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四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集)
2002/7/5 華藏凈宗學會 檔名:WD15-002-0004
經文在第七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我們現前初學的菩薩,煩惱習氣很重,毛病很深,這是什麼毛病?嫉妒。看到這個菩薩修學有成就了,特別是出家菩薩弘法利生小有成就,一個法師一旦講經講得不錯,當然就有信徒供養,看到人家對這位法師恭敬供養,看了心裡很難過,起了嫉妒心,想方法去破壞、障礙他,這個就錯了。
這一句是說於自己的親友及施主,看他供養菩薩、恭敬菩薩,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不生執著」,就是說看到這樣的事情不要執著,千萬不可以嫉妒、障礙。如果起嫉妒心,去障礙,去破壞他,這個罪業很重。這是第三樁。第四:
【永斷一切麤獷之言。】
這個『麤』,我們一般說是粗魯,『獷』是兇惡。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說話要柔和,不可以粗暴。這個「麤獷」就是粗暴,說話很沒有禮貌,不可以的,這不是世間人的好模樣。
你看佛講的時候,從這四條下手。佛講得不深,很淺顯。我們仔細想想,所有一切的業障,都是沒有做到這四條,從這裡所產生出來的毛病,佛在此地一語道破。請再看下面的經文: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再次叫彌勒,是提醒他,凡是經典上叫人的名字,是提醒他特別注意,下面當然有重要的開示。彌勒菩薩你不是要問,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些出家、在家的菩薩,要怎樣才能夠平平安安、無憂無惱在菩提道上?也就是說,你一生修學過程當中一帆風順,而得解脫,那你就得遵守這四種法,要認真把世尊說的這四種法做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語慳吝。是人當解脫。】
這個就是佛顯示出無比的慈悲,前面說,後面還用偈頌再重複說一遍,這個意思很深。佛說法常常在講完之後,都有用偈頌重說,原因是當時講經的道場,聽眾有先來和後來的。佛講經畢竟是大眾的一個聚會,不是像我們現在在學校上課,學校上課學生要準時到;講經就不能限定大家要準時到,我們有準時的時間開始講經,通知你,什麼時候來都可以,你不來也可以,這個沒有限制的。
所以佛當年講經也是這個情形,跟我們現在講經一樣,當然一開始講經聽眾就來的,有;有人講一半,甚至經快講完他才來,佛陀在當時的時代也有這個情形。後來的聽眾,前面就沒有聽到,佛很慈悲,前面一半他沒聽到,後面就再用偈頌補充重複前面的重點大義,再講一遍讓後面的人聽。這是過去的時代。雖然後來的沒有聽得很完整,大致上前面講的意思都能夠懂得,大概知道前面佛是講什麼。這是佛的慈悲,照顧後來的大眾。
所以經典經文,我們看到有長行文,長行文不限字數,而偈頌就有限字數,就像這邊所講的這首偈頌,一句是五個字,而此偈頌叫重頌,「重」就是重複,重複前面長行的經文,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複再講一遍。重複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讓後來的聽眾能聽到前面講的大義;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佛講的開示非常重要,必須要記住。如果聽經,佛講的一些教誨聽了,常常忘記了,這樣也沒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你忘記了,當然不會去做。我們在生活當中若要去做,首先就是要記得住,你才知道要怎麼去做,所以必須要記住。而經文若太長,當然就不好記,記不住,尤其年紀較大的同修,當然這就較困難。
