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八羅漢簡介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傳後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後,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後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阿羅漢」有三義:

其一曰「殺賊」,殺滅煩惱之賊;

其二曰「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

其三曰「無生」,謂不在受生死輪迴的束縛,已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佛、菩薩、(阿)羅漢的根本區別: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自覺、覺他;

羅漢:自覺;

一、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賓頭盧尊者(賓頭盧跋羅墮),俗稱長眉羅漢,十八羅漢之首。福德智慧無量,若有眾生設齋供養,必去應供,使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俗稱長眉羅漢):阿氏多是梵文無比端正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徵,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未修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他出世後,有人見他的奇異之相對他的父親說道:「你的兒子有長眉,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親就送他出家入寺門,終於修成羅漢果「長眉羅漢」。另有一說:阿氏多尊者是十八羅漢的第十五位,為梵語Ajiata的音譯,阿氏多因長相異常醜陋,被父母趕出家門,只好出門行乞,但人們都被他的容貌嚇著了,沒人願意施捨他。他只好藏入山林,靠山泉野果為生,但就連山中的鳥獸也怕他,阿氏多孤苦伶仃地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佛陀知道後,就入山中度化他,阿氏多見到佛陀和比丘的身影就逃之夭夭。佛陀變成一位醜陋如鬼的人去接近阿氏多,阿氏多見到一個相貌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先是驚訝,接著便高興地說「我們都一樣丑,一樣寂寞,就做個好朋友把」佛陀說「好的。好朋友,我先敬你這缽中的飯吧」阿氏多一聽,便把飯吃光,當他吃完後,卻見眼前的人變成了個俊秀的人。他奇怪的問為何他變成好看的人。佛陀指著遠處在坐禪的比丘說;「我剛才吃飯時,恭敬的看著那位比丘坐禪,這恭敬的心得到果報,我就變得端正了。」阿氏多十分高興的說;「要能這樣就好了,醜人太苦,我真想變的端正些。」便恭敬地瞧著比丘坐禪。這時,佛陀現了他的真面貌,光輝遍體,端莊慈祥。阿氏多不由自主地跪在佛陀面前,請求出家,佛陀高興的說;「好,我收你為弟子。」阿氏多在佛陀的身邊,勤修苦學,不久就成了阿羅漢果,又稱「長眉羅漢」。

二、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迦諾迦伐蹉尊者(俗稱歡喜羅漢或喜慶羅漢),十八羅漢的第二位,為梵語Kanakavatsa,的音譯。 傑出的布教師,隨機說教,方便說法,讓眾生得歡喜。喜慶羅漢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什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天下,故名歡喜羅漢。另有一說,迦諾迦伐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佛陀遇到迦諾迦伐蹉虔誠地禮拜,迦諾迦伐蹉見到佛陀感到很高興,佛陀為他講了「四種結業」(即殺生,盜竊,邪淫,妄言)。「四處惡行」(即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慾,忌妒交狂之惱怒的嗔恚,所做行業之後果的恐懼,執斷執常知己見的愚痴)和「六種不應做的事」「即嗜酒,好賭,閒蕩,沉迷歌舞,愛交惡友,懶惰)...等等。迦諾迦伐蹉聽後,茅塞頓開,成了佛陀的弟子,並證得阿羅漢果。又被後人稱謂「歡喜羅漢」。

三、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迦諾迦伐厘情闍尊者(俗稱托缽羅漢),迦諾迦跋厘惰闍十八羅漢的第三位,為梵語Kanakabharadvaja的音譯。舉缽羅漢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並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中國本來沒有「缽」字,這個缽字是從梵文中的「缽多羅」中取第一音而創出來。缽多羅是和尚用來盛飯菜的食具,是用鐵製成的,因此「缽」字從金,本字是擬聲的字旁。迦諾迦跋厘惰闍是個很容易衝動的人,佛陀特地為他講了長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它的人爭吵,他的化緣方法與眾不同,就是舉起鐵缽,向人乞施,由於他化緣的時候每次都是舉起鐵缽向人化緣,修成羅漢後,被世人稱為「舉缽羅漢」。

