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汲古開今丨 觀劉遜精筆山水

劉遜,1958年生於北京,曾任職於中國文物研究所。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自學繪畫,專攻山水。三十年來潛心作畫,筆耕不輟。其畫師法宋元而融入當代審美,技法工緻細潤,格調清逸秀雅,逐漸形成個人面貌。香港集古齋負責人彭可兆先生、台灣羲之堂負責人陳筱軍女士先後為之策划過展覽,香港蘇富比自1996年起連續多年選擇其作品上拍。多幅作品參加全國展覽並獲獎。

重要參展經歷:

1992年,香港集古齋舉辦「劉遜山水畫展」;1994年,參加榮寶齋在日本舉辦的「現代中國繪畫五人展」;2006年,台灣羲之堂舉辦「千岩競秀——劉遜畫展」;1998年,《幽峽垂煙圖》參加「98中國國際美術年——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2009,《翠籠煙樹》參加「2009中國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

「看劉遜的畫,帶給你空靈、清逸的感覺........不以線條去描雲寫水,用烘托的手法,是為了更好地去表現出寧遠淡泊。我追求的是這樣的境界,而劉遜的作品,卻與我不謀而合,那有什麼法子不令我看了便滿心歡喜!」

——陳青楓

汲古開今筆墨精,隱跡立形氣象新

——觀劉遜精筆山水

文/熊宣敬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文明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了整個世界。物質的追求,科技的猛進,加速了人們生活的步調,縮短了人們互動的時空,改變了人們思考的方向;地球上人類所有的活動、各地的文化,幾乎都朝著由西方強權所引領的趨勢進行、改變。

百餘年來,東方的古老文明、封建帝制,即在這股西方文明的強勢刺激下,不得不興改革之念。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雖未成功,卻點燃爾後辛亥革命的火種;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知識分子更以「全盤西化」針砭陳因陋習,並以之為救亡圖存之方;日本的明治維新,亦不惜犧牲武士道精神只為利國強兵……政治如此,軍事如此,經濟如此。當然,藝術文化的創作與發展,也就無法自外於這股洪流,中國五千年華夏文明所澱積的豐厚藝術傳承,也因此面臨了如何因應時代需求的省思。

事實上,由於生活步調的急速加快,生存條件的質量轉變,在以兩岸三地為主的華人世界中,許多民間工藝美術、傳統技藝表演,都面臨了因為無法適應時代氛圍及無法提供從業者足夠的生活條件而日趨式微;即使被視為世界最偉大的抽象表演藝術——京劇,也都積極地由唱腔、作工、布景、劇目、行頭……等各方面加以改良,以吸引新時代觀眾,以承繼舊傳統的火苗。

在中國書畫的新傳上,近一世紀來更引起了如何繼往開來的論辯,激烈者甚至興起「革毛筆的命」之說,但其意涵並非真要棄置「毛筆」這項中國祖先的偉大發明,而是藉此手段予泥古不化的股指守舊著棒喝。

回溯民國時期,革新中國傳統書畫的風潮已是風起雲湧,即使北京畫壇、海上畫壇仍有諸多名家謹守傳統筆墨的面貌,但也都能正視西方文明衝擊說帶來的巨大影響,而從中擷取精華;海上藝壇在民國時期之所以能百花齊放,正是因為十里洋場直接接受西方文明洗禮所賜。

當時的中國畫壇,在中國書畫方面出現了幾種面貌:一是謹守傳統筆墨根基者。如北方畫壇的金城、傅儒、陳衡恪、蕭孫、蕭俊賢、陳半丁、姚華、于非闇、陳少梅、祁崑、齊白石……等,海上藝壇的「三吳一馮」(吳湖帆、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四大花旦」(唐雲、江寒汀、陸抑非、張大壯)以及張大千、黃賓虹……等,大致皆在傳統筆墨中吸收西方理論、媒材而賦予時代新意。

二是將歐洲古典寫實主義的手法融入中國傳統書畫的造型中。這類名家以徐悲鴻為代表,尤其在人物、動物的表現上,雖是中國繪畫的工具、媒材,呈現的卻是西方美學的欣賞角度。

三是借鑒歐洲十九世紀印象派、野獸派及現代立體派的精神,融入中國書畫的媒材中,強調趣味、光彩、結構、色彩,尤其在造型上與傳統工筆、寫實的面貌差距甚大,但內在的傳神寫意精神仍具有東方哲思。這類名家以林風眠最具代表性。

