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不要讓「毀人不倦」的教育理念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中學,請您務必花20分鐘的時間,仔細看一看這篇文章。否則,有可能因為那表面上正確而實則錯誤的教育理念,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警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一不小心打了水漂
最近遇到兩件事,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可以給各位家長們提個醒。第一件事,是與一個朋友在電話溝通中,無意間聊到了子女教育的事。這位朋友是做實體企業的,規模不算大,雖然家境不算十會富裕,但也比較殷實。他有一個兒子,今年正在上中學,考入了全市升學率排名第一的學校。作為父母的,自然也很高興,但這背後卻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一年要花4、5萬元。我很驚訝,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費用。朋友嘆息道: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唯恐比別人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參加了很多課外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輔導班、興趣班等等,還請人私人教師,花費非常高,一節課就要兩三百元。雖然家境殷實,但也讓他感受到了較大的壓力。第二件事,是我們在進行教練式職業規劃評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在剛剛上大學的時候,就看了一些知名企業家的自傳,對他們在商場上縱橫馳騁的事迹深感敬佩,並由此立下一個目標:畢業後一定要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成為成功掌管一家企業的高級管理者。但他是英語專業出身,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於是很早就做了考研的打算,並且報考的也是英語方向。但糟糕的是,他連續考了5年,都沒有考上。最近的狀況是:去了一家商業培訓機構做銷售顧問,因業績不達標而被公司辭退。他現在已經32歲,在中國人「三十而立」的傳統觀念里,他既沒有成家,也沒有立業,依然在為「我到底適合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而困惑不已。在我的職業規劃諮詢經歷中,迷茫兩三年而迷途知返,是常有事,很多人也由此轉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上。但像這樣一個勁兒地連考5年研而失敗的例子(以前曾經遇到過考研3次的),卻是第一次。
假如這兩件事分開來看,並沒有什麼。但事實上,這兩件事情有很多內在的必然聯繫:一方面父母們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意願,不惜在子女身上投入巨大精力;另一方面,卻極有可能如案例中所述,在畢業後走向職業發展的另一個極端:職業規劃不清,目標不明,頻繁跳槽,看不到未來的發展空間,職業發展一塌糊塗,導致多年的努力與付出付儲東流。智聯招聘2012年發布的《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顯示,「職場人六大壓力源排行榜」中,排在第一的影響因子就是「職業規劃不清」。
在職場上,依然遵循著二八法則:20%的高潛質人才佔據了80%的優秀崗位;80%的優秀人才流向了20%最優秀的公司;20%的人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導者,而80%永遠只能生存在最底層。相信每一個對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那最優秀的20%,不是嗎?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錯誤的觀念,導致最終他們只能淪為最普通的80%。
教育理念的偏差,才是導致就業難的罪魁禍首
2013年,699萬畢業生走向社會,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誠然,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招聘的崗位需求也在減少,但這隻意味著競爭的程度在加劇,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會失業。只是在這些競爭者當中,看誰的本事更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從自然界誕生生命以來,都是這樣一個規律。競爭不過別人的,只有被淘汰,成為大學擴招的犧牲品,或者經濟危機的犧牲品。
畢業生人數多,或者經濟危機,都無法成為你逃避就業的借口。表面上看,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另一面的尷尬卻是大量的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的命題。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距?根源在於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與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脫節。《201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在高校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佔49%,「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佔21%,二者合計佔到了70%。但又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脫節?一方面在於學校的教育模式,只注重應試教育,而不是全面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職業素養,他們更重視「教書」而不是「育人」。另一方面也正是受這種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們也被綁架,將子女的教育重點放在了閉門造車式的學習上,完全不顧子女的興趣、個性、愛好、特長。「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只要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你就是勝者。這種培養理念,從上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影響著家長及子女們對這個社會的成功價值體系的評判。正是這種極度偏差的教育理念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為了「次品貨」。這才是導致「就業難」的根本所在。
不要隨波逐流,理念的轉變是你決勝職場的根本