而偈頌是詩歌的體裁,並不像中國詩歌那樣的嚴格,中國講平仄、講押韻。偈頌它也有押韻,但是並不嚴格,不像是中國的詩歌那麼講究,可是它的句法很整齊。在此地我們看到的是五言頌,這個五言的偈頌,就是每一句五個字,四句是一首偈,這是一定要把它背起來。長行文背誦較麻煩,因為長行文不限字數,有一句一、二十個字,較短的也有五字、七字、九字、十字,較長不好記。偈頌就比較好記,它是固定的,都是五個字。如果長行沒有辦法背(有辦法背是最好的),偈頌也一定要背下來。偈頌多的我們背不起來,但是重點,譬如四句一首偈,這最起碼也要記住,你如果忘記,在日常生活遇到這些境界,老毛病又犯了,必須把佛的教訓記住。所以佛用偈頌,就是要方便我們背誦比較好記,這樣才能夠依教奉行。
下面就是一首偈,這首偈是針對我們當前的過失。我印名片就把這四句偈印在後面,提供給大家常常看,更能夠記住。第一『不求他過失』,不要刻意去求別人的過失。我們現在講的,不要存心去找別人的麻煩,一天到晚找別人的過失,看他哪裡做錯了,這就是「不求他過失」。第二『亦不舉人罪』,這是你看到別人有了過失,譬如我們佛門常說的犯戒、破齋了,你不要去說人家,也不要到處公開宣揚像是報導新聞,不要到處去講別人過失。前面一句是不要去找人家的過失,第二句是絕對不說別人的過失。
第三句『離麤語』。無論在什麼境界,對什麼樣的人,我們說話柔和有禮貌,言語、顏色都不能夠粗暴,這是「離麤語」,講話很重要。第四個是『慳吝』,嫉妒、慳吝一定要去除。這個「慳吝」就是慳貪、吝嗇;無,要貪得。「吝」是自己有的不肯施捨,與執著也有關係,一定要放下。
這四樁事情,如果你能夠遵守這四條,佛跟我們說『是人當解脫』,他就可以得到解脫。我們在這一生遇到無比殊勝的凈宗法門,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個「解脫」是無比的解脫。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甚至於往生到西方邊地,這也是得到究竟解脫,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連十法界都超越了,連四聖法界也超越了,這個成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成就。生到西方世界,各個都是一生圓滿成佛,這是哪一個法門都比不上的,我們要珍惜這一個機緣,萬萬不能錯過。
在我們道場,可以說是常年講經的道場,還有我們導師講解,像現在電視台製作VCD、錄音帶流通,能夠接觸到,常常參與這個法會,確實是大福德之人,沒有很大的福德接觸不到,世間哪一個人的福報能跟你比!你在這個地方常常聽經,教義明了;天天念佛,求生凈土,轉眼之間,你就作大菩薩、法身大士,這不是小菩薩,誰能夠跟你比!這個緣我們要珍惜、要把握,這都是得力於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我們自己所修積的善根福德,現前蒙十方諸佛加持,才能夠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只要能夠把握,我們一生決定成就。再看底下經文: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是世尊補充說明。前面說了四法,那四種方法很重要,一定要做到。這個地方補充四法,這四種當然也重要,是佛自己說的,沒人問,佛自己講出來,當然是很重要了。這一段是無問自說,前面是彌勒啟請的,這段是佛自動說出來的,彌勒菩薩沒有問,佛自動說的,所以這個補充四法也非常重要。
【何等為四。】
第一:
【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什麼是『懈怠』?哪一種是懈怠的人?我們要清楚。你看看這個世間,我們看到很多出家、在家的菩薩,他每天工作很忙,好像他沒有懈怠,每天很認真的在工作,而佛說他懈怠。他的勤奮、他的忙碌,忙什麼?我們看世間人每天忙忙碌碌,一天到晚很忙,忙什麼?佛告訴我們在忙六道輪迴。這是說我們一般世間人,他很認真、很精進、很努力在那裡工作,但是他所忙的脫不了六道輪迴,對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事情忘記了,佛說這是對這方面的懈怠。如果在世間法,他很認真,但是對出世間法就懈怠了。
諸位細心去體會,這個人憂慮煩惱的事情天天增加,他忙的是這些事情,煩惱的事情愈來愈多,尤其年紀較大的人,吃愈久煩惱愈多、妄想愈多、憂慮牽掛愈多。現在有很多人妄想、妄念太多,而得到老人痴呆症。為何會得到老人痴呆症?妄念太多,煩惱、憂慮天天增加,把清凈、平等、覺忘記了,對於清凈心、平等心、覺悟的心,他就很懈怠;對於起煩惱,他天天增加,這個他很精進,但是清凈這方面他就很懈怠了。他對於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樁事情,他顯得非常懈怠,從來都不肯做。你要請他來聽經、來學佛,他沒時間,實際上怎麼會沒時間!每天閑著沒事做,在那裡打妄想,這個就是懈怠之人。