這幾種風貌,一直到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屬中國書畫的發展主流:同時,在更多元的畫風中也摻入了更多民間美術活潑、天真、自然、質樸的特色,給予了中國繪畫創作者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其中,重拾中國五代兩宋繪畫氛圍的表現方式,也逐漸成為少數畫家在追求中國繪畫傳統於創新間的思維。尤其,在物質文明已達到飽和的西方世界,對於充滿東方哲思的靜謐、深邃產生了極為微妙的精神依託;禪學成為西方學界及產業界的顯學,極簡主義成為西方時尚風潮的主要元素;回想當年西方物質文明吞噬世界的霸氣,如今卻必須在寧靜致遠的行而上意念中尋求心靈的慰藉,這似乎也符合了「物極必反」的原理。當然,這種趨勢,也正給予了專註於追摩五代兩宋山水畫空濛蒼鬱氣息的當代中國水墨創作者更開闊的揮灑空間。

北京的中青輩畫家劉遜,即為孜孜矻矻汲古開今的佼佼者。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北京的劉遜,謙抑平和的個性,在極具抒情性的畫面中尋求靜思冥想的寧靜;加上多年在文物單位擔任專業攝影工作的淬練,孕育出對物象敏銳緻密的觀察力以及探索心靈的張力;在劉遜的「精筆」山水畫中,工緻細潤的技法,清逸秀雅的風格;由一筆一畫的基礎累積中,從一水一墨的暈染感受中,劉遜從山水創作里,覓得了與古人對話的平台;在紛擾的當代塵囂中,開闢了煙嵐霧靄的文人畫新境。融匯了傳統筆墨的精神,創新了現代山水的面貌;從劉遜的「精筆山水」創作里,可以立即感受到五代兩宋乃至元明畫風的傳統因子,與又籠罩著跳脫窠臼以尋求心靈活水的現代思維;可以這麼說,劉遜從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古今藝術交會的通感,尤其在現今中國水墨創作充滿光怪陸離、野氣速效的功利環境中,劉遜慢工細活的山水環境,無疑在內涵的醞釀和感情抒發上具有汲古開今的發展韌性。

觀賞劉遜的山水作品,立即感覺到「氣韻」二字的生成。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言:「六法精髓,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竊觀自古奇蹟,多是軒冕才賢,岩穴上士,依仁遊藝,探頤鉤深,高雅之情,一寄於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以劉遜無爭的個性,在山水畫中表現出的氣韻,確已窺見郭若虛之意旨。

而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更明確的指出:「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愛得處,讀書萬卷,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俗,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或許,劉遜在從事山水創作的同時,已然領受到董其昌的觀念,因此在作品中才能有「脫去塵俗」的意境。

劉遜生長於北方,在他的精筆山水中,構景、造境率皆屬於大山大水之格局;然而,在氣氛的處理上,筆觸的秀逸與暈染的朦朧,卻又顯現出南方軟調的自然氛圍;在幾乎幅幅作品布滿細膩筆法及水墨淡色暈染的氣息中,可以感受到劉遜對於「中得心源」的渴盼;而北宋郭熙「外師造化」的北方山水潤澤境界,或許更能成為劉遜欲融合北方峻厚山勢與南方煙嵐霧靄的師法對象。

遠望劉遜的精筆山水,崇山峻岭隱於雲蒸霞蔚的嵐氣回蕩之中,彷彿為天地披上了一襲神秘的輕紗;雖是大山大水的構景,卻略去了以遒勁剛健筆力描繪近景的霸氣,這點,與北宋「巨碑派」的主題鋪陳大不相同,反而更接近南宋山水煙雨蒙蒙的處理手法;將南方自然環境的濕潤,套用於北方崚嶒險巘的山勢上,在當代中國水墨創作而言,毋寧是一項大膽而新穎的嘗試;而從畫作的協調性看來,劉遜的試煉是成功的。

