子名叫夙沙氏,後人把它簡化為沙姓;還有一支是湯王后裔,商朝末年,殷紂王的庶兄徽子啟受封於宋國,他的後代當中有人被封於沙這個地方,即今天河北省大名縣東面。他們以地名為姓,成為沙姓;還有一支出於沙隨氏。沙隨是春秋時宋國的領地,位於河南省寧陵東北部。《春秋》中記載,成公十六年,晉會諸侯於沙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古時的諸侯公爵,在失去國家以後,就以沙作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沙姓源自於回族。回族人對屠殺牲畜稱為「宰」,因為他們忌諱「殺」子,但有一部分回族人反教成為漢人後,他們卻偏要以沙為姓氏。「殺」同「沙」音同字不同而已。 20、、、、冉姓——曇花一現的冉姓發源地 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個兒子名叫季載,曾經跟隨周公旦平定武庚、三監軍叛亂,立有戰功,是個頗有政治才幹的人。他官至司空,是「成康之治」時期的重臣。季載的封地在冉這個地方,就是現今河南省平輿縣北部的射橋鄉古城村,所以又稱他為冉季載。 古時候,冉這個地方叫沈。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敬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06年,古沈國被蔡照侯執政的蔡國滅了,有著百年興衰史的古沈國沒能躲過戰爭的劫難,帶著遺憾和悲哀默默退出了中國歷史舞台。在古沈國的故地,後來秦王朝在這裡設置了平輿縣。 21、、、、袁姓——一姓六字」話袁姓 中國姓氏文化包含許多趣事,比方說,除了複姓,一個姓氏你還能寫出不同的字嗎?一般情況下顯然辦不到,但是袁姓在歷史上就曾有「一姓六字」的說法。古時袁、轅、溒、榬、援、爰六字相通。雖然袁姓有六種不同寫法,但他們仍屬同一血脈,同一家人。漢代以後,這六個字的「袁」卻漸漸分開使用了,土口袁成了常見姓,其他五種成了罕見姓。至今,北京、上海、瀋陽還有人姓這些字的姓。 據記載,袁氏出自胡公滿之後,如果尋根溯源,早在三千多年前,陳袁兩姓是一家人。因為陳姓始祖是胡公滿,袁姓又源自胡公滿第十三世孫,這樣,陳袁兩姓儘管出現的時間有先後,但其血脈同源卻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22、、、、蔡姓——以國為姓 公元105年,蔡倫用破布、樹皮、魚網等為材料加工成紙,獻給皇帝。蔡倫的造紙技術一直被朝廷嚴加保密,到了唐朝,才開始由朝鮮傳到世界。 蔡倫老家在湖南萊陽,其先祖曾定居河南上蔡,這裡是蔡國古城遺址。按史書記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叔度,與周武王是兄弟,周武王滅了殷朝之後,把叔度分封到蔡,於是,人們稱他蔡叔度。後來,叔度不服周公涉政,便與管叔鮮、武庚一起叛亂,周公平定叛亂後,發現蔡叔度的兒子蔡仲倒還爭氣,就把他封回原地。後來,蔡國不斷受到楚國的侵略,於是又從上蔡遷到新蔡、下蔡。 蔡姓以國為姓已有三千年歷史了,蔡叔度作為蔡姓始祖,再往上推,他是周文王和后稷的傳人,所以黃帝是蔡姓人名正言順的老祖宗。 23、、、、皺姓——英賢不絕,名人輩出的鄒姓 曲阜在周代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稱為「魯」。在公元前11世紀,鄒國在當時叫邾婁國。《姓氏考略》中說:「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後以為氏,帝顓頊之後所封。」邾婁國很小,它從屬於魯國,後來就被魯穆公改國號為「鄒」。既然鄒姓是顓頊的後代,那與同為一體的朱姓自然就是一家了。 在中國歷史上,鄒姓家族中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似乎不多,但傑出的文人學士卻很多。「鄒魯遺風,英賢不絕,濟濟鄒魯,禮義帷恭。」這是古來稱頌鄒魯兩地之辭。因為魯國出了孔子,鄒國出了孟子,所以鄒魯這兩個字後來被廣泛用來表示文教昌盛之地。與鄒忌齊名的鄒衍也是春秋時期的名士之一,是他使陰陽說和五行說合流。宋代有以氣節自負而史稱忠臣的鄒浩,有御書題賜的宰相鄒應龍,以及跟隨文天祥大義凜然,以身殉國的鄒風等都是名登史書的人物。明清以來,鄒氏家族更是名人輩出。 鄒姓目前已成為全國100個大姓之一,多數分布在我國南方。 24、、、、韋姓——隱姓埋名以「韋」做姓 河南省的滑縣是韋姓的一支起源地。夏朝時,夏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孫文哲在這作諸侯,當時叫豕韋,也稱韋國,國中的子孫便以國為姓。 說到另一支源處,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韓信。最早是漢丞相蕭何月下追韓信,將他舉薦給劉邦,在楚漢相爭中,韓信立有不可估量的大功。後來劉邦卻又懷疑他要謀反,又是蕭何訂計殺害了韓信。所以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韓信以及親人被殺後,蕭何悄悄留下了韓信的一個兒子,送到海南島隱居,為了怕人懷疑,就去掉了韓字的左邊,留下了「韋」字作為姓。從此,韋姓在南方逐漸發展起來。 25、、、、庄姓——一波三折的庄氏家族 庄姓的來源跟楚莊王大有關係。據說,王昭君的故鄉在湖北秭歸東南一帶,當時叫丹陽,晉秋時曾是楚國建都的地方。楚國開國國君熊繹曾是西周大臣,當時周戴王代紂,周天子東征,天下太平,於是論功行賞就把熊繹封到丹陽作了楚國國君。隨後,這個諸侯國又遷都到湖北江陵西北的紀王城,公元前611年,它兼并了各諸侯國。正是這位叱吒風雲的羋旅成了庄姓的始祖。羋旅死後謚號為「庄」,就是楚莊王。「謚」是對某人品德、事迹的追認與頌揚。楚莊王後代便是以謚號「庄」為姓,世代姓庄。 在庄姓的發展過程中,在我國春秋時期,曾出現兩次較大波折,對整個家族影響深遠。 楚莊王後裔庄鞽奉命經略巴、黔中向西征討,很快將勢力擴至雲南滇池一帶。當他得勝班師回朝,不料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均為秦國所佔,一班人馬無從歸處,在歸路被切斷的情況下索性留在雲南作了滇王。他融入少數民族,對西南邊陲的開發功不可沒,直到劉邦統一天下,他們這支人馬方才降漢,回到楚地。 庄姓的第二次波折對其姓氏的存在是一次災難性的重創。《姓氏考略》記載:「漢明帝諱庄,故庄氏改為嚴氏。」魏晉以後雖然有的恢復了本姓,但多數依然姓了嚴,由此看出,庄姓和嚴姓就血緣而言並非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家族。 26、、、、項姓——不以成敗論英雄 說起項姓,人們自然會想到項羽這個名字。這位西楚霸王征戰一生,戰功無數,然而人們更多記住的還是垓下之圍的四面楚歌,是他跟虞姬的生死別離,是他的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的大丈夫氣概。對於項羽的英雄氣概,民間曾有很多傳說。據說項羽在烏江邊自刎之後軀體站立不倒,直到劉邦來到江邊對他拜了幾拜,這位英雄才轟然倒下。如果說中國自古便有以成敗論英雄的習慣,那麼項羽說是一個例外。 說起項羽還會想起著名典故鴻門宴,而提及鴻門宴又不能不說到項伯。項伯是項羽的叔父,項羽率領大軍來到鴻門之後跟范增訂計要殺劉邦,項伯因為與劉邦謀士張良是好朋友,於是,當夜把消息告訴了張良。第二天,當范增命項莊舞劍,以便殺死劉邦,又是項伯上前掩護才使劉邦得以逃生,劉邦建立漢朝後,就賜項伯姓劉。在項姓中,我們多少能看到歷史的很多側面。 姓氏的起源,其中有一種是以亡國的國名為姓,以表明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思念和對統治者的不屈。項姓正是以項國為姓。古項國在河南沈丘縣,和許多諸侯國一樣,項國也被楚國吞併,所以,有了項姓的來源。 27、、、、東姓——聖賢之後 山東省平原縣曾繁衍過一個姓氏——東姓,據史料記載,東姓氏曾在平原郡興旺發達過。 東姓來源有兩支,相傳上古時舜帝有七位好友與舜平輩相處,舜常向他們請教治國之道,待以賓客之禮,世稱他們是賢友。這七個賢人中,最大的叫東不識,傳說是伏羲的後代。他的見解和品德在七人中數最高,東不識的後代就以他的名為姓。另外,大禹的後裔東樓公被封於杞國,東樓公子便以他的名為姓了。 東姓在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並不多,現在知道的有漢代大將軍東關襄;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還有一位東王公,《神異記》中記載著他身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虎尾,是籌管男仙名籍的神話領袖。 28、、、、墨姓——始祖原是治水功臣 提起墨翟和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匯《墨子》一書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墨翟是宋國人,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過儒家學說,因對儒家繁瑣的「禮」不滿開始另立學說,有相當的積極性和進步性,在思想界影響很大,跟儒家並稱為「顯學」。 傳說炎帝神農的後裔墨如見多識廣,是他的建議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後來拜他為師。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之後就封墨如的兒子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胎初就以父名為姓人稱墨胎初。 說起孤竹國就在今天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面,它一直作為夏、商、周王朝的附屬國,公元前256年隨著周王朝的解體而消退。幾千年來,墨胎氏的後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這就是墨了祖先名字的頭一個字成為今天的墨姓。 29、、、、東方姓——黎明的象徵 在我們中華姓氏大家族裡不光只有趙錢孫李這些單姓,還有一部分是複姓,象諸葛、司馬等姓不僅常見,有些還很有地位。 東方姓的始祖是漢代人東方朔,東方朔原本姓張,他出生前父親就死了,母親也在三天後去世,他是由鄰居撫養成人的。據說,他出生時,正好是東方發亮,晨曦初霞,所以取名東方朔。後來漢武帝下詔書招賢,東方朔毛遂自薦,得到一個官職,深得漢武帝寵愛。在民間,東方朔被奉為喜神,他的後代以「東方」作為姓氏。 30、、、、段姓——作繭自縛的太叔段 春秋初期,鄭武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在他母親姜氏睡夢中生下的,取名為「寤生」。二兒子名段,長大後一表人才,面如傅粉而且多力,唇若深朱卻又善射,姜氏十分喜歡段,所以想立段為世子,但鄭武公以長幼為序,沒有答應。鄭武公去世後,大兒子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姜氏逼庄公把京城封給段,人稱段是京城太叔或太叔段。太叔恃母愛,公開招兵買馬企圖奪取權位,庄公卻以母愛弟幼為由不予理會,其實他心裡早已有數,故作糊塗,以促使太叔的野心暴露,才好除之有名。太叔果然中計,就在一切準備就緒即將行動時,鄭莊公先發制人,突然襲擊京城,太叔段只好逃往共國,在那裡自殺了。太叔段的子孫便以名為姓,這就是段姓。31、、、、嚴姓——庄氏避諱 改姓為嚴 提到嚴姓,我們很自然想到「莊嚴」這個辭彙,的確「庄、嚴」在中國姓氏上有一段很有趣的關係。嚴姓的來源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由庄姓改姓而來的。 漢明帝劉庄是安葬在河南孟津的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劉庄繼位第二年,就改年號為永平,在位十八年,謚號為明帝。就因為這位漢明帝叫劉庄,國人就得改姓避諱了,凡是姓庄的都不能姓庄了。當時的一代學士庄光和大學者庄忌都只好把自己的庄姓改為嚴姓。後為嚴光的庄光就是嚴姓人的始祖。這種因避諱而改姓究竟始於何時已無從查實,但據史書記載,至少在漢代達到了及至。 避諱分為兩類,普通人因歷朝帝王之名改姓而諱叫公諱;若因家族中祖宗之名舉家共諱叫私諱,也叫家諱。所謂避諱,就是不得直接使用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取名。 早在楚國時,楚代的後代就以嚴為姓,楚國本姓米,庄字出自楚王,而嚴姓又於楚莊王的後人所承傳,庄與嚴兩姓實在同出一源。 32、、、、牧姓——以官職命名的牧姓 相傳周朝時設有官職叫「牧師令」負責掌管牧場以及養馬等事宜,他們的後人以官職命姓氏,成為牧師氏,後來簡化為「牧」。還有一支牧姓源於春秋時期的衛國,以牧業為生的衛國百姓也以「牧」作為自己的姓氏。 牧在歷史上的郡望是弘農郡,最早在西漢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設置的,它的治所是弘農,現今河南靈寶的北面,至今仍有在弘農郡放牧的記載。千百年來,連綿的戰亂逼使牧姓先人舉家遷徙流落四方。 33、、、、蒯姓——以地名為姓 據《風俗通》等書的記載,「蒯」得姓於春秋時晉國一位名「得」的受封地「蒯」,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西南的蒯鄉。《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里講到,尹率「攻蒯,蒯潰。」指的就是這裡,其後人便以地名為姓。 不過,據後人考證,在商朝時,蒯鄉曾經叫蒯國,周穆王時就有叫蒯伯綮的人,可見商朝時就有蒯姓了。 另一支起源在春秋時的衛國,是衛靈公的兒子衛庄的後代。