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承氣湯化裁

這節課我們接著來講承氣湯方證化裁。第一個方劑,厚朴大黃湯。?

【厚朴大黃湯】厚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分二服。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陽性葯:厚朴(除滯)平性葯:無陰性葯:大黃(除燥)、枳實(除煩)四象解析法君葯:大黃(寒,苦咸)6臣葯:枳實(涼,酸微辛苦)4佐葯:無使葯:厚朴(溫,辛苦澀)8葯症:大黃 大寒咸苦《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枳殼 涼酸微辛苦《本經》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輕身益氣。厚朴 溫 辛苦澀《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氣,血痹死肌,去三蟲。《別錄》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腹痛脹滿,胃中逆冷,胸中嘔逆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止煩滿,厚腸胃。漢度量厚朴一尺,大約合120g,即重八兩。很明顯,厚朴大黃湯是小承氣湯化裁加減而來,增加了小承氣湯中大黃和厚朴的用量。通過上節課的分析也能簡單得出,厚朴大黃湯就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增強了瀉下和溫中理氣的功效了。那是不是厚朴大黃湯的應用,就是針對於比「小承氣湯證」里實燥熱和氣滯更重的情況呢?我們來看一下條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厚朴大黃湯主之。——《千金方》「坐」在這裡是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這條在說,愛喝酒的人總咳嗽甚至吐血了,是長期飲酒過度導致的。吐血——咯血酒性燥烈,傷津液,會熱攻心胸。久了,會傷及肺絡而咳,嚴重了會咯血。「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這裡面的虛脈,指的是津液虛,水飲尚不嚴重。嚴重的話就要變實了會成「結胸」的。這是辨證的關鍵。虛脈要虛浮而數的,是陽明熱為主,夾帶水飲。那麼這個「水飲」是哪來的?飲酒導致胃熱,會津液不足,導致酒後口乾渴的厲害,愛喝酒的人都知道,喝完酒睡覺有時半夜都會被渴醒然後喝很多水。喝了滿肚子水消化不了,就要成飲的,積於心下,多了就要上射的,出現胸滿等癥狀。從三焦分析,飲酒胃熱,會津液不足,胃氣就虛,中不治下,下焦水飲就盛。枳殼,祛胸滿脹氣的。厚朴,祛膈下濕氣脹滿,這兩個葯,一寒一溫,常常在一起配合,酸苦而降逆氣痰飲。大黃量大,用了六兩。味苦寒,清陽明實熱、留飲,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道,調中化食」。留飲和實熱一去,熱傷肺絡的咯血也就止住了。所以這個方子也是個攻調「氣血」的方,不要小看。這個方證的舌象,該是舌紅有齒痕,苔**而黃。大便有時候會是溏的,不要以為便溏就不敢用大黃。那是水飲作怪,用了大黃,清理掉了就好了。雖然大黃的量不小,可是厚朴量也很大,能起到牽製作用,還能「厚腸胃」。並且小承氣湯證,也是試探性去治療陽明裡實的先便後溏,所以不用擔心。三味葯協同作戰,祛陽明之水熱互結而已。這樣的病並不少見,見到這種咳嗽,不要去治咳。留飲和實熱除掉了,咳嗽便能自愈。同時我們還能得出一個結論,承氣湯類方可不單單是治療陽明裡實的,因為有辛溫使葯的加入,也是能解決陽明水熱互結的。並且還能攻調氣血痰飲,又能降逆理氣,它有很大的廣用範圍。大家可不要小看了承氣湯,誤以為僅僅是用來瀉下通便的方子。

我們看下一個方劑,厚朴三物湯。

【厚朴三物湯】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陽性葯:厚朴(除滯)平性葯:無陰性葯:大黃(除燥)、枳實(除煩)四象解析法君葯:大黃(寒,苦咸)4臣葯:枳實(涼,酸微辛苦)5枚佐葯:無使葯:厚朴(溫,辛苦澀)8兩葯症就不贅述了。很明顯厚朴三物湯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增大了枳殼和厚朴的用量,理氣破氣的功用加大了。後下大黃,說明還是要取攻下的力度的,據上來估計分析,應該是仍要以攻逐為主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條文。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宋本金匱》這條是相對厚朴七物湯的條文說的。「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宋本金匱》我們從後往前分析。舉個例子:有很多人感冒了,剛吃了點葯似好非好的時候,出現了腹脹,有的還很嚴重。大便有硬塊,但並沒有很難便。並且,還是有表證的發熱。這種情況,是太陽表邪未盡又傳入陽明,尚未完全結實,成了氣溢腹脹滿,太陽陽明合病。脈浮,是有個表邪存在,數,是有熱。飲食如故,說明裡面沒有大實結滯。這個時候,用厚朴七物湯治療。如果沒有表證的問題,只是脹滿,還不排便,不排氣。用手按按肚子,他要疼的。這是陽明實邪無疑了。看看舌苔,是黃膩的。脈也會是個有力的實脈。用厚朴三物湯治療。那這麼一分析,就明確了,腹脹滿,氣滯的嚴重,當然要理氣通腸腑啊。那麼增強小承氣湯理氣的功效,把枳殼厚朴加量,得到厚朴三物湯。那麼厚朴七物湯呢?

