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敬畏傳統
06-14
【儒家的敬畏傳統】根據《論語》記錄,孔夫子認為「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在這裡,所謂「畏天命」大體相當於許多宗教信徒常掛在嘴上的敬畏神或上帝,在他們眼裡,如果沒有這種敬畏人們就會胡作非為,然而,這絕不是事實,正常人畏懼的是天災與人禍,前者通過科技化解,後者通過邏輯理性與法治化解,要探究真理真知,而不是保持一種對無知的莫名恐懼;而所謂「畏大人」就是赤裸裸地表達奴性了,在民主社會,民眾不可能畏官,官員反而時刻擔心失去民眾的信任,照孔夫子的話來表達就應當是「畏小人」;至於「畏聖人言」,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洗腦教化。如何化解上述「三畏」?對於前面二者的敬畏,老子的處方是「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從而「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也就是天下有道時,既不需要怕鬼神,也不需要畏懼權力;對於「畏聖人言」,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第60,1章),聖人言又能奈我何?因此,孔夫子的「三畏」,都是反自由的無道社會偽道德,是專制思想文化傳統特徵。正因為有此「三畏」的傳統,正因為反法治,所以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人們需要的不是敬畏,而是安全保障;不是恐懼,而是理性的解決方案!----溪谷 2017.9.23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新技術: 傳統方法與現代物聯網技術結合
※「雙鉤書法」與「傳統毛筆字」的不同之處?
※中華傳統四靈獸:何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好名標準[現代與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