我們再把話說得清楚、明白一點,以免大家發生誤會。什麼是「懈怠」?對於追求自己一生幸福美滿,他懈怠,天天搞煩惱、憂慮、牽掛,造六道輪迴,不相干的事情,這是《無量壽經》上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世間的人共同在相爭不要緊的事情,不要緊的事情,大家相爭爭得不亦樂乎,爭得很認真、很拚命,真正要緊的事情卻疏忽掉。
哪些要緊?跟諸位說很現實的,第一個不老,你想這個現實不現實!第二個不生病,現不現實!第三個不死,都很現實。對於追求不老、不病、不死,這世間人很消極、很懈怠,他把這個事情忘記了。我們要向這個目標修行,就是要修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學佛的花報,就是我們現在就可以得到這個花報,現在享受的果報。現前可以得到這個果報,來生那個果報殊勝就無法想像,就是經典講的不可思議。
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死的法門,我們修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一般人不了解,認為往生就是死,那就大錯特錯。往生的「往」,就是前往,像是我們要去玩、去旅行,要往哪去;「生」就不是死,所以往生不是往死。我們佛門凈土法門用「往生」兩字,有很多人這兩個都看錯,明明是說往生,他認為是死了,實際上講得很清楚,是往生,不是死。
往生是佛來接引,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跟著佛一同來接引,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跟佛去,向大家說再見,好像我們要去另一個地方玩一樣,走得很自在、很瀟洒!我們這個臭皮囊不要了,換一件新的,換一個身體,什麼身體?《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皆是紫磨真金色身」,和阿彌陀佛一樣,金剛不壞身。那個相貌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相貌有多好,每個往生的人都和佛一樣,不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換一個身,好像換一件新衣服一樣,這件衣服就無比的殊勝,你說這個多自在、多快樂!所以叫做極樂。我們一般世間人要死的時候,哪一個不叫苦連天!心裡恐怖,不想要死,到時候不死也不行,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悲慘。
這是世間人都不會去想到的事情,但是這個是最要緊的事情。我們若是從這方面來修,做這個事情,我們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精進。你若不是做這個事情,佛在這裡說就是懈怠之人。
話再說回來,在我們佛門裡面,縱然你出家了,出家你們每天忙什麼?做什麼事情?我們拿佛開示的經文對照,我們是不是懈怠之人?我們看看,如果是懈怠之人,我們不要去親近他,不可向他學習,為什麼?如果親近懈怠的人,會染上懈怠的毛病,到最後他墮落,我們也跟他墮落了。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很要緊!所以不但不親近,要認真反省,我自己是不是懈怠之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第二:
【舍離一切憒鬧之眾。】
『憒鬧』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胡鬧、瞎起鬨。現在的人是生活在什麼情形?你看現在社會上這些人是過什麼日子?每天的生活就是糊裡糊塗、茫茫渺渺,真的叫做醉生夢死。我們看到一般人已經是醉生夢死,現在還有一些年輕人醉生夢死還不夠,還要吃一種葯叫做搖頭丸,再醉得更徹底,你看到的就是這個,你看他們是過什麼日子!這一生做人有沒有價值?做人的價值在哪裡?有沒有意義?