衛庄名蒯聵,做太子時想要謀殺靈公夫人南子,未遂,就逃到晉國,後來又回到衛國,在良夫等人的擁立下成為國君。衛國被晉國攻破後,蒯聵被殺,後世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蒯為姓。 34、、、、刁姓——惡名昭著的刁姓始祖 春秋時期,齊桓公派官仲為相,委以國政,使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從此,他對官仲更為信任,國事完全給官仲處理,自己每天與婦人尋歡作樂。齊桓公的近臣豎貂不惜自殘身體,自宮做了宮人,因而更受齊桓公的喜愛。後來官仲在病重時囑咐齊桓公疏遠豎貂,齊桓公說:「豎貂自宮是為了更好地服侍我,這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自身,難道還不可靠嗎?」官仲說:「人情沒有重於自身的,他對自己都能忍痛割愛,還有什麼不能丟棄呢?」齊桓公覺得有理,但心裡還是捨不得豎貂。後來豎貂肆意弄權,在齊桓公病重時,他反把齊桓公幽禁在深宮,竟至活活餓死。齊桓公死後,豎貂興兵作亂,雖然叛亂被平息了,但齊國因此喪失了霸主地位。豎貂被殺後,孫子以他名為姓,就是「貂」姓,但為了避他的壞名聲,後代取貂的同音「刁」作為刁姓。河南靈寶在古時候就是弘農郡,是刁姓子孫的繁衍生息之地,至今,那裡還有很多刁姓後代子孫。 35、、、、周姓——周公怎麼不姓周? 中國姓氏有5000年歷史,最早的姓氏有的以地名為姓,有的以官職為姓,有的以國名為姓,姓氏的由來多達幾十種。 那麼,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周功臣周公姓周嗎?周是當時一個朝代的稱呼,周公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周公姓姬名旦,不是想像中的周姓祖先。 相傳「農神」后稷氏的後代傳到十三代古公亶夫時,從陝西武功遷移到歧山周原,周即是部落名,又是地名。亶夫在周發展生產,大興土木,收置官吏,周朝部落的強大很快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他們殺了古公的兒子季歷,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周文王曾被紂王軟禁在羑里,他忍辱負重,求賢似渴,終於逃離虎穴,重用姜太公等一批人才,最終使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到了周武王時,定都鎬京,以周為國號,開創了700多年的周王朝。 周武王下傳十一代,由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受封汝南,後被秦國所滅,為了不忘自己是周朝王室的後代,後人便該姬為周。 36、、、、柴姓——德高望重的柴姓始祖 柴姓是周朝太師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在周武王時建立了齊國,他有個孫子叫高傒,在春秋時擔任齊國的大夫。高傒的第十代孫名叫高柴,字子羔,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身長不過五尺,相貌很醜陋,但是品德出眾,而且性情厚道,仁愛孝敬。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 名字「柴」作為姓氏,字叫「舉」,所以稱柴舉,柴舉的後人就以「柴」為姓,西漢的棘浦侯柴武就是柴舉的後人。 山西省臨汾市曾是柴姓氏的郡望所在,當年柴姓在這個地方可算是名門望族,由於他們在此地的顯赫地位,至今還有很多村落以柴姓為名。 37、、、、巫姓——中華醫學的源頭 要說哪個姓氏的源起和我們中國遠古文化的聯繫最為密切,恐怕得數「巫」這個姓了。 古人相信天地萬物都有神靈,而且可以通過精神感召使神降臨,於是便出現了專以舞蹈來感召神靈的職業——「巫」,「巫」字古文象人揮兩袖而舞。 相傳在黃帝時候,有個半神半人的發明家巫彭,他是一個巫師,邊歌邊舞為人們驅神趕鬼,其實,他把草藥和巫術結合起來為人們治病。巫彭被視為中華醫學的鼻祖。 鼓的發明者巫咸,以及任商中宗祖乙的輔弼大臣的兒子巫賢都是巫姓的先祖。巫姓氏在山西臨汾市曾經繁衍興盛過。 38、、、、申姓——寧死不食嗟來之食 傳說成湯滅夏建商以後,商朝很快富強起來,成湯以上古堯、舜為榜樣,也想找一個聖賢之人把王位傳下去。後來他聽說神農氏後裔申徒狄他賢名遠播,就把他叫來,交談之後覺得他比傳說中還好,就任命他為司徒,並作進一步考察。經過一段時間,成湯認為他是個可以擔天下重任的聖人,就向他提出要讓位給他,沒想到申徒狄臉色臉色大變道:「我是把你當作有作為的人才跟你談話的,沒想到你卻把我當成一個不知禮義廉恥之人了。」不管成湯怎麼解釋,申徒狄就是聽不進去,待成湯走了,覺得受到極大侮辱,便投河自盡了。成湯知道後非常自責,就把申徒狄的後人申呂封為諸侯,其後人就以申為姓。 39、、、、應姓——周武王之後 應姓氏是周武王的後裔,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其後世子孫以國名「應」(今河南省魯山縣東)作為自己的姓氏。 東漢末期,有本《風俗通義》,原本有三十二卷,一百三十篇,如今只存有十篇。其中《姓氏篇》是後人研究姓氏學的重要資料,幾乎沒有哪一本姓氏學著作離開過對它的研究。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東漢汝南郡的南頓人,在漢獻帝時任泰山太守的應劭。 40、、、、鍾姓——因賢而至殺身禍 鍾姓系出鍾離姓。河南商丘過去曾是周王朝的宋國,宋國國君宋微子原是商紂王的舊臣,他的曾孫伯宗在晉國身居要職,這人一身正氣,在晉國稱為賢者。問題或許就出在這個「賢」上,他見大臣中有個郤氏為所欲為,擅自專權,就告諫晉歷公要抑其權,方可避亂。一番金玉良言卻招來殺生橫禍,這話被郤氏得知,他記恨在心,多次在晉歷公前挑撥離間,捏造罪名,時間一長,晉歷公聽信讒言,反把伯宗殺了。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連夜出逃投奔楚國,後在楚晉之爭中為楚王出謀劃策,楚王賞賜給伯州犁一塊叫鍾離的封邑(今安徽鳳陽一帶)。伯州犁便以邑為氏,成為複姓鍾離氏。 鍾離氏到秦末在江蘇淮陰出了個傑出武將鍾離昧,與韓信私交很好。由於楚漢相爭,又與韓信各為其主,鍾離昧成了楚霸王項羽麾下的重將,韓信則效忠於漢王劉邦。後來項羽戰敗,劉邦下令全國通緝鍾離昧,鍾離昧被韓信收留來到楚地,此事被劉邦察覺,鍾離昧不想連累朋友韓信,慨然以自殺了斷,兩個兒子被發配,其中次子發配到河南長葛縣附近,改複姓鍾離為單姓鍾。由此可見,鍾離姓和鍾姓血脈相通,不存在什麼區別。 41、、、、廖姓——顏、繆改姓廖 留形不忘本 顓頊帝有個後裔叫叔安,受封在廖國(河南唐河縣西),人稱廖叔安,創立者伯廖是周文王的兒子,原本姓姬,伯廖子孫在古廖國消亡之後也就以廖為姓。還有一種說法,廖是廖叔安的後代,以血緣來說,是黃帝的裔孫,屬姬姓,所以廖姓是黃帝的傳人。 此外,還有一些本不姓廖的人,因為避難而使用廖姓。暴君商紂王當道時,朝中有姓顏、繆的官吏為保性命。改姓與自己偏旁相近的廖姓來表示留形而不忘本源。 42、、、、白姓——追本窮源說白姓 白姓來源有兩支,一支出於蹇氏。春秋時,秦穆公想要稱霸中原,到處招納人才。他打算讓百里奚管理國政,百里奚卻推薦他的朋友蹇叔,秦穆公派人用重金把蹇叔從齊國請來,封為上大夫,與百里奚同掌國政。蹇叔有兩個兒子,一個名術字西乞,一個名丙字白乙,後來都成為秦國名將。白乙丙的後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秦國白氏。 另一支源出與羋姓。春秋時楚平王兒子太子建由於被**臣費無極誣告同師傅伍奢合謀反叛,逃到了鄭國,太子建後來做晉軍襲鄭的內應,結果事泄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逃往吳國,投奔了在那裡執政的伍子胥。熊勝在吳國頗有賢名,楚平王地孫子惠王繼位之後派楚令尹子西把熊勝召回國來,封在白邑(河南息縣),稱為白公勝。白公勝一心想為父報仇,幾次要求出兵攻打鄭國,子西也答應了。可是不久晉國伐鄭,子西為了同晉國爭霸就出兵救鄭,白公勝認為子西言出無信,非常生氣,就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楚惠王。這時鎮守在北部邊境的葉公子高得到消息,就領兵進入楚都,救出了楚惠王。白公勝打了敗仗,逃到山裡自殺了,子孫便以白為姓。 43、、、、宋姓——微山湖畔覓始祖 宋姓始祖微子是商朝末年一位公子,與商紂王是同母兄弟,相傳微子不滿商紂王荒淫暴虐,多次勸諫都無濟於事,於是憤而出走。他來到山東微山縣這塊有山有水的地方隱居到商朝滅亡,後來這裡的山因微子叫微山,湖叫微山湖。周武王滅殷之後,把紂王兒子封於宋國,武庚不滿,作亂犯上,遭到鎮壓,周公又把微子立為宋國君主,按姓氏來說,商王朝子姓在宋國滅亡之後,國人以宋為姓,微子成為宋姓始祖。 一般人以為,孔子姓孔,祖籍山東曲阜,其實,在孔丘生活的年代,姓、氏是有區別的,孔是他的氏,子才是姓。孔子是商王朝後裔,商朝以子為姓,子姓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黃帝的曾孫帝嚳。帝嚳的妃子簡狄吞食燕卵生下契,於是被賜姓為子,契的後代成湯建立了商朝,孔子的祖先曾是宋國國君,後傳到弗夫的手裡,讓出王位,並將商丘遷到夏邑,傳到父嘉,孔父是子,嘉是名。 44、、、、農姓——炎帝的傳人 傳說上古時候的炎帝神農改變了人類逐獸而食的生活方式,改成以五穀為食,他又遍嘗百草,發現了草藥的治病原理,因而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的始祖。由於他對漢民族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後世將他與黃帝並稱炎黃,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登上天子之位後,他的一支子孫仍以農業為本,並以農為姓。 山西右玉古稱雁門郡,農姓曾在這發達過。 農姓在今天已經很少了,但農姓後人仍不乏佼佼者。前中國羽毛球隊員農群華就是其中之一。 45、、、、伊姓——將門之後 相傳堯生在伊祁山,以伊祁為姓,後人簡化為伊。也有說堯幼年曾寄養在伊候家裡,所以就姓伊。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又叫伊摯,因生於伊水之旁而得氏,既聰明又有才幹,成湯要求伊尹歸附與他,遭有莘氏拒絕,成湯就請求娶有莘氏的女兒作為自己娦妃,有莘氏這才高高興興地把伊尹作為陪嫁歸於成湯。伊尹後來幫助成湯消滅了夏桀,輔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其兒子伊陟也是商王太戊時的賢相。 還有後魏時,鮮卑族拓拔部當中有複姓伊婁氏,他隨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伊。 46、、、、皇家姓氏——赫連姓 南北朝時,匈奴族鐵弗部有個首領叫勃勃,楚初歸屬於後秦。到了公元407年,他用兵自立,稱大夏天王,在大單于繼位後,勃勃征伐胡、夏,用十幾萬人修築都城統萬,統萬城位於今天陝西靖邊北面的白城子。城裡的宮牆是用熟土築就的,據說非常堅硬,宮中樓台高大,殿閣雄偉。完工那天,有人當著勃勃面稱讚道:「大夏天王功德赫,可以連天。」於是,勃勃就以赫連作為姓氏,稱為赫連勃勃。公元418年,赫連勃勃攻佔關中,即帝位於灞上,建立了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赫連成了大夏國的皇家之姓,子孫以赫連為姓留了下來。 47、、、、童姓——具有魔力的童姓 相傳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他天生一副好嗓子,說話唱歌時嗓音象鐘磬一樣宏亮清越,又有音樂的韻味。顓頊晚年時,黎氏諸侯興兵作亂,顓頊率兵征伐,然而黎氏人英勇善戰,威猛無比,相比之下顓頊士兵則怯懦有餘,鬥志不足。無奈之際,他突然想起老童,把他招來讓他在陣地上放開嗓子高聲歌唱,老童的歌聲嘹亮悅耳,震天動地,士兵聽了不由群情激蕩,熱血沸騰,而黎氏人聽了卻心驚膽顫,面如土色,鬥志全消。黎氏諸侯的叛亂就此平定下去了。老童到了老年聲音仍和孩童那樣清脆悅耳,老童就是童氏的始祖。 童姓的另一支起源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大夫胥童因跟周朝二個權臣積怨很深,幾至拚命,後來二權臣得寵,殺了胥童,其家人為躲避仇殺,改姓為童,以字為姓。山西右玉縣殺虞口是童姓人的發源地。 48、、、、能姓——楚王好細腰 被迫改能姓 能姓實際上是戰國時楚國國姓熊姓所改的。戰國初期,一向稱霸南方的楚國日漸衰弱,而秦國卻崛起於西方,它有向南擴張之勢,楚國的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但楚靈王卻沉溺於酒色。他還有個怪嗜,喜歡腰部細小的女人,宮中之女為了取悅於他,忍機挨餓,唯恐腰身長粗了一點,一時之間,爭相仿之。所以當時有:「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的說法。楚國公族大夫熊摯見這樣下去使楚國世風日下,十分擔心。一次出使齊國,回來後發現愛妾瘦了很多,原來她也想節食以細腰,熊摯大怒,把愛妾殺了,但愛妾的父親也是朝中大夫,就責問殺自己女兒的原因,熊摯說:「女人本來就弱不禁風,再這樣下去身體越來越差,如果全楚國的女人都這樣瘦下去,生下的孩子身體還好得了嗎?結果還不是自欺欺人。」事後熊摯想到這番話實際上是批評了楚靈王,要是楚靈王知道,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於是他悄悄舉家遷到秦國,為了怕楚靈王追查,就把熊姓去四點,成為「能」,這就是能姓的由來。 49、、、、藺姓——系出韓門的藺姓 春秋晉武公時,有公族子弟公子萬隨武公攻打瞿國,生擒子瞿侯,因為他立有戰功,就封在韓地,公子萬就以封地為姓,人稱韓萬。