四、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托塔羅漢:蘇頻陀,蘇頻陀是十八羅漢的第四位,為梵語Suvinda的音譯。是佛陀的關門弟子,也就是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為表示懷念和追隨佛祖,特製一塔隨身攜帶,以懷記佛陀的教法,並啟化眾生廣植福德以成就佛道,因塔是為葬佛舍利的,所以此塔便成為佛的象徵。所以蘇頻陀尊者又稱「托塔羅漢」。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第一音而製成的中國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代是沒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載佛骨的東西。由於塔是載佛骨的器具,於是塔也成為佛的象徵。蘇頻陀是佛祖最後一名弟子,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托塔羅漢」

五、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羅距羅尊者(俗稱靜坐羅漢),於禪坐中瞑思世界宇宙的真理,證悟後說法度眾。諾距羅尊者十八羅漢的第五位,為梵語Nakula的音譯。他出家前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佛陀讓他靜坐,放棄從前當士兵時的教他靜坐修行,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粗魯、野蠻性格。但他靜坐時仍顯出大力士的體魄。所以他又稱「靜坐羅漢」。

六、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跋陀羅尊者(俗稱過江羅漢),過江似蜻蜓點水,灑脫自在,超越煩惱無邊的苦海。跋陀羅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六位,為梵語Bhadra的音譯。意為「賢」,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傳說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禪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羅的母親懷孕臨盆時把他生在了跋陀羅樹下,所以給他取名為跋陀羅,跋陀羅出家後稱為羅漢。據稱,他曾乘船去東印度群島傳播佛教,因此後世稱他為過江羅漢。另有一說,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並將他送去寺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鈸陀羅傳去的。其身負經卷、東渡傳經、隨緣教化,普渡眾生。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七、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象的力量非常大,耐勞又能致遠,也是佛法的象徵。

迦理迦尊者十八羅漢的第七位,為梵語Karika的音譯。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騎象軒昂,頌經朗朗,心懷眾生,目及四方。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迦理迦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八、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伐闍羅弗多羅尊者(俗稱笑獅羅漢或勸善羅漢),曾為多聞第一的阿難說法,鼓勵他要行解並重,在佛道上精進修行。伐闍羅弗多羅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八位,為梵語Vajraputra的音譯。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據說,由於他往世從不殺生,廣積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讚美,尊敬。 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儘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另有一說,這位羅漢原是一位健壯勇猛的獵人,連兇猛的獅虎也能獵殺,偶得一高僧感化,出家做了和尚,戒殺一切生物。後有小獅子來到他身邊代表眾生道謝,感激他放下屠刀,慈悲為懷,不殺它的兄弟父母,故有此名。當他修成正果時,就把小獅帶在身邊,後來連小獅也成為神物。此外,獅子還代表佛教的神威,因為獅子發聲宏亮,山鳴谷應,驚天動地,因此中國的佛寺門前多配兩座石獅子,它的意義就在於此。「笑獅羅漢」

九、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俗稱開心羅漢):袒露其心,啟示眾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淨,不造惡業,努力行善,佛在心中,心即是佛,自身便是佛,自心即是佛心。戍博迦尊者十八羅漢的第九位,為梵語Svaka的音譯。意「賤民」,可見他的出身低微或曾被閹割為宮中為奴。戍博迦原是舍衛城的乞丐,後為佛陀收留為弟子,深感佛陀法力無邊,很快修成阿羅漢果,被稱為「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中天蘭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國王,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胸前果現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他也真的出家,後來到中國的京城長安傳教。中國譯他的名字為「善無畏」。「開心羅漢」