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劇,相關利益部門的「專家」們為了就業率而對學生們灌輸「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先不管學生們是否滿意就業狀態(實際上,《201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在畢業半年後,高達58%的人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先把「產品」賣出去再說。我曾經在多篇文章中強調,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言論,無論是對於應聘者還是招聘單位,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對於學生們而言,「先就業再擇業」意味著你在真正擇業之前,可能所找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不適合你的,每份工作都做不長久(不超過半年),以致頻繁跳槽,成為「跳早族」,跳槽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這個數量已經高達41%,比上一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學習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你必須要在一家單位工作2-3年以上,否則板凳還沒捂熱,學到的只是皮毛而已。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僅僅關心你的專業是什麼,更關心你的職業目標是什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在哪個領域長期發展?為了實現你的目標,你在大學期間都做了哪些準備?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也往往會成為潛在的「跳早族」,而頻繁的跳槽將會被用人單位視作缺乏忠誠度的表現,這樣的人在職場上是極度不受歡迎的。
大學期間的學習,已經不僅僅要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構建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來才有可能在職場上立足。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圍繞你的核心目標,進行相應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構建,即:核心競爭力=核心目標+硬實力+軟實力。什麼是「核心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你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所追求的職業目標或者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是想成為管理者?工程師?技術研發人才?銷售人才?程序員?還是頂尖財務人才?等等。這種目標,最好是從你大學填報志願時就已經確立。有了目標,有了立足點,你才知道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又需要哪些條件。其中,硬實力條件包括你的專業背景和學歷水平,你是985還是211?是本科還是碩士?是海歸還是土鱉?在專業技能方面是精通還是半吊子?你是否具備與你的目標職位相關的職業證書或者從業資格證書?你能否很好地運用你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能夠勝任這份工作?而軟實力則包括你的溝通能力、人際關係處理能力、良好的心態、較強的學習能力、快速的執行能力、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等等。硬實力往往是可以通過學習或培訓而獲得的,並不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能力,因為人人皆可學。而軟實力則與個人性格、優勢特長等先天因素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這是比硬實力更重要的一種競爭力,也是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綜合職業素養。你學習了什麼專業,雖然在硬實力方面擁有優勢,但如果軟實力不具備,則仍然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書獃子」在職場上是最不受歡迎的一種類型。事實上,通過對於職場優秀人才的觀察,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成功人士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最初的專業並不相關,但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優秀的軟實力,照樣可以保證讓他們在其他的領域大放異彩。
目標的確立,務必要遵循「現實第一」的原則,這就要求你對於現實的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有著充分的了解。如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太大,就會導致目標無法執行,或者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嚴重偏差,終致前功盡棄。
以上文的那個案例來說,之所以會走到現在這一步,就在於當初對於人力資源市場不了解,執行過程中出現嚴重偏差,以致核心競爭力遲遲無法構建。從目標的確立來看,他想成為外企的高管,但他對於外企管理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並不了解。成熟的外企往往是以管理培訓生的方式來培訓未來的管理型人才,他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事業心、領導力、快速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英語能力,這其中大部分要求是軟實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在讀書期間利用各種實習、實踐的機會,培養這些軟實力,與你是否考研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研究生學歷只是你的硬實力,並不是你進入外企的決定性因素)。可悲的是,他把目標放在了考研上,並且錯誤地堅持了5年,這種做法本身就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再者,即使他考上了,能保證他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目標嗎?不見得!在很多年以前,英語就一直被認為是熱門專業。如果你想把英語當成工作,你可選的職位有英語教師、翻譯、英語培訓師等;如果你想成為高級管理人才,外語只能是一項溝通的工具而已,無法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即便他當初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夠保證他實現這個目標。時間再向前推,假如他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就已經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填報的不是英語專業,而是其他管理型專業,同時大學期間注重自己軟硬實力的構建,則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彎路,不是嗎?但可惜的是,一切都無法重來。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今天所做錯的每一件事,都會在未來以某種形式毫無保留地回饋給你。
長期的應試教育,固然為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很多傷害。但這種教育體制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也不是憑某你我的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而作為家長,如果能夠對子女的教育加以正確引導,在不改變應試教育體制的前提下,提前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並有意識地進行相應的軟、硬實力的構建,無論多麼難的就業季,都無法阻止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快速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果環境不動,我自己走。」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你唯有主動改變自己,而不是被動被環境同化,你才能更好地立足。