韓萬的兒子韓厥曾打敗過楚軍和齊軍,差點入俘虜了齊侯,也因為有功,所以他執掌著晉國國權,並使晉國勢力復興。到戰國時,韓氏失勢,韓厥的玄孫韓康道趙國任大夫之職,被封在藺(山西柳林鎮),於是韓康以地為名,改名藺康,成為藺姓的始祖。戰國時趙國上卿藺相如就是韓康的後裔。 50、、、、葉姓——葉沈不分 葉皮沈骨 有個成語叫「葉公好龍」,通常諷刺一些沽名釣譽的偽君子,然而在葉姓發源地河南葉縣,葉公身為葉縣最早父母官,在老百姓眼裡是很有作為的。 春秋後期,郡望在吳興的沈姓,這個沈歷來有兩種讀音,一種讀「沈」,是周文王的後裔。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叫聃,被周武王分封到沈(河南平輿)的地方建立了沈子國,下傳第十八代沈尹戍,其兒子就是尊稱為葉公的沈諸梁, 另一各讀音「真」,屬於顓頊的傳人,顓頊有個玄孫叫陸終,陸終的後裔被分封去了楚國,以羋為姓。據說沈尹戍本是楚王室的傳人,殊途同歸,黃帝是葉姓人的老祖宗。在客家地區葉姓還是個大姓。51、、、、陰姓——顯赫一時的陰姓 周王朝時,皇室子弟姬忌、姬里等三兄弟同為朝中大官,同任大夫之位,一時傳為佳話。因為三個封地在陰,所以後世子孫便以陰為姓 還有一支是說周文王第三個兒子其後裔官仲,在齊桓公時任相國,他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霸王,官仲後來因秉公辦事得罪了檀公的兒子商人,商人弒君奪位後對官仲進行報復,官仲的後人逃到楚國避難,第七世孫管修後被封為陰邑大夫,稱為陰氏。 河南省的新野是歷史上陰姓的郡望,陰姓曾在這裡顯赫一時。 52、、、、吉姓——受賜於黃帝的姓 傳說黃帝有眾多子孫,其中有十四個人被賜予了十二個姓氏,其中孫子伯侯封在南燕,賜予姞姓,後來簡寫為吉。 另外周宣王時有大臣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尹吉甫文武雙全,曾率領大軍征討游牧民族獫狁,一直打到他們的根據地太原。他還曾征討徐戎,征服江淮地區,為周宣王中興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子孫就有以他的字作為姓氏的,稱為吉氏。 53、、、、康姓——以謚為姓 中華民族的姓氏最初與圖騰相關,某一部分的原始圖騰往往成為這個部落共同擁有的姓氏。姓氏的形成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比文字的出現還要早,探尋姓氏的源流,在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保留了許多姓氏的資料。 據記載,「康」字的意思有樂、寧、安、昌、盛、美等幸福之意,可康的字形不僅是聲符,也是形符,康可能從庚演變而來,庚是一種扇車之類的器械, 康姓來源一支源於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康叔在歷史上是很出名的。周武王死後,年輕的成王嗣位,商縐的後裔武庚認為有機可乘,就起兵反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庚叛亂「。周公旦平定叛亂之後,把參與者交給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管理,並封康叔為衛君,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圍地區受封給他作為衛國。康叔果然不負重望,把那些殷民安置的心服口服,大大鞏固了周朝的聲望。從衛國建國到秦二世時滅亡,這其間康叔的後代繁衍了好幾個姓氏,除了以謚號為氏的康姓之外,還有以國為氏的衛姓等。 54、、、、咸姓——為數不多的咸姓 據史料記載,成湯建立商朝傳了四代九王,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到了太戌即位,他決心振興商室,於是任命商朝開國名將伊尹的兒子伊陟為相,又讓巫咸輔佐他。巫咸是當時執行宗教職務的最高官吏,是商代政治上的一支重要勢力。在伊陟和巫咸合作下,商朝的國勢又有了起色呈復興的狀態,巫咸也成為古代名臣。巫鹹的子孫舊以咸為姓。 55、、、、洪姓——是否與水有關? 姓洪的朋友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往往說:「我姓洪,三點水,一個工。」這個極為簡單的介紹恰好說出了洪作為姓氏的一個主要由來, 洪姓確實是由原本姓共的人加上三點水改姓為洪的。共姓相傳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共公氏使用的姓氏,共公氏當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之後,共公氏繼續率領殘留的部落與黃帝部落的顓頊發生過爭奪帝位的爭鬥。「共公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枝折,地維絕,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則水潦塵埃歸焉。」據說,不周山就是如今的祁連山,天崩地裂之後,有了女媧鍊石補天的傳說。歷史上共公氏是製造洪澇災害的禍首,其實另有一部分掌握治水技術的共公氏後裔仍在堯帝、舜帝和大禹手下得到重用,共公成為一種官職,相當於水利部長。 後來,共工氏後人為了避仇,把共姓改為「共」子加三點水為「洪」,不僅因為共、洪古音相近,而且因為共公是水官,加三點水也表示不忘祖先的功德。 56、、、、狄姓——源出於姬姓的狄姓 狄姓是周成王封同母兄弟孝伯於狄城,人稱狄侯。封地位置就在今山東高青縣東南,子孫便稱為狄氏。狄姓還有一個起源,說是炎帝神農有個大臣後裔封於狄城,後人也以狄為姓。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有叫個狄黑,還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西漢名士狄山都是狄氏家族的佼佼者。 57、、、、竺姓——富有傳奇色彩的姓氏 中國的姓氏來源豐富多彩,既有本土的姓氏,也有外來的姓氏,可竺姓卻是一個同時具有這兩種特質的姓氏。 竺姓,起源於天竺國,即現在的印度,竺就是天竺的簡稱。我們知道天竺是佛教的起源地,所以竺姓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古時候有許多天竺國僧人前來中國傳經佈道,講授佛學,於是他們便以國名為姓,姓竺。後來中國的僧人跟著他們學佛經,便隨著老師改姓為竺。根據史書的記載,竺姓的叔祖是漢代宣帝時代的天竺人竺次。在東漢時代,又有竺法蘭用白馬馱經,供奉給漢明帝,明帝還特地為他建造了著名的白馬寺,這是佛教首次傳人中國內地。南北朝時有個竺道生,游經東吳虎丘山時,曾經立石為弟子,給它們講經,結果講得石頭都連連點頭。由此可以看出竺姓與佛教的緊密聯繫。 竺姓還有一個來源與古代著名賢人伯夷、叔齊有關。在夏商周三代,有一個封國叫孤竹國,位於河北盧龍縣一代。春秋時代,孤竹君把王位傳給了叔齊,叔齊非常謙虛,一定要將王位讓給哥哥伯夷,結果兩人爭執不下,最後聽說周文王仁慈善政,便一起投奔到文王那裡。東漢時期,樅陽侯竹晏以「竹」姓源於伯夷叔齊兩位賢人,便在「竹」字下面加了兩橫,成了「竺」姓。 58、、、、汲姓——忠孝楷模美名揚 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宣公的兒子居住在汲這個地方,人稱太子汲,其位置就在河南省汲縣。太子汲長大後,衛宣公為他聘齊僖公的女兒宣姜為妻,可等宣姜來到衛國後,衛宣公見其美貌,就把她留下作為自己的妻妾,並生下二個兒子壽和朔。為了重新立太子,衛宣公就以讓太子汲出使齊國為名,準備派人在半路上把他暗殺掉。壽得知消息後,告訴太子汲叫他趕快逃走,太子汲說:「違背父命是不孝的,如果我逃出去,別人一定知道是父親的不對,家醜豈可外揚?」壽沒有辦法就把太子汲灌醉,自己上路想代太子汲去死。衛宣公派出的人果然把壽當作太子汲殺死在路上,太子汲連夜趕去救壽,自己反而也被殺了。太子汲的忠孝一直被史學家樹為楷模。太子汲就是汲姓的始祖。 晉武帝太唐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在汲姓的發源地汲郡,有個叫不準的人,他盜伐了魏襄王的餓墳墓,得到汲十車竹書,書的字體形似蝌蚪,因此被稱為蝌蚪文。由於是在汲郡發現,又稱為「汲冢古文」,可見汲郡當時文化發達程度。 59、、、、苗姓——虎體狼音禍無窮 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裡苗姓人佔全縣人口得1.66%,約九千多人。 春秋時,楚君若敖的兒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後代便以斗作為姓氏。伯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子文任楚國令手,二兒子子良任司馬。子良的兒子叫斗越椒,生下來的時候子文就說:「這孩子樣子像熊虎,哭聲像狼叫,將來長大後一定會禍害全家,別養活他吧!」子良沒有同意。後來子文臨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國執政,大家趕快離開楚國,別讓若熬氏絕了後!」斗越椒長大以後繼任司馬,當時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兒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個大臣到楚莊王面前去說斗般的壞話,楚莊王便殺死了斗般,讓斗越椒當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奪王位,楚莊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質同他講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於是雙方便擺開陣勢交起戰來。斗越椒死在亂軍之中。其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君把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封給他,所以又叫苗賁皇。他的後人便是苗氏。 60、、、、紀姓——奇才紀曉嵐 紀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所使用的姓。在夏、商時期,中原一帶有個諸侯國叫紀國,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國。公元前690年,紀國被齊國吞併,國人為了紀念故國和先祖就以國名「紀」為姓。紀姓發源地在今山東壽光縣南的紀台村。 說到紀姓家喻戶曉得人物要首推紀昀,如果說這位清代學者的名不被人熟悉的話,那麼說他的字——曉嵐,就會想起好多有關他的幽默故事。 61、、、、姚姓——最古老的姓氏 人類最早生活在母系社會裡,中國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與母系社會有關,與女媧有關。姓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女,後邊一個生,合在一起意味著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所以中華姓氏中 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比如:姬、姜、贏、姒、妊、妘、娮、姚。 說到姚姓,不能不說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領,所以人稱虞帝。古人 往往根據出生地或居住地用做自己的姓氏,舜帝因生在姚墟(山東荷澤縣)而得姚姓,於是姓姚名重華。姚姓的始祖是舜帝,舜帝後裔除去姓姚,還派生出其他的姓,頭一個姓媯。媯是堯帝賜給舜的,所以舜的後裔先都以媯為姓。舜帝死後,大禹接位,大禹把舜帝的兒子商均派往虞國(河南省虞城縣一帶),商均的子孫就把國名虞當作姓氏了。以媯為姓的舜帝子孫代代繁衍,過了一千年,出了一個媯滿。周武王大封諸侯,把媯滿封到宛丘,即今河南淮陽附近,媯滿在這裡建立陳國,因為他長壽,所以死後謚號為胡公,媯滿也就被後人稱為陳胡公滿。媯滿又往下十一傳,傳到公子陳完,因為陳國內亂,陳完逃到齊國,並改姓為田,人稱田完。姚姓經過歷史演變變成媯訥五姓,分別是陳、胡、姚、虞、田。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華人等集居地,常常可以見到這幾個姓聯宗的祠堂。 62、、、、祖姓——寧死不屈的從姓始祖 東周時,周平王的小兒子精英受封於樅這個地方,建立樅國。它位置在今天的安徽省桐城縣東南,精英就被稱為樅侯,後人就以樅為姓,後來簡化為從姓。 秦朝末期,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大敗劉邦,危急當中,劉邦的部將紀信冒充劉邦假裝投降,以便引開項羽的注意,讓劉邦逃脫。在臨別時,劉邦留下部將樅公和御史大夫周苛跟魏王豹一起堅守滎陽,項羽認出紀信是假冒的,大為惱火,對滎陽發起猛烈攻擊。樅公和周苛決心與滎陽共存亡,他們一方面日夜巡守城頭,同時殺了一度叛變的魏王豹,最後畢竟寡不敵眾而被俘。項羽敬重兩人的堅貞就勸他們投降,他倆寧死不屈,最終被殺。子孫為紀念樅公,就以名為姓,奉樅公為從姓的始祖。 63、、、、年姓——避凶化吉的年姓 安徽省蚌埠市的懷遠縣曾有一個姓氏在這發達過,這就是——年姓。年姓在歷史上一共有兩支來源。 春秋時齊國的齊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mop.com L,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長嘆道:「兄妹mop.com L,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齊國大將連稱等殺死,他們立夷仲年的兒子無知為國君,可無知繼位一個月又被殺了,這又引起了齊國的內亂,幸好繼位的無知兒子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齊國轉危為安。