十、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半托迦尊者(俗稱探手羅漢),因打坐後常舉起雙手伸懶腰而得此名。半托迦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位,為梵語Panthaka。意「路邊生」,可見他是個私生子。為一大富長者的女兒與迦奴私通,逃到別國,久而有孕,臨產思歸。於中路產子,如是覆生。長名「摩訶般陀」,弟名「周羅般陀」。譯成漢語,兄叫「大路邊生」,弟叫「小路邊生」。兄聰明弟愚鈍,後二人皆修成羅漢。半托迦是兄,弟叫「注茶半托迦」,為第十六羅漢。 半托迦打坐時常用半跏跌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又稱「探手羅漢」。另一說法,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俗稱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每次打坐完畢即將雙手舉起伸懶腰,長呼一口氣而得此名。相傳半托迦尊者是葯叉神半遮羅之子。據《可哩底母經》說:古印度王舍城內一山邊有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羅國又有一葯叉神名叫半遮羅,婆多與半遮羅的妻子同時懷孕,於是指腹為婚。婆多生女,半遮羅生子,半遮羅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兒成道。 「探手羅漢」

十一、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羅怙羅尊者(俗稱沉思羅漢),侯羅尊者第十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出家成為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密行第一」,住畢利楊瞿洲。他表情深沉,彷彿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羅骺羅多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認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故取名羅怙羅多,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幼年出家,是佛教僧團中最初的沙彌,修忍辱行,以密行居首。所謂 「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精進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 ;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 ?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 ,儘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沉思羅漢」

十二、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那伽犀那尊者(俗稱挖耳羅漢),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為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二位,為梵語Nagasena。意「龍軍」,常稱「那先比丘」。是佛學理論家,二十歲具足戒,後修證阿羅漢果。那先比丘到古印度西北舍竭國見國王彌蘭陀,應國王的問,以各種比喻廣泛說明人生無常,善惡報應等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等問題,所有都記載《那先比丘經》里。是對佛教基本教義的最大闡發。又稱「挖耳羅漢」。另一說,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論師,在佛弟子中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為挖耳羅漢。所謂耳根,是由於醒覺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所謂六根清凈,其耳根清凈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音之外,更不可聽別人的秘密。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像,以示耳根清凈。「挖耳羅漢」

十三、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因揭陀尊者(俗稱布袋羅漢),斷除一切煩惱,不受毀譽得失心及外境的影響,凡人間是非善惡之事皆包容於心,如同布袋容納而歡喜自在。因揭陀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三位,為梵語Ingata。因揭陀生於中印度一首相之家,是首相的獨子,但他卻沒有因此而貪圖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卻遭到家裡的反對,幾經辛苦終於在他的國王的幫助下跟佛陀出家了。另一說法是他是古印度的捕蛇人,經常攜帶一個布袋進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故又稱「布袋羅漢」。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相傳因揭陀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拔其毒牙而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斷除一切煩惱,不受毀譽得失心及外境的影響,凡人間是非善惡之事皆包容於心,如同布袋容納而歡喜自在。也有傳說他曾在中國顯聖,於公元九〇七年五代粱朝時他在奉化出現,負一袋抄化。後來在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他便失蹤了。 

十四、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伐那婆斯尊者(俗稱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世間的喧嚷煩惱不能侵撓他的心。伐那婆斯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四位,為梵語Vanavasin的音譯。伐那婆斯尊者是一個沉靜有禮,謙虛好學的人。他靜心聽講,不但佛陀說的,而且其它人說的都用心去聽,有一次,弟子們都在聽目犍連尊者說法,目犍連說了四句佛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概括了佛教的的宗旨。伐那婆斯深受啟發,後他深思好學,很快就得了阿羅漢果。由於他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又稱「芭蕉羅漢」。伐那婆斯梵文為「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他的父親因此為他取名為雨。他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悟道,世間的喧嚷煩惱不能侵撓他的向佛恆心,終修成羅漢果,故名「芭蕉羅漢」。