你說我做多少對社會、國家有很多貢獻,佛跟我們講的,世界還會毀滅。這個世間上什麼樣的東西是真正不朽的事業,不會隨「成住壞空」而消失的?什麼是真實的事業?佛教給我們從事於這個,這是什麼事業?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推廣佛陀教育,升華佛陀教育,這是大事業、大因緣,這才是真實的事業。
佛在經上講,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這是四大劫。世間,這個世界會壞掉,我們這個地球有一天也會爆炸、粉碎,爆炸就是壞了,壞了就是沒了、空了、散掉了,世界就空了。這個星球,我們每天用高度的天文望遠鏡,每天都有新的星球成立,也有舊的星球爆炸、壞了。這個世界如果壞了,世界空了,這個世界眾生到哪裡去?移民到他方世界,這個星球壞了,別的星球還沒壞。他方世界如果再壞,輾轉又再到他方其他的星球。如果這樣輾轉,轉來轉去,說明一切眾生真實不生不滅,隨著他的業報來轉。
佛陀的教學,就是教大家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這是第一個層次,初級的佛法,就是說,雖然你還沒脫離六道輪迴,但是教你在六道裡面決定不墮入三惡道,能夠保住人天的身分。先從人天的身分保持住,從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不斷向上提升。提升的重點就是不斷的覺悟,不斷在破除迷惑。
過去我們導師凈空上人常常在講席當中說起,他的老師方東美教授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確確實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不是說你錢很多、很有財富、你有地位、你有權利、有勢力,不是的。真正的享受,是我們一生當中,我們心中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怖,你說這多自在!人如果這樣是最快樂的,這種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實在講,這才是正常的生活。如果我們生活在煩惱、憂慮、牽掛、恐怖當中,這個生活不正常,是錯誤的,所以這個無煩惱、無憂慮、無牽掛、無恐怖,這種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在家、出家認真去學習,人人都能做得到。
所以生活要有意義、有價值。意義與價值真的明了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是糊裡糊塗,從來不曾明白過,這一生我們遇到佛法,清楚明白了,你說這個多自在、多快樂!明白,我們就得解脫,找到出路,出離六道輪迴的一條門路。
所以一切熱鬧的場所,我們盡量避免。「憒鬧之眾」,明顯的就是現在所講娛樂的場所、熱鬧的場所。這裡面的人,古人講戲院(演戲的戲院),所謂是「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就是這裡講的胡鬧。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要知道,中國過去的戲劇,跟現在不一樣。從前的戲劇,一直到滿清末年,崑腔、京劇(就是民間的戲劇),這個戲劇它都還有守住四個原則,就是說演戲的內容沒離開忠、孝、節、義。中國這麼大的土地,這麼多的人口,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用戲劇。讓大家從戲劇裡面去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原理原則,滿清末年,用戲劇這個方法。以前的戲劇在社會上是負責教化廣大的群眾,因為土地廣,教育無法很普及,社會利用戲劇來做教化大眾的工具。
我們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已經發展到電視,高科技資訊的傳播,我們也要好好利用這個工具,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他們破除邪思,幫助他們建立正知正見,他自自然然就知道斷惡修善,社會才能得到和諧,才能夠有良好的發展,繁榮興旺。但是我們看看現在影劇裡面的內容是些什麼?一看,它的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戲劇都是在教人殺、盜、淫、妄,這樣子下去,後果是世界同歸於盡。在這一個時代,我們佛弟子要憑良心,要負起責任來,即使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我們也要做,盡心儘力去挽救這個劫難,盡心儘力去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
我們今天遠離一切憒鬧之眾,是我們自己修學定力還不夠、智慧不夠,要先成就自己的定、慧,所以講暫時遠離,不是叫你永遠都遠離。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階段性遠離,等到我們定、慧有了基礎,我們可以去幫助別人,這很重要。在還沒有基礎之前,要暫時避開,這樣我們的道業才可以成就。第三:
【獨處閑靜。】
初學,我們是凡夫,凡夫決定受環境的影響,我們沒有能力轉環境。環境是什麼?就是一般人講的風水,風水就是環境。古時候寺院、叢林都建立在山明水秀的處所,遠離城市、遠離村莊,梵語稱之為「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寂靜的處所,環境幽靜,能夠幫助自己修清凈心,遠離塵俗,不讓它來干擾自己。所以從前道場建立在山上、深山裡面。
諸位到中國大陸去旅遊的時候,你看古時候寺院、叢林蓋在山上,從山下爬到山上要費很長的時間。大的寺院,像四大名山九華山,在從前交通不便,一定要走路才能上去,要走二、三天才能走到寺廟門口。寺院建在深山,就是不希望你來觀光旅遊,不希望你來打攪修行人,所以交通很不方便,他有他的用意在,就是要保持修學清凈的環境,生活清凈的環境。山下村莊如果出了什麼事情,可能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消息才會傳到寺廟裡來,如果沒有人上來,也都不知道。古時沒有報紙,也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沒有廣播,所以心很清凈!
