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累贅」到「名片」

從「累贅」到「名片」——大遺址華麗轉身之後的思考《 光明日報 》( 2011年12月26日 15 版)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上刻畫的神徽︵局部︶

大明宮宣政殿紫宸殿周邊遺址標識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外景

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荊州高峰論壇會場

編者按

作為我國大遺址保護展示模式的一大創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中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體制的創新,不僅妥善解決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本扭轉了大遺址保護的被動局面,而且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美化城鄉環境、實現文化遺產永續傳承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讚譽。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初步建成開放,23個入選立項名單的考古遺址公園也在有序推進。眾多大遺址擺脫了歷史輝煌與現實凋敝的尷尬,實現了從城鄉發展的死角到城市名片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與地方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或共建協議,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在政策、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與力量,有力地推動了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踐證明,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發展問題,實現「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經濟社會發展好」的總體目標。11月,國家文物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荊州高峰論壇,共商大遺址保護大計。本報將論壇上的講話擷英采華,以饗同好,望能襄助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科學保護大遺址全民共建惠民生

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局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遺址保護的全國性格局初步形成,並朝著「六片、四線、一圈」為核心、150處大遺址為支撐、覆蓋全國、全面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歷程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邁進。

新時期新形勢下,「科學保護大遺址,全民共建惠民生」必將是我們今後努力的重要方向。首先必須堅持科學保護的理念不動搖。要處理好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關係,不斷深化各種制度設計,實現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變;要將考古工作貫穿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始終,將規劃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通過規劃來統籌指導各項工作,實現大遺址保護的全面推進。

同時,必須堅持全民共建的思路不動搖。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中央政府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做好「五納入」,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地方發展需要的大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要鼓勵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讓民眾成為大遺址保護的生力軍。

此外,必須堅持惠及民生的目標不動搖。要理順遺址保護和民生改善的關係,努力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空間環境,致力於為廣大民眾提供公共文化場所;要考慮廣大民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增強民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大遺址保護推動文化強省戰略

張昌爾(湖北省委副書記)

我省荊州片區的楚文化遺存分布最集中、形態最完美、內涵最豐富,是我省大遺址最突出的特點和最主要的優勢。抓好這些遺址的保護工作,對於我省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推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遺址保護必須跳出「就保護而保護」的狹義理念,追求「文物保護、弘揚文化、促進發展、改善民生」。要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的理念。2010年3月,湖北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署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書》。同時,我們在規劃布局中,充分考慮城市的功能區劃、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大系統要素,著力提高大遺址保護的科學化、規劃化水平。

要注意運用科技作支撐。我省在遺址本體和出土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並成功應用於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的具體實踐,如出土的絲織品和漆木器保護、熊家冢車馬坑展示,就是成功的範例。

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來推進大遺址保護,積極調動群眾積極性,聚力於民,通過營造重視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起基層參與文物保護的嚴密網路。同時,立足於改善民生,普惠於民,堅持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公益性,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大遺址是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

孫雪東(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處長)

我部一直高度重視大遺址保護工作,在國土資源管理各個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一是創新土地規劃編製,保障大遺址保護用地需求。在土地規劃編製中,將大遺址等用地劃入禁止建設區,禁止在區內進行一切與大遺址保護不符合的建設活動。在規劃建設用地指標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將西安、洛陽、安陽等大遺址保護和建設所需用地作為單獨功能分區,不計入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做到應保盡保。同時要求在大遺址保護邊界外預留一定寬度的緩衝帶,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和時序,為今後長遠保護留下空間。

二是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景觀和間隔功能。在大遺址保護中,重點鼓勵建設休閑綠地模式,既提高綠化率,保護文物,又不擠占城市發展有限的用地指標。積極倡導保留大遺址內部及其周邊的耕地,作為城市中的「綠心、綠帶」,與其他建設用地穿插布局,形成良好的城鄉宜居環境。

隨著一批大遺址保護公園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遺址本體及周邊的環境,真正做到了讓遺址像公園般美麗,讓公園有歷史的底蘊。大遺址既是重要的物質存在,也是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將進一步支持和做好大遺址保護工作。