理性認識決定你發展的3大因素,千萬不要想當然
在我們的職業規劃諮詢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詢問客戶選擇大學所學專業的原因,總結起來,大致有5種情況:一是名校情結,先不管什麼專業,一定要上這個學校;二是感覺專業聽上去不錯,但沒有深入了解過;三是分數不夠被調劑;四是因為熱門專業,將來好就業;五是父母之命,必須得聽。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專業真的適合我嗎?熱門專業就一定適合我嗎?父母之命就一定適合我嗎?正是這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職業選擇標準,無疑為以後的職業發展埋下無窮隱患。
正確的職業選擇,要遵循三大要素:職業願景,性格特質,優勢特長。
1)、職業願景。即前文所述,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哈佛大學曾經對一群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2)、性格特質。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獲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對每一個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給了別人那樣的天性,就一定會給你這樣的天性;他讓別人在這個領域成功,就一定會讓你在那個領域獲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無論是哪一種性格,你都應該接受它,並按照這一性格去尋找適合的職業。然而,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從事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職業。
3)、優勢特長。優勢理論是世界最負盛名的調查公司Gallup蓋洛普歷經30年,在超過200萬份調查數據基礎上而得出的最權威的理論,被稱為「工作中的優勢革命」。現在,該理念已被廣泛應用於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寶馬、西門子、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等世界一流企業。所謂優勢(中文亦可翻譯為天賦),就是你做一件事近乎完美的表現。簡單地說,就是你天生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做好某一件事,而且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都好。這種才能是未經後天學習、與生俱來的,而且還是與眾不同的。
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能夠充分發揮你的天賦,那麼,你極有可能比一般人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樣,中國與此相反卻非常盛行的則是「木桶理論」:更強調補短的重要性,而忘記了長處的發揮。(試問各位家長:你們是否對於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卻對他做不到的地方給予了過多的關注呢?)不是說補短不重要,相比較而言,補短能夠使我們達到「及格」,而發揮優勢則能使我們達到「優秀」。在現實工作中,「及格」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起碼要求,讓我們不被淘汰;而「優秀」則會為我們的事業成功貢獻更多的砝碼。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同學,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於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在同學當中,這位在文學和繪畫藝術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提前3-5年進行學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出現
對於尚未步入大學校門的家長和子女們來說,雖然就業看起來離自己還有幾年的時間,但你必須從高考填報志願的這一刻開始,就要明確自己適合做什麼,以及應該怎樣做,提前進行學業規劃,才能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狀況出現。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抱怨大學四年什麼也沒學到,大學就是混過來的。其實這是一種悲哀。大學期間可做的事很多,必須要做的事也很多,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做什麼,以及怎樣做,以致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白白浪費了。
前幾天還在百度知道上看到這樣一個求助:「本人是大三男生,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確定要考研,但在職業規劃方面遇到問題了。本來打算報考本專業的研究生,但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身邊比較優秀的人的影響和刺激,讓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這一生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生活。高考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淪落在一個二本的師範院校,如果考研再錯過了,我怕這一生就也錯過了,至少我得再社會上付出很多代價。因為我是一位河南農村的孩子,如果我不奮鬥,不改變,估計我和我的下一代也就玩完了……」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職業選擇焦慮。假如你沒有提早考慮這些問題,你遲早也會遇到這些問題的。
自從2009年創辦第一職場網開展「教練式」職業規劃以來,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在這5年中,我們遇到過太多因為缺乏合理的規劃而導致所有努力付諸東流的例子。這其中有大專生,也有本科生,甚至是碩士生、博士生。有農村的,也有城市的。出於對客戶負責的角度考慮,我們必須要嚴格審查每一位前來諮詢的客戶,看看他們在職業發展方面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是否存在解決的可能。如果沒有可能,或者非常棘手,諮詢建議實施的難度極大,我們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諮詢的,因為即便諮詢了也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每當我們謝絕一個在走投無路之後前來求助的客戶的諮詢請求時,我們心裡也是異常難過。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總是對客戶說:「你們為什麼不早幾年規劃你的職業生涯,而非得要走投無路才醒悟呢?」要知道,走了彎路之後再從頭開始,意味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前功盡棄!你損失的不僅僅是收入,更有機會成本。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改變其命運的機會往往是屈指可數的,一旦錯過,就有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這種損失,恐怕是你用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回來的。所以我們就在想,把職業規劃的理念提前,提前到大學一年級,甚至是高中教育階段,提早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即使出現問題,還有很多補救的機會,這樣不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嗎?所以,以我們多年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經驗以及對人力資源市場的深入了解,第一職場網正式推出了「教練式」學業規劃,在高考填報志願以及大學期間的能力素質培養進行綜合性指導,合理構建核心競爭力,做到未雨綢繆,確保能夠有效應對任何職場風險。我們非常不希望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再來做職業規劃,很可能那個時候已經晚了。因為職業規劃是為未來做好提前打算,而不是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
