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服丹養生之流變——「丹」「葯」融一

程志立,柳惠武,宋歌,周琦,柳長華

服食是古人對於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進行長期探索實踐並積累經驗形成的養生理論與技術方法。服食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古人看來,服食之品不僅僅是谷、肉、食物,還包括日、月、音、光、氣、水、酒、葯、石、金、符、丹等,而其中通過燒煉工藝製作的以金石藥物為主要服食之品(即外丹)的「服丹」則是服食養生的最高水平,所以葛洪謂:「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

明月松間照,賢人服食時。

服丹養生自戰國興起,秦漢流行,魏晉以降則弊端凸顯,遂爭議不斷,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更多,追隨受益者有之,致疾殞命者亦不少,後世學者莫衷一是,孰是孰非,至今沒有定論。故考察服丹養生之流變並加以思考,或可對此有所補益。

服丹養生之緣起與流行

《鍾呂傳道集》謂:「外丹之理,出自廣成子」。據《史記》中記載,先秦戰國時期的齊燕沿海地帶盛行方仙道,齊威宣王和燕昭王對於「海上有仙山,山上有仙藥」的說法深信不疑,不斷支持求仙訪葯和丹藥燒煉活動,遂令丹藥服食蔚然成風。所以秦漢時期方士方生(醫)成為人人趨之若鶩的熱門行業,神仙學說也大行於世,故漢代醫方中使用和服食金石藥物的記載屢見不鮮,如《素問》就有服食辰砂、雄黃、雌黃、紫金等火煅煉製的小金丹的記錄。《神農本草經》載有大量的上品延命之金石藥物,如「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朴硝煉餌服之,輕身神仙;礬石輕身不老增年,雄黃煉食輕身神仙,雌黃久服輕身增年不老,水銀久服神仙不死」等。

初陽如金丹

東漢末年出現的 《周易參同契》號稱「萬古丹經王」,該書被學術界認為是丹藥燒煉技術成熟的重要標誌。該書記載:「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這說明在《參同契》以前,丹藥服食已經很流行了。

服丹養生之高潮、流弊及醫療轉型

魏晉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遷離亂和「罷黜百家」後文化的反動,上層社會流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風流,隨之興起易老莊等道家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玄學,這就為神仙家學術及其煉丹服食提供了外部環境與發展土壤,掀起了丹藥服食的高潮。如葛洪認為「草木延年而已,非長生之葯」。他認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葯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則終無久生之理也」。所以大倡金丹服食。他在《抱朴子》中記載了許多「神丹」和丹法、丹經,說明其時丹藥煉製與服食十分普遍。

煉丹服食的另一位提倡者陶弘景主張:「以藥石煉其形」。他在《養性延命錄》中謂:「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丹)葯者,與天相翼,日月並列」。據《南史》隱逸傳載,梁武帝曾給陶弘景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修合飛丹,陶於「天監中,獻丹於武帝」。「帝服飛丹有驗,益敬重之」。

由於梁武帝的推崇和葛洪、陶弘景、稽康、何晏、皇甫謐等名醫名流對服丹養生的大力提倡,魏晉士人不僅以服食為養生之要道,而且大多服食五石散等丹藥,並以之為榮。但後來服食五石散者多有疾患與中毒癥狀,所以引發了對金石丹藥服食的質疑與思考。

外丹是內丹的輔助

隋唐時期道教地位的提升,將煉丹術再次推向高潮,丹藥服食在士大夫階層中十分流行,但也帶來了一定負面效應。據載,唐代歷代帝王均有服食丹藥的癖好,而且因服食金丹斷送性命者就至少有6位。在此背景下,丹藥服食受到進一步質疑和反對,因之亦催生了中醫養生丹藥的第一次轉型,即丹藥服食從追求長生成仙轉變為對疾病的治療與養生保健。而促成這種轉型與融合的推動者首推「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對丹藥的態度十分嚴謹,他指出,凡服食金石藥餌,「不知性氣者,不可服也」,「須量自己性理所宜,不可見彼得力我便服之」。為了驗證丹藥的功能甚至不惜親自嘗試,他對於丹藥服食的論述,不是憑空想像或抄錄前人的東西,而是根據自己服食丹藥的經驗來如實記錄的,如他說:「此皆躬自驗之,故特此論之也」。孫思邈指出服丹不是普通人可以隨便進行的,不但要知藥性,更要有內煉基礎——忽略了這兩個原則,正是後世部分帝王服丹失敗的根本原因。

煉丹活動向醫藥領域的轉型,創生了中醫丹藥的新劑型與特殊製作工藝,由於丹劑及其工藝源於金石藥物的燒煉,故這種特殊的工藝謂之金丹術,因隋唐以後內丹學術亦有金丹之謂,為了二者相區別,故又稱外丹術。