楚紀南故城是荊州的名片

李新華(荊州市委書記)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大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正在實施保護性開發的楚紀南故城大遺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保護為前提,遵循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客觀規律,重點突出規範保護、全民保護、科技保護,建立大遺址保護新體系;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根據《局、省共建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框架協議書》要求,策劃編製了六大重點項目,共拆除各類建築9萬多平方米,清理場地13萬平方米,征地1000多畝,拆除工業企業9家、經營戶20多家,搬遷單位4個,安置職工300多人,搬遷並妥善安置農戶60多戶,遺址區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堅持以全民共建為依託,按照文物保護工作「五納入」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大遺址保護建設模式,通過創新管理體制,完善文物保護機制,健全激勵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大打擊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全方位構建宣教平台,多舉措豐富活動載體,多層次拓展參與渠道等工作,努力協調好大遺址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努力呈現大遺址保護新格局。

以遺址保護增強揚州的發展活力

王燕文(江蘇省委常委、揚州市委書記)

揚州歷代城池層層疊壓,記載了揚州的起源、發展和變遷。近年來,我們堅持系統規劃引領遺址保護。一是確立正確的規劃理念,堅持整體保護、全面保護、以用促保;二是編製系統的保護規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制定了名城保護體系,還積極編製揚州城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和明清古城保護專項規劃;三是堅決維護規劃的尊嚴,認真履行審批程序,嚴格審查項目設計方案。

我們搬遷了遺址範圍內約4000戶居民、100多家企業單位,使遺址的風貌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修復;結合遺址保護,重點實施綠化工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同時,我們注重發揮遺址的當代文化價值,以遺址保護引控城市規劃建設,以遺址保護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以遺址保護增強城市發展活力。我們將以參加這次荊州論壇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做好揚州城遺址保護工作,力爭在2014年揚州2500年城慶之際建成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塑造獨具鄭州特點的城市空間

吳天君(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代市長)

鄭州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長期以來,我們統一思想,統籌全局,明確了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高度重視、加大投入,著力做好各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走科學化、規範化發展道路,高起點、高標準地編製了大遺址保護規劃;統籌協調,大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制定了城區發展規劃;集中全力,實施多項本體維護及環境整治工程,鄭州市大遺址得到了科學、有效地保護;圍繞大遺址保護,促進城市布局優化和功能完善,實現了城市環境的協調發展;注重工業遺址和近現代優秀建築的保護工作,擴展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和內容,豐富了城市文化內涵。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進一步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走法制化道路;抓緊城市快速發展機會,完善大遺址保護各項工作,為城市增添亮色;進一步做好各個遺址的保護規劃編製工作,使遺址保護工作規範、科學、有序;以申報、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打造獨具鄭州歷史文化特點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做好六篇「文章」保護洛陽大遺址

楊炳旭(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我們積極探索統籌大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做好「規劃」文章,有效解決大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的空間矛盾問題;做好「立法」文章,建立了依法保護大遺址的體制機制;做好「結合」文章,注重在城市建設中延續歷史文脈;做好「民生」文章,讓人民群眾共享大遺址保護成果;做好「投入」文章,努力為大遺址保護提供堅強保障;做好「教化」文章,讓群眾自覺關心、支持、參與大遺址保護工作。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創新保護手段,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進一步突出改善民生,按照「文化為魂、水係為韻、牡丹為媒、產城融合、組團發展、生態宜居」的城市發展思路,切實抓好五大都城遺址、絲綢之路、大運河沿線重要文物遺迹的保護,精心打造「千年帝都、河洛之根、牡丹花城、絲路起點」新的城市名片,讓大遺址保護成果更好地造福民生。

高標準保護西安的文化根基

向德(西安市政協副主席)

新時期新形勢下保護大遺址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堅持「大遺址保護規劃先行」的理念。積極推動大遺址保護規劃的編製,突出規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與當地城鄉建設相結合、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二是始終堅持惠民為本,使大遺址保護成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三是始終堅持寬視野高標準,使西安大遺址保護成為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基地。2005年,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在西安舉辦了第15屆大會,發表了在大遺址保護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安宣言》,提出了「保護遺址及其周邊環境」的新理念與新原則。四是始終堅持創新精神,不斷實現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新發展。建設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致力於將漢長安城遺址建設為集文物保護、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具有「人文、生態、現代」特點的「後城市化」區域。五是始終堅持戰略思維,面向未來全面保護西安的人文遺產與自然環境。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高的標準、更加準確的定位謀劃西安大遺址保護的未來,維護好文化遺產永續存在的根基。