現在修行人難,太難了!每一天看電視,現在再加上電腦,看到頭腦亂七八糟,每天看報紙,天天受污染,你要清凈怎麼可能!所以你想要學佛,今天我們讀這一句經文『獨處閑靜』,這個「閑靜」從哪裡來?我們今天住在這個都市,這個地方閑靜從哪裡來?我們在都市要怎麼來做?當然也要盡量做。
第一個,盡量減少應酬,盡量減少外緣,決定不看電視,決定不看報紙,這個東西我們把它斷絕掉。人家來問天下事,沒事!都不知道就好了,天下太平,日子就很好過,心是清凈的。心若清凈,我們接觸外面,一接觸就明了,不用看新聞也會知道,也會明了,比有看的人更清楚、更明了。為什麼?一般的人心污染,污染得很嚴重,頭腦是糊裡糊塗,不會清楚;我們身心清凈,一塵不染,一接觸就透明了,這是智慧,你有定功。如果你天天,不但還要去看新聞,去看廣播,打聽,那就糟了,那就錯了,這個不可以。
所以我們在這讀「獨處閑靜」,要知道現在的閑靜是什麼樣的閑靜,不是叫你搬到深山,自己一個人獨住,不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要隨緣,沒有那個緣,一個人住在山內清修,那也是一個大福報,沒有這個福報不行,你在山上要如何生活?沒人供養你,沒人照顧你。所以要知道,現在很多的道場,雖然在山上,都變成遊覽、觀光地區了,尤其是假日,每天賓客川流不息,每天應付那些客人就很忙了。所以也不一定要到多深的山,要知道鬧中取靜,自己要明了,要知道怎樣修行,盡量斷絕外緣。
一定要認真努力去讀經、聽經,讀經一定要解義,要解義一定要聽經,你讀經不解義,那叫白念了,沒用處,在生活中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一定要解義,經義要了解,不但要了解,要深解,要深入了解,然後才能夠依教奉行,那我們就得真實的利益了。
【常勤精進。】
這還是第三句,「獨處閑靜常勤精進」。『精』是專精,一門深入,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縱然自己聰明,智慧比別人強一點,絕對不能驕傲,絕對不能自滿。你的聰明、智慧不錯,你有聰明、智慧,如果你跟龍樹菩薩比看看,你跟文殊菩薩比一下,和普賢菩薩比一下;別說跟大菩薩比,跟中國曆來那些祖師大德,你跟他比一比,差得太遠。所以這個要自覺,自己要覺悟,覺悟什麼?就是我真正不行,真正不如人,那就有救了。如果每樣都覺得我比別人強,那就完了,就沒救了,無法再進步了。沒進步就退步了,不進則退,墮落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沒錯!我有這個願,什麼時候學?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學,沒見阿彌陀佛,決定不學。你要立下這樣堅定的志願,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成佛。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看到這個經也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什麼都想學,學了一大堆,沒有一樣學成功,這一生又空過了,依舊又再六道輪迴,沒有成就。
一門深入,選定一部經,我們就從這裡來深入。尤其年紀較大的老菩薩,世間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人若活到七十歲,就很希有了,七十以上當然來日無多,哪有那麼多時間搞那麼多。實際上,佛跟我們說的每一句都是真話,我們今天有緣遇到凈土法門,遇到凈土經典,實在講,不管老的、年輕的,總是要老老實實的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這樣我們此生才有希望,才能夠得到決定的成就。如果搞得太多,這一生又要空過,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沒有結果。
所以一門專精,這是我們當前該走的路。我們現代的社會也是提倡專精,工商科技的時代,提倡專業專精。「專」能夠幫助你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幫助你成就,這一生得解脫了。所以「常勤精進」,一門專攻,做專家,不要做通家。即使將來真的開悟了,這一開悟,觸類旁通,你樣樣都通了,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你還是要大慈大悲示現一個專家,專學的,為什麼?給後來初學的人做榜樣,這是大慈悲心的流露,就是說一定要給眾生做好樣子。