【厚朴七物湯】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陽性葯:厚朴8桂枝2生薑5平性葯:甘草3大棗12枚陰性葯:大黃3枳殼7

四象解析法:君葯:厚朴(溫,辛苦澀)8臣葯:桂枝(溫,辛甘滋)2 生薑(大溫,辛)5佐葯:甘草(平,甘滋)3 大棗(平,甘滋助陰)12枚使葯:大黃(大寒,咸苦)3枳殼(涼,酸微辛苦)7也是小承氣湯的配伍,一樣是枳殼厚朴加量,大黃微減到3兩,針對陽明氣脹微實的問題。同時,加上桂枝湯去芍藥,解表降逆氣,解決條文中說的「發熱十日,脈浮而數」的表證問題。解表降逆,通里瀉濁導滯氣。煎服中提到:「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這也是張聖又一次給大家展示化裁加減的靈活運用了,如何靈活運用,就在於對葯症的掌握了。半夏 大溫辛甘淡《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生薑大溫辛《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半夏,止嘔的要葯,在厚朴七物湯證的基礎上嘔的嚴重,就加半夏。下利的嚴重,就去掉瀉下力度過大的大黃。里寒重些,就加入溫中的生薑。這些加減的例子,在關霖楊老師之前給大家講解小青龍湯化裁加減的時候,也講的很細緻了,大家課後找來複習一下。家父在《金匱要略增補》中講解這兩個方子的時候講的這樣一段話,務必再給大家強調一下。「一個方子的藥物組合,用幾味葯,都有說道的,不能亂來。一個宗旨就是,奇數為急、偶數為緩。衡量一下患者體質,靈活運用。大承氣湯,瀉下力量大,是四味葯,有個緩性,一個是固護患者體質,不能一下子急瀉太過,一個是藥力要在胃中緩存一下,清理的乾淨些。而小承氣湯,藥力不是太猛,就用三味葯,把氣滯脹滿一瀉而出,取個急治的意思。這些,都是經方配伍的私密章法,十分細膩規範的。這也是經方為什麼嚴謹,不許隨意加減的原因所在。一個經方,你亂加減一味葯,方義就變了。小柴胡湯,是主治少陽病的,你加個附子,壞了,成了少陽少陰病了。更別提用時方的理念去加減了,加個六七味葯,還美其名曰「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某某病」,自詡為經方的運用,這是在胡鬧。反正上千年就這麼胡鬧過來了,習以為常了。」

【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炙枳實(半斤)去皮大黃(一斤)炙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去皮、尖,熬,別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劉志傑經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陽性葯:杏仁厚朴平性葯:麻子仁蜜陰性葯:枳實芍藥大黃

四象解析法君葯:大黃臣葯:枳實芍藥佐葯:蜜麻子仁使葯:杏仁厚朴

這仍然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做了加藥,然後改為丸劑。既然是丸劑,一般就是來解決慢性病症的了。首先肯定能解決陽明裡實的問題,另加芍藥、杏仁和麻子仁,我們來看一下藥症。芍藥 涼 酸苦《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杏仁 溫 微辛苦《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麻子仁 平辛《本經》主五勞七傷,利五藏,下血,寒氣,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芍藥,祛血痹積滯。杏仁,下氣活血,也有潤腸理氣的作用。火麻仁,也能潤補津液,通腸道,還能解纏縛補虛。雖然用量不小,但因其為五穀,藥力不大,為平性葯,故不做君葯。這些葯又以蜂蜜製成丸劑,藥性緩,寒熱並用,有補有瀉。潤腸通便,補胃氣,泄熱通氣活血。能針對津液虧虛,腸燥有熱,氣血鬱閉等問題。接下來我們看條文。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背過方歌的都知道,第一句話就是「麻子仁丸治脾約」,那什麼是脾約?這個概念眾說紛紜,我們在傷寒論中看到的脾約乃太陽陽明是也,而且是一個傳變,沒有了太陽表證,是純粹的陽明。脾約多是由太陽病誤治導致的,包括失治、或發汗過多而傷津液導致胃中干,津液不能輸布到腸胃而走膀胱導致大便乾燥小便溲頻。這裡說了脈浮澀,沒說脈數,說明有陽明熱但不盛。澀,津液不足則脈澀。水不化津液,輸布不利,到不了胃腸而往膀胱跑。這個津液不足的陽明燥熱,要與陽明的大熱進行區分。津液不足的陽明內熱,沒有太多不舒服的癥狀,好多天不大便也沒什麼感覺。陽明的大熱潮熱,是需要急下存陰的,而太陽陽明的脾約是要潤下,不能急的。它本身就是在不斷地慢慢流失津液,急下會脫陽的。那麼剩下的癥狀便會有:微熱,汗出,口不渴,或煩,尿多,大便干硬,脈浮澀。麻子仁丸,就是以治療脾約大便乾燥秘結,小便溲頻而腹無所苦為主。產後便秘、習慣性便秘、術後便秘等多用此方。而且據臨床觀察需要久服,不能見效就停,否則不去根。另本方內涵小承氣湯,虛者慎用。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漢傳弟子劉雲舟)

推薦閱讀:

看《傷寒論》如何解讀生薑? 張仲景之辛味的配伍
華佗去逝後,「醫聖」張仲景還在,曹操為什麼不找他醫治頭風呢?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試探張仲景對「姜」的運用

TAG:張仲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