致強勢型的父母:不要讓「非愛行為」害了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假如只培養一項能力的話,我覺得這就是自立能力,這也是其步入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遇到過不少客戶,非得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假如孩子不聽,或稍有反抗,就會遭遇父母道德層面的最嚴厲譴責:「家裡省吃儉用這麼操心,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或類似種種,給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層面造成一種極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屈從於父母的選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典型的「非愛行為」,即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如果你的子女成人以後沒有自己的主見,無法自立於社會,無法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這就是父母一生中所做過的最失敗的事情。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到積極上進的年輕人竟然為了一座房子而導致信仰都缺失的時代。這又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機遇多到只要你只要用一種成功者的角度來思考和實踐,你就一定會脫穎而出。當大多數人都沒有信仰的時候,http://china.globrand.com/你唯一需要教給子女的,就是堅持信仰,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必定會在這個亂世成為方向的引領者。微博上有一個段子:某雜誌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抽樣調查:第1名:75%的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第2名:70%的人後悔在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第3名:62%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當;第4名:57%的人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第5名:49%的人後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作為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他60歲的時候,也同樣會為上面的事情而後悔嗎?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狄更斯《雙城記》
好時代,還是壞時代?光明,還是黑暗?希望,還是失望?登天堂,還是下地獄?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中學,請您務必花20分鐘的時間,仔細看一看這篇文章。否則,有可能因為那表面上正確而實則錯誤的教育理念,而毀了孩子的一生。
警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一不小心打了水漂
最近遇到兩件事,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可以給各位家長們提個醒。第一件事,是與一個朋友在電話溝通中,無意間聊到了子女教育的事。這位朋友是做實體企業的,規模不算大,雖然家境不算十會富裕,但也比較殷實。他有一個兒子,今年正在上中學,考入了全市升學率排名第一的學校。作為父母的,自然也很高興,但這背後卻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一年要花4、5萬元。我很驚訝,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費用。朋友嘆息道: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唯恐比別人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參加了很多課外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輔導班、興趣班等等,還請人私人教師,花費非常高,一節課就要兩三百元。雖然家境殷實,但也讓他感受到了較大的壓力。第二件事,是我們在進行教練式職業規劃評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在剛剛上大學的時候,就看了一些知名企業家的自傳,對他們在商場上縱橫馳騁的事迹深感敬佩,並由此立下一個目標:畢業後一定要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成為成功掌管一家企業的高級管理者。但他是英語專業出身,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夠好,於是很早就做了考研的打算,並且報考的也是英語方向。但糟糕的是,他連續考了5年,都沒有考上。最近的狀況是:去了一家商業培訓機構做銷售顧問,因業績不達標而被公司辭退。他現在已經32歲,在中國人「三十而立」的傳統觀念里,他既沒有成家,也沒有立業,依然在為「我到底適合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而困惑不已。在我的職業規劃諮詢經歷中,迷茫兩三年而迷途知返,是常有事,很多人也由此轉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上。但像這樣一個勁兒地連考5年研而失敗的例子(以前曾經遇到過考研3次的),卻是第一次。
假如這兩件事分開來看,並沒有什麼。但事實上,這兩件事情有很多內在的必然聯繫:一方面父母們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意願,不惜在子女身上投入巨大精力;另一方面,卻極有可能如案例中所述,在畢業後走向職業發展的另一個極端:職業規劃不清,目標不明,頻繁跳槽,看不到未來的發展空間,職業發展一塌糊塗,導致多年的努力與付出付儲東流。智聯招聘2012年發布的《中國職場人平衡指數調研報告》顯示,「職場人六大壓力源排行榜」中,排在第一的影響因子就是「職業規劃不清」。
在職場上,依然遵循著二八法則:20%的高潛質人才佔據了80%的優秀崗位;80%的優秀人才流向了20%最優秀的公司;20%的人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導者,而80%永遠只能生存在最底層。相信每一個對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那最優秀的20%,不是嗎?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錯誤的觀念,導致最終他們只能淪為最普通的80%。
教育理念的偏差,才是導致就業難的罪魁禍首