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中的年為姓。 64、、、、鮑姓——管鮑之交共患難 山東省歷城縣,古名鮑邑,是鮑姓的發源地。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典故「管鮑之交」就與鮑姓起源有關。 春秋時,夏禹的後人敬叔在齊國為大夫,因為戰功顯赫,齊侯把鮑邑封給他,人稱鮑敬叔,他的兒子鮑叔牙就是以邑名為氏。鮑叔牙是齊襄公的庶弟公子小白的師傅,年輕時曾同管仲一起經商,常常照顧管仲。管仲後來做了齊襄公另一個弟弟糾的老師。齊襄公荒淫暴虐,政令無常,小白和公子糾都出逃在外。後來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小白和糾回國爭位。在路上,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衣鉤,小白用計裝死,瞞過了管仲,然後從小路趕回齊國奪得王位。小白派人殺死了公子糾,活捉了管仲。後來小白就是齊桓公,他打算讓鮑叔牙執掌國政,鮑叔牙卻極力推薦管仲,自己甘願做副手。管仲執政以後,果然使齊國迅速富強起來,齊桓公當上了春秋時的第一霸主。管仲曾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後人常以管鮑之交來形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朋友和生死之交。自然,鮑叔牙便成了鮑姓的始祖。 65、、、、鍾離姓——諫臣之後 春秋後期,晉國的隙欹、隙至等人專權,晉國宗室大夫伯宗十分擔憂,便勸晉厲公要把他們區分好壞和才能高低,予以控制,但晉厲公不以為然。這話被隙氏知道後,對伯宗恨之入骨,經常在晉厲公面前講伯宗的壞話,被晉厲公聽信,反而將伯宗殺了。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在後來的晉楚之戰中為楚國出謀劃策,因立戰功被封為太宰,楚王把鍾離封地給他,州犁後代以封地為姓,成為複姓鍾離,這塊封地便是現在安徽省的臨淮關附近。三國的時候,呂布攻打鐘離,人們深受苦難,南渡北徙,這裡很快變成了荒無人煙的廢墟。現在的鐘離姓人士,都是那場苦難的倖存者。 說到鍾離姓的名人,有秦末時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味;三國時吳國武陵太守鍾離牧;鍾權是唐代著名道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漢鍾離就是他。 66、、、、安姓——來自異國的姓氏 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少昊帝,是上古時五帝之一。另一個叫昌意,昌意有兩個兒子,一個便是顓頊帝,後來繼承了少昊的帝位;還有一個叫安,後來居住在西方,成為西方部落的首領,建立安息國(今屬伊朗)。到了漢代,隨著張騫出使西域,安息國與中原來往增多,開始到中原經商,宣傳佛教的安息國人很多。到了東漢,有個太子叫清,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對佛經很有研究,又修習過禪定。由於篤信佛教,他放棄王位,出家修行。他先是在西域一帶游化,於公元148年到達洛陽,不久就通曉了華語。後來他按照中國的習慣取字世高,以國名為姓,稱為安世高。當時佛教已在中國流行,安世高開始著手翻譯佛經,成為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以後又有其他安息國人來到中國,也大多以安為姓。 又相傳先秦時有安國,國君偃姓,是帝堯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其後代便以國名安為姓。 67、、、、古姓——白手起家建家園 古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起源在陝西省岐山縣。傳說上古黃帝的元妃姜源踏著巨人的足跡有了身孕,生下兒子棄,棄就是農神后稷。后稷原先率領周族居住在邰(陝西省武功縣)。到了后稷曾孫公孫時,又遷往豳地居住。周朝後期豳周圍的游牧民族戎族和狄族強盛起來,不斷襲擊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生產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周族的首領是古公旦父,他見豳地已成為戎、狄攻擊的目標,決心另找一個理想的地方來發展農業生產。於是他率領周族人跋山涉水,來到歧山(陝西歧山縣)腳下的渭河平原定居下來,開荒耕地,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起了堅固的城牆。他又下令改革原始氏族社會的傳統習俗,設置了官吏,制訂了制度。在他的治理下,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形成了諸侯國的規模。由於古公篤行仁義,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他為周太王。古公的子孫中有一支後來便以他的名號作為姓氏,稱為古氏。 68、、、、巴姓——巴山蜀水 千年尋根 伏羲有個後裔在西南建立了巴國,位置相當於今天的川東、鄂西一帶,治所是四川省巴縣。巴國的著名首領叫廩君,當時在這一帶有五個氏族,巴氏出生在紅色的山洞裡,其他四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裡。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相互爭鬥,於是決定進行技能比賽選拔首領。其中有一項是擲劍,五個代表都站在山崖邊,將一把短劍投向對面山上的一塊石頭,結果唯有廩君射中。在比賽賽船時,各族用泥土做成一條船,上面雕了花,看誰的船在河裡航行最遠,除了廩君的船安然無恙之外,其他的土船都很快融化了。於是廩君當上了五族的共同領袖。廩君領導眾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市,一直到公元前316年,巴國才被秦國消滅。巴人就以國名為姓氏了。 69、、、、舒姓——江淮群舒一家親 周朝時,皋陶氏後裔被封在舒這個地方(安徽省廬江縣),建立舒國,世稱舒子。公元前657年,舒國被徐國消滅,後來又再度復國,到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國所滅,國君族人以國名為姓。此外,春秋時期,江淮一帶地區有許多小國都有舒字,如舒庸、舒鳩、舒龍、舒鮑等,號稱「群舒」,他們的後代也以舒為姓。 70、、、、費姓——字同音不同的費姓 費在做姓氏含義時有二種不同的發音,除了常見的讀音費(fei)以外,另一個費讀(bi),它們字同音不同,各自起源也相差甚遠。 夏朝時,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費(山東魚台縣),其兒子若木留在費國繼承君位,子孫就以費為姓。 費(bi)的起源出自春秋時魯桓公有個兒子季友扶植魯僖公為國君,並逼使親兄弟慶夫引罪自盡,魯僖公感謝季友大義滅親,對魯國一片忠心,便將費(bi)(山東費縣)封給了他。後代子孫在此落戶生根,以費(bi)為姓。 費(bi)是個不大常見的姓氏,許多費(bi)人士後來都改為費姓。 71、、、、 濮姓——分支繁多的濮姓 濮姓起源有四支,一支是上古舜帝的後代,虞舜在做炎、黃部落首領時有一部分子孫受封在濮地。第二支源自上古高陽氏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其子孫居住在濮地。第三支源頭是衛國康叔的後代。春秋時,衛國有大夫受封於濮(河南省濮陽市濮城)。最後一支濮姓來自古代楚地部落百濮族。殷周時期,百濮族分布在江漢之南,曾經參與周武王、商紂王的聯盟。公元前611年,百濮族人和糜人共同伐楚,周景王22年,楚國人從水上乘船回擊了百濮族人。當時的百濮族還一直處於分散的部落狀態,一直到春秋戰國才安居建寧(湖北省石首縣),後人便以族名為姓。 72、、、、溫姓——民族融合 天下一家 溫姓的來源一說是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兒子叔虞封在唐,晉叔在溫(河南溫縣),於是,後人以溫為姓。又一種說法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隙至受封在溫,又稱溫季,由於屢次得罪晉歷公而被殺,後人也以溫為姓。第三種說法在南北朝時,北魏少數民族鮮卑族有複姓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家族,隨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溫。還有一支來源是在唐朝武則天執政時,西域的康居國歸附唐朝,首領封為康國王,姓氏為溫,後來逐漸與漢族溫姓融合一體。 73、、、、孟姓——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孟姓人家愛把孟子奉為始祖,但據孟子家譜記載,孟姓始祖是一個叫慶父的人,有一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為已」。 殷商王朝,中國西北部有個周部落,創始人是帝嚳的一個兒子棄,棄又叫后稷,對農業獨有情鍾,常把各種耕作技術傳授給四方百姓,於是大家稱他為農神。后稷下傳十幾代,出了一個古公旦父,長子秦伯,次子仲雍後來來到江南開創吳姓。第三個兒子季歷生下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周文王有二個出類拔萃的兒子,一個是創立西周王朝的武王姬發,另一個是三朝元老姬旦,姬旦人稱周公。武王分封諸侯,將魯國封給周公,魯國傳到魯桓公時,其次子慶父按長幼排序的稱謂叫仲孫氏。慶父為篡權先殺弟弟魯庄公,後殺侄子魯泯公,導致魯國大亂。千夫所指的慶父只好逃往莒國,為避人耳目將仲孫氏改為孟仲氏。慶父自殺後,子孫以孟孫作為複姓,漸漸簡化為單姓孟,慶父就是孟姓始祖。 74、、、、岑姓——郡望南陽 岑姓起源於周朝,周文王姬昌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姬耀,姬耀的兒子渠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以後,把渠封在岑地(陝西省韓城縣),建立了諸侯國岑國,世稱岑子,其子孫就以岑為姓。 岑姓郡望在南陽郡,設置在戰國時候秦昭公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縣(河南南陽)。 75、、、、管姓——三監惡名代代傳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叔解被封在管國,他與蔡叔、霍叔的任務是監督被封在殷的商紂王之子武庚,史稱三監。武王死後,三監乘周成王年幼,勾結武庚發動叛亂,經過周公東征三年,平息了叛亂,管叔被殺,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此外,周穆王有庶子封於管,後代也以管為姓。 76、、、、程姓——新安程氏揚名天下 據《說文解字》解釋:「十發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程是一個量詞,作為姓氏,程又是怎麼來得呢? 安徽徽州是出商人的地方,明清兩代,程姓人家是徽州的名門望族。按姓氏史料記載,徽州一帶的程氏是在東晉初,有個叫程元譚的人從河南洛陽遷來此地,擔任新安太守,死後追封為忠佑公,他的子孫開始在這裡繁衍生息。幾百年的政朝換代,程姓人在這塊土地上榮辱興亡,先後湧現出一批完政清廉的官吏、擅長詩畫的文人、著書立說的才子,他們令新安程氏揚名天下,成為程氏大家族中一個重要的支脈。 當地的程氏後裔把程顥、程頤奉為始祖,他倆的先祖住在洛陽,後來南渡徽州,擔任過新安太守,幾代人之後,有一支北歸中原。二程未成年時,拜《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為師,二程刻苦鑽研老師的理論,成為周敦頤最得意的門生。二程的學說後來又被朱熹繼承發展,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程朱學派。二程講學授徒,特別是程頤,執教三十餘年,弟子不計其數,成語「立雪程門」說的就是他的故事。二程兄弟在政治上卻不得志,他們的學說也被視為異端邪說,禁止傳播。 77、、、、鄭姓——滎水衍派 天下公認 鄭是一個大姓,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在鄭姓人家的大門上,常常可以見到滎陽堂號或是滎水衍派之類的門楣。如今的海內外鄭姓人士公認天下鄭姓出滎陽。滎陽所指的鄭姓郡望不僅僅指如今的河南滎陽縣,是包括滎陽、鄭州、新鄭、開封這一平坦的中原大地。鄭姓從這裡分散全國各地,主要分三大支,一支到山東,一支到山西,還有一支到福建。 鄭國開國國君鄭桓公是周曆王的孫子姬支,姓姬,鄭國後來被韓國所滅,鄭國王室舉族遷到啟封城,以國為姓。在古代,國名和姓氏是有嚴格區別的,鄭桓公不能以國名鄭替代原本姓名姬支中的姬姓,而必須改名,故鄭桓公後改名鄭魯。 78、、、、虞姓——虞山深處葬始祖 相傳舜在稱帝以前先封在虞國(河南虞城縣),稱帝後以虞作為國名,人稱有虞氏。另一支出自周武王時的一個諸侯國,也叫虞國(山西平陸北),開國君王是古父旦公的兒子虞仲。公元前655年,虞國遭晉國襲擊被攻滅,虞國王族的後代便以國名為姓。 江蘇省常熟西北有座著名的虞山,它古稱海隅,又稱烏日山。虞山海拔261米,山上有虞山門,沿著通向虞山深處的石階小路不時發現虞姓宗族牌坊。相傳虞姓始祖西周虞仲葬於此山,故而得名虞山。 