草木皆是葯

丹藥服食成仙目標的否定與原料使用之轉變

魏晉丹藥服食流弊與隋唐時期開放的社會,一方面推動了丹藥服食向醫療功用的轉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以心性修養為主的內煉技術(即內丹術)在唐末宋初發展成熟,這就促使丹藥服食淡化了長生成仙的目標而逐漸轉向著重治病療疾。所以,宋代雖然服食丹藥之風依舊甚至較前愈烈,但是服食丹藥的目標已轉為延年益壽,而且丹藥製作原料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道學大師胡孚琛先生言:「魏晉時外丹黃白朮皆用金石葯??唐宋外丹黃白朮??且參用草木葯」。如宋代官修《聖濟總錄》就提倡服食應當「以延年益壽為本」和草木金石藥物「精粗階代」。由於官方主流社會的推動,服食草木之品在宋代成為主流思想,加之民間醫家實踐活動和養生服食的動力,使得宋代丹藥服食逐漸由草木藥物取代了金石藥物,同時也使得煉丹術應用到草木藥物的製作工藝中。所以胡孚琛先生說:「宋代以後,中國的外丹學的演變有兩個分立的趨勢,其一是向醫藥學靠攏,丹方多用草木葯,煉丹術變為製藥學」。

所以,丹劑遂成為中藥劑型之一,曾經致力於追求服食可以成仙和長生不老的丹藥,在宋代以後已經成為醫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草木葯與金石葯是中醫藥兩大類別

服藥與服丹的融合

從古今對服食類型的劃分標準來看,都以服食之品的不同來劃分。所以,服食的類型實際包括了服藥、服石、服金以及服丹等內容,而這四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前三者是指經過簡單加工炮製的單一服食之品或草木合成藥物,可以統一划歸為「服藥」,而服丹則是必須經過水火煉製以金石藥物為主的合成藥物,所以服丹也屬於服藥範疇。

但是服丹又不同於一般的服藥,服丹實際源於丹砂等金石藥物的服食。古代煉丹術取「金性不朽敗」之義,使用的主要原料就是丹砂鉛汞等金石葯,而「丹」又為諸石美稱,所以「丹」就被用來稱呼古代神仙家煉製的長生不老葯,而「靈丹妙藥」的稱謂也由此產生。明清以後「丹」的稱謂則被泛化,丸散膏丹湯煎一切藥物皆被附會稱之為「丹」。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曰:「後世言藥石之精亦曰丹」。所以服丹與服藥在概念的使用上基本混合。

服丹與服藥概念的混合只能說名分上二者實現了統一,二者之間的本質還是有一定區別,即服藥涵蓋了服丹,而服丹是屬於服藥的次級概念。服丹與服藥實質的融合是煉丹製作工藝與中藥炮製工藝的融合後發生的。即秦漢焚坑罷尊之舉,使得以煉丹為要務的方士學術傳承出現危機,也促使丹藥服食目標由追求長生成仙轉變為治病療疾而逐漸進入中醫學術。如最早的藥物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就明顯受煉丹術影響,唐代對煉丹術在中醫臨床上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

而兩宋金元則將煉丹工藝技術應用於草木藥物的製作,並使中藥「丹劑」定型。但是宋代丹劑與丹藥並不相同,正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所謂:「飛丹轉石之奇,雲騰羽化之妙,莫不以葯導為先。用藥之理,又壹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異世法」。即「丹劑」與「丹藥」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除了原料使用的差異,還有製作工藝的不同,追求目標的不同。即一者是為了長生成仙,原料主要是金石,需要以火煉金;而另一者是為了治病,原料無所不可,炮製僅考慮藥性功用。元代以後,道藏道書遭到焚燒,煉丹術亦由顯學成為隱學甚至匿跡或躋身於中醫學術。

正確的服食丹藥可益壽延年

明代由於對道教的崇尚,外丹術再次受到重視並成為顯學並在中醫學術中得以彰顯。從《本草綱目》中,就可以看到外丹術在明代曾經輝煌的歷史。如孟乃昌先生指出:「李時珍批判煉丹術所追求的長生不老的虛幻目標,也積極吸收煉丹術的具體操作和技術成果」。李時珍本身深受道家影響,未必批評長生不老葯,但是他吸取了煉丹術的技術成果也是事實。

除了李時珍,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對煉丹術用來製備藥物的記載也不少,官修《普濟方》甚至專列服餌門,對丹藥服食記錄頗詳。至此,服藥與服丹的目的、原料使用、製作工藝真正合二為一,即草木藥物服食與金石丹藥服食之間沒有了明確的界限,服丹與服藥融合歸一。