2013年,699萬畢業生走向社會,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誠然,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招聘的崗位需求也在減少,但這隻意味著競爭的程度在加劇,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會失業。只是在這些競爭者當中,看誰的本事更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從自然界誕生生命以來,都是這樣一個規律。競爭不過別人的,只有被淘汰,成為大學擴招的犧牲品,或者經濟危機的犧牲品。
畢業生人數多,或者經濟危機,都無法成為你逃避就業的借口。表面上看,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另一面的尷尬卻是大量的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的命題。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距?根源在於高校所培養的畢業生與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脫節。《201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在高校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佔49%,「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佔21%,二者合計佔到了70%。但又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脫節?一方面在於學校的教育模式,只注重應試教育,而不是全面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職業素養,他們更重視「教書」而不是「育人」。另一方面也正是受這種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們也被綁架,將子女的教育重點放在了閉門造車式的學習上,完全不顧子女的興趣、個性、愛好、特長。「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只要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你就是勝者。這種培養理念,從上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影響著家長及子女們對這個社會的成功價值體系的評判。正是這種極度偏差的教育理念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為了「次品貨」。這才是導致「就業難」的根本所在。
不要隨波逐流,理念的轉變是你決勝職場的根本
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劇,相關利益部門的「專家」們為了就業率而對學生們灌輸「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先不管學生們是否滿意就業狀態(實際上,《2012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在畢業半年後,高達58%的人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先把「產品」賣出去再說。我曾經在多篇文章中強調,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言論,無論是對於應聘者還是招聘單位,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對於學生們而言,「先就業再擇業」意味著你在真正擇業之前,可能所找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不適合你的,每份工作都做不長久(不超過半年),以致頻繁跳槽,成為「跳早族」,跳槽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這個數量已經高達41%,比上一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學習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你必須要在一家單位工作2-3年以上,否則板凳還沒捂熱,學到的只是皮毛而已。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僅僅關心你的專業是什麼,更關心你的職業目標是什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在哪個領域長期發展?為了實現你的目標,你在大學期間都做了哪些準備?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也往往會成為潛在的「跳早族」,而頻繁的跳槽將會被用人單位視作缺乏忠誠度的表現,這樣的人在職場上是極度不受歡迎的。
大學期間的學習,已經不僅僅要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構建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將來才有可能在職場上立足。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圍繞你的核心目標,進行相應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構建,即:核心競爭力=核心目標+硬實力+軟實力。什麼是「核心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你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所追求的職業目標或者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是想成為管理者?工程師?技術研發人才?銷售人才?程序員?還是頂尖財務人才?等等。這種目標,最好是從你大學填報志願時就已經確立。有了目標,有了立足點,你才知道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又需要哪些條件。其中,硬實力條件包括你的專業背景和學歷水平,你是985還是211?是本科還是碩士?是海歸還是土鱉?在專業技能方面是精通還是半吊子?你是否具備與你的目標職位相關的職業證書或者從業資格證書?你能否很好地運用你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能夠勝任這份工作?而軟實力則包括你的溝通能力、人際關係處理能力、良好的心態、較強的學習能力、快速的執行能力、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等等。硬實力往往是可以通過學習或培訓而獲得的,並不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能力,因為人人皆可學。而軟實力則與個人性格、優勢特長等先天因素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這是比硬實力更重要的一種競爭力,也是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綜合職業素養。你學習了什麼專業,雖然在硬實力方面擁有優勢,但如果軟實力不具備,則仍然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書獃子」在職場上是最不受歡迎的一種類型。事實上,通過對於職場優秀人才的觀察,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成功人士所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最初的專業並不相關,但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優秀的軟實力,照樣可以保證讓他們在其他的領域大放異彩。