你看華嚴會上,五十三位善知識,各個都是通家,世出世間法一切貫通,都是法身大士,其中許多是古佛再來的。他們所表演的「一門」,一個善知識代表一個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善知識告訴他「我只懂這一門,剩下的我都不懂,其他的你去請教別的善知識」,這就是大慈大悲,表演給初學的人看,做一個最佳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什麼叫慈悲?這個就叫慈悲。能,示現做不能;實在有辦法,他也示現說我不會,實際上他哪有不會!為什麼?為了幫助我們初學,怕初學的人看到說「你都學這麼多,我也可以和你一樣學這麼多」,但這對初學的人來說,就無法成就。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這一句非常重要。『善方便調伏其身』,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知足常樂。什麼「善方便」?知足,特別是在家的菩薩,對於我們物質生活要知足,不知足就苦了,不知足就造罪業了。在家的菩薩,如果你真的發大慈悲心,你要教化這一切眾生,也要表演知足,示現知足。人能夠知足,世間就能夠安穩和睦相處,犯罪率就降低了,治安自然就好了。不要在物質享受上去比賽,那個太危險了,不是一樁好事情。
出家人要做個好榜樣,我們衣服夠穿,三餐飯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夠了。道場愈小愈好,小,好照顧,打掃二十分鐘就夠了,半個小時就夠了,清得乾乾淨淨的;道場要大,住眾又少,每一天清理環境就很累,那就不是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你是房子的奴隸,這就真冤枉,自己沒有苦,找苦吃。一個人去找苦吃,沒有煩惱找煩惱,沒有憂慮找憂慮,那就叫迷惑顛倒,佛在經上常常講「可憐憫者」,很可憐!本來沒有,自己找的。所以一定要知足,生活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快樂。
從前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佛陀那個時代,印度出家修行的人,他的生活物質要求就是這樣而已,你說他怎麼會不逍遙自在!就是說在物質生活上他沒負擔、沒壓力。我們現在跟不上他們,實際環境上,現在人的業障,比古時候的人重很多。我們今天三衣沒有辦法過日子,當然這和地區有關係。古時印度出家人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們今天吃三餐還不夠,還要吃點心,這就是這個時代眾生業障太重了。
諸位要知道,我們身體像一台機器,機器要運作,運作靠動力,動力的來源,要有能量來補充。好像一部車,不管什麼車,要加油才能動。我們身體這台機器,要活動就需要動力、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我們每天吃,就是補充這個能量。換句話說,消耗能量多,就是我們業障較重,消耗的能量多,補充一定要多;有人業障較輕,妄想、煩惱較少,消耗能量少。好像ㄧ部車,有的車很耗油,有的車較省油。譬如這個人的業障較輕,一天一餐就夠了,我們三餐還不夠。我們要問,我們身體的能量究竟消耗到哪裡去了?跟諸位說,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面。沒事天天打妄想,晚上睡覺還做夢,這就是我們能量消耗的處所,現代人,你從這方面去觀察,更加能夠看得出來。
現在與四、五十年前比較,很多工作都是機械化,不用人力。過去用人力,譬如擔磚頭、擔石頭、騎腳踏車、走路、爬樓梯,以前沒有電梯,人的身體勞動、運動機會很多。四十年後的今天,人的運動量、勞動量明顯的減少很多,出門有車,也不用爬樓梯,有電梯,很多工作都是機械化,現在連割稻子也機械化,不用人去割。但是我們看現在人運動量、勞動量減少,吃的有減少嗎?沒有減少,吃還是這麼多,店還是這麼多,比四十年前不知道多了多少!
