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極拳為什麼練不好?只因沒有做到這些……

太極拳和其它的拳術是不一樣的,下面我把它不一樣的地方說一下,希望能對真正深深喜歡它的拳友們有著切實的幫助。

一,因為太極拳屬於先天拳,而人是後天狀態,所以練這種拳要先把後天的身體習慣和思維意識化掉。這就好似把鐵放到鍊鋼爐里進行焚化回爐的道理一樣,然後再把鐵水按照新的模具(太極)樣式進行生成。其它拳是把鐵直接進行加工。如果練太極拳做不到回爐,那麼就等同於走形式。所以在古傳古法里對於下手的第一步功夫謂之:返本還源,重塑道體。

二,化自己的方法是從腳下開始的。《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指的就是練太極拳要先從無極樁開始,而無極樁又是從腳下開始。那種一上來就抱渾圓樁的練法屬於越級。相當於小學沒上,就直接上初中了。通過無極樁讓人體的雜亂進行理順,將提氣變成沉氣,將無根變成有根。而這整個過程都是通過松來實現的。不松和原來的狀態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哪怕你是按照無極樁的姿態站也不行。太極有身法,也有心法。練它沒那麼簡單的。

三,松從腳下始。這和普遍的從上往下松的習慣截然不同。練不出來以及練的不是那麼回事,和這個沒有搞懂也有關係。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太極就是道。練它和用它你不與平時相反就不行。譬如古拳譜里說的:「後發至人。」不得法的人就說這講的是以靜待動。實際不然。靜是不慌不亂,但不意味不動。我告訴你,這句話被省略了兩個字:先化。完整的說應該是:先化後發而至人。所以,練太極拳的每個式子都是收回來再放出去。這就不會犯了頂的毛病。

四,因為開始是後天返現天的化勁過程,所以腳下必須要松。而在出去的式子里用的是暗勁,這種暗勁講究蓄而不發,含而不露,所以腳下仍然要保持松。松才能有利於氣血的暢通,氣血通暢才能心想意到氣至,而力自生。此乃太極拳不用力而有力的練習奧妙之一。所以,在古譜《周身大要論》中說:「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但有人又提到古譜里明明不是說:「五趾抓地上彎弓,束肋下氣把襠撐」嗎?這就是古法不出,今法淺薄之所在。此為單操練法,練明勁的剛發總結。但沒有好的鬆柔,發放也不是那麼回事。道統的不完整是目前太極拳繁榮發展的隱患!

五,我看現在有些老師講開胯,開肩等等還是有不錯的。但是問題又出來了:沒有感知下的掌控就是存在的問題。比如開胯是怎麼個方法。這是直接從動作上說明運用的方法,而忽略了開發身體的各個部位是要在感知下所形成的。這樣才能開發的適度,才有機化,而不是無機的。才能把無過不及落實到處處,才能讓一樣的時間裡產生最大的效率比。感知就是心意在內,掌控就是調形於外。這樣下的周身動,開根節就好似手從一個圓洞伸入箱子里,通過感知而進行調控。如此才是心身合一,才練的是太極。否則就不合身心合一之理,分而不合就練的不是太極。

六,因為這是一種反常道的行為,所以我們把這種反常道如果還是按照平時的理解去做仍然不會有效果。比如我上面說的感知完全是指的腳下而言。是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變化都要建立在腳下的感知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才對。腳下感知舒服了,周身肯定也是舒服的。這種情況下才能談及立身中正。中正就是處在中間,正正好好的那個位置與狀態。這樣才能做到既不緊也不懈。「其根在腳」的一個方面作用就是這個。而不是死站死踩。太極求活忌死。

七,腳下有根,練腰才能有的放矢,合乎法度。練拳腰不能不轉,也不能亂轉。始終要以腳下安舒做為轉動範疇的準星。只有以此為前提才能做到「腹內松凈氣騰然」。練拳才能從始至終圓活輕靈,體內才能產生極大的熱量,而非出汗。此熱量近乎於燙。實乃氣血暢通充盈之表現。腰動以腳為感知下的掌控標準會帶動胯形成對丹田的轉動。這也是古傳太極奧妙之一。只是若有一絲做的不對則不是那麼回事。因此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在內煉上謂之:「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結丹。」

八,無論是修鍊,還是練拳,古法都極為重視脊背。但是這裡面都是有次第的。當從腳下建立起先天之後,如人長個練到腰部,再把腰這裡練出來才開始進入脊背的練習內容。真實的太極發力實際就是力由脊發的。前期所說的腳是形成後期的脊背發力的鋪墊。還是那句話,周身都要無過不及的處處合度。不用腳下的感知做為標準去做,就都無法實現。同樣的脊背發力的練習,這就是太極所獨有的練習之處。脊背發力必須要形成弓狀。玩勁是身體標板溜直的樣子。真練真動手就如動物之間的爭鬥,弓腰攏背,蓄勢待發。古老的心意六合拳是最好的例子。古傳太極與之一致。養生不必如此,技擊是絕對要這麼練的。

九,太極先練體,再練氣,後練神。體不鬆柔,部位不開則氣路不通。引體令柔,導氣令和。體柔氣才能和。才能談及「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體鬆氣盈,這和體有關;梢領氣貫,這和體有關。所以,體至關重要。但體不是外形好看的體。而體練最終還是為了進入氣練,否則體練就失去了意義。太極拳的獨特體練要求也沒有了價值。不通過體來實現氣的內壯,那就根本練不出內在的功夫。腳下生根及到腰的練習階段為自然呼吸,此為壯氣法;脊背練習階段為逆腹式呼吸,此為運氣法;肩以上練習階段為內呼吸,胎息,此為養氣法。

十,氣是人體本有,空氣為外部本有。練功是通過呼吸來對體內實現壓強的效果。古法謂之鼓盪,亦名橐龠。實際就是通過呼吸的變化實現腹內壓,進而達到吸,提,撮,閉四訣在內功上的功效。此為任督二脈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通則而十二正經的大周天也會相應的通。周身通則呼吸又歸於自然。但周身漸而成混元氣態。層次與之前又有所不同。有氣的練拳在古傳古法中才叫做「行功走架」。內里才不會空。神才能有內在的依止。故在古法里對於進入第二步功夫的內練過程稱之為:「初神以氣為歸依。」而在第三步功夫的內練過程則「氣以神為歸依」。此時按照古傳古法練「神拳」。即「看著」自己在眼前打拳,及想著自己在身體裡面打拳。最終以實現神氣和合,空明圓滿為目的。

以上即為我對古傳古法的一點披露。我們的太極拳真的不似如今這麼膚淺。像楊露禪,楊班候都非浪得虛名。正如八卦掌的董海川,程華庭;形意拳的郭雲琛,孫祿堂,孫存周,八極拳的李書文,形意拳的李存義,我們這個門的祖師爺李瑞東等等。在過去那個冷兵器時代,每一門都有好手出現,在百花齊放的時候太極拳如果沒有古傳方法的練習,而如今日,又怎麼會有楊無敵的尊稱?下面為了以饗愛好者們,特將古傳初始練法——十三勢之五步當中的內功進步初級練法公之於眾。


推薦閱讀:

打太極拳,其實打的不是拳
千變萬化的太極拳,可用一個字來概括?
太極拳十三字決
吳式太極拳防身十法(下)張全亮
太極拳內功心法第5輯

TAG:太極拳 | 沒有 | 太極 | 做到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