79、、、、齊姓——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堯舜時期,炎帝的後裔四岳因協助大禺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商朝末年,呂國出了一位很有才幹的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國名為氏,又稱呂尚。商朝末年,幾代國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所以呂尚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呂尚已年過七十,可他還不死心,仍在尋找一顯身手的機會。 正好這時西方周國的西伯姬昌廣招賢士,呂尚聽到消息後立即趕往那裡,但他沒有立即去拜見西伯昌,因為他懂得要想引起人家的重視,自己就得矜持一些。所以他來到渭水支流茲泉河邊釣魚,靜靜地等待出頭機會。 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獵,出行前照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說,這一次出去獲得的不是珍禽異獸,而是一位輔國賢才。西伯昌將信將疑,一路上卻開始留意起來。來到渭水北岸時,他發現坐在那裡釣魚的一個白髮老人氣度非凡,就在他身後站了好一會兒,可是沒見他釣到一條魚,而老頭始終端坐不動。後來西伯昌才發現這老頭釣魚用的魚鉤是直的,西伯昌覺得很奇怪說:「直鉤怎麼能釣魚?」老人卻說:「自有願者上鉤。」這老人就是呂尚。 老人與西伯昌侃侃而談。西伯昌聽著呂尚對天下形勢的精闢分析,高興極了,覺得呂尚就是那個能使周族興旺發達的聖人。於是,他請親自執鞭駕馭,帶呂尚到宮中,封他為國師,號稱「太公望」。太公望果然能幹,他為西伯昌出了許多主意,使周的實力和聲威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後,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在呂尚的策划下,周武王終於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由於呂尚功勞最大,被封在齊國(山東臨淄一帶),並享有征伐周圍諸侯國的權力。 呂尚謚號為齊太公,他的後人統治齊國六百多年。 80、、、、貝姓——賜姓以報救命之恩 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有大夫封在貝邑。春秋霸主晉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後,得到秦穆公的幫助回國繼位,晉國舊臣呂省和卻芮唯恐文公記舊仇,於是乘文公立足未穩想殺了他。這個消息被晉文公知道後,就在當夜同狐偃溜出宮門,躲在貝邑,然後再去秦國。當然,後來晉文公用計斬了呂省和卻芮兩人。因貝邑之地有避難之功,就賜貝邑居民以貝為姓。81、、、、邱姓——源出於山名的丘、邱姓 西周初年,姜太公呂尚被封在營丘(山東昌樂縣東南),建立齊國,號稱齊太公。齊太公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簡化了君臣禮節,很快就獲得了齊人的擁護。他又鼓勵百姓充分利用當地的魚鹽資源發展生產,使齊國很快就強盛起來。過了幾代,齊國把國都遷到臨淄,太公的子孫中有一支留在營丘。那兒有座山就叫營丘山,丘姓便出自這座山名。 滿清入關以前,丘這個姓一直是用山丘的丘字,清朝雍正三年,為了避諱孔子名(孔子名孔丘),皇帝下令把丘字改為邱。民國以後,一部分人恢復山丘的丘姓,另外一部分人就沿用帶耳朵旁的邱姓。 82、、、、崔姓——一等大姓之首 按歷史記載,崔姓的發源地在古代春秋時期的齊國。齊國最早是姜子牙的封地,崔姓始祖季子本是姜子牙的孫子,追根溯源,姜子牙是崔姓的老祖宗。季子的父親,即姜子牙的兒子,是丁氏的始祖。崔、丁、高、盧、齊、呂、許、賴、謝都於姜姓同根相連,共同供奉姜子牙為始祖。 崔姓發源於山東,興盛於河北的清河郡和博陵郡。在東漢以後,崔姓一向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在唐代,雖然唐太宗下令將自己的李姓列為第一,但崔氏依然地位顯赫,名人輩出,光宰相就出了二十三位。 83、、、、路姓——萬宗歸一談路姓 路姓的來源有二支,傳說上古時有個叫玄遠的人,在聖帝堯時期,因為有功,被封為路中侯。路國作為諸侯國,歷經了夏、商,在周朝被滅,路中侯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 另外,傳說上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第四個兒子叫子令,其後代有一支在春秋時建有潞國,後來被晉國吞併。失國後的潞侯子孫就以國為姓,逐漸演變成路姓。 84、、、、湛姓——傳延承繼四千年 據《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湛」是以地名命姓氏的,古時的湛地位於今天的河南省。 另外,還有一支源起於夏朝的早期。相傳,當時夏國有一個同姓的諸侯國叫斟灌氏(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北)。夏朝君王太唐在位時因為五兄弟不理政事,被東夷族后羿奪去了王位。後來寒浞取代了后羿稱王,並派澆率兵攻滅了斟灌氏國。灌氏族人為了避免遭到迫害,就把原來的國姓斟灌兩字合併,各取一半組成「湛」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子孫相襲沿用,傳延承繼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85、、、、包姓——高風亮節 千古風流 戰國時期,楚平王為太子建選擇秦女為妻,因見秦女貌美,就自己將她藏於後宮為妃。楚平王怕太子建怨恨,企圖殺死太子建。太子建亡命而逃,為了免除後患,楚平王又殺了太子的教師伍尚父子,伍尚的小兒子伍子胥便出奔吳國,並向好友申包胥發誓一定要滅掉楚國以報父仇。 十九年後,伍子胥果然率領吳軍打敗楚軍,還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打解憤。申包胥見楚國危在旦夕,就到秦國去求救兵,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否出兵,申包胥就跪在秦王宮門口晝夜號哭,連續了七天七夜,一口水也不喝。申包胥對楚國的一片忠心感動了秦哀公,於是派大軍救楚,終於迫使吳國撤軍。 楚昭王複位後要重賞申包胥,申包胥說:「當年我為了朋友義氣,不泄露伍子胥的行蹤才使得楚國被伍子胥攻破,這是我的罪過。現在請到秦國援軍,只是將功抵過,怎麼敢受賞呢?」於是便來到山中隱居起來。楚昭王只好在申包胥原來住處的門上掛上「忠誠之門」的匾來褒獎他,申包胥的高風亮節行為受到人們稱讚,他的後代便以申包胥的名「包」為姓,稱為包氏。 86、、、、于姓——八方有於 追溯源頭,于姓人氏和山東有著不解之緣。在戰國版圖上,山東半島有個地名叫淳于,淳于在當時還是一個複姓,例如「淳于緹縈救父」就是一段千古佳話。淳于在漢唐是一個常見的姓氏,後來因為唐憲宗姓李名淳,為了避皇帝的名諱,淳于易單姓于姓,這就是于姓的來源之一。 另一個來源也出自山東,如今的山東郯城是古代東海郡所在地。漢代時東海有個於公後裔,在南北朝時遷往山西代縣,使用鮮卑族的複姓萬忸於氏,後來北魏孝文帝實行姓氏改革又恢復為於氏。 然而于姓的主要來源和周文王,周武王有關。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諸侯,把兒子封在YU 國(河南沁陽縣西北YU 台縣),于姓由此得名。 北方于姓主要分布在洛陽,隋唐時先後有于仲文等人聞名於世;唐代西安,于姓也是個望族,載入史冊的人物有于志寧,於邵,於武陵等;明清兩代,江蘇金壇更成了于姓人才的搖籃。 87、、、、都姓——蘊含美的姓氏 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義之一就是漂亮、美麗,子都正是長得英俊無比,是鄭國有名的美男子。他還有一身神力,深得鄭莊公寵幸,因此持寵自傲,頗為驕橫。 鄭莊公出兵攻打許國,命子都和潁考叔為先鋒,在久攻不下之際,潁考叔一時興起,扛著鐵旗杆飛身躍上了許國城頭,鄭國士兵隨之蜂擁而上。子都一見潁考叔立了頭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將他殺死。鄭莊公發誓要查出射殺潁考叔之人,並叫巫師詛咒兇手。子都驚恐過度,精神錯亂,最後自殺身亡。後世評論子都之死無不惋惜,並引以為教訓。子都後代子孫覺得愧用國姓,就改他的名為姓,成為都姓。 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都」在古文中的字義之一就是漂亮、美麗,子都正是長得英俊無比,是鄭國有名的美男子。他還有一身神力,深得鄭莊公寵幸,因此持寵自傲,頗為驕橫。 鄭莊公出兵攻打許國,命子都和潁考叔為先鋒,在久攻不下之際,潁考叔一時興起,扛著鐵旗杆飛身躍上了許國城頭,鄭國士兵隨之蜂擁而上。子都一見潁考叔立了頭功,不由心生妒意,就施放暗箭將他殺死。鄭莊公發誓要查出射殺潁考叔之人,並叫巫師詛咒兇手。子都驚恐過度,精神錯亂,最後自殺身亡。後世評論子都之死無不惋惜,並引以為教訓。子都後代子孫覺得愧用國姓,就改他的名為姓,成為都姓。 88、、、、殷姓——盤庚遷殷 江山再起 殷姓與湯姓出於同一始祖,都是成湯王后代。成湯建商朝後曾幾次遷都,到了第十代商王盤庚繼位時,其國內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為重振商朝,加強與其他諸侯的聯繫,盤庚決定把都城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320年到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上極為重大的一個事件。 遷都後,盤庚提倡節儉,減輕對白姓的剝削,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終於把瀕臨崩潰的政局扭轉過來,再次鞏固了商王朝的統治。盤庚遷殷後,商朝又被稱為殷朝或商殷,直至殷朝滅亡,再也沒有遷都,期間經歷了八世,十二個君王,共273年。殷這個地方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周武王滅殷後,殷王族子分散各地,其中許多人便以國名殷作為姓氏。 89、、、、霍姓——參與武庚叛亂的霍姓始祖 霍氏的起源在臨汾霍州市,霍州因為霍山而得名,也叫霍台山。霍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滅了殷紂王以後,就分封諸侯,把一個叫處的弟弟分到霍州為霍侯;將殷紂王之子武庚封在殷都為殷侯。周武王為防止武庚叛亂,派了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這三個人以輔佐的名義來監督武庚。周武王病故後,兒子周成王十三歲登基,叔叔周公旦輔佐他代行天子職權。周旦王攝政後,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三人散布流言蜚語,說周旦王有野心想篡奪王位,周成王於是開始懷疑起來。周公旦主動提出辭職,到洛陽躲避。周公旦下野之後,武庚串通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三人發動叛亂。周成王又重新啟用周公旦,讓他來平息叛亂,周公旦用了三年時間平息了叛亂,並殺了武庚。管叔鮮含羞自盡,蔡叔度被充軍流放。又過了三年,周成王考慮到霍叔處沒有直接參与叛亂,仍讓他到霍國擔任地方官。其後人指國為姓,把霍叔處作為霍姓始祖。 90、、、、拓拔姓——鮮卑族的姓氏 拓拔是鮮卑族的姓氏,起源卻是漢族黃帝的後裔。黃帝的一個孫子悃受封在北土,後代以自己是黃帝的後人為榮,黃帝又以土得王。當地稱土為拓,以後為跋,因此以拓拔作為姓氏。公元386年,拓拔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建都於平城,即山西大同東北部。到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把皇族拓拔氏改為元氏,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的庶族仍為拓拔氏。此外,拓拔氏還出於漢族的李氏。漢朝有個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孫子叫李陵,在一次戰爭中被匈奴抓住,李陵後同匈奴中一個叫拓拔的少女成婚。按本族風俗習慣,子女可隨母姓,所以李陵在匈奴所生的兒子就以母親名字拓拔作為姓氏,成為複姓拓拔。 91、、、、party姓——顛沛流離的party項羌人 春秋時晉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party(今山西襄垣縣一帶),後來稱為party氏。還有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後裔的魯國大夫party氏,封地也在party,這些都是party姓的來源。party姓還源於西羌族。羌族中有一支叫party項羌人,其祖先居住在現在的青海、甘肅一帶,世世代代從事畜牧業,唐朝時,土蕃人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民族,大部分party項羌人被迫遷移到陝西、寧夏、甘肅一帶。北宋時,以這支party項羌人為主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權,他們的子孫以party作為自己的姓氏。 92、、、、祁姓——高潔品格 深入人心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四世孫奚有封邑在祁,稱為祁奚。