十五、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坐鹿羅漢(賓度羅突羅奢尊者—俗稱坐鹿羅漢或騎鹿羅漢):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賞,十八羅漢中的第十五位,賓度羅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跋羅墮閣是名。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權傾一國,但他忽然發心向佛,毅然去做了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回宮做官,他怕國王羅唆,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宮前出現的一名騎鹿和尚,御林軍認得是跋羅墮閣,連忙向優陀延王報告。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回來做官。他說回來是想度國王出家,他用種種比喻,說明人的各種慾念之可怕,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隨他出家修行。「看門羅漢」

十六、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注荼半托迦尊者(俗稱看門羅漢,又名周利槃陀)。未出家時,愚笨善忘;以掃地上的塵垢,悟出要實踐佛法來清除心中的貪瞋痴。注荼半托迦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六位,為梵語Oudapanthaka的音譯。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第十位尊者「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在半托迦尊者的接引下,注荼半托迦也跟著佛陀修行了,但注荼半托迦生來遲鈍,出家四個月一句偈語也學不全,但在佛陀的精心點化下,不久也證得阿羅漢果。佛陀送給他一根錫杖。他化緣時就在人家門口搖動錫杖以求布施。故他又稱「看門羅漢」。 另有一說,注荼半托迦尊者(看門羅漢),是半托迦的弟弟,他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未出家時,善忘愚笨,由掃除地上的塵垢,悟出要實踐佛法來清除心中的貪、瞋、痴之道。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敲門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門腐朽而不慎把它打破,結果要道歉認錯。後來他回去請教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以後你去化緣,不用射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前搖動,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就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原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發出「哐哐」的聲響。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施。「看門羅漢」

十七、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降龍羅漢(即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於靈鷲山拈花微笑,不說一語,唯有摩訶迦葉明白佛法應以心去體會,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降龍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據《法住記》說,以上十六位羅漢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們常駐人間普渡眾生。 另一說法是第十七位羅漢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 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降龍羅漢(迦葉尊者-乾隆欽定)降服龍王取回佛經。歷史上另一說法第十七位即降龍羅漢為《法住記》的作者 「慶友尊者」。慶友原名難提蜜多羅:「難提」梵文是喜慶之意,「蜜多羅」梵文為朋友之意,譯為中文,便是慶友。佛祖曾為他解釋法六念,因而修成阿羅漢果。慶友尊者被稱為降龍羅漢是因有這樣一段傳奇故事:相傳古印度時有惡魔名波甸,那波甸煽動那揭國人,四齣殺害和尚,盡毀佛殿佛塔,將所有佛經劫到那竭國去。當時海龍王發動洪水,將那竭國淹沒,把佛經收藏於龍宮之內,等待有法力的得道高僧取回,而正是慶友尊者(或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因此他也就被尊名為降龍尊者「降龍羅漢」。

十八、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十八羅漢的第十八位,修慈心觀,降伏心中如猛虎般的貪慾、瞋恨;知足常樂,笑口常開。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十八羅漢(或稱十八阿羅漢、十八尊者)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羅漢之說盛行於中國漢地。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

其實最早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中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骺羅如是等十六諸大聲聞----守護佛法,」但未列出其餘十四人的名字。佛經上說是十六羅漢,為何又成了十八羅漢?是唐、玄奘法師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中最早記載的。一說是著《法住記》的慶友和尚與譯經和尚玄奘,一說是伽葉與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則定十七羅漢為降龍羅漢(即伽葉尊者),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最後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原為十六羅漢,但中國民間增加了兩位羅漢,成為十八羅漢。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佛教教義認為,一個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種成就都叫做一個「果位」,而「阿羅漢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達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則低於佛、菩薩,是第三等。佛教認為獲得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永遠免除投胎轉世(生死輪迴)之苦。凡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可稱「阿羅漢」(簡稱「羅漢」),也都可以享受人間供奉。佛祖曾明示:十六羅漢,可不入涅盤(死亡),常住人間,弘揚佛法,享用人間供奉與祭祀。


推薦閱讀:

猶太曆法與節期簡介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沈從文 著)【簡介
陰陽形氣法之門簡介
《奇門時空測彩》簡介

TAG: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