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式太極拳之度

楊式太極拳之度

石月明

先師澄甫公在批評那些「急求速效,忽略而成」的人時指出:「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能依樣畫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昧,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衡量楊式太極拳的方向和動作、上下內外,有哪些基本尺度呢?根據傅鍾文和傅聲遠教師多年的傳授、先輩們的論述和筆者多年練拳的實踐與研究認為,概括起來可分為「五度」。

一、高 度

練太極拳的架子(高、中、低)可高可低,高架子運動量小,適合於體弱有病者;低架子運動量大,適合於身強力壯者;運動員或練功夫的人,架子可以更低。

太極拳腳步的大小與架子的高低要相應。練拳時,邁出之腿長度是固定的,步子的大小完全取決於坐實之腿下蹲的高低,下蹲得俞低,步子就愈大。但是,腿蹲得愈低,運動量就愈大。拳架高低必須根據人的體質和腿上的工夫而定。勉強降低架子,就會產生分不清虛實或起犟勁等毛病。但練一套拳應保持架子高度不變,尤其是每一個動作,不應該忽高忽低。拳論指出:「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有人練拳有意把架子壓低,以顯示自己腿上的功夫,結果使弓腿膝蓋超出腳尖,甚至上體前俯;有人練拳在雙腳著地時身體下壓,當一腳提起時,身體又隨著抬高,造成凹凸,這都是不對的。保持穩定的架子高度,就是保持穩定的運動量,就是保持骨肉內外之間穩定的氣血流通。在低架子練功時,保持穩定不變的架子高度正是吃功夫、長工夫的時候。

二、速 度

練楊式太極拳的速度要勻、慢、連、隨。

它包括多方面。如今天15分鐘練一套,明天20分鐘練一套,後天30分鐘練一套,速度不均勻;一套拳開始很慢,後來很快,也是速度不均勻;一個動作開始突然一衝,後來又變得很慢或身體某些部分忽快忽慢等,都是速度不均勻。堅持練拳年長日久,一般可自然趨於均勻。而在一個動作中,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四肢,動作忽快忽慢,架子忽高忽低,這種毛病不是多練就可以克服的,非下大工夫認真糾正是無法改掉的。

四肢動作速度均勻並非都是同一個速度。左右手,左右腳,各走各的路線,可以各有各的速度。但是,各肢體的運動速度,在一個動作中開始到結束,速度要均一。如倒攆猴,腳步從提起到落下,速度要均勻;下勢,腿下坐的速度要均勻;在外觀上不要給人以忽快忽慢的感覺。在動作與動作之間不能停頓,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拳論要求:「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在意在行「無令絲毫間斷耳」,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似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一套拳從頭至尾貫串不停,一氣呵成。

動作要上下相隨。如左摟膝拗步,要完成三個動作:意識左手摟膝;二是右掌從耳根向前方打出;三是形成左弓步。要求同時進行,同時完成。開始時,左手在左腿內側,右手在右耳根處,重心全坐與右腿,左腿邁出。動作完成時,左手摟膝後達左膝左側,右掌打出,身體重量向左腿移,形成左弓步,左腳剛邁出,重心即移向左腿而形成左弓步,剩下只有左右手的動作了,這就不是上下相隨,虛實也沒有分清。只有這三個動作以各自均勻的速度在同一個時間內完成,一到無有不到,才叫上下相隨,才叫虛實分清。

這裡說上下相隨還只是從外型上粗略而言。實質上如《拳論》指出:「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由腳至手一條勁線節節貫串。「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比如腰向右側,動作時腳傳來的勁蓄匯於腰,腰的轉動再把勁發於左右手。動作順遂圓活,周身輕靈,節節貫串,此為上乘拳架,也是完美的上下相隨。

練太極拳要求速度緩慢。練一套楊式太極拳,一般需要15~20分鐘。總的原則是「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賁張之弊」。架子愈低,速度愈慢,運動量愈大。速度慢要領尚未掌握,勉強慢練,會產生與萎靡無神的毛病。練快練慢都必須堅持太極拳的要領。

三、角 度

角度就是方向。太極拳,手之運動有「八方」,足之運行有「五步」。手八步五,其數十三,故又稱「十三勢」。《太極拳論》云:「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練太極拳即懷揣八卦,腳踩五行。