近觀劉遜的精筆之作,才發現偌大尺幅,滿布的構景中,畫家一絲不苟、小心翼翼的以精工筆法去處理每一個細節,山石的皴法,樹叢的點葉,枝葉的伸展,及至苔點的置放,劉遜皆處理得十分周延而精準;像是攝影鏡頭下聚焦之處必予以最高的解析度,也因此突顯了畫家對於作品品質要求的極高標準;當然,也使得劉遜在墨色烘染的熟練外,又增加了用筆遵循傳統古法的厚度。此外,從視覺上的直觀看,在以「水墨」為基調的乾濕擦染中,劉遜對於「賦色」的運用,是極為隱秘而含蓄,又十分大膽創新的;赭石,藤黃,花青,皆加入了充足的水分與墨色融合,一層一層的染進景物之中,使得色彩與光影似有若無;隱隱約約,讓作品更添自然奧妙的神秘;大膽的色階之間,畫家十分精妙的將白色巧妙地結合,又能避開混濁而成為頗具現代感的層次,這也是劉遜汲古開今的勇於自我嘗試。

古代畫論中,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揭櫫的「六法」中,只提到「隨類賦彩」而代之以「墨」;這與唐以前為人物畫時代,所畫多為勾勒著色,墨之一道未受重視,水墨之趣因此無由體現,但到了荊浩之時,山水畫漸盛,水墨渲染成為表現自然山水的重要手段,因此演變為墨色為尚,色彩為鋪了。自古以來,重色則輕墨,重墨則輕色,似乎是一種創作上的宿命,而劉遜在當代中國水墨創作上,卻提出了色、墨融合併重,相輔相成的可能性,值得承繼傳統者省思。

劉遜的「精筆山水」作品,承襲了中國古代繪畫的精神氛圍,極具魏晉南北朝道家玄學哲思的意向,而在視覺感受下,則提供了現代觀者滌除紅塵擾攘的靜謐冥思,至於繪畫技法的運用,則以嚴謹的態度忠實地描繪景物、點染氣氛;或許,可以藉由近代中國畫論學者俞劍華在《國畫研究》一書中對於謝赫「六法」用於畫家的申論與劉遜共勉:

「六法之用途有二:一用於鑒賞家,二用於畫家。用於鑒賞家者,乃觀畫之標準;用於畫家者乃學畫之階梯……第二種為學畫所用者,其次序適相反,乃由下而上,由傳移摹寫而至氣韻生動。所謂傳移摹寫者,乃初學臨摹,入手法門也;臨摹既有根柢,必須自己創稿,故列經營位置於第二。蓋臨摹古人,則位置早定,無俟經營;必其自作,始須量畫幅之大小,審景物之疏密,慘澹經營,審慎周詳,所謂九朽一罷者,即言位置經營之不易也。章法既已定妥,則胸有成竹,意在筆先,然後著手起草,按照景物之形狀畫為素描,即應物象形是也。素描即畢,則物形已得,於是再觀察景物之色彩,或黃或綠,或濃或淡,而次第著色,即隨類賦彩是也。畫者對於色彩形狀,最初因不熟練,故必須拘謹自守,注全力於形色方面,迨後研究有素,不假思索,隨手所寫,均能妙合自然,則形色之能事已畢,不可不進而為筆墨之研究。骨法者注意於墨骨之勾勒,用筆者究心於筆法之變化,自出機杼,脫去窠臼,則氣韻自動生動,所謂誠於中行於外,不期然而然者也,故列氣韻生動於第六,乃畫家之最高目的,最妙之結晶也……」

一次瀏覽香港蘇富比拍賣圖錄,一位北京年輕畫家的驕人成績不得不使我認真審視他的作品:成熟而老辣的筆墨演繹出淡雅秀麗的畫面,經典傳統的技法渲染出清新脫俗的境界。作品的深厚功力和淡薄的追求洋溢在畫里畫外,正如他謙和的名字一樣,令人感到輕鬆、愉快而閑在。

劉遜作品欣賞

本文「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編輯器」提供技術支


推薦閱讀:

明 佚名《山水人物圖》(楊仁愷鑒題)
天美山水系主任:抄你個天翻地覆當叫獸
「皴擦技法」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變化
詩若山水,山水成詩,13首史上最美山水詩,首首讓人神往心醉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水墨山水畫欣賞

TAG: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