目標的確立,務必要遵循「現實第一」的原則,這就要求你對於現實的人力資源市場需求有著充分的了解。如果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太大,就會導致目標無法執行,或者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嚴重偏差,終致前功盡棄。
以上文的那個案例來說,之所以會走到現在這一步,就在於當初對於人力資源市場不了解,執行過程中出現嚴重偏差,以致核心競爭力遲遲無法構建。從目標的確立來看,他想成為外企的高管,但他對於外企管理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並不了解。成熟的外企往往是以管理培訓生的方式來培訓未來的管理型人才,他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事業心、領導力、快速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英語能力,這其中大部分要求是軟實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在讀書期間利用各種實習、實踐的機會,培養這些軟實力,與你是否考研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研究生學歷只是你的硬實力,並不是你進入外企的決定性因素)。可悲的是,他把目標放在了考研上,並且錯誤地堅持了5年,這種做法本身就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再者,即使他考上了,能保證他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目標嗎?不見得!在很多年以前,英語就一直被認為是熱門專業。如果你想把英語當成工作,你可選的職位有英語教師、翻譯、英語培訓師等;如果你想成為高級管理人才,外語只能是一項溝通的工具而已,無法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即便他當初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夠保證他實現這個目標。時間再向前推,假如他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就已經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填報的不是英語專業,而是其他管理型專業,同時大學期間注重自己軟硬實力的構建,則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彎路,不是嗎?但可惜的是,一切都無法重來。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今天所做錯的每一件事,都會在未來以某種形式毫無保留地回饋給你。
長期的應試教育,固然為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很多傷害。但這種教育體制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也不是憑某你我的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而作為家長,如果能夠對子女的教育加以正確引導,在不改變應試教育體制的前提下,提前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並有意識地進行相應的軟、硬實力的構建,無論多麼難的就業季,都無法阻止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快速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果環境不動,我自己走。」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你唯有主動改變自己,而不是被動被環境同化,你才能更好地立足。
理性認識決定你發展的3大因素,千萬不要想當然
在我們的職業規劃諮詢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詢問客戶選擇大學所學專業的原因,總結起來,大致有5種情況:一是名校情結,先不管什麼專業,一定要上這個學校;二是感覺專業聽上去不錯,但沒有深入了解過;三是分數不夠被調劑;四是因為熱門專業,將來好就業;五是父母之命,必須得聽。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專業真的適合我嗎?熱門專業就一定適合我嗎?父母之命就一定適合我嗎?正是這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職業選擇標準,無疑為以後的職業發展埋下無窮隱患。
正確的職業選擇,要遵循三大要素:職業願景,性格特質,優勢特長。
1)、職業願景。即前文所述,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哈佛大學曾經對一群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2)、性格特質。美國著名人力資源顧問羅傑·安德生有一個驚人的發現: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相反,失敗者們則總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適宜的領域獲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對每一個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給了別人那樣的天性,就一定會給你這樣的天性;他讓別人在這個領域成功,就一定會讓你在那個領域獲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無論是哪一種性格,你都應該接受它,並按照這一性格去尋找適合的職業。然而,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從事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職業。
3)、優勢特長。優勢理論是世界最負盛名的調查公司Gallup蓋洛普歷經30年,在超過200萬份調查數據基礎上而得出的最權威的理論,被稱為「工作中的優勢革命」。現在,該理念已被廣泛應用於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寶馬、西門子、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等世界一流企業。所謂優勢(中文亦可翻譯為天賦),就是你做一件事近乎完美的表現。簡單地說,就是你天生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做好某一件事,而且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都好。這種才能是未經後天學習、與生俱來的,而且還是與眾不同的。
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能夠充分發揮你的天賦,那麼,你極有可能比一般人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樣,中國與此相反卻非常盛行的則是「木桶理論」:更強調補短的重要性,而忘記了長處的發揮。(試問各位家長:你們是否對於孩子的長處視而不見,卻對他做不到的地方給予了過多的關注呢?)不是說補短不重要,相比較而言,補短能夠使我們達到「及格」,而發揮優勢則能使我們達到「優秀」。在現實工作中,「及格」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起碼要求,讓我們不被淘汰;而「優秀」則會為我們的事業成功貢獻更多的砝碼。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同學,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於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在同學當中,這位在文學和繪畫藝術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提前3-5年進行學業規劃,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出現