祁奚是一位以正直無私出名的大夫。 晉平公把大臣叔向拘捕起來,這時已退休十八年的祁奚聞聽此事,向晉平公陳述叔向對晉國所做的貢獻,請求赦免叔向。平公答應了他的要求。可叔向釋放後沒有向祁奚道謝,有人因此責備他無情。叔向答道:」祁大夫救我是為了國家,並不是要向我布恩。如果我去謝他,那反而是小看他了!」可見,祁奚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高潔。祁奚的後人後來以祁為姓氏,祁奚就是祁姓的氏族。 93、、、、以職業為氏——樊姓 商湯王后裔子孫在商朝中期以後形成陶、施、樊、繁、飢和終葵這七大族,其中樊氏的職業是專門掌管修築籬笆的工匠。樊字的含義本身也有構築籬笆的意思,他們便以職業作為姓氏。商朝滅亡以後,周武王把上述的殷人遺民七族遷移到了齊國,所以戰國前後,樊姓大多在齊魯一帶。 94、、、、董姓——蓄龍有術的董父 相傳遠古時期,舜執政時出過一位養龍人,名父,是黃帝後裔叔安的兒子。父蓄龍有術,舜帝非常高興,因而賜他以董姓,並任命董父為豢龍氏。 關於董姓的來源,較有說服力並有文字可查的說法要數漢代學者史游的考證。春秋時,周朝大夫辛有後人在晉國任太史,太史這個官職又稱史狐。這個人負責「董督晉典」,也就是管理晉國的典籍史冊。董字在古義中有管理的意思。後人以官職為姓,改成董狐,成為董姓始祖。 95、、、、晏姓——晏嬰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和楚國為爭奪霸權,時打時和,幾乎沒有安寧。 這年,楚靈王聽說齊景公派相國晏嬰出使楚國,為了給齊國一個下馬威,他存心要羞辱晏嬰。他聽說晏嬰身材不高,就命人在王宮旁開了個比狗洞大不了多少的小門。晏嬰來後,守門人故意關上大門,開小門讓他進,晏嬰明白了,這是楚王別有用心。晏嬰淡淡一笑說:「這是狗門,只有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呢。」守門人一聽趕緊打開大門讓他進去。 入宮坐下後,楚靈王心裡很不痛快,故作不解地問:「你們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說:「我們齊國人呵口氣可以成雲,揮揮汗可以成雨,走在路上肩並肩,連低頭看自己的腳都困難,怎麼會沒有人呢?」楚靈王說:「既然有那麼多人,怎麼派個小人出使我國呢?」晏嬰回答:「我國有個規定,賢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國。我是齊國最沒用的人,所以才出使楚國。」楚靈王一時無言以對,只有擺酒款待。 就在酒酣之時,看見幾個士兵押著一個犯人從階下經過,楚靈王故意問:「是什麼人?犯的什麼罪?」士兵回答:「是齊國人,犯盜竊罪。」楚靈王就又以次借題發揮,問晏嬰:「你們齊國人喜歡偷東西嗎?」「我聽說江南的桔樹如果移到江北,雖枝葉相同,結出來的果實卻又酸又澀,名枳子,為什麼呢?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齊人在齊國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偷,這是風氣的原因。」楚靈王聽了半晌說不出話來。從此以後,他不敢小看晏嬰了。他又覺得有晏嬰這樣的人為相,再也不敢輕視齊國了。 晏嬰不辱使命,維護了國家聲譽又以其智慧為齊國解決了不少難題。後人以晏嬰名為姓,奉他為晏姓始祖。 96、、、、寧姓——大智若愚 明哲保身 寧姓的起源之一是伯益的後代,與秦、趙同宗。春秋時,秦國國君秦襄公的曾孫去世以後,因為他對秦國有功,所以死後謚號為「寧」,後人稱他為寧公。寧公的子孫就以祖先謚號為姓氏,稱為寧姓。另一支是周文王的兒子康叔的後代。康叔是衛國創建者,其後裔衛成公的兒子季軎被封在寧(河南省修武縣),其後代以地名寧作為姓氏。 衛國大臣寧武子是歷史名臣,孔子曾評論寧武子:「在國家太平時是聰明的,在國家昏暗時就愚拙,他的聰明別人猶可及,可那種佯裝愚拙的本領無人可及。」 97、、、、倪姓——郡望不是發源地 周宣王時,邾武公封小兒子公子肥在倪(山東滕縣),又稱小邾國。戰國時期,倪國後來被楚國滅掉,倪人以國名作為姓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後魏鮮卑族中有複姓叫賀倪氏,他們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族單姓倪。倪姓的郡望在古時的千乘郡(山東省高青縣)。 郡望是指某個郡中產生了一些顯貴的家族。封建時代,顯貴的家族往往時代居住在一個地方,形成當地望族,受當地人仰望。郡望不一定是某一姓氏的發源地,最早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歷史上往往有這樣的現象:姓張的言必清河張;姓王的言必稱太原,或者天水趙,彭城劉等等。這種對自己姓氏的來源和對郡望的重視至今仍存在著。 98、、、、涂姓——複雜的姓氏演變 傳說上古時有一個部落塗山氏有個女子嫁給了大禺,生了啟,也就是夏朝的開國國君。塗山氏後人以部落為姓,稱為涂姓。另一支起源於春秋時,晉國執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軍副將,得到智(山西永濟縣)為封邑,兒子智瑩以邑名為氏。智瑩有個曾孫智徐吾後來任塗水縣(山西榆次)大夫,子孫稱為塗氏。 我們常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在姓氏的產生髮展過程中,情況是非常複雜的。從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經過頻繁的姓氏更改、分化、歸併,歷史上幾次民族大融合,也造成了姓氏血統的錯亂,要找出一個百分之百的純本姓血統的姓族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同姓未必同宗,異姓未必異宗。 99、、、、晁姓——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春秋時,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打算立他為太子。但事情還沒辦成,景王就去世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丐早已覬覦王位,暗中結交晉國君臣作為外援。景王一死,王子丐就同王子朝爭立。這時周朝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另一個王子猛繼位,這就是周悼王。王子朝不服,領兵殺掉了周悼王,自立為周王,引起了周王室的混亂。於是,王子丐就利用晉國的力量趕走了王子朝。不久,王子朝又打回京都,在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終於兵敗,他帶著周王室的典籍逃往他鄉,其後人就以他的名字中的朝為姓氏。由於朝字跟今天所講的晁字在古時發音、字義相同,都有早晨的含義,因此改號為晁姓。 100、、、、季姓——排行第四 以季為姓 傳說春秋時期,魯桓公的妃子懷孕將要臨產,就請著名卜師卜楚丘占卜,結果說這次生下的若是男孩,如果起名為友,就可以為國家棟樑。後來孩子出世果為男孩,手掌的紋路與眾不同,細細辨認,竟是個「友」字,於是魯桓公就為他起名友,因排行第四,人稱季友。季友長大後,平定了庶兄慶文的叛亂,又扶持魯僖公繼位,魯僖公就把費邑封給他,史稱季孫氏。季孫氏在魯國世代執政,以至人們只知有季孫氏而不知有魯君。季友的後人中分為二支,一支以封地為姓,就是費氏,另一支就以他的名為姓,就是季姓。 101、、、、左姓——世襲的左史官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的兒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公子的後代就以左字為姓氏,成為左姓。二是以官職為姓。在周朝,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左史主要的工作是記錄帝王諸侯大臣們的言行,右史則主要負責記錄發生的大小事件。據考證,我國古代以左為尊,古代禮節中,主人居右,客人居左,表尊重。所以左史官時時刻刻能在帝王身邊以記載其言行。這些左史,往往都是世襲,祖祖輩輩從事這一行當這一職務,漸漸地人們就以左再加上名字來稱呼他們,「左」也成為一個姓氏。 102、、、、陸姓——來源有三 倘若追溯陸姓的源頭,不能不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姓媯。舜帝的後裔有個叫媯滿的,被周武王分封到陳國(河南淮陽一帶),這個地方古時叫宛丘,是伏羲畫八卦,治天下的都城。由於陳國內亂,媯滿的裔孫陳完逃到齊國,並在齊國定居,改姓田。齊宣王封兒子田通食邑陸鄉(山東平原縣),田通的子孫便以地為姓,於是有了這一支陸姓。 陸姓的源頭另有一說源自陸終。陸終是顓頊帝的玄孫,也曾受封於陸地,後代以封地為姓。按年代推算,這以支陸姓出現更早。不過,這兩支陸姓殊途同歸,是同一個祖宗。 姓陸的有一部分來自陸渾戎。陸渾戎是由黃河上游東遷河南嵩縣一帶的少數民族。他們建立陸渾戎,後來陸渾戎滅亡之後,他們以國名為姓,也加入了陸姓大家族。 在大同周圍生活的鮮卑族人,有複姓步陸孤氏,後來遷入中原,簡化為單姓陸。 陸終的幾個主要源頭都在北方,後來為了謀生或躲避戰亂,不時向南方遷移,陸姓很快成為江浙一帶的大姓望族。 103、、、、桓姓——千年探尋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在弟弟公子白被殺之後繼承君位成為齊國國君。他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去世之後,他的謚號為「桓」,也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的世代子孫就以謚號為名成為桓姓。 另外,宋國的國君子御死後謚號也是桓,史稱宋桓公。宋桓公的兒子向父是向姓始祖,其後人中有一位向煺,在宋景公時任司馬,他以祖先謚號作為自己姓氏,成為桓煺。 安徽亳縣是桓姓的郡望。 104、、、、華姓 華姓起源於春秋時期,鄭莊公因與宋國有仇,就假借周王室的名義,聯合齊、魯一起伐宋。宋殤公因為接受了大司馬孔父嘉的「圍魏救趙」之計解了圍,因而更加信任孔父嘉,這引起了太宰督的嫉恨。太宰督是宋國公族子弟,因為封地在華,人稱華督。有一次,孔父嘉閱兵的時候,華督就在百姓中散布流言說:「要打大仗了,不得了啊!」百姓對連年戰爭本來就不滿,這麼一來,非常憤怒。華督一見民心已被他煽動起來,就領著民眾衝進孔家殺了孔父嘉。宋殤公聽說此事後非常震怒,要治華督的罪,華督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宋殤公也殺了,然後從鄭國迎回公子馮即位,就是宋庄公。華督因為「迎君之功」得以執掌宋國國政,他的後代也世世代代成為宋國顯貴,封地華也就成為姓氏了。 105、、、、宗姓——高僧輩出的宗姓家族 傳說上古堯帝時,有四位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堯分別掌管四方諸侯,史稱四岳,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也稱為宗,含有百官之首的意思。到了周朝時,設置了春官大宗伯,他們的後代世襲宗伯,有的就以宗為姓。 另有一支宗姓是來源於春秋時。楚國太宰伯州犁的小兒子宗連以祖父伯宗子為姓,也稱宗姓。伯宗是公孫敖的孫子,在晉國官為晉大夫,由於耿直,得罪執政的卻氏而被害。 宗姓人士一直跟宗教有著密切關係。歷史上記載,宗姓人中有很多是佛門高僧,比如唐朝時高僧宗亮、宗哲、宗密,五代有宗季,宋代有宗杲。 106、、、、司馬姓——最高軍事長官 中華姓氏的起源除去以封地、謚號為姓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種就是以官名為姓,司馬姓就屬於這種由來。司馬是古代最高軍事長官的官名,始於周朝。 周宣王時顓頊帝的後裔程伯休父掌管王朝軍隊,在征伐徐夷的戰鬥中,休父駕著戰車衝鋒陷陣, 所向披靡,大勝而歸,周宣王就任命他為司馬。後來一直以司馬作為官名,沿用了下來。其子孫就以官職命名成為複姓司馬。 107、、、、戚姓——咎由自取的衛獻公 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獻公縱情身色,不務國事,卿大夫孫林父等人非常憂慮,多次冒死進諫,非但沒有奏效,反而引起衛獻公的疑心。衛獻公便多次借故羞辱孫林父,有一次甚至叫人當著孫林父兒子的面演奏侮辱性的樂曲。孫林父忍無可忍,就聯合幾個志同道合的大臣把衛獻公趕出了衛國,然後扶植衛獻公的叔父公子剽做為衛國國君,他就是後來的衛殤公。公子剽繼位以後,把孫林父封在戚這個地方(河南省濮陽市),也叫戚城。 108、、、、駱姓——勇夫之後 周朝初年,姜太公後代有個叫駱的人,駱的兒子以父親的名為姓,這就是出自姜氏的駱姓。另外,舜帝的賢臣伯益有二個兒子,大兒子若木封在徐國,小兒子大康的後代有個叫蠻廉的人,蠻廉是個著名的飛毛腿,能日行五百里,蠻廉的兒子叫惡來,是著名的大力士。這父子倆都是以才和勇得到商紂王的喜愛。惡來的玄孫名叫大駱,其兒子也以大駱的名字為姓,這又是另一支駱姓來源。 109、、、、岳姓——岳飛英名 萬古長存 岳飛,一位精忠報國的英雄,不止是岳姓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岳姓相當古老,少說也有三、四千年了,然而姓岳的人並不多,在岳姓演變過程中,因為岳飛遇害,家滅九族,所以出現了不少岳姓人避難改姓的傳說。 岳的子義是高大的山,岳姓的由來也與山有關。相傳炎黃時堯把管理四方部落的任務交給四岳,四岳是一種官職,四岳的子孫就以官職為姓,於是有了岳姓。岳姓的郡望在山陽(山東、江蘇一帶)。 110、、、、西門姓——除巫治鄴 人心所向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成立了國家,其中魏國第一任國君是魏文侯,他求賢若渴,吸引不少有才之士來到魏國。