關於太極拳的八卦方點陣圖,先輩拳家說法不一。有人按文王后天八卦方點陣圖定位太極拳的方向,與上述拳論不符,於是就把拳論改了。上述拳論有人說是王宗岳的,有人說是楊露禪的,有人說是張三丰的遺論。不管是哪位先輩拳家的,起論述與伏羲先天八卦方點陣圖是完全吻合的。而且,先天八卦方位與人們的習慣相符合,故認為以先天八卦方位來定位太極拳的方向更為合理。

說明練太極拳的方向,一般以起勢的方向確定以後,各勢的方向也都相應確定了。練拳必須按照各勢規定的方向,不可任意偏轉。所謂太極拳的方向,包括兩腳的相對位置、動作的方向、眼神顧及的方向、兩手的相對位置、手指所對的放向等等。

練太極拳時,扣腳、轉腰、邁步、落腳、出手、方向都要合度。如抱虎歸山,起始面向南方(乾);兩腳尖向南。動作時左腳尖扣向西方(坎),即轉腳的角度為90°,一般至少要大於45°。若扣腳不到45°,轉腳不到位將形成腳尖夾角大於90°的弓步,有勁傳不出。有人開始轉腳不到45°,在弓腿過程中考轉動蹬腿的腳跟或腳尖來改變腳尖方向,這是不合適的。因為,弓腿的過程正需要蹬腿的腳從地面傳勁此時腳步搖擺不實,不利於發勁。凡落腳,都要在適當的位置,都要有適度的位置,都要有適度的腳尖方向。

前面已強調指出,太極拳的為八門、五步、十三勢,其方向角度八卦定位。要求「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乾、坤、坎、離正方,巽、震、兌、艮斜角。方向不可偏差,角度均應合度。

四、幅 度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大方,架勢開闊,氣勢龐大,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一般初學練拳者,先求姿勢開大,以松其筋肉,舒筋活血,使身體強健。身體強健以後再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內有精、氣、神相聚。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由開展而緊湊,由健體而實用。架子的開展與緊湊均須有度。拳論要求「無過不及」,過於不及皆失重心。手臂伸出以將直未直為度,弓步的蹬腿以將直不挺為宜。「勁以曲蓄而有餘」,手臂未直而力有餘。雙臂和兩腿都不可直挺挺的,但也不可縮手縮腳、彎腰駝背。否則,本應「神如捕鼠之貓」,倒像畏貓之鼠。尤其是青少年,伸手蹬腳以伸展開闊為善,亦不可強調含胸。其實一般人練拳,只要不像外家拳那樣用力挺胸即可。片面理解含胸拔背,練久會成彎腰駝背。

五、柔 度

太極拳又稱柔拳、綿拳。要求身體任何部分都要輕巧、靈活、舒展,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四肢及腰不可起強勁,即所謂「周身輕靈」。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了太極拳的這些要領,練起拳來精神萎靡,四肢癱軟。實際上,輕巧並非浮滑,靈活並非虛渺。靈就是機警智慧,輕靈而要有內勁。練拳時怒目切齒,奮力如牛,青筋盡露,此為雙重練法,是錯誤的;而風搖楊柳,飄搖浮蕩,毫不著力,此為雙浮練法,是錯也是不對的。應該柔中寓剛,棉里藏針,腳下有根,端立如山,即動如江河、靜如山嶽。「精神能提得起」「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應有鶻之雄偉,貓之機智。

書法繪畫是高深的藝術,但表現在平面上;雕塑藝術佔據立體空間,但是靜止的。太極拳為空間活動的高級藝術,一般練拳三個月學會,一年習熟,三年練好。習拳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必獲一日之成效。有人練拳一年已有相當正確的架子。有人數年,十數年乃至數十年,架子的毛病仍然很大。

萬事均在行動,萬事均在自己。認真鑽研,良師指導,虛心好學,嚴格按要領練拳,必一日技精一日。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推薦閱讀: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八)
武功蓋世的楊氏太極拳「五虎將」,你都聽說過嗎?
[轉]?太極拳練習中如何保養膝關節
太極妙到底是什麼
八字太極點論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