對於尚未步入大學校門的家長和子女們來說,雖然就業看起來離自己還有幾年的時間,但你必須從高考填報志願的這一刻開始,就要明確自己適合做什麼,以及應該怎樣做,提前進行學業規劃,才能避免「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狀況出現。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抱怨大學四年什麼也沒學到,大學就是混過來的。其實這是一種悲哀。大學期間可做的事很多,必須要做的事也很多,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做什麼,以及怎樣做,以致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白白浪費了。
前幾天還在百度知道上看到這樣一個求助:「本人是大三男生,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確定要考研,但在職業規劃方面遇到問題了。本來打算報考本專業的研究生,但在這個過程中遇到身邊比較優秀的人的影響和刺激,讓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這一生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生活。高考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淪落在一個二本的師範院校,如果考研再錯過了,我怕這一生就也錯過了,至少我得再社會上付出很多代價。因為我是一位河南農村的孩子,如果我不奮鬥,不改變,估計我和我的下一代也就玩完了……」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職業選擇焦慮。假如你沒有提早考慮這些問題,你遲早也會遇到這些問題的。
自從2009年創辦第一職場網開展「教練式」職業規劃以來,今年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在這5年中,我們遇到過太多因為缺乏合理的規劃而導致所有努力付諸東流的例子。這其中有大專生,也有本科生,甚至是碩士生、博士生。有農村的,也有城市的。出於對客戶負責的角度考慮,我們必須要嚴格審查每一位前來諮詢的客戶,看看他們在職業發展方面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是否存在解決的可能。如果沒有可能,或者非常棘手,諮詢建議實施的難度極大,我們是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諮詢的,因為即便諮詢了也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每當我們謝絕一個在走投無路之後前來求助的客戶的諮詢請求時,我們心裡也是異常難過。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總是對客戶說:「你們為什麼不早幾年規劃你的職業生涯,而非得要走投無路才醒悟呢?」要知道,走了彎路之後再從頭開始,意味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前功盡棄!你損失的不僅僅是收入,更有機會成本。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改變其命運的機會往往是屈指可數的,一旦錯過,就有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這種損失,恐怕是你用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換回來的。所以我們就在想,把職業規劃的理念提前,提前到大學一年級,甚至是高中教育階段,提早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即使出現問題,還有很多補救的機會,這樣不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嗎?所以,以我們多年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經驗以及對人力資源市場的深入了解,第一職場網正式推出了「教練式」學業規劃,在高考填報志願以及大學期間的能力素質培養進行綜合性指導,合理構建核心競爭力,做到未雨綢繆,確保能夠有效應對任何職場風險。我們非常不希望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再來做職業規劃,很可能那個時候已經晚了。因為職業規劃是為未來做好提前打算,而不是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
致強勢型的父母:不要讓「非愛行為」害了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假如只培養一項能力的話,我覺得這就是自立能力,這也是其步入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遇到過不少客戶,非得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假如孩子不聽,或稍有反抗,就會遭遇父母道德層面的最嚴厲譴責:「家裡省吃儉用這麼操心,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或類似種種,給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層面造成一種極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屈從於父母的選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典型的「非愛行為」,即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如果你的子女成人以後沒有自己的主見,無法自立於社會,無法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這就是父母一生中所做過的最失敗的事情。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到積極上進的年輕人竟然為了一座房子而導致信仰都缺失的時代。這又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機遇多到只要你只要用一種成功者的角度來思考和實踐,你就一定會脫穎而出。當大多數人都沒有信仰的時候,http://china.globrand.com/你唯一需要教給子女的,就是堅持信仰,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們必定會在這個亂世成為方向的引領者。微博上有一個段子:某雜誌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抽樣調查:第1名:75%的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第2名:70%的人後悔在年輕的時候選錯了職業;第3名:62%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當;第4名:57%的人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第5名:49%的人後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作為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他60歲的時候,也同樣會為上面的事情而後悔嗎?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狄更斯《雙城記》
好時代,還是壞時代?光明,還是黑暗?希望,還是失望?登天堂,還是下地獄?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楊毅
推薦閱讀:
※這11套頂級分級英語有聲讀物,輕鬆秒殺你16年學校英語教材
※【燕平隨筆】女孩要富養嗎?
※滄海遺珠,甚憾!(不吐不快) 許紅春
※讓孩子學會操心,可以從他四歲時這樣開始……
※二十幾歲住在哪裡對你有多重要?