其中有個人叫豹,因住在西門人稱西門豹。魏文侯派他擔任鄴都(河南安陽)任太守。西門豹上任之後發現那裡人丁稀少,百業蕭條,打聽下來原來是當地豪紳三老跟巫婆們勾結起來以給漳河水神娶媳婦為名,殘害百姓,剝削鄉里。西門豹聽了非常氣憤,表面上不動身色,到了河神娶媳婦那天,他來到河邊,看見一個要被選做河神媳婦的年輕女子即將要被扔到葦筏上淹死作犧牲品。西門豹對巫婆說:「這女子不漂亮,她怎麼能做河神媳婦?請你向河神說要另選一個絕色女子給他,讓他再緩幾天。」說完,就讓人把巫婆扔進了河。過了一會兒,西門豹又說:「這巫婆年紀大了,恐怕連話都說不清楚,還是再派一個人去催一催。」於是,把巫婆的徒弟又扔進了河裡。後來以這樣有去無回為由,西門豹把三老和參與河神娶媳婦的豪紳一個個仍進了河裡。西門豹就此廢了這樁害人之舉。同時他又整治水患,使得鄴都很快繁榮起來,西門豹也就成了戰國時期的賢臣,其子孫就繼承了西門這個姓。 111、、、、金姓——金姓與金子有關嗎? 在我國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九位的金姓,其姓氏來源是否與「金」這種貴重稀有金屬有聯繫?《風俗通》記載:「金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後。」 少昊是上古傳說中的帝王,名摯,號金天氏。司馬遷說,他是東夷族的首領,以鳥為圖騰。相傳,少昊為嫘祖所生,他在位48年,建都山東省曲阜,少昊為何起號金天氏呢?這就跟金子的金沾上了邊。據說,少昊出生時,其母嫘祖看到有一顆星金光燦爛像飛虹一樣墜落下來,因而以金德天,又稱金天氏。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少昊登上王位時,有金鳳鳥飛來朝賀,人們以此為吉祥,少昊也十分樂意以金天氏相稱。姓氏學家認為,惜金制度始自少昊,是他開創了後世重視金子的世俗。少昊一支子孫後來也就以金為姓世代沿襲下來,經過幾代的繁衍與遷徙,在彭城(江蘇徐州)形成望族。這是我國金姓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個世系, 還有一支金氏人馬得姓較晚,來自漢時的匈奴。《前秦錄》記載:「漢休屠王太子,帝以休屠作金人登天,賜姓金氏。」 構成金氏來源的支系還有好多。歷史上劉氏曾兩度改姓為金,匯成了金姓的龐大世系,源遠流長,鼎盛不衰。 112、、、、譚姓——巴南譚氏非漢人 周代有譚國(山東章丘縣),相傳是伯益後代的封國,春秋時被齊桓公吞併,譚國人逃亡莒國,以國名為姓氏,就是譚氏。另外在湖北、四川這些巴南地區,譚是一個大姓,但他們的血緣不是漢族。 113、、、、廉姓——廉、贏同宗 廉姓跟秦國的國姓贏是同宗的。傳說舜帝時,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因為他立了大功,被賜姓贏,舜任命他主持畜牧。伯益有兩個兒子,若木和大廉,若木被封在徐國,大廉就繼承伯益的職位,其兒子就用他的名為姓,大廉就是廉姓始祖。 114、、、、嵇姓——源頭在會嵇 大禹娶塗山氏的女兒為妻,塗山就在會嵇山(浙江紹興)的北面。大禹在會嵇一帶召集天下諸侯開會,會沒開完,大禹就病勢在會嵇,其墓地就建在會嵇山。兒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在山上立廟以祭祀大禹。夏帝少康繼位以後,把自己的兒子無餘封在會嵇,稱為會嵇氏。西漢初年,朝廷下令全國諸侯後裔大遷徙,會嵇氏也被遷往會嵇山,後代以地為姓,這就是嵇姓,無餘為嵇姓始祖。 115、、、、鞏姓——改革先鋒,鞏簡公 春秋後期,周景王有個同族卿士被封在鞏邑(河南鞏縣)為甸內侯,稱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歷次內亂大多因貴族掌權而引起,於是便錄用從各諸侯國來的人士,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鞏簡公打破以血統為準則的論資排輩的用人標準,傷害了王公貴族的利益,後來王子朝作亂時,就把他殺害了。但鞏簡公大膽改革的精神一直流傳後世。 116、、、、夏侯——百姓一家 根在華夏 中國素有「華夏」之稱,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華夏」之稱由此而來。夏朝共傳了十三代,到十六王桀王時被商湯所滅,子孫也基本上趕盡殺絕了。周武王敬仰大禹的英名,就下詔書尋求大禹後裔,結果真找到了邑位名叫東樓公的,周武王封他在杞,建立了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被封為侯爵,專門主管祭祀夏先祖的一切活動,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後來便成為姓氏。 117、、、、聶姓——聶姓人的驕傲,聶耳 聶,本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清豐縣,春秋時屬於衛國,是衛國大夫的封地,後來人們便以地名為姓。另外在楚國也有個聶城。 一曲《國歌》唱出了所有中國人的心聲,音樂家聶耳成了聶姓人的驕傲,無論何時何地,中國人都會因為他的音樂而凝聚在一起。 118、、、、封姓 相傳炎帝神農有個後裔名鉅,他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是上古時著名的賢人。在黃帝登位前,因仰慕他的名聲,就拜他為師。後來黃帝封鉅在封國(河南封丘縣),子孫稱為封氏。 119、、、、翟姓 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他給其中十二個兒子賜了姓,沒有賜姓的兒子散居在山東、河南、河北、陝西一帶和西戎族合併建立了翟國,是北方較強大的外夷國,經常侵犯中原。春秋時,晉國滅了翟國,翟國人與晉國人融合,秦漢時散居江南一帶,以國為姓,就是翟氏。 120、、、、范姓——先憂後樂說范姓 岳陽樓位於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濱,有兩句名言常被我們傳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寫的,是他一貫的行為準則,也是他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的父親在徐州軍事長官門下當過秘書,在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貧困無奈,只有帶著范仲淹改嫁山東一戶姓宋的人家,所以少年時范仲淹一直姓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自己真實身世,於是決定自立門戶,出外闖蕩。他先到商丘的南都學社深造,十年寒窗,功夫不負有心人,范仲淹二十六歲中了進士,還受到皇帝的接見和宴請。當范仲淹去安徽走馬上任時,把母親接了回去正式改為原姓范。范仲淹在朝廷為官敢於直言,屢屢得罪權貴,吃了不少苦頭。「有功反遭貶官。」范仲淹晚年時相繼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擔任地方官,儘管他收入不高,卻有意興辦義學。他在蘇州買下一千畝地成立範氏義莊,范氏後裔都可以從那裡得到口糧和補助,於是,各地姓范的把他當作慈善家,奉為聖賢。 先憂後樂的范氏精神不是憑空得來的,從姓源上探尋,也是范姓始祖高尚人品的遺傳。范姓始於劉姓,堯帝後代劉果是御龍高手,其後代有人在周朝時奉為杜伯,領地在陝西西安杜嶺,杜伯是個正直的大臣,周宣王原是明君,到了晚年變得殘忍固執。有一日杜伯勸周宣王不能再以殺害孕婦來取樂了,結果當場被周宣王斬首。杜伯的兒子逃往晉國,任命為士師,後人易杜為士。到了晉國之後,士蘇在范開創了晉國范氏家族,士蘇也被范姓人奉為始祖。 121、、、、林姓——用生命換來的姓氏 兩千多年前,一位偉人捨生取義用生命換來一個姓氏——林。商朝末年,有個殘忍的暴君紂王,比干作為紂王的叔父對紂王喪盡天良的行為一再寄言相勸,紂王就是不聽,甚至懷疑比乾的忠心,於是慘無人道的割開比乾的胸膛,掏出比乾的心。比乾死後,紂王還要誅滅其妻兒,妻子陳氏當時懷孕在身,逃到長林石寺中,直到嬰兒落地。比干雖然死了,但他捨生取義,堅持正義的精神千古傳誦。周武王在滅了商紂之後找到比乾的遺腹子,因為他是憑藉長林掩護,所以賜姓林,名堅,林堅就是林氏的受姓始祖。福建是目前林姓最為集中的地區。 122、、、、夏姓——父系社會的開始 秦時期,我們中國人就以「華夏族」自稱,「華」即為「欣欣向榮」,「夏」指「中國之人」,儘管華夏並不是指夏姓,但夏姓卻是我國一個古老而又著名的姓氏。 我國姓氏大都起源於商周時期,周公建立周王朝之後,設置諸侯國71個,周公姬旦實施的這次大分封被史家稱為「封邦建國」。 夏禹,姓姒,後裔東樓公受封杞國,一些未得到天子封賜的夏禹後代子孫為了顯示自己不應當被人忽視,就以代表自己光輝家世的國名夏朝的夏為自己的姓氏。但夏姓並非出自以源,除了出自夏禹之外還出自舜。舜為媯姓,舜的後代封於陳(河南淮陽),陳國有個國君陳宣公,後裔有個征舒。按當時宗法制規定,「王孫公子」只能以王父及祖父的字為姓。征舒的祖父叫子西,字子夏,自然征舒就以夏為姓叫夏征舒。 媯姓、姒姓、姬姓、姚姓、嬴姓等女字旁的姓氏體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女性的血統和地位,從這些姓轉向以王父之字為姓氏其意義在於表明了我國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一種歷史性過程。 123、、、、潘姓——一姓二源 潘姓的歷史很悠久,一說是姬姓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高在西周初年封在畢,建立畢國(西安咸陽一帶),人稱畢公高。後來畢公高又將小兒子封到潘,分離出一個隸屬於畢國的潘國,於是,潘國的這支周文王的子孫以國名潘為姓。 另一種說法認為潘姓源頭在南方。春秋世代楚國大夫潘崇給楚成王的太子當老師,後來又為太子奪取王位出謀劃策。潘崇升任太師後家庭也日益興旺,潘姓日後也成為大姓。 124、、、、孫姓——千枝同根 黃帝傳人 孫姓是常見的大姓,在以孫為姓的人中間,有一部分人是戰國思想家荀子的後代。按漢代的習俗,原來姓荀的人為了避漢宣帝劉恂的名諱,只好改姓。 荀子是趙國人,在齊國求學、講學,是齊文化的代表人,李四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為實現自己的抱負,荀子兩次接受封奉,任蘭陵令,最後死在蘭陵。相傳,荀子的後代至今還在蘭陵一代,依然以孫為姓,人數還不少。 孫姓還有一個比孫武、孫叔敖和荀子更為古老悠久的源頭。據記載,周文王有個小兒子姬封,受封到了衛國,人稱衛康叔,衛康叔傳到第九代出了一個以孫為字的後代,他有個孫子叫武仲,按古代姓氏的一種習慣,常以祖父的字為姓,於是武仲取祖父名字中的「孫」為自己的姓氏。也許,他才是歷史上最早姓孫的人。 千枝同根,周文王的姬姓,孫叔敖的米姓,孫武先祖的歸姓都封黃帝軒轅氏為人文始祖,孫姓人可以說是地地道道黃帝的傳人。 125、、、、顧姓——江浙顧姓源自越王 顧姓起源一支來自奴隸制社會形成時期的夏朝,這也是帝王從禪讓制變世襲制的第一個朝代。當時,昆吾氏的後人封在一個叫顧的地方(河南范縣),這是一個附庸小國,後來商湯滅夏桀王,最先滅掉的就是這個顧國,後人念念不忘故土,便以國為姓。 始於江浙一帶的顧氏是顧姓人家的又一支人馬。雖然得姓較晚,但至少也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其先祖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春秋時,江南的吳、越兩國攻伐不休,世代相仇,到了吳王夫差即位又發兵大敗越國,勾踐將國事交付文仲,與大夫范蠡被押往吳國。他倆居於囚室,穢衣惡食,受盡屈辱,整整三年,歷盡磨難,終於被赦免回國。從此,勾踐君臣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立志雪恥,果然不出十年,越國變得強大起來。經過幾次進攻,夫差自殺,最後吳國滅亡。勾踐復國後傳到七世孫搖,此時,天下已為劉邦所統一,進入西漢時期,搖被封為東海王,負責管理東甌一帶(浙江永嘉西南)。其子同時受封為顧余侯,居於會稽(浙江紹興),這位顧余侯得後代便以祖上封爵為氏,以顧為姓。 126、、、、賀姓——易慶為賀 賀姓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姓氏,東漢之前,史書上沒有賀姓的記載,到了東漢,為了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於是姓慶的人一律要改姓。當時有一個在朝廷擔任侍中官職姓慶名純的人,因慶與賀字義相近,於是有了賀姓。賀姓如今還在常見的一百個姓氏之列,慶這個姓氏卻極少見到。 《元和·姓纂》記載,慶是齊國王室後裔使用的姓氏,齊國有公子慶克,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字為姓。慶克生子慶封,慶封為避禍,從魯國逃往吳國,後代慶儀又遷徙到浙江會稽定居。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賀姓與慶夫有關。慶夫是魯庄公的兄弟,他玩弄同室操戈的陰謀,使魯國政局動蕩不安,百姓提心弔膽,故有成語「慶夫未死,魯難未已」。後來在齊桓公的幫助和民眾的反抗下,慶夫逃往莒國被迫自盡,後人也以慶為姓。 賀姓還有一支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北魏時,鮮卑族人有以賀拔氏為複姓的,拔的意思是土地,獲得土地時,眾人來祝賀,於是姓賀拔。還有居住在賀蘭山的鮮卑族以山為氏,複姓賀蘭,南北朝的狄族有複姓賀賴,以及居住在朔方的複姓賀若,這些複姓後來都改為單姓賀。 賀姓的郡望主要在河南與會稽(浙江紹興)一帶。 127、、、、黎姓——黎城無黎姓 黎姓發源地在山西黎城縣,關於黎姓的來源,《元和·姓纂》記載:「黎,周時侯國。」