為什麼吃這麼多?都消耗到哪裡去了?都消耗在妄想、妄念上面。如果是消耗在勞動,現在的勞動、運動減少這麼多,應該不用吃這麼多,也沒有做粗重的工作,應該一天吃一餐就夠了,為什麼現在吃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宵夜?這就是說明,我們確確實實能量主要是消耗在妄念上,真的用在勞心、勞力、勞動的很有限,說實在話與這不相干,主要是消耗在妄念。所以你妄念少的話,你的飲食、能量補充以及睡眠,就會減少。妄念若多、煩惱多,消耗就多,能量補充就要多。你的煩惱多,也不可以勉強少吃、少睡,這樣身體也會出毛病,就像一輛很耗油的車,油加得不夠的話,就不會行走,會故障,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我們要知足,照我們目前,根據我們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夠就好了,不要超過。超過,自己就會有苦,就有負擔、有壓力,一定要知足,知足就快樂了。一切無所求,一切為眾生,一切為佛法,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做為一個佛弟子,為這個而活的,為這個過日子,這就對了!自己不必要有任何的希求,用這種方法,如果我們有能力,有多餘的錢財,盡量做好事。我們道場在這裡,實際上就是替大家修福,做些事情,大家有多餘的錢,盡量做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如果沒有錢,自己就好好修行,不要攀緣。知足常樂非常重要,用這個方法來調伏其身,身心才能得安穩。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後面也一樣,經文是在第八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又說一首偈,希望我們記住。又再跟我們說這首偈,這首偈是在第八頁倒數第三行,經文是在第八頁倒數第三行。這首偈: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當舍於懈怠』,你看這是教我們不應親近懈怠之人,這一句話就很肯定,我們要舍懈怠,要懂得這句話的深義。『遠離諸憒鬧』,一切熱鬧的場所、場合都要離開。要懂得『寂靜』,要知道『知足』。能夠做到這四點,『是人當解脫』,這個人可以得到解脫。懈怠我們前面說過,懈怠的意思我們了解。接下來看經文第八頁,倒數第二行: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
『爾時』就是世尊說完上面這首偈之後,再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這就是說我們現在末法時代。『欲自無惱而解脫者』,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無煩惱,能夠得到解脫。
【除滅一切諸業障者。】
業障再加一個『諸業障』,當然業障這方面很多,不論什麼樣的業障,這句的意思就是消滅一切諸業障,所有的業障。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要消業障,到廟裡去參加法會、拜懺,都知道是要消業障,但是去參加法會,拜個懺,是不是業障就消除?這就很少人去探討。一天到晚到處參加法會,業障好像沒有消除,為什麼不能消除?就是不知道什麼叫業障,對業障不認識,當然不能消業障。這部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很直接、很明顯把它指點出來,要消業障具體的一個做法。下面這句就告訴我們:
【應當舍離憒鬧之處。】
我們去參加大的法會,人很多很熱鬧,香火旺盛,那就是憒鬧。你不是要消業障嗎?參加那種很熱鬧的法會,不但業障無法消除,反而增加業障,為什麼?去到那裡,人多,認識的人多,說是非。古時候的人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事情知道太多,煩惱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的人愈多,是非就愈多。一天到晚增加是非,增加煩惱,這就是業障,本來想要消業障,反而每天增加業障,業障怎樣消也消不掉。佛知道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毛病,一語道破,「應當舍離憒鬧之處」,熱鬧的地方盡量避免。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最近我們的導師在馬來西亞古晉的山上,蓋了一間念佛堂,「報恩念佛堂」,這工程到目前尚未完工,因緣若成熟,在山上辦佛七,長期念佛。導師有交代,凡是去山上念佛的人都不可以講話,所以現在報名的人很多,但是這點要跟大家報告,去山上只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符合這裡說的「舍離憒鬧,住阿蘭若寂靜林中」。去山上如果都不說話,一天到晚念佛,你就沒有妄想、沒有是非,這樣我們的道業才能清凈,心才能恢復清凈,對大家才有幫助,對消業障才有幫助。反過來說: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就是說有的人是不修行的。所以我們去寺院、道場看到很多的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是來修行的,有的是無聊到道場去消遣一下,消耗時間,找人聊天,這就是不想修行。『嬾惰懈怠之屬』,這種人我們一定要遠離、要避免,不要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就和他們一樣了,所以『皆當遠離』。「遠離」,我們也不要去說人家的過失,不要去說,自己心裡知道就好,不要去親近他就好了。所以下面說: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自己看到別人有這種毛病、過失,反觀諸己,是不是有這種毛病?如果有,就趕緊改過,他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樂於恬默。】
這就是喜歡清凈。這個『恬默』,世間人總是感覺寂寞,很寂寞,但是真正修行人這是恬默。我們的心能安住在清凈當中,不會受干擾,沒有熱鬧的場所來干擾我們。做什麼?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般若」就是智慧,我們要修學般若。在我們凈土來說,什麼是般若?老實念佛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一心念佛,老實念佛,就和般若相應,不知不覺就相應,我們就是修這個;若不是念佛,就是念經、念咒、聽經、拜佛,我們就是修這個。實際上時間都不夠用,哪裡會無聊!凡是沒事情會覺得無聊,想要去找一些人來熱鬧,這就是懈怠,不利用時間精進。實際上想要精進的時間都不夠,哪有時間無聊!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
這是說我們對別人,對這一些尚未覺悟的眾生,我們要深深生起憐愍之心,多所饒益,我們也不能怪他。這個『饒益』,「饒」是豐饒,「益」就是利益。我們憐愍,不只是憐愍,也希望幫助他們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我們這樣做給人看,能夠潛移默化,慢慢去影響他,去改變他,要做到這一點。
【應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
要幫助別人,講經說法是主要的一種。我們若遇到有緣的人,根據我們自己了解的佛法,來跟他說明,這也是說法,這都是屬於言說,用口說法,還有身說法,意說法,三業,三輪都可說法。「身」是用身體表現出來,做出個樣子給人家看,雖然沒有說,但是這也是說法,這就是平常說的「身教」;用口說的是「言教」;用我們的心,真誠心去感化,是「意教」,所以三業都能夠說法。當然三業當中,言說比較普遍。
我們跟人說法,用哪種心態?『無希望心』,我們跟人家講經說法,不希求什麼報酬。不是我說一部經,或是說法給你聽,要多少錢,要什麼條件,這就有希望,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這就不是清凈說法,這就是不凈說法,有希求的,有條件的。過去常常聽導師講經時說,有的法師要講經先說價錢,這部經說完要多少錢,沒錢就不去說,這就有希望、有談條件的。佛告訴我們,只要眾生能接受,可以對眾生有幫助,我們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應當以無希望心清凈說法,對眾生無希求,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只有這個目標,其他一無所求,這個心態才是正確的。
來源:http://ft.amtb.tw/dv.php?sn=WD15-002-0004&lang=zh_CN推薦閱讀:
※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第1184部
※《菩薩蠻》(其二)教學課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淺談
※為什麼諸佛菩薩不免除世間的困苦災禍?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