守住濟寧的文化之根

佘春明(濟寧市委常委、副市長)

濟寧是著名的「孔孟之鄉、運河之都」。大遺址是濟寧的文化之根、內涵所在、靈魂所系,體現了濟寧獨特的城市個性、人文魅力、深厚底蘊。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弘揚文化、傳承文明、改善民生為宗旨,以科學保護、全民共建、合理利用為主線,齊抓共管、紮實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堅持嚴格控制,初步形成了大遺址保護的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遺址區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遺址區居民的經濟收入、完善遺址區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遺址區居民公共文化空間作為大遺址保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堅持制度創新,將大遺址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綜合考核體系、納入責任追究序列,在全市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大遺址保護工作格局。

探索大遺址保護的「無錫模式」

曹佳中(無錫市副市長)

無錫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先後成為古代吳文化、近代民族工商業和當代鄉鎮企業的三大文化發祥地。無錫市委市政府認真算好眼前賬與傳承賬、經濟賬與發展賬、局部賬和大局賬,在國家級高新區、在環太湖風光帶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規劃建設鴻山大遺址公園、闔閭城大遺址公園。無錫市對大遺址的保護利用力度不斷加強,按照「堅持科學發展觀,謀求多方共贏」的保護利用思路,全面開展了考古、規劃編製等基礎工作,建立了市區聯動、以區為主的領導體系,結合無錫加快「生態城、旅遊與現代服務城、高科技產業城、宜居城」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現代化濱水花園城市」的城市定位,探索大遺址保護的「無錫模式」。

依託大遺址保護建構朝陽經濟格局

王宏(朝陽市副市長)

朝陽是東北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城市。朝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牛河梁遺址保護工作,確定了以強化文物本體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重點工作為牽引,綜合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工作目標。近年來,逐步健全機構,頒布實施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保護規劃》和《遼寧省牛河梁遺址保護條例》,編製了《牛河梁遺址申遺文本》,夯實大遺址保護基礎工作;加強政府主導,強力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依託大遺址保護成果,對考古遺址公園和牛河梁紅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新城建設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初步形成以大遺址保護成果為牽引的「考古遺址公園—旅遊產業園區—新城區—老城區」鏈條式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由點到片的成都之路

師江(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

大遺址保護成都片區的工作經歷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形成片區保護的發展歷程。2010年國家文物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大遺址保護成都片區框架協議書,通過對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等大遺址的考古規劃、保護、展示和研究,努力將成都片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大遺址保護重要示範區和四川省成都平原生態文化旅遊中心。成都市人民政府將制定《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大遺址保護的法律地位;擬委託國內著名城市規劃設計單位制定《成都片區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明確整體保護的組織管理框架和實施保障體系;同時,做好大遺址考古工作,積極推動條件成熟的大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大遺址保護的綜合效益。

「神秘湘西」的保護實踐

葉紅專(湘西自治州州長)

湘西歷史文化厚重,「神秘湘西」享譽世界。湘西州把文化遺產保護放在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抓,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政策、資金、機構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實現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州委州政府做好立法與機構建設工作,積極探索大遺址保護展示方式,規劃先行做強品牌,加大資金投入,實實在在做工作。總之,我認為,只要在大遺址保護實踐中堅持正確的理念,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針,堅持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堅持讓保護成果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緊緊結合在一起,我們的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事業,一定能夠取得長足發展。

桂林大遺址的個性化保護策略

陳麗華(桂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

結合桂林市正在實施的「文化立市」與「旅遊興市」的發展戰略,我們積極做好大遺址保護與多學科研究、與旅遊、與城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促進桂林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轉型。桂林市人民政府堅持規劃先行,成立了「桂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領導小組」,並根據不同的遺址類型實施不同的大遺址保護策略,建設「小而精」的桂林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嶺南最大的桂林靖江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桂林靖江王府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形式,逐步解決資金缺口較大等瓶頸問題,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為造福人民、群眾擁護的惠民工程。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推薦閱讀:

名片溯源·柯橋日報
職場名片的交換禮儀
VC奇葩秀之30:出軌是找死,出櫃是展示
日日100之16:Musign Lee家的卡包
名片好不好,紙張選擇很重要

TAG: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