來源有三,一支來自軒轅黃帝孫子顓頊後裔有重黎,擔任火正,讓天下充滿光明,因有功被帝嚳命為祝融,後討伐共工氏遭到失敗,被帝嚳殺死,重黎的子孫就以黎作為姓氏。 此外在如今河南浚縣,據說古時有塊地方叫黎陽,曾是黎國,後人以國為姓。齊國時候有個大夫黎彌,封地在山東鄆城縣也有個叫黎的地方,這也成為黎姓的一個出處。 瀕臨海岸的東部活躍著金天氏少昊部落,九黎是少昊的一個諸侯國,蚩尤曾經是九黎族的頭領,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全以金作為兵器。炎黃部落聯合起來把蚩尤打敗後,九黎族的子孫大批向南方遷移,其中有一部分人採用了黎作為姓氏。 黎姓在各地繁衍生息,其中主要郡望在京北(陝西西安),宋城(河南商丘),九真(越南清化、河靜一帶)。在越南,黎是一個大姓,後來這支姓北遷中原,與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 128、、、、梁姓——梁朝梁國不姓梁 梁姓最早發源地在陝西,如今韓城南邊有座少梁城,是古梁國的遺址。梁姓始祖是秦仲之子康,被周平王封在夏陽梁山,爵位為伯。春秋時期,梁伯的封地被秦國吞併,子孫便以梁為姓。 河南開封歷史上稱大梁,戰國時代,有姓畢名瑩的魏惠王把國都遷到大梁,自稱梁惠王。俗語「梁國雖好,並非久留之地」說的正是開封。梁國滅亡之後,有部分也以梁為姓。中國歷史上有個梁朝,帝王史稱梁武帝,梁元帝等等,其實,他們都姓蕭,梁只是他們的號。 129、、、、高姓——殊途同歸的高姓 高蹊是齊國一位公子,和齊桓公小白是同宗弟兄,他倆都姓姜,齊桓公得到賢相管仲和高蹊的輔佐,「九和諸侯,一匡天下。」因為有功,高蹊受封為上卿,由於高蹊祖父曾得到以高邑命名的封地,於是人稱公子高,高蹊也是公子高的孫子,他是以祖父的名作為姓氏的。 二百年後,齊惠公有兒子子高,其後代也有以高作為姓氏的。西周初年,公封諸侯,姜尚受封於齊,創立了齊國,人稱姜太公,所以前後兩支高姓都出自齊國,都是姜太公的苗裔。 高姓在東漢出了一位渤海太守,所以高姓人家的堂號為渤海堂。 130、、、、曾姓——天下一曾無二曾 在曾姓人士中流傳一句話叫做「天下一曾無二曾」,他們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後代。大禹姒姓,他從舜手中接過帝位之後開創了夏朝,大禹死後由兒子啟接位,夏啟的長子叫太康,次子叫仲康,仲康的孫子叫少康,人稱杜康。少康復興夏朝之後天下安定百業興旺,少康把小兒子曲烈分封到一個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國(山東鄒縣)。鄫國被莒國兼并後,其子孫逃往魯國,為不忘先祖,把鄫去掉耳朵旁改曾為姓。131、、、、何姓——何姓與河有關嗎? 中國姓氏的起源許多以地名為姓,炎帝長在姜水,以姜為姓;黃帝長在姬水,以姬為姓。是否生長在河邊的就姓河呢? 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是何仙姑,與何仙姑同為八仙的還有韓湘子何藍采和,而說到何姓的由來,還真與這兩個姓有不解之緣。 韓國本是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後來被秦始皇所兼并,懷著亡國之恨的韓國人企圖刺殺秦始皇,但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秦始皇對韓國百姓的圍捕追殺。有一支進入江淮流域,在江淮方言中,韓與何諧音,於是他們改用何姓。還有一支遇上秦兵盤問姓名,他指一指寒冷的河水,秦兵以為他姓河,就放行了。從此,他們的子孫就以人字旁的何為姓了。何姓人從唐代進入福建,定居泉州、漳州一帶,其中有一戶過繼給當地的藍家,易藍為姓。 姓氏作為一個符號,並非歸某一民族所專有,位於北方的吐谷渾氏,在五代時就有使用何姓的。生活在祁連山北的少數民族,因受到匈奴侵犯,不得不向西亞遷移,在昭武城建立起何、安、曹、康、石、史、米等九個小國,史稱昭武九姓。 132、、、、馮姓——源頭有幾多? 陝西大荔縣在三千多年前叫馮城,據史料記載,馮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叫畢公高,畢公高後人畢萬的孫子被封在馮城,這裡的人就以封地為姓。 另一支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據說,馮簡子其人博學多才,遇大事能夠當機立斷,鄭國王君要跟別的諸侯打交道往往要先和他商量。漢宣帝時,還有威震邊境的左將軍馮奉世,其後裔如今都住在山西長治一帶。安徽徽州績溪馮村在明朝出了個兵部侍郎馮庸。京北的馮姓則是燕王馮宏的後代。河南弘農馮姓是西魏豫州刺史馮寧的後代。 133、、、、薛姓——始祖孟嘗君 在大禹治水時代,有個專門製造車輛的高手叫奚仲,是黃帝後裔,任姓,因造車有功,封他為薛侯,在薛城(山東藤縣)立國。春秋末年,楚國吞併了薛國,後代以薛為姓。 孟嘗君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收養雞鳴狗盜的食客三千。孟嘗君名叫田輪,先祖姓陳,是媯滿之後。他受封在薛國,於是子孫便以薛為姓,奉他為始祖。 134、、、、余姓——余姓和佘姓有關係嗎? 從姓氏考證,余和佘是兩個不同寫法,不同讀音的兩個姓,但追根溯源,余和佘還真是同一個姓。 明代學者楊慎認為,余是「舍」簡略而來,余的本來讀音應是「蛇」,讀成「余」是不懂說文解字的人犯的錯誤。清代姓氏學專家張澍認為古人把余寫成佘,這兩個字原本是相通的。 關於余姓,唐代林寶編了一本《元和姓纂》,他認為余姓是秦朝大臣由余的後代,世代居住在西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姓嬴,所轄在甘肅天水、陝西鳳翔一帶。當時的西戎國有個懷才不遇的晉國人由余,一次,他出使秦國,受到秦穆公禮遇,得到賞識,封他為上卿。由余後人以余為姓。 余姓始祖在秦晉,主要郡望卻在新安,即徽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績溪、黟縣和婺源。 135、、、、馬姓——漢朝馬姓出人才 古往今來,馬和人類的關係是十分親近的,馬被數百萬人用作姓氏,人數之多已位居前二十名。那麼,馬姓的由來與馬有關嗎? 馬姓由來與趙國大將趙奢直接有關。趙奢被封為馬服君之後,後人均奉他為馬姓始祖。他本是趙國(河北邯鄲)公子,是趙武靈王的後裔。趙奢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主管國家、賦稅,治理有方。趙奢去世後,葬在馬服山,趙姓以鳳凰為圖騰,山西洪洞縣的趙城是趙姓的發祥地。 馬姓是回族十三大姓之一,以回族集居的西北地區為最多。元朝初年,布哈拉國王的後代烏馬兒受封為咸陽王,並受賜給子孫十三個姓氏,馬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漢朝,馬姓遷往陝西扶鳳,扶鳳馬姓逐漸繁衍為大姓。馬姓在東漢是很有影響的家族,除了一批傑出的人才,祖籍都在陝西扶鳳茂陵。 136、、、、喬姓——此喬即彼橋 黃帝出生於曲阜壽丘,定都軒轅之秋,又稱軒轅氏。黃帝本姓公孫,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使用12個姓氏。黃帝去世後安葬在喬山上,於是,為黃帝守陵的人就以喬為姓了,地名也改為黃陵縣。 現在的喬姓都沒有木字旁,但是以前的喬姓卻帶木字旁。這其中原因一說是北魏孝武帝進入中原後,下令去木為喬;另有一說北周文帝取喬木高遠之意,易橋為喬。 137、、、、龍姓——華夏族的象徵——龍圖騰 古老的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文化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百家姓中的龍姓與神話傳說中的龍有沒有關係? 龍姓的龍字始見於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寫法多達70餘種,都是象形文字。龍的姓源多為神話傳說。相傳遠古時以龍圖騰為氏族徽號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壽在《玄中記》中說:「伏羲龍身,女媧蛇軀。」這兩個部落的結合統轄並征服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規模的部落聯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則改為龍作為圖騰徽號。於是,他們分布在陝西、甘肅、四川、青藏岷山一帶,陣營龐大,族眾繁多。說明華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榮昌盛的龍圖騰的世界了。 《大載禮記·五帝德》說:「三皇五帝出巡乘龍。」三皇指太昊伏羲、黃帝軒轅氏、炎帝神農氏;五帝是少昊、顓頊、帝嚳、堯帝、舜帝。這樣就專門有人伺候這些龍,於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養龍的豢龍氏和駕龍的御龍氏。 據《姓氏考略》記載,陶唐氏的後裔劉累就曾拜董父學習撫龍之術,因為學有所成,賜姓為御龍氏,其後代易劉姓為龍姓。 138、、、、賈姓——根在三晉 賈姓發源於山西,一以國為氏,二以邑為氏,先後在不同的年代產生。 以國為氏的賈姓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山西虞城唐國。叔虞死後,兒子燮父繼位,把唐國改為晉國,沿用了六百年,山西由此簡稱晉。叔虞的小兒子公明受封在賈(山西臨汾),後人在故國滅亡之後遂以國號為氏。 歷史進入春秋時期,晉國國君象走馬燈似的更換,王公貴族相互殘殺,稱雄晉國的獻公先娶賈國女子為妻,又娶大戎狐姬,生下庶子重耳,長大後釀成有名的驪姬大亂。重耳舅舅狐偃逃離晉國,前後流亡十九年,後投奔齊國受到齊桓公的禮遇。狐偃娶齊王的宗室女子為妻,五年後齊國大亂,狐偃來到楚國,並從楚國進入秦國,最後在秦穆公的武力協助下回到晉國接任王位,史稱晉文公。由於狐偃護駕有功,其兒子狐射被封在賈邑,人稱賈佗,其後代以賈為姓。 139、、、、萬姓——飲水思源覓萬姓 萬是個數目字,表示很多、很大。文字專家認為萬的古子形象一隻蠍子,萬作為姓氏又是怎樣闡述得呢? 以姬為姓的西周王室後裔中先後有兩支改姓為萬,一支是由周文王傳給周武王,又有周武王傳到周成王,周成王把姬良夫的王室公族封去了芮,建立芮國(山西芮城和陝西大荔一帶)。若干年後,芮國出了個賢明君主芮伯萬,子孫後代便以王父的子為氏。 另外一支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高,他被周武王封在畢,建立畢國(西安咸陽),人稱畢公高。當時有個顯赫的將領畢萬在晉國當大夫,晉獻公後來把魏國給了畢萬,從此畢萬又稱魏萬,是魏姓人的始祖。由於畢萬威望很高,子孫有的以王父的子「萬」為姓氏。 140、、、、慎—— 來源有二: 1、來自禽滑厘的字。春秋時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為慎子。他的後代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形成慎姓。 2、來源於封邑名稱。春秋時期的楚國太子白公勝的後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孫便以邑名作為姓氏,稱為慎姓。 慎姓分布 慎姓的子孫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肅省境內)。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時期設置,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的地區。 歷史名人 慎到:戰國時期法家,越國人。研習黃老的道德之術後得到啟示,於是有了自己的學說,他主張「抱法處世」「無為而治」,從「棄知去己」出發。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 慎伯筠:宋代詩人。 慎蒙:明朝嘉靖進士,子山泉,歸安人。在朝廷任監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 慎鋮:宋代官吏,管理有方,嚴明但不苛刻,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愛戴。 141、、、、黃姓——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142、、、、酆姓—— 祖宗:子於 分類:以邑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時,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的弟弟子於封於酆邑,享用那裡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酆邑就在現今的陝西戶縣一帶,古時那裡農作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武王的這個弟弟受封后就稱為酆侯,他的後代以酆為姓,散居各地。因為酆侯太喜歡醉酒,周朝朝廷覺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適,在周成王執政時,就改變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讓他當那裡的首領了。酆侯的兒孫們就約好,以後不管到那裡,都姓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神奇的姓氏
※為什麼日本的第一大姓是佐藤?有哪些日本姓氏分布知識?
※那些你見過最奇特的姓氏有哪些? 今天有一個女客戶,姓「揣」,揣摩的揣……?
※廖姓在自我介紹中應該如何對姓氏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