人之生命力如無盡的野草般頑強

服藥與服丹融合的標誌與活證

宋元以降,隨著丹藥服食原料從金石為主轉向草木藥物為主,以及煉丹工藝在草木藥物製作中的應用,服丹與服藥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而這種改變正是由於丹藥製作工藝與中藥炮製工藝的融合所造成。明代嘉靖皇帝主持開發的國家級科研項目成果龜齡集就是這種融合的標誌或活證。龜齡集是方士邵元節和陶仲文根據道士們的服食方加減化裁,並採用爐鼎升煉技術,為嘉靖皇帝量身定做製成「仙藥」,因嘉靖皇帝服用後效果極佳,此後便成了明清兩朝「皇室至寶、御用聖葯」。

龜齡集由人蔘、鹿茸、海馬、肉蓯蓉、補骨脂、鎖陽、生地黃、熟地黃、天冬、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牛膝、丁香、砂仁、甘草、大青鹽等28味藥材升煉而成,適宜於長期服用,是典型的養生丹藥與服食之品。歷經4個多世紀的實踐與檢驗,龜齡集被證明具有補腦、益髓、行陽、滋腎、調整神經、延年益壽等顯著效果,故譽為「補王龜齡集」。龜齡集不僅配方嚴謹,炮製方法更是奧 妙無窮,製作技藝尤為精湛獨特,是完整的丹藥「爐鼎升煉」技術。如整個修合過程需要49天,製備工藝需要經過99道大工序360道小工序。所以龜齡集的製作既綜合了煉丹術的工藝原理與方法,又汲取了中藥炮製技術的精華。可以說,龜齡集的出現,說明「丹」與「葯」無論是目的、原料、製法都實現了統一,所以龜齡集不僅是煉丹術與中藥炮製技術融合的活證,也是服丹與服藥融合為一的標誌。

寒梅生冬至,否極復泰來。

丹藥服食的現代研究與認識

丹藥服食最初是以長生成仙為目的,金石藥物為主要原料,水火烹煉為主要手段的養生方法。因其中所含的砷化物和礦物質對人體的副作用而被否定,雖然後來轉向醫療領域,並以草木藥物為主而匯入中醫學術,但始終受到病詬與質疑,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現代科技的發展,卻對此有了諸多利好結論。如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丹藥服食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如人體需要攝入一定的鐵、銅、鋅、錳、碘、鈷、鉬、硒、氟、鋇等多種微量元素才能正常運行,否則就會引起疾病。而金石丹藥正好可以滿足人體的這種需要。而且臨床結果和有關科學研究證明,金石丹藥中的汞化合物固然有毒,但能殺菌,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加速壞死組織脫落,促進肉芽組織新生,有「祛腐」作用。相關研究還表明,《神農本草經》許多藥物,包括石類藥物如鐘乳石、白石英、紫石英等,確有抗衰老作用。

另一方面,近現代一些煉丹術的傳承者與實踐者也指出,丹藥服食之禍,禍不在丹藥或煉丹術,而在於服食丹藥的人或並非真正的丹藥。比如沒有達到服食條件,或者服食丹藥後不知道節慾、違背服食規則等。如民國時期被譽為「當代太上老君」和「科學神仙」的陳攖寧先生,曾經歷時十年,進行外丹燒煉試驗,驗證古人「所言非虛」。丹道醫家張覺人對源於「煉丹術」的中醫丹藥現狀深表遺憾,指出「其他許多優於紅升、白降的丹藥方劑,都未得到很好的使用,有的甚至失傳,或接近失傳,深為遺憾」。孟乃昌先生也指出,煉丹術「和利用煉丹術行騙毫無共同之點,騙子利用各種事物包括煉丹術,並不代表事物本身」。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之否定,而是應當加以研究和揚棄。

古人煉丹的器具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丹藥從秦漢以前的長生不老仙藥追求開始發展起來,並在秦漢形成服食之風,魏晉南北朝推崇金丹服食並形成系統的理論與丹藥煉製技術方法,隋唐五代完成了丹藥服食成仙向丹藥服食療病的轉變,兩宋金元時期丹藥服食從金石葯轉向草木葯為主,而明清時期則完成了金石丹藥燒煉製作技藝在草木丹藥燒煉製作中的應用,形成較為成熟的中醫丹藥製作工藝,最終實現了「丹」「葯」融一,服丹與服藥合一。所以,我們應當糾正對於丹藥的迷信與偏見,使人們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這一兩千多年的文化遺產。應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引起科研、學術界的重視,使之走入規範化和法制化軌道,促進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和人類壽命的延長,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保證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凸顯中醫養生丹術本有的醫學內涵及價值,造福於未來人類健康。


推薦閱讀:

春困好難受,利用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來消除它
枸杞怎麼吃效果比較好
中年男人如何保健,中年男人養生之道
科普 | 冬蟲夏草究竟是蟲還是草?
白頭髮越來越多,你一定有